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部当年大明星作品的翻拍,当年史泰龙那一身腱子肉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这部全新打造的翻拍作品,在视觉特效的处理方面自然是有了不小的飞跃,慢镜头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但在人物造型方面依然跟多年之前的那部没什么区别,判官们的整个头部被一个标志性的头盔覆盖,只露出一张嘴,而全身上下则严丝合缝的覆盖着看似坚不可摧的类似铠甲一样的制服。
就这样一群人,身兼缉捕、审判和执行多重职能的他们,在遍地罪恶的世界中维持着那仅剩的点滴秩序和法律。
故事围绕着一幢摩天大楼展开,故事的两位主角被困在其中,可谓是四面楚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位判官如何能从诸多帮派成员的围剿中逃出生天,而帮派的头目——那位脸上有着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的“玛玛”将会有怎样的结局?
影片中血腥的场面比比皆是,判官的杀伤力绝对是惊人的,不过就这么一位超级英雄一般的存在,如果不是看了演员列表,我都不知道这是谁演的,从头到尾他那一顶头盔仿佛是长在了脑袋上,始终没有摘下来过,而女主角呢也没什么太多突出的表演,另外呢,就不得不说一下《冰与火之歌》了这部火爆的美剧,将其中角色逐一捧红,在剧中那位恶毒的王后——瑟曦的扮演者:琳娜·海蒂,在本片中扮演大反派。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因《冰与火》而走红。
片子简单、直白、暴力、血腥、HIGH,就是一部B级片,还是很值得喜好此类型片的朋友一看的。
无论是故事,还是类型,其实和2011年的《突袭》非常相似,都是特警在一个封闭的大楼里消灭黑帮,只不过本片重在枪战,《突袭》重在格斗。
最后说说片子的分级,美国R级、香港III级、英国18、韩国18,而在没有分级制的中国,仅仅删减5分钟,就变成了老少皆宜的G/PG级,任何年龄的观众都可以进影院观看,国内的剪刀手和审查机构真是让人不服不行啊。
删减5分钟后,B级片喜好者还有必要进影城观看吗?
一句话评论影片拥有出色的画面和质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第九区》和《惊变28天》那样的cult片,而不是一部主流好莱坞的漫画电影。
——《好莱坞报道者》影片把英国漫画中缺少的那种暴虐和凌厉表达了出来。
——《综艺》这是一部未来版的《虎胆龙威》,暴力、刺激,令人血脉贲张。
——《多伦多星报》坐好,开始享受。
这部影片会娱乐你的每一个细胞的。
——film.com幕后制作 打造一个好剧本 对于一部漫画改编的电影来说,剧本总是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剧本确定下来之后,影片的质感、故事、主题,甚至是人物性格、主题升华,就随之被确定。
参写本片剧本的,是英国的著名编剧亚力克斯·嘉兰。
他曾经撰写过《海滩》的原作小说,编写过《惊变28天》、《太阳浩劫》和《别让我走》的剧本,甚至还是《28周后》的制片人。
据亚力克斯·嘉兰透露,他在2006年就开始撰写影片的剧本了,那个时候《太阳浩劫》还在制作之中,而《28周后》还在拍摄之中。
他当时在脑子里构思的剧本,拥有特警判官的死敌,他们总是在一起斗争。
亚力克斯·嘉兰说:“这个构思,是建立在一整个漫画的基础上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撰写剧本,那么就会丧失掉一大片不是那么熟悉漫画原作的观众,因为太为冒险,所以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亚力克斯·嘉兰后来决定,要更为传统和忠实地创造一个故事,他从1986年的漫画《民主》(Democracy)和2006年的漫画《源起》(Origins)里获得了灵感,找到了开始故事的办法。
亚力克斯·嘉兰说:“我不想拍摄一部史实巨片,就是想讲述特警判官的日常故事,所以,我用一个简单的犯罪情节就开始了故事的讲述。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特警判官是一个先入为主的人物,他没有经历太多的曲折和转变,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用暴力对抗暴力的人物。
亚力克斯·嘉兰说:“这是我对人物的预设,因为我并不觉得这个角色会有什么转变或者是顿悟。
但是这个人物也在影片的过程中改变了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他的人生观和行为,不会有任何变化。
” 带着面具的主角 带着450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剧组来到了南非的开普敦取景拍摄。
前前后后一共用了20周时间,就完成了前期拍摄。
而为了有一个现实主义的景观,剧组特意放弃了科幻式的美工,转而使用了经典犯罪片的布景。
作为制片人,亚力克斯·嘉兰很喜欢这样的布景。
他说:“这样的美工能给人一种现实感,能让人觉得这个漫画人物就是真实的,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一样的,都有贫困、罪恶这样的东西。
”因为这是一部3D影片,而且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暗场景中,所以英国著名的摄影师安东尼·多德·曼妥特意为影片设计了一套新的3D拍摄的操作系统。
他说:“这套系统能让我更加方便的取景、拍摄特写镜头等等。
如果后期处理得当的话,这部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特色会介乎于《银翼杀手》和《发条橘子》之间。
” 在这部电影中,特警判官一直穿着自己的制服,并且没有摘下自己的面具。
对于这样的人物设定和服装设计,亚力克斯·嘉兰说:“这样可以给人一种神秘感,与此同时制造出一种人人,只要戴上面?具,就是特警判官的效果。
也就是说,这个角色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
这个角色的服装,并没有完全按照漫画上的来设计,而是经过了改编。
如果照搬漫画的设计的话,会让人觉得缺少新意和趣味。
” 而至于特警判官的武器和车辆,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嘉兰说:“他的武器是一个基于9mm步枪而设计出的发射系统,威力惊人。
他的车辆是一量经过改装的500cc机车。
这有些像是美国的硬汉或者是那种狂放不羁的逍遥骑士--彰显的是他的一种性格。
其实,在1995年版本的时候,制片方就准备这么设计这个人物了。
可是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这样的车没有制造出来。
而现在,我们终于能如愿以偿了。
”花絮·特警判官这个角色来自于一个英国漫画,该形象1977年首次出现,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漫画形象之一。
·为了与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那部95年老版《特警判官》相区别,新版将片名《Judge Dredd》缩改为了《Dredd》。
·和老版的《特警判官》不同,在这部电影中,特警判官不会拿下自己脸上的面具。
·因为制作理念存在着冲突,导演彼得·特拉维斯退出了该片的后期制作工作,影片的编剧兼制片人亚力克斯·嘉兰担负起导演的职责,监督该片包括剪辑在内的后期工作。
·邓肯·琼斯曾经被邀约到剧组,来执导这部电影。
但是他拒绝了制片方的好意。
他的拒绝并不是剧本的问题,而是邓肯·琼斯对《新特警判官》这部漫画电影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与其要按照写好的剧本拍摄电影,还不如不去执导它。
·迈克尔·比恩曾经来到剧组,为主角试镜。
·影片中的桃树区得名于英国什鲁斯伯里的一家饭店名。
本片的编剧和原版电影的编剧曾经在这家饭店商谈过这部电影的细节。
·影片中,桃树街上出现的涂鸦里隐藏了影片一些工作者的名字。
·除了桃树街和桃树区,影片中的所有地名和街区名都来自于2000AD的创始人和元老。
15年11月底《特警判官》这部作品貌似是从漫画改编的,然后颇为有趣的是这部作品应该在八十年代时,由史泰龙完成过一次电影改编拍摄——话说也正因此,我长期会拿它与《机械战警》弄混,毕竟都是八十年代的牛逼作品,又兼有强悍的蒙面主角这一元素。
和前一版不同的是,老一版的,由世界明星史泰龙扮演的特警判官是会漏出脸来的,然后这一版,由“洛汗骑士”卡尔厄本演的,那就是从头到尾没有露出过一次脸了——不过这反倒显得正确一些,毕竟尊重原著,更何况,不露脸的主角反倒更有一些强悍冷酷的意味。
不过说句实在话,起码老版本应该还算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而目前这一部,我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部发生在未来的《突袭》。
所谓《突袭》,是一部印度尼西亚的犯罪动作片,这一部作品可谓相当有名:重点不在于剧情、画面、镜头语言或者是于电影业有什么伟大贡献,它只是因为其高强度的动作设计,卖力的武行们,极其出色的空间调度让所有观影者都爽了一把大的。
《突袭》讲述了一帮新手警察跑去剿灭一伙武装黑帮,结果一进去就被血虐,被杀的只剩下一两个时,却突然爆发,联手匪帮反水仔,打爆黑帮枪手、打手,当场击杀匪首,拿下我方叛徒的故事。
而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奉献给我们的经典动作场面却相当多,甚至于值得未来相当数量的动作片加以学习借鉴模仿抄袭:其中相当著名的一场,即在住宅楼的天井一侧,匪帮们居高临下,手持重武器对另一侧的警察扫射的场面——整个场面呈现的效果颇为激烈,这不仅仅是关于枪械与屠杀元素的加入,更是由于场面设计出色,枪击位置与掩体等现场情况的特殊,使警察在反击、撤退、躲避等问题上进退两难,乃至于在相当短的一场动作戏中亦构成了足够强烈的戏剧冲突...话说,我BB了这么多,如果你曾经看过《新特警判官》,那么只看文字,或者应该也有所察觉:是的,这部电影貌似完完整整地抄袭了“天井枪击”的这一动作桥段。
可能不同的地方,除开使用的转轮机炮而不必居高临下,那就只有判官们只需考虑逃跑,而不需考虑反击与撤退。
而抛开这个场面来看,全片的所有的动作设计也都像是在模仿,而唯一独立设计的,大概只剩下制药车间的枪战:不过,一不给场面全景,二又雷声大雨点小,三你还不如《代号47》,这岂非在开我玩笑?
其实不仅仅“天井射击”,《新特警判官》的整个故事也与《突袭》相似颇深:老手带新手进住宅楼抓人,前期有点被围捕的倾向,后期吊打全场。
当然,由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所以老手判官其实从头开始就打爆“着”全场。
不过,既然是美式英雄主义,强调着对于主角个体的描述,那么为毛这个蒙面壮汉的角色特征如此不鲜明?
我们甚至于只能知道他是个坚守正义与法律的暴力执法人员这一身份而已。
我相信关于角色表现的问题,必然是剧本上的缺失:其实缺失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
好莱坞的编剧法则中明确提及的两点忌讳,为“你的主人公塑造的不对”与“不能让你的角色做蠢事”。
而本片的确全部犯了,前一点关于卡尔厄本的判官主角Dread已经提及,女主角的设定我没注意,毕竟因为美,但反派Ma-Ma,我也不清楚为毛明明是大Boss,整个角色的气质却显示被老大保养的小三,分明难以感觉到她对整个黑帮的控制力。
关于“做蠢事”的后一点,说句实在话,无论是犯罪分子,还是执法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不像是在完成一次暴力行动,而是仅仅在装逼或卖萌,比方说该上的时候不上,该开枪时候不开,明明角色在眼前,却仿佛是只大聋瞎等等。
其实忽略细节,这部作品的故事大背景我应该是相当喜爱的:未来、核辐射、环境崩溃、蜗居城市、巨型建筑、犯罪盛行、暴力执法者。
超能力...不过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却其实和这些设定没什么关系,永远都只有男主角与女主角在楼里爬来爬去,外面广阔的世界观丝毫没能呈现——话说,如果角色的爬楼,能把这一栋数百层、数公里高的巨型建筑的特征表现出来倒也罢,但可惜我仿佛只觉得这里还是《突袭》里的12层住宅公寓。
整部作品的所有问题,最终呈现的效果,貌似变成了一部Cult片:只不过Cult片理应有的恶趣味,貌似只是导演犯了无数错误的综合产物,而不是电影人自己的思想表达,这样要我对这一部Cult予以承认,我只能说抱歉了。
其实是个3.5分片,因为情节感觉比较俗套,人物性格特别单薄。
除此之外,动作,画面,音效,节奏,悬念都不错。
算是比较血腥的吧,不过即使血腥镜头也有精致处理的感觉,不会简单粗暴。
第一个乌龙是去之前看了网友恶搞制作的假预告片。
刚点开,就见下方评论说,别看预告片了,直接去影院吧,片儿太棒了你不会后悔的云云。
于是从善如流,也没发现恶搞的不对劲之处。
回来以后才看到最新的愤怒评论诅咒剪辑此假预告片愚弄观众的人木有小JJ...第二个乌龙是整片看下来,心中暗道凯拉奈特莉演技有不少进步。
结果直到去看演员表才发现女主角不是她。。。
两个演员长相真的是有点像的耶。。。
3D可能效果更好。
紧张感还是稍微欠缺,不然即使情节白痴也是会作为经典的动作大片而得到4分呀。
7分。
出乎意料,拍得还不错。
基本算是《突袭》的未来枪战版本。
本片摒弃了原作的漫画风格,改走近年流行的写实化路线,除了可笑的头盔外,其他基本已经找不到判官的影子了。
故事也不再讲“拯救世界”的大格局,而聚焦在一次对毒品犯的抓捕中。
慢动作的血腥屠杀让重口味的我看得很爽~~~
先说结论,一爽到底,暴力美学。
相比之下,香港那些个警匪片弱爆了。
特警判官不是警察,而是警察,法官,黑社会的合体,是爱好正义的暴力分子。
注意,他们和我们眼里的警察完全是两码事。
特警判官杰德做这份工作,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法律,甚至不是为了人民。
他大概就是喜欢杀坏人,他就是一个变态。
近距离爆头,活活烧死,把毒品塞在坏人嘴里扔下楼去,他欣赏他的杰作。
本片只阐述一个真理,对付暴力只有更暴力,对付血腥只有更血腥,对付杀戮只有更多的杀戮,惩罚坏人的不是有期徒刑,而是更残忍的死法。
匪首妈妈打错了算盘,她以为用上千人包围封死两个特警判官在一座大楼里面就解决问题,其实是摊上大事了,惹了一尊阎王。
杰德 一个人屠了一座城,人狠话不多,不惹我则以,惹了我就别想活到明天。
一队队歹徒,一路追杀杰德,结果反过来被屠戮,吓到骨子里。
最后,最漂亮的一幕,匪徒打算用几万个老百姓的命来威胁杰德,那真是太傻了。
特警判官不是警察,他就是暴力分子,他从来不谈判。
你绑人质,我就杀了人质。
在他眼里,杀戮就是艺术,照样把你从楼上扔下去高空抛物。
杰德是真正的警察,不顾后果,不计代价,对付犯罪分子,不谈判,不纳降,只有死路一条。
当初看到新特警判官时里面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彩的街头枪战和那教科书式的审判简直是太有型了。
只是那时音响坏了,看了一个多小时的静音。
现在戴上耳机回味,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真不错。
故事发生的背景很简单,几个场景,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
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犯罪频发,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
先用一个小案子简单地带入人物Derdd,接着以长官的要求直接让女主人公登场,十分的干净利落。
而且直接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Boss——mama,目的性很强。
没有推测和意想不到,直奔主题——审判mama。
接着就是楼层内的战斗。
准确分析并得出标准方案,在审判前先做出应有的预告,该审判时就审判,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比起同类型老兵带新兵的故事,新兵要么矫情要么不敢要么单纯喜欢杀人,相比之下《新》就很简单——审判。
枪械方面和目前的制式装备相比并没有多么高科技,最多就加了语音操作和DNA识别,使战斗更有实感。
再下来就是毒品。
《新》的故事因毒品而生,众多惊艳的视觉效果也因毒品而出现。
吸一口毒品然后扔下楼这种方式看似平淡,实则残忍无比。
看着自己以慢动作摔下200层楼已经很恐怖了,更恐怖的是摔下楼后瞬间的死亡过程和死亡感觉也是以百分之一的速度体验的,其残忍程度堪比凌迟和炮烙。
不少慢动作镜头也是借吸入毒品后的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表现的,画面很惊艳,效果很科学。
最后是声音。
快节奏的电音让我想起了《创战纪》,和《新》一样都增加了战斗时的激昂感和爽快感。
尤其是mama扫射楼层时Dredd烟雾中的背影配上霸气侧漏的音乐,简直不能再有型。
加之Dredd的声音本来就很有磁性,看到那全是胡渣的下巴就可以脑补出头盔下的大叔脸。
整部电影中声音很明晰,不同的声音不会混音严重。
这部电影我给出的评价就是不错,非常干净,条理清晰。
可以很简单的看出,导演就是想把这个故事拍出来,没有过多的内涵。
有的导演或者剧作者为了刻意增加作品的深度,特意增加宏大的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到头来反倒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干净的故事却能被从中挖掘出有意思的东西。
说实在,我并不能理解这部影片如此低的评分,当我们看到电影时看的不只是电影,还有导演和作者的特点和内心,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风格就是简单。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经典的例子,曹文轩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时都说自己当初就没有想那么多情感,只是想写出来而已。
至于反例嘛……看看某比特人的《爵迹》就好,不过多赘述了。
我把这部剧情简单的电影,作为“推荐”来评价的。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看电影是不需要那么费脑子的,只需要视觉上过瘾就可以 了。
其实这算是一部不错的枪战片,就是正反两方在一栋建筑里,互相干死对方就可以了。
这就是真人版的CS。
这部电影是没有表情的,看主人公DERDD,用头盔罩住脸上三分之二,只有嘴和下巴露出来,而且整部电影中,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笑过一次,所以对表演来说,那就别笑,一直这样下去就可以了。
拆东墙去补西墙,好吧!
这部电影的出彩,还是枪战场面了,尤其是高潮时期,女反派弄出三把重机枪,把一层楼都打穿了。
还有血腥的场面和子弹穿过头颅的慢镜头,这都是出彩的一点。
就是最后的时候,片子在把女反派搞掉的时候太简单了,我还以为 女反派怎么着整点药或者盔甲,大干一场,没想到就那么简单的给收拾了。
如果作为纯属娱乐的片子,这还是不错的一部片子。
有人说这是借鉴套用,这他妈赤裸裸的抄袭突袭:封闭式大楼,在住户家避难,大佬是毒枭,贿赂贪腐渗透警界,阻断特警与外界通讯,用楼道摄像头来定位特警实施围堵,冲进制毒车间,从框架结构到情节走向乃至细节处理都充斥着暴发户的金属火药味道想要掩盖原版的拳拳到肉肾上腺飙升紧张刺激感。
强行植入女版教授的读心术,让突出重围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暴露了剧本的简单粗暴,因为反派没一个能打的,除了一个能封闭大楼屏蔽特警通讯信号等的黑客,和那几挺重型机枪,简直就是让特警赶鸡鸭。
未来的毒品慢动作就真的是慢动作,而且视觉所致还是粉红色,这不就是伟哥未来的研发方向吗?
让性爱变得缓慢且更有情趣。
那广告词都想好了,还是杜蕾斯体哟!
造福亿万男女的产品怎么沦为毒品呢!
爱血浆肉末肢体乱飞的朋友请看原版的割喉与杀死比尔不是比这更有趣。
美版突袭不用拍了,这个就是。
跟突袭简直一模一样,看来此类闯关类电影越来越多了。剧情极其单薄,Slo-Mo 这个元素的加入完全为了拖延时间,还不如突袭那样多层次的打斗呢。女主金发黑瞳桃唇长得很标致(她很适合金发),往后要关注一下;男主硬生生从头到尾没露脸只看到那个不吸米老湿似的下垂嘴角。
还可以
沈妖极力推荐 也算给他赏脸了(女主没有金发就残了)
跟《突袭》一比就像地沟油一样粗俗恶心...
关于反派BOSS一伙的槽点好多啊,好想吐槽好想吐槽好想吐槽,但是吐了就剧透就剧透就剧透。。。女主很正,男主虽然只露了下巴但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多好的本子,但是BUG剧情还是太多。。。啊啊啊好想吐槽反派。。。
烂片
预告片绝对是该片的唯一亮点。。。
3D的居然要30块,坑爹~男主是因为从头到尾都没露脸所以一直在用嘴角演戏嘛!一直保持这个嘴型(-︿-) 最后女毒枭落地的慢镜头我以为会有脑浆血浆飞溅的,结果好失望。。。
出乎意料之外呢,看封面以为就一部爆米花动作片,哦~~~越看越好看说。横版ACT过关式剧情推进外加枪枪爆头的B级片质感,爽哉!貌似是翻拍,史泰龙演过,下次找来观摩观摩
蛮爽。。就是慢镜头不怎么喜欢。。
动作枪战没想象的火爆 但压抑的气氛可以加一星; 很多人说像突袭 倒是觉得贫民窟的百态很像暴力十三区;声控切换各类弹药的枪很酷 但没说那么小的空间怎么做到的;还有就是里面的子弹时间很像游戏马克思佩恩,海报很像光晕。
Dredd的造型几度让我认为是几十年前风靡全球的机械战警。末日的暴力街区,警察以暴制暴不再是新鲜话题,难得的是特警原来可以这么牛逼,当年李小龙闯死亡塔不过几十层,这厮带着个新手女人从1单刷副本到200层。难得是动作画面和暴力画面相当优美贴切,流畅自然定是下了苦功,“慢动作”更是另一种美
神马玩意。
很cult的爆米花电影, 相比老版有较大提升. 吸食Slow-mo后的特效超赞.
十分枯燥无味。男演员可以当选最悲催男主角了,你以为你下巴那么抢戏么,居然接受如此悲催屈辱的条件:不露脸,难道方便找替身?暴力美学的风格也不彻底啊。
实在很垃圾.
暴力但不够美
Olivia算是个美女……
主角嘴辨识度很强,后期4个相同扮相的判官,靠这耷拉紧绷着的嘴我一眼就认出了主角
翻拍都力图寻找新含义,拍得跟前作完全不是一个样,史泰龙时代动作巨星自然是个人演出,如今新拍,咳,要是美工给力点就好了,凭什么特警要穿破衣烂衫呢,米国变成一片废墟,视觉上跟看第九区没什么区别。三个星全部给故事,扣掉两个星给画面~= =~顺便,那是薇诺拉吗?!!!(好吧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