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没看文艺片了,偶然看到电影下载网的页面,对于小说我是非常喜欢的,于是下载。
说实话,我看了5次才看完,第4次结束的时候我删除了,但是莫名其妙的又在文件夹里看到,最终还是看完了。
对于剧情我觉得没什么说的,完全忠于原著,所以剧情就不再说了。
下面谈一谈剧情之外的感想。
首先说说摄影和取景,我打的3星全部是给它的,小说写的是北方的山区,但我怎么看也是云南、西藏、四川这边的地方,具体无所谓了。
取景和镜头真的非常棒!
广角之下居然大部分外景镜头没有天!!
有的只是山坡,连绵不绝的山!
像囚笼一样把人们羁押于此,人、小屋,背后就是没有天的山,针叶林寒冷的山!
非常美,非常有感觉,和小说意境极度吻合。
然后说音乐,文艺片很多时候的拿捏不好音乐和镜头,有的是配乐和镜头不吻合,有的是音乐抢了镜头语言。
在我看来,本片的音乐非常隐忍,完全服务于镜头,非常舒服,非常能让人进入意境。
说说选角,男主太壮实,太帅,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瘦削一点神经质拧巴不言语的男主更合适,就是应该用刘烨型,而不是不用胡军型的。
还有就是西服不合身,裤子太长,这可是定做的西服,裤腿那么长,说不过去啊。
对于绅士!
导演可能理解不到位一点,西装可以干过,但也要有围裙,西装可以劈柴做饭,但可以撸起手袖,或者更精致一点,用臂箍提一下,并戴上手套,西装可以在户外雪地走,但要穿高筒雪靴加绑腿。
这类细节问题太多了,参考英国电影,绅装是可以干粗活的,但也有自己的调调。
最后说说人物镜头语言,抽烟镜头太多了!!!
没必要!!
用抽烟来补充镜头背后的语言是文艺片一贯的风格,但片子里实在太多了,比如4人聚会,就没有一秒钟是不抽烟的,这个不现实也没必要,完全可以用玩酒杯、刻意剥土豆花生皮、整理火柴、刮桌布毛边等等方法来代替。
还有就是男主忐忑不安的细节镜头太多,搓手、抽泣、发抖等等,多此一举。。
总的说来,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估计看不下去,看过小说的人会不喜欢。
但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越来越多,一是锻炼整个剧组,二是为作家鼓鼓劲,三是让读者有个不同的视角。
观看完整部影片后,所思所想和当时参与点映见面会的一些小贴士在此:1. 在构图与配色上,影片部分参考了俄国画家列维坦的作品。
(我记得小时候看《儿童文学》里一篇小说曾经提过列维坦,后来自己搜过很多他的作品,很喜欢。
)怪不得看电影时留给我的感觉就是类似油画质感,清冷忧郁而富有诗意。
2. 几场雪落无声的片段,让我感觉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焦灼与煎熬形成鲜明对比,私认为很妙,现场咨询导演的时候说有次下大雪还是个意外🤣3. 本片采用4:3画幅拍摄,和以往看的的一些电影画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在观看时确实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压抑感,好似被实打实地框在、挤在了画面当中,这种无处脱离的无力感还是很强烈的。
4. 取景地在四川,采景→达古冰川,景色真是太漂亮了,都去看呐!
5. 大家当时好奇能不能选用手持摄影。
其实固定机位呢,感觉上更适合这部电影,凸显静态画面的美感🤔6. 有关主人公大量内心独白:同名小说里,确实也有很多内心独白,独白内容还是能够贴合原小说的,在主人公"海涛"如海涛般连绵不绝的独白后,影片慢慢走向他自己救赎之路的终点。
7. 雪夜朗诵那一段,我特别喜欢。
大雪纷飞而无声,一个心中有罪的人试图用呐喊得到些许宽慰与救赎,而黑夜早已给了他内心以答案。
就像他每天西装革履,想摆脱现实又怕真的脱离现实,这种荒诞的矛盾感简直与藏在深山里的湖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五一就首映啦,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加油❤️)
路演济南站!
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对影片气质的把握,对角色的刻画得还是非常细腻的,特别是男主角在面对内心良知拷问时的挣扎与无奈,是能够让人代人的影片中有大量男主角的内心独白,能够感受到一个犯罪者内心世界的焦灼和挣扎,凶手不是脸谱化的十恶不赦的形象,这一点很高级。
拍摄非常风格化,4:3的画面,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年轻导演对电影语言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平顶山路演看了这部电影,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剧情紧张的剧情,让我们得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界限。
主创里还多河南籍,为老乡的电影打call!
映后交流中,听到制片人常志亮的分享,他对文艺片和新人导演的扶持,特别难能可贵,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坚持付出的人。
是一部让人心灵深处受到触动的电影,悬疑的外壳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良知的主题。
叙事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鲛在水中央》似乎是人物内心的独白,亦或是呐喊。
是实力派作家孙频的全新佳作,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
导演和演员以犀利的触角,将这些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仿佛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不断撕扯的力量感,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感谢吃喝玩乐观影团给了我们观影的机会,有幸观后与导演和主演见面,虽然大风天气,可是挡不住影迷们的热火情似火,现场气氛热烈,预示这部片子也一定会大火!
有幸观看了《鲛在水中央》,影片的艺术欣赏很高,突出了一个意外杀人被迫逃亡的男人海涛内心挣扎折磨,不断进行着内心的炙烤,尤其是在下山借书时遇到的教授却是被自己杀死之人的父亲。
让他的内心承受一次次痛苦折磨,而爷爷和孙女对凶手的两次剑道比试,让人懂得了原谅与放下。
片子很不错哟,好评!
也很喜欢观影氛围,都很不错
整个电影构图非常好看,远处的雪山和近处人物的共鸣,雪山看似平静,但实际平静之下暗藏玄机。
雪原至上坐落着欧式般精致的小屋子,好似很协调,其实格格不入。
代表纯净的雪山湖泊被人性的黑暗所玷污。
人物关系很简单,短短几个人构成一部讲述内心煎熬与救赎的电影。
雪山走了,湖泊有了,草原也不能少。
如果说湖泊代表黑暗,雪山代表煎熬,那么草地就代表救赎,草地上住的老人,用宽恕的心救赎了一个内心煎熬的好坏人。
《鲛在水中央》这部电影采用不一样的拍摄方式、场景设计,以及大小对比的中心构图,隔着画面都能感受到电影氛围的凝重,让画面十分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整个画面的暗色调以及引用恰到好处的古典音乐非常好的升华了剧情,更加凸显出男主在杀人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一个人在深山生活的孤独感。
还有主演牟老师他可以用同一个表情和眼神甚至同样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不同层次的情感以及戏剧冲突。
男主海涛投资被骗后,怀恨杀死工厂老板,每天生活在害怕恐惧、内疚、痛苦之中,一天在山下偶然间得知自己亲手杀害的人竟是自己借书者的儿子时,内心感到不安,于是定期去看望照顾被害人父亲,以此来尽力弥补,想实现自己我的救赎。
海涛在长期的和被害人家人相处之后,被害人家属最终对海涛选择了宽恕,这直接给海涛沉重的打击,让海涛选择了自首。
常听长者说:"放下"即"自在"。
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放下呢?
那是因为宽恕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努力,也需要始终如一的决心才能完成。
被害者家人选择了宽恕,放过他们自己,找回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男主海涛决定报警自首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强调人性的敏感和脆弱,引人深思,让我们体会到救赎和宽恕之道。
剧情特别好,我也是感受文艺片如果有缘,再能现场感受一下其他主创讲一下幕后故事,就是不知道在线求一下北京首映礼的电影票,祝导演票房大卖 加油,等五一我带朋友再支持一下,加油,细节拍的特别的好,而且演员们演的也特别好,特别推荐,特别推荐大家一起去看,我也是第一次感受文艺片,真的建议大家去看的
不管是内容 还是形式 导演都倾向于一部艺术片创作 全片满满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夹杂一丝主人公的忧虑和悲伤无奈 道出了一个罪犯的真实心声 画面唯美展现自然环境 水声潺潺 溪流淙淙 水的意象也更加丰富细腻 为自然环境增添意境的同时 有种莫名的人物心境的感伤隐喻 主题象征着惩罚与救赎 特别是人物间与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
鲛在水中央影片仿佛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撕拉不断的力量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孤独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是一部救赎内心的电影,需要静心的品,只有亲自观看,才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你看宣传海报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感觉 文化人的表达不是你能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
屎。
实在是很令人惊喜的文艺片啊❤️大量的独白和原作小说还是蛮相近的,构图和配色很漂亮,影片中的山林与雾霭相称,仿佛也在观众心中蒙上一层有待揭秘的薄纱,个人很喜欢图书馆的布景还有小酒店内的配色😆plus:今天参加点映见面会真的太开心啦!太开心啦!
最喜欢片尾曲吧。。
完全没有还原出小说质感,一次审美失败的集合。还不如直接听广播剧。懂得都懂,这是制片人的问题。业内之耻。
其实是有很多好的尝试,但故事线还是单薄了,这也不是剧组的问题,单纯短篇小说改电影的根本问题。
确实很无聊
故事和人物拼凑的痕迹很强,有关的这些人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环境里,显得刻意,每个角色都不在过正常人的生活。
文艺片 连台词都很少 2倍速都觉得是正常速度 整体感觉一般 毫无波动啊 而且感觉他爸知道的莫名其妙
旁边的姑娘全程几乎都在睡……我坚持到了最后。画面很美,像是在山西拍的,很多沙棘树。但剧情等方面实在是差了点,导演还需多努力哇。
有小说打底(我没看过原著),编剧对小说改编电影存在误解。剧本过分依靠内心独白,而独白又是小说那种华丽词藻,没有转化成视听和口语化。文本的空洞、演员的苍白撑不起这个几乎是独角戏支撑的角色,甚至自始至终穿着西装笔挺在深山老林里拗造型,一种拍时尚大片的间离效果。
开便很惊艳,想起了郊游,海报很有感,但是当男主特写起来的时候,电影不可信了,感觉出那种修饰感,就像上学时拍短片找同学演的那种感觉!电影这东西真的是,不管这片子是不是沉闷的,但是导演进入剧情的第一组镜头,就交代了电影本身可不可信值不值得看,看到男主第一组生活镜头,感觉可以不看了,没有那个电影的劲儿了!所以你看,蒋能杰是个很有才的导演!
只要有缝隙,人就可以活下去。
电影整体好古典呀,音乐质感满分,画面可以当屏保了,导演美学不错
导演有心无力,三星为他的文艺梦。以及,图书管理员的确是世上最好的职业。
比起风雨云格局小了点,也还不错了,蒙丹长大后变帅了居然
景是美的 但文本单薄到这个程度还谈什么文学性呢
问了导演为什么选这个小说拍,答觉得艺术感比较强,然后主题上以往犯罪电影很少谈救赎的历程。这回答感觉跟我们写论文很像了,要讲讲自己的学术贡献,哈哈哈哈
一猜就是所谓青年导演拍的片子。青年导演两大特点,第一类就是无限装逼,愤青;第二类就是无病呻吟,装艺术。很明显这个片子就是第二类,拍一些漂亮的景色,再搭配一些看似深刻实际无聊的旁白,就会有一群人喊“哇,这就是艺术”。
〖暗的光放映〗飞雪和山川,银白和翠绿。藏匿在深山中的男人背负着沉在湖底的秘密,有意的接近是陪伴和试探,也是另一种赎罪的方式。西装革履是仅能保留的最后体面,只有变成往来于阴阳两界的信使,才能暂时摆脱领带的束缚。剑道切磋中,身着绣着他人姓名的训练服变成了替身,撞击和叫喊是情绪的释放。普法式的结尾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当然是为了过审懂的都懂),让本就苍白无聊的剧情雪上加霜。风光是很美,但不能弥补空洞。映后导演很真诚,有拉回来一些分。比较好笑的几点:①穿西装上雪山,爆笑了,虽然作为个人身份的元素象征也不要这么离谱,会冻死人的!②土豆滞销救救海涛,要钱的人来饭店一个土豆刚掰开还没吃完,海涛:再吃一个吧。③抓一个放弃挣扎的自首犯需要动用三辆警车,有点占用公共资源了。④喊诗片段想到了《满江红》…
这个闷骚片像在看 PPT,剧情全靠旁白,善恶像是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