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那一粒粒闪亮美丽而价格高昂的小东西,是梦露心中“女人最好的伙伴”,是情人眼里爱与忠诚的象征,是富裕、魅力和不俗的代言,我们早已习惯了钻石的珠光宝气,却不知那璨然生辉的正八面体背后,掩藏着何种的罪恶!
走私钻石,往往来自战乱中的非洲国家,那些源源输出的晶体,被换作了更多的武器,成为了死亡的使者。
后来,为了警惕大众,几个人权组织为它取了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血钻,因为它带来的是死亡,是屠杀,是沾满鲜血的一双双贪婪的手。
导演泽维克不怕选择政治和争议的题材,钻石大亨们眼看着本片暗示的钻石行业利益和非洲战乱的隐性关系,反而坐不住了,联名反对、游行示威,很是折腾了一番。
抛开争议性的话题不谈,静观生机勃勃的非洲大陆,炸弹枪火打破了自然的平静,漫长、折磨、痛苦、血腥的挣扎,只为了得到生命的救赎。
这是两个小时如火如荼的拯救与被拯救,也是一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还有一些震撼人心的眼泪。
血钻,如它之名,尽管沾满屠杀,却璀璨夺目!
我看过后想到的是秩序。
生活的规则。
我每天7点30起床,等待5天一次的不用装孙子的休息;拿工资,买一天比一天贵的房子;看报纸,每份报纸要付2元,每个周四才有;在路上靠右边走,碰见警察叔叔批评要接受。
记得一次关于信用的讲座说,人们之所以讲信用因为守信是一个重复博弈的最终结果,也是人对持续交易的理性选择。
这就是秩序和规则。
其实这些应该都不是我要遵守的。
其实目标就是活下去,然后活得舒适一点,这里的舒适包括自由。
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不是只有那些生活的规则,甚至手段里没有那些生活的规则。
我小学的时候还可以在别人面前哭出来,初中还敢和老师对峙。
这些都是秩序之外的东西。
其实这些秩序都是假象。
货币不过是消费的走狗,时间不过是一个刻度,私有不过是被暴力保护的贪婪和软弱,法律是集体暴力,集体是为了分赃均匀。
每当可以远离这些时,就像觉得一下子甩掉了这个肥大的肚子,回到70公斤的体重。
纵观非洲的历史,一旦某种有价值的物质被发现,就会给当地大批居民带来死亡和苦难。
这个世界有不崩溃的时候吗?
“吸烟会害死你的,老兄。
”“如果我能活那么久的话。
”这是我的国家,老兄。
在你们到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在你们走后也一样。
这里的人以自相残杀为生,自古如此。
每天都有人在做好事,但是,显然没有一件是你做的。
整个国家的人都成了无家可归者。
国内的人不会再去买戒指,如果他们知道有人因此而失去双手。
最先在非洲实施砍手刑的是比利时人。
我的内心总告诉我人性本善,而我的经历却给我相反的感觉。
没人知道哪条路才能通向天堂。
战斗中是没有种族歧视的。
你们美国人就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对吧?
有时候我在想,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对别人做过的事?
然后我看看周围,终于明白,上帝很久之前就离开这里了。
“如果我想和你一起去呢?
”“我会说不。
”“如果我坚持呢?
”“我也坚持。
”你觉得我是魔鬼,对吧?
这只是因为我住在地狱。
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是属于它的人民的财产,那不是我们可以偷取的,也不能打着帮助、合作或者消费的名义进行开发。
坚持抵制战区的钻石取决于消费者。
塞拉利昂得到了和平,但非洲仍然有20万儿童士兵。
你可知道,一颗璀璨的钻石背后也许藏着一段血腥肮脏的故事?
非洲的土地为什么是红的?
Danny(莱昂纳多)说,是战争的鲜血染红的。
然而战争不是为了独立和自由,而仅仅是为了占有,占有象牙,占有石油,占有黄金,占有钻石。
为了占有,军阀连年混战。
为了占有,儿童被训练成杀人机器,派上战场。
寻找儿子的父亲所罗门说:等他们长大了,和平也到来了。
然而当他潜入基地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却已经变成了六亲不认的地域天使。
如果知道这一切,你是否还会购买钻石?
同样的血腥不单发生在钻石行业,也不单发生在非洲。
皮草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想想《可可西里》--在某种程度上,《可可西里》比《血钻》更真实、更有力量,在我们看到高原上被偷猎的藏羚羊的森森白骨,当我们的仇恨正要生起时,我们却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盗猎者无助的眼神,看到了他们因为家园沙化而只能干起五块钱剥一只藏羚羊皮的营生。
刹那间,仇恨空无所指,道德和价值判断分崩离析,只剩下我们安坐在城市作为旁观者和法官的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赤身露体,无处藏身。
这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者某个集团的问题,这是每个人的问题。
军阀和盗猎者是罪恶的,商业集团是罪恶的,然而更大的罪恶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来源于我们世世代代留存下来,而今更变本加厉的贪欲。
跨国协议可以减缓甚至终止钻石的非法卖卖,却没有办法消解人的贪欲。
劝说人们停止购买某一类"罪恶"商品亦无法消解,因为贪欲这条毒蛇依旧盘踞在人的心中,怡然自乐。
无法从钻石上得到的满足,必定会通过其它途径发泄,或者是别的奢侈品,或者是种种不道德。
也许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觉知到贪欲的真面目,这是圣人们的解决方案。
但很可惜,这剂良方仅带来了少数人的心灵解脱,在整体层面,圣人们带给社会的改变实在乏善可陈。
并非圣人们错了--对个人而言,觉知的确是解脱的真理,但--社会是人的集合,它有着超越个人的自身特性,正如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碳原子而将煤炭变成钻石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改变个人而改变社会。
要想得到钻石,我们甚至不需要改变原子本身,我们要改变的仅仅是原子之间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对个人而言,现代的贪欲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
我们怕自己或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年轻,不够强壮,不够忠诚,不够富有,不够有品味,于是假借外物,通过护肤品、伟哥、鲜花、钻戒、名车、房产、学历等等来证明自己。
社会的贪欲也来自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在于社会为了维持其自身的运作(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而对需要越来越多资源,当资源有限并且不可再生时,焦虑便产生了。
这逻辑与《血钻》中展现的逻辑类似,不同的是,钻石等奢侈品会引来商业集团的争夺和局部的战争,而对必需品的渴求(能源和土地),却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就算是在稍微好点的情况下,它也会带来经济低迷,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最终又把不安全感转嫁到了个人身上。
并且,这种渴求往往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压力而引起,这又有点类似于《可可西里》中盗猎者的选择,很难用道德去评判对与错。
自然,道德评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永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局面有否解决的良方?
若无,那我们现在做的一切,包括教育和公益,都只是短期的止痛,并无实质的意义,而人类亦难逃灭亡的命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若有,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调整到加速或者促进这个转变的发生上面来。
资源或许是这个问题的中心。
有没有一种不需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能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似乎是一个机会,它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具竞争性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变为非竞争、非稀缺的知识,知识会带来新能源和新经济,也许有望能解决当前世界发展的困局。
最近的一个好消息是,知识经济兴起三十年来,我们终于等到了一个转折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报道,2006年工业国家石油消耗比2005年减少了0.6%。
这是近20年来OECD国家石油消耗不断增长趋势的首次转折。
" (然而 2006年世界石油消耗总量增加了0.9%,这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增加了需求)也许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身上。
现代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参与社会工作,这种个人自由的增强也许能逐渐消解整个社会的无意识。
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从比尔盖茨、巴菲特到最近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现在的富豪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
对于此,我们不应嘲笑富人的伪善或者认为这仅仅是特例,毕竟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是从当时世俗中最出色的王子出家开始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思考和行动中来,而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
即便如此,我们对未来仍未敢有丝毫的乐观。
一个重大的担忧就是人类的犯错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已经无法为人类所承担。
以战争为例,两千年前的战争只是一小片土地上的流血,一百年前变成了全球的流血,到了六十年前,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提升了战争的能量,战争的后果可以影响几代人,永久性地损害我们的土地、海洋和天空。
如今,任何一个军事大国的核武器都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不需要真正的战争,只需要一条错误的情报或者一个狂妄的领袖,就足以让地球陷入万劫不复。
人类的发展到底是会像抛物线般一泻千里还是像正弦曲线般在回归中前进,我无从得知。
人不是一个无意识的种群,这带给了我们这个星球许多伤痛却又给了我们一线期望,人类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却可以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使它变得稍微光明一点。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导演想讲述的似乎很多:内战,贫穷,亲情,人性。。。
但我只想说说那个感动了我的男子Leonardo 他一直都在隐忍着,隐忍自己的爱,欲,他一直知道,活到现在,不仅仅是因为LUCKY。
他必须像个忍者一样,时时刻刻武装自己。
所以,当有一天,他动了情的时候,他必须面对的,是死亡。。。
影片有很多忧伤而美丽的小细节。
比如:丹尼握起一棓红土,知道自己,永远属于这个被上帝遗忘的大洲;比如:当老者问丹尼,人类到底是善良还是罪恶,Leonardo只是轻轻的一句“JUST PEOPLE"; 比如,所罗门在走进会场的那一刻,翻看着杂志,那里面所有的照片都是光鲜的,而唯有丹尼,只有黑白二色。。。
故事里是有隐约的爱情的,还好,导演没有在上面多费笔墨,但是,当丹尼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给麦迪的那个电话,然后由硬生生地挂断,已经足以在你的心上,留下印记。
最后还是要表扬Leonardo,他从铁达尼一路走来,我们看见他的进步。
不说他的八卦绯闻,单凭他在电影里的每个眼神,就足以迷倒一众女子。
1、Long sleeve or short sleeve?
长袖还是短袖?
残酷的俚语,手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电影学上有“心在手上”的表现手法,砍手无异于挖心的残酷隐喻,它的健全与否被如此戏谑地形容,由此可见联阵的残暴和毫无人性。
2、Maddy:“You listing to this?
The world is falling apart,and all we hear about is Blowjobgate.”你在听这个吗?
这个世界正在崩溃,而我们听到的全是他被人吹管子的事。
理想主义者的表白,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道出了世人的可笑。
3、Archer:“So,don't tell me,you are here to make adifference,huh?
”那么,别告诉我你来这是想改变什么,嗯?
Maddy:“And you are here to make a back?
”那你来这是为了挣钱?
Archer:“I'm here for lack of a batter idea.”我来这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主意。
Maddy:“That's shame.”那和你比我真够相形见绌了。
Archer:“Not really.Peace Corps types only stay around long enough to realize they're not helping anyone.Government only wants to stay in power until they've stolen enough to go into exile somewhere else.And the rebels,they're not sure they want to take over.Otherwise,they'd have govern this mess.But T.I.A,Right,M'Ed?
”不一定。
那些为了维和而来的人一旦发现他们谁也帮不了时,就会立马走人。
政府也一样,搜刮到足够的财富就会换一个地方,而那些叛军,也不确定是否要接管。
否则,他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混乱的局面。
T.I.A,对吧麦德?
M'Ed:“T.I.A.”没错,T.I.A。
Maddy:“What's TIA?
”什么TIA?
Archer:“‘This Is Africa’,huh?
”‘这就是非洲’,对吧?
Maddy:“Right.”没错。
是的,这就是非洲的痛苦与无奈。
4、Archer:“In America,it's bling-bling,but out here,it's bling-bang,huh?
”在美国,它是奢侈品;但在这,它是催命符。
血钻的本质是什么?
一句点明,中文意蕴悠长,英文耐人寻味。
光辉背后的幸酸和苦难等等一切罪责有多少?
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产生了这样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
一句话,挖出的坑很深。
5、Eleven wars in the continent.We're keeping busy.这个大陆上正进行着11场战争呢,我们忙得很。
细思恐极。
一场战争就够人们受的了,毫不在乎地甩出这么一句话,为了利益你不经意间撂倒了多少人?
6、Archer:“Look,do you think if I found a stone like that,I'd still be on this continent?
Come on.”请原谅,我要是找到了那样的石头,你认为我还会留在这块大路上吗?
别开玩笑了。
Colonel:“Danny,give me your hand.That's red earth.It's in our skin.The Shona say the color comes from all the blood that's being spilled fighting over the land.This is home.You'll never leave Africa.”丹尼,伸出你的手。
(抓一把红土放在丹尼手心)这些红土是我们的一部分,修纳人说这颜色是这片土地上的战争中抛洒的所有鲜血染成的。
这就是家园,你永远都不会离开非洲。
Archer:“If you say so,sir.”如果你要这么说的话,先生。
宿命的压抑。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7、Archer:“So,what's new,M'Ed?
”最近有什么新闻,麦德?
M'Ed:“****ing RUF.Tried to hit the government building across the street.Shit,men,half the people be soldiers today,RUF tomorrow.”该死的联阵,准备攻击政府大楼,过了这条街就是了。
该死的,现在有一半人都当兵了,联阵明天赢定了。
Archer:“Might be time to get your family out,right?
”那你来得及把家人送走吧?
M'Ed:“And go where?
Just fire up the chopper and fly away like you people?
This my country,man.We here long before you came,long after you go.”去哪里?
你认为我们会像你们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是我的国家,老兄。
在你们来之前我们一直在这里,你们走后也一样。
国家对于他的人民们究竟是什么意义?
这段话,是否会让你产生更多不同的认识?
8、Maddy:“You are hard case,huh?
”你挺难搞的嘛,嗯?
Archer:“Tell me something,how long you been here in Africa?
”告诉我,你来非洲多久了?
Maddy:“Three month.And before that,Afghanistan and Bosnia.”三个月。
而且在这之前我去了阿富汗和波斯尼亚。
Archer:“You come here with your laptop computer and you malaria medicine and your little bottles of hand sanitizer.Think you are gonna change the outcome,huh?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You sell blood diamonds too.”你带着你的笔记本电脑来到这还有疟疾药和小瓶装的洗手液?
你以为你能改变非洲?
我来告诉你吧,你也是卖血钻的。
Maddy:“Really?
”真的吗?
Archer:“Yeah.”真的。
Maddy:“Tell me,how is that?
”告诉我,这话怎么说?
Archer:“Who do you think buys the stons that I bring out?
Dreamy American girls who all want a storebook wedding and a big,shiny rock like the ones in the advertisements of your police-correct magazines.So,please,don't come here and make judgements on me,all right?
I provide a service.The world wants what we have,and they want it cheap.We're in business together.Get over yourself,daring.”你以为都是谁买了我带出去的这些石头?
全是做着春梦的美国女孩幻想着童话婚礼和一块耀眼的大石头。
就和你那政治课本一样的杂志里登的广告一个样。
所以请你省省吧,别来这教训我好吗?
我提供了一项服务,这个世界需要它,而且要便宜。
我们都是生意伙伴,所以醒醒吧,亲爱的。
Maddy:“Okay,just to clarify,not all American girls want a storybook weeding just like not all Africans kill each other as a way of life.Any yeah,it's a shit,shit world,but you know that?
Good things are done every day,just,apparently,not by you.This place is about to explode,I wanna spend my time with someone else.”我只想声明一下,并不是每个美国女孩都梦想着童话般的婚礼。
就像不是每个非洲人都以自相残杀为生一样。
这是一个该死、该死的世界,但是你知道吗?
每天都有人在做好事,但显然没有一件事是你做的。
这个地方快要爆炸了,我想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
高明的点子。
既为观众展示了为利而往之人眼中的部分事实,同时也通过争论表现了双方的追求、利益观和价值观。
剧情冲突得到充分展示,人物形象瞬间丰满。
9、Maddy:“Oh,come on,Archer,you're using him.”少装了,阿彻,你在利用他。
Archer:“I'm using him,and you are using me,and this is how it works,isn't it?
Come on,look,you 've got access to U.N. Databases.You can track his family for him.”我在利用他,你在利用我,现实状况就是这样,不是吗?
来吧,你能连上联合国的数据库。
你能帮他找到家人。
Maddy:“Why?
This whole country's at war.Why should I just help one person?
”为什么?
这整个国家都在战火中,为什么我只帮他一个人?
Archer:“......” Maddy:“Uh,I can't believe I just said that.”呃,真不敢相信我刚刚说出这样的话。
我猜中了这个开头,也猜中了结尾,却无论如何也避不开。
10、Maddy:“At the moment,the second largest refugee camp in Africa.Might catch a minute of this on CNN,somewhere between Sports and Weather.”此刻它是非洲第二大难民营。
也许能在CNN露脸一分钟,在体育和天气板块之间。
时代的悲哀。
11、Archer:“What's your excuse?
”你的借口是什么?
Maddy:“Well,is's hard to go back to sipping lattes and talking interest rates.”嗯……很难就这么回去喝着拿铁咖啡,谈论利率。
理想主义者的二次表白。
12、Archer:“So you think because your intentions are good,they'll spare you,huh?”你觉得本意善良就会得到好报?
Benjamin:“My heart always told me that people are inerently good,my experience suggests otherwise.But what about you,Mr.Archer?In you long carrer as a journalist,would you say that people are mostly good?
”我的内心总告诉我人心本善,我的经历却给我相反的感觉。
对此你有感觉如何呢,阿彻先生?
在你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你觉得大多数人是好人吗?
Archer:“No.I'd say they're just people.”不。
我觉得就是人而已。
Benjamin:“Exactly,It is what they do that makes them good or bad.A moment of love,even in a bad man can give meaning to a life.None of us knows which path will lead us to God.”没错,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们的善恶。
在表现爱心的片刻,即便是坏人也会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没人知道哪条路才能通向天堂。
因为信仰而看透惨剧的真相,因为真相的残酷而更加坚定信仰。
全片的题眼。
13、Maddy:“You gonna steal his diamond?
”你要去偷他的钻石?
Archer:“That diamond is my ticket out of this godforsaken continent.”那钻石是我离开这个被上帝抛弃的大陆的船票。
残酷的压迫者出于本能的最完美的形容。
14、Archer:“Sometimes I wonder,will god even forgive us for what we've done to each other?
Then I look around and I realize,God left this place a long time ago.”有时候我再想,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对别人做过的事?
然后我看看周围,终于明白,上帝很久之前就离开这里了。
为利而往之人的独白。
15、Benjamin:“Do you know where the word‘infantry’comes from?
It means ‘Child Soldier’.They are just children.”你知道“步兵”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吗?
它的意思就是“儿童士兵”,他们只是儿童而已。
信仰的慈悲,为理想主义者们证明上的的最终存在。
为残酷的现实留下一条后路。
16、Archer:“You better get on the plane,huh?
”你该上那飞机了。
Maddy:“......” Archer:“You should get on the plane.”你该上那飞机。
Maddy:“So should you.”你也应该。
人性的告白和现实的遗憾。
17、Solomen:“I am his father!
His father!
I should have protected him!
I must go find him.I cannot live without knowing!Shoot me if you want,but I'm going!
”我是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啊!
我得保护他!
我必须去找他,我不能一无所知的活着。
你就算是杀了我,我也要去!
伟大的父爱。
18、Solomen:“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Archer:“Me?
I'm 31.”我吗?
31了。
Solomen:“And you have no wife?
”没有老婆吗?
Archer:“No.”没有。
Solomen:“No children?
”没有孩子?
Archer:“No.”没有。
Solomen:“And no home?
”也没有家?
Archer:“No.”没有。
Solomen:“But you have money,yes?
”但你有钱,对吧?
Archer:“Yeah,some.”是的,有点。
Solomen:“But not enough?
”但不够吗?
Archer:“......No.”不够。
Solomen:“If you get this diamond,you will have enough money,yes?
”你拿到这块钻石就会有足够的钱,对吗?
Archer:“......yes”是的。
Solomen:“Then you will get a wife and children?
”然后你就会结婚生子吗?
Archer:“Probably not,no.”可能不会,不会。
Solomen:“(smile)”笑。
Archer:“What?
.....What?
”怎么?
怎么了?
Solomen:“I am confused”我不明白。
Archer:“Yeah?That makes two of us,my bru.”是吗?
我也是。
两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
同样无需过多的情节赘述便丰满了人物形象,同时推动剧情发展。
19、Solomen:“I understand white people want our diamonds,yes?
But how can my own people do this to each other?
I know good people,who say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us,inside our black skin.That we were better off when the white man ruled.But my son is good.And when he grows up,and peace comes,this place will be paradise.”我明白白人为什么想要我们的钻石,但我们怎么能这样对自己人呢?
我知道有些好人,他们认为我们有问题,刻在我们的黑皮肤上。
他们说如果有白人统治,我们会变得更好,但我的儿子是好人,当他长大成人,和平也到来了。
这里会变成天堂。
父母对孩子的真情告白,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这样。
20、RUF leader:“You think I am a devil but only because I have lived in hell.I WANT TO GET OUT.”你觉得我是魔鬼,对吧?
因为我身在地狱。
我、想、出、去!
呼应当时时下整个环境的可怖,人人都想逃脱,人人都在挣扎。
你以为他们是强势的群体,其实呢,他们真的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吗?
PS:血钻贸易只能在金伯利进程的限制下减少而非禁止,真正的实行取决于消费者的态度和行动。
仅仅是塞拉利昂赢得了和平,非洲依然有两百万儿童士兵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确定什么时候还会再次爆发战争。
所罗门一家在伦敦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可整个非洲大地依旧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
多少像阿彻、联阵独眼头目这样的人明白自己身处地狱,穷尽一生想要冲出这个被上帝抛弃了的大陆,却最终倒在了无可逃避的悲剧宿命前!
世界是这样冷漠,克林顿性丑闻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非洲大地上正在进行的十几场残酷的战争,相当于一个国家、百万人的塔辛难民营竟然只能在CNN体育和天气版块间出现一分钟!
而曾经经历过恶魔般枪林弹雨的洗礼的迪亚真的还能够完完全全地摒弃过去,在伦敦这个他曾经梦想过的新天地里重新做回自己:那个热爱学习,梦想成为一名医生的孩子吗?
留得下来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
又一部沉甸甸的电影。
午夜的我毫无睡意。
我的大学对我来说某种程度上像一个持续了很久的电影节。
人们说,电影会延伸一个人的生命。
曾几何时我带着一身天真轻飘飘地来,然后就这样坐在这台显示器前,将沉重的生命的筹码一块块地装到身上去。
然后四年即将过去。
留下它们的重量的,总是一些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些真实的片子。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人的潜意识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把对自己没用的信息自动过滤掉,隔离在意识之外,可是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在挑衅着这条规律。
好多残酷的真实。
我看到了流血,杀戮,仇恨,人性的扭曲。
每当这时,常常心痛得不可抑制地颤抖。
可是n遍的颤抖过后,我还会看下去,直到结尾,然后直到下一次。
我讨厌暴力,讨厌沉重。
有时候觉得看下去听下去累死了。
但却还在用心接受着。
好像那些残酷的真实,对我有这莫大的吸引力。
就像《血钻》里面目光迟滞的端着冲锋枪的孩子们;非洲人的血的颜色的红土地和粉红色的钻石,我怎么忍心将这些冷漠地塞在心灵的外边?
因为当一部分人的痛苦和灾难,另一部分人都没有兴趣去听的时候,人类便是一个没有希望,不值得去为之努力的群体了。
在现实的好多残酷和不尽如人意面前,也许人是弱小的,无力的。
但至少知道一些真实,能有改变它们的心情和认知和机会。
我曾经,坐在n个心理咨询面前,百无聊赖地听他们长篇大论一些大道理。
我心里在想:他们什么也不知道。
也许除了他们自己和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们不真正知道其他人,不知道这个世界,来来去去始始末末全都不知道,甚至也不真正想知道。
只是说着他们该说的话,做着他们该做的事。
地球上挤满了欲望的人类。
每时每刻,都有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挤垮,我不知道所谓的正义,也说不出什么。
只知道我是如何心碎与绝望的眼神,如何害怕冷漠的眼神。
那时我看完了一百多集的美国犯罪现场鉴证,连着几个下午在图书馆抄书,然后做出决定我将来要学心理学。
我妈反对说学心理学的人,心里都会变得有点不大正常。
我理解她的担忧。
当然也理解前男友的不理解。
可是,当我每次陷入思考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我想知道的世界,和一个我所希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模糊了自己的样子,将它揉进其中了。
这时的我的自私的愿望,是一个沉甸甸的,更多颜色的不要倏忽飘过的生命。
在小小的教室里看的这部电影。
第一次被来昂纳多的演技征服。
以前的泰坦尼克和飞行家都没有像这部电影一样打动我。
演员都讨厌自己被称为花瓶(当然是那些有资格当花瓶的演员),于是这些演员便把他们会被当作花瓶的资本拼命糟践,发福,邋遢,自毁形象。
来昂在飞行家的表演中就已经在极力挣脱在泰坦尼克时期所顶起的全球最大帅哥的美誉。
在血钻中,他把这种糟践坚持了下来。
他刚出场时,一干女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说一点都不帅了,但随着情节深入,这个男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摄人魂魄。
当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那么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头破血流,那块土地上的人民却还在混乱的政局中过着什么都得不到保障的生活。
电影中不时出现典型的黑人音乐,非洲音乐,不管是杀戮,还是日常的狂欢,这块土地充满了活力,也跟影片沉郁的基调加进了一些至少不是窒息的节奏。
就这样在疯狂的,血腥,死亡随时会来临,枪声随时会想起的,人和人互相杀戮的土地,却又有那么如天堂般的风景。
和平。
和平什么时候才能来临。
这是部好电影,煽情也煽得恰到好处,虽然也出现了好莱坞式的一定要加进一个女人,加进英雄与美女的元素,但不露骨,还看得过去。
英雄主义太过明显,来昂出场十五分钟不到,我们就断言他肯定要死在这块土地上了。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但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并无法被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的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看完《血钻》,里面的屠杀和暴力镜头,让我对非洲大陆充满同情。
非洲的历史,很少人关注,近代的卢旺达大屠杀,知道的人也很少。
搜索了一则2004年《环球时报》有关卢旺达大屠杀的回顾文章。
希望血斑斑的历史不再重演。
4月7日是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
非洲中部内陆“千丘之国”卢旺达在首都基加利隆重集会,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卢旺达国家体育场内,“永远再不发生”的横幅标语格外醒目,6.5万名各界来宾心情沉重,悼念无辜亡灵的歌声低回,许多民众泪流满面低泣。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发表声明说:“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各会员国,当时都没能对越来越多的灾难迹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联合国大会还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以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大屠杀现场惨不忍睹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大屠杀纪念中心刚刚落成。
此前,卢旺达在全国设立了7个大屠杀纪念馆。
记者专程走访了位于基加利东南的埃皮马凯和尼塔拉马两个纪念馆。
埃皮马凯纪念馆原是一个教堂,位于尼亚马塔镇,两边是学校和医院。
当记者刚走到纪念馆门口时,讲解员就指着铁门上的缺口说,那是被枪打开的。
当时3000名图西族人为躲避胡图族极端分子的追杀,一起拥进这个教堂并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未料锁门的铁链被枪打开,暴徒们破门而入,将里面的3000名群众全部杀害。
走进教堂,顿感一股阴森之气。
迎面的讲坛上盖着一块血迹斑斑的白布,密集的枪洞布满四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教堂后面,这里修建的3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分隔成一个个方格,堆满了大屠杀遇难者的累累白骨。
据介绍,大屠杀期间,这一带竟有2万人被残酷杀害,不少人是先被赶到山里后又被杀害的,暴徒们用枪支、砍刀、长矛甚至棍棒见人就打,将其活活杀死。
穿过成片的香蕉林,记者来到尼塔拉马教堂纪念馆。
这里的两个小教堂比较简陋,四周皆用红砖砌成。
1994年大屠杀期间,附近的群众为躲避杀身之祸来到这里祈祷,也被活活杀害。
一排排低矮的水泥长凳周围是一件件血迹模糊的衣服,入口处不时可看到横七竖八的尸骨,苍蝇在不停地飞舞。
当时,里面的群众也是把教堂的所有门窗都封死了,可杀红了眼的暴徒们还是打开了门窗,杀了所有的人。
人间惨剧为什么发生 卢旺达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是总统专机失事。
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在赴坦桑尼亚首都出席关于地区和平的首脑会议后,同机返回卢首都基加利,未料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坠毁,两位总统和机上随行人员全部遇难。
事发后,关于谁是凶手传说不一,两大部族之间互相猜疑,基加利的局势迅速恶化。
次日,由胡图族组成的总统卫队绑架并杀害了图西族总理乌维兰吉伊马纳女士和3名部长,同时组建了临时政府;8日,图西族反政府武装“爱国阵线”拒绝承认将其排除在外的临时政府,宣布向首都进军。
至此,卢旺达内战再度爆发,伴随着两派武装在前线的激烈厮杀,胡图族极端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甚至相当偏远的山区也发生了部族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难民逃亡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大屠杀是长期殖民统治种下的一个恶果。
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的两大部族,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85%和14%。
在欧洲人来到卢旺达之前,胡图、图西两个部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
殖民主义者在卢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两大部族之间轮番制造矛盾,从而埋下两者不和的种子。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西族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绝大部分土地。
1959年,胡图族掌了权,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许多图西族贵族只好逃往邻国。
1962年卢旺达独立,独立前后就发生过多次部族仇杀,造成大批难民外逃,部族矛盾进一步加深。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又爆发长达3年的内战,双方虽于1993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终因积怨太甚而未能得到正实施,进而在1994年总统遇难时再度爆发全面内战。
西方的干预哪里去了 4月6日,在卢旺达举行的种族灭绝国际研讨会上,曾领导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的加拿大退役将军达莱尔指出,卢旺达大屠杀本可避免,只是因为国际社会近在咫尺而没有采取行动制止。
卢旺达大屠杀在发生前曾有明显迹象。
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达莱尔就对可能发生的大屠杀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图西族处于危险之中。
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
接着,达莱尔奉命向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驻卢旺达大使通报了胡图族正在加紧备战的情报,但仍未引起注意。
4月7日,卢旺达女总理在途中惨遭杀害,胡图族军人还打死了奉命护送她的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
比利时于是决定撤回全部维和部队。
比利时部队在驻卢旺达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其撤出不但使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陷入困境,而且助长了胡图族民兵的嚣张气焰。
大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曾试图采取行动,由于美英两国的漠视和不介入政策,始终未能采取有效行动。
美国几个月前曾在索马里受挫,美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建议,仅在基加利保留“最小限度”的存在以显示联合国的“决心”。
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的信任,未料却遭到了背弃。
他说,制止这次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行了。
“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世界的大悲剧。
西方大国有能力制止而一直没有行动,更是难辞其咎。
人们不禁要问:充当“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哪里去了?
说到底,这与西方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紧紧联系在一起。
美国政府高官曾表示:“我们并不在乎卢旺达或布隆迪发生了什么,美国的利益不在那里,不能把这些无聊的人道主义问题和诸如中东、北朝鲜等重要问题混为一谈。
”卢旺达的一些官员曾私下抱怨西方推行民主化导致卢当年的大屠杀,他们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首先就是生存权,当前中心问题是发展经济。
人都死光了,还搞什么民主!
” 南非《商业日报》在4月5日的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西方大国的眼里,“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达莱尔将军强调,西方强国对大屠杀负有责任,他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只关心对自己有价值的国家”,卢旺达的前宗主国比利时在大屠杀时甚至“抛弃”了卢旺达。
达莱尔最后建议:“联合国应该在防止西方大国将人类推向不安全的状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曼塔·帕沃尔在《地狱难题———美国和灭族时代》一书里说,这一切都是美国人导演的。
帕沃尔甚至毫不留情地说:“美国的习惯思维是利益,这利益体现在石油和选票上。
” 2003年10月,达莱尔出版了专著《与魔鬼握手》。
他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失败”的书:失败属于驻卢旺达维和部队,因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图族极端分子残酷地杀害了近百万无辜者;失败属于几个西方大国,因为它们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制止大屠杀;失败属于联合国,它未能给身处困境的少量援助部队以支持。
他在深刻的自责中认为,自己身为指挥官,是这失败集体中的一员。
2013@NankingPC
原来我之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了,粉色的大钻石有印象。转折点有点硬啊,硬的我连及格分都不想给,莫名其妙的!
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国家和地区的弊端,因为资源是个存量博弈,且价格波动较大,所以很容易带来“资源诅咒”,地方政府和跨国集团利益深度捆绑,导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出现内乱和暴动。(政经启翟)
女神太美却不能掩盖剧情的拖沓无力毫无亮点
一个白人圣父一个白人圣母拯救一个普通黑人和他的人渣坏种儿子(作为未成年保护法的坚决反对者我从来不认为小时候就是坏种的长大会改邪归正)的无聊故事,最后白人圣父还死了… 无论故事情节叙事还是想表达的核心都既无聊又浅薄… 实在不明白为何评分那么高,因为小李子的粉丝多吗???政治味还太浓呛得人难受…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150分钟。。
非洲,上帝遗忘的角落!片中,本杰明有一句话很深刻,“It is what they do that makes them good or bad. A moment of love, even in bad man can give meaning to a life.”Archer也最终找到爱的途径。
分都是给小李子演技的。黑人我感觉挺不厚道,人家间接救了你几次了,拖后腿不说,非要关键时候找儿子,没儿子也不想活了心里跟没妻女似的,听见老婆说儿子被抓了开口就是吼老婆,一脸责怪样,就咋说这片里的黑人演得跟没进化好似的(不是种族歧视)。片立意好,但虚伪,就和现在的漂亮国没啥两样,制造地狱到处祸害人的就是他们,结果总披着圣母的外衣假惺惺的彰显英雄主义,最后不知道的以为是它们牵头整了啥律法呢,搞笑。
除了把非洲这个敏感题材做内容 其他地方毫无亮点 女主角丑得一比 黑人傻成渣 男主角在南非生活了这么久还如此优柔寡断 最后中枪躺在山上还能开枪拖延时间 打电话 回忆 那些追兵都白痴么 快赶上我们国产抗日片了 超级英雄一把步枪拯救世界
美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即使不依赖于经典名著畅销小说他们仍然能创作出一流故事的剧本,其次他们的视野远远大于中国,日韩,欧洲任何国家,关注到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的地方但又使之看上去合情合理。片中,莱昂纳多演技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一口南非白人的口音,习惯性的口头禅,使人物更加形象
maybe next life right?
人物对话剪辑点好像有点问题 总体节奏很不错 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地的真实性所以很有张力 煽情点也恰到好处 当然还有小李的演技 三十一就这样毁自己的脸 哎 这才叫帅的想毁容
西方人以商业片形式拍这种题材,终究逃不过以他们为中心的审视视角,令人不适。要表现类似的苦难,《焦土之城》就好多了。这还是因为主创者的上限在那里。
还是不小心读出了白人的自我救赎。有些道德坚守,最后还是失望。要获得话语权首先要进入他们的社会成为他们的一员?过去保障了故事。3月BARayuela
一句话点评:在这部影像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卢旺达饭店》的影子。诚如名字所言:那一颗颗美丽的钻石沾满了人们的鲜血,多少暴力和屠戮假此而行。从中,我们看出了战争对于人们的心灵的深深创伤。资本和暴利横行的混乱世界,人权和人性渐渐被剥离和抽出,物化的世界,人们呼吁和平。
某推友推荐的。有点让我想起另外一部电影——《太阳之泪》。
1.莱昂纳多真不愧是我最爱之一,显然对口音下了很多功夫。2孩子兵和枪战很真实。3.非洲景色美极了。
结婚的时候可以考虑给女朋友看看。啊,对了,顺便连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一起看看。应该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票子。
7.0/10 分。2025.04.13,重看,CEE中欧及东欧版蓝光。时长02:23:21。。。我只想说,血钻我都买不起呀。。。剧情比较贴近现实,所以以前得分比较高。现在重看,已看过太多类似的,所以有点麻木了。剧情里还把钻石藏起来,方便控制价格。。。如今人造钻石蓝宝石遍地都是,各种有烧无烧眼花缭乱。让我很怀疑天然宝石还能保值多久。。。珍妮弗•康纳利,那时候就已经瘦身脱离婴儿肥了。到如今连胸都缩了。好莱坞真的是太卷了。要是天朝这边,五六十岁还要演少女了。。。我看见水中的花朵,强要留住一抹红。。。哈哈。。。阿诺德·沃斯洛在本片里戏份不多,我最记得他在《木乃伊》里的反派角色。几个配角都非常有特色。
没想到2010年高唱过的“This is Africa”还有这样一层血淋淋的含义。一颗钻石掩藏了太多血腥和苦难,抑制对它的向往,减少鲜血和华而不实的承诺。p.s.Leo,你在我心目中就是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