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的此剧很多的角度,包括从摇滚乐,从大女主,从女权和原生家庭等。
但好像没有真正讨论过在中国儒家文化下,要去突破女性这种固定的身份桎梏会带来的后果。
摇滚是想要打破固有形象,其实面对的不就是女性要打破自己固有的形象嘛。
为什么女性不能摇滚?
为什么女性摇滚乐队会那么受欢迎?
其所有的原因不都是我们文化中对女性的固有印象造成的?
而且生活经历,家庭状况造成了彭莱的困难,同时彭莱对于自己的认知又造成了他女儿的悲剧。
不敢表答爱不敢说出爱不是彭莱一个人的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此句还有面临的就是市场上现在没有同类型的电视剧出现过,哪怕同类型的电影也没有出现过。
它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包括他的缺点,它的优点都是可供后人去借鉴的。
而且还要在广电的审核,像带着镣铐跳舞,我其实觉得已经很不错了。
讲的是一些曾经摇滚、正在摇滚和永远摇滚的人的故事,摇滚也作为bgm调动和烘托着情绪,所以摇滚不仅仅是这个剧的形式、内容,它的精神也贯穿其中。
两个伤痕累累、浑身带刺的人穿越漫长时光,最终拥抱在一起。
达成和解的,其实不止彭莱和白天,剧中其他亲情、友情、爱情也都在达成着和解。
在某一集片尾的采访里,一位主创说道,剧中人物的理想其实是很狭义的。
摇滚梦是小众的,剧中展现给我们的这种生活和母女关系也是极端的,甚至有时都是荒诞的,但它之所以让人认同并感动,是因为其中表达的普世的价值和朴素的情感。
彭莱这个人物太有光彩了,她始终活在狂花乐队最鼎盛的那段时间里,她对复兴狂花的执拗、她all in的生活态度到这个时代就变得格格不入。
她以为自己是一无所有、遍体鳞伤的,但那群对她无条件不离不弃的朋友却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珍贵财富。
即便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的缺点,把身边这群朋友伤害了个遍,可是她的才华、率性、义气、不妥协等极致到稀有的闪光点,又让人在恨她恨得咬牙的同时爱她爱得不能自拔。
因此,这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又丰满又戏剧化的人物。
故事很有意思,可惜驱动力到后面显得不足,有点烂尾。
这部剧在我眼里,算的上国产剧里有血有肉的,觉醒意识很强的新型女性题材剧,它的意义远超大女主剧。
大女主剧是老旧穿新衣,其实就是符合了当下潮流价值观的口味,和过去的傻白甜一样,是市场的产物。
可是现实意义上的导向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太过完美,不切实际。
女性,滋当是努力拼搏,活出自我,哪怕她的自我价值就如蝼蚁般,也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而蓬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女性。
她抽烟酗酒玩摇滚,没有教育陪伴孩子,爱吹牛皮耍混蛋,可她同时又具备了什么特质呢,她热爱摇滚,并且玩的出色,哪怕时不我待时过境迁,仍然愿意付出一切只为最后一次翻身。
她享受成功,也愿意不择手段的成功。
她是自己领土里的花木兰,不是替父只替己,但不妨碍她所向披靡。
我认为女性,不该被道德绑架,自由的灵魂不应该被封印在口口相传的舆论里,或成为怨妇,或成为泼妇,唯独没有成为蓬莱,成为自己。
🌸嗯,还是那个我喜欢的芙蓉/小姚/盛男/宋玉秀/苏青青……由骨到皮,入木三分,炉火纯青,总结起来:姚晨没有让我失望!
🌿人物✍🏻 无论是片名《摇滚狂花》还是乐队名『狂花』,想必都是致敬了彭莱最爱的电影《末路狂花》,它的英文名字是《Gone Girl》。
在我看来彭莱也同样经历了出走的历程,一出走就是12年。
“我这一辈子最爱的音乐什么也给我不了我。
我给不了音乐什么。
因为我除了音乐之外一无所有”——大概可以瞬间点化彭莱这个角色,发生在她的一切,在故事逻辑上由此可以变得被理解和共情。
但就像《Gone Girl》的故事结尾:女人出走之后,就会变得自由了吗?
想必答案是肉眼可见的复杂。
🌿女性✍🏻 当我越多体悟和践行女性主义,越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思考,就越认为:女性主义的尽头是个体主义。
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绝非肤浅的各种女权/伪女权,更并非试图激化性别对立,而是让个体,个体的感受和声音,合理地被对待和倾听。
剧情一定是带有很强故事性的,不少篇幅里甚至不乏夸张,我在观看过程中总是尽量过滤掉故事性,表演性,下意识的带入到生活本身,然后,我通常会比较绝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思考结束,生活继续。
丁慧茹与彭莱,彭莱与白天,就像是所有的母亲与女儿,相似又不同,不同又相似。
从我最近的成长状态来看,我开始愿意挖掘那些相似的部分,共通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女性主义书籍和电影都会促使我思考,另我自己失望的是我似乎没什么头绪,在比较精确的维度上,得到确认的答案。
不过浅浅记录一下我目前为止的思考结果吧:无论如何,大部分母亲都希望女儿可以避开自己经历的所有苦痛,想留给她们几乎是所有光明与美好;女儿,(就拿我自己来说)希望自己一定有一部分生命经历和生命感知与母亲是牢牢连在一起的,只要生命不息,这份连结就足以提供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信任感,哪怕这种连结中带有痛苦的成份。
但是人表达自身情感的机制和习惯是千人万面的,也许母女可以很好的相知相伴,也许终身无法抵达相互理解。
一切取决于母亲本身是被如何养育的,以及她是如何养育她的孩子(放在母子关系上大部分也应该成立)的。
🌿叙事和表演☕️这部剧看下来,至少没让我感觉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主创想传达的信息(但也没准都是我的自我投射哈)。
故事性和节奏都能达到我心中优秀的程度,尤其表演,姚晨姐姐,棒!
👍💐幽默替代了煽情(我可太吃这套了),其实是提升了故事的现实代入感,总之别动辄煽情就比啥都强。
虽说瑕不掩瑜,但瑕疵也是有的哈:个别情节似乎是夸张性和目的性强了点呢!?
🌿摇滚精神✍🏻摇滚的定义是什么?
摇滚就是为了打破一切定义而存在的。
所以,摇滚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被定义的展现生命力,和爱吗?
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很吸引人,女生不应该被定义,母亲也不一定是贤妻良母才是好母亲,她可以追梦,她可以有自己的任性,她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有着与传统不同的相处方式。
这样的洒脱,这样的率性而为给蓬莱这个角色增加了很多色彩,不只是叛逆,不只是摇滚,更多的是一种迎着世俗的无畏绽放。
后期在知道自己的女儿假怀孕以后,她的处理方式是在生气以后的开明,孩子是无辜的,孩子是否诞生是女性自己的事情,不一定要和父亲捆绑,他这个母亲没有因为所谓的为了你好,就一定打掉这个孩子。
在一点就是姚晨的扮相和服装真的好戳我心巴,有一种看剧的时候顺便看了一场秀的感觉,赏心悦目的很。
综上是它明显的优点。
但是很明显后期蓬莱这个人设变得逐渐不在讨喜了,酗酒带着堕落,甚至因为喝酒误了正事。
在一个男孩迷恋他的时候,她的选择是为了什么所谓的主动权吻上了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爱她什么呢?
因为她的个性和个人,还是说因为年纪带来的阅历参差的崇拜。
反正我被人捆着打一顿,这辈子爱不上的。
再者就是最后的行为真的有点迷,她为了胜出做的事情真的好吓人,在所谓的争强心里面一个老牌歌手选了自己的女儿做对手,真的没品。
可能有人说搞艺术的和普通人不一样,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可是吧,要是搞艺术的人都这么疯魔就确实有点吓人了。。。。。。。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 难得国产剧有这么好的题材,拍的也不错,五星预定。
看了一半的时候,我想 emmm有点聒噪和浮夸,不过当个喜剧看也行,三星还是有的。
看完了之后我只想给负分,有多负给多负。
不光是因为这是个诈骗剧,更因为这个剧(尤其是后半部)流露出的那种自恋和油腻的爹味气息太强烈了,让人反感到家,引起了生理性的厌恶。
先说说好的方面:导演拍的叙事节奏都很顺畅,很丝滑,没有多余的废话,看的不累,不像有些国产剧让人情不自禁地想三倍速,这点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配乐还成,有点好听。
形式上很时髦,很像美剧,包括主演的人设,还有每集开头的回忆杀。
我不知道回忆杀的编剧是不是后面的编剧,有几段写的精妙且深入,让彭莱这个人设丰满立体了不少,刻画的充满情感。
但是这些都后来都被毁掉了。
导演和编剧最大的问题就是 情感缺乏,但是自恋爆棚。
导致这部剧从美剧的气质滑落,变成了一个悬浮,刻奇,苍白,又恶意煽情的春晚小品。
导演只会一个节奏拍戏,比方说有一个回忆杀是彭莱自杀之后叫妈妈。
这么震撼人心的地方导演还是平平淡淡的就拍过去了,需要高光,需要渲染情绪,需要强调的时候完全没有。
导演是不是有点情感隔离,还是觉得表达情绪太不酷了?
这就导致整部剧像一部冗长的流水账,非常让人厌烦。
彭莱这个人设其实很时髦,是个有缺点,但是有个性也有闪光点,与生活的恶意搏斗的小人物,像《鱿鱼游戏》《马男波杰克》里的主人公都是这样,写好的话会相当出彩,很能引起观众共鸣。
但是实际上剧里塑造彭莱非常的浮于表面。
表现个性和不羁就是皮衣大波浪全包眼线加脏话,这些勉强还算刻板印象,最难以忍受的是她总在说一些空洞尴尬的口号,比如“我后悔的事多了不差这一件”,“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战胜”“我的欢乐就是悲伤”,这是中二少年的QQ空间吗?
编剧是不是不知道怎么用事件来塑造人物所以只能用口号给自己立人设?
哪怕纸片人这么做都要被人诟病太苍白了,编剧是不是觉得只要一个人说自己很牛别人就会相信他啊,您也太自信了吧?
类似这种空洞的吹牛皮的话还有很多,编剧可能觉得自己吹还不够,还让配角全员变身为蓬莱的工具人,轮流用旁观视角来吹彭莱。
本来配角们可以各自有自己丰满的支线剧情,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但是在编剧这种 把自己投射为彭莱享受追捧的潜意识作用下,配角的戏份被挤压,被篡改,全体变成彭莱的工具人舔狗,存在的意义就是突出彭莱有多牛多厉害。
大崔,就不用说了,工具人保姆,经常吹嘘彭莱牛X(只存在于话语中的牛X),许多,完全没有个性,声称是彭莱最好的朋友,但是完全看不出来彭莱对她有什么感情,纯纯的跟班。
大崔和许多两口子的剧情,破镜重圆是个很欢乐的支线,但是后期这俩人一聚在一起就说彭莱的事,简直就是为了写彭莱来让他们俩有对话,这实际上可能吗?
白天和李彬彬的支线,很纯真的puppy love,但是为了主线剧情被挤压的只剩两三段镜头了。
之前写李彬彬追白天之后好几集都没出现俩人互动,我还以为编剧忘了,后来为了大团圆加了段很敷衍的在一起成功的剧情。
你哪怕拍俩人同框的时候眉目传情一下也算丰富这条支线了,但是支线哪有尬苏主角重要啊?
于是戏份也被减少了。
本来陈月和许多各自事业都算成功,为了强行让彭莱实现愿望,一个破产一个落魄,就说这真有必要嘛?
为了实现主角的愿望连逻辑都不要啊让配角改变命运?
我是真心觉得编剧自己也知道主角塑造的没什么说服力,才拼了命的,过犹不及地让配角来给主角贴金,甚至不惜损害配角自己的故事线。
这个剧的名字是摇滚狂花,但是摇滚就像个噱头,剧里的原创歌曲既不像摇滚,也不怎么好听。
本质上是讲彭莱这个人,讲她跟他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母女关系。
这个设定依然挺不错,但是拍起来依然似是而非,虚假的很。
先说母亲这方面。
在塑造彭莱的时候编剧尚且知道把她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人,而非一个符号,在塑造彭莱母亲的时候就完全忘掉了,把她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中的母亲的符号。
没有个性,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她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主角提供母亲的关爱,还有做饭,这简直是刻板到不能再刻板的母亲形象。
在养老院第一次见彭莱母亲的时候,痴呆的母亲藏吃的给孩子的段子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还非要用这种烂大街的,刻奇到不行的,堪比春晚小品的段子来表现母女之爱,编剧你是不知道母亲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写不出来吗?
我有时候觉得编剧和导演都非常的情感隔离。
一到需要深入刻画情感的时候,要么恶意煽情,要么草草带过,非常的苍白。
然后女儿这方面,彭莱十二年后回家跟女儿的情感应该是很复杂的,愧疚,亲密,喜悦,充满张力,然后编剧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感(确实,如果单纯母女之爱都表达不好的话,这种就太复杂了),就让母女之前不停的使坏,斗法,互相坑。
一次两次的很好笑,一直是这样只会让人觉得厌烦和聒噪。
我们真实的成熟的人会表达,会沟通,不会一直像小学生一样扯头花来表达情绪。
而且为了达到最后虚假的和解,编剧又一次释放了彭莱的杰克苏之力,让白天不合逻辑地欣赏到了彭莱不存在的闪光点,尬苏彭莱,还说“我发现她有大多数母亲没有的闪光点”。
就非常的可笑,大多数的母亲也不会抛弃女儿十二年还酗酒打人,要卖掉女儿唯一的容身之所啊?编剧口中的闪光点,可能是这个母亲更加爹味,更像个中国式父亲吧?
可见他的潜意识就是 我爹味我牛皮,子女都会崇拜我的爹味。
所以这两段情感关系里,母亲就是个工具人母亲,为主角提供关爱和饭菜,女儿就是个工具人女儿,强行理解母亲还要崇拜母亲,连最最基本的亲情关系里的人都被编剧弱化成主角的工具人,就说这个关系能是真实的关系吗?
情感能是真实的情感吗?
而且两段母女和解都拍的非常之敷衍,彭莱的母亲表达悔意,彭莱就原谅了。
白天想到小时候希望母亲带一箱冰激凌,然后发现一箱冰激凌,也原谅了。
不得不说冰激凌这一段也非常的小学生作文,一看就是编的,非常之悬浮。
编剧是不会写怎么跟年幼的孩子表达爱吗?
既不会写母亲之爱,也不会写女儿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这个题材呢?
我不知道编剧看没看过《马男波杰克》,从人设到片头的回忆杀来说这两个剧还有点像。
真应该把马男第五季第六集看一百遍,看看别的剧里是怎么刻画这种包含了恨意,不甘,爱意和纠缠的亲子之情的。
本剧最大的bug就是,彭莱这个人毫无闪光点,为什么朋友还都支持她愿意给她爱,咱也解释不了,可能是杰克苏之力又一次发动了。
编剧有一种巨婴般的想象,觉得天下皆爹妈,只要动一动手指头就有无数人供主角吸血。
所谓闪光点——对摇滚的执着,更像是对名利,面子的执着。
她要的不是音乐,是成功,是面子,是自恋。
她的希望,幻想里都是别人的崇拜,自己的钱和名,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只要成功,我就倍儿有面子,我的自恋会得到极大满足,彭莱执着的就是这个东西。
就这种庸俗的价值观会吸引到谁啊,哪个人会因为主角削尖了脑袋往往上爬而真心爱她啊,可能只有编剧觉得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性格特质吧,充满了烟味头油味和脚臭味的特质。
最后彭莱所谓的独白,也更像是一种类似自怜的自恋。
“你看,我多可怜啊,虽然我什么都付出不了,但是你要关爱我”。
我倒是觉得,以整个剧的逻辑看,主角付出不了爱主要是因为爱面子,先付出的人会“掉价”,就失去了在关系中的控制权。
所谓爱面子,就是爱权力,爱关系中的权力高位。
无数中国式父亲声称“我是爱子女爱配偶的,只是拉不下脸”,拉不下脸就是爱面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皇帝,我要是付出了爱,岂不是跟你们一个地位了,还怎么当皇帝?
所以他比起家人,更爱自己的面子。
就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彭莱最后被塑造成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式巨婴男人:面子大过天,心里没有爱,还幻想着众星捧月,自己是世界的顶点。
母亲供自己吸血,子女提供崇拜,朋友更是工具人。
什么情感,什么关心,那些都没用,权力和自恋才是自己的一切。
除了主角如此爹味之外,其他的槽点还有很多。
比方说罗医生追求彭莱时候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健康管家”,还有李彬彬用假装追求别的女生的方式追白天,都土得掉渣。
现在的三流言情都不这么写了,编剧是在哪找的段子。
所以说一到这种涉及情感的地方,比方说母女之情,还有这种男女之情,编剧写的就特别像春晚小品,捡一些老掉牙的梗对付。
只有彭莱自恋的时候写的非常真实,不得不说潜意识里的气质想藏也藏不住。
姚晨是个好演员,挺多时候导演和编剧不行的时候是她用演技填补了一些剧里的空白。
印象中有一段回忆杀是她抱着刚出生的白天说话,真挚且自然,这才是真实的母亲的样子,不是什么老梗烂梗。
还有戒酒会那段,本来应该是人物的情感高光,导演浮皮潦草的就拍过去了,但是她表现的很好。
无奈一个人carry不了全场,拯救不了这个剧。
我会避雷这个导演和两个编剧,以后他们的剧咱都不看了,实在是欣赏不了,您自恋您的吧。
“属于狂花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不能认怂。
我们要一起去创造狂花的新时代。
”彭莱,即红极一时的狂花乐队的主唱,丈夫出轨后只身远赴美国打拼遭到惨败,回国后和女儿白天之间的摩擦却不断升温。
两人针锋相对,用夸张的表现方式讲述一种另类的生活解法。
在国产女性剧的品类中,《摇滚狂花》无疑让人耳目一新。
摇滚小众元素的引入、边缘角色的“燃炸活法”、夸张风轻喜剧的剧情基调等等,都是目前女性剧集中相当罕见的类型。
“对敢于拓宽国内影视内容和人设边界的作品抱有敬意”;网友热评中,“新鲜感”、“力量感”似乎正是本剧圈粉的关键词。
《摇滚狂花》,新潮国产“燃”剧。
“失败者”,和生活犟到底不同寻常的是,《摇滚狂花》中的角色似乎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边缘人”。
事业惨败从头打拼的女主唱、想退学搞乐队的叛逆少女,主角们顶着在生活中可能有些“抬不起头”的名分,在剧中却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在心中的摇滚路上咬牙拼到底。
狂花二字,正取自彭莱最喜欢的电影《末路狂花》当初由于当“末路听着不吉利”而用了后两字;却不想乐队最终真的走到了末路,狂花乐队的每个摇滚人也都在各自的人生陌路上苦苦挣扎。
回想起摇滚事业的巅峰期,彭莱永远笑着怀念着,即使彼时身在异国给人做苦累的护工兼职。
舞台上灯光摇曳,台下欢呼与掌声,曾经的光鲜永远留存在记忆中。
然而情感变故、乐队解散,一切乌有。
彭莱不认输只身“美漂”,却没遇见欣赏摇滚的“伯乐”;前夫病故回国,复出演出前又被女儿下安眠药毁了名声;被曾经的闺蜜嘲笑养不起孩子,面对“收养协议”彻底被激怒……怎么看都像是“巨星跌落神坛走向堕落”的故事。
但她愣是凭着一股倔劲儿,怀揣着摇滚梦横冲直撞。
彭莱是个“狠角色”,装失忆、邀请死敌陈月,为了成功复出几乎是脑汁绞尽。
干练的酷拽风格配上戏剧性的剧情,演绎出了“摇滚人”生命的张力。
“从今天起,我彭莱,站起来了。
”剧中的白天是叛逆乐队少女的人设。
白天从小经历破碎的家庭,以至于和亲妈有如仇敌;在彭莱回来后一盆水把她泼醒,后来也是处处对着干。
从学业事业上,白天也远远算不上“优秀”的线:三本学校、想退学、纵火、技术一般而被乐队开除……白天性格遗传了彭莱,愣是骨子里透着“犟”劲,放狠话自建乐队、和老妈站上《超乐》舞台上对擂;有一种Z世代追梦人的既视感。
白天的饰演者庄达菲灵动清新的外形,也消融了一部分少年戾气,让白天的角色更为立体饱满。
摇滚路线、精品短剧《摇滚狂花》,自然是以摇滚燃剧的面貌呈现的。
不得不说,《摇滚狂花》整体的色调设计、灯光效果都很契合摇滚风格,环境和氛围上都不会有悬浮的出戏感。
摇滚对于国产剧观众来说,并不算非常熟悉的元素。
导演在设计摇滚元素的置入时,或许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因此在衣着、现场等效果的布置上,都做了部分的本土化处理。
对于非专业的观众来说,这正提供了一个接触摇滚的入口。
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摇滚精神也是从地底下生根。
我们不要怕摇滚被“玩”坏;要大胆地宣传它、共享它、发扬它。
剧的另一大“燃”点是极品短剧的形式——超短时长、高刺激性。
与动辄四十集的长剧不同,《摇滚狂花》作为12集精品短剧,将剧情浓缩在极短的时长容器里。
这也压缩了一些传统家庭剧中“婆婆妈妈”的琐碎情节,让剧情硬核、凝练起来。
彭莱母女互斗互损的情感线、彭莱白天追求摇滚梦的事业线串联起整个剧情,也让剧情节奏高度紧张、一环扣一环,“刚感动就反转”,颇有摇滚节拍的意味。
摇滚不是乌托邦摇滚不是乌托邦。
剧里呈现的,正是无数有摇滚梦的普通人的困境。
它聚焦一个个新世代旋律的奏响者,对现实问题做了更新的观照方式——新式亲子关系、中年危机新解。
彭莱和白天,一对冤家母女。
原生家庭的创伤在这里得到了艺术性的放大:扔衣服、放火烧床、推下河……制造了一系列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闹剧。
这样的摇滚喜剧着重突出了情绪张力,也有借鉴美剧风格的意味。
是斗,但不是直接给一巴掌;是闹,但不会扣“不孝”等等帽子。
摇滚是舶来品,剧中呈现的也不是中式传统教育,但爱在心口难开却是真实的中式亲情困境。
新式母女如何在陈年的代际矛盾中,打破民族性的传统困境?
“摇滚”正是这一破冰的桥梁:它是梦想,也是母女的联结,可以消融坚冰与屏障。
从事业线看,狂花乐队个个是实力不俗的“滚人”,又都是面对生活危机焦头烂额的普通人。
如何被生活一次次粉碎又重新站起来?
彭莱可能教不好我们,毕竟她“站了一圈就重重地倒下去”——然而即使在昏迷中,她也反复想着摇滚事业成功的辉煌场面。
“大崔,这次我想赢”;她从来没有放下过摇滚,也没有忘记摇滚的梦想。
国产剧追求“新”和“燃”,或许正是打开市场边界的标志。
对摇滚元素的大胆运用,是一次创新,也是一场开拓。
“狂花”,同样是对女性剧传统叙述的突破——酷拽的人设和沸腾的人生,也可以是温情风之外的另一种女性映像。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但打一星真的让我不得不为了平衡,特意为该剧激情打上五星了。
一⭐,真的大可不必。
女权、摇滚,这些是不是这部剧的宣传噱头我不知道,反正我看到的并不止是这些,我看到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
结尾处,彭莱昏迷中跟另一个白色衣服的自己对话。
彭莱说,她搞摇滚就是为了要让自己刀枪不入,她把爱给戒了。
白衣马上反问,你真的不需要爱吗?
彭莱回答,我他么上哪找爱?!
是的,或许大部分人对摇滚的定义都是酷,冷漠,爱谁谁,天不怕地不怕,就像彭莱在舞台上拿吉他拍陈月一样。
有评论说,彭莱自己本就和丈夫关系不好,因为姐妹跟自己老公领证就打人,所以这不是女权。
但我想说,人家也没说这是女权,更重要的是,彭莱伤心的是姐妹和丈夫的同时背叛吧。
自己跟老公关系再稀巴烂,那也是自己的事,姐妹进来插上一脚算怎么回事?
我要是彭莱,我也拍陈月,俩都在更好,一起拍!
再说到与原声家庭的和解。
彭莱看上去是一副洒脱恣意的模样,谁的看法都不在乎,对亲生女儿都可以“下得去手”,完全没有当妈的样子。
到最后又要一副全世界都要原谅她,尤其是连12年没见过的女儿都该原谅她,惨兮兮又苦大仇深的样子,所以这样,人设就割裂了?
女主又当又立了?
我想不是吧。
彭莱她是要爱的啊,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白天的啊。
可为啥这么别扭呢?
她害怕呀。
她从小就没感受过什么是爱,感受的是什么?
是被抛弃,是背叛,是被随意打骂,甚至被践踏。
你问她爱是什么,她怎么可能知道一个自己从来都没见过的东西呢?
她所有的别扭都来自于她强烈的不安全感,万一表达了被拒绝了怎么办,她会受到伤害的呀,就像小时候一样。
她表达她想留住父母就可以不被抛弃么?
她表达不想挨打就可以安然无恙么?
所有的现实都特别残酷地反复告诉她:你,就是会被拒绝的!
你,不值得被爱!
所以,我相信彭莱是需要被爱的,也是需要表达爱的,就像她为白天写的歌一样,即便不懂得,也凭着满心的爱意表达了出来。
我同情她,也理解她。
或许,这也是编剧想表达的吧,人性是复杂的,但爱永远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不管你搞不搞摇滚。
至于摇滚的定义是什么,我不确定,但正如白衣彭莱说的一样,摇滚也是要表达爱的。
摇滚,不会让人刀枪不入,更不会让人戒掉爱。
至于与原生家庭和解,不管是彭莱与妈妈的,还是与女儿白天的,确实可以不强求,只是在我看来,原谅他人最大的收益者还是自己。
没人能在仇恨里过得很好,放过他人,最终放过的是自己。
非要说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太短了,完全不够看啊。
而且姚晨简直人形衣架,穿衣服也太好看了吧!
妹妹也不错,人美演技也不拖后腿,未来可期嘛。
在当下这样一个人人焦虑的疫情时代,看这样一部破罐破摔式的“丧”剧不爽吗?
虽然整部剧的摇滚立意让人诟病,但姚晨太好了,蓬头垢面的烟熏妆也遮盖不住她的光芒。
第三集,她站在昏暗的抽油烟机前抽着烟给女儿打电话,微弱的灯光映射在她已不再年轻的面庞上,你可以看到惨白的白炽灯下她脸上隐隐约约的皱纹和泛着油光的小疙瘩,甚至还有点卡粉,岁月不可避免地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使她更有味道(这是诸如海清、咏梅等一派实力女演员们坚持不拍烂片、爱惜羽毛、保持演技水准所收获的珍贵果实)。
姚晨太会挑剧本了,从《潜伏》到《都挺好》,再到《摇滚狂花》,虽然也有网友质疑她是不是演受原生家庭迫害的大女主上瘾了,但我个人认为是不能拿她与“女强人专业户”刘涛相提并论的,起码姚晨让人觉得不做作,作为骨灰级“腐竹”(武林外传粉丝统称),看着她满口脏话、充斥着拗口京片子的形象,实在让人热泪盈眶——郭芙蓉回来了!
“秀发飘逸、英姿飒爽,整个七侠镇就你一人有这气质,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已经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了!
”前几天我还在重温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她》,感慨我们的女演员们到了60岁后还能否出演有力量的角色,尹汝贞老太太刚拿了奥斯卡,我们能有那一天吗?
常远算是正常发挥,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女儿的角色,压根儿不是单纯的怨恨母亲,纯粹就是腹黑心肠坏,再加一个“绿茶”专业户王鸥,让人想抽她俩!
抢你老公,勾引你爸爸,做你后妈分分钟的事作为一部主题为“与生活和解”的大女主戏,结尾当然是女儿理解了母亲的不容易、母亲也明白了女儿对自己陪伴缺失的怨恨来源,两人携手共同生活。
整部剧的核心就是与生活和解,只不过强硬地找了一个摇滚立意充当背景。
彭莱执意要生下孩子,同是摇滚歌手的男友极力阻止,说两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
彭莱望着那张脸,彻底的失望从脸上浮现,男友不明白她为什么非要生下孩子,这又要回归到原生家庭上: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彭莱无依无靠,肚子里的生命对她来说是唯一的亲人,唯一属于她的生命。
这让我想起《无罪之最》,Olivia在工作期间不小心怀上客人的孩子,最后选择生下她,给孩子取名Pola,在俱乐部的宿舍,她抱着孩子坐在床上,只感觉到幸福:“我一直渴望的家人就在眼前——金咪、宝拉,还有我。
”
糅杂了当下很多狗血情节——大病、失忆、装失忆;我不是不爱你,我是因为我的童年阴影所以我不敢爱你。
啊~其实骨灰也可以当咖啡泡了喝的。
嗯嗯。
怎么说呢,我觉得我父母那辈人都不是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长大的,家里的长辈太忙了,孩子又多,学习都不见得顾得上更不用说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了。
说实话,我小时候真没少挨揍,我长大一些以后也觉得自己的存在挺耽误我妈时间和精力的,不然她早培训、考试、最起码再晋升2级。
我初中的时候也叛逆过,大学的时候也自卑过。
但我只要看着我的妈妈,我就觉得我又有了力量。
我妈妈就是我的灯塔,她不完美,但她在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的迸发着她对这个世界来说微不可查的能量。
微光成炬。
如果满分是100分,我想我妈妈做为妈妈差不多是86分吧,做为一个女性,我想她有100分!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女性的力量,特有的、带着女性的柔软、有温度的坚强。
我想这可能是导演最终想呈现出来的一个妈妈,一个女性。
一个因为童年缺爱成年不长嘴,最终陪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再次成长,自我治愈的一位女性、一个妈妈。
但是,导演的故事讲的太烂了!
~~~~为了后期升华主题,前期“彭莱”这个角色起的太低了~也有点看不起摇滚人,看不起摇滚精神。
看完第一集不想往下看了,演得用力又尴尬,完全无法代入这是一群搞摇滚的,剧情也老套又虚浮,弃了。
这么好看 赶紧给我买热搜!!!!!母女俩的人设我都很喜欢 一个比一个狠 天天斗 看的很欢乐哈哈哈嫌闺女弹的贝斯不对 快给孩子气哭了哈哈哈拉来的是卫生巾赞助 太酷了!!!狂花还是个女子乐队 真是不错叙事节奏很快 镜头也还可以片尾曲都挺好听的 片中不知道为啥 剪的巨难听姚晨这个路线 才是真正搞事业的路线
最后一集啥意思……………………前面还挺好看的,彭莱也很酷,跟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也是很疯,大伙都挺好玩的,但是到最后都没支棱起来………不需要你解释女主的人格缺陷和对女儿的爱了谢谢……
故事还是经不起大推敲,但胜在人设创新。
比较有意思的是蓬莱的疯劲,为啥疯不用细究,基本荧幕上你也看不到合乎如今现实社会的疯因,疯就完了。
就冲着这种女主没在国产剧见过就值得给五颗星!!!
从外婆出现后,开始全线崩坏。国产剧果然撑不过后半截。
把人推出车流把人扔下水……哪条不是故意sha人……
抽烟喝酒说粗口的女主 这种真实感就值得点赞 看起来! 看完觉得:姚晨也太美了吧,干那么多混蛋事儿我也不讨厌就是因为她看起来好美啊,即使被摧毁也不会被打败的那种绝望美。另外喜剧感也不错,有几场戏笑死我了。ps袁弘怎么又来追她了,《送我上青云》里还不够丢人吗哈哈哈哈~~
表皮下是曾经的摇滚主唱与当今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与想挣扎爬起来的拧巴,其实里面能折射去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在时代洪流的加持下,每个人或许都要面临入世与出世的过程,可能心中有不服,有怀念,有懊恼,唯有拥抱变化,顺势而为,才不会粉身碎骨。
前面几集就像一辆蒸汽火车高高兴兴地拉着这部剧往山顶攀登,最后两集摧枯拉朽地拽着这部剧跃下悬崖。
挺新鲜的尝试了,不过对摇滚刻板印象,抛下女儿十二年无法理解,疯疯癫癫感觉不合理,女儿母亲互害过于美剧
挺真實的,我是指在劇裡說髒話。
(確實有點… 滾圈刻板印象😂… 開頭前三集 建立觀眾與人物的連結/信任 這樣“奇葩”的母女關係,居然沒有讓人覺得非常出戲/討厭,節奏+表演+小惡搞劇情 也算是還行…
倒不觉得悬浮或者去较劲摇滚不摇滚,反而看得到一些真实和真诚
摇滚恶之花。
这个和摇滚没啥关系吧,巨婴伦理剧。母女都够受的,两个人也都没什么摇滚气质,尬演。编剧太不行了。浪费了这个大好的过审机会。
太悬浮了,不带脑子看一乐还行
现代的作品都不太爱动脑子
居然能在国产剧见到彭莱这样的母亲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