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是《荒蛮故事》的导演,那就难怪了。
开场十分钟,就能把人镇住,实在是高。
那个激光笔一打,几条射线隔着大楼直接击穿了观众。
怎么拍能直击心灵,就这么拍。
全片的吐槽也是十分深刻的。
官员只想维稳,只想把包赶紧按下去。
抓不抓得住凶手,他们不在乎。
这等于在说,死了人,都谁死了,他们也不在乎。
想起那句台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百万都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啊。
”偏偏导演就要把死的30人排开了给你展示。
偏偏要刺激你。
让观众也跟着恨这些个尸位素餐的官员。
跟长官丈夫的晚餐讨论和跟凶手最后的谈判都很深刻。
有的甚至超过了人类社会的范畴。
照片看着年轻,导演75年的,都50岁了。
没什么说的,是个高手,期待再出好作品。
女主警察很漂亮,勇敢,善良,第三幕有一种恐怖片的气氛,几段枪战处理的还行测评电影院,昌平.米瑞酷.8号.VIP.1厅,长宽约6x3米,为宽银幕,约300座,【恶世之子】给予宽银幕呈现,清晰度很好,亮度很好,颜色很好,音响很好,座位间隙很大,皮质座椅,温度一般,20元票价一个人包场挺值【片名】恶世之子【类型】警匪【出品】【导演】【主演】蕾蕾【音乐】【观看地点】昌平.米瑞酷.VIP.1号厅【跟随组织】【观看性质】【放映格式】【放映设备】单机【放映声道】5.1【银幕面积】【所坐位置】第4排【电影比例】宽银幕【均五星满分】【亮度】★★★★【清晰度】★★★★【2D效果】★★★★【音响效果】★★★★【原声音乐】★★★【观众素质】【美国IMDB评分十分制】【中国豆瓣评分十分制】【个人评分十分制】6.5【北美上映时间】【中国上映时间】【官方投资成本】【北美首周票房】【中国首周票房】【经典台词】
从《边境杀手》里黑警的儿子醒来的那一刻,犯罪惊悚类型的电影在好莱坞就迎来了一次革命。
作为犹如神助的执法人员,完美无瑕的形象经历了90年代雅痞气质的爆发,终于在《火线》之后彻底垮塌,谢里丹的《边境三部曲》更是把这类类型片的胃口和基调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如此这股保守风气和朱莉的合作也让人疲惫和确信此类创作的艰难不易。
但以上并不是给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英文处女作刷好评的理由,一个编剧、导演、制片都能把握在手的影片呈现出如此畏首畏脚的水平,也只能说一句谢里丹不好当。
缺乏对美国城市以及拥枪问题的足够认知下,城市空镜、女主穿梭和跨城追捕都显示出一个不清晰的美国都市——拥有美国城市的轮廓,但分不清是谁塑造的内核。
《城市英雄》一刻不停的走在不属于个人意志的城际公路上才换来最后时刻的爆发,而斯兹弗隆的城市却是静止的纸板盒。
进入城市也意味着离官僚体系更近的位置,从上而下的掣肘应是片中警匪之外的第三条支持结构的大腿,暗流涌动的官场中一个愣头青就足够了,摸爬滚打多年又能作诗又能点拨的中层只负责关键时刻牺牲自我换取理想世界中的自己保全性命的任务就行,而不是关键时刻犯一个自己讲过的错误就去领盒饭,同性爱恋抑郁寡欢的侦探形象瞬间崩塌。
节奏就在一次次的犹豫和重点的摇摆中变得混乱,感觉是听信市场部门反馈才增加的爆炸镜头、直白的对峙和没有必要的神枪手,触底反弹开始破案后降智放飞确实多余。
谢琳·伍德蕾自《大小谎言》后就给人一种独立但脆弱,精明但弱小的年轻人形象,就是一个天然丢进染缸马上就能变五彩花瓶的疲惫形象相当丰满。
惊喜的还有拉尔夫·伊内森的反派塑造,两人相识相知的对话深刻精练。
即便缺点多多,眼大肚小的想要复制一部冷酷边境而不成,但好在预期方向是正确的以及这两年真没有比这部更能打的社会派犯罪惊悚电影了。
它还在国内上映了。
最近才看完《恶世之子》这部影片,不同于传统的悬疑推理犯罪电影,本片更多是对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的探讨。
其中呈现出的霸权与不公与古老东方的“因果报应”哲学不谋而合。
作为是影片中亦正亦邪的两位主角,艾丽诺和迪恩,他们的人生选择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主线。
艾丽诺,一个年轻的女警,面对痛苦,她选择了理解和尊重,她试图找到杀手,阻止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而迪恩,一个神秘的杀手,面对同样的痛苦,他却选择了暴力。
他以痛苦之名,向世界释放他的愤怒,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伤亡。
而在艾丽诺和迪恩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理解和暴力的冲突,看到了痛苦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让我们明白,远离暴力,才是真正的解脱。
此外,影片中塑造的马克和艾丽诺两位警察形象也是异常出彩。
在片中,两人更像是师徒关系。
他们从一开始互相敌视,在经过接触和磨合后,最后组成了“破案双人组”。
可他俩即便是警察身份,也和片中的杀手一样,遭受着社会体制和官僚制度的挤压,权力对他们的排挤和边缘化,这让他俩在破案过程中困难重重。
面对不公,只是他们和凶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已,这也明确表达出电影里的凶手与警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由此看来,电影中“迪恩”杀人狂的施暴行为,也并不是想单纯体验暴力带来的快感,他的暴行不是由自身引发的孤立行为,而是压迫和剥夺个体尊严的蛮横制度引发的个体反应。
而大多数人的暴力犯罪,不是因为他们享受暴力的快感,而是出于某种原因。
当一个人被压迫到极限时,他在摧毁世界的同时,也在自我摧毁,就像定时炸弹一样。
可以说《恶世之子》是一部深度探讨暴力和痛苦主题的影片,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和自己。
给人的感觉是,前后不是同一个时间段拍摄的。
或者中途换了导演导演想讲述很多东西,同性恋,童年阴影,军队腐败。
但是女主和凶手形象不够丰满。
结局莫名其妙。
当然,故事本身设计的也不够巧妙,推理不够严谨。
马桶水质分析报告不上交太刻意了。
菜鸟也不会犯这种错。
粉刷工破绽我不信其它侦探就看不出来,只有一个菜鸟看出来了。
菜鸟侦探开挂太明显了。
从剧情看FBI高层跟傻子一样,包括男主最后的独自抓捕行动。
那可是杀了几十个人的狙击手,就带着一个女菜鸟就去抓了。。。。
整个警局和FBI全程都在干嘛?
好大喜功,宁可杀错不放过,有一点点线索就电视台公布消息,试图激怒凶手杀更多人。
最后还搞一出抢功和隐埋真相。
结果女主的选择是全片唯一的亮点,生活还得继续,真相一文不值。
至少不走主旋律路线。
平庸的导演或者写手都知道,弱智的配角,只会让主角也变得平庸。
只有高智商的配角和杀手才能衬托主角的强大形象。
国产电影导演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这一点?
20230519私人电影院观影之《追凶》本片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62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12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39部电影。
今晚电影有五男三女共八位影迷观赏。
罗导说他纯粹是冲着这部电影的导演才组织观看的,而我是冲着女主角谢琳•伍德蕾来的。
影片里的杀手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杀手!
他干掉了200个人,其中起码有一半还是警察!
美女警察伍德蕾由于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竟然和反社会人格的凶手惺惺相惜!
破案的男警官的声音富有磁性,非常有辨识度,他在上百个警察面前的演讲气压全场,十分精彩。
影片血浆四射,杀手弹无虚发,更没想到杀手母亲也是个狠人!
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伍德蕾真是越来越美了,隐约有些“肥温”的影子。
快餐店杀戮和小超市枪战拍的十分精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和窒息感。
杀手和女警的碰面非常考验伍德蕾的演技,还好她的表现超乎水准。
杀手的终极演说竟然说的头头是道,让人无法反驳!
[捂脸]这是一部特立独行、匪夷所思的警匪片,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让人“掩卷深思”。
精彩台词:所有居民关灯,远离窗口。
凶手已经引起了居民的恐慌。
这喝起来像刹车油。
我认为他得到了满足,就像饭菜吃饱了就停止进食,直到他又饿了。
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警察他和我的屁股一样白我老公不大对劲。
对不起,我们不提供婚姻问题咨询。
这星球就是个监狱。
我会仁慈而恭敬地处决你。
豆瓣评分7.0分,我给7.5分。
以杀人者前期杀伐果断到后期被那女主说动然后反杀就完全成为这整个电影的败笔,只能说导演让我对前期杀手的期望太高,到后面结局就变成了失望,现在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高开低走的吗?
140个字以下为凑字数4123487384375438734573846767864546578464567544855555845554855855585488548588
据说票房不咋地,写实题材是有多不受待见。
这片除了女主演员略有点撑不住,其他都相当不错,完成度在这一众跨疫情拍摄的电影里能排进一档。
其实我觉得这片距离《沉默的羔羊》就差在谢伍德跟福斯特上面了。。。
只能说编导已经尽力了,能藏拙的地方都藏住了,可能这个角色深度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复杂了点。
老FED拉马克,甩锅领导组,低沉嗓音的大反派,FED小跟班,甚至几个被询问的证人,各路配角都挺出彩。
故事节奏也挺紧凑, 没什么废话的地方,插入的支线——搜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射击游戏玩家害他跳楼,跟超市抓捕那几个极右民兵着实把甩锅官僚狠狠黑了一把。
破案的过程我很喜欢,没啥顿悟推理或者孤胆追凶,只能是硬着头皮穷尽那些鸡毛蒜皮的线索。
动作场面意外的很不错,经费有限但是精华都出来了。
特别是mall里面那场,从回放里面倒叙就简简单单几个镜头, 把枪手那种可怕的冷静(冷血)样子完全描出来了,这手法显得特优雅。
比那种张牙舞爪式的反派表现更让人害怕。
gunfire场面本来就是这样,子弹不长眼,上一秒还在洋洋洒洒,下一秒中弹就嗝屁。
那种浮夸风突突十分钟打的满墙满地单孔还皮都没擦到的戏我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最后的工棚包围戏有点小破绽,警方都吃过mall里面枪手有大量爆炸物的亏了,还这么傻乎乎密集队形围个半圆上去有点太不长记性了吧。
感觉波士顿爆炸案那片里面场面才更合乎实际逻辑:枪手最后躲进后院小船里面不出,警方知道可能有爆炸物哪里敢靠近,远远的各种长枪催泪弹把船打成筛子。
Flawed person in flawed system.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警匪片,当然从侧写侦破的角度看是非常细腻精彩的;这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抓捕犯人的压力和争功夺权的内耗,不是在场面中而是在细节里徐徐展现。
每个人心中对人的评断和先入为主的印象被挑战,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没有一个毫无由来的反社会,生活在 flawed system里,人人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
是像迪恩一样用火发泄,或是像埃莉诺一样用水抚平,只是方式上的区別,情感内核相同。
超出预期的片子,需要观众抛开对好莱坞式警匪片的刻板印象细品。
PS北影节采用的译名:追凶,虽然也没能完全涵盖 misanthrope的意义,这个恶世之子就更让人一言难尽…
恶世之子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达米安·斯兹弗隆 / 谢琳·伍德蕾 本·门德尔森
结局真的是特别厉害!
😊😊😊😊😊😊😊😊😊😊😊😊😊😊😊😊😊😊😊😊😊😊😊😊😊😊😊😊😊😊😊😊😊😊😊😊😊😊😊😊😊😊😊😊😊😊😊😊😊😊😊😊😊😊😊😊😊😊😊😊😊😊😊😊😊😊😊😊😊😊😊😊😊😊😊😊😊😊😊😊😊😊😊😊😊😊😊😊😊😊😊😊😊😊😊😊😊😊😊😊😊😊😊😊😊😊😊😊😊😊😊😊😊😊😊😊😊😊😊😊😊😊😊😊😊😊😊😊😊😊😊😊😊😊😊😊
拒绝相信这是《荒蛮故事》的导演拍的。
挺好看的啊,把美国政客的嘴脸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啥评分这么低?
情节还有镜头语言很单薄。。。
只要一缺爱 啥毛病就都找上来了
是因为自己就是制片人的原因吗,未免也太为了凸显女主而凸显了…
除了第一幕的狙击,其他的如权利的撕逼,体制的冗余,犯罪心理,边缘人士尤其女主都很无聊
杂糅到失去主心骨的剧本把苦心营造的氛围都破坏了。
我只想知道《Misanthrope》的内地引进版本里,是怎么解释兰马克探长和他「夫人」的关系的。
半部好戏。这部电影前半段还是不错的,首先凶手的神秘感营造出来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能力作案,以及是什么样的反社会人格才会犯下这样的罪行。女警除了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不一样的查案思路之外,电影还渲染了她拥有与罪犯相似的精神状态,似乎可以以非常特别的方式查明真相,以至于我对女警如何抓住真凶充满了期待。可惜,最后破案的灵感似乎有些牵强,她拥有的线索好像任何警察都能查下去,女警也没有真正抓住凶手,甚至因为观察迟钝损失惨重。凶手的形象是立体的,女警的形象是不全面的和靠不住的。凶手最后是自己放弃了继续作案,而不是女警阻止的。结尾没有收好。
开头还为这片的低分打抱不平.看到后面才发现 导演你不是拍电影 你在叠BUFF呢.又是傻逼民主党极左那一套.哕...冲着大长腿才快进到最后....听说全球票房才255万,好!亏死你们这帮龟孙!
如果不考虑影片过多政治议题设置的话,这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一个枪手在新年夜杀死二十九名无辜市民,追凶女警察有着敏锐直觉,注重细节,并试图理解凶手,终于追凶成功。影片节奏不快,且夹杂太多的东西,让观影过程不算畅快。其实这样的影片,电影制作者只需将其当成娱乐爽片即可,过度政治化反而吃力不讨好。
挺好的一题材,完全可以拍成都市版的猎杀风河谷,可惜导演拍的太拉胯了,选角也有问题,女主太丑,男主演技的太作
BJIFF.2023.04.27看了預告片就很期待,好久沒看到Shailene了。搶票選了不錯的角落位置,但北影節的字幕是單獨的,所以前面人的腦袋會擋住字幕。cbd萬達依舊沒有空調熱得要死!我都懷疑開暖風了,連導演都說太熱了!
后面莫名其妙的上价值又没上上去,健全人同情反社会的惺惺作态模样,属于心里觉得反社会很酷但是自己没那个智商,只好从道德上高高在上地怜悯一下又把自己装到了
查案时最精彩,后半段剧本拉胯,浪费了这冷峻的风格。总结:果然还是认真工作的人最有魅力^_^
片子还不错,但后三分之一的走向有点崩,包括女主的光环和凶手的自杀,观感上并没能推向高潮。
这部的评分充分说明豆b评分就是坨屎
左派立场,题材很棒但完成度不够,冷硬派风格节奏过慢。凶手心态我非常理解,但大可不必如此,看下心理医生或者找其他释放渠道还是能缓解症状的。警方这边门德尔森降智严重,能力与资历不符,强行剧情杀。高潮戏过短不够精彩,叙事太平缺乏张力,女主和凶手对话也是浮于表面没能更深入挖掘。只能说导演肯定有拍出神作的能力,但这次好像水土不服发挥失常了。
类型和表达在拼命地互相妨害,廉价的动作片探案场景构成了对文戏的不断打断。开篇有人吃饭赖在餐厅不走警员去处理的一幕依稀可见蛮荒故事的影子,可惜昙花一现。这个导演善于拍有元气的疯子,善于小场面,善于静水湍流,还是别让他拍这种cliche的商业探案动作片了吧
千万不要带着看一部类型爽片的期待去看,这片子完全就是个走情绪的片子,故事和悬念反而不是最要紧的。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片子的氛围质感,很冷冽也有点压抑,演员的表演也能始终把我牢牢抓住,但问题也在于,整体的呈现方式还是有点太冷静了,观众们试图去理解凶手的动机,以及女主角跟凶手之间的羁绊,但却发现那套所谓的理论似乎并不见得能站得住脚,这就显得有点力有不逮。整个片子也加塞进去了很多概念,种族阶级体制环境舆论影响等等,来呈现社会的混沌混乱状态,但最终也没有给这种“恶”一个特别服贴(或者说让观众信服)的动因,所以有点潦草收场的感觉。不过听说这片子内地上映一刀未剪?能保留这种情节尺度的批片不太多见,还是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