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认为:考上好大学就一帆风顺了,然后我们发现不是;我们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一帆风顺了,然后我们发现不是;我们认为有个家就一帆风顺了,然后我们发现不是。
我们慢慢长大,慢慢衰老,我们发现生活中一帆风顺的时候屈指可数。
大部分时间我们得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麻烦。
即使长大了、成熟了、成功了,可是我们发现我们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依然束手无策。
我们会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考验,为什么就不能轻松安静的生活。
可是人就是这样的动物:风平浪静的时候抱怨没有惊险和刺激;有了惊险和刺激又渴望平静。
想要这杆天平平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抱怨也罢,沮丧也罢,我们终究谁也无法逃避生活给我们出的难题,即使我们再不愿意,我们还是得面对。
不过就像开篇说的: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内心的平和我想是应对外界所有变故最好的方式吧。
电影很沉闷,也有点晦涩,但是我想他想表达的也就是这样一个再重要不过,却也平凡不过的主题了不是么。
台版译名《正经好人》显然更好,目前我发现科恩兄弟的片子只要不太离谱在我这都能得到很好地反应。
男主人公试图在各方面仅仅做一个简单的好人,可命运之神几番无谓的捉弄他使之不堪生活之重,几临崩溃,在各方寻求答案无果后意外发现万事竟然会自己逐渐好转,之前的坚持和操守好像也没什么用,放纵一下神明也不会在意,实际上连神明是否存在都不好说,最后当他因棒子同学的家长帮他付了唱片钱而修改了棒子同学的成绩时,一直存在的道德线也像龙卷风前的美国国旗一样已岌岌可危,命运就是在这时通知了他的癌症,一切就是这么讽刺。
成就美国电影的在我看来一是犹太人,二是意大利人,没有这两个根基只凭美式大片美女帅哥输出不会有太长生命力。
其中之一的犹太人无论是伍迪艾伦,还是科恩兄弟,或是波兰斯基等等都继承了了犹太人必须要承受的灾难之血,并对命运之类的见解总是比他人高明了一番。
中国人说人在做天在看,其实信仰的崩塌并不需要多大的打击,善良与罪恶也只是一线的距离,好人到坏人只需一个意外,药家鑫也许就是一个例子。
或许真有上帝在一直注视着我们,或许一切只是不符合数学规律的运气,谁知道呢。
不过好在我们懂得反省,在电影里反省自己,在书中反省自己,未来永远是未知,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该变,谨以此片再次告诫: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不一定有坏报,但若是选择当坏人,洞悉此事的我们心中必然不安,而这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本周看的第二部电影,是《严肃的男人》。
在10月16日下午三点半,王志敏老师进行了他的讲座《“呦呦鹿鸣”与电影蒙太奇美学》。
那是一场开始一头雾水,中间困倦难耐,最终结束却让我想要思考的讲座。
内容的平淡无奇,各种跳脱,让我无法用浅薄的学识及时捕捉立刻领会其中的关联。
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忽然有了一点点感觉在心里。
这部片子是由伊桑·科恩、乔尔·科恩联合执导,迈克尔·斯图巴、理查德·坎德、萨莉·莱尼克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1967年发生在美国一个犹太人社区的普通人的故事,于2009年10月2日在美国上映。
看到导演的名号,就可以猜想到在这部影片中一定有独特的足够经典的蒙太奇美学。
整体的内容除了之前所说的片头前那远超过其他影片常见片头时长的小故事,主要的内容讲述了一个生活曾经一潭池水的大学教授莱瑞·高普尼克。
作为一个研究量子力学的大学教授,过着每天在大学讲授物理的日子,即将被评为终身教授,自己的身体每次例行检查也都不错。
忽然某天开始,一名韩国留学生要求拉里将他F的成绩修改为及格,他坚持认为自己听懂了薛定谔的猫,更看懂了他画的小图,但却没想到物理考试会考数学,因此才得到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不公平,因为他不知道会考数学。
莱瑞很自然的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却在他离开后发现了学生留下的信封中装了一笔不小的钱来对他进行贿赂。
回到家的莱瑞被妻子朱迪斯拉着约谈离婚事宜,说自己跟鳏夫塞·艾伯曼互生爱意,莱瑞震惊于自己竟然毫无预感,更震惊于在自己的印象中,塞的妻子艾斯特才刚刚去世,自己的妻子却说她已经去世三年了。
·莱瑞忽然发现邻居一直在帮助打扫自己的院子,却是因为邻居认为那是自己的底盘,于是莱瑞不得不找到律师,同时谈论离婚事宜和与邻居的院子纠纷问题,但随着测量专家的心脏病突发猝死,这件事情变得无疾而终。
学院同事忽然告诉自己,因为学院委员会收到了一堆匿名信,举报拉里道德败坏,他的终身教授认定可能有一定的问题。
儿子持续抱怨自家电视不能收到电视信号,女儿一直因为家中的厕所被患了囊肿还待业在家的无业待家的莱瑞兄弟亚瑟占据导致不能洗头而喋喋不休。
莱瑞的兄弟亚瑟还逐渐惹上越来越多的麻烦,从最初的参与赌博,到前往北达科他州教唆鸡奸,警察数次找上家门。
从未经历过如此多问题的莱瑞在家人与朋友的建议下与一位年轻的犹太教教士斯科特教士,却没有缓解自己的任何焦虑,没有给与自己任何想要的答案。
在妻子的坚持下与为了孩子好的理由下,莱瑞带着亚瑟住到了附近的海盗旗旅馆,将房子留给了朱迪斯和塞·艾保曼。
因为夜晚休息不佳,早起开车上班的莱瑞出了车祸,在这样的惊吓过后,到达办公室莱瑞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来自唱片公司,催促他缴纳长达半年的唱片费用,事实证明是他的儿子一直以他的名字持续订购的,每月一张,从未间断。
连环打击下,莱瑞找上了第二位教士,纳赫讷教士。
纳赫讷为莱瑞讲述了一个牙医在给自己的某个患者做假牙模具的时候发现患者的牙齿下方内侧刻印了希伯来语的“帮助我,救救我”。
这个故事同样没有给莱瑞带来任何的帮助。
更绝望的是,在早上的莱瑞发生车祸的同时,塞也发生车祸甚至死亡。
妻子提出了要求莱瑞办理塞的丧事的请求。
做完这一切的莱瑞彻底崩溃,要求见第三位教士,马沙克教士,但这位教士对他不予会面。
在兵荒马乱中,儿子丹尼的成人礼还算顺利地结束了,莱瑞的终身教职似乎也可以实现。
在经历着自我斗争中,莱瑞擦除了留学生F的成绩改为C-。
就在这时,电话响起,一直为莱瑞进行检查的夏皮罗医生打来电话,说要就之前拍摄的X光进行谈论,必须面谈。
一阵龙卷风即将来临,故事人物将走向何方?
看完一部电影一言难尽,是我最近观影常有的感受。
忽然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我井底之蛙的仰望每一个璀璨星河中的闪亮星星,它们是那样纷繁,那样耀眼,那样让人欲罢不能。
漫天的星河有那么多可以敬仰学习的存在,在那里等着我们,一一采撷,一一品味。
当我在写这篇的时候,重新快速回看了这部片子。
当知道了所有的情节,第一次看的时候无法领悟的细节,在第二次浮现出来了更多。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精心设计的形式。
从化服道,到台词场景,无一不呼应。
叙事、光影、声音、时间,多种电影语言将情节渲染的淋漓尽致,将电影符号的价值与意义利用到了极致。
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百度上说,本片的时间背景并不是非常清楚,在莱瑞的办公室里,日历上显示的是1967年,可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所提供的那些专辑却是在1970年出版的。
但我却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正如前文我提到的,塞的妻子艾斯特才刚刚去世,莱瑞的妻子却说她已经去世三年了。
或许一切都是导演编剧的故意为之。
整个影片的所有故事,都是一件接一件,不可控的一步步推着莱瑞的人生往前走,越走越低,越走越不可思议的事情层出不穷。
最初是莱瑞说,艾斯特刚刚去世,他的妻子反驳了他;后边律师说,艾斯特刚刚去世,却是由莱瑞进行了反驳,称其已经去世了三年。
或许一切的一切,都在诠释最早之前刚听完王志敏老师的讲座后我写的:你是更相信眼见为实,还是耳听为实?
或许,整个时空石错乱的,在莱瑞本来没曾开始影片所呈现的一切的事情的时候,在他处于1967年的时候。
一切平平稳稳,没有发现隔壁的邻居在帮自己除草,没有待业在家的兄弟赖着不走,没有要跟自己离婚的妻子,更没有需要担忧的子女。
他是那个静静等着终身教职的、令人羡慕的大学量子物理老师。
但是,忽然不知是谁的,或许是上帝的手,将这样一个严肃、一丝不苟、渴望生活全盘活在正轨里的、一切靠数字计算或者的男人,装入了三年后1970年的时空。
这是一个平行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一切都是偏离了轨道的存在,就是影片中所呈现的存在。
但是又能有谁说出,究竟是1967年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还是1970年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呢?
没人说得清。
就如同薛定谔的猫,没人知道,究竟它是死是活,除非我们可以透视那道小黑屋,除非我们人人都是上帝。
然而我们都不是。
我们都只是被上帝操控着的一颗颗小人物,活在这对我们而言独一无二的时空里,自得其乐,活着我们该有的唯一的一种生活。
就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回到未来》,大家讲述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却恰恰描绘的都是现实,而不是魔幻。
如果可以,这部电影我会看多几遍。
如果你觉得这部片子很无趣,只能说你已经无可救药。
做个成年人,做个严肃的人,神圣的法律,不可侵犯的道德。
以上四个短句各有什么问题?
当然若是身处有神国度,不可侵犯、神圣和严肃的男人一样容易理解,那一切都在你的语态中,但我好想觉得自己身处一个无神论国家中,于是当我的老师说我的思想偏颇-事实上是她邀请我们畅所欲言的,要知道她完全可以勾晚重点何必要我们畅所欲言,又如此侮辱我?
一个没有神的世界谈何神圣,也是醉了。
什么是个严肃的男人?
简直和在无神论国家中解释神圣一样不可能。
与其说做个严肃的男人不如说做个取悦他人的好好先生。
人们叫你理智的生活,却从不理智的对待你。
片子里笑点太多,笑得想要哭了。
片中两个男人一对父子岂不是两个时态的同一个人?
一个成了严肃的男人,一个虽然调皮捣蛋还带着最后的纯真,最后当他认真念出古文的时候,当他被成人社会接纳时,他不可避免的已经、并会一直是个严肃的男人,不管这个词可不可解,不管要求你成为此的逻辑多么荒谬。
话说,真实一个希望都不给的电影,看似不同的人们最终被加工成了完全一样的东西。
他们或许反抗过,未来会迷茫,会在迷茫中自问无法自答,但成为严肃男人的命运永远在前方决不可反抗的等着他。
《严肃的男人》,说实话,当片尾CAST出来的时候,我还茫然一片,什么嘛,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一个奇怪的引子之后,就是一个中年犹太男子压力重重,麻烦不断的生活,俨然就如同其他关于中年危机电影的描述,像《天气预报员》之类的。
然后呢?。。。
就结束了,这也是《严肃男》和其他这类片子最大的不同。
事实上,这是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世界上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完整的,也就是说,有开始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局,然而这是部犹如直接从生活中截取的片段,没有开始没有过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
如果把那些完整的电影比作一个问题解答的过程,提出问题,依照理性,分析之,归纳,得出结论,而这部电影就是困惑,困惑,困惑,困惑,继续困惑。
所以说,不爱看的人估计撑不到看完,也的确没什么损失,因为看完了也就那样了,而有些人就会去想破脑袋去寻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见解,这是部科恩兄弟借助犹太教来探讨人不可避免地遇到的人生困惑。
而这种困惑就来自这样的矛盾,即确定的理性的清晰的有段落的原则与不确定的情绪化的暧昧的永无止境的现实状况的冲突。
事实上,这部片子中三个导师,正是人们对待这种困惑的三种回答。
故事实际上有些宗教寓言式的味道,一开始你甚至会以为又是个约伯或者浮士德的故事。
三个导师,按照顺序也一个比一个年长,也一个比一个有智慧(这个是我自己觉得,其实不尽然),三种哲学观点。
第一个年轻的导师显然是个充满激情的开导者,求助于坚定的宗教信仰力量试图让眼前这个困惑的男人不再困惑,但显然这些陈词滥调的道理不能解答男人的困惑。
第二个年长的导师,他意识到了宗教的教义和现实有着重大的差别和冲突,他已经非常接收这个差别和冲突是不可逾越的观念,但为了避免消解自己的信仰,又能让自己和别人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于是他放弃了自由思考(事实上,主人公正是一个受自由思考所带来消解之苦的男人),就是众所周知,“这有什么好想的。
”“想不出来,就别想那些没意义的”倾向,舒舒服服的退回了心理的舒适区域,如同那个导师举得那个例子一样。
但我们的主人公也没有满意,依然扮演这不知满足勇于探索的偷火种者和受难的约伯(虽然这个形象被科恩兄弟夺去了神性)第三个最年老的导师(看上去有点老得随时都会翘辫子的那种)的回答,显然是科恩兄弟最想表达他们意思的答案。
很有趣,真的很有趣,以至于到了这里一切都变得如同犹太教的上帝般隐秘起来。
语言和道理,都无法让我好好表述,因为这个回答是不可提炼的,但我还是只能像个三岁孩子一样试图说些什么。
首先主人公,这个受难者这个求索者,他渴求他能够给他答案,给他解脱,给他救赎,让他复归于内心的平和。
但是,导师拒绝了(注意,这是答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为了使这部电影不至于彻底陷入隐秘的思想花园内,兄弟俩安排了男人的儿子与导师的见面。
这个导师留下的两句话,就是电影所提出的所回答的,他先问“当真理被发现是谎言,当所有希望消逝不在,怎么办?
”可直接视作自言自语,或者说是对这个即将成为MAN的男孩的一种预言,随着成长,狰狞的现实将其从使其感到安全的规范,原则,信仰等等的保护下一点点拖出的时候,这句预言是注定要发生的,“怎么办?
”无聊的几句之后,导师从抽屉里拿出了孩子寻觅了好久的收音机,孩子这个时候无疑是满足的,他只对这个东西有反映,象征着一种欲望的满足,一次受难的结束,完全还没意思到知性上的痛苦。
于是,导师对他说“做一个好孩子。
”这就是那句会被发现其实是谎言的真理。
“做一个严肃的男人。
”同理。
主人公最后的坚持在动笔改了那个亚洲学生的成绩后宣告瓦解,这个男人终究是个普通的男人。
他不是在圣经故事中出现,他出现在了科恩兄弟的寓言故事里。
好不容易,一系列的灾难似乎过去了,现实(或者说上帝)却不打算放过这个男人。
电话铃响了,新的更大的麻烦又来了。
事实上,影片结尾和开头是呼应的。
开始的时候,儿子上课,父亲体检,两者并行,如同一个起点,最后兜兜转转,似乎又一起回到了起点,最后儿子终于可以还钱了,但龙卷风降临了,老子最终摆脱了危机,但又要回到刚开始体检的地方,继续他的麻烦,同样并行发展。
一种象征是不言而喻的。
但科恩兄弟是不是想通过生活中无止尽轮回的痛苦加上知性上无止尽的困惑来宣誓人生的荒诞性和悲剧性呢?
不知道啊。。。
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这部片子不完整,比起理性地解答更像一种启示。
我个人认为虽然这部片子依然非常科恩兄弟,充满着消解的力量,但我们不要忘了,消解也不一定就是消极的。
在我看来,第三个导师正是片子之所以不完整而且充满暧昧的原因,他智慧得如同先知,但按照我这分析,似乎他的信仰瓦解的最严重,但是(注意了)也许他是最接近神的人。
不加怀疑的狂信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背叛,而怀疑之后去自由思考,信仰又会随之消解,这种两难才是对信仰真正的考验。
信仰的道路上没有安宁的落脚之地,永远匍匐在荆棘之路上,这种绝望却透着希望。
所以第三导师拒绝了那个男人,因为那个男人是来寻求安宁的,导师知道自己给不了男人安宁。
这听上去似乎很令人绝望(永恒轮回这个命题似乎就是消极思想的母亲)或许这个隐秘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其本身。
信仰是I WANT TO BELIEVE,而非I BELIEVE,因为真言与谎言,入道与成魔的距离是如此暧昧不清。
总之,是部好片子。
事情,或者讲麻烦,总是围绕着任何一个普通人,然而对于精英们来说,总是痛苦的负担。
理想世界与现实周遭,往往有着看不见的对抗,而精英们很乐于将它们“文”化。
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关怀撒给别人,不过这些关怀来自下意识,基本没什么实质的帮助。
宗教关怀在科恩兄弟近年作品的弥漫,已经让我们在旁人关于宗教典故的引例中疲惫了。
不过我想也没必要将其中点点滴滴的隐喻和细节抽丝剥茧,毕竟作为一个远东的支那人,其实更适合去电影院看看某届奥运会导演的作品。
我们是一个很实在的民族,不太搞宗教这一套,反正来者不拒,能解决事儿就行。
我们一起纠结于感情,金钱,家庭,社会地位等等,为什么上帝给你这个那个,而我却得到很少。
您有想过上帝痛苦不?
我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个精英,但据说他有根阴茎(不过后来也有一些做音乐的人考证“上帝是个妞儿”)。
谁知道他们在哪个墓挖出来的…电影中有太多我看不懂的桥段,听不懂的语言,不过那又何妨呢。
我满不在乎这些东西,尽管看起来很悲观主义,我们原本可以穷尽力量去打破砂锅问到底,但现实却总是打破砂锅赔五块七。
怀揣道德仁义情怀的精英们,在这样的泥淖中,你也会背离那一坨揪心的道德走向违法的康庄大道么?
当然,咱们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好人,一个严肃的人,哦,苏珊娜,当一颗精英种子被埋下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一株痛苦植物的萌芽?
不过,还好,暂时还没有犯罪,顶多经常出现梦醒时分。
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 (博客大巴越来越不靠谱了)
通过各种影视符号描述了主人公寻求人生困境答案与解决的过程,充分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现实的荒缪,凸显出一个存在主义命题,严肃的人生追问只会加剧存在的荒缪与虚无。
你一认真你就输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上帝什么时候会给你开个玩笑。
就好像你已经证明了薛定谔的猫,但你仍无法知道那只猫的死活。
拉里看似窝囊,那也是个对工作,对生活一丝不苟的人。
接二连三的不幸不管落在谁的头上都会让人怀疑人生,探讨根本没有意义。
科恩兄弟告诉你,这就是生活,不妨坦然面对接受。
我有一个很亲密的朋友,很喜欢看电影,家里的碟也大概好几千,但是谈不上喜欢看科恩的电影,这就好比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却不喜欢周杰伦一样,朋友没少被我教育,但我从来没有说服过她,她的理由只有一点:虽然我也觉得科恩的电影很好看,至少能看完不打嗑睡,但我真的不知道科恩的电影都在说什么。
一部电影要看完很简单,但看完一头雾水却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仿佛让一个英语盲听50 CENT的绕舌歌曲,节奏很好,声音很棒,却一句没听懂,这当然就不会去喜欢。
但如果你用金山词霸把歌词都机译一遍,然后再听一次,那也许你就会真正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它了。
科恩的电影也大多数都是如此,它们外衣光鲜华丽,看起来都很美,以至于会让人忽略到只是喜剧片,可实际完全不是,科恩的电影从来都不是只用一遍就能搞定的,除去少数几部如《少妇杀手》《残酷难忍》之外的纯商业片之外,科恩其他的电影都有着严谨的个人风格,黑色幽默的外衣下都蕴藏着一颗坚硬,冰冷,残酷的内核,以及对生活哲学的沉思熟虑,《严肃的男人》就是科恩电影风格延续的精彩之作,不谈那什么让人头晕的雪定锷定理和测不准原理,我只用没文化的词句来理一理这部电影,也是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权当是给朋友的又一次教育课。
《严肃的男人》故事很简单,拉里一是位犹太籍的物理学教授,上帝忠实的教徒,平日里行善,做好人,却终日处在不确定的各种复杂的困难漩涡当中,电影在这大大小小的冲突中带来了许多的黑色幽默和闹剧,一直到结尾,也没有个完整的结局。
电影第一次看完很容易让人想到郭达的小品,所叙述的故事都是我们身边所熟悉的场景,老婆不忠,朋友抢妻,儿女劳神,弟弟弱智,升职惶恐,这一切无非就是一场生活闹剧,只博一笑,尔后等到龙卷风一吹,儿子一立,歌声响起,字幕出现,完全就是一头雾水,什么想法都没有,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认为电影开头发生在欧洲东部的短片与电影本身毫无关系,但恰恰相反,这个短片就是与电影极为重要的一个基础,伊桑就在访谈里说:“这个故事让电影产生了有趣的共振。
”家中擅闯恶灵的故事至少说明了三个意义:一:奇迹的背后并非就是幸福(指得到帮助却招来恶灵的农夫)。
二:做善事并非就有好结果(指汤都没喝上就被刺倒的恶灵)。
三:坦然接受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指那位凶悍的老妇杀手)。
弄清楚这三条,那电影中的诸多闹剧和喜剧的背后,你也就能明白《严肃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电影,尤其最后一条则是对电影主题最简单的概括。
主人公拉里,在电影中是一位致力去寻找生活答案中年困惑男,他最多的台词就是:WHAT?
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拉里永远都认不清眼前的事实,他逃避对待生活中所有的困难,无论在沙滩上,还是在传教士的办公室里,拉里透露出来困惑都不是如何去解决生活问题,而是只是一味的追究自己从不觉得有任何问题的生活,却就是处处与自己想象的背道而行。
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拉里的形象其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面对困难的许多时候,我们都是一个如此愚笨固执的拉里。
在电影里,拉里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相当充满妙趣的,起初在沙滩上,女人给她的回答是:你不必独力承担这一切,因为我们是犹太人,若有疑惑,就总能从先人典故中寻找答案。
于是接着拉里去找有丰富典故知识的传教士,初级传教士说:这就是生活,你必须把这事当作上帝的意愿,当然你不必要去喜欢。
这时拉里仿佛领悟到了一些,所以他会说:“老天就是老板,老板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他就是老板。
”,可这并不是拉里想要的最好答案,他依然无法坦然面对这生活中的糟糕事情,于是拉里到了中级传教士那里,这位大师在说完一个完全不搭界的故事之后,意味深长的对拉里说:困难就像牙痛,过一阵子就会消失,不要问为什么苦难在自己身上,找答案是不对的,上帝不欠我们任何东西,而一直是我们亏欠上帝的。。
很显然,这不是拉里想要的答案,所以他最后去找马沙克大主教,但却屡次被拒,继续深陷在困惑的答案当中。
拉里最后的一丝解惑希望也被破灭了,但这个过程中,劝解拉里的话语却是现实中我们应该明白的至理明言,如果你过的生活与你想象的不一样,但那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最后都要解翻释为什么会不一样,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的。
困难就好像是电影中弟弟脖子后面的那颗毒瘤,一直存在,没有原因,但总会消失,当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时,我们应该要学会怎么样去接受现实,并继续前行, 《严肃的男人》中儿子的角色起初是与父亲并重而行的,但渐行渐远之后,电影开始着重于父亲,中间又把儿子这条线淡化了,直到结局才重拾起来,不光是前后呼应,这还是一处最精彩的结局,电影开始的并线就隐喻着儿子的以后就是父亲的现时(儿子从小听耳机,父亲耳朵在检查),儿子顽劣之余还自学念经文,以便顺利通过洗礼,而电影的最高潮便出现在教堂那一幕,父亲苦等的洗礼终于来临,儿子顺利通过便做可以做一个严肃的人继续如自己一般生存在这世上(总有人质疑为何《严肃的男人》可以提名奥斯卡的最佳摄影,那只要重复再看过这段的人就不会再有疑虑了,其实电影特意使用了很多倾斜摇摆的摄影手法来隐喻生活的不确定性,Roger Deakins的摄影真是一流。
),电影结局便是呼应电影的开头,儿子矗立于凶徒同学身后,迎面而来的是乌黑的龙卷风,这也象征着即将成长的他所要面对的不光是来自人的困难,还有上帝的不确定安排。
同样的黑色幽默的外衣,与《阅后即焚》的纯讽刺不同,《严肃的男人》有着更为冷静和残酷的内核,而且科恩的手法越来越细致和娴熟,精练风趣的人物对话,独特的叙述风格,还有意味深长的生活思索,科恩不再是只想在电影中表达生活残酷的冷面笑匠,而成了探讨生活真谛的哲学大师。
无论你是不是看得懂这部电影,我相信凡是有知觉的人,都会从电影中接收得到电影中所传递出来的某种意义。
你若还真要问我科恩的《严肃的男人》是什么意思,我只好告诉你,这只是一部关于“这都是什么意思”的电影,这就是电影的意思。。
简单而言。
片头的那段剧情其实就是拉里所处环境的一个缩影。
可以对比下。
1.片头共出现三个人影。
丈夫,妻子,被误认为是幽灵的朋友。
丈夫唠唠叨叨说过不停,妻子漠然的敲着冰块,对丈夫回家途中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
只关心今天的收成。
直到听到熟悉的名字。
表情才有所变化。
拉里的生活也是如此。
他妻子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离婚的事情,直指关键事情。
这就是中年人的婚姻。
2.妻子的形象在片头和拉里的妻子也是保持一致的。
强势,独断独行,在家庭中处于领导地位。
片头的妻子突如其来刺入胸口的一刀,和拉里的妻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像拉里解释离婚的真正原因。
说明了她们属于同一类人。
不过不同时代而已。
3.结局上保持的一致性。
刀的位置刺入靠近心脏部位,那人坚持着走出门,在暴雪的夜晚,生死未卜。
而拉里的儿子定定的望着席卷而来的龙卷风,结果又会是怎样?
不得而知。
片头和拉里所处环境唯一不同的就是。
片头里那个妻子口中原本该死去的人却神奇的出现在她眼前。
拉里一直很认真的在生活却因为周围的人,承受了不该属于他的压力。
当一切危机在慢慢地化解时,却接到他X光片异常的电话。
对于都信奉神的两个人。
结局都是如此的戏剧。
在人无法解释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能将一切归于上帝。
我们企图询问上帝这些事情的发生到底是为什么,这世界、这宿命的运行到底是在遵循怎样的法则。
可最接近神的三位拉比,都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
他们终究不是神。
阐述下个人观点,说实话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全看懂。
很多细节地方解释不了。
只是觉得这部影片想阐述一个观点。
就是宗教信仰存在的价值。
信与不信真的有区别吗。
我们的生活会因为信仰而有所改观吗?
这世界真的如同宗教宣扬的那样,神爱世人吗?
如果把一个人折腾得死去活来,伤痕累累,唯一给予的不过是,在他死后让他上天堂,这也能算是爱吗?
可如果不信,那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那么多机缘巧合的发生,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去理解?
该找谁去要答案呢??
既然信与不信没有多大区别,既然面对无法理解的事物,告诉神神也不会给我们答案。
那还信个鸟。
科恩兄弟没有令人失望,他们态度积极地炮制出一堆完美的狗屎。
要说深刻,无数庸人可以从沙子里看出宇宙,这不是他们的能耐,而是他们的自以为是。
要说荒诞和嘲讽,张sir的《三枪拍案惊奇》要远甚于他们:科恩从来没能力只用一部片子来折射出整个民族的堕落,当然,那不光是张sir一个人的功绩。
在《A Serious Man》中充斥着庞杂的宗教符码,紊乱的节奏,散漫的情节设置以及并无多少必要性的细节堆砌,以上种种给观者的读解造成了这样那样的障碍,然而晦涩本身并没有令影片变得更加耐人寻味: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值得你反复观摩去揣测主创者的心意的,实际上,要求观影者对影片反复读解是违反电影本性的,这也是我从心理上排斥伯格曼那些影片的主要原因。
不过科恩同伯格曼并不能同日而语,他们总是能够在晦涩和趣味之间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不单能触碰到一些严肃命题,还能够获得相对广泛的观众,这也是我一直推崇科恩兄弟的原因。
但是《A Serious Man》中,他们失却了这种平衡,而是朝着一个端点滑落过去。
这使我更加确信了,每一个电影作者都有他的巅峰期,并且都有从巅峰期翻滚下来的过程,同样,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积累并不必然导致厚积薄发,很多时候,这是一个悖论。
我们往往能在并不成功的作品中找到成功的人物塑造,这也是一个悖论。
《A Serious Man》中这样的例子当推Larry Gopnik。
这家伙真是活得非常窝囊,虽然中规中矩,严肃认真,毫无游戏人间的想法,表面上也会让某些人羡慕,可是却接二连三地让生活Fucked,真是令人又怜又恨。
有些男性观影者或许会拿自己同Larry 相比,或许通过一系列的推演论证还能得出自己更加爷么的结论,然后聊以自慰,不过耶稣基督会告诉我们,生活会Fucked我们不在于我们是否是强者,它只是Fucked自己想fuck的人,甚至没有挑选的过程。
比方说非著名影评人大喵喵同学吧,虽然四肢发达,头脑冷静却经常被生活Fucked,你说那有什么办法呢,一点办法没有。
别拿“薛定谔的猫”说事儿,根本要不了那么复杂,也不需要什么数理逻辑来佐证:生活本来就是无厘头的,要证明这一点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想想那些并不怎么“ Serious "的那些个“man”活的比你更加带劲儿那就对了。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简单呢?
所以,easy点吧,严肃个P啊!
You will die,everything is shit.没有什么是值得的,也没有谁能够陪伴你一生——总有一些时光他们会错过,总有一些日子是难捱的,漫长的岁月终会过去,然而过去之后,一切都结束了。
应该再看一次 不过。。。还是没必要了吧 既然是充满不确定,也让我是不确定去缅怀人生吧
我发现Coen喜欢那种类型的眼睛镜哈哈哈。
看老无所依还觉得有变态杀人犯什么的在..看着还有点刺激.虽然不知所云...但这个..我是真的什么都没看懂...
扫瑞啊。。没看懂啊。。面壁(怒,为什么我电脑一直音画不同步!严重影响观影心情
境界不够果然还是看不懂科恩兄弟…………
Mazel tov! Coen两兄弟就喜欢搞脑子,整完冷血杀手,又来弄倒霉理科男。犹太寓言,薛定谔的猫,确定不确定性,信仰——最后,夫妇眼眶含泪,互握双手,看儿子完成犹太成人礼,很感人,很荒诞离奇,这就是人生。OH MY GOSH! I saw Howard!= = 这骚瑞男!
开头30分钟真的很闷,一直看到Larry不断的做梦才突然有了专注的性质;生活也许就是薛定谔的猫,太多不确定性,所有的烦恼其实什么都不是,大概吧,大概
我再也不强迫自己看科恩的任何片子了,一点点快感都没有
5.25
(7/10)看得我一头雾水,真的是“硬着头皮看完”。科恩用“薛定谔的猫”的定理大作文章,把一个普通家庭弄得乱七八糟,每个人都陷入一段困境,想要跳出来又跳不出来,故事的最后眼看着终于要结束了。一场龙卷风再次让人陷入迷惑当中,戛然而止。科恩又在玩弄观众。
哈哈哈,在Prometheus后面看这部难道是神对于我的启示吗?Dr. Elizabeth Shaw needs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Rabbi Nachtner before she goes to meet her makers....
水平有限欣赏不了
哎~还有那个是韩国人不是中国人~卧靠
不要盲目的搞个人崇拜
百无聊赖,很不认真的看完了它。。。
总的来说,非常令我不爽。……也许很深刻,也许是在嘲弄,但以我的智商看来,其实相当无聊。精神分析那一套,有巴顿芬克就够了。表面的世情,又太粗疏刻意。还加上宗教,更是缘木求鱼。说文学不文学,说小品不小品。认真对待此片,会觉得导演在开玩笑;拿它当喜剧,又觉得科恩俩丫在装蛋。可恶!
很不严肃的睡着数次,才看完。
真有那么多人觉得好看么...奇了怪了
无聊的片子
一点没看懂,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