以女主视角进行的番剧,她自己人生的悲剧和遭受的毁灭讨论的人寥寥无几,容易带起节奏的“绿了绿了”“当然是选择原谅她”这样暗含嘲讽与审判的评论倒是像任何一次一样占领了舆论高地。
盯着三番的男主不放,那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啊,他在这里并不重要。
讲的是取舍,和取舍带来的后果,人生没有读档,所有选择的后果都会叠加,悄无声息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未选择的路不再有机会踏入,错过了入口便错过了结局,再踏上去便是岔路了。
人活着真累,人人如此,只是男性可以在公共空间抱怨出来,男权文化下自然会获得舆论的声援与同情,然而到女性身上斑驳着黑白的事却总是被一刀切地看黑,如果本番能在这个层面上引发观众(尤其是女孩子)更深的思考,也是一件有益的事了。
我的评论应该没有表达鼓励女性出轨的意思。
还是希望女性能找到自我,发觉自己身上有克服一切自己生命中困难的力量,珍视自己的价值,善用自己的人生,辨别我们文化里看似怜爱实则贬低、看似符合集体利益实则为某些人而设的规则。
尤其是,不要为自己以外的人奉献了一生。
被奉献的人不会感激,你更会因为被抽空而感到空虚与迷茫,不为自己而活的每一天都是慢性自杀。
放在女主身上的话就是:既然想要去大城市做都市人,就要有面对现实(职场隐形天花板、呼吁女性回归家庭的舆论)的力量和勇气,孩子可以自己生,并不需要经过结婚这么一道手续,实际上女主只是一个在命运试题前因准备不充分而手足无措的人呐。
一年后后再回来看这番,一下子懂了许多从前的隔膜之处。
原作里谈到与前夫结婚的原因是:“前夫根本不爱女主,但因为女主和前夫两家家境不错,前夫只考虑门当户对,违背女主意志硬点鸳鸯,把女主娶进门”。
——考虑到自由恋爱结婚在日本社会是1960年代才形成风气,这一点不奇怪。
女主在原生家庭只被已故的祖母疼爱过,进了新家之后天天被丈夫和婆婆训斥,从来没得到认可。
丈夫上司的太太每月搞一次茶道会,所有下属的妻子都去参加,并且携带精美的茶点。
女主在茶点上比较苦手,搜肠刮肚之后,决定做一个豆沙糯米团-祖母亲自教她做的。
结果竟然招致所有在场人的哄笑。
女主角提出离婚和分居之后(日本法律要求分居满两年才能离婚),男方的反应是无情哂笑:“你会后悔的”,并且完全没有对女方进行任何阻拦——潜台词是男方认为女方会因留恋原有的物质生活而回到自己面前跪地求饶。
小姑子甚至公开表示:“离开也好,反正你不适合这个家”。
在最后的结尾上,动画也进行了删改:女主妹妹转述的前夫的话中被删掉了一句“他说,要让你好好知道一下自由自在生活的威力。
”换而言之,前夫在通过私家侦探查清女主动向之后,认定女主跟了纮之后,阶层滑落、生活品质缩水,这个时候摆出一副宽宏大量的姿态,不是报复、胜似报复。
动画版的改编,怎么说呢。。。
估计是考虑观众接受度了吧。。。。。。。
虽然故事很精彩,看完以后一直让我无法释怀的是那个所谓的假·岸田有作。
如果他是假的,他是怎么能在第一眼看到女主的时候,就叫出她的全名的呢?
虽然这个有可能是在会场偷听到的,那他是如何事先准备好印有岸田有作的名牌和名片呢?
关键是,他是如何知道真·岸田有作不会去同学会的?
不然他怎么会特地跑到会场、带上别人的名牌去冒充别人。
而且假扮他人也没那么容易啊,其他可以瞎编,样貌总得要有几分相似吧?
这个问题如果不完美地解决的话,我总感觉编剧似乎为了反转而安排了一个不太符合逻辑的情节。
分析一下,有几种解决方案:(1)那晚女主见到的那个男人,是同名同姓的岸田有作,所以才会带着岸田有作的名牌和名片。
另外他长得和女主初恋的岸田有作非常像,还碰巧出现在了同学会的现场、很有心计地偷听到了女主的名字,然后去洗手间假装偶遇。
我觉得这么多巧合本身就已经很扯了。
(2)那个男人至少和真·岸田有作是认识的,也许是弟弟、同事,也可能是和女主、真·岸田有作同级的其他同学。
所以才会知道真·岸田有作长什么样,知道他有同学会可是不会去。
不然真的很难解释上面的所有问题。
(3)其实更加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是,那个男人是真·岸田有作。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他不是真·岸田有作,完全是编剧后来叙事方式上的诱导。
首先,同学会的其他干事抱怨说真·岸田有作爽约,实际上没有来参加同学会,加上口音不对、女主不记得自己送过他巧克力这些事,让我们先入为主觉得女主见到的那个“岸田有作”是假的。
其次,女主从他那里买来了一套三十万的豪华厨具后,打名片上的电话发现是假电话,进一步让我们加深了“女主是被骗了”这一印象。
这一系列的推论都基于一个很天真的假设,那就是“女主那么美好的初恋男友是不会骗她的,所以骗她的那个肯定不是他本人”。
可是以下这些情况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真·岸田有作本来是不来同学会的,也已经和其他干事说了他不能来,但实际上他是来了的。
加上他在同学会骗了女主一笔,更加不可能会事后坦白自己真的去过同学会了。
因为这个岸田有作是真的,所以他自己的胸口上挂着自己的名牌、能够第一眼就认出女主并叫出名字。
而因为他是真的,女主也认出了他的样子。
口音和巧克力的错误记忆反而很好解释。
然而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想起了《欢迎加入NHK》里的班长和男主......毕竟这么多年了你也不知道当初的同学都变成了什么样了......既然旧同学能骗你去做传销,我觉得骗你买一套三十万的厨具也没什么出奇的了。
但起码这套厨具是真的哈哈哈哈。
其实我觉得这个短片如果打开脑洞、深究上面这些问题,会强行把它变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有意思。
虽然我知道这个短片的重点不在于事实上岸田有作是不是真的,而在于鸠子怎么想的。
说句实话,是我的话就宁可他是假的。
毕竟和鸠子一样的女性,实际上并不希望四十岁的真·岸田有作破坏她记忆中十来岁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岸田有作。
四十岁的岸田有作,说不定也像同学会里见到的其他中年油腻男一样呢。
所以就算拿到了他真正的联系方式,鸠子也不会想去联系他。
她只是喜欢记忆中的那个阳光少年,也只想在长大后的岸田有作身上寻找那个少年的影子。
她的所有遗憾和喜悦都是十来岁的岸田有作带来的,严格上来说四十岁的岸田有作和她留恋的不是同一个人了。
可是啊,如果那晚的男人是真·岸田有作的话,各种意义上也能成为人生best 10的top 1哈哈哈哈。
所以无论是真是假都很有趣啊!
只有自己做出改变,才能赢得别人的改观。
成长,并不只属于孩童和年轻人,中年人也可以不停地审视和重塑自我。
《不在彼方 就在此处》是『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第二弹的第3个短片,讲的是绝望主妇真穗的挣扎与重生。
故事一开头,就是久未归家的女儿急不可耐地挂断真穗的电话,而她还在担心女儿是否有好好上学。
儿子则是讨厌和爸爸一起吃晚饭,在真穗的追问下,赶紧夺门而逃,而她只能猜测,在外面是否已经有女孩为他做饭。
吃饭时,丈夫看着电视上播报交通事故的新闻一脸漠然,并未担心数日不回家的女儿,却只关心着自己的睡衣,让她十分生气。
尽管对丈夫不满,但真穗却不愿与他多言。
多年的相处已经让她深刻了解丈夫的为人,说再多也无法改变现状,而儿女则是时刻在逃离这个家,更是无法交流。
于是,短短几分钟,一个毫无血色、死气沉沉的中年妇女形象已经勾勒完毕,一个冷漠自私、毫无生机的家庭也逐渐成型。
女人形容枯槁,大抵是因为没有受到过生活的眷顾。
除了要面对沉闷的家庭,真穗还得应付机械的工作。
因为丈夫被裁员,收入大大减少,为了补贴家用,她开始在超市上夜班。
与同事不过多牵扯闲聊,冷眼扫过商品和购买者,面无表情地刷条形码、结账,结束工作后骑车回家准备第二天的早餐,这就是真穗不断重复的每一天。
生活如此无趣,每天虽然和不同的人接触,却仿佛与全世界隔离。
做家务、上班、睡觉,不关心任何外界事物,整个世界只有自己的家庭,再无其它。
看到门口停放的自行车,担心儿子大冬天没穿外套走夜路会着凉;看到年轻的同事聊着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会想到自己无法理解的儿女;看到无所事事晃悠在街上的青年,会想到自己的儿女也在外这样打发时间;同事邀请聚会,因为要回家为家人做早餐,拒绝;丈夫提到没有睡衣了,会习惯性去关注降价的睡衣……
真穗的眼里没有自己,只有家人,可家人却觉得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女儿总是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
久不归家会不耐烦地挂断真穗的电话,回到家中也不愿多作解释,面对追问会以一句冷漠的“那你别担心啊”怼回去。
那一刻,在真穗眼中,那个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小女孩分外陌生。
儿子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嘲笑真穗发脾气一点都不可怕,嫌弃她絮絮叨叨揪住细节不放,在家总是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看到她累得躺在地毯上也无动于衷。
丈夫总是一副茫然发愣的样子。
洗好的衣服淋湿了,也不会去收,而是喊醒正在熟睡的妻子,妻子在超市上夜班,也没发觉她无法搭乘最后一班夜车,连自己为什么被裁员大概也不知道。
母亲总是一副喋喋不休的样子。
每天都打电话催促真穗去陪她,去了又假意说不需要特意过去,一个人兀自絮絮叨叨,要么看无聊的八卦新闻,要么对邻居的好意充满抱怨……总是丝毫不给真穗喘息的空间,像藤蔓一样缠在她身上,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寂寞。
种种的一切,在不停地咬噬着真穗不堪重负的心脏,也在挑战着观众的忍耐极限。
于是,当所有的压抑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故事的高潮来临。
对于同事滨田的言语挑逗,真穗总是不予理睬。
当滨田对她进行邀约引诱时,想到自己是个大妈都会被人觊觎,正青春的女儿也许经历着更可怕的骚扰,于是通过尖叫引来保安,摆脱了滨田。
回到家中,疲惫不堪的真穗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醒来第一时间就对女儿关切询问,换来的却是女儿要离家的决定,以及对她生活方式的强烈否定、厌恶与控诉。
震惊之余却无法开口挽留女儿,万分疲惫的她躺在地毯上睡着了,睡梦中是无助的小女孩哭泣着呼唤母亲。
真穗说过,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母亲和女儿。
这梦里满是怀念,既有自己儿时对母亲的撒娇,也有女儿曾经对自己的依赖。
当再次醒来时,儿子已经回到家中,却是该上班的时候了。
与儿子争论时,真穗的脑子里突然间一齐涌进丈夫、儿子、女儿、母亲的抱怨,忍无可忍之下,真穗一巴掌打在儿子脸上。
这估计是向来隐忍的她第一次动怒,留下一脸吃惊的丈夫和儿子,真穗骑着自行车去了母亲的住所,向母亲喊出了自己的宣言。
对待家人,真穗展示了自己的霸气;对待外人,她也拿出了自己的勇气。
面对滨田的倒打一耙,真穗没有选择辞职逃避,而是勇敢应对。
当不再压抑自己后,真穗一直毫无血色的脸终于开始焕发出光彩,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力量里,有对儿子的惩罚、对母亲的抗议、对同事的反击,也有对过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追寻。
相信每一个观众,在看到真穗的蜕变后,浑身都会生出一股酣畅淋漓的通透感。
杨德昌在电影《一一》里说过,“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
”人人都爱看故事,它们可能是正在上演的现实,也可能是即将上演的预告。
观众未必都有和主人公们一样的经历,但从他们的故事中总能学到点什么。
《不在彼方 就在此处》,短短的二十分钟,向成年女性展示了她们未来二十年人生的可能性。
这个令人不太舒服的可能性,却能让部分人自省,尝试去寻找别样的出路,避免陷入悲剧。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走向毁灭的女人,就如真穗的女儿一般,我们总是想避免重蹈她们的覆辙。
只要好好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女人的不幸,往往是由自己的委曲求全和家人的冷漠自私共同造成的。
首先,一个女人如果不爱自己,生活是不会对她露出笑容的。
仔细看短片,我们不难发现,导演给打折的食物和睡衣好几个特写。
超市临近关门,真穗会去买降价的东西,而这降价的食物和睡衣背后,隐藏的不只是下降的生活质量,更是真穗不断贬值的人生。
只管工作、不顾家庭的丈夫,叛逆冷漠、拒绝交流的儿女,纷繁杂芜、日复一日的家务……很多中年妇女,都过着和真穗一样的人生。
我们喜欢萝莉的活泼可爱、任性撒娇,爱慕年轻女子的俏丽动人、娇嗔发嗲,却很难去欣赏中年妇女的从容淡雅、荒凉沧桑。
说到底,中年女人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歇斯底里的黄脸婆,与可爱完全搭不上边。
《红楼梦》里,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个论断颇有道理,宝哥哥既然能说出“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自是不会轻视女人,埋怨的背后其实是扼腕叹息。
一切以家人为中心,丢失了自我,就会低到尘埃里,难以赢得他人甚至是家人的尊重与关注。
连自己都不爱自己,终究只能沦为家人的生活背景,而背景的命运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失去光彩、逐渐蒙尘、惨遭遗弃。
其次,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设身处地为彼此着想,也绝无幸福可言。
很多家庭,丈夫不是看不到妻子的操劳,而是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儿女则一方面享受着免费的食宿卫生服务,一方面却又埋怨母亲的干涉与担心,大抵内心只是希望她保持距离,做一个合格的保姆吧。
女人在这样的虐待中受尽憋屈,性子强的会变成随时爆炸的人型炸弹,面目丑恶、牢骚满腹,性子弱的会变成毫无生气的行尸走肉,活力全失、灰暗抑郁。
于是,丈夫的安宁不在家里,儿女的快乐总在他处,女人则进一步陷入深渊,将家变成一个黑洞,让家人感到恐惧与窒息,只想躲得远远的,而她自己则无处可逃,只能选择漠视和隐忍。
“需要睡觉”这句话,真穗在片中多次提及。
即使遇到再棘手的问题,内心的焦虑依旧无法打败身体的嗜睡。
造成真穗渴睡的根本原因,不只是身体上的困乏,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倦怠。
于她而言,一个温暖的怀抱所带来的慰藉,远大于一个温暖的被窝所带来的安宁。
潜意识里,真穗渴望有人能意识到自己的疲惫和无助,能对自己表示关心和疼爱。
睡觉,未尝不是一种逃避。
如果丈夫对真穗多一丝体贴,儿女对她的付出多一点感恩,她的人生也不会陷入巨大的漩涡,无法自拔并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然而,一切渴求皆是奢望,想要有人来拯救自己,首先得伸出求救的双手。
只有自己做出改变,才能赢得别人的改观。
女儿对真穗的否定,终于让她如死水一般的内心起了波澜。
女儿在自己的生活里将她“裁员”,而她也终于对自己的母亲宣示“叛变”。
成长,并不只属于孩童和年轻人,中年人也可以不停地审视和重塑自我。
每一个不放弃自己的成年人,终究会找到人生的答案。
前半生无法改写,后半生未完待续,幸福不在彼方,就在此处。
理解不了40代的心境,也在最后一刻被治愈,40代的鸠子认可了之前的自己,并且觉得自己难能可贵。
20代,没谈过恋爱,选择了一条莫名其妙难走的路,美其名曰追求梦想,却从头至今一直担心自己能力不够。
恋爱,完全不是小时候想的20多岁水到渠成,轰轰烈烈。
已然放弃了,看着周围各个年龄女性为一个男人做出改变和牺牲,感到恐惧。
恋爱无能病。
看着鸠子捂着被子大笑,摔倒了大笑,有一丢丢理解那种心情。
觉得40代变成那个样子也不错,心态平和,为自己而活。
所以20代哪怕总觉得走入绝境,也一直走下去,为了之后的自己,把自己列为NO1,把现在的自己列为NO2,而后相视一笑。
成年人的世界大抵是,戴上面具富可敌国,脱下面具一无所有。
人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寻找存在感并将之展示于人吧。
《人生best ten》是『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企划第二弹的第2个短片,讲的是年近40的未婚女子关于人生的感悟以及她在同学会上的奇遇。
女主角鸠子年近40,没有结婚但也没有恋爱,工作做到科长助理但也偶尔会被下属顶撞。
每天在上班、聚会、吐槽、回忆中度过,不喜不悲,却总是缺少点什么。
大部分人都无法割舍过去,对过去总有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可以寄托在一件物品上,譬如小男孩的模型或者小女孩的洋娃娃,可以寄托在一件事情上,譬如男孩们的一场球赛或是女孩们的一段初恋。
于是,当收到初中同学会的邀请时,鸠子的回忆一下子窜到了13岁那年的夏天,怀着对初恋情人的眷念,她兴致勃勃地收拾打扮赴会。
正如鸠子的闺蜜团所说,“引发中年恋爱诱因的第一名就是同学会”,中年人在职场的摸爬滚打和家庭的千锤百炼中,早已麻木得失了活力,而同学会能激活身体内沉睡的荷尔蒙,点亮遥远时空中的激情。
同学会,是对现在的总结和对过去的重启。
在同学会要么收获别人的刮目相看,要么收获尘封的两情相悦,而初恋就是一把再好不过的钥匙。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初恋,它永远都刻在记忆里,美好得不可亵渎。
初恋,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向往和美化,回到现实里,要么幻想破灭,要么啼笑皆非。
爱过留痕,点到即止,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初恋的痴迷,说到底,就是对过去的眷念。
年少时对未来的憧憬与计划,很多时候都是想太多了,然而没有人会嘲笑当年信誓旦旦的青涩少年,有的只是无限眷念。
这种眷念里面,包含着的不只是对当初那个闪闪发亮的自己的不舍,更多的是对过去无限可能的向往和对现在一无所有的无奈。
初恋是一种情结。
初恋时,喜欢的是那个人,而怀念初恋时,喜欢的则是那个喜欢着别人的自己。
再也没有哪个时刻,能像当初那样直面自己的内心,爱慕里含着小小的自卑,患得患失里怀着大大的希望。
告别青涩的初恋,隐藏真心、戴上面具,向成人的阶梯迈进,是鸠子40年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在同学会上,鸠子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手足无措之感,明明是同学会,但是感觉身边都是一群陌生人。
而自己在别人眼里,大概也是如此。
成年人总是带着面具,虚伪又矫情。
每一张精心准备的面具之下,隐藏的是一颗颗躁动不安、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灵魂。
面具,要么是辉煌过往的勋章,要么是不堪过往的粉饰。
然而,假面具却又昭示着真性情。
面具是对过去承诺的“兑现”,不管是已经成就的梦想,还是胎死腹中的妄念。
被佩戴的面具,显示的是佩戴者内心对生活最真实的欲望与追求。
声名显赫的达官权贵、升职加薪的成功男人、老公事业有成的幸福女人、孩子学有所成的完美家长,每一个面具都折射着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灿烂光辉。
成年人的世界大抵是,戴上面具富可敌国,脱下面具一无所有。
人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寻找存在感并将之展示于人吧。
社会精英的世界是商战片,俊男美女的世界是偶像片,平民百姓的世界是纪录片……你看到的只不过是别人想要让你看到的世界罢了,至于背后,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成年人的世界仿佛总是蒙着层面纱,若即若离是最好的距离,不揭开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真实,要么是无眠寂夜里的自我剖析,要么是卸下伪装后的部分展露。
身为成年人,想要活得轻松点,只能选择随大流,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出来。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并非全是不堪,有时成为成年人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少年时的羞涩和欲说还休,在成年后可以转变为坦率和心领神会。
同学会上,鸠子终究还是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抬头一刹那,现实的世界与13岁的世界完美重叠在一起,恍惚得让人淡忘了时光。
少女时期,鸠子会吞吞吐吐地抗议自己没有得到恋人之间该有的亲吻,在亲吻来临时却又心慌意乱,而对方也是手足无措、反应笨拙。
成年后,遇到念念不忘的初恋情人,鸠子能坦然地表明心意,在喜欢的人面前或明示或暗示,而对方也能马上明白她的意有所指,并积极回应。
故事的最后,鸠子到底有没有和初恋情人在一起,这里不做剧透。
但有一点可以十分肯定,那就是结局真的十分精彩、出人意料,相信看过片子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人生best ten是鸠子的执着,13岁最闪耀的初恋可以排在鸠子人生best ten的前2位,而与初恋的重逢则毫无疑问排名top 1。
初恋的无疾而终让少女的鸠子始终抱有缺憾且心有不甘,而初恋的重逢则让她在啼笑皆非之后能够开怀大笑。
也许,这就是少女和熟女的最大区别吧。
鸠子人生best 10大部分的事都是发生在18岁前,而top 1则发生在即将步入40岁的时候。
人生,前半场纵然闪闪发亮,但大抵精彩还是会出现在后半场吧。
毕竟,一辈子那么长,谁也说不定,一直摇摆不定的top2和top1会不会再次出现。
原版故事懒怠复述,所以我这草拟的“情色升级版”背景信息不足,建议看完动画片再看这个版本哈。
第一段去东京上大学之前的那个假期,女孩在父亲的店里做兼职,见到沉默寡言的初中同学,有点莫名心动。
一天晚上她回到店里拿东西,发现男孩睡在厨房角落… 女孩想起父亲说他家庭的麻烦,辍学的经历,有点心疼。
她找了条毛毯给他披上。
这时候他突然睁眼醒来,两个人离得太近,他看着女孩的眼神跟平时完全不一样,像个肆无忌惮的小兽。
他拽她贴紧,笨拙的亲吻。
女孩试图躲开,但是不够坚持,或许是不够有力?
她被牢牢搂住,塞在男孩怀里,手臂别扭的弯曲着。
不知过了多久,店里的电话响了,爸爸打来问她怎么还在店里,她支支吾吾说什么找了半天,赶紧回家了。
整个假期男孩都像没事人一样,还是不怎么搭理她。
但是不止一次他们在黑漆漆的晚上约见,贴近到看不清对方的脸,不停抚摸但不说话,交换浓重的喘息和滚烫的皮肤温度。
白天见到面无表情的男孩,她感到苦痛,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男孩做错了什么?
她应该告诉别人吗?
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说的清楚吗?
大学毕业,工作了几年之后,她准备跟恋爱两三年的男友结婚了。
结婚前,她从东京回家乡,偶遇了男人。
他整个人变得非常阳光,很热情的跟她打招呼。
她突然想起来了当年困扰了她很长时间的莫名情绪,觉得需要做什么,改变他们之间模糊过往的结局。
有一天她喝了点酒,给他打电话,问他住在哪里,她要过去。
在一点酒精和他娴熟的手指下,她成熟的身体完全绽开。
激烈的做爱之后,她很满足,觉得自己以成年女性的方式对这个人做了了结。
离开的时候,她突然看到男人跟妻子女儿的合影,才知道他已经结婚,只是这几天不在,他轻描淡写的说了几句,不觉得是很重要的事情。
女人有点说不清的困惑,又陷入接近青春期的是非混淆的混沌无助感。
再次逃离了家乡,她跟爱人出国工作,生了孩子,闹些矛盾,有了越积越深的不可理解,直到两人决定分居生活。
她回到家乡短住,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发生了什么。
她不再觉得必须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觉得自己可以应付未来,但是也没什么可期待。
在酒吧遇到男人那天,她状态很差,几乎可以说是蓬头垢面的。
她想趁他没看到她偷偷离开,却被喊住了。
他看她的眼神很温柔,但是她知道,他们之间不会再有什么解释不清的事情发生了。
(我不喜欢原片里面女孩急切离开她眼中落后的家乡,想要到外面去,建设她自己的理想生活,可是那理想生活却是一个完美家庭,大house,温柔老公和可爱孩子。
这理想太广告片了,不能实现的时候她的痛苦和呕吐病都太有舞台感。
她和家乡旧情人的感情又太甜美,好像离开是错的,安于生活才能安于生活这寓意实在鄙陋。
我想每段感情都有它本身的复杂性,无论是跟旧情人还是跟丈夫,都不是全过程美妙或者沮丧无力的,不然选择可太容易。
一定要再增加点复杂性嘛。
)
我还挺喜欢这种缓缓的节奏…前面讲的内容其实也算很真实的确实感觉有点主妇向。
但是剧情的发展让我忽略了这种2.5次元的画风哈哈哈哈哈就当作看如何刻画女性的一些处境和心情的吧。
反正当反婚素材看也行第一集 晚餐环卫工和人妻但我始终认为愿意当个贤妻良母在我这里是不可能的。
我向来反对女主那样为男主做饭,收拾好一切的家庭主妇型妻子。
当然她们自己喜欢的话我也无所谓。
毕竟是她们的人生。
但是女主讲的话却开始让我产生共鸣了并且思考了。
女主终于明白为什么她那么热衷于给男主做饭,她想去证明,自己已经过去的人生并不是无意义的。
这句话其实是打动了我的。
突然想到那句话"骗姐妹可以,别把自己骗了"话糙理不糙。
但接下来的就和我想象中她会说的不一样了,好吧看来她依然只是想追求简单的幸福婚姻。
她代表了一部分想结婚拥有安稳的家庭的女性吧。
她只是想确认对他来说,这些事她比别的女人都做的好。
本质还是为了寻求男人的认可吧,围着男人转。
在某个男主迟归的晚上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日夜面对这些家务,为这个男人付出又算什么?
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地位吧?
男主还把她说成是家里的"活物"。
说她带来了小猫小狗都带不来的东西。
或许没有恶意,但我依然觉得不适。
但也可以理解为男主一根筋,毕竟他总体还是挺好的。
不过居然意外的是个happy ending女主离婚,前夫也同意,而男主也让她嫁给他。
因为男主会把菜汤的字母游戏的forget me换成forget me not,会满足她所需要的关心。
女主认为由填饱肚子开始,于是晚餐是开始,而男主却说"没有吃你做的晚餐,这一天就不能算是结束"感觉男主可以化解女主内心的一些内耗。
感觉两人还是很相爱的。
沙发是捡来的,但他们自己感到幸福就好了。
有的人就是喜欢这样平淡的幸福的。
蒽,甚至有弹幕说看完觉得结婚也挺好的。
别这么容易被洗脑啊喂。
第二集best ten原本以为是中年同学会旧情复燃还在感叹女生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幻想美好的恋爱 女主到40岁最怀念的还是初恋的那个暑假的三周,不过我也可以理解。
同学会上太顺利了,我还在怀疑怎么这么丝滑?
但至少女主鸠子真的非常开心,她仿佛找到了曾经的自己。
到最后这男的居然是个卖锅骗钱的。
这个结局我真的没想到啊好好笑到后面发现,这个男的居然也是假冒的。
哈哈哈哈哈哈果然美好只存在于小说里,现实啊。
但是女主却能够往好的方面想,也很治愈了。
所以这样的剧情安排很真实,不落俗套哈哈哈。
或许到了四十岁,我也会跟女主一样,除了外貌变了,其他的基本没怎么变吧哈哈哈同学会什么的我是绝对不会参加的第三集 不在他处,正在此处前面看的其实有点压抑,因为太真实了。
一个中年母亲,没用的老公,叛逆的女儿,不关心人的儿子。
太依赖女儿刷存在感的姥姥。
不过最讨厌的是无爱的老公…眼里没活,也不在意儿女,只想着老婆做好饭菜,洗好衣服啥的,很好的反婚素材哈哈哈哈。
妈妈看不见的付出,还被家人认为"这么轻松悠闲的睡觉"。
到了职场还要被不怀好意的人揩油,还好她被男的开车去kf时清醒了。
当然了后面她终于决定要为自己而活了,先是打儿子一巴掌,应该也打她老公的,然后跑去和她妈妈说,"我还活着,活的好好的,但我不是为你而活!
"(因为姥姥打电话唠叨说你还活着吗,真过分啊)照样去上班,"就这么点小事,我是不会辞职的!
"脸色红润了,骑车也神采飞扬了,逆袭!
"我将活下去,不在他处,正在此处。
略微昂首,比昨日更高。
"
果然是成年女性动画时间啊。
婚内出轨、私生子、一夜情、儿女家庭……除了第二集,看得心里好沉重。
对每个角色都有共鸣。
《滑过河面的风》:不甘平庸向往大城市生活,结果成为看起来优雅其实夜晚暴食呕吐、婚姻失败、孩子是一夜情“初恋”的女人的乃里子。
《晚餐》:得到他人看起来廉价,但自己感到温暖的爱情的美美。
《人生best ten》:年届40独身,事业人生看起来都一事无成,参加同学会与“初恋”一夜情结果被骗的鸠子。
《不在他处正是此地》:丈夫平庸冷漠、儿女不听话冷漠离家出走、母亲在父亲死后成为怨妇与话唠、夜晚兼职超市收银、疲倦压抑担忧的主妇真穗。
每个角色都有我的影子。
现在的我,何尝不就是乃里子,决意不过家乡平庸的生活,对姐姐们的生活眼带鄙视。
但她的现在,也是我可以预料的啊。
看起来优雅、生活光鲜,实际上生活的内里一团深渊。
婚姻不幸、儿子是唯一的支撑、夜晚重复暴食呕吐的怪圈(吃东西的时候看起来就是个monster,我太懂了),心里念念不忘的,却是少年时手指修长沉默、没有继续大学学业的初中同学——一夜情的对象、孩子的父亲。
而在那时一心想出人头地活得光鲜的少女心里,是有些厌恶和瞧不起他的,正如她瞧不起自己的姐姐。
而现在,平凡生活的暖意让她羡慕。
然而,一切如果能重来,真的会更好吗?
美美这一集是唯一看得温暖的一集,甚至有想谈恋爱的冲动。
和垃圾清洁工在一起,每天为他做饭,彼此爱慕,家庭不富裕但是温暖牵挂。
暖暖的饭菜、爱人的笑容、融洽的氛围,如果婚姻真的可以一直这样,也就谈不上围城了吧。
我对婚姻是一贯的没信心,但这是希望的样子。
动画里有美化吧,因为美美和清洁工都颜值很高啊哈哈。
鸠子的处境也很有可能是40岁时候我的处境吧。
仍然单身、事业一般、不想成为被社会标准绑架的一员,但生活沉重无法逃脱。
我当然会努力不要变成这个样子,不结婚但要活得飞扬。
只是未来如何,难以言说。
其实最大的震撼是过去的校花典典,大眼刘海妹如今变为微胖品味平庸的妇人,生活内容是房贷孩子。
果然女人什么时候都不能胖啊。
要一直克制、不放弃变美好信念地活下去,我相信每一点小小不放弃的累积。
如果没有男人,又被骗了,那就学习厨艺好好对待自己咯。
真穗这一集是最最沉重的一集。
太多记忆,我既懂真穗,又极其理解她的女儿,那就是曾经的我啊。
家庭压抑的氛围曾让我多么害怕。
父母爱我没错,但是害怕,好多伤害都在那几年发生,至今也不愿回忆,是一团黑色。
而“不在别处正是此地”也是某一年我突然想明白的道理,甚至用同样的语句发过微博。
那是决心奋力生活的模样,和结尾的真穗也来得几乎一模一样。
每一种生活都是典型的女性生活,展现的也都是现代女性生活里的典型困境——婚姻、工作、家庭、自我、社会价值、理想和现实…无数的冲突和纠结缠绕在一起,让每个人只能说,我有过快乐的时候,但很难说幸福。
甚至太多的状态是压抑和沉重。
浓浓的无力苦涩。
但这一切就像第一季结尾的问题,如果乃里子当初选择了和沉默的久夫在一起,未来就不会后悔吗?
太不见得了。
很有可能结局是平庸的令她难以忍受的生活:木讷的丈夫、一般的经济条件、枯燥的小城生活……这一切绝不是她这样心有不甘的女生所能忍受的。
所以哪有如果呢?
处处是陷阱,是歧路。
与其说是女性的困境,不如说整个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困境,再往大了说,是全人类的困境,因为——没有完美的生活,人本身就有形而上的缺陷和恶。
众生皆苦,无从逃脱呐。
这四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就像身边听过的无数故事。
故事没有用,例子无穷多,可这并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参考作用,每个人的性格、际遇都无法复制。
祸福转化、因缘难料,正如莱布尼茨论证已有的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里最好的世界一样,我宁愿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给我的我都接受。
祸兮福兮,非个人所能判断,人不死无以盖棺定论,死了子非鱼焉知鱼自乐,那更无人可以评价你这一生内心的乐与苦。
但我能做什么呢?
例子无用,但真理永恒。
就像不要让自己发胖那样,做一切小小的努力。
以无所得的心,努力地去做。
永远不放弃内心对做更美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这样的信念。
也永远不害怕当前,不沦丧于尺寸眼前路。
对物质不贪求、对信念不放弃。
总而言之,不断深入地内观。
外在标准和眼光自然如尘土剥落,剩下自己的内心,那是神圣的领地,坚守的东西绝不放弃,光芒不灭。
我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人生,但无论机遇如何,愿有清明坦荡的心。
外物不奈我,内心始终沉稳有光芒。
连同《划过河面的风》,昨晚一并将这两部看了。
主打关键词是“女性”已经增添好感,声优温柔的叙说语调也很加分;谈及故事,略显平淡,无甚创意:比如《划过河面的风》里,久别的旧情人相逢,男子弯腰问女子身旁的孩童“多大岁数了”,小小的手刚要比划出4,被女子拦住,代答一句“三岁”,轻轻地将5年前嫁人前夕一夜相欢的记忆掩过。
编剧是看过无间道么?
不过也没什么关系,反正不同的人生大多都是相似的复制。
女主角在搅拌一锅杂菜汤的时间里,慢慢回忆与恋人相识的过程。
有点啼笑皆非啊,冒失地向垃圾车里丢废物袋,差点把手轧到,被一旁的环卫工人救下,这就一见钟情了?
小人物的爱情在旁人眼里,实在缺少神采飞扬的时刻,甚至连哀荣都谈不上。
他们的世界就像土星外的一层光环,暗淡,充满杂色的颗粒,不用妄想一统江湖,倒是自知的渺小与卑微如蛛网结满了整个天地。
这样的故事当然称不上博大有力,或跌宕起伏以引人入胜,但足够真实。
同情,再加上荷尔蒙莫名分泌催化出的心动,就能将缩在冷寂一隅的二人连结起来了。
——“我到底哪里好了?
因为……光是知道我的工作就觉得嫌恶的女人很多吧……”——“我想着收垃圾的时候能见到你,就心跳得不行。
”——“我从小就常被骂……之后也一直被丈夫和公公婆婆骂呢……总有人来打垮我的自信……”——“不过你饭做得很好啊,你就自信起来吧。
”两部剧里都有出轨的情节,程度轻重不同罢了,却收到褒贬不一的评论,有点意思,是否我们作为观者的立场与心理,也总是时时变化呢?
撇开无聊的道德说教,我其实还蛮厌烦那种带点虚伪与骄傲的自矜,爱情可能发生在吃一口甜蜜青团的时间里,也会在你去丢废物袋的琐碎中消弭,影片即使不能完整地反映现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特性中经过选择的一个方面;那么在这里,也只是去承认土星环能被太阳照映到的一个瞬间吧。
开场白我很喜欢:“我会喂饱男人的肚子,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我所做的菜,会转变成他们的血肉,然后再回到我这里。
一来二去,手艺日渐提高,‘他的舌尖已经习惯了我的味道’,‘只要他吃饱就可以了’这些话我才不会说,我是不会懈怠的。
他的身体,是由我造出来的,只有从我做的菜里冒出来的腾腾热气,才能让他暖和,这就是我的责任,不会假手于人。
比起性欲,我的料理欲才能更好的证明我的爱。
”(最后一句还真是……)女性如水?
其实更像土。
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必须具化为食物,吃进嘴,落入胃,然后消化成专属为女性的时间。
比前作滑过河面的风好,三作4-4-3吧。同样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最喜欢的还是Best10,不同于另两作更加积极,结尾的戏谑感也很棒。夕餉的写实结合和时间线还是有点意思,色彩风格和Best10有点接近,不过不看staff我还以为是辻田邦夫,而且是我花了最多时间的一话——查食谱-_,
知音系熟女故事,被《人生Best》里卖安利的段子触到,哈哈!
哎。。。我怎么看的是四画?
哈哈哈
舌尖上的NTR+日本小爸爸+你知道安利吗+熟妇的逆袭。最爱这种轻柔的旁白,把故事娓娓道来。每个如狼似虎的年纪,都体味着各自的鸡飞狗跳。
成年女性需要的是被治愈
看了一集,挺喜欢的,大龄神女的美好时光!
非常直木赏女作家作品的感觉
动画毕竟是动画,并没有深入社会黑暗面。理想化的结果,给那些对号入座的女性以希望,但现实是残酷的,白日梦简单做做就好了
二三话非常棒,说穿了女性独立之后,家庭婚姻都只是附属品,自身才是最重要的,把女性绑在家务和育儿中的作法太封建无良了,女性自身不作为的行为也强烈鄙视
你听说过安利吗?
吃饭睡觉做爱聊天,只是有爱已足够。
异常的共鸣,异常的感动,异常的真实
好好看啊…!甘香醇厚,风味绝佳!!!ps.我居然没有听出浪川的声音!!!瓦裂了!!!||20250324重温,以前的我竟能以玩味的心情来看待这部作品,12年后只感压抑与苦涩……对剧中女性的处境、心态感同身受,年岁渐增,徒生烦恼。《晚餐》以看似温馨的色调包装了一个婚内出轨的故事,整天在厨房打转,候着对方下班归家,在我看来多少有些空虚,但她觉得幸福就好。《人生Best10》是最喜欢的一集,职场独立但心思仍像小女生,憧憬与初恋的再会,却在同学聚会上被陌生人骗财骗色。好在它的收尾很轻盈,她找回了13岁时的自己,用那套高价厨具学会了烹饪,这段奇妙的邂逅被划为top1。孰真孰假还重要吗?《不在他处,正是此地》很窒息,仿佛看到了我妈的影子,但束手无策。结尾过于爽文展开,只能欣慰起码片中的她能为自己而活吧。
虽然某些情节真是好成人化的生活啊……不过整体调调莫名就这么看下去了,莫名的想给高分~
2011年1月播放过本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滑过河面的风》,2013年第一集是《晚餐》第二集是《人生 best ten》第三集《不在他处.正是此地》
第二集婚礼前一天教人出轨?
爆发完以后就积极向上了。。。日子过成这个样子也是自己性格的原因吧╮(╯_╰)╭
一共三集,三个故事,挺好的~~~推荐给诸位女性
这系列究竟是什么情况,啊啊,每话都看哭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