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乐土

Joyland,爱情美乐地(台),جوائے لینڈ

主演:阿利·朱尼乔,拉斯蒂·法鲁克,阿丽娜·汗,莎瓦·吉拉尼,苏海尔·萨米尔,萨尼亚·赛义德,萨尔曼·皮尔扎达,穆罕默德·乌斯曼·马利克

类型:电影地区:巴基斯坦,美国语言: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年份:2022

《乐土》剧照

乐土 剧照 NO.1乐土 剧照 NO.2乐土 剧照 NO.3乐土 剧照 NO.4乐土 剧照 NO.5乐土 剧照 NO.6乐土 剧照 NO.13乐土 剧照 NO.14乐土 剧照 NO.15乐土 剧照 NO.16乐土 剧照 NO.17乐土 剧照 NO.18乐土 剧照 NO.19乐土 剧照 NO.20

《乐土》剧情介绍

乐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纳家族是一个封建和专制并行的家族,全家人都翘首以待着会有新生的男婴来继承家族血脉。天不遂人愿,他们的小儿子偷偷加入了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舞蹈剧团,并爱上了其中一位雄心勃勃的跨性别女星。他们不可能的爱情点燃了整个家族对反叛的渴望。当内心的乐土逐渐被外部的世界侵蚀,他们该何去何从?巴基斯坦申奥片,父权制社会下的边缘人物的写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依法相爱说来有点可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黑暗扫描仪近似婚外恋爱特别通行证妻子的选择咕噜牛血麒麟之关东宝藏弥补极品飞车寻人档案大明奇才邪恶力量第三季卞赫的爱情0.5的爱情哈啰义乌宅门逆子藏爱紫云寺家的兄弟姐妹伦敦大道了不起的小家伙们敢梦有爱10·豪快者再见歌舞伎町我看到了光逆袭的青春巧克力医生一颗求偶的心一次邂逅

《乐土》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值得一座金棕榈

好久没写影评了,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来自巴基斯坦,我们对巴基斯坦的了解大概也仅限于“巴铁”两个字了,而这两个字竟然还不能完全算是中性词,其中浓浓的调侃味,谁能完全否认其中不是带着一种贬义呢?

巴基斯坦在他们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中的意思是“圣洁的土地”,对应这部电影的标题——JOYLAND,更叫人唏嘘。

《乐土》是一部看了一点都快乐不起来的电影,它的沉重是属于历史的、性别的、文化的、地域的、宗教的,从它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你很难料到它会是一部几乎把苦难的真相撕扯得如此切肤的电影,你也很难料到一个男导演,会如此深刻地理解女性,对于自我文化的审视和批判精准过人。

这是一个说简单非常简单,说复杂又十分复杂的故事。

简单的说就是一户巴基斯坦的穷人家的小儿子,为了赚钱加入了风俗舞团,爱上了一个变性人,最终让一个家分离崩析的故事,说复杂它复杂到男权是如何从根基上侵蚀整个社会,让人不成人,家不成家的故事,再复杂点它是关于人性、自我、生与死的哲学故事。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过短暂的快乐,但每个人又被深深地牵绊和压迫着,于是最终小儿子的妻子选择了死亡,甚至还是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一起死亡来作为一种抗争。

在这部巴基斯坦电影里,你能够看到很多我们社会的影子,甚至于直接翻拍一版都不会有任何的文化隔阂。

重男轻女、半身不遂的老父亲,安于现状、大男子主义的大儿子,想要改变、唯唯诺诺的小儿子,任劳任怨、自我驯服的大儿媳,不满传统、寻求平等的小儿媳,独树一帜、大胆先锋的变性舞女,每个角色都足以拍一部电影来诉说,主创却十分节制而巧妙地选择了极佳的故事和切入点,让每个人都立体而丰满。

用大儿媳的生育戏开场,用小儿媳的死亡戏收尾,一生一死,头尾呼应,让生和死都变得更沉重,举重若轻地透视出女性的地位和境遇,她们是延续香火的生育工具,这是这个家以及这个社会对她们的定义,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有平凡日常,而正是这种日常,才让悲剧显得更为悲伤,也让观众明白,为什么儿媳要最终走上绝路,因为她眼里只有深深的绝望,她试过改变和抗争,但她失败了,于是她只能选择死亡,选择让自己不再具有价值,选择让这个家族最后的儿子不再具有价值,唯有此,才能打破那个巨大的、死寂的循环,对这种结构性的问题从结构里砸掉。

这个循环,小到窒息,大到遮天,每一个画面和台词,都被精心安排,但又都真实到毛骨悚然:你可以从女医生漫不经心地说,大儿媳生了第三胎了,没什么好紧张的话语里听出这个地方,人与人的关系圈子是多么的狭小,也可以听出对于生育这件事情是多么的习以为常的冷漠;你也可以从隔壁邻居偷偷摸摸来家里“举报”阳台上有一个巨大的女舞者的人形立牌的行为中,看到女性对于自我身体和性的否定,以及道德的狭隘闭塞;你也可以从大儿媳一边劝小儿媳本分,又一边带着她去游乐场玩耍中,看到女性的挣扎与无奈;你也可以从变性舞者和经理的“权色”交易中看到社会的潜规则与男凝的本质。

主创对于性的描摹独具匠心,美妙异常,无论是小儿子顶着两米高的变性舞者的人形立牌,头恰好对着阴道部位骑行在道路上,还是小儿媳拿望远镜看着巷子里自慰的男人起了身体反应,又或者是小儿子和变性舞者在房间里伴着巨大的绿色星星灯光互相试探抚慰,都毫不色情,且极具浪漫,甚至带着一种魔幻感,更重要的是还完成了隐喻的作用。

倒数第二场戏的闪回,是全片最甜蜜也是最悲伤的戏,小儿子曾经尝试过打破传统,在“盲婚”前夜去看未来的新娘,让新娘爱上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答应她婚后可以工作,于是她放下戒备地爱上了他,这是她们婚姻的基础,而他却最终被社会所驯化,不敢再坚守自己的承诺,他更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你很难说他的改变是从哪一刻开始的,但开场第二场杀死黑羊的重头戏里早已透露了这种改变,杀死那头黑羊,但只有看到片尾你才明白,原来黑羊不止是隐喻小儿子,更是隐喻小儿媳,与其说她对他失望,不如说她对自己失望,她的信任是如此的脆弱,那么她还能相信什么呢?

唯有死亡,才最忠诚,唯有死亡,才有力量,她大概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头也不回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乐土》是和《悲情三角》同一年在戛纳播映的,但比起《悲情三角》,我无疑更喜欢《乐土》,《悲情三角》的残酷是变形的、奇观的、喜剧的、戏剧的,它的隐喻是为隐喻而隐喻的,但是《乐土》的残酷是还原的、真实的、悲剧的、生活的,它的隐喻是本就存在的,导演做的,只不过是呈现出来而已,这个故事曾经发生,正在发生也即将再次发生,如果这个有毒的男权社会不从根本上改变,乐土,永恒如一日。

 2 ) 父权制下的枷锁——何为乐土?(没写完存个档)

2022年巴勒斯坦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连续斩获一种关注和酷儿金棕榈大奖,在当年听到的时候让人有些诧异——我们似乎从未在电影方面关注过这个东方的穆斯林国家。

但是在看完的时候让人感叹确实是实至名归,在视听方面极为出色恰到好处的光影运用,配乐不抢风头的适时进入,更难得的是能够直面巴勒斯坦当下真实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消解——在最后给出一个虚假的无法实现的完美结局。

,把这部优秀的电影带到了我们面前。

虽然本部电影获得了戛纳金棕榈酷儿奖项,但是在我看来影片并没有局限于对同性本身的自我认同,而是赤裸的向巴勒斯坦的父权制社会开刀,把对跨性别者,女性,同性恋者的无形迫害真实地摊开在观众面前。

父权制主体是男性,所以本片毫不掩饰地没有回避,在客观条件下,男同性恋者也充当了挥刀向女性的帮凶,虽然同为被压迫的一份子。

 3 ) 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

本文原载公众号: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 qq.com 欢迎关注。

一个男同性恋爱上了一个变性人,最终,他的妻子死了。

我常以为,性别议题(广义上的性别议题,包括性向问题、父权问题、女权问题、跨性别者问题等等)大有文章可做。

这个看法有这么几点理由:第一,它仍是一个“猎奇”的话题。

我们不得不客观地肯认,即便在当今社会,在大银幕上看“千奇百怪”的人相爱、接吻,仍是一个具有一定视觉冲击的事情。

这种原始的视觉感受它本身就具有一定荧幕价值。

第二,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我们应当关注敏感话题,因为敏感话题之所以成为“敏感”话题,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聚焦了最多的社会的矛盾和隐慝,触及到了一些难缠的抑或底层的利益。

通过关注敏感话题,我们能更精要地找到一些社会的症结或底层逻辑,更能找到那个“由特殊到普遍”的“关键特殊点”。

第三,它的故事的立足点很“简单”。

人物的行为路径是比较确定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也是很天然的,因为这一切都立足于人物的身份特征。

只要给每个人物安上一个“新标签”,比如,主人公是“追求独立、拒绝标签的新女性”,她的父亲是“迂腐的大男子主义者”,那么,故事的矛盾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说来不免讽刺,因为似乎原本拒绝刻板印象的性别议题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新的“刻板印象”,不过这是不成阻碍的,因为反对标签的标签仍然是反对标签的——这样,导演和编剧似乎就不用费尽心思地为自己的故事寻找立足点了,人物本身就具有了驱动故事的全部立足点。

但是这个优势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不足,《乐土》就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不足,这将在文章结尾提到。

第四,性别议题的内容有足够丰富和真实的创作素材。

第五,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性别议题很容易触及到那些深刻且全面的矛盾。

其中就包括经典的三大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人与自己的矛盾。

比如,一个跨性别者,由于其身份,就天然地要面对自己身份的转变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人与自己的矛盾)、自己的父母、朋友如何接受自己的跨性别的问题(人与他人的矛盾)、跨性别者如何免遭社会歧视并正常生活的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

而且,聪明的创作者轻易地就把性别议题与大他者凝视、政治讽刺、精神分析结合起来了,并且可以轻松地嵌套进青春片、悬疑片等等类型片中去。

电影《乐土》讲述了男同性恋海德(Haider)在婚内背叛自己妻子穆塔兹(Mumtaz),爱上了自己老板,跨性别(男跨女)舞者碧芭(Biba)的故事。

海德对碧芭的爱是一个扭曲的“误会”,海德是同性恋,他对碧芭抱有的只是一种错误的性幻想,他不把碧芭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而只是一个另类的男人。

这一“误解”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彻底决裂。

穆塔兹是一个渴望“独立”的女性,她热爱工作,不想做家庭主妇,关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胜过为家族生育子女。

在这个意义上说,穆塔兹在这个婚姻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传统意义的“丈夫”,而个性柔弱、长期失业的海德则扮演了传统意义上“妻子”的角色。

穆塔兹在家庭中被所有人忽视,她的丈夫出轨,她的公公只希望她生一个儿子然后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她的嫂子(也是她的朋友)不支持她逃离这个家庭,她丈夫哥哥只希望告诉海德要多关注家庭。

彻底绝望的穆塔兹,在儿子即将出生时选择了自杀。

碧芭是一个坚强的跨性别者,在舞厅受人歧视但从不放弃且积极争取机会,在海德的帮助下她成为了舞厅的“台柱子”,并爱上了海德。

最终,她却发现,海德爱的只是想象中的作为“男人”的她,而并不真正接受她的女性身份。

一、高水平的镜头和桥段设计《乐土》是巴基斯坦导演塞姆·萨迪克(Saim Sadiq)的处女作,巴基斯坦也并不是一个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地方,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示出十分成熟的镜头和桥段设计。

《乐土》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宽画幅,而是使用了窄画幅。

有趣的是,正如窄画幅的运用高手韦斯安德森一样,塞姆·萨迪克用了许多纵深画面来表现人物关系,而且在电影也展示出油画般的配色。

在电影的前十七分钟,也就是主人公海德遇见碧芭之前,每一个桥段都毫无废笔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可以说“利用效率”极高。

比如,在影片开头的一个“杀羊”的桥段中,由于屠户没来,只好让海德亲手杀羊。

在这个桥段中,一家之主,海德的父亲坐在椅子上不断地指挥和斥责海德,一边说海德连羊都不会杀,很没用,一边不停地指挥、催促海德杀羊。

而海德按着羊却迟迟不感下手。

此时,穆塔兹看见丈夫懦弱的样子,夺过海德手上的刀,利落地划破了羊的脖子。

这一桥段的结尾,导演给了一个正面定格镜头,聚焦在脸上沾着羊血的穆塔兹的脸上,穆塔兹眼带凶狠地盯着画面外的海德,画面较远处,模糊的海德父亲同样望着这一切。

这个桥段精巧地展示出海德作为一个男同性恋而缺乏某种为传统所期待的“勇猛、凶狠”的男性气质,穆塔兹作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女性而拥有这种“干净利落”的“狠劲”,父亲则作为一个父权的象征,持续不断地压迫着海德。

这个纵深的镜头展示的是三个人的群像,但主角是海德。

海德和穆塔兹都是被凝视者,但是在这个桥段中,海德的地位是最低的。

通过这个纵深的定景镜头,来自妻子和父亲的目光仿佛从内心深深处凝视着海德,给海德以巨大的外在的压力。

导演有意通过镜头的设置让海德处在一个被凝视的状态下。

比如,海德去舞厅面试的时候,同样的手法再次出现,镜头聚焦在跳舞的海德身上,画面较远处,模糊的其他舞者坐在地上,嘲弄地看着小丑一般的海德。

通过窄画幅和桥段设计,导演让观众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上,让观众的视野走向纵深。

相比于容纳信息量大的、适合展示大场面和视觉奇观的宽画幅,窄画幅无疑更适合展示这种隐秘的内心戏。

通过对窄画幅和纵深效果的运用,导演把影片中处处存在的“目光”变成了一种来自整个社会文化和父权制度“凝视”,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主人公那种“被人观看”的局促感。

这样的镜头和桥段不仅在海德身上使用来表达“被观看”,还被用在穆塔兹身上来表达“被忽略”。

海德被舞厅录用了,晚饭时,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海德赚钱之后应该怎么花的问题。

穆塔兹想要买一个空调,而以父亲为首的其他人迅速否决了她,然后自顾自地说起把钱用在喂养孩子上面。

这时,导演用一个固定镜头聚焦在穆塔兹的后背,餐桌上的人则模糊。

清晰和模糊就是穆塔兹和这个家的隔膜,穆塔兹的背影在这个坐了五个人的餐桌上显得那么孤独,她和这个家格格不入,这个家也丝毫不在乎她的看法,仿佛两个世界。

导演在颜色上也很有设计。

蓝色、绿色和红色在影片中十分常见和醒目。

这些颜色,有的时候用来表示隔绝,有的时候用来暗示情绪。

比如,碧芭第一次出场跳舞时,黄色的暖色的舞台和蓝色的冷色的观众席形成鲜明对比,舞台的边界直接呈现为一条黄色的分割线,把舞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从而展现了作为变性人的碧芭即便跳得很好,也不受观众欢迎。

还有碧芭和海德在最后激烈地争吵时,导演通过一盏顶灯,把画面变成了红色。

这个红色既烘托了之前性爱的暧昧氛围,有充当了争吵时愤怒的催化剂。

类似的镜头设计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这里不多赘述(所以《阿凡达2》大面积的蓝色真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阿凡达1》森林景观所展示的那种色彩斑斓……不拉踩不拉踩……)。

二、每个人的性压抑影片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海德、碧芭、穆塔兹,每个人都活在世俗眼光的压抑和父权的压迫下。

导演给每个人都安排了独特的“性压抑”。

海德:两次拒绝女人的邀请。

影片中有三个紧密联系的桥段,先后是:在碧芭家中,海德拒绝碧芭的“邀请”;在自己家中,海德拒绝穆塔兹的“邀请”;海德向妻子撒谎,出门后和碧芭热吻。

海德是同性恋,他不愿意和自己的妻子发生关系,只能在父亲的要求下和妻子发生关系,目的是“孩子”。

一开始,海德并不愿意和碧芭发生关系。

海德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怀有对自己妻子的责任,不想背叛自己的妻子,他也对碧芭有所畏惧,不敢跟这样一个变性人发生关系,同时,他也不确定自己对碧芭的感情。

回家后,可以说,正是穆塔兹让海德确认了自己的性的要求,在以会吵醒孩子为由拒绝穆塔兹之后,他至少在身体上确认了自己不愿意跟妻子发生关系。

此时,碧芭已经在手机上悄悄联系海德,海德借口自己出门走走,出去见到了碧芭。

在这里,导演利用镜头和光影设计,在碧芭和海德的对视中,确认了海德和碧芭互相的爱意。

于是,在情感上和身体上,海德都接受了碧芭。

这时,出轨发生了。

海德的性压抑所显示的是两个悲剧。

一个是穆塔兹身为同妻的悲剧,一个是海德错把跨性别者碧芭当作男性性行为对象的悲剧。

这两个悲剧,前者,造成了穆塔兹的孤独。

后者,造成了海德和碧芭关系的破裂。

穆塔兹:窗户前的自慰。

穆塔兹由于海德不愿意与其发生关系而苦闷。

一天晚上,穆塔兹在窗户前用望远镜看着街道上自慰的男人而自慰,还被偶然进门的海德的哥哥所发现。

穆塔兹的性压抑是身为同妻的悲剧,来源于丈夫的冷漠。

穆塔兹的自慰是这种受冷漠的极端的体现,在穆塔兹的生活中,他的丈夫虽然关心她但是没有办法真正爱她,她的岳父只把她当作生养孩子的工具,他的嫂子和哥哥只期盼她扮演好海德的妻子这个身份。

她热爱工作,却被岳父一句话剥夺了工作的权力。

就连自慰,都会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隐私的拥挤的令人痛苦的父权家庭中而被丈夫的哥哥打断。

其实,在影片中,穆塔兹并没有过分要求海德的爱,穆塔兹明确表明出来的,只是想要一个空调,而这个家甚至连一个“廉价的中国空调”都不愿意买。

因此,影片结尾,面对穆塔兹的自杀,嫂子才会喊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碧芭:想在性爱中成为女人。

碧芭的性压抑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在电影中明确展示出来的原因,是海德对她的“错误的幻想”。

跨性别不代表着同性恋,根据影片提供的信息,碧芭应该是长期服用雌性激素,还没有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者。

碧芭跟海德第一次展示出矛盾,就是碧芭告诉海德自己正在攒钱做手术,而海德却隐晦地表示他不认为碧芭一定要做手术。

这里就已经暗示了,海德是身为一个男同性恋者把碧芭当作男性而非女性。

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最终的性爱中展示出来了。

在碧芭和海德彻底决裂的那次性爱中,海德的表现是想要担任男同性性行为中的角色,而碧芭是想要担任异性性行为中的女性角色,他们肢体语言上赤裸裸地冲突展现了他们身份认可上的矛盾。

不得不说,这里展现出了戏剧性的一幕,就是身为跨性别者的碧芭对着身为男同性恋者的海德大骂:“死基佬,滚出去!

记得当初《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性爱戏份全部被删减了。

而《水形物语》这样一部电影,性场面无疑是展示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最高潮。

于是,国内版的《水形物语》就让人看不懂,或是完全会错意,误解了电影的重要主旨。

《水形物语》中的人物群像和《乐土》有一点相似,因为《水形物语》也是展示了三个主人公的性压抑,并且通过三个人的性爱场面(Giles没有严格的性场面,只有他示爱男服务生,然后被拒绝的桥段)阐发了三个人的深刻的孤独。

翻看豆瓣上的影评,很多人都用“政治隐喻”“跨物种畸恋”“暗黑”等类似词汇来描述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这些只是附加在这个影片上的“政治正确”的次要因素,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应该是“每个人的深刻的孤独”。

在这一点上,《乐土》也有表现,但是《乐土》更中心的不是“孤独”,而是身份认同和父权压迫,在《乐土》这里,“孤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客体化的父权影片中,男主人公海德的父亲无疑是父权的化身。

在影片中,他安排儿子和儿媳妇的生活,贬低儿子的价值,和穆塔兹暗中交战。

但是,导演没有简单地这样“利用”这个角色。

而是给这个人物赋予了同样的厚度。

这是这个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导演用了两个桥段来展示这一点。

第一个桥段是老父亲尿裤子,海德等人都不在家,父亲坐在轮椅上,导演用一个特写镜头告诉我们轮椅难以跨过门槛,最后,父亲尿裤子,并被自己的好友,一个年龄相仿的女性看到了。

这里,导演用这种老年人生活上的窘迫来提醒观众:同情。

但这还不够,父亲的好友因此留了下来照顾父亲。

第二天,这位好友的儿子竟然找上门来,要求海德地父亲道歉。

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母亲在别人家夜不归宿,有损母亲的清白。

在这个桥段中,导演又一次利用了固定镜头和纵深的镜头语言,只是这一次,海德的父亲不再是凝视者,而是被凝视者。

一个年迈的男人竟然要面对一个年轻男人的公开指责,只因为他和这个年轻男人的母亲独处了一晚。

这一次,父权制度的压迫挥刀向压迫者。

通过这样的桥段,那个原本由海德的父亲所代表的父权就客体化了。

它表明,父权背后的不是“父亲”,因为“父亲”本人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

在这样一套父权制度的压迫下,每个人都被迫安置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按照自己性别的要求和家庭的地位行动。

我们可以打趣地说,这就是“封建伦理害死人”。

这样的做法避免了思想层面上的浅薄和偏激。

类似的做法在《犬之力》(The Power of the Dog)中也有运用,就是让电影一开始的父权的代表着也受到父权的迫害,从而把每个人都描绘为受害者。

不过,《犬之力》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深一步,指出了这个“父权”是由权力上位者(在电影中表现为官员、富人)构建的,而《乐土》显然没有走到这一步。

四、不足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了。

一般,说一个处女作“优秀”,就是说,它在相对的意义上,要么“工整”,要么“有灵气”,要么“既工整,又有灵气”。

《乐土》算的上是既工整,又有灵气。

当然,《乐土》也“工整”大过,“灵气”。

要求高一点的话,对于好电影来说,人们总是要求“灵气”胜过要求“工整”。

看看同样参与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角逐并且获奖的《寄生虫》吧,至今还在被人诟病“太过匠气”。

当然了,《乐土》作为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电影,和我国报送参评的《奇迹·笨小孩》比起来,就是神作了。

在“工整”方面,镜头设计虽然考究,但是重复设计也比较多。

比如上文提到的,在一个围坐的场景中,用一个固定镜头从人物背后拍摄,这样的设计在电影中出现了至少两次。

可是,这样的镜头又没有韦斯安德森那样精妙有独创性。

而且,人物设计方面完全依靠人物的性别定位来推动人物发展,就显得有点偷懒。

影片一开始是冲着海德和碧芭的爱情为主线,但是碧芭突然就因为和海德的吵架而消失了,接着就变成了穆塔兹的独角戏。

虽然,这一切确实在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但是还是显得有点“话没说清楚”,在穆塔兹死后插叙海德和穆塔兹相认识的往事也显得有点“找补”的感觉。

当然,事无完美,对于一个优秀的电影,所谓的不足都像是“个人的偏好和遗憾”,而且显得过分苛责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惊喜,让人思考的好电影。

五、补充影片中两次提到“中国”。

一次是讨论买空调的时候,嫂子和哥哥说最近有一个叫“xiang(祥?

翔?

)”什么的新品牌。

然后说,中国的电器廉价,所以肯定也质量不好。

巴基斯坦人民也会对中国的产品有这样的看法吗?

第二次是碧芭说的,说“昨天有一个中国的男人从火星上回来了”,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应该是“太空”而不是“火星”?

毕竟我国还没有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啊。

电影的台词设计也挺有意思。

比如海德讲的笑话,一只蚊子和一只鸡相爱了,但是它们接吻后就死了,因为死亡是爱情的宿命。

还有穆塔兹面对寻找萤火虫的孩子,生气地说:“我们住在我们住在城市里,这里没有萤火虫。

”也有某种隐喻。

2022.12.26

 4 ) 乐土

标题挺讽刺的,一整部电影看完都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乐土,明明是互相折磨化成灰。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大抵算是进入了普通电影的区间,因为像这部前半部分的电影并不算少,不断地累积窒息感再把想表达一切隐入不言中,会引得观众仔细去讨论反复思索,但终究只是部利用观众情绪和社会话题的商业电影。

说到这就该但是了,这部电影在末尾跳出了俗套,角色们没有一味屈服而进一步窒息,甚至有人站出来进行总结性发言。

本来我还在那琢磨问题的根本在哪,嫂子骂大哥那场戏看得我一激灵,妈的我在这犯什么蠢啊,如果觉得每个人都有问题,那有问题的一定就是环境,社会。

男主婚前跑去见女主那场戏特别触动我,当然我没有那样的经历,但就是这种能让没有经历的人都能感受到的情感传递恰恰才是优秀电影的标志之一。

另一个我认为不错的地方在于对巴基斯坦的风土人情有不错的展示,算是到位的文化传播作品。

电影拍得蛮学院派的,一板一眼,很多设计都非常中规中矩,用意稍微有点太过明显易于预测,有好几个细节设计我都猜到了后续会怎么呼应。

导演非常会以欧美视角讲故事,电影的侧重点多少沾点政治正确,加上不少热点问题的赋能和电影本身的质量,能获奖并不意外。

一查导演果然是在欧美进修多年,哈哈。

 5 ) 《乐土》—释义:安乐的地方

8.6:[年度最佳影片之一]第1次接触巴基斯坦国家的电影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印度经常会拍这种题材的影片,但这一部《乐土》秒杀印度所有 。

他真正的能用极少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看完影片极其压抑。

中东国家及其印度所想表达的内容仅仅是这部影片的浅层,可以说他们只是单单讲解一下故事,而整部影片更深层次的讲述根本原因。

整部影片无数个镜头值得深深的解读,不感到冗长而是极其的细腻。

在陈旧的封建社会下,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是越发陈旧,父权制度影响了所有男女性格。

为了拥有“男性”或“女性”两个不同的身份, 从一开始仿佛在做着某种任务,一开始之后的人生没有变数,扮演着社会给他们的身份,所谓的梦想都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

影片一开始,青年男女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成千上百年传承下来的所谓的“制度”让他们的前辈扮演着每一个角色,父权支配着女性,时间长了,女生的内心一步步被“驯化”,就像这些青年男女逐渐内心仿佛适应了各自的身份,每个人带上了头纱,曾经的梦想在每一个人内心逐渐消散。

当被制度束缚想要按自己想法去做 ,只能触碰自己内心的底线,践踏自己,懦弱欺骗。

最可笑的封建陈旧制度便是父权那虚伪的自尊 ,毫无底线的维护着他们的自尊。

整部影片有一遍一句话便可以总结“爱情的宿命是死亡”影片当然令人窒息,可更令人窒息的是直到现在这种家庭数不胜数,这根本不是一个短时间之内能改变的事情,一个人改变不了,一部电影也改变不了(甚至这部电影遭到封杀)我们看完电影依旧躺在床上,独自难受,却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说大家尽力的搭建好自己的“小家”

 6 ) 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种电影?

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种电影:故事好压抑看得好痛苦,只想给它3分,但是因为故事好压抑看得真痛苦,必须给它四分。

这部《乐土》就是这种电影。

本片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女性想追求自己的心仪工作但因为传统观念必须回归家庭走上生儿育女的传统道路;怯弱软弱的男人不能直面是同性恋而爱上变性人;变性人卖艺想成为真正的女人却不被社会接受;一定要生男丁延续香火的重男轻女思想;结婚后的女人就要成天干家务活做牛做马唯独不能做自己;婚姻全靠家长介绍,不认识就可以结婚;老年人的感情完全被忽略甚至被笑话,只能孤单到老;邻居们的嚼舌能淹死一个人的脸面,这些社会现象是不是很眼熟呢?

这不就是七十年代之前更早的中国吗?

那种封闭保守的思想,把每个人的选择都固定在社会的“道德标准”上,偏离就是大逆不道。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是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了。

我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包容性变强了很多。

我们不再怕邻居的说三道四,不会生活在旁人的嚼耳根子之下。

中国最著名的变性人——金星,勇敢的做了主持人,还成为主持届的“毒舌”,我们没有嘲笑她反而敬佩她。

中国可以做变性手术,同性恋也不是过街老鼠。

重男轻女的思想大为改变,不再是只要男孩子,女孩儿更是家中的宝。

老年人再婚也容易被子女接受。

想起我的姥姥,在中年时就丧偶,自己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当我妈妈劝我姥姥再找一个时,我的姥姥就拒绝了。

我的爷爷在我奶奶去世后,不久就找了一个老伴儿照顾起居直到去世。

老年男人和老年女人对再婚的选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说远了,不管怎样,还是开放的思想比保守的思想要好。

本片除了小孩子没有一个人活得是快乐的。

三位女性更正面一些:一个勇敢坚强的变性人,一个生四娃照顾全家起居忙得四脚朝天的大嫂,一个有理想不想做家庭妇女的妻子,而且她对男主真的是好的,支持他做任何工作甚至在家无业。

而三位男人,一个倚老卖老安排别人命运唠叨要生孙子的老人,一个生了三个女娃还要妻子再生的大哥,一个软弱无能根本不关心妻子的男主,连妻子在他面前喝毒药都没被发现,妻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没有一丝快乐。

最后他来到前面和妻子提到的大海,慢慢消失在海里,是不是想在此和妻子共眠呢?

本片的摄影极好,碧芭的小屋放着一个小小的投影灯,一会儿是蝴蝶,一会儿是萤火虫,微不足道的小灯为贫寒的小窝制造一点浪漫温馨。

我猜那位变性人的扮演者真的是一位变性人。

 7 ) 用鲜红换自由

全篇的特写中近景,又空又重的人声音效还有阴沉冷洌的光影色调,让所有人都喘不上气。

妻子的那句“想逃离这里” 也是三位主角 共同的角色写真。

妻子渴望寻求工作而不得,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力途径,进而她注定无法在父权环境下释放的蓬勃生命力变相形成了性压抑,直至把她的灵魂杀死。

男主处于中间地段,在父权结构中被边缘化 排他化,既痛苦于自我认同的获取又痛苦于社会角色和责任的承担,他的死不是出于解脱和自由而是懦弱无能之下的逃避。

比巴是其中最为坚强的角色 所有人甚至包括所谓的爱人也无法承认、正视她的身份 她却始终清醒且坚定地捍卫自己。

电影让女孩、女人们穿着红裙,而他们的命运却如此苍白。

他者们的生存空间阴暗逼仄,却还讽刺般地去寻找各自不存在的乐土。

男人们有的在发号施令有的不敢上前,最后真正杀死羔羊的却是妻子,而她自己正是那只待宰的羔羊,她是临死前穿着红裙 云淡风轻喝着毒药的女人,用鲜红的生命的血给自己换来一刻真正的自由。

 8 ) 黑暗中,我们是异常但缤纷的色彩(光影色彩解读)

整部剧有一半以上的重要场景都在晚上,因为只有晚上才能让每个人短暂的做自己。

甚至必须要离开家才行,毕竟在一个睡通铺的家庭,何谈自我?

【打光】对于两位LGBT🏳️‍🌈的主角用的打光都是非常规色彩打光,红,绿,粉都有;

但是对于海德的妻子的打光大都是普通的暖黄光。

甚至连在窗边偷偷满足自己性欲时的打光也是自然的暖黄光。

不同的是,这个画面里光束只集中在眼睛和脸颊,周围全都是黑暗的。

因为她此刻唯一满足自我的来源就是那个望远镜,只有眼睛周围那一小部分的自我是被唤醒的,周围全是压抑的黑暗。

光束集中在眼睛和脸颊但是!

这个场景除外。

只有这个晚上妻子放飞自我的时候打光是彩色的。

这一段放飞自我除外一点点光影色彩分享。

当然不止这些,导演充分利用了色彩语言。

有趣的是看完电影回想起来,貌似所有印象深刻的场景都是夜晚的画面。

或许是因为白天的内容都是他们在带着镣铐过着规训的生活,只有在晚上才是真正的他们的故事。

所有被过度期待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被看见的女人。

是男人的不幸,也是不能被定义为男人的所有其他性别的不幸。

这无处不在的黑暗,只有死后才会变亮堂。

 9 ) 非男性,误谈处境

家里的酒喝光了,周末临时开了一瓶我也喝不明白的酒,就在一个约会之后的凌晨看了起来。

我的观影其实不算流畅,不少片段看完后我都按了暂停,一口喝下杯中剩余的酒,然后倒满,缓缓神儿再看。

导演是擅长使用暗喻的人,把一个一个结果都藏在意象中。

通过男性来体现“非男性”的困境,这在我看来就是本片最惹人关注的地方。

仿佛顺直男性发现性别认同居然成为一个问题而产生的撕裂感是超出女性或跨性别者对所处困境挣扎的折磨,实际上以男主(顺直男)作为嫁接,将男性与女性(和性少数)群体之间进行对照,男性遇到性别认同时的撑持也未必就能比女性的挣扎弱多少。

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你的身份认同脱离了“顺直男性”这个概念时,你就与真正的自由渐行渐远了。

影片的叙事就如它的简介那样简单,但影片带来的沉重感是寥寥几行字无法掠过的。

一位女性想要自由的工作是多么难,即使她曾获得承诺,于是她只好费尽心思脱离“期待”,在最失望的时候饮下鸠毒;跨性别者想要拥有舞台,就得承受其他同性戏谑的嘲弄和越界的意淫;而一个男性只是想要做一个0,也依旧要面对身边的妻子和渴望下一代的父辈。

而事实上,在这样一种社会框架下,女性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她们被抽象成传宗接代的子宫、清扫房间的抹布、纳鞋底的针和操持家务的账本,她们有很多的抽象概念,唯独没有自由快乐的人。

而跨性别者或性少数者(或许与女性有重叠),则更多的时候是被略过的,这在影片中几乎是用“直给”的方式进行阐述,很空旷,但也有足够的力量。

看这部电影我能想到很多中文电影导演(王家卫、侯孝贤、黄信尧),它的色彩、镜头和摄影技巧的高明与精细都远超于我对巴基斯担电影的刻板认知,更不要说,这是一部巴基斯坦电影了。

 10 ) 女性、变性、同性

父亲想要驯化小儿子,因为男权社会总该有人继承,小儿子却连山羊也不敢杀,妻子手起刀落,迸溅在脸上的鲜血已了然。

与其说他们是夫妻,更像是亲人和朋友,妻子是小儿子在男权社会中生存的一块遮羞布,他无法成为自己,便爱上一个“不彻底的女人”。

而她只想要一个把她视作彻底女人爱的男人,几次转身后带来的愤怒,她在昏暗中把他推出门外,玻璃门上印出他踌躇的身影,他们的影子靠得那样近,却再无相交的可能。

我认为Biba是全片最带着希望的角色,也和悲剧无关,因为她身上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无论是和剧院经理据理力争,还是掐住男主朋友的脖子,到最后干脆地赶走男主,那是属于女性的英勇。

家中的父亲、哥哥、弟弟,儿子、剧院的男老板、男伴舞,他们凝视女性、变性人、同性恋。

紧身的衣服在他们眼中是美丽的象征,是否已经悄悄勒住了她的躯体,让她再也去不了任何远方。

女性总要抑制欲望,因为社会无法承载她们欲望的袒露,连她们自己都开始觉得这是羞耻。

妻子腹中的生命对家庭来说也只是一个象征,延续父权社会的象征,她恐慌地认识到这悲凉的一点,最后悲剧的产生,也在于她的清醒和反抗。

葬礼上,许多男人对男主表达悼念,遗憾于男主失去了妻子、儿子,谁在乎一个女性的生命呢?

就像男主哥哥说的:“她作为一个母亲,杀死了我兄弟的儿子。

”她怎么能这么做呢?

杀死一个封建血脉的延续。

无论从故事推进还是镜头画面,《乐土》都极具成熟,配乐也恰到好处。

几个很喜欢的镜头:

唯一为她自身哀悼的两人

男主一直都是这样 渴望依靠他人

最后的欢乐

站在窄小的光里

《乐土》短评

已有资源,已经收盘

6分钟前
  • 李小龙
  • 力荐

就只看了开头,就觉得不好看,像网络剧

7分钟前
  • 2006-03-19加入
  • 较差

实在看不下去了

10分钟前
  • z
  • 较差

挺真实

11分钟前
  • PandaTcp
  • 还行

烂片节奏一塌糊涂

15分钟前
  • 闪身掠过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