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发生在2014.4.16、一艘载着476名乘客的轮船在4.16沉入大海、而这476名乘客中大部分都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他们满心欢喜的被爸妈送上游轮准备开始一段美好的修学旅行、灾难总是在你没有正经历美好的时候发生、476名乘客其中304人在这场灾难中离开、而这304条鲜活的生命都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这意味着304和家庭因此破碎、而今天推荐的电影《生日》就是根据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灾难发生之后对于一个家庭的伤害、从痛彻心扉的难以接受到渐渐治愈、灾难过去很多很久了、孩子也不在了、但是有些人即使不在也从来不曾消失、继《素媛》《那家伙的声音》之后真的被薛景求的演技折服、每一次饰演的爸爸的角色都让人心疼、那种克制压制的情绪让人难过、电影围绕着因为世越号沉船而去世的儿子的生日开始、刚出生的时候躺在产床上的妈妈担心生出的孩子不会哭、孩子不哭妈妈哭的却厉害、等到孩子哭了之后妈妈却笑了、而现在再怎么哭再怎么笑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电影的节奏很慢很慢、没有大喜大悲、只有压制、努力的压制、在孩子的忌日遇难家属都去墓地看望孩子、内心早已满目疮痍却要努力的露出笑脸、他们给孩子举行了聚餐仪式、孩子的照片放在桌子上、家长们围坐一圈、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饮料、脸上笑着内心有多么痛苦想必只有自己知道、那颗早已碎了一块一块的心、再怎么安慰治愈也不在完整、电影中的妈妈始终走不出孩子离开的事实、天冷了照旧给孩子买暖和的衣服、会在儿子的房间自言自语、甚至出现幻觉儿子回到家里、情绪崩溃到了边缘号啕大哭、整个小区都是一个伤心妈妈的哭声、小女儿因为哥哥死于大海沉船以至于不敢面对大海、幼儿园的孩子去海边捡贝壳、而女儿死活都不敢向大海靠近、甚至都不会在浴缸洗澡、电影中的几个片段还是非常感人的、特别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遇难孩子的家长围在一起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的时候、看着孩子从出生到离世前的照片、有人哭也有人笑、笑也好、哭也好、笑着哭也好、哭着笑也罢、那都是对于孩子的爱和思念、妈妈歇斯底里的崩溃大哭、爸爸泣不成声的自责、整部电影的高潮片段在后面、关于世越号纪录片我看过几个版本、从事件发生都是比较关注、是政府的无能、同时也更像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沉船事件、感兴趣的可以看下纪录片《那天 大海》这部纪录片以更加专业理性的方面阐述着世越号的悲剧、不管是阴谋、还是关于邪教掌控、愿那些遇难的孩子在天堂都能幸福、离开那冰冷黑暗的大海、
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感觉导演处理得很克制,尤其前半段太克制显得略微平淡。
但也正是这样的克制,才显示出痛苦的日常。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
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
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
“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多希望这世上可爱的人们都可以得到幸福啊。
可以感动到泪流的电影,在不知道男女主人公失去孩子的开头,电影淡淡地流露出忧伤气氛的情景很对,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悲催一开始就感染到了,这不是一部大开大合浓情气氛的电影,相对而言细碎的生活真实而真诚。
男、女主人公的有声无声表达,慢慢地观影的人也理出大部分的头绪,两个演员表演非常到位,特别是妈妈隐藏不了对儿子的思念悲伤迁怒于小女儿,虽然失控可是我们看到她没有疯狂,过后向女儿道了谦,这样的表达爱是有声的又是无声的,导演、演员发挥出很高的层面、小女孩的笑与缄默小演员表演特别自然。
结尾部分为逝者纪念生日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同班的男同学伙伴、最后被他托举出水面获救的女同学、家长、父母亲、遇难的家属……说出了男孩这一生的生平伟大而平凡,特别感动的是那些叙述方式而不是那些悲催的泪场,当然也有为男孩骄傲灿烂会心的笑。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拍出了真善美和遭遇不幸家庭的心声,同情与爱心是不分界限和国度的,影片没有以隆重悲怆的葬礼作为场景而是以逝者身后纪念生日会为主题,电影语言的方式不以正面走入观众的视觉、而是以亲情、家庭的背后用心灵温暖人心,在现实中也有遭遇不幸的家庭,这部电影对它们说:思念永不说再见!
这是一部不忍苛责的电影。
根据2014年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改编的影片《生日》绝对是一枚重磅泪弹。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从仁川港出发,开往济州岛。
船上大多是来自韩国鞍山市檀元高中,准备去度假的学生。
满载欢喜的出发,却最终没能抵达目的地。
世越号沉没在了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
476人,仅有172人生还。
这次沉船事故摧毁了无数家庭,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悲痛欲绝。
但令人吊诡的是,沉船事故至今是个谜。
而且一直到3年后,沉船残骸才被打捞上来。
期间,在韩国首尔,世越号沉船遇难者家属在政府大楼外示威抗议,遭警方逮捕,有人属在冲突中晕倒,被抬上救护车。
2015年11月12日,韩国大法院终审判决“世越号”船长无期徒刑。
2018年7月,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世越号”遇难者家属提起的索赔诉讼进行宣判,认定政府在事故初期应对不力,并判处政府向遗属支付抚恤金。
《生日》的时间线大致就在宣布赔偿之后缓缓展开。
这类影片最怕煽情过度,从整个叙事节奏来看,导演保持了不错的克制。
克制的叙事需要沉稳内敛、心有暗火型的演员。
为此制作组请来了韩国顶级影帝、影后, 薛耿求与全度妍。
两位韩国顶尖演员都自带几分忧郁。
作为韩国演技派的“三驾马车”之一,薛耿求在《薄荷糖》《素媛》等催泪炸弹中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而凭借《密阳》获得戛纳影后桂冠的全度妍,更是在影片中饰演过一次失去儿子的母亲角色,她对悲伤入木三分的呈现,至今让观众心悸。
《生日》并没有采取批判的角度去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它聚焦一个家庭因为失去孩子后的千疮百孔,从人物内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展开,描述了父母不能承受之痛,以及愈合的艰难。
片中, 薛耿求与全度妍饰演夫妻。
他们的儿子守护在沉船事故中意外丧生。
在海外工作的丈夫正日,因为误判犯罪被关押三年之后才回到国内。
他对儿子的死去,以及儿子死后,他无法及时回国照顾伤心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而感到愧疚万分。
被关押的三年,是从沉船到打捞起来的时间,隐喻着失去儿子后,父亲封闭的心。
独自支撑一切的妻子顺南同样心怀愧疚,因为事故当天,她没能看到儿子发给她的最后几条求救短讯,她为此懊恼不已。
在儿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不能给予他安慰,让作为母亲的她感到罪恶难赎。
影片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及事件,沉船事件一直处于暗线,父亲的归来,父女之间感情的重新积累,还有一直试图修复的夫妻关系,才是故事的主线。
让人哀伤的是,无论是父女情,还是夫妻情,当正日每每想要用尽全力去修复时,就会触碰到最为敏感的部分,死去的儿子是他们一家人都无法轻松逾越的障碍。
那是家里一直未被收拾的儿子的屋子,他的所有东西都不允许被触碰。
屋子门口依然摆放着他穿过的运动鞋。
儿子的生日更是一家人悲痛的阀指点。
每到这一天,顺南就会失常,必须依靠药物才能勉强扛过。
眼看儿子又一年的生日即将到来,帮助遇害者家属的代表,一直想给顺南的儿子秀浩办一个生日会,让认识秀浩的人都来参加,寄托哀思,共同治愈。
这个生日会成为了丈夫正日回归家庭的契机,也是妻子顺南走出悲伤的希望。
随着生日会的逼近,围绕秀浩的人际圈开始露出水面。
故事以小小的家庭进入到了更为庞大的社会体系中。
比如在秀浩打工过的地方,其生前好友一直坚持在此工作;随后,一个陌生的女孩也前来工作;
包括秀浩的发小,隔壁邻居的孩子,他们其实都因为失去同伴、同学而感到失落和伤心。
不光是秀浩周围的朋友,秀浩同班同学的家长们,以及整个沉船事故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都在故事推进下,相继出现。
围绕沉船事故而形成的人际拼图逐渐完整,再现了家长们应对“哀伤”时的百态。
有的继续沉溺于悲痛中无法自拔;有的希望重新开始;有的选择逃避,干脆失踪不见。
《生日》希望呈现他们渐渐被大众遗忘的痛苦。
韩国SBS电视台2016年,有一档叫《无法毕业的孩子们》的纪录片,真实的呈现了事故中遇难者家属们两年后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悲痛其实远不止于落泪。
学校里有一间教室留给了事故中遇难的同学们,教室里摆满了鲜花,每年4月16日,家长们都会来到这里,代替他们的孩子答到。
影片中,家长们为此还抗议过,学校最后妥协,但有人认为这群家长的要求太过分。
社会大众的态度从同情渐渐转为反感,觉得有些家长要求过多,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影片中,就连正日和顺南的亲戚都觉得应该拿了国家的赔偿金,忘记一切,然后重新开始。
外人忽视了那份痛楚需要遗忘的时间,低估了伤口愈合的不易。
在《无法毕业的孩子们》的纪录片里,有位妈妈还是会经常想起女儿,即使是去泡温泉,她也不敢把脚放在水里,因为她会想起女儿泡肿的手脚。
还有位母亲开始习惯常备一条手帕,因为经常会不自觉的泪流满面。
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和老师溺亡场景的遇难者的同学,常常看着照片痛哭,需要依靠安眠药入睡。
一位在事故中痛失女儿的母亲在沉船几年后含泪写下一封信:对不起,为了工作多挣几块钱,没能接到你最后打来的电话。
对不起,妈妈不是有钱人。
对不起,让你诞生在这一无所有的家里。
妈妈会去地狱的,女儿你去天堂吧。
歌德曾经说过,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很少有人具有对现实的想象力。
因为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
所以,作为观众和外人,你很难质疑演员们的煽情,他们仅仅是再现了一种真实的日常,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生日》在前面两幕做的异常克制,它在耐心的拼凑起这群伤心人的群像,在制造一场治愈。
片尾的高潮,经历各种磨难后,秀浩的生日纪念会如约而至,人人纷纷前来,一边泪流,一边追忆,一边愈合。
这是一场压抑已久的宣泄,他们不是要忘记,而是从那一天开始,把悲伤留下,和过去握手言和,代替孩子继续和未来搏斗。
片尾,一个家庭重新开始,虽然依然有被偶尔触碰到伤口时的迟疑,但也有了欢笑。
门口那盏有点失灵,总会不经意间亮起的灯,大概是每一个失去孩子的父母,永远都无法释怀的心。
《生日》用悲伤表达的一切。
本来是“生”的起点,却被迫用来记住“死”的存在。
但影片又不仅仅依靠情绪来共鸣,故事中点点滴滴,人物突然的崩溃,都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一个家庭不会忘记,一个群体不会忘记,也希望一个社会不要忘记。
只有做到记住,才能警钟长鸣,避免悲剧的重演。
电影没有任何介绍事件背景的描述及画面,更没有宏大的视角切入点,只以一个遗属家庭的角度,自然令世越号题材升华成一个深入探讨灾难后遗症的作品。
全道嬿饰演的角色,是独自支撑家庭生活的妇女(顺楠)。
电影淡然地表达出她是沉船受害者的遗属,表面上她看似坚强及若无其事,但每晚独自一人时就不禁神伤,看着与儿子的聊天室对话,买着儿子的衣服嚎然大哭,种种场面令人心痛得很。
全道嬿的精彩演绎还有导演的拍摄手法,不停令我想起李沧东执导的《密阳》,两部电影异曲同工地带出女性面对灾难时的无力感,还有如何走出阴霾。
电影紧紧相扣了国民及遗属的创伤,没有脱离国民感情,即使剧情平淡仍能得人心。
但影片又不仅仅依靠情绪来共鸣,故事中点点滴滴,人物突然的崩溃,都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一个家庭不会忘记,一个群体不会忘记,也希望一个社会不要忘记。
只有做到记住,才能警钟长鸣,避免悲剧的重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这胖子爱看电影(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83047但影片又不仅仅依靠情绪来共鸣,故事中点点滴滴,人物突然的崩溃,都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一个家庭不会忘记,一个群体不会忘记,也希望一个社会不要忘记。
只有做到记住,才能警钟长鸣,避免悲剧的重演。
世越号发生的那年我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只知道是一件发生在韩国的沉船事件,对其背后沉重的意义一无所知。
去年,出于猎奇的查阅了有关资料,"活人祭祀"、"朴槿惠沉船后七小时仍然在美容院"、"封锁现场 拒绝一切救援"…这些影音资源,新闻报道,有着无数种的说法,种种都让人震惊和心痛。
无论真相是怎样,两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在那片大海沉殁,无数个家庭在那天破碎。
作为一件历史性灾难事件,有许多部讲述它的电影。
比如:那天,大海这类纪录片。
大部分都是人们对政府的控诉,对这场灾难的痛心,画面中的人们都声嘶力竭的,都泪流满面的宣泄着自己的痛苦。
而这部电影——生日,它不一样。
它的前四分之三都在向你慢慢讲述这这场灾难带给受难者家属漫长的心碎,为最后整个情感爆发而酝酿。
失去一个人,最难的从来都不是失去他的那一刻,而是接受失去了他这个事实的过程。
整部电影对与世越号受难者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人的心理过程刻画的十分细腻。
不管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亲近的后辈,被救的幸存者,在大家都似乎平淡的生活后,思念着逝者。
妈妈总是睡在客厅,感应灯亮起就好像儿子放学回来了;爸爸拿着儿子的护照去机场盖出入境的章,只想满足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妹妹有了好吃的总是记着留给哥哥,却因哥哥的遇难害怕大海;发小一直做着他做过的兼职,保存着他们所有的回忆;获救的幸存者去完成朋友们的愿望,艰难的活着。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说着容易,其实很难。
也许一直怀念着很痛苦,但也舍不得放手道别。
生日这部电影记录了所有的人从痛苦到接受,却又好像无法填补的对最亲的人的离开。
我再也不想去查阅翻看世越号的有关资料记录了,每次看到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面孔我都会觉得痛心。
像电影中一位遇难者母亲所讲:如果没有发生这种事,她的儿子会顺利毕业,上大学,找到工作,也许还会结婚。
他们也有过无数对未来的憧憬,也有想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当他们全身都被冰冷的海水包围,直面死亡时,该多么害怕无助。
我看过的一个报道中,一位幸存者说:一看到樱花就会想起你们,我们绝对不会忘记你们,会好好记牢,直到我们再次相见的那天,再记起我们十八岁的样子。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从仁川港出发,开往济州岛。
船上大多是来自韩国鞍山市檀元高中的学生,他们正满怀欣喜的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假期生活。
然而这艘船最终却没能按计划驶向目的地,沉没在了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
476人,仅有172人生还。
直到3年后,“世越号”沉船才被打捞出水。
如今5年过去了,关于“世越号沉船”的真相仍然众说纷纭。
以这个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生日》上个月在韩国正式上映,看完电影的我只能表示眼泪像关不上的水龙头,奔涌不止。
国外影评网站IMDB为8.3分,目前豆瓣只有700多人评分,仅7.5分。
但是我赌他过段时间在国内会火,并且评分一定会涨。
先来说一下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
男主是韩国一线男演员薛耿求,也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你大概率看过他主演的电影《素媛》,封他为影帝一点也不过分。
女主全度妍,凭借在《密阳》中的精彩演出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也是一个分量很足的影后。
这两个人在影片中可以说是献上了真·教科书级的演技。
而且影片中的甲乙丙丁们,演技也纷纷在线。
电影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很大的世界观或价值观,而是把故事聚焦在了事故发生之后一个家庭的矛盾和悲痛。
薛耿求饰演的正日和金度妍饰演的顺南是一对夫妻,丈夫在越南工作,一待就是五年。
他们的儿子秀浩在“世越号”沉船事故中不幸遇难。
顺南怪自己出事当天没能看到秀浩打来的电话,更怪丈夫在孩子去世后也没能赶回来,夫妻两人因此产生了隔阂。
沉浸在丧子悲痛中的顺南不接受政府的赔偿,也从不参加遇难者家属的纪念活动,甚至频频产生幻觉,需要靠药物维稳。
她经常在夜里失控,痛哭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小区里。
邻居们刚开始会跟着她哭,到后来也都释怀了。
正日自感对家庭亏欠很多,他对秀浩的记忆还停留在5年前,甚至儿子多高、胖了还是瘦了,他都一无所知。
秀浩为了去越南找父亲,他规划了很久。
办护照、学英语、规划线路……可是直到最后也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作为一个男人,正日在电影中大多时候都是隐忍的,他要照顾女儿,要关心妻子,他不能哭,现实也不给他哭的机会。
直到电影尾声,正日才将内心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出来。
从眼含泪水到放声大哭,我认为这个画面是整部电影最令人动容的,不禁为薛耿求的演技拍案叫绝。
电影情节是平淡的,哭戏确实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男主是素媛爸爸,女主是密阳的妈妈,就是要观众哭的。
很多人说导演煽情太刻意了,我并不赞成。
韩国SBS电视台2016年的节目《无法毕业的孩子们》,很真实的给我们呈现了事故中遇难者家属们两年后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悲痛远不止于落泪。
学校里有一间教室留给了事故中遇难的同学们,教室里摆满了鲜花,每年4月16日,家长们都会来到这里,代替他们的孩子答到。
诗妍的妈妈还是会经常想起女儿,即使是去泡温泉,她也不敢把脚放在水里,因为她会想起女儿泡肿的手脚。
她说:“以后那种幸福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来了”。
言语间泪流不止。
静秀的母亲常备一条手帕,在镜头面前一言不发,直到最后还是没忍住痛哭。
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和老师溺亡场景的俊赫,常常看着朋友们的照片痛哭,很长一段都只能靠安眠药入睡。
一位爸爸一直充满自责,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下去,旁边的记者都哭得像个孩子。
一位在事故中痛失女儿的母亲在“世越号”沉船5周年时,含泪写下了这封信:你周岁的时候抓阄抓到了线,是因为我没有买新的丝线,而把用过的线放在上面所以才会发生这种事吗?
妈妈老了才生下你,都没能怀你久点,就早早生下了你。
要是多怀你一个月,是不是就能改变你的命让你活下来呢?
妈妈是做错一切的罪人。
对不起,为了工作多挣几块钱,没能接到你最后打来的电话。
对不起,妈妈不是有钱人。
对不起,让你诞生在这一无所有的家里。
妈妈会去地狱的,女儿你去天堂吧。
(翻译来自@奋斗在韩国)
“妈妈会下地狱的”,五年来她都承受着这样的折磨。
所以相比现实,电影可以说很克制了。
演员们不是在煽情,而是用神仙般的演技呈现了一种真实的日常,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故事的最后,顺南和正日带着女儿参加了秀浩的生日纪念会,在互助小组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电影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父母们,依然在日复一日的挣扎中,等待一个答案。
这部电影在我最近电影清单的前三,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内容关于世越号事故后遗嘱和活着的人的生活,其次薛景求和全度妍两位演技咖合作。
前两天出资源了,立马下载,今天周五花了两个小时时间看完,世越号带给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很深的影响。
儿子的房间一直保持着原样,是不是这样可以欺骗自己一切都还没变?
妈妈每天忙碌着,但却还是会抽空给儿子买新上的衣服,挂在儿子房间,崭新的皮鞋放在鞋柜,会在夜间抱着你的衣服嚎啕大哭。
从国外回来的爸爸对于女儿来说是陌生的,但毕竟血浓于水,他带着她吃甜点、一起去玩、帮忙修理家里的灯,慢慢熟悉了。
代表提出要给儿子举办生日,他感觉记忆中陪伴儿子真的太少,了解的也太少。
他去儿子的房间翻到了护照,这是儿子想要陪妈妈一起去越南找爸爸而办的,但却一次没有用上。
爸爸拿着护照去求工作人员盖章,我看到这一幕眼泪止不住流。
生日那天,一群人聚在一起,观看视频,同学妈妈说着你的趣事,朋友也诉说着你一起的糗事,获救的同学也哭着说是你救了她,一屋人笑着笑着便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爸爸和妈妈的眼泪越积越多,妈妈哭着说出事那天早没有接你的电话,爸爸也哭着说一直见到你,说让你回家回到妈妈和妹妹身边,隐忍的哭声终于放肆的大哭了出来。
亲爱的孩子啊妈妈会给你买最新款衣服爸爸会为了你求人在你的护照上盖章妹妹吃华夫饼的时候会想着到一半给哥哥朋友会去你曾经想去的越南旅游。
好多人都记得关于你的事情看!
你活在这些人的心中呢!
所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你还有你们要幸福呢!
不管时间过得多快多慢,活着的人依旧要继续生活,带着对离开的人的爱,加倍幸福的。
看了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三:一是爸爸请工作人员盖章,从最初的平淡请求到嘶吼的哭求。
二是妈妈在夜里一个人大声哭泣呼喊着孩子的名字。
三是生日时邻居弟弟念着诗爸爸妈妈的哭声从小声啜泣到嚎啕大哭。
感触很深的是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都不同,有的默默有的张扬有的隐忍有的......别人给我们看到的是一面,还有不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一面。
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
故事太生硬造作了,导演水平太次,完全靠薛耿求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
灯暗了又亮,我走了又来,你会不会笑?入梦了又醒,我来了又走,你会不会哭?
这一般般
原本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由于过度煽情就变成了滥情,全程都靠薛景求和全度妍两大影帝影后的哭戏撑场,如果不是两位主角只有两星。
悲剧之后,活着的人需要一场祭奠抱团取暖释放情绪方能解脱。
死了的人一了百了,留下活着的人最痛苦。
和国产片《亲爱的》差不多,但剧情冲突感太弱,属于大闷片,全度妍和薛景求都是李沧东的金牌主角,感觉就像拍出了李沧东的节奏,p.s.我的女神啊变大婶了。
哭了一包纸巾。去年在韩国留过学的姐姐问我 “这么喜欢你爱豆,为什么不考虑去韩国?” 我说“我不喜欢韩国啊,只是我喜欢的人刚好是韩国人而已。” 她就问为什么不喜欢韩国,我说“发生过世越号事件的国家,心里好像总是过不去……” 好难受,人祸比天灾还要难以接受。遇难者的家属就像活在地狱里,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忍受无尽的煎熬。看完电影立刻播放《Spring Day》来听,在我心里一直认为这首歌是写给世越号的孩子们。
好题材,国内要是有机会去拍一部失独题材的就好了。但这部电影,功劳全在两位主演,演技确实足够出色去撑起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失当,剪辑混乱,最高潮的结尾更是凸显导演水平之差,一个如此感人的高潮,结果煽情的极其生硬,即使两位主演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最后这一幕还是灾难的。
2.5欲求表现的秀浩离开对家庭的影响以及是母亲的秀浩还是大家的秀浩。但前面却费过多笔墨描述父亲这一角色与群体的疏离,甚至影片过半还在做加法。而在后面父亲这一角色所起到的作用还远远不如母亲。家庭与集体之间的慢慢接洽有着较好的情节推动。但到结尾,形式化太强加上众人流泪顿时让影片变得廉价不少。
催泪得有些过头,父亲、母亲的表现很棒,愈加凸显出故事编排的匮乏
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平缓的缺乏状态和节奏,只有小事,却又没有细腻的感受,导演将整个氛围都控制在一种大而粗糙的悲恸里,有点迟钝,预设的电影不如生长的电影好的,不过薛耿求和全度妍两位演员将平凡演绎得很好,许多短小平实的镜头和导演一起完成了非常朴实的表演,且两人在这部电影里声音的塑造拿捏十分的完美。最后聚会一场戏处理的太长,着实破坏了真正的悲恸,文本也写得不算精彩,最好的还是那位后来的妈妈,说这个孩子没眼力见。
催泪片有点刻意煽情再加上一看到全度妍我就出戏😂只能给个一星了
1、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国伤痕电影,有社会事件作为故事雏形,有对现实的反映和政府的影射,有聚焦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有韩国电影最擅长的煽情场面,有表演感染力十足的演员阵容;2、不可否认,这场集体情绪爆发是“蓄谋已久”的,在前半部分的慢慢酝酿中,情感走向了高潮,也达到了戳人泪点的效果。
最后那个父亲爆发那段 我真的哭死 止都止不住🥹🥹🥹🥹
害!好小孩才值得愛咯。
他们失去的可是一个完美的儿子啊,他既完美,又完美,最后还十分完美
韩国电影通病
嘘俗妹羽暴骸
薛景求声音都变了…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