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活着唱着》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就锁定了此片💪之后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双奖项。
通常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艺片,一般是叫好不叫座的,不可能全国大规模排片公映,曾经想飞奔上海看,无奈排片期不合适就没成行。
没想到它因为提名金鸡百花最佳女主和最佳小成本故事片奖,自己送上门来。
讲的是一个川剧民间小戏班面临观众日益老龄化并急剧减少、老剧场拆迁、戏班解散的无奈,以及班主对川剧的爱护和坚守。
传统戏曲是中国国粹,应该是体体面面地供养在高雅之堂—这是老外对中国戏曲的印象,也是很多对戏曲已无日常接触的人们理所当然的想像—准确地说是对“京剧”的想象。
然而,他们在本片的故事里,意外发现了传统戏曲的日常面貌,第一次见到民间小戏种剧团原来生存如此之困顿、艰辛。
原来除了京剧,中国还有其他剧种,原来不是每个戏曲剧团都是行头齐全,服饰鲜亮,华光闪耀。
还有这么一大群人,生活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也依然坚持以唱地方戏为生,依然热爱唱戏,想要把戏唱好,把一方的本土文化传承下去,从而深受感动与心灵教育震撼—-应是本片从主旨上得分不少的原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于我这个“怪胎”观众,想看的就是一部民间剧团的日常,找寻同在的体验感。
像是看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是我看着歌仔戏剧团经历着的生活,也曾三伏天三九天坐在乡间野台下看戏,那真是与舒适的剧场看戏截然不同的生猛体验。
后来我自己也接触一些表演,更能清楚了解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之难之宝贵,是所有表演方式里综合难度系数最高的:唱念做打,一科不行就玩完。
技术含金量高却与收入不成正比,明明是地方性很强的在地文化却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没有观众就无法生存。
生存,竟然成了传统戏曲民间剧团的第一要务。
希望此片是教育片也是警示片,更是呼吁片,但是看起来想要起到上述任何一种作用也是很难:今天的放映,全场只有6位观众。
不过,也好,若是太多人爱看的片,我还就不看了。
偏偏为你 梦也相思谁的人 谁疼痛 繁华拢是梦陈丽的川剧团,观众都是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团里唯一的年轻人、养女丹丹整日魂不守舍,拆迁的通知在口袋里揉得发皱。
卸去了浓重的戏装,这是一个容颜秀丽、镌刻风霜的女子,川剧是她惨淡经营的事业,也是视为信仰的精神支柱,而今,一切摇摇欲坠。
她徒劳地四处奔走,终究拦不住曲终人散。
所有的文化,都是应运而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当时的地域当时的人,而今可以欣赏,却无法再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剧中人,演绎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有泪有笑,即使一地鸡毛,第二天仍要收拾停当,继续过日子。
赵小利的表演,足以让众多“专业”演员汗颜。
她坚韧而脆弱,刚毅而温柔,执着而迷惘。
其他团员也不遑多让,亲密、争执、不舍、离散。
人生终究不是传奇故事,戏里一切皆有可能,戏外只能艰难求生。
法式的配乐,魔幻的故事,诗意的慢镜头,原汁原味的川音,《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后的又一惊喜。
很荣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今天在现场还看到了电影的主创人员。
女主演技很真实,剧情代入感超强。
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了川剧不只有变脸,希望我们国家的川剧也可以声扬国际,留名戛纳。
再次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主演赵小利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们!
你们值得拥有更多的掌声!
更大的舞台!
视觉表达很高级,布景很有心意。
音乐选择也是神来之笔,会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觉得影像表达的终极目的,不是完成技术,而是传达精神内核和启发感官。
其实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革是一种必然,身处其中,“活着唱着”其实像一个生存指南,一种自我成全。
不管我们没一个人,最终有没有能力改变,有没有能力抗拒。
当下那一刻,面对困境,摆好姿态,来者不拒。
或许是一种李白式的潇洒。
我想,这也是人类得以长久存在的天生具备的基因的一种吧。
首映伴手礼是精致的黄铜麻将哦
《活着唱着》是一部由著名演员邓婕老师监制,故事主人公川剧团团长赵小利和其养女丹丹本色出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
讲述了四川青年川剧团因城市建设剧场被迫拆除,剧团团长赵丽为了保住剧场所做的努力,虽然最终事与愿违,但赵丽、丹丹和剧团成员都还在唱着。
故事结构完整,基本时间线就是在剧场被拆之前赵丽所做的一切坚持。
女主角赵丽的演技可圈可点,饱满呈现了一个拼死坚持的中年女性的决绝、妥协和无奈。
赵丽拼命朝拆字扔石头的时候,那个咬牙切齿的狠劲特感染人,我都想上去跟她一起扔。
影片中几段赵丽幻觉中出现的画面艺术性很好,完美展现了那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用画面生动诠释了女主角的思想活动,比语言更有力。
影片中的小矮人给影片增加了一丝玄幻的色彩,带着川剧的戏剧性,可能会削弱影片纪实性的定位。
镜头语言隐喻有力,但相对单调,实实在在的拍摄,也可能跟小成本有关。
有些故事情节不太连贯,人物关系相对简单,赵丽和丹丹的关系比较模糊,如果增加一些二人因川剧结缘、教学相长的情节也许能更好的展现人物关系和川剧传承的生命延展性。
被影片中赵丽的韧劲感动,只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才会这么坚持吧,还好丹丹同意留下,可能在她看来这是比保留剧场更重要的事。
我猜想赵丽年轻时也是川剧演员吧,如果有一些她的川剧戏份,将她的经历和丹丹的成长刻画的更饱满一些,会更感人,更切“活着唱着”的片名。
古老的川剧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用缓慢的语言演绎着远久的故事,热衷于短视频和碎片文字的现代人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去感受它的艺术之美。
可是它同样有它的受众,更被一些“被社会淘汰的老年人”和喜欢它的人视为至宝,比如影片中的老人,还有赵丽等演员。
文化受众的不同需要层次不同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品,艺术从业者的就业能力不同也需要不同的舞台供他们表演谋生,有供有求的市场即是和谐的文化交流。
城市建设很多大剧场,收入微薄甚至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可能更需要身边简单的小剧场。
片尾的结局很好,杂乱的城中村被拆了,孩子们玩着手机,人们在附近游玩。
赵丽和丹丹还是回来看看,捡起剧团的破黑板,一起唱起川剧。
非常好的的有延展性的结尾,貌似有点精神胜利法。
很欣赏张国立老师、邓婕老师为影片的倾情付出。
通过影片,很多人看到了赵丽和丹丹的坚持,也看到了老王那样的老年观众需要的文化生活。
更重要的是川剧和其他的民族传统艺术需要一个舞台,它们活着,它们需要被传唱。
中国的民间乡村戏曲文化兴起于庙会和红白喜事,影片的结尾乃点睛之笔,演员们唱起了川剧,而周围的高楼大厦和这片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土地公象征着我们的祖先,孔雀代表了大自然。
这里用川剧的呈现,告诉我们中国民间乡村戏曲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感恩我们的祖先,敬畏大自然。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一直都是一位特别忠实的戏迷。
她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学戏,去考剧团,然后登台表演,但是条件不允许,就只能放弃了。
反观现在很多小孩的梦想都是当网红和明星。
在日韩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记得小时候经常都能看到很多戏曲演出,但是今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很多以前戏剧团的演员都转行跳起了歌舞,因为年轻人喜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都走进了城市,很多乡村艺术都因为缺少了传承人而渐渐走向灭亡。
今天在中国我们看到依然有很多人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比如我最爱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一生都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看着她身边的年轻人来来去去,但是杨老师始终坚守在这条路上,从未离去。
还有最近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表现非常亮眼的阿朵,深入山区好几载,带着苗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而成的新民族音乐仰世而来,得到了一致好评。
向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等条件好一点了,我一定会尽量满足母亲学戏的愿望。
以后有了下一代,我也一定会让孩子多学习我们华夏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武术、书法、古乐器。
希望未来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传承。
个人感觉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全片以一个"拆"字贯穿始终,以一个川剧团为缩影凸显了当代条件下川剧艺术发展和传承的不易,电影中很多空境的镜头声音效果处理的非常好,挖掘机的轰鸣,楼房倒塌的破碎声,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心生哀叹之情。
影片中一部分团长自己想象的武打戏非常出彩且具有象征意义,显示出川剧的综合性之强,之精彩,变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现实,故事是现实的,川剧团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团长和各个团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现实的,影片没能挽救得了川剧团的结局也是现实的,有的人为谋生计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留下来,团长四处奔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就算在这样艰难的现实条件下她们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活着唱着,可见其对川剧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令人感动,且最后虽然川剧团还是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但是演员们的川剧梦想是不会散的,就像最后吃饭时二哥唱的那样,只盼再团聚,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能聚在一起再唱川剧,也昭示了未来川剧发展的希望,这也正呼吁着大家去欣赏川剧,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
有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狭隘的想法是冲着监制邓婕老师去看的,宽泛的想法是我更想了解川剧。
这是一部我认为上乘的伦理片。
在理想和现实中的碰撞似乎更有悬念。
青年川剧团团长赵丽在听闻剧院宜即将拆迁的消息,在剧团挣扎在温饱边缘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保住剧院,一次次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费尽口舌。
剧院的收入撑不起员工家庭的时候,有员工选择去餐厅表演变脸,这一幕幕生活底层的心酸让我对坚守舞台的演员肃然起敬。
当巨大的挖掘机和大大的拆字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文化局领导最后踏进剧院的时候,忽然我觉得应该豁然开朗,最后的一串武打戏结束了剧情,我依旧觉得意犹未尽。
社会的进步不能让传统剧种消失,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的支撑轴依旧还是传统文化。
预料到的难过,但是没想到,这片的后劲竟然这么大。
倒不是对川剧艺术的哀叹,而且觉得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
纪录片节奏的叙事风格我不在意,戏中戏的跳跃我不关心。
只是觉得每个人物都太真实,真实的就像小区旁边的废旧楼里发生的故事那样,让人难过无能为力。
赵丽和丹丹对手戏,每一场都让人难受的不能呼吸赵丽的川剧戏让我无比开心,因为她看起来也很开心。
我认识那个在时代洪流下无能为力还拼命挣扎反抗的中年女人我认识那个在尴尬的环境下活着的狠心又无比柔软的年轻女孩哪怕她听不进去温柔的意见,面对现实冲击时幼稚和偏执的反抗哪怕她不挺嚷嚷说着离开剧团,却在所有人攻击赵丽时没头脑的牺牲自己我真的被这两个角色触动到难过的要死这时镜头语言对我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纵然它有很多让我碎碎念的缺点,但是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难过,后悔的要死看了这部片子。
【活着唱着】5星⭐️⭐️⭐️⭐️⭐️我可能短时间内都无法避免赵丽那张脸所带给我的难过。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不光是川剧,中国地方戏曲恐怕都在经历着磨难。
《活着唱着》应该是普遍现象。
年轻人没兴趣,不了解便不喜欢,国家和地方不支持,我能体会到演员们艰难生存,和传统艺术传承困难的现状。
记得我对戏曲的启蒙,就是小时候奶奶坐在炕头,没事给我们讲讲唱戏搭台的那些事。
老一辈的人们都亲自去台下听过戏,亲眼见过戏服行头的华美,扮相的精致,也被戏文唱腔所感动。
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他们仍守着这份传承,几乎是自己全部的精神食粮。
电影中这部分的体现相当充实,但也是太充实,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电影很好看,但是如果能增加川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从这部电影切入,增加释放更多有关戏曲知识的信息,从而使更多看电影的人更了解川剧,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
比如后半段部分,等待局长莅临而迟迟不开演,作为团长的赵晓丽恍惚间成了女将军(穆桂英?
),武戏很精彩,尤其是最后他从拆迁的废墟中站起,败的彻底又凄凉。
但却查不到任何对戏文的科普或说明,有的只是“电影很好看”。
再说回电影,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展现的非常真实,演员们的表现也很自然。
演员甘贵丹(饰演丹丹)的功底也是看得出来的。
相比现实,导演似乎还加进了一些奇幻的东西,比如小矮人和那只孔雀。
电影的结尾我不喜欢,有些刻意加进去一些他们认为观众喜欢看的喜剧,但这和整体的真实自然的风格有很大的偏差。
另外一个,它可能只是一部电影,难道制作团队的目的就只是让观众了解川剧的艰难现状而已吗?!
我对它的期待,恐怕不仅如此。
情节、台词、表演都好刻意,不自然
补遗,很魔幻现实主义,要是土地公再玄奥一点就好了,还以为他会给他们找个地儿呢。后来发现这样的故事在很多电影中一再上演,可能是文化共同面临的时代谜题吧。
不太现实的温情故事
一部打动了我的影片:题材当然是特别讨巧的,草台戏班的生存和发展一直都是近年来戏曲爱好者们的关注热点。节奏把握得真不错,整个故事讲得脉络清晰却依旧隐晦,那些看破的却不会用力说破,不得不说真是难得。演员们的本色演出真是自然真实又到位,怒赞!
入围戛纳电影节加上近日澳门国际影展摘奖,中间又和《春江水暖》较量,对这部片子的好奇感直线上升。 直到字幕结束,尾音落下。脑海里依旧是结尾《别洞观景》的咿呀。十年戏班生活不敌一纸拆迁,戏班团长赵丽努力过,挣扎过,愤怒过,心魔之下一次次被打压,各奔东西。那一刻我想到感情也无非这样,时长只能幻化最美的回忆,现实面前患难的真心犹存却不得低头道声声舍不得。 那么之后呢,赵丽带着丹丹和严二爷回到一片废墟的剧院。设定三者人物很有意思:丹丹非赵丽亲身女儿却选择相守,严二爷最易趋利害却是用情最深。赵丽还是那个一腔孤勇执着热爱,守护一方文化,驻一亩土地,护一家戏班。
李怡矾
其实还是老套路,好在没有刻意煽情,非现实段落拍得都还精彩,但用得过多就闷了,切入的时机也有些奇怪。人物大多是属于记不住的类型,不典型,关注这个群体这件事本身,虽然有讨巧之嫌,但也是有意义的。
使用了贾樟柯式的材料,最终却背道而驰。单薄的人物、笨拙的现实(真实演员、真实观众的反应镜头)与超现实(梦境、土地公、配乐)间的撕裂感扯开了五彩的包装袋,于是那些匠气的、生硬的、谄媚的、避重就轻的东西便马上洒了出来。
赵小利和其他群演的乡土化表现、四川话的方言特色、四川人慵懒洒脱的性情和坚韧奋进的品格,都和土生土长于巴蜀大地的我的地域记忆完全契合,这么亲切又细腻的电影可太符合我胃口了。今天看了两部悲剧电影,《小伟》是外部的繁华迷惑人心,《活着唱着》是内部的膨胀碾碎传统,华夏这只人情味富足的“百足之虫”,该如何平衡新与旧、金钱与文化呢?
20.09.03 深影直到留座之前的戏份,都可以给出四星,无论是从打光、配乐、情节亦或是小矮人的设置都十分的工整,一个处女作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很是不易。在看出了导演的企图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让观众去体会并接受,这其实是一种很难得的品质。但从留座以后的那场幻想开始,剪辑开始变得一塌糊涂,私以为停留在老二唱完戏的那一段就已经足够完整,废墟的戏份简直就是灾难级别,奇幻感半点没有看出,只觉得可怕。既没有看出沧海桑田,而且还显得画蛇添足,可以说最后的这几段基本把对前面段落的好感都磨尽了。导演是不是想参考人鬼情,所以搞出了这么多幻想段落…
后面加的一段太啰嗦了,在要来不来的迷惑中梦境结尾多好
影片让我想到《霸王别姬》,想到《百鸟朝凤》,想到小时候外婆带着在镇上庙会看大戏的泛黄记忆。不禁思考,像川剧这样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是什么时候悄悄从我们的日常中淡出了呢?在拥有了足够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形式后,是否还应该,又该如何拯救、传承传统事物? 喜欢女主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影片处处传达出的人民群众对美的热切追求,对生活的浓烈渴望。 挖掘机推倒剧团和女主身着戏服打斗的两段戏,颇具张力的刻画了人物内心,恰到好处推动情节发展,正突出了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关注戏班子的生存现状,也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市场。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拆迁的梦境和川剧蹦迪还是有一点想象力的
三星半吧,其实拍的还不错
这竟然是新都的故事,邓婕的监制以及川B牌照的车,看完发出三声惊叹。其实连我自己都误都以为川剧只剩火锅店游客特供的变脸,所以很懂得这个故事对那种传统艺术消逝的感叹与无奈。更重要是,它也没有像《青衣》那样过于悲情和肥皂,而是真正将“戏”融入魔幻想象,跨越时空和逻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讨论。女主角演得真棒。
故事,逻辑不合格,结尾……有点显得故意为之了这剧本有点想裂开的感觉
2.5星。既不重要也不必要,还莫名其妙。片名可以改为 follow that dwarf!
演员很棒,中间我有看哭过几次。电影运用了很多超现实元素,还不错啦,但是我老感觉有点膈应,就像管虎在八佰里的白马,搞多了我就觉得烦
四段幻想(最后一幕认为也是)想象十足,只是每段都过于独立;拆迁、戏曲流行舞、戏剧表演暗示老少、拆迁处的群舞。运用了大量的具象抽象元素进行对比,凸显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只是对于两者之间的这种分离看法,现代艺术下是否过于落后。生硬部分也有,但是类型与内容都值得支持下。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