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部看的院线的黑白片还是几年前的罗马呢,今天突然看到这么惊艳有力的一部,因为没有色彩分心,这黑白灰让极动(狭小空间迅速移动和突然打斗)和极静(午休推开后门像落雪一样的休眠)两种状态都像神一样(?
),最后的绿光也像神之光一样…或者外星之光…唉感觉到破坏生产资料对于雇员已经是高昂的反抗天花板了,但只不过是动摇对面的敲门砖而已,却让后者觉得整个世界都毁了,啊大概被撬动一块砖对后者来说也觉得是极大的渎神了吧。
整个情节混乱蔓延又有力,近景和特写很满,甚至让人不安,创作者对故事的控制力非常强。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要挥刀了要发生什么了但没有,就好在那个没有。
电影没有景观化一段生活,不讲完一个故事让人满足,不能只留下好或不好的一个评价就忘记,而是在混乱暂停后让人平静地想我是什么,周围人都在做什么,社会正常吗挣扎有意义吗?
像前几天在微博看到的话,艺术应该comfort the disturbed, disturb the comfortable,这就是了。
在《厨房》面前,我惶恐、震惊,无比崇拜又想快些逃离影院。
并非电影不好,而是它从内容到视听语言两方面不断向我施压,路过散场通道的时候,郁结的那口气仍未舒去。
这是一个发生在餐厅后厨的故事。
全片的故事主线挺明确,一个墨西哥女孩来到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家葛丽(Grill)餐厅,想要投靠她的同乡找一份工作,目睹了餐厅厨房里发生的一切故事。
佩德罗,一个墨西哥人,为了生计来到餐厅当厨师已经两年有余。
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让他在矛盾的处境中极其想要得到一张“身份”,能够和心爱的女孩平起平坐,收获他人应有的尊重。
然而在与另一位白人厨师的争执中,他总是首先被惩戒的一方。
“第三次犯错,你就离开这里”仿佛成了魔咒,永远颠倒黑白、缺乏公正。
仿效鲁迅先生的说法,佩德罗可以算得上一个“中间物”:他既会英文,又会西班牙语,因此无论是来自哪方的情绪,只有他可以照收不误。
压抑的困境中,佩德罗宣泄着暴力、污言秽语以及对其他人同样不屑的态度。
这种态度好像来自于种族阶梯的传承,具象化成了餐厅里的职能划分。
厨师大于服务员,厨师內又有高低,白人优于其他人种,有人戏谑一句“按肤色来一一盘查丢失的现金”,又真实地反映了在这间厨房里的鄙视链。
丢了钱,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佩德罗定了“死罪”,威胁他要被遣返出境。
尽管现实充满了惴惴不安,但仿佛Daisy之于Gatsby,佩德罗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慰藉,女友朱丽娅。
怀孕的女友缺钱却又一心想要堕了腹中胎儿。
佩德罗预支了工资交付给女友,却也三番五次阻止她,原因不是需要传承血脉或什么,而是这个孩子可以成为厨房里唯一的欢乐与幸福。
孩子,也许是佩德罗唯一可以逃离这种痛苦与不安现状的解药。
情欲与真心倾吐过后,他们约定好了要一起去公园散步,说开一切的烦心事。
然而就这么一个平凡的午休时间,当佩德罗还在与工友们幻想“梦”的时候,朱丽娅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现实:流产,并在迟到了25分钟后佯装无事人一样,回到了岗位上。
术后破裂、流血、晕倒…一切美好的期待只化成一滴泪,被朱丽娅轻轻吻去。
意识到被骗的佩德罗最终还是爆发了。
他咆哮着奔向备好的菜、出餐台与潲水桶,用污秽将自己弄得湿润。
他不过是一个异乡人,渴望用一纸身份换取白人的认可,那是天方夜谭。
路易斯的行径为他所不齿,然而在控诉的时刻,他有没有一分一秒想起过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也是在暗暗追求认可和平等呢?
他以为的曙光,其实是朱丽娅跨不过的种族障碍,是白人老板的施舍与谎言,是遥远而又闪烁着的灯塔绿光。
他打坏了订单机,幽幽的error绿光笼在他的身上,他没有梦,但他成为了别人的梦里人。
那第一个见过外星光的人,胸前有一个“X”,在绿光里消失了。
也许在某个角落,佩德罗也成为了一位做披萨的厨师,一生也永远被忧伤笼罩。
这一刻,他和数十年前的盖茨比同频共振,因为一束遥远而相似的绿光。
影片的视觉语言非常有意思。
除开冰冻室以外几乎全黑白的调色,仿佛在看一场上世纪的老片子。
开头冲过来的火车,将我带回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巴黎,在那儿我被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吓得心惊肉跳。
摇晃的镜头,总是带着初入大都市的惶恐与不安。
影片的视觉重心永远落在边边角角,负空间让人感到压抑与焦虑。
大片的留白,是沉默也是质询。
看到后面,我大概终于明白了黑白的意义:黑白让人分不清夜晚和白昼。
于是在观众看来,仿佛这一群人永远在厨房忙碌,无休无止,不分昼夜。
所有人落入了时间的循环,那里没有拐角,所有的路都通向起点。
这宿命般的循环,早就指明了佩德罗的结局:无论他多么努力,想要走出厨房的怪圈,他最终都会落回起点。
他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墨西哥人的血液,那便永远无法成为人们认可的美国人。
这隐喻已经从路边的怪人嘴里道出,仿佛美国版的“好了歌”。
写到这,不禁想起Langston Hughes。
佩德罗又岂不是他呢,只不过前者为了Harlem奔走一生,而佩德罗则是失心落魄的殉道者。
无论怎么说,面临着生存与尊严的考验,我很难想象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比他们更好。
这是来自种族、生存与时间的诅咒。
厨房 (2024)7.32024 / 墨西哥 美国 / 剧情 /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 劳尔·布里奥内斯 鲁妮·玛拉
整部影片的关键词是:人性、社会、种族、移民、两性、家庭…因为一起“偷钱”风波让一群餐厅牛马陷入一种空虚的境界,信任感完全丧失。
原来后厨一群每日碌碌无为为了生计、身份依赖的一份工作,或是打情骂俏或是互相嘲讽,都是表面祥和,对移民的歧视、打压、二代移民对初代移民的诱导甚至欺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
最近在看《百年孤独》终于理解西班牙人文化背景下的那种大家庭感、孤独感的由来是已久的。
整片是黑白色的,只有最后男主爆摆烂后那一闪闪的打印机工作灯绿灯亮起,照应了影片前面耗子说的那个故事(有哲学内涵但被别人嘲笑)。
这种电影语言有点陌生,有些文化背景不太熟悉。
但人的情感表达是相通的,在信仰丧失的那一刻,男主的世界完全崩塌了(他在异国他乡理想拥有的家庭以及自己的后代,能让他立足和安心的基石倒塌了)像是在说他的脆弱,又像是在说他一直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以及无法负担的小孩。
关于堕胎有很多人会觉得女主坏透了、或者从信仰上来说她罪该万死,但我们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评价呢,应该从角色的根源出发,她为了私欲有了孩子但最终生活的困境让她放弃了他的信仰,导致全盘崩塌。
电影里翻译的粗话和成人镜头倒是给影片(西班牙文化背景下)带来一丝“趣味”。
院线版据说翻译地很克制了。
24年上海电影节没抢到票,如今上映了,真的好难的啊!
看后由于要洗澡,速记:新来者视角,就如《红楼梦》经典的林黛玉介绍贾府一样,带来新鲜感。
紧接着引入两人矛盾,第一个小阶段,底层白人男性一样的困局,面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一样不顺。
误差性结局,文学化的梦想是消失的黑人却在最后站出来保护了男主。
这可能也是剧本创作者本人的化身。
群像,而很好地象征了三个阶级,所有者、管理者、劳务人员。
所有者和管理者皆为男人白性。
节奏,有动有静,一处喧闹快节奏的段落之后,紧接着便是文学化慢节奏的场合。
光亮,是本剧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两处光亮,蓝光、绿光。
蓝光:关于人的自由,人的欲望,而且是不关乎人种的达到。
绿光:商业的异化,肤色决定歧视。
往后我拍电影,肯定要加入红光的,关于政治的,笼罩在人物身上的光亮。
女主与亚伯的关系,我没有看得很明白。
剧本可以称得上相当普通,没有强烈个性的冲破固有观念的性格出现。
男主表象桀骜不驯,内心追求传统价值,为人甚至说得上热血、单纯、天真和不切实际,为了自己的欲望和一个幻梦而生活,这才是他无法说出自己梦想的原因。
女主,几经摇摆地最终选择堕胎,是在经理强烈的偏见之下做出的妥协。
她害怕一个失去职业的墨西哥男人当自己的丈夫,她对于这段关系的本有着对于男主学识(龙虾的故事)、性格(敢于冲突,天真)的钦慕,但是最终还是在生活面前投降。
配乐、多次配乐宏大而嘈杂,环境音由令人崩溃的吵闹后厨切向优雅舒适的前厅时的差异,揭示小女孩心境那一段,可谓达到了通感,将内心的感觉实体化,化为音乐。
有些地方让我想起了《饥荒》的配音,不可谓不好。
高潮处理,导演是以前拍动作片的,最后一段长镜头,流畅,分裂,还有疯癫在最后权力所有者面前的沉默。
抛开移民的背景不谈。
我把这部电影当作职场中、底层互害的缩影。
朋友下午给我抱怨因为休假的事情和同事不愉快。
同事要休假,提出尽量把工作排开,我朋友提出也想休,同事下意识根据工作现状的说:你休假可能没有backup。
这句话激起了朋友内心积蓄已久的不满。
她发出困惑已久的疑问:都是打工人,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呢?
我脑海里自动浮现出昨天看的《厨房》的画面。
如果换成职场角度来看,每个公司里,都有一个佩德罗这样的人。
他有点能力,又自负又脆弱,一旦得理就不饶人,一旦被踩到痛脚就觉得全世界遗弃了他。
你跟他讲情绪,他跟你讲道理,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情绪。
只要有什么事情不符合他的认知,或者威胁到他的权威,他必定要和你没完没了。
对了,还有公司里最受欢迎的姑娘(或小伙子),也必须最爱他。
否则他就会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大闹一场,美其名曰和zbj叫板,实际受害的只有跟他一样可怜的打工人。
所以我在看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内心对女主呼唤:姑娘,你真要给这种超雄(巨婴)生孩子么???
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有一点是非观但关键时候就消失。
(比如承认白人男同事其实很善良)还傻,老板一画饼就相信。
矛盾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我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很多处于男主这种状态的人确实就是这样。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观看过程有不适感,因为它真实。
电影里的人,无论是正在遭受同事职场霸凌的,还是勤勤恳恳却不见出路的,还有想安安稳稳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这种狂躁同事的,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因为这种真实,让我想吐。
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个鬼样子。
更让人不适的是,居然是我们最讨厌的人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他确实遭受了命运给予的莫大的委屈,但他也不是对抗命运和不公的英雄,很遗憾,他把反抗的拳脚,加在了和他一样的人身上。
更可怕的是,当朋友说同事挑起年假话题后,老板趁势说年假是福利,没有条件休不用硬休。
我一时不知道劝她怼老板还是怼同事..成年人的权衡,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厨房。
突然又觉得,无论是谁,出来把它砸个稀巴烂也挺好!
#SIFF2024 厨房是底层社会,不仅有墨西哥非法移民,还有沦落到底层的白人,以及家庭支离破碎早孕的白人女服务员们,而金融打工人在滑落后只能流浪,甚至还没有一份厨房的相对体面工作;管理员、监工是中层,有的是残忍的假洋鬼子,有的是有职业理想的工头,最上层是资本家老板,以及作为上帝的顾客,即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最惊险的一跃——消费。
老板甚至不用本人到场,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以及机器控制的点单程序就可以控制工人,剥削他们的劳动。
影片对这段描写的长镜头十分精彩,我不认为是炫技过头。
老板少数出场的时刻,一个是开头,引出丢钱,让中层和下层彼此对立,一起卖命,也是全剧的线索;一次是视察,适时给刺头一点移民文件的幻想大饼,让人卖命;一次是最后,刺头爆发,搅局毁了厨房,毁了前厅,资本家怒吼: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镜头扫过每个工人的脸,神情并非麻木,而是仇恨,阶级仇恨。
资本主义制造了贫困,美国人让墨西哥移民处于下层被剥削,亲爱的资本家,不是工人想要什么,是你从工人身上剥夺了什么。
失权,失序,失情。
失权是根源。
西装革履的老白男站在人群中央故作可怜地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与前面五个人坐在堆满垃圾的街道上吐露“不切实际的梦”形成一种呼应,共同昭示影片主题。
这可是美国时代广场啊,想起来就熠熠发光的地方,但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是一群失权的人们:有色人种、工人、服务员、女人。
不仅如此,手握一点权力的人也会将刀再刺向更弱者,不肯释放丝毫善意。
权力丢失到“这也不是你的地盘”这一地步的人们,又怎样维持秩序呢?
一句话会惹怒一个人,引发一场冲突,造成一场混乱,于是“毁了一切”。
真的会毁了一切吗?
我想其实不会的。
脏了的后厨可以收拾干净,坏了的机器可以买新的,造成混乱的人立马遣返,但这铜墙铁壁的权力结构没有被破坏分毫。
以上两者有没有造成人性与情感的被迫丢失呢?
表面上是有的吧,痛苦的人们之间互骂脏话,用语刻薄不留情面。
但或许也没有,冷库的蓝光和小票机的绿光作为电影仅有的色彩,有没有在暗示什么呢。
还有一个被启发的点,我之前常常爱上电影主角,不过今天我觉得电影不需要都塑造一个惹人喜爱的主角,这样能让所有人都讨厌的主角也不错。
完全意外一无所知去看的电影,但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没想到有一天能在院线看到半西语片。
佩德罗把嘴贴在玻璃上那幕好像我最近看的那个专门吓小朋友的白鲸啊。
以日常的场景制造出巨大的荒诞感:玻璃缸中的龙虾仿佛是某种史前怪物;樱桃可乐如同洪水淹没后厨,而前厅依旧一派和谐;打电话时闭上眼听着对面的声音就能看见家的场景;冷冻仓库转换至另一个空间,也是黑白镜头唯一的颜色,蓝色的空间;最后订单机的绿色信号光是第二次看见的外星人降临的绿光。
非常新鲜的电影,太多陈词滥调的工业流水线制品之后能看到这种作品,它不令人愉快,但充满想象力与表达。
导演的镜头也很强,说不上来,有的构图会想到布列松,黑白的镜头感也会想到薇薇安•迈尔。
这里面语言对人的影响也很有意思,speak English似乎代表了很多。
佩德罗说自己甚至无法用西语表达,他努力说西语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冒出几句英语。
以后厨为载体,似乎承载了很多语义,放大了可以是民族,也可以是国家。
这里面的角色,实际上也可以是每个人,种族、身份不同,但那些悬空的状态与无力的心境似乎是共同的。
看的时候脑子里不时会冒出导演是天才……我觉得我们需要看的是这样的带有多样文化与表达的作品,共同的创伤与独特的视角,而不是只是生硬地塞一些并不符合的角色只为了追求某种政治正确。
虽然没太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开始以为是在表达美国文化的霸权,但似乎又不完全是,只能说这部片子很荒诞又现代。
不知道里面隆隆作响的轰隆声代表什么,也不知道背景的西语歌唱的是什么,但歌蛮好听,也喜欢这部片子的字体设计,没完全看懂但也蛮对胃口的一部片。
男主佩德罗作为一种“典型”移民,展现出多种身份的焦虑,他想依靠社会身份证明自己。
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他想通过细细的电话线获得儿子的身份;坚持要孩子,他想获得父亲的身份,可是这些他都得不到,所以最后他在捍卫自己厨师身份的时候爆发了。
人们会说他疯了,他不是疯了,只是burn out了,身心俱疲,燃烧殆尽。
打单机error的绿光笼罩佩德罗,第二道光出现在了佩德罗的脸上。
在前面冗长的铺垫过后最后三十分钟的爆发大戏编排非常流畅。
结局我很喜欢,剧情完全可以结束在佩德罗发疯后躺在厨房,但是导演加了一段,白人老板来到后厨,仿佛是上帝,质问员工们到底想要什么?
但主不在乎,标准人类拥有不在乎的权力。
最喜欢的一处设计是汽水机,是物理意义上的一触即发,和在场的每个人一样,像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
樱桃汽水洪水像是PTA《木兰花》里的蛤蟆雨一样荒谬。
“不标准”的男人萨尔瓦多美梦里的“标准”金发女人也有着她的困境,罗马城里也有乞丐啊。
也有一些不成熟之处。
佩德罗看到阿贝来接茱莉亚的时候应该就明白二人的关系了,还反复问这是你儿子吗,有些多余了。
前面背景音乐有时候铺的太满了,也许伟大的字幕组出手后才会知道这些歌词的含义,才会知道他们出现的原因。
在冷冻储藏室里面来一发是绝对没想到的。
朱莉娅很直接地说,她喜欢的是佩德罗的鸡巴,不过中文翻译成了“身体”。
埃斯特拉不会英语也敢一个人去纽约,挺勇的。
布鲁克林人讲的那个外星人光线的故事还挺感让人的。
拉顿不喜欢,从他偷窥女生淋浴间开始就好感全无。
在佩德罗为美国人说好话时,还感觉人还可以。
但是后来他对劳拉的态度就感觉他也是人渣,还有在跟父亲通话时,为了“自尊心”,说自己马上就要当爸爸了,其实朱莉娅已经跟他说了要打掉孩子了,后来又因为这个跟朱莉娅发了一通飙。
要不要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由女性自己说了算,这是常识,为什么男的就是不明白,有本事自己怀去。
埃斯特拉这个名字的确挺好听的。
在片中感觉她和劳拉最受虐,被人各种使唤、训斥,因为她们的肤色因为她们不是美国人,更因为她们是女人。
片子最高潮的当然是午餐高峰和晚餐高峰。
当出单机不停的吱吱作响的时候,所有餐厅的一线人员都跟疯了一样。
最讽刺的是午餐那段,后厨的饮料机因为有人接了樱桃可乐,它又开始狂流不止了,满后厨的地板上都是饮料,但前面餐厅里,人们还是很欢乐的享用美食,一切和平美好。
还有一堆女服务员围着一家亚裔过生日给唱生日歌,讽刺到位。
晚餐高峰,佩德罗因为知道朱莉娅把孩子流了,开始崩溃发疯,砸掉一切包括那个出单机。
对佩德罗还有一点不喜欢的是,后厨都忙疯了,他还有心情跟朱莉娅调情,关键是你调情不耽误干活儿不给同事添麻烦也行,但根本就是别人忙死了,你还在那边玩儿,最讨厌这种。
员工们吃工作餐的时候,一个墨西哥男的,讲美国女人与墨西哥女人做比较,完全把女性描述成物品而非人类,让人作呕。
里面还有说道,美国女人对于墨西哥男的来说就是签证上的爱
比《下一个素熙 》更绝望,从选择死亡到选择孩子死亡;比《七宗罪》更绝望,希望变成一道绿光回光返照;场景是第一主角,后厨像是牢房,极度收窄的空间,员工们穿着囚服行走。
太TM闹了,叨逼叨神经质,射在冷库里也叭叭个没完,谁敢吃这家饭馆的饭啊,一下子就能劝退外卖党。我也不想歧视,但的确真TM烦这些蝇营狗苟。丢钱?丢人,丢命,都TM不意外!我旁边的大婶睡得呼噜山响,我挺佩服她。可能在最后有点共情,或者更多的说是同情男主,快让绿光收了他吧,他该歇歇啦。谢谢海映的邀请,能让人爆粗口的片子一定是好片子。Pedro太有魔力了,他一张嘴,我就想原地爆炸。
2.5 什么主题都想来一点,但什么都没有表达清楚,最后抽象成了米国社会光鲜的前厅之后由底层移民撑起来的后厨……主角随时爆发着知识分子的觉悟与愤懑让他变得失真,为把他推倒最后爆炸的状态又在里面塞进去情爱(或者爱情),但其实这又不是关于男女关系的……对两性关系的使用又完全是建立在一种肤浅刻板的认知上。这片子的观感看起来像是一片云雾的困惑之后显露出导演自己昭昭刻意的企图心。
3.5,能在院线看鲁妮·玛拉了,很美很美,各个女角色都很美,但包括鲁妮·玛拉戏份好少。黑白片效果下的食物看上去都不诱人了,很喜欢餐厅疯狂出餐那一段,很紧张但大家各司其职,所以完全没有预想到后面会乱套,也很喜欢午休时间大家在外面聊天那段,特别沉浸地去听、去想象他们讲的梦。台词翻译和谐了很多脏话,非法移民这条线变得很不清晰,尤其是最后佩德罗在后厨发疯,翻译很不到位,意思都变了
目前在北影节看到的最接地气的片儿。这种多种族、多语言的片儿对我还是蛮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在后厨不同国家的人飙脏话的情节很有趣,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的。里面有色人种对美国女孩赤裸裸的憧憬和羡慕很真实,“你是唯一在这里的rubia大家都会很尊敬你”“Eres el amor de mi visa”这些桥段讽刺感拉满。看完这个片子以后都不想去餐厅吃饭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到工作人员的汗液、头屑和精液吧,用餐高峰时段和最后Pedro发疯的情节给我整的有点儿烦,太吵了太躁了,情绪管理这么有问题的人还能干三年真的牛。至尊观影体验,座椅舒适高度差合理而且我还是全场C位。
逼仄空间的压迫感,但是剧本实在是,难受。
很少用看得难受形容一部电影
鲁妮·玛拉一出场美到吓我两跳,看到蓝光下的冷冻室sex scene忍不住落泪,用西班牙语讲给我听,你的梦,家乡,金发女郎。佩德罗性格烦得让我观影过程中屡次牙痒,但是。
240423英嘉北影节19。这是什么后厨歌舞片……给太多了,两处静下来的段落也太满,炫技过度。族群阶层性别劳工,柏林很难不喜欢吧。不过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很适合看这个片
下次别用鲁尼骗我进电影院了,男主实在喜欢不起来
4.5。不管不顧內容表達和人物情緒地瘋狂堆疊技法,墨西哥魯本奧斯特倫德妳好。
1. 戏剧化的电影,某种程度上遵照了三一律,雷雨版的强烈的戏剧冲突。2. 技术过硬的电影,摄影剪辑非常出色。3. 在对移民议题的讨论上,后厨空间的选择非常巧妙。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策略是不讨好的,故事看似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却又充满离间感,观众很难共情,仿佛站在一旁被迫看了一场闹剧。批判或毁灭既有的体制固然有用,但常常不及对具体的人的真正的关心。
无聊,又是看女服务员裸体又是主厨露屁股,把移民的大问题放进厨房的小空间,结果就是,被不当人的男厨师可以随意欺辱女服务员,在人权问题上女人又是权力更低的一级,整部电影的气质就像无能狂怒而发疯后的佩德罗一样,脏脏的。
极致的视听享受,让人欣喜若狂的长镜头。可惜其他方面都比较平庸,好好锻炼一下剧作,未来可期。
这很“电影”,在展现艺术腔调的同时又胡闹得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个人永远不能共情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你看到了生活的苦,我只看到了超雄的吵。佩德罗的结局完全是应得的,这与他非法移民的身份无关——要说可怜,又有谁可怜得过茱莉亚呢?只有樱桃可乐的长镜头勉强值得一看,除此之外都是煎熬,实在不值得浪费两个多小时。
观感奇佳,时间被节奏与视角不断扯出花来,生活流有了具象的汹涌。一方面,后厨是各色人种,尤其是非法移民的某种天堂,在这里可以依靠技艺谋得一席之位,以致于彼此飙脏话的场面成了乌托邦的栖息,但另一方面,他们在餐厅地位之于领导、顾客、白人的低下,会随着外在光鲜逐渐反噬,尤其是每日白白扔掉的龙虾,却无从成为他们借来献佛的花,白人被施舍者则幻想重回圣坛。佩德罗最后以歇斯底里的疯感挤出耶稣的受难意味,但这样一个只会随机搬出人情味的男人,暴躁,好斗,既能看见外界对他的内在侵蚀,又能印证一整套难以捋直的自我放逐,让这样一个人尝试求欢、当爹或者留下,也陡然生出外界对这个群体不乏刻板的观照。当然,不管怎样,凌驾其上的人不具备反思、认输、坦白的资质。
好的地方确实不错,但也确实用力过猛。为冲奖拍的片子,输给《达荷美》这种二线黑人女演员当主席评出来的金熊、洪尚秀夏季吧拍拍和豆瓣评分5.9的评审团奖,也许很不甘心吧。
(悲情三角➕菜单)➗2
一人背锅的“时代厨房革命”。某些镜头颇有《战舰波将金》的味道。
和这两天川普重新上台挺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