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刚出场的时候,外形上我觉得根本比不上陪他的男爵,比不上墨尔本子爵,比不上任何一个贵族青年,一撇小胡子,显得土气、老气、不阳光。
可是他有他的自傲。
他背诵了女王所有的喜好,最后直言不讳自己最喜欢传言中女王最讨厌的舒伯特。
他有他的热情,不顾女王在为他画像,他跳下来给女王画改善下层工人居室的草图,热切关心民生,有颗善良慈悲的心。
他有他的忠诚,对女王说,只要你需要,我愿意为你效劳。
他有他的教养,笔直的身形,艺术的品味。
他有他的聪明才智,连墨尔本都建议女王让阿尔伯特参政。
更重要的是,他懂她,理解她。
在这个世上,我们付出万千艰辛,也许所求的仅仅是一毫克的理解和懂得。
知己难求,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甚至不期望当代人的理解,而寄托于远隔时空的未来。
即便贵为君王,中国有顺治帝因董鄂妃遁入空门,英国有维多利亚为阿尔伯特守丧40年,爱情历久弥坚的背后,是深深的懂得。
所谓帅气,无论一见钟情还是再见倾心,永远是因无可替代的内在品质而耀眼夺目,熠熠生辉。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亲王之间的爱情故事。
画面很精致,服装配饰环境等都凸显出皇室生活的奢华与尊贵。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历史毕竟很长,拍成电影也毕竟是很短。
本片只能说是描述女王的爱情经历,至于其他方面,并不是很突出,很多的贡献都在最后由文字一笔带过。
这是本片唯一的缺点。
在看完《Young Victoria》之后,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维多利亚女王亲自现身说法,告诉各位年轻女同胞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什么错都可以犯,只要挑对了丈夫就行。
纵观全片,这个让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人民纪念至今的“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王,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并不是生而注定成为女王,而是能嫁给阿尔伯特王子,这个爱她终生而且为她劳碌了半生甚至奉献了生命的男人。
虽说电影中Albert在枪口之下勇救爱妻Victoria的高潮事件在历史上并无发生,但亲王为了女王的国家事务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则的而且确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可以说他在42岁就英年早逝大概也有积劳成疾的原因,完全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这一切的付出所换来的成果和掌声,基本上都由女王全盘接收,很多人会记得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国家有什么大变革大改进,却不一定记得在维多利亚背后默默耕耘努力支持她的阿尔伯特。
他全心全意地支持妻子的事业,建设着妻子统治的宏伟国土,还要忍受英国人对他这个“入赘亲王”的白眼。
想当初堂堂一个德国王子,如今即便有再大的理想和抱负都只能屈居在自己妻子之后,但阿尔伯特也能熬过来,而且爱维多利亚一如既往。
这种宽厚包容的心,即便在现在处处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中,也是难得的。
这样的丈夫,怎一个“好”字了得?
也难怪维多利亚在阿尔伯特逝世之后一直守丧,直至去世,即便守寡的日子多过婚姻生活,她也从未放下他。
要有几多的恩爱,才可以让身为女王的她甘愿停留在他离开的那一天里,天天为他准备衣着,打理房间,陪着空气中他残留下来的气息,从此不再前行。
记得片中在枪击事件发生之后,Albert说着他挡枪的两大理由,第一点便是“I am replaceable but you are not”,但Victoria哭着说“You are not replaceable to me ”,大概,这就是真爱的体现吧。
真爱,就是无可替代,非你不可。
片尾用字幕说了不少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共同执政之时的贡献,据说女王政绩最辉煌也就是在阿尔伯特还活着的那些日子里了,简而言之,这维多利亚的出色事业,和背后阿尔伯特的支持绝对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连女王都要挑个好老公才可以成就事业,何况我等平民女子?
除非不嫁人,否则,各位女同胞们,一定要学习维多利亚女王,好好找个好老公啊。
父亲早逝,母亲和男爵勾搭,为了权利和利益,企图控制维多利亚。
在这样一个压抑束缚的童年下成长,维多利亚呈现出反抗及向往自由。
她骄傲,她聪明。
她美丽,她好学。
当她遇到阿尔伯特,得到心灵上的契合,一切都变了。
阿尔伯特不仅有风度,还能读懂她的心。
但维多利亚起初的政治路线有误,使她得不到民心,并拒绝了阿尔伯特的的帮助。
两人通信,再次相见,种种思念,最后结婚。
但是,阿尔伯特在英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他始终只能扮演一个外来人,一个女王身边的丈夫。
有一次,维多利亚遇到刺杀,阿尔伯特挺身而出,倒在血泊中。
这个男人有着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深入且全面,极大的帮助了维多利亚。
他对维多利亚的爱,使他甘愿做一个背后的男人。
但好人英年早逝。
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剩下孤单的维多利亚和孩子们。
故事是个好故事:英国王室题材,外国包办婚姻,大团圆结局 。
每个强大的女人都需要一个全心全意、外柔内刚的男人来配。
亲王42岁就领盒饭了,之前和女王生了九个娃,这绝对是真爱,质量太高。
女王的母亲前半段看起来非常蠢,最后的母爱又来得突兀,她的男朋友前半段非常专制暴力,最后又怂得令人失望,私人秘书小康前半段看着就是个阴险的窃国小人,最后又表现得极其人畜无害……反正各种生硬,无数的交待不清。
一刷鬼迷心窍给了五星,如今只给得起三星,或可加半星给妆发服。
比起伊丽莎白女王来,我还是更喜欢维多利亚,因为她有艾伯特亲王。
有人宠爱的女人,内心总还是柔软的。
在大一的时候看了《维多利亚女王传》,很平静的一本书,从孤单地出生到寂寞地死去,以致于让我觉得她跟艾伯特亲王的爱情也一样波澜不惊。
其实也确实波澜不惊,他们爱到深处,自然如流水。
身为皇室,他们也确实尽到了树立模范家庭的义务。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艾伯特亲王。
这个棕色头发卷曲细腻温柔的男子,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我仍然不经意地会翻到看维多利亚女王传时摘抄的唯一一段话,是1840年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希.斯托克马尔男爵写给艾伯特亲王的信:错误,误解,障碍与人的良好愿望相悖,令人烦恼,但宜实事求是地看待--也就是把它们当作是生活的自然现象,它们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阴暗的一方面。
为了体面地战胜它们,你的头脑必须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启迪;你应具有刚强有力,隐忍自持的性格和必要的铁石心肠。
很庆幸艾伯特,在虽贵为亲王却融不入她妻子掌握的国家的孤寂中,还有一位始终支持且教育他要强大的斯托克马尔男爵。
显然斯托克马尔在这部电影中连姓都被直接省略从始至终被称作男爵,且被塑造成帮助国王控制艾伯特亲王的工具。
总之,这发生在200年前的故事,温情脉脉地,感动了我。
有感动的人生还不至于太糟糕,不是么。
去年就一直听人说TYV这个片子口碑不错。
一直等到这么一个细雨弥漫的初夏才看完了。
基本和想象吻合。
轻松,优雅,平静。
而印象最深的是全片充斥的幸福感。
那是一个缔造了传奇历史的女性的幸福感。
这种感觉如此庞大,丰盈,铺卷在各个角落,让观者点滴在心。
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描述V的纪录片。
唯独这次,是从电影角度出发。
一边看,一边是最由衷的感叹,这座女性的高大丰碑之所以如此理想如此强大,除了她本身以及她所缔造的日不落的不朽,更有V&A这一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佳话。
无需更多语言,唯有艳羡和唏嘘。
p.s. Emily Blunt在众星闪烁的卡司中表现不俗。
片尾出现了Sinéad O'Connor唱的Only You,很好听。
1819年,表姐弟维多利亚与埃尔伯特相继出生,一个是五月之花的英国公主,一个是八月之光的德国王子。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造化之锁已悄然将二人锁紧,将说不清道不明的命运之线丝丝入扣地浸入二人的骨髓灵魂,从步入婚姻直至生命终结直至生生世世。
早逝的父亲,束缚的童年,躁动的性格注定了维多利亚不干于这桩谋划已定的婚姻,害怕人生的无趣,害怕权力的丢失,害怕自我的剥蚀......有太多太多让她不甘于这桩婚姻的理由。
而此刻,看似脆弱敏感的王子对此虽然沉默不语,但高贵而聪慧的内心却让他并不屑于臣服于这个聒噪甚至有点无知的女子,因为维多利亚完整地继承了汉诺威王朝浅薄专横而亘古不化的品质,于是十七岁时,二人的初遇,并没有激起多少漪涟!
维多利亚20岁生日那年,整个伦敦的女子为一个男子倾巢而动,因为年轻的俄国皇太子、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的到来,他的风度,他的神采,他的潇洒无一不让这些素日骄傲的女子折下高贵的头颅。
当然年轻的维多利亚也不是其中的遗世独立者,她此刻丝毫不掩饰与这位21岁皇太子间的相惜之情,但二人的这份刚刚萌动的情感在于国家利益的权衡之下,迅速夭折。
女王的婚姻由此而迅速被英国国会提上议事日程,早已由女王母亲和舅舅利奥波德国王命定的爱人埃尔伯特亲王如约前往温莎。
在女王不安而厌烦的等待的同时,独立果断的王子也已在心中暗下决心,来伦敦结束这暧昧的局面。
可是二人的见面却使这一切发生了地动山摇的大逆转,瞬间沧海桑田。
当优雅英俊的王子来到维多利亚面前的那一瞬间,阳光照耀在他的金发上,发出璀璨的光芒,所有的不安与厌烦在这种灿烂下烟消云散,时间也似乎将刹那在那一刻定格成了永远,在以后的岁岁年年,驱散着维多利亚心中所有的孤单与阴暗,美不胜收,永不黯淡。
这一次的遇见,甚至让维多利亚觉得曾经自以为的所有幸福不过都是沙筑的堡垒,只能在瞬间坍塌。
于是她不顾女王的威严与矜持,毫不犹豫地向他求婚,而他恭敬地应命,作为德意志小邦萨克森的王子,与大英帝国女王的婚姻不仅是他甚至是这个国度的荣耀。
1839年,以年轻貌美为锦绣,以至高无上为华裳,以大英帝国为妆孥,维多利亚嫁给了埃尔伯特。
在维多利亚看来,埃尔伯特是如此无瑕如此美好,美好到世间一切与之相比,只是尘埃。
他为她开启了未知的新世界,为她点亮了茫茫前路,而她竟能与他相伴相随,这种幸福,对她来说,超过了她一生所有的荣耀。
而他,却并不与她同等的幸福。
虽然他对她许诺说,“你会是我一生唯一珍爱的妻子,我将与你白首偕老”。
但背井离乡的孤寂,外国人的身份,在王室的尴尬地位......无数的因素使埃尔伯特很难品尝到那种丰盈的对生活的满足感。
而她的臣民对他也充满排斥,非英国的长相如此怪异,古板的个性让人厌烦,更重要的是,不如她尊贵的血统竟然占据了他们女王的身心。
另一方面,埃尔伯特一丝不苟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个性,也使他无法融入英国社会,在他眼中,那些英国人当然包括他的妻子, 纵情于游戏享乐,摇摆于浮浪和阴郁,自得于懒散无序......总之,埃尔伯特与这个地方生活方式有着太多冲突!就这样,在女王与官员们打着官腔的陈辞滥调和王子与学者们高谈阔论的交锋中,二人发生着一次次的冲突。
直到有一天,在又一次激烈争吵后,埃尔伯特怒气冲冲关紧房门,维多利亚也不甘示弱地在外面擂门。
明知来人是谁的王子却狠狠的发问,“是谁?
”,话语满是傲慢与不屑。
“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的回答同样充满了高傲与专横。
接下来是长时间的沉默,什么动静也没有,门里门外都在揣测着,等待着。
还是维多利亚按捺不住。
“呯、呯、呯。
”又是一阵敲门声。
“是谁?
”英国女王!
” 门依然紧闭,仍然是死一样的沉默。
敲门声再度响起。
只是这一回明显地轻柔了许多。
“是谁?
”“你的妻子,埃尔伯特。
”在丈夫面前,维多利亚终于放下了所有 的威严,门立即打开。
这一次的争吵对于埃尔伯特却是另一个契机,本来没有明确地位与权威的他开始有了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并且随着他在解决“女侍危机”“外交危机”等事件中横溢才华的展现,越来越被女王依赖。
维多利亚也越来越像一个小女孩一样,紧紧的依偎在他的身边,紧跟在他的身后,把所有的爱奉献给他,无原则的信任他,崇拜他,相信他无所不能,相信他的才华和智慧可以游刃有余的解决所有问题。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埃尔伯特对国事的影响力也越大,维多利亚心中的王子也越来越像无垠的大海,包容一切,拥有一切,他彻底地征服了维多利亚,已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而在1857年,维多利亚为了承认和巩固阿尔伯特地位和权利,在和议会进行了一年的争吵后,给与了他史无前例的尊号——Prince Consort。
就在维多利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灵魂的交到埃尔伯特手中的同时,埃尔伯特也在尽自己的一切心力回报着这份感情。
从很早开始,埃尔伯特便深入浅出的为她解答着冗杂枯燥的国务,为她披星戴月整理着无数的文件,为她竖立着生活中井井有条的方向...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天还未亮的每一个清晨,阿尔伯特写字台前的那盏绿色书写台灯便悄悄亮起,映照着阿尔伯特伏案工作的姿势,如同一尊沉重的雕塑, 不变的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态度,变化的却是他越来越佝偻、越来越疲惫的身影。
堆积如山的文件,机械化的帝国机器,无休无止的政务无情的摧残着埃尔伯特的身体,曾经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早已悄悄消失,而人们在游戏场合见到这个风度翩翩的男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他为了她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奉献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放弃了自己挚爱的音乐,美术,哲学,数学,机械天文......这些所有他从心底喜爱的东西。
更沉重的是,是他心底的孤独与寂寞。
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使他再多的谨小慎微再多的勤恳也无法换来他渴望的改造这个国家懒散虚荣的民族性的愿望的实现,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带着壮士断腕的悲剧性的底色,他如齿轮一般,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上,转呀转呀不停歇,直至锈迹斑驳。
但埃尔伯特对英国的影响不容置疑,在他辅佐下,英国开创了一个经济、军事、外交与艺术文化全面繁荣的维多利亚盛世,世界上甚至出现了英国治下的和平;他将普鲁士严谨、理智与务实的性格注入英国人的血液中,使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水平前所未有;他关心民生疾苦,忧心世间忧患,为英国王室树立了关心人民福祉的新形象,为英国君主制的巩固奠定基础。
从嫁给埃尔伯特开始,维多利亚就一直将埃尔伯特视做最完美的标本,他的话就是她的意愿她的圣旨,他的行为就是他们9个孩子的准则,他的喜好就代表着世间最高贵的品位,这种近乎盲目的爱甚至在对待自己孩子时也毫不例外。
她最钟爱的子女是大女儿普西公主,因为她酷肖埃尔伯特,与其说她爱这个女儿,不如说她爱的是这个女儿身上点点滴滴埃尔伯特的影子。
而女王最痛恨的是自己大儿子帕蒂,这个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她认为品质恶劣是无可救药的浪荡子,因为他一点也不像埃尔伯特,而埃尔伯特是她心中完美的唯一准则。
于是,在埃尔伯特身体逐渐虚弱之时,将埃尔伯特视作整个世界的维多利亚也分分秒秒地被担心失去他的隐忧所缠绕。
她为他做着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做的一切,为他读书,为他弹琴,为他画像,陪他散步,照顾他体贴他,甚至恨不得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注入他的体中,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生机勃勃是丈夫的生命力一点一滴换来的。
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他日复一日的憔悴。
1861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阴雨天,视察桑德伯斯特新军校设施的埃尔伯特染上风湿,随后长子帕蒂的一桩风流丑闻,使他不得不拖着病体赶去剑桥解决问题,这次他受到了致命的风寒。
几天后,亦步亦趋在维多利亚身后,为她遮风避雨二十年的埃尔伯特在这一刻轰然倒下,太疲惫的他失去了求生的欲望,他对着病床前的维多利亚说:“我并不依恋人生,我并不看重它,假若我患了重病,我将立即投降,我不会为着生命而挣扎,我没有生的执着。
”埃尔伯特的溘然长逝对维多利亚的打击近乎致命,失去了他,对于维多利亚来说,便是失去了一切,整个世界对于她来说都已经死了,而她也作好了随时去死的打算,她在每年埃尔伯特的祭日都写下同样一句话:“你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的人生从此支离破碎”。
而她性格里固执、任性与自私的本性在失去了埃尔伯特的约束后,也迅速的暴露出来,她近乎变态的纪念着他,偏执的怀念着他,放纵着自己的悲伤,差不多一辈子都活在这个巨大阴影的笼罩之下。
很长时间,她与世隔绝,拒绝各种国事活动,拒绝涉足伦敦;她禁止王宫内的笑语与欢宴;温莎堡内他的房间一直是他去世那天的摸样;她每天抚摸他曾用过的日用品;她至死没有除却丧服,在剩余生命的四十年里每日为他准备衣服;她一生没有原谅自己的长子,严禁他涉及政务,甚至这种厌恶波及自己的长媳;在她的倡导下,英国各地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文化中心、滨河大道、桥梁、造价昂贵的纪念碑纪念埃尔伯特;她命令学者十几年为他修传,并审阅着每一个细节,传记中不许有他的一丝瑕疵,直至抚摸着传记悲恸欲绝;她甚至规定王室后代的每一个男孩的名字中都要带有埃尔伯特......1902年,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的维多利亚去了怀特岛——这个埃尔伯特喜爱的地方。
许多年以前,那些金色的时辰里,埃尔伯特在这里种花养草,他的金发在阳光下发出粼粼的光芒,而她坐在旁边仰望着他,他回首微笑,这个微笑中融入了他和她无法言喻的一切,她的爱她的虔诚,他的守护他的怜惜。
这一天,她又看到这个已成绝响的微笑在怀特岛的阳光中浮现,那么美仑美奂,迅速驱散了她心中所有的悲伤阴霾,所有疲惫伤痛,所有的无助绝望,她知道,这一次,他再也不会弃自己而去,留自己在世间踽踽独行——她回他以微笑,将自己的手轻轻放到了他的手中。
或许这个人世间,总有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喜欢另一张海报,紫色背景衬托的女王气宇轩昂。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从1837年继位到1901年驾崩,统治英国长达63年。
空前绝后。
Emily Blunt是个好演员,看看她在The Devil Wears Prada里演的助理就知道。
她的气质更适合性格泼辣强悍的角色,演女王欠了点贵气。
电影片尾看到制片之一是Sarah Ferguson才恍然大悟:感情这次选角儿是按她的口味。
说到Sarah Ferguson,未必许多人知,但说到她前夫约克公爵,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兄弟安德鲁王子,知道的人就多了。
感情Sarah是现任女王的前儿媳,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妯娌,两个英国公主的妈妈。
而Sarah这两个贵为英国公主的女儿(与安德鲁王子所生)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曾曾曾曾孙女儿……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Sarah虽然与王子离婚,却依然保留约克公爵夫人头衔,跟王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挑出英国历史上口碑极好的女王拍部片子自然小菜一碟,再请来好莱坞王牌制片Martin Scorsese联手,场面搞得有点大。
怎奈还不能算个好片子,就算跟其它的宫廷片相比也处于下风头。
场景自然是恢宏,选了戴阿娜王妃的故居、维多利亚加冕前居住过的肯辛顿宫,丘吉尔庄园、白金汉宫还有林肯大教堂拍内外景,服装也很奢华,可总觉得欠缺点啥。
想来想去只能怪维多利亚的一生太长太平稳,缺少足够噱头的戏剧冲突,情节有发展没高潮,怎么都有点扫兴。
于是,编剧虚构了一个女王夫婿面对暗杀挺身而出枪下救妻的桥段,据说让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极为不爽:靠祖宗吃饭情有可原,拿祖宗开涮就太不厚道了。。。
扯远了又。
故事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青少年时期,加冕前成婚后人生大事比较集中的几年,突出一个中心(王者为尊)两个基本点(对母亲的恨、对夫婿的爱)。
这些史上都有据可考,出于电影需要对女王自由恋爱自主结婚这一块稍微夸张了一点。
众所周知女王和同龄的阿尔伯特王子属于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感情越来越深,不然也不会有九个小孩(其中一个夭折)。
但两人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当事人,算不上青梅竹马但比两小无猜还要亲,是近得不能再近的表姐弟。
包办婚姻是王室的传统,在维多利亚时期更是鼎盛,因为夫婿英年早逝,女王的8个儿女、42个孙子女婚事几乎全部由女王指定,联姻对象遍布欧洲大陆各王室,女王也因此被谐称为“欧洲祖奶奶”。
得,又扯远了……电影里比较感人的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基调是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松舒缓,对于尚未登基还处于野心勃勃的母亲和与更野心勃勃的母亲情人控制下的少年维多利亚无疑是夜深人静时最好的慰藉。
这段先是包办继而恋爱的情事见证了维多利亚加冕前后许多艰难棘手的日子,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便你拥有世界也不足为傲,最能给你关怀的还是夜阑人静时揽你入怀的爱人;即便你失去世界也不可怕,只要你转身时还能看见那双注视的眼睛。
年轻的维多利亚是幸运的,未来的生活是最好的印证:在与阿尔伯特亲王相亲相爱联手统治的20年里,已经初具规模的强大英国逐步迈向“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中年的维多利亚想必是悲哀的:42岁英年早逝的阿尔伯特是她一生唯一的爱人,在以后将近40年的寡居日子里,每天醒来陪伴她的都是阿尔伯特的一袭睡衣,直至她逝去。
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维多利亚在肯辛顿公园旁的海德公园竖起了阿尔伯特纪念碑,隔着一条马路便是以阿尔伯特命名的音乐厅。
历史很长,电影很短。
结尾匆忙得只能以简短的字幕交待,与之前刻意拉长的恩爱画面比较,不能不说是败笔。
摘自日记: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376708/note/212308156/推荐读日记全文阿尔伯特最喜欢的舒伯特小夜曲贯穿全片,出现了好几次,可算是本片的爱情主题了。
《小夜曲》旋律第一次出现是维多利亚将要成为女王前夕,阿尔伯特在德国给她写信,伴随字里行间的深情,小夜曲的旋律将二人连在一起:“我亲爱的维多利亚:,国王去世的这些日子对你来说不好受吧 ,能否允许在远方的我 表示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你身边,但我会祈祷你能听到 我由音乐传达的心声。
我弹奏的是我喜欢的舒伯特,这是他的‘天鹅之歌’。
我在心里和你一起演奏。
”《小夜曲》旋律第二次出现于阿尔伯特的哥哥鼓励他去向维多利亚求婚之时:因为他爱她,即使结婚也许是当时将成女王的维多利亚最不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哥哥的鼓励下,阿尔伯特乘着马车飞奔而去,夜色茫茫,向着黎明的方向。
小夜曲的旋律响起,仿佛是急切的心情和希望的憧憬。
第三次,阿尔伯特要与维多利亚的分别:阿尔伯特想要帮助维多利亚,她却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一切:“维多利亚?如果有机会的话 我很希望能帮到你。
”“我明白,但现在还不需要” 雨中的分别,伤感而克制,只有小夜曲的旋律诉说着离愁别绪。
第四次,当维多利亚因为女侍人选的问题引起内阁与贵族的斗争、她自己转而被民众所批评的时候,她在万般沮丧下给阿尔伯特写信请求他来英国:“我最亲爱的阿尔伯特:你曾经问过我 需不需要你的帮助,我骄傲又自负地回答你‘还不需要’。
但是从那之后发生了好多变化……”她在琴边坐着,面前放着阿尔伯特给她的小夜曲乐谱,终于意识到她是需要他的。
如歌的旋律带去了她的无助,也把阿尔伯特带回了白金汉宫。
在这里,他们成为夫妇。
眼光优渥,所嫁良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衣服很好看,但是别的就不说什么了。。。
第一次看到把英国皇室描写的如此平易近人的影片。
守寡的年数长过婚龄。还见过doctor who,一道大战狼人并就此设立torchwood(误!
嫁对人了就是美好的。
全片无高潮,衣服和音乐很美,嫁给顶级白富美的男纸只有工作到死的命运。
How to become a queen?Master the rules of the game untill you play it better than they can.华丽而无物的宫廷片,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女王成长的历程,情节太过零碎。
我也想要一个Prince Albert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Givenchy Haute Couture还有Rupert Friend的腿太喜欢了
无高潮。
太零碎了,假如舍身护妻算高潮的话也实在是囧。。。
Albert帅死个人了
剧情也太无聊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布景和服装了吧。维多利亚是王位的继承人,母亲和其情人企图得到摄政权,舅舅则派出侄子阿尔伯特引诱维多利亚,然而放弃伪装说真心话的阿尔伯特才获得维多利亚的青睐。担心年轻的维多利亚被人操控,国王派出首相墨尔本获得维多利亚的信任。阿尔伯特对民生改革有很多想法,但是维多利亚却不想谈政治。女王继位后不久,自由党竞选失败,保守党人士成为首相,女王与保守党之间的斗争引发群众暴动。女王与阿尔伯特结婚,阿尔伯特擅自参政引起女王不满,但是其才华最终得到了太后和墨尔本的欣赏,而舍身相救也激发了女王的爱情,两人共同执政白头偕老。
此乃神片。。。无主题无高潮。。。
童话般浪漫唯美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片,所有的场景服饰都华美精致,Emily Blunt倒是比印象中漂亮了~最重要的是男主角太帅了啊一出场就秒杀啊啊啊啊啊啊啊~~~~
剧情有点乱 ,最主要的是女主角气质不够。
二零一二年九月初四。
对女王的描写,爱情占了太多篇幅,如果是一部男王的电影,绝对不会这样。里面对阿尔伯特试图pua控制维多利亚的描述倒很写实。每一部维多利亚女王的电影,都要写她怎么守寡怎么每天怀念丈夫,真的没人觉得无聊吗?还有联合统治是什么鬼,维多利亚是君主,阿尔伯特只是the husband。
The.Young.Victoria.DVDRiP.XviD-DoNE
看过最无聊的传记电影
制片是约克公爵夫人,虽然离婚了,但还靠祖宗吃饭,所以没爆料,只秀了下皇家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