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演員,編輯和導演一定是特別溫柔的人吧。
看完電影,遲遲不能從情緒裡走出來,當發現自己的「寬恕」和「善良」會被辜負的時候,心原來會那麼那麼痛。
一直以來都在並堅持做一個善良和溫暖的人,是因為相信所有的「善意」不會被辜負。
即便受到了傷害默默、努力地自我治癒,告訴自己不要成為像傷害自己一樣的人,當然也懷著他們會變好的期待。
即便期待落空,大多躲遠並許願糟糕的事情別在發生,並用值得感恩的事情安慰自己。
那個時候總以為自己不再在意,原來想到得到我的原諒的他們並不會成為我期待的「好人,想到他們會繼續傷害別人,我的心是那麼那麼痛。
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遇到那麼美好的人兒和事,照亮我的生活,也會希望自己能將力量傳遞,做個有溫度、會發光的人。
電影帶來的情緒更多是在於,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樂於傷害別人,為他們得到我們輕易的原諒不值。
興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是「想多了」「腦洞太大」,可是親愛的,你可曾想過,不幸也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到時候再後悔沒做個悲憫和善良的人就太晚了。
我願意一如既往地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We are all part of it.
我不许你操控我的思想,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真的错了。
一个和深爱的男人即将结婚的女人,因为年少无知的残忍未成年连环杀手而打碎自己最美好的梦,但是她却选择了原谅。
看到影片的开头,除了震惊和自惭形愧,再找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词,其实还有一点点质疑和不可思议被我不自信的掩藏起来,真是容易被洗脑的观影者!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在影片后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被批判的现象,我忽视了女主冰冷而毫无生气的脸,忽视了她看似温暖实则淡漠的微笑,忽视了她看似清透实则早已封闭的内心。
虚伪的“原谅”,只是自己给溃烂的伤口匆匆的掩盖上一层甚至没有消毒的纱布。
虚伪的“宽恕”,是对懦弱的自己撒谎:“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这样我才能真正解脱”。
一个谎言需要千千万万谎言的包裹,请求撤销死刑的联名书、对“宽恕者”的采访并非出于义务,这是女主在支撑起自己对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只要想想,有这么多人都选择了宽恕,并且他们也获得了“解脱”,所以我做的是对的,所以我也解脱了。
就可以像喝酒一样自我麻痹,可以无所顾忌的在车站发呆,在下雨天躲在家里不肯出门。
第一次劝解受害者与加害者双方的家人,看到受害者家人不肯放下痛苦和仇恨,也许心中还在为之可惜:为什么不放下呢,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获得新生。
此时内心的魔咒,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动摇。
第二次上门采访一位养猫的老人,老人的状态很好,回答的也是她所要的,虽然作为观众总觉得那回答像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乏味不好吸收,更不能接受。
尤其是在小姑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质疑时,老人抽搐的嘴角和女主慌乱的神情,就好像一个被掩饰的很好的秘密就要被发现,所以她及时的制止,维护着支撑自己一整年的魔咒。
第三次采访,看上去好像只是为后面小姑娘的戏份做铺垫,实则却狠狠地动摇了女主心中的冰山。
女主从小习惯逆来顺受,即使是爸妈吵架带来的伤害也宁愿隐忍,相信爸妈是爱自己的,相信他人是善良的,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受伤,只是一味的麻痹自己,“父母总是爱自己孩子的”“犯错的人应该得到原谅”。
小姑娘则是更像一个懂得维护自己的小大人,虽然摆脱不了叛逆的嫌疑,谁都不能否认她的早慧她的犀利总是能够刺得又准又狠。
也许正是这样两种及其相反的个性使得她们异常的投缘,更给我们抛出问题:就因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不管自己受什么样的伤害(虽然家长打小孩非常正常,可是影片的级别都可以达到家暴了,我想如果导演不拍的那么惨烈,有点撑不起小姑娘的怨恨)也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接受吗?
就只是因为对方是未成年人,反而要受害者去原谅去宽恕吗?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和貌似约定成俗的美德,使得我们受到了伤害,却找不到理由哭喊申诉?
第四次采访也许是让我最激动的时刻,也是那一次让女主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我为什么要宽恕?
如果说宽恕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可是为什么我却仍然这么痛苦,折磨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为什么孩子依旧顽劣异常,难道我一开始的“原谅”就是这么虚伪,就只是自己懦弱逃避的借口?
而我逃避内心的懦弱,不仅让自己沉沦迷醉了一年,也纵容了凶手,更伤害了同样是受害者家人的心,宣兵夺主般的剥夺了他们憎恨的权力。
在她猛然惊醒后选择自杀也正是她软弱的性格所导致的,过度的善良就是懦弱。
受到有意的伤害不懂的反击,反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选择容忍退让。
发现自己的容忍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不站起来教训对方反而选择更愚蠢的“让步”--放弃生命。
真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真应该向《告白》的女主学习你用你的无知和残忍毁了我上半辈子,那么我会用我的下半辈子教会你什么叫疼。
让人欣慰的是,最终她终于学会了勇敢,抛弃虚伪的宽恕,真正的挖出深藏内心的委屈,哭喊过后接受自己的痛苦,也找到自己痛苦的意义“我要等待到我可以接受这个真相的那天”。
因为我们不能为了宽恕而宽恕,如果恨能舒服一点,那就恨好了。
每个人的观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因为经历和对感情和观察角度的理解不同,观感自然不同,所以才不会出现100%的好评和差评的影评。
即便是凤毛麟角,在一片倒的形式下也会有那么几个微弱的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乔妹的演技很好,前期表面的平静也隐透着莫名的挣扎。
后期的自我否定和对真相探寻时的犹豫和渴望交织出的迫切又胆怯的情绪也表现的很好。
小姑娘对家人的爱恨交织也演的很自然,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更明白那种感觉吧反应的现实社会也会让人觉得忧心,尽管只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像修女和神父一样,一味的劝受害者去原谅罪人,像劳教所的管理人员一样说要让少年犯不受打扰的过新生活···那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又有谁关心,因为得到原谅而放心开始新生活却没有一丝愧疚的害人者真的值得原谅吗?
好像那个被害女孩的母亲说的,所有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情动人,那就只能以法治人
韩国人的逻辑很有意思,对待二次碾压和杀人不眨眼的连续杀人犯,竟然要求受害人原谅施暴者,我真是跪了。。。。。。。
这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值得肯定,宁愿以暴制暴,也不放过一个。
首先必须得明白一个客观事实,人性中有绝对无法原谅的部分,所谓的人之恶。
人类之所以繁衍到今天,合作和竞争相辅相成。
在很多极端条件下,必须要通过碾压同类或者异族,才能保证自己基因的延续。
这种碾压包括残杀,强X,侮辱,暴力,等等等。
而这种极端条件很多很多,所以这种恶在人类血液中被一代代继承,或者说,在人类意识形态中,被一代代继承。
客观上来说,若没有这种恶的作用,人类这款基因库也不会繁衍得那么成功和巨大。
但是,客观归客观。
当整个族群的道德意识和宗教意识完全觉醒,并且上升到很大高度时,这种写入人性本能中的“恶”却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于那些“善”的伤害。
其实,片中的女主角,未婚夫被人2次碾压后死亡,她使用圣母般“原谅犯罪者”的方式进行自我催眠。
这可能是一种自我本能的保护,保护自己人格不因为这整件事情的冲击崩溃掉。
但是,自我催眠的下场是什么?
正如片中所述,把本该开刀消炎动手术的山口贴个创可贴,那么伤口表面上看不出来,内里面只会腐烂生蛆,给整个躯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最后坏死或截肢。
用到人的心理角度,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极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生无法痊愈。
人性中的这部分恶是无法被原谅的,因为只有通过施暴者本身的忏悔,用他们自己的善把自己恶给消除掉,那这一个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只是对施暴者和别的善者的意义。
也许这时受害者才能说一句原谅。
若"恶"还存在,受害人的“原谅”,只是助纣为虐。
就如片中那机车少年,杀了女主角的未婚夫,被女主角原谅得到释放,然后因为一句话不合,有马上杀了别的少年。
善者要想自保,不能用“原谅”,而是通过不原谅,把对方施暴行恶的能力,借助法律的途径,监管起来。
同时,这种“恶”的成分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但是受后天成长生活的环境刺激,其个体含量和表现方式差异巨大。
杀人强奸和冷暴力,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等,通通都算,含量不同而已。
那些看似轻巧的行径,哪怕有在多的冠冕堂皇的漂亮理由,从纯粹的道德层面,都是不可原谅的。
而且其被善消除掉的概率也是极低,片中已经做了统计了,二次犯罪的概率高达7成,更何况生活中的那些龌龊的勾当。
比较有意思的是,韩国社会却有一种强迫症型的原谅情绪...那个修女做着两边不是人的工作,却乐在其中;少年犯监狱的看守人像守护着天使一般守护着那个杀人的恶魔。
他们社会舆论的导向居然是同情施暴者而不是保护受害者。
甚至强迫受害者去“原谅”。
我觉得这个社会是有毛病吧,或者影片片面了,若是客观上如此,我只能把这种强迫症型归为阴谋论了。
阴谋论无处不在的,男权思维对女性的婚姻压迫是阴谋,中国儿童精英教育也是个天大的阴谋。
所有阴谋论都有一个共性,少部分有文化的流氓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洗脑的方式带领一大批走狗奴役善良懦弱的人,并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思潮。
以此得出韩国的这个“原谅罪犯”社会强迫症,其背后的黑手很有可能是那些自己后代中有罪犯的当权者和有黑历史却坐高位的人。
他们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万幸,文化渊源流长的华夏大地,讲究杀人偿命这门手艺的中华民族,还没被这类阴谋论洗坏脑子。
最后来比较一下韩国的宋慧乔和中的范冰冰。
都是两国的一线明星,论长相,各自在纯美和艳美这两大不同领域做到了登峰造极,这点打平。
从年龄上来说,两人也都是刚满30岁的成熟女性,都处于女演员最最黄金的年纪。
同时都在经历从一个偶像明星到实力演员的转型过程。
她们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即文艺片。
《二次曝光》我还没看,但是范爷和李玉之前合作的《苹果》和《观音山》都看过了,就说与《今天》相比吧,感觉韩国导演李廷香的视角要比李玉更广些。
前者是在深刻揭露人性的普遍性一面,后者专注挖掘比较少见的一部分极端情况。
所以从观众角度来说,肯定是前者的接受度大一些,我个人也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可前者。
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要能创造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
从表演角度来说,首先得肯定两位女演员的优秀和努力。
但我真担心美丽成了范爷的障碍。
她太美丽了,美丽得容易让人出戏,李玉戏里的角色,有时不需要那么锋利的美丽。
她的美像一把刀,把本该承载故事的角色应该表现出的故事情境,给破坏掉了。
宋慧乔的颜其实是走偏锋的,多一点就俗了,少一点就淡了。
她的面容,保留了很多传统东方人所喜爱的审美特征-纯和善,并精致化。
所以怎么看着都舒服,舒服感排在惊艳感之前。
她洒在人堆里,绝对不起眼。
但是看第二眼的时候,就容易把人的魂给勾了。
所以这种面孔简直是文艺片的梦寐的主角脸孔啊,看似平凡——能入戏。
第二眼的勾魂——可以当主角。
不过两位都很美丽,两位都很努力,两位都有很多很多的粉丝,两位的未来都能用演技,证明自己的天后身份。
作为电影来说,我不认可这部片子的价值:故事不丰满,缺乏戏剧冲突,蒙太奇运用地十分牵强,像是蒙童刚学造句,只是一味地试图仿造形式,还未得三味。
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我很欣赏这部片子的主题,所讨论的哲学问题。
开篇是女主采访过的鳏居男人一段关于猫和人的区别的观察,很有意思,与我理解的本片主旨相得益彰。
即社会促使了人和人彼此依存的局面,人不能像猫一样全然独立,所以在人的关系中,就首先要解决责任与义务的界定(家庭关系),与对待彼此行为的指导准则(宗教),这些显然困难但异常显著的问题。
毕竟个体对独立的倾向来源于天性和动物本能。
电影主要讨论了一个困扰难解的侧面,原谅。
采用了至少两个角度,一,从社会、法律制度出发,死刑等重罚是否合理;给罪犯以宽恕和机会,是否利大于弊。
也就是功利主义的思辨。
这个角度电影有明显倾向性的答案。
它否定轻罚,认为非重刑不足以令罪人忏悔改过,认为轻罚会助长罪犯的病态心理。
二,从哲学和宗教角度,电影讨论了宽恕究竟是否能给受害者亲属带来心灵上的平静。
这方面我觉得是没给出答案的,这一点甚至非常好,电影只抛出怀疑,像片中的女主角通过和有不同想法的受害者家属沟通后逐渐对自己之前的决策产生了怀疑一样,显然,电影希望提供给观众对待哲学问题的多个角度,杜绝片面。
这些非常好,比主旋律电影要有深度。
心的回归与重生这是一部以原谅为题材的影片,“原谅”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导演试图透过这个视角,立体地呈现出社会环境与人的价值理念的关系,同时,导演也力求通过这条明线,完成一次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方式的探索。
人性的回归 影片挖掘出“原谅”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矛盾性,在对“原谅”置疑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人性深刻还原。
片中的人物关系的设置和人物性格的表现是比较严谨细腻的,无论是多慧,池敏,池锡,还是翔宇姐姐,修女,神父等人物形象都具有很鲜明的象征意义。
多慧以一个宽恕者的身份存在于整个人物关系网。
幼时家庭的不合,让她比别人更渴望理解和安定,让她本能的畏惧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习惯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去求得一份表面的和谐,在多慧的生命里,“主”不是她自己,是他人,是命运,是社会既定价值观,在对这些的服从和接受中,她逐渐把自我的意识封闭在心深处。
她对于肇事者的宽恕确实是在竭力逃避一种“不和”的状态,她不愿去了解肇事者的现状,并想借被采访者“高尚”的说辞来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在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看似安全的理想王国。
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慧的宽恕是一种怯懦,只是多慧愿意相信的人性善面只是自己渴望的善面,而非她真实感受。
多慧愿意给予别人的温暖也恰好是她企盼的温暖,而不曾被她所拥有。
多慧在怨恨与原谅中挣扎、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回归自我的一段艰难旅程,她的成长在于勇敢揭开那层美好和平的表象,勇敢面对心中的那座冰山;她的善良在于面对现实之后选择的依然不是一味怨恨,而是去寻找一种宽恕的本质,从而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
池敏显然是片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这是一个生活在法官父亲绝对权威下的孩子,在与父亲的长期对立中,她产生了一种极强的自卫心理,渴望沟通,渴望被爱,却拒绝别人走进内心;希望自己能原谅父亲,却习惯性抗拒着固有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回避着心底的那个善良的自己。
她在多慧的相处中下才渐渐正视,正因为怀有一颗宽恕的心,她才会用极端的叛逆保护着心中那份脆弱的希望,她才会把对父亲的怨恨都变成了对自己的伤害,其实就如多慧,把对凶手的怨恨都转化为对自己的折磨。
多慧与池敏之间的对比性和想通性构成了本片的思想载体。
两个以不同方式在怨恨与原谅里迷失,却同样把伤害带给了自己的人,在相互冲突中找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在“宽恕”的路上彼此引导,为各自的心找到出口。
人权的质问 “主”在影片中是一种宗教力量,也象征着一种普遍信仰的主流意识。
原谅被“主”看作是一种高尚,这种意识逐渐在人们的思想里扎根,谁又会去反思高尚背后的种种的问题?
当宽恕成为被宽恕者逃避责任的理由,当原谅成为一种可以被轻易索取的廉价幸福,那么原谅的意义在哪里,原谅究竟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是亵渎?
人们对于加害者的偏袒,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主流意识的盲目肯定,却不知在“主”的控制下,有多少个体的价值被无视。
“主”给了我们标准,却没有给每一个生命平等的温情。
池敏带着满心伤痕艰难地行走在嘈杂的夜色里,多慧停下自行车后的背影消融在繁华的都市中,导演采用这样的构图表现了生命在大千世界里渺小与孤独的状态。
那个独自在空旷的土地上无助哭泣的身影,于俯拍下渐渐拉远的镜头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尘土,成为气,恐怕也无人过问,多少人的离开和翔宇的死一样没有改变这世界的一丝一毫?
而那尊仰拍镜头下慢慢推近的神像,却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占据着人们思想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的讽刺?
在不曾真正读懂每一个生灵的意义之前,谈宽恕与被宽恕,谈对生命的关怀,都是一种自私和对生命的轻视。
人生的寻思 宽恕不代表忘却仇恨,更不是包容罪恶,强迫自己去容忍和逃避,只会把怨恨累积在自己心底,而更加沉陷于对生命的悲观情绪。
既然不能让阴霾从心里散去,那就试着让阳光照内心,懂得感受和给予,美好的东西总会取代苦痛,成为生命的重心和活着的意义。
每一个今天认真去生活,今天是昨日逝去的人迫切渴望的明天,今天的每一刻也都可能改变明天的命运。
如果她知道那是最后一次,她会微笑着对他说“我爱你”,可是,那一个今天不会重来,只会成为生命里永远的遗憾,错过了一班车,就可能错失整个美好的人生。
这部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一个对于矛盾的和解,谁都没有等到一句“对不起”,宽恕者的原谅在被宽恕者的眼里也许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荒诞,有时候正视自己比原谅他人更艰难。
对于每个人来说,让心重生都需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就如池敏离开时蜿蜒的轨迹,就如多慧逆风行驶中的迷茫……人生从来都不是一段平坦的旅程,谁都在不停迷路,不断找方向……
偶然翻阅草稿箱看到静静躺着未曾寄出的五年前写的这封信———— 姐姐,我推荐你看一部宋慧乔演的电影,《今天》,关于原谅与惩罚的故事,我写了观后感一篇,也作为自己十年来心路的总结,与你分享。
希望我们都能真正放下对家庭的不满,直面人生,活出自我。
2013,加油!
正文如下。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回老家车上得遇认识十年的中学同学,一起回忆了葱茏岁月里那些泛黄的记忆,在距离25岁生日还有41天的今天看了影片《今天》,并且听闻母亲中学同学于昨晚去世的消息,看到影片中那么令人心疼的池敏,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对于自己及家庭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挨打的孩子不是真的愿意挨打,而是自尊心的爆发所导致的叛逆成为父母教训一番的理由而已。
然而每个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倘若长大后有了一番成绩,必然会成为父母炫耀自己管教成绩的标本。
那种恨到想要杀人的幼小的心,和那种直感到绝望压抑无法逃脱宿命般绝望的心情,剧中的池敏用杀死自己的方式(因长期被虐打心情抑郁而患上致命的肾病)来转移自己想要杀死父亲的念头,那么我呢。。。
从小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小孩。
几乎没有笑容,没有十分开心的时候,总是被灌输着要乖巧懂事的理论,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甘愿为了所谓夸奖而生生夺去自己童稚的不折不扣的无青少年。
曾经因为父亲年轻时对母亲跟外婆犯下的错误而十分憎恨,以至于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因为言语不合而挨打在身,于是更加怨恨,后来家里开了旅店,又因为看不惯家里经营的方式(看不惯客人赊账而埋怨父亲)而大吵大闹,往往对于父母的这种数落都会变换成拳脚,同样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或者说虚荣心,羞于把这一切遭际讲给朋友听,于是心里的话都写到日记本上,于是变得有些自闭,有时候生了一肚子气,根本没心情写作业了,然而第二天还要面对老师,同样因为自尊心,只有暂时搁下怨仇专心学习。
就是这样,依然还是名列前茅,数一数二,然而我没有与我同龄的女孩子她们那样娇贵,我从来这样狠心的对待自己,也难怪得不到家人的宠爱,这就是十年前的我,十年前的生活。
今天,我还同父亲深入地交谈了一番,父女关系早已不再如十年前那般僵硬,父亲早已原谅了我的叛逆,我也原谅了记忆里叫人憎恨的父亲的形象,我不再是经常挨打在身的少年,而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
然而今天看到片中的池敏,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自卑敏感而又自尊要强的十四岁少年,一边鄙夷同龄人的娇稚一边又偷偷的羡慕着,坚强的令人心疼…时间过去十年之久,然而那个小小少年,并未远离,一直还在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十年后今天的生活。
大学时期,我曾经一度十分的痛苦,痛苦产生自内心对于要强的自己丢失的事实与强迫自己恢复坚强的愿望的两两对峙。
我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再出类拔萃的实际,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宠溺,我投降了,放弃了自我(注重内心世界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慢慢变成自己曾经鄙夷的那种傲娇的女孩的影子,姐姐的衣橱成为我粉饰自己悲苦童年摇身一变备受亲人宠爱的娇娃的工具。
期间几段情感亦友亦爱或深或浅,都因渴望被爱的如壑般深沉与争而不得,导致了情感和人生的“悲剧”。
似乎我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的我依然走在这条老路上久久徘徊着,操着粉刷自己的旧业,欺瞒着别人也欺瞒着自我。
多少次,梦里那个本真的我,想要跳出来扼杀摧残自己的蠢货,多少次又被所谓自尊心按将下去,用病痛麻痹神经,冰封住自己的灵魂,最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欺骗了他人,更是对自己的欺骗,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缠上纱布,欺瞒掩盖,却使伤口愈烂愈深,成为无法抹去的疤痕横亘在心尖上……直到今天,敲下这段文字,我才试图揭下虚伪的面具,认真面对自己。
这,于我,是幸运的。
我生而本就不是什么金枝玉叶,没有得到过什么宠爱,然而我承认自己渴望得到关注跟宠爱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今我已然错过了备受娇宠的年纪,再想在余下生命里填补这一空白,只能是人生的倒错。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有些许缺失,然而在错的年纪弥补自己曾有的缺失,却不是多么明智的选择,面对它,承认它,经历它,接受它,曾经的缺失才会抚平,人生的道路才会敞开。
睿智、理性、大气、坚贞,担起该负的责任来,这才是23岁的女子所该有的特质,不再拿自己的健康不当回事,不再不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不再假装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一切,不再以别人的宠为放肆的筹码,不再随心所欲口肆无忌惮,不再伤害别人而不自知……召回自信努力、认真坚定的灵魂,打碎为了逃避现实而编织的梦幻!
曾经多么痛苦,我还不是从十四岁长到了二十四岁吗,如果时光能倒流,多想回到那一年,直面那个小少年倔强的眼神,告诉她:“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原谅他人就是珍惜自己,放下仇恨,才能真正的开心!
”然后再轻轻拥抱她颤抖的瘦小的身躯…
曾经在网易新闻下面看到一个叫做“不染”的网友关于宽恕的短评。
觉得非常在理,就复制记录了下来。
不染的原短评如下: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才谈得上宽容和宽恕,否则所谓的宽恕就成了对恶的逆来顺受。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不宽容不宽恕,那可以称为合理报复,为给受害者情感上的安慰,有时,报复是必须的。
遗孤该有向凶手扔臭鸡蛋的权利。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在对施暴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后,停下来,严防对暴力的滥用,重建道德秩序,重建天理良心的最低标准,重建由社会共识坚守的底线,这是文明。
在文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宽恕。
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我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偶遇”了“今天”这部片子。
看片子的时候不时地抽泣,因为有很多似曾相识以及感同深受的片段。
首先,关于池敏。
每每到她的镜头,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来。
特别是宋慧乔对她说“......不是父母的问题。
即使你怨恨父母,你也没有去伤害其他的人啊......”池敏默默的说“可我正在杀死自己啊。
” 池敏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
她恨极了那个动不动就把她往死里打的爸爸,恨那个不保护自己一直站在爸爸那边的妈妈。
她最鄙视的就是那句“你今天的成绩是我打出来的”。
如果爸爸不打她,她是不是会变得更坏呢?
我不知道。
痛苦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那个将痛苦降到最低的方式活下去。
遇到拳打脚踢的父母,有子女选择杀害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选择伤害自己或者使自己过得很窝囊以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还有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别无选择对吗?
其次,关于原谅与救赎。
有人说原谅他人就是原谅自己。
对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所以还没有做到原谅别人。
我说的别人也不是别人,就是我的父母。
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我的一个坎。
我也像池敏那样,认为父母重视我的教育问题只是为了给他们的面子添光。
如果我学习好,那么他们就有资本向其他人炫耀。
包括毕业后,爸爸一直跟我强调当公务员的种种福利,希望我考公务员的事,我也认为他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更好。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父母的一颗棋子,用来完成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
我从来没有与他们发生过正面的对抗。
觉得自己好懦弱又矛盾。
我可以理解作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可是我又不甘心就这样顺着他们的意。
找工作的事情就这样一直耗着,我这三个月就这样默默的消耗能量,想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只待在自己的思想圈子里。
同时我又希望被救赎。
在埋怨父母的同时,我也埋怨自己。
埋怨自己的懦弱,胆小,害怕承担责任。
终止痛苦的时间只有自己知道。
“我永远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往往深陷痛苦的人都这么想,看了这片子我才知道自己不是最痛苦的人。
比起太多人的遭遇,我真的很幸福了。
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并且感恩我所拥有的。
这是我往后每年新年的愿望。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
“美啊美 美到宋慧乔”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不可以被原谅
明白意思,略有作作
并不理解。
除了宋慧乔 毫无看点。。
宽恕与自我救赎的题材,容易走进小胡同,比较纠结的类型,看得人也不明朗。冲着乔妹给的三星。
这片要和《密阳》比较着看。
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怨恨不是你想放想放就能放,何必强迫自己去放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好,更不要轻易去说服别人原谅,因为你不懂别人的伤痛。
纠结的电影,原谅是如此的虚伪
伪善人,凭什么所有人都要像你一样甘心承受痛苦。善恶自有道,如果一句原谅能够化解所有罪恶,那谁都可以去犯错,去杀人了,反正只要道歉就有用不是吗?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有悖良心好吗?
关于原谅与忘记痛苦的过往。多少有点虐心,不过最后情绪放的还不错 。太多闪回与想象,看着有点乱。
所以说法律永远有空子让人钻,原谅和不原谅从来没有道德准尺去丈量。没有人会管你经历什么,他们想的是自己,对,是否能对自己有利。同样是针对法律边缘地带以及对人性善恶的审度,熔炉的代入感更强。此片稍显做作,演员感染力不够强,那个妹妹的家庭故事虽与主题相关,但是始终觉得有点跳tone。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除了一堆的说教没有任何感觉——
比预期好,是真的在探讨问题,虽然总感觉有点诡辩的成分,乔妹好美
撞了人想逃跑或者干脆杀人灭口的人渣真的不值得原谅
无法理解
용서 못해
让人看得心情非常沉重的电影。宋慧乔演的女主角原谅故意撞死自己未婚夫的少年犯后在向宗教求得安慰和采访他人的过程中陷入矛盾和痛苦。好友的妹妹因自己被打骂而憎恨父母。喜欢妹妹还人手机的那场戏。原谅犯人、父母与否的命题,在有药家鑫案和“父母皆祸害”思想的中国也值得深思。直抵人心的深刻好片
没看懂……池敏最后是去自杀了吗?这个电影里觉得池敏的哥哥最不是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