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 I don't know if I will have the time to write anymore letters because I might be too busy trying to participate. So if this does end up being the last letter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was in a bad place before I started high school and you helped me. Even if you didn't know what I was talking about or know someone who has gone through it, you made me not feel alone. Because I know there are people who say all these things don't happen. And there are people who forget what it's like to be 16 when they turn 17. I know these will all be stories someday. And our pictures will become old photographs. We'll all become somebody's mom or dad. But right now these moments are not stories. This is happening, I am here and I am looking at her. And she is so beautiful. I can see it. This one moment when you know you're not a sad story. You are alive, and you stand up and see the lights on the buildings and everything that makes you wonder. And you're listening to that song and that drive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And in this moment I swear, we are infinite. "--若自己不够美好的话,就去爱吧。
这样你还是会觉得自己拥有着全世界。
坐在壁炉边的查理 抬头望着派特里克说 “我以为都没人注意到我”派特里克笑着说:“我们还认为再没什么人值得我们结交了呢”森姆说:“欢迎来到不合群玩具的小岛”这是这部《壁花少年》里面 我最喜欢的片段 也许 我们毫不起眼 甚至 出现的不合时宜 大概 珍贵的友情 也不见得比爱情容易获得 但是 懂得和认可自己的人 只要那么一两个 足已
首先《壁花少年》这个翻译欠妥,wallflower在英文里除了“壁花”外专指那些在社交场合沉默寡言的人,而中文里并无此引申义,所以这个标题会有歧义。
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直译就是“一个不合群者的优势”,作为电影名当然不适合,可我觉得在起名的时候还是要考虑译意。
国外对于很多心理疾病均有翔实的研究,且分类很细,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其中较出名的一种。
患有此症的人只要在公众场合就会紧张、焦虑、浑身不自在,重度患者还伴有严重抑郁症。
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尤其是在青春期,我自己也有。
病因很多,大多来自于心理认知层面,害怕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奚落。
然而,越是在意就越做不好,最后对自我完全失去信心。
那么此症患者要如何自处?
周围的人应该如何帮助他呢?
Charlie就是这样一个15岁的少男患者,他上高中的第一天就算好了熬到毕业还需要多少天。
没有朋友,整天被人嘲笑、欺负,上课不敢发言,被人称作怪物之类的。。。
事情的转机开始于他尝试同一个怪咖Patrick说话,并且认识了美女Sam(Harry Porter里的Hermione的扮演者)。
从此之后,他开始尝试释放自我,并最终寻找到自己幼年时记忆深处的那一次事件,所有一切病因的源头。
他选择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正视问题,最终走出了阴影。
看着影片结尾时他可以自主的站在车后放肆的对着夜风大笑,我知道他真正走出来了,“I saw infinity”(我看到了未来)他开心的说。
Logan Lerman把一个中轻度患者演得活灵活现,度把握得很好,不油不过,无论是肢体还是语言。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于Charlie幼年阴影事件的艺术化揭示,音乐与剪接的完美结合,既向成年人传达了隐含信息,同时也照顾到了未成年观众。
从Charlie被接受以及融入的方式来看,影片很明显的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东方文化依然比较表面,通常始于外在,外表漂亮的人往往社交圈子都会较广;而西方社会似乎更注重内在,他喜欢你接受你更多是因为共同话题、你的个性、经历,以及你对他人的帮助等等。
影片中展示的是一群15-17岁孩子的生活,感觉他们好成熟、好自我、好开放。
影片情节很简单,可是对于当事人却意义非凡。
至今对于Charlie的一句内心独白印象深刻,翻译过来大概是:”有朋友真好,就算有时候我们没什么可聊的,只要他们和我说话,我都会感觉安心。
” 这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最迫切需要的:认同感!
你甚至不用去称赞他什么,只要你让他有了集体归属感,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而作为患者本身,要勇于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并勇敢踏出交朋友的第一步。
中国每年有多少社交恐惧症患者没有详细统计过,不过对于在东方含蓄婉约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一代,说到表达自我其实更加困难。
而且至今我们的社会还未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并不认为这是病,而仅仅简单的把它归结为个性问题。
却不知道当事人在成年后走上社会为了克服它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
我们的父母则认为只要给我们吃好穿好,我们成绩好就可以了,却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们心灵的成长这条最是艰辛的道路。
你给我钱仅仅可以让我不饿肚子,然而你若能给我心灵的陪伴对我来说则是一个崭新的人生!
影片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
标题大概就是看电影时的感受 一半时间被男主的小细节和patrick的不管不顾萌的笑个不停另一半时间沉浸在难过的气氛里同时标题也来自于他一开始说的话 "So, this is my life. And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am both happy and sad and I'm still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hat could be."所以就攒一些台词吧“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And in that moment, I swear we were infinite.”“Things change. And friends leave. Life doesn't stop for anybody.” “So, I guess we are who we are for alot of reasons. And maybe we'll never know most of them. But even if we don't have the power to choose where we come from, we can still choose where we go from there. We can still do things. And we can try to feel okay about them."“This moment will just be another story someday.” 看完电影又去找书中的quotes 不确定他们有没有在电影中出现“And all the books you've read have been read by other people. And all the songs you've loved have been heard by other people. And that girl that's pretty to you is pretty to other people. and that if you looked at these facts when you were happy, you would feel great because you are describing 'unity.” “And I guess I realized at that moment that I really did love her. Because there was nothing to gain, and that didn't matter.” “please believe that things are good with me, and even when they're not, they will be soon enough. And i will always believe the same about you.” 看到SingLesinger 在评论里说最后一个观众问导演,在你的世界里,最后Charlie是怎么样的结局呢。
导演说,Charlie现在就站在这里,看自己的小说变成电影,娶了一个从Jersey来的美丽的老婆,孩子现在刚七个月。
Charlie过的很好。
一下子快没忍住。
我们都在变好吧。
你的高中是这样吗?
我不知道。
我的高中和这差了好多。
No party No kiss No drugs,of course no sex。
我有的只是背政治背历史拼命学数学,期待周日早上的短暂假期睡个懒觉。
我们肯定都能预知这一份属于高中的尴尬难熬,还有悬在头上的高考,所以查理在高一开学的第一天便开始了自己的倒计时——距离高中最后一天还有1385天。
漫长的等待里,总会有奇妙的相逢。
很久以前,你在心里摆好了一排排座位,而在这1000多天中的某一天,有一个人或几个人会走过来坐下去,在你身旁。
哪怕是酝酿了很久,从棒球比赛的第一排挪到他身边,装作若无其事地叫了声:“嘿,派特里克。
”嘿,派特里克。
跟我做朋友吧,我不想一个人吃午饭,一个人端着可乐和薯片看球赛。
派特里克乐呵呵地说:“你是手工课和我一班的吧,你的钟做的怎么样了?
”啪,像是两个巴掌拍到一起,在哄哄闹闹的人群中,你终于坐在了我身边的椅子上,它空了好久。
派特里克还带来了她的小疯子妹妹,珊。
你想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和你想找什么样的恋人一样。
先前开出的种种条件,都会在碰上的一霎那完全作废。
说的悬乎一点,自然是人和人的际遇全凭感觉,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看缘分肯为你们停多久。
真像一句玩笑话,当被动接受变成一种技能。
坐在壁炉边的查理,抬头望着派特里克说:“我以为都没人注意到我。
”派特里克笑着说:“我们还认为再没什么酷的人值得我们结交了呢。
”“欢迎来到不合群玩具的小岛”查理大概从不曾想过,他这个胆怯话少扭捏的壁花少年,结交的新朋友疯狂而又不合时宜,他们大笑大吵大闹,他们跳舞喝酒嗑药,他们穿越隧道爬出车窗跟风拥抱。
他们也有秘密和烦恼。
帕特里克有个秘密相爱的同性恋人,珊有过许多混乱的情人和烂醉的夜晚,玛丽既是佛教徒也是朋克,爱丽丝爱偷商场的牛仔裤。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这朵壁花,结交了一群新朋友,他们很酷。
至于这个壁花小子爱上珊,完全不觉意外。
之后呢,没有告白没有约会,还稀里糊涂的和她的好朋友凑成一对,却在大冒险游戏时亲了“你心里在场最漂亮的女孩”——珊。
我们的爱都搞砸了。
派特里克的地下恋情告吹,查理的初恋女友负气冷战,珊的男友劈腿败露。
“为什么我们不能拯救谁?
”伤心的派特里克问查理。
我们都自然而然地把“爱”当成万金油,包治百病。
其实它谁也救不了,该离去的离去该受伤的受伤,一段感情的崩盘时刻,爱什么忙也帮不上。
它只是看着你俩好,再看着你俩闹,最后看着你俩散。
别再一股脑把自己交给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唯美概念去保护,也别想着被谁解救或是去救谁。
“爱”似屁,勉强不来,放出来也就烟消云散。
“我自由了,对吗?
我随时可能遇到我的真爱。
一切会变得不同,而这是好事。
我只需要遇到一个好男人。
”没错,关于爱的离开和下一次到来,你只需要想这么多。
查理说,我只希望你快乐。
好多时候,我们都以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是无私的爱。
可既然爱了,为什么不自私一点,我只要:你的快乐是因为我,我跟着你一起快乐。
查理问过自己的英语老师,为什么很好的人会选择错的人来交往。
老师说,我们接受我们认为配得到的爱。
所以他不约心上人,只是他觉得自己配不上珊。
配不配的问题都该“呸”!
蠢货啊,爱情这种东西哪来的配不配呢,你想要那就伸手,我们都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谁美谁丑谁富谁穷,只要认定彼此,就是相配。
绊住脚步的,就是这些恼人的理论。
“你不能只是坐在那儿,把所有人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重,然后把这叫做是爱。
”爱是什么啊,是占有是吃醋是自私是眼里没别人心里无顾忌。
别学我们的壁花小子,他那一套行不通。
查理亲了珊,他好像想起了什么。
两个月后,珊带回那首隧道之歌的名字,查理爬出车窗张开双手拥抱风。
有的人会在17岁后忘记他们16岁的样子,我知道这一切都会在某天变成故事,我们的像会变成老照片,我们会变成谁的父母……可是我想说,管它呢,我们只要记住现在此刻的样子,爱人的样子,去交很酷的朋友,做很疯的事情,为爱自私透顶。
壁花少年跟少女,我希望他们永远别改变,变成一朵处处留情巧舌如簧的交际花。
他们只要呆在热闹舞会的角落,一言不发就可以。
因为这样的时刻,款款走到你身边的人,才是值得你为之开花的人。
好朋友,好情人,你所有的才情所有的诗歌所有的音乐所有的活泼灵动善变失落都统统打包发给他们吧。
壁花们,好运呀。
总有人爱你就是朵闷骚壁花。
没有配不配,只有相互热爱,彼此值得。
半夜1点多打完点滴到家,4点钟躺下睡觉,无奈一直到早上7点都一直咳的睡不着。
索性爬起来上网。
就误打误撞的看了这部电影。
整部剧看完,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剧中出现了两次的台词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我们选择去接受我们认为配得到的爱。
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Charlie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和姐姐都和不好的人交往,问Mr.Anderson,”Why do nice people choose the wrong people to date?", Mr.Anderson 想了想说“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男孩又问“Can we make them know they deserve more?","We can try",然后男孩笑着走了。
第二次是在接近尾声的时候,Sam要走的前一晚,同样的问题问Charlie,”Why do I and everyone I love pick people who treat us like we are nothing“,而这次Charlie把Anderson 告诉他的答案告诉了Sam"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Sam知道Charlie喜欢他,而Charlie选择不说的理由是“I just didn't think you want that, I just want you to be happy",这是多少人自以为的love,多少苦涩的暗恋背后自己对自己说的话”他应该不会喜欢我,我只是希望他能幸福“,可是后面Sam的话才让那些沉浸在这种想法中的人走出来:Don't you get it, Charlie? I can't feel that, it's really sweet but ,you can't just sit there and put everybody's lives ahead of yours and think that counts as love. I don't wanna be somebody's crush. I want people to like the real me.最开始在看剧情简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和主角的代入感很强烈。
童年的阴霾。
家庭的暗涌。
没有朋友的孤单。
对爱的质疑。
对自己的不解。
对世界的好奇和恐惧。
总是选择错的人。
不知道如何告别。
看见热闹的人群就会手足无措,不知所云 。
新老朋友们的狂欢派对上大家豪情万丈对酒当歌而你却窝在自己的小角落欲言又止 天知道你多努力地想要尝试着融入到眼前的交际圈,但每一次你都是无果而终然后黯然神伤地离去,没有人会注意 一方面,你总在一个人独处时感到压抑的孤单无助,想要高声呐喊,被人听到,为人理解 另一方面,你又倔强地抗拒任何人涉足你的世界,负隅顽抗地装出一副全然无所谓的淡定姿态,自欺欺人地一遍遍对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只是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点调整” 上课时面对老师的提问明明胸有成竹却不敢举手甚至不敢抬头有任何目光交流,只是悄悄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正确答案在食堂吃饭时,永远坐在远离人群的角落吃自己的食物各类派对舞会上只能捧着一杯果汁默默地靠墙立正向舞池中形形色色的同龄人投去羡慕和无奈的目光。
他在他身上学会开始接纳新的生活,开始尝试在舞台上脱光大胆演《洛基恐怖真人秀》。
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新的颜色。
而这一切都因为他爱他,可是他没办法让他知道。
他害怕对方不要这份爱,他害怕自己不配得到这份爱。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ve。
就是这样。
可以这样的“我以为” 造就了不知道多少的错过和误解。
Sam 说“I can't feel it",哪怕你自己已经觉得他在心中比全世界都重要了,可是他却浑然不知。
那个带着些许魅惑的男生Patrick,或许只有他一直在勇敢的追求他的爱。
只是他爱的是另外一个男生,这没办法公开的感情,在一次意外被撞破之后无疾而终。
一直到电影结束,都落得孤单一人。
"you can't just sit there and put everybody's lives ahead of yours and think that counts as love" 是的,或许这根本不是爱。
你不表达,不肯迈出第一步。
你只是默默的做一个又一个CD,听一首又一首歌的时候想着他;你在各个场合尝试和他聊天;你通过各种渠道默默的了解他的一切,过去,爱好,你觉得自己成为最了解他的人;你假装自己有喜欢的人,不让自己表现的太过明显以至于相处尴尬;你觉得一切都很好,但是没有人知道。
电影给了我太多太多共鸣,可是,我始终无法知道怎么去迈出这一步,一样的和电影中的Charlie会害怕,尤其当也许这也是一份没办法公开的感情。
Emma Watson离开哈利波特的赫敏之后,一直在尝试不同风格的电影,女神的重点往往是希望突破。
这次叛逆娇俏的Sam算是一种不一样的风格吧,不过感觉人物并没有很生动。
两个男主角都是92年的,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主要是因为短评超了七十几个字写不下了……男主高中上第一堂英语课让我想起了高中刚开始上语文课,最初两节课老师让我们写作文介绍自己,第三节课老师选了其中三篇念,最后一篇就是我写的,我还记得自己写道“我喜欢在课桌上摆个红苹果,它的芳香和色泽让自己感觉鲜活”,当老师念完这句话没多久,坐在我前排的女生就回头放了个苹果在我桌上,后来她成为了我高中时期的好闺蜜。
当我的作文念到一半的时候下课铃响了,但是同学们并未要求休息,而是希望老师继续念完。
这一刻的感动我到现在都记得,原来自己的文字也能产生引人入胜的魔力。
我也有过自知答案而害怕回答的心理斗争,但沉默二十三秒后我举起手来,比男主多走了一步。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经历了从壁花到慢慢绽放融入花丛的过程,有过暗恋的女孩,也有女孩向我写情书送书表白;晚自习翘课安慰醉酒女友;深夜拿枕头夜袭隔壁寝室;通宵玩大富翁给室友庆生……在某些时刻我也觉得青春就是无限的,而我要比男主幸运的多,没有童年阴影的萦绕,我只是单纯的享受。
高中比初中有趣多了,怎么会糟糕。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ings were simple. We made friends not based on their usefulness but because we liked them. I long for that time, though I am not sure if it really did exist for me. For a lot of us.Making friends these days is just so hard. They despise you if you keep it to yourself, jealous of you if you are being who you are, afraid of you if you speak your mind, hate you if you are the better man, will forever view you as a menace if you've ever lent them a helping hand, and leave you if they think you are out of your usefulness, and a new friend they like better, who also happens to have more purchasing power to dispense than you do, comes along. Compared to this, it is heaven in the film. And a little bit unrealistic. When does the world come to a place where good guys actually get girls, that they are appreciated as friends, and being smart is rewarded by teachers? No. They do not like those things. Girls appreciate guys that can entertain them, most preferably materialistically. Friends appreciate those who can make them look good. And teachers love obedient edgeless deferential pseudo-smart posers more than anyone else; they hate true intellectuals, because they themselves never were. OK. A high school mental guy made true friends, got true love (from a hot girl), exorcised his infanthood demons, beat footballer bullies, became the teacher's pet, and turned his school life around. A good script to boot to make a lot of people feel good and buy tickets, aside from lying to them what the real world is like. But whatever. I've gotten used to it. The Joan Cusack shrink isn't even in the least bit believable. Shrinks never make you better. All they ever care about is get from you as many dollars or yuan as possible. At least all the shrinks I've seen are like that. And those are the charging ones. At least they gave their opinions and left you a script so that you can buy those exorbitantly priced drugs. The free ones are worse. They just do not care. Hey, at least the girls (and dudes) in the cast look good. Well, most of them. Though Watson is hopeless. Cannot act. Can only affect. Typecasted too early. Brain toasted. The Miller guy is good. The thing is, Watson at least got out of this Harry Potter swamp and did something different. While Ezra is still doing what he has been doing all along, the rumbling cynic alt kid, only with a different sexual orientation this time. Seriously hope he can get out of this peonage yoke of being serially typecasted, fast enough, so that the prodigy that he is be not ruined by the excessive exploitation at an early age canonically observed and faithfully administered by America's delusion making business.
8.5/10.确实是泪点和槽点并存,突然发现其实自己是青春片(拍得好的)的俘虏者,不论是电影还是剧,他们的经历、体验、成长,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都能让我有最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hhh。
蚁人不仅是friends里面的Mike还是壁花少年里面的英语老师,真的帅得极其温柔有魅力,和你说话时的那双眼睛能让人酥掉吧hhhh,能遇到一个懂你的的老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Ezrs Miller饰演的哥哥Patric魅力爆棚,不管是迷离的眼神还是恰到好处的鬓角,还有幽默与骚气并存的作风,我的天,迷死我了!
(我果然还是喜欢帅哥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最经典的那场隧道戏,hhh其实我不怎么能get到宝爷的歌,不过那真是青春的姿态,刺激美艳,肾上腺激素标高,在那种时刻喊着“We are infinite”is so cooool~不过青春片太过于美好了,在接触了一定现实后我也不再是对“We are infinite”深信不疑的年龄了……这部电影有挺多经典台词的!
剧中的友情都很棒,Sam对音乐的超强品味,Charlie对文学的天赋,Patric性感的魅力...我觉得这样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蛮难遇到的。
现实生活中...朋友们虽好,但是并没有给我像剧里那样肆意做自己的感觉,大家多多少少会被现实束缚手脚的...不过现实和剧确实不能混同嘛。
Charlie小时候被Aunt Helen猥亵过,Sam也被老爹的上司猥亵过,于是他们以后的人生多多少少会受此影响,会感动迷茫和想要堕落的冲动。
我觉得成年人的欲望真的很复杂,越长大想要的越多,越难得到快乐,孩童是total pure的,即使没有做错什么也会受到外界带来的伤害,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你会受到伤害,你也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
Anyway,还挺喜欢这部的,短评超字数了,那就当作影评吧hhh
说到查理的童年,确切的是他的幼年。
是什么造就他的害羞、孤独、自闭,很多人说是因为小时候婶婶的去世和好友的自杀,让他受到很大的打击。
这里想要探讨的,是这些变故为什么会对查理产生巨大影响。
幼年时亲人去世、朋友离去其实是生活中平常的,或者说没有戏剧成分的事情,影片如何以此支撑后续整个故事呢。
要知道查理不是简单的孤独、自闭,而是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无法从婶婶去世的阴影里走出。
影片有很多查理和婶婶一起的片段闪过。
一开始看到,婶婶对他很好,照顾他给他买生日礼物。
接着因为给查理买生日礼物而遭遇车祸去世。
而后,又慢慢给我们展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查理跟珊亲热时,闪过的婶婶抚摸他的画面,还有医院里心理医生对他父母诉说的事,都在暗示查理年幼时有被婶婶猥亵的经历。
这被猥亵的经历才使得查理心里发生了畸形的变化。
而查理对他婶婶到底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再从那些闪过的片段看,查理的婶婶进入他家的时候,他站在台阶上,没有激动欣喜的表情。
这个镜头给人很不和谐的感觉,观影过程中一直纠结着我。
如果说婶婶在他心里是他最亲密的人,每次见到她应该是开心和激动,因此后续婶婶的去世对他产生巨大的打击才说得通。
而查理没有,一副面无表情或许还带有一丝恐惧,这跟被猥琐的事不无关系。
查理在影片后半部分发病时大喊,也许是他害死的婶婶,也许他希望婶婶死掉呢。
他对他婶婶真有那么大的恨?
却还有内疚和心痛,无法自拔。
说到这,也许要插说一下珊的童年。
关于她的初吻,她跟查理说是在11岁给了她爸爸的上司。
是被迫还是主动,没有过多的描述,但不难解释珊一直不愿谈论和回首的过去。
跟珊有同样经历的查理,是被迫还是主动呢。
那一段相似的童年,都是造就他俩性格的时期,查理和珊分别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极端。
这也是影片和谐与矛盾的所在。
回到查理,每次与婶婶的相处,看不出任何的挣扎与反抗,加上婶婶去世给他心里造成无法磨灭的创伤,像失去一个至爱的人,从此无法走出悲伤。
说查理对婶婶是完全的恨或完全的爱都不合适,或许是一种害怕想要结束却又深爱无法自拔的感情。
就好像查理想象的真心话,要是我俩中有一个患癌症死掉多好,就不用说分手了。
就好像帕特里克和他男友之间同样禁忌的爱,不到外力将两人分开,其中的一方仍无法从害怕而又持续着的爱中走出来。
毕竟婶婶是查理的第一个TRUE LOVE.查理的婶婶又如何看待查理的。
不幸福的婚姻和生活,查理的婶婶也有着不可回首的过去所造成的扭曲心里,也许是无法体会到爱与被爱,也许是查理能够给她缺失的情感,才造就了这段被禁忌的爱。
当这段禁忌的爱突然结束的时候,对查理来说是解脱,也是疼痛的割舍。
壁花少年又名: 少年自读日记(港) / 壁花男孩(台) / 壁花之巅。好好一部电影被片名毁了。都谁tmd翻译的这些垃圾名字?
美式怀旧青春片,不好意思,未能感同身受。
没有代入感,主角设置似曾相识且老套,也不喜欢音乐,恐同嗑药什么的梗,可能是我看太多了。
喜欢new order的那首歌,还是挺典型的青春片,很美国....emma里面那个哥哥还不错,虽然是个gay
呵呵。
真壁花
这样的一种片子总会让你在影院的黑暗里偷偷地掐手掌心,觉得自己大好青春年华没有挥洒真是像没活过一般。
唉,这就是潜意识中的我吗?如果拍得更完美,一定能进Top10没跑,最大问题是90年代初的年代感设置太弱了。大家貌似都欣赏导演音乐品味,是不错,但我还得吐槽一句: 像Heroes这样级别的圣曲至于这么难找到吗???
拉着看的,很无聊的片子
美国高中都那么复杂的么?又是搞基又是自杀又是吸毒又是亲错女朋友的。
nothing more
赫敏不再是赫敏,一个青少年变外向的心理日记。为什么她们要和配不上她们的人在一起?因为在她们心里,她们认为自己只能配上这样的人。我能试试拯救她们吗?你可以试试。
总有一些人,会在你成长的路上帮你一把,让你发现更好的自己,更大的世界。
We accept the love that we think we deserve.
Ezra Miller有成为妖男的潜质~~~
结尾和david bowie的歌结合的很好 情节有点小无聊
除了选歌有几分在看《天鹅绒金矿》的错觉外,剧情恐怕是最平淡的青春题材了吧。
三星半。好爱打字机的字体,搞得我立马有了买一台的冲动!壁花少年的青春其实并不孤独悲伤,虽然最后给了一段蒙太奇交代内心戏,但还是觉得男主缺戏。音乐真不错,混录磁带这事儿,我年轻的时候也干过,不过没敢录给喜欢的男生真是个大缺憾。
这个电影就是说如果屌丝有个好品味,会选歌会选书,那么这屌丝肯定是疯了
令人惊叹的电影与青春。一朵壁花,在阴暗的墙角扭曲地生长着。成长,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