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遗忘暴力才能远离暴力,这是冢本晋也三部曲的统一思想,“野火”中没有战争的荣耀和征服,它披着“战争片”的外套却没有出现一个“敌人”,当然也没有英雄,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在热带雨林的战场中吃不饱回不了家的故事,吃不饱可以抢即使要杀害无辜、也可以选择用身上唯一的一颗手榴弹上路、或者吃人,冢本晋也不避讳地展示了血淋淋地堪比gore movie般地场景,大量身临其境的手持拍摄,戏剧般夸张的镜头,这也是他所擅长的表达手法,正是这种纯粹的镜头一次次推进着野火的燃烧,直到存活下来的士兵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为他奉上饭菜,从门缝中看到他的丈夫在吃每一口饭前把双手握紧放在胸前一次又一次地向下挥舞...这部电影可能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甚至看完了好长一会儿才缓过来更早的原著改编:Kon Ichikawa "Fires on the Plain (1959)"
因为59年版本似乎很强,所以来试探性的观摩下新版,然后发现不能理解的超亲近镜头距离感。我讨厌充斥屏幕的所谓超真实代入,更欣赏日本电影有时独有的“人并非主角,镜头取得的一切才是主角”的那种,以人做背景的留白感。疏远一些的距离或者干脆商业片式计算好的不近不远的距离会让我舒心点。
4/10。夜间冲锋大量使用人影迅速闪过的背光取景和烟雾弹、青葱的丛林景致随处可见内脏,妄图以毫无艺术性的感官刺激渲染战争恐惧阻碍了人物内心表达,教堂和美军击杀降兵时鬼哄的女人十足造作,原版结尾中田村奔向村庄野火时被冷枪打倒象征对生的渴望,新版改回了幸存的作家田村对往事的追忆太过温和。 @2017-10-04 03:17:41
只有不遗忘暴力才能远离暴力,这是冢本晋也三部曲的统一思想,“野火”中没有战争的荣耀和征服,它披着“战争片”的外套却没有出现一个“敌人”,当然也没有英雄,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在热带雨林的战场中吃不饱回不了家的故事,吃不饱可以抢即使要杀害无辜、也可以选择用身上唯一的一颗手榴弹上路、或者吃人,冢本晋也不避讳地展示了血淋淋地堪比gore movie般地场景,大量身临其境的手持拍摄,戏剧般夸张的镜头,这也是他所擅长的表达手法,正是这种纯粹的镜头一次次推进着野火的燃烧,直到存活下来的士兵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为他奉上饭菜,从门缝中看到他的丈夫在吃每一口饭前把双手握紧放在胸前一次又一次地向下挥舞...这部电影可能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甚至看完了好长一会儿才缓过来更早的原著改编:Kon Ichikawa "Fires on the Plain (1959)"
除了血腥残暴无它,友邻还是去看市川昆版吧
剧情没看懂 故事没讲好 画面很恶心
3.5+ 始终需要这类体验派的反战电影。聚焦于个体的伤痛而非整体的战役,受战争摧残的个体被主观镜头最大限度放大,情绪落点精准作用至观众的感官层面。永远能在其中感受到最真切的痛苦和无力。
依旧很生猛,依旧是我想看到的塚本晋也。拨开战争的真实面目,让观者难以回避地直面触目惊心的真实,真切地感受痛感。我们永远需要这样直观的对战争的表述。舞台挨拶时,无法回答片子是应该吃饭前看还是吃饭后看的导演很可爱。4+
日军惨败菲律宾,杀死战友,重口味刺激感官。
没有看过原版。单从这一版来说,导演明显无法驾驭战争题材,许多镜头想要表达的意思不明,主角和身边的人的矛盾冲突显然也令人费解。一句话说,这是一部1.5倍速观看不会有任何违和感的电影。
#威尼斯电影节# 恶趣味
基本上跟原作一样,只是表现更血腥更残酷,最后的结局有改变,野火烧在了心里。
几年前看得电影。今日看了一本书提到了这个电影原来是小说改编的。如今这样赤裸表现日军混乱残暴之影片越发少了。在二次元横行的当代,我们要记住东瀛的野蛮人在文明的外衣下曾如何地凶残,时至今日他们的外衣下依然是那个尚未发作的怪物,是鬼子。
塚本晋也接受无能…
一味疯狂以及感官刺激,表现力的水平几乎可以用幼稚来形容。也让人觉得导演就会拍铁男这样的片。
这片子国内还引进了,神奇,中国和平音像电子出版社,一分未剪。特别喜欢里面的色调
影片中运用了一些诗意唯美的空镜,与战争的写实残酷形成强烈的对比。总体来说,就是二战版的《大逃杀》,一个患有肺结核的士兵带着主角光环逃出生天的“奇迹”。能GET到导演的用心,中间一些过于血腥、写实的场景又真的令人不适~是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电影~
5.6
不应该三星,虽然没看过59版,但个人觉得这部片不错,虽然血肉模糊了点,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讲难以接受,不过在营造紧张和恐怖方面却很深入人心,特别是看到伍长死后和最后小伙子叫你肯定会吃了我,把战争摧残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摧残到难以令人接受的地步,很好的反战片不过在塑造忠诚方面欠缺了点
塚本晋也一如既往的纪实向cult风,很带劲很残酷,就是情绪上难以带入到这沉重背景中......
热带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