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决定是否看这部电影时候,往往在看完导演之后,就决定了。
金基德的新片<网>,在看了两分钟之后,的确有牵着观众要让人看下去的心理。
人物形象设置比较典型,非黑即白。
渔夫到了韩国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监护小哥,真不知道有这么一颗公主心的人是怎么来当监护的,在与渔夫接触没多久之后,就用“辞职的说辞,来担保渔夫不是间谍”。
这种心理动机,让人觉得他真的是职场小白啊,本来一个敌国的身份不确定家伙,监护小哥你是怎么那么快入戏的?
另外,中间一个走心的戏里,监护小哥和渔夫大叔套近乎,说出了自己坚信渔夫是好人,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经也是朝鲜人,渔夫大叔的口音和爷爷的口音很像。
这真的是什么做作、牵强的梗啊,宁愿不要出现,简直分分钟跳戏。
渔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形象,在刚开始的对自己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到最后再吊销了渔业从业资格证之后的一意孤行,这都是一个完整人物本身具备的心理的起伏、变化。
审讯的戏中,导演的处理较为巧妙。
可以想象,韩、朝两边的审讯都会同样的严苛、都会同样强行逼供。
相对来说,导演把在韩国的审讯时间占用了较长的篇幅,把朝鲜的审讯情节相对压缩。
因为在韩国审讯中,有各色人物出场,正、反两派人物的出现,让审讯、考察期的动作、情节过度自然。
而在朝鲜的审讯内容其实是与韩国的审讯是如出一辙的,如果再把韩国那一套再以同样的长度、同样的情节再上演一遍,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时间太长。
还好导演用“长官贪污美元”这样一个小的情节点,结束了审讯,不仅让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在情节上更是凸显了人性,可为是非常之妙。
影片中还有一些没有展开的小线索,在韩国审讯室内神秘的眼神,传递的话语是否是间谍的密钥,以及骨汤家少女出门时异样的眼神。
也许因为这就是电影,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只言片语,而现实中的世界的故事,往往会比电影更为复杂吧。
虽然都说本片已经不像金基德导演的风格了,但是片尾渔夫回来的一系列镜头和语言,我还是很喜欢的,总算是没有多余的说教和解释,默不作声的动作、哭泣,一意孤行的前往捕鱼只为了家庭的生活,以及女儿拿着自己的新旧的玩偶玩乐,都给人无限的思考。
金基德 我服。
到这个片子但不是他一般的风格,关注点倒还是社会边缘人。
由网开始,所有故事都是网。
看有关政治体制就会好难受,莫比乌斯 圣殇就会还好。
整个电影只有三处背景音乐,烘托很透彻* 警探国歌 渔民对党的宣誓 画面是多讽刺* 小熊戏很足 审问场面配小熊唱歌 对比多强烈* 捕鱼开始 捕鱼结束 我预料他会死的* 美元那一幕 心寒 可能保卫员料到* 高层之间对话 所有政府级都是一样的 水深* 记得审讯时的采访拍照吗 哭着笑让我心痛写不下去,好多话,难受。
中国人要敢于拍这样的片子。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的电影。
一个朝鲜的渔民,一直在边境网鱼为生。
有一天,他的小渔船发生故障,他又舍不得他的船,所以被船带到了韩国。
结果被韩国这边进行了一番“曲折离奇”的审问,最终被送回朝鲜,再接受了一番“哭笑不得”的审问,最终回到家里。
正如主人公所言:也许是我网的鱼多了,现在自己也称了网里的鱼,出不去。
本来是一个国家,因为历史的分裂,造成比两个国家之间还要麻烦的问题。
就因为朝鲜韩国之间的特殊关系,竟然使得彼此都用“国家的名义”干着荒唐的事情。
韩国这边,以为朝鲜人民水深火热,救得一个是一个。
主动上门来的要么是逃难的,要么就是特工。
对于生活困窘,因为意外无奈进入边境的主人公而言,绝对是个“异类”。
主人公,正如监护他的韩国小特工所理解的一样,他因为妻女还在朝鲜,所以不管韩国怎么好,也不愿意离开,甚至也因为害怕妻女受到伤害,更是急于回家。
可是,韩国这边只是保持两个极端判断:要么特工,要么难民。
当他们费尽心思要留住主人公(许诺送钱送物给房子,甚至故意放走主人公,想让他感受韩国首都的繁华与美好;甚至还玩出反间计,特意在电视上播放主人公在首尔街头流连的镜头,迫使主人公就范);当他们无法留住主人公,甚至还栽赃陷害,要给主人公戴上“间谍”的帽子。
准备把他送进监狱。
主人公毕竟受过军事训练(当过兵),也懂得“国家大义和家庭安危”,所以坚持不逃离,不睁开眼。
但是,因为另一个被捕并且被打死的朝鲜人,让他和女儿传句话,他还是铤而走险离开了那么一会;甚至还在中途救下了一个被流氓毒打的妓女(这个情节也特别有意思,指出了韩国的问题:明明繁荣富强,但是为什么有人要出卖肉体,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
当主人公成功回到家乡,又一次经历了朝鲜安全部门的审问,而且同样荒诞。
既不信任,又要让他上电视让他作出正面的宣传。
更绝的是,一直折磨他,等到找到他藏在肛门里的美金(韩国小特工贴心的礼物),几个人又贪污了这笔小钱,然后放了他。
本来他走出审讯室,回到家人的怀抱,整部电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非常“黑色幽默”地指出了问题,发人深思(我相信韩朝双方人民和政府都应该能够理解其中真谛)。
可惜,最后,居然让主人公回到家后无法与妻子和谐,甚至还故意再次上渔船,被朝鲜军方开枪射杀。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编剧特意为之,目的是歌颂韩国始终比朝鲜美好。
但不仅荒诞不合逻辑,而且冲淡了本来设计得非常好的主题。
18.5.18 r
每次都很佩服金基德会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拍出来,然后看完之后不断引发思考所谓要多出去见世面,就是电影里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然后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井底之蛙走出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之前所被告知的。。。。。。
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最开始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是抵触的,拒绝的,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服从以及归顺的思想,让他对国外一切都是排斥的。
闭眼不看,拒绝所有物质资助,在我们看来就是井底之蛙的表现,世界就只有我认识的这么大。
之后误打误撞的游走韩国街头各种遭遇,遇到家境不好被迫出来做小姐的美丽女子,善良的认为金达莱是已故老乡的女儿,还有身边一直相信他的警卫……他的世界观终究还是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了“微弱”的改变。
再到后来误打误撞的被认作间谍再一次被拷问,他骨子里终究还有过去的坚持,为了回到祖国不惜画押认罪,但最后知道被骗之后,加之外界舆论压力,无奈被遣送回国。
但是走之前的最后一天,不知是好奇心作祟还是知道自己不会再回到这样“充满诱惑”的国度,渔夫拿起了“资本主义”的衣物装扮好自己让自己做了一天“南韩人”!
多么讽刺!
被遣送回国之后,渔夫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之前被告知的一切真的都是假象。
自己原以为单纯美好的国家居然再自己看不见的地方也是如此的肮脏,不堪。
自己无意识的观念改变最后终于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他奋起反抗,即使知道不能去到南韩,但是他也想死在那个比自己国家更有“人情味”的异乡。
这是一个关于脱北者的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算叛逃,只是不小心误闯,路过。
但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这趟路过绝非走过路过打个酱油的轻描淡写。
第一次觉得金基德的电影这么好懂。
语言粗暴直白,人物也刻画得近乎脸谱。
原来一贯的惜墨如金的对白,如今变成了话唠。
这感觉,好像不再戴墨镜的王家卫,气场就渐渐变成了邻家大叔。
韩国描写朝鲜生活的电影,自然而然的有大量抹黑和妖魔化的存在。
日本韩国的电视报道里,朝鲜人永远是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模样,疯癫的人群目光麻木而狂热的高呼着爱国口号。
朝鲜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必定是近乎于嘶吼着的义愤填膺义正言辞的播音员。
“我们伟大的金将军…!
”这种刻薄的印象。
里面有一个地方我很是赞同:当韩国官员想游说柳承范大叔归化韩国,说朝鲜是个邪恶国家,你在那边怎么可能幸福呢?
他反驳道,你来过朝鲜吗,你怎么知道我们过得不幸福呢?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同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首尔满街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但他们幸福吗?
我只有一条船,一间房,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存来得实在贴心。
你们嘲笑我们对金氏家族的崇拜,但最大的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心的满足。
多少万贯家财的人,却难得会心一笑,因为经历过越多的星辰大海,就越欲壑难填。
虽说少了寡言,但金基德的另外几个标志性的标签在电影里还是有所体现。
流水,湖面,雾气,暴力,女色。
首尾呼应的两场床戏,男人从意气风发到萎靡不振,女人从娇羞嗔嗲到呜咽垂泪。
性的雄风丧失,也意味着这个意志的崩塌,生命的终结,这个家庭的毁灭。
南北韩朝什么时候能统一?
这可不是1+1=2的简单算数,如同从父辈开始就高喊着的解放台湾,并不是简单的一句革命口号。
任何地域纷争,说白了都是周边国家军事经济势力的博弈。
朝鲜韩国围绕着四大暗黑力量,老毛子山姆大叔鬼子和熊猫。
合并,对这四个国家并没有好处可言。
除非发生某国天变,不然他们必须要让这种分裂状态持续着,才能互相制约,相互牵制。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他们的命运,犹如边境上这来回徘徊漂泊的小船,坐着诚惶诚恐的人,周围是深不可测密密麻麻的眼睛和网。
只聊一点,就是最后的结尾。
个人感觉最后的收尾有点硬,好像是为了让哲宇死而死。
他为了与妻子女儿团聚,盯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回来了。
却最后在明知道会被击毙的情况下依然要出去捕鱼。
他说自己“受不了”。
他被释放后,表现出惊慌失措。
我个人理解是,他见过韩国的生活真相后,对现状的反思。
人真实经历过什么后,很难摆脱真相对思想的影响。
这就好像,如果你一直住30平米的房子,从来不知道有更大的房子,或者即便听过,但没亲眼见过。
你也觉察不到这30平米的房子住起来有什么问题。
但是一旦“开眼”了,或许就收不住了。
我并不认为哲宇被物质吸引了。
而是他发现自己知道真相后,无法继续生活在更加真实认清的谎言里,那怕他还想继续自欺欺人的生活都不行了。
但是否这一点强大过他对自己家庭和女儿的爱呢?
这就有点不合理了。
这个片子最后的“死”戏有点牵强,个人感觉。
其他方面总体上还好了,只不过金基德以往的“血腥”味淡了。
电影开端比较有意思的镜头,他与老婆的爱欲感情的碰撞!
再到结局之后男主不在贪恋老婆的身体,对男欢女爱没有了欲望,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谁可以解答?
始终没搞懂导演在这两个小插曲片段上的用意是在表达一个怎样的叙事手法!
或者说它的蕴意是什么!
希望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个细节,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所以对于片中政治话题百分之百的客观实在谈不起。
南北韩保卫科办公室,人民穿着,建筑民生无一不成对比。
但金基德也通过韩国妓女的故事揭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韩国官员"解救可怜北朝鲜人"的想法未免可笑。
一开始觉得对南哲宇实行调查的韩方官员面目十分可憎,到后来才发现回国以后,对他严刑拷打逼供,并私吞美元的清廉的"northkorea社会主义官员"更令人厌恶。
影片中唯一一个令人感到光明的"旁观者"竟是南哲宇在韩国的警卫。
而影片中对朝鲜讽刺最大的是南哲宇这个历尽磨难的平凡渔夫--在回到朝鲜以前还对着岸上所有韩国人高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的渔夫南哲宇,艰难险阻回到家中后由于身心创伤面对老婆"不举"的南哲宇,最后没有死在韩国,竟被射杀在他的万岁祖国。
最后要补充,金基德利用李斗春的伪造间谍档案又黑了一次中国造假。
再次逃脫的慾望,是本能,卻也是徒勞的刺傷。
一次奮力的去信任著希望在灰暗的路上發光,一束透著喘息的懷抱從牢中的窗戶射入,那是短暫的,只為把靈魂導向更加冰冷的、綑住你的網。
是一種絕望與悲觀的喜劇技法編織,那密實且堅固的網線是肉體、資本、權力與良善、無知、天真鑄造出來的,在最殘酷的歡笑之中一個人的損壞被捕獲,那一些帶血的傷只能被社會之海給被漠視,甚至利用。
眼淚成了紙鈔,每一張花掉的本該有著血腥味,只是大家的鼻子早已聞不到了。
而當你從破碎的世界之中回歸,你以為原初的庇護依然存在,但在地獄的烙印是跟著你的,一輩子,永恆的憶起那迫害、監禁與暴力,一個世界的惡之隱喻就在你的身上佇足。
即使你是個善良的純樸漁夫,你也會明白一件透徹的事,就是你與這世界的其他人,也只是那些使勁往網子外掙脫的無能魚兒,你會看到他們死去如自己死去。
最後,當你閉上眼睛時,網依舊沒有消失,是你消失了。
导演想表达的就是两边都有问题,而南韩自诩正义去救赎,殊不知让处在黑暗中的人看到光明,又关进黑暗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总的来说电影剧情不错,人物刻画一般,韩国官员过度关心一个脱北者,真是有洗的嫌疑。
电影里韩国下级对上级大呼小叫,当下真是理解不了,感觉幼稚又不真实。
相反北韩的那种服从性,感觉真实而有触感。
电影本身拍的一般,但传达的意味深远,是看一遍又一遍新味道的电影。
电影最后二十分钟压抑至极,男主和妻子躺在黑暗的房间里,妻子脱下衣服漏出因为男主脱北而被拷问后留下的伤疤,男主像死人一样躺在床上,对妻子全无兴趣,旁边孩子抱着被损坏的玩具,墙上挂着画像,那种一辈子被压在地上无能为力的感觉让人窒息的难受。
结尾最后女孩扔掉新玩具拿起旧玩具,开心的笑,表明新的一代已经被洗脑,但那种痴痴的又富有生命力的笑容也勾起同情想把他们解救。
其实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要么男主在韩国被判刑,要么回到朝鲜隔离审查全家消失,这才是真正的网,拍的保守了。
金基德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咯。。。
渔网也好政治也好,这没事找事的事情就是活该
金基德借着南北关系为题,给安德玛做的广告。
这简直是太正常、太安全、太平庸了,用俩小时表达了一个“南北都垃圾”的众所周知的主题,扁平的好人和坏蛋,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闪光点,金基德搞啥呢这是。
毕竟现在的金基德再也不是春夏秋冬的金基德 急得跳脚了 拍不出来了
威尼斯影展花园单元,主创到场 \ 尽管略显刻意投机,但仍不失戏谑和触动,国家即谎言。
愿称之为政治最佳!真独裁和假自由的国家到底哪个好?反正大家最后都会不举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类,又脆弱,又可怕。目前看过金基德电影最浅显的一部。
人物臉譜化,妓女一段太刻意而差評。但人物的絕望感給人很深代入感,主角表演也很到位,看完頗感唏噓。一邊是遙遠有陌生感的繁榮、一邊是摸不到的虛假繁榮,作為無法選擇出身的個體,只想好好活著而已啊。
第一次看這麼不金基德的金基德,人果然很難不被生活改變哈哈哈除了男主人物都挺臉譜化,中規中矩的劇情片2邊都不是人,南北早日統一吧……
回到软肋之地,看似是从一只网到另一只网的自投罗网,实则是对更大的无形的网的控诉。结局梦回《漂流欲室》与《弓》,亦是《燃烧》的极佳镜面。
电影开场10分钟之前才决定去看兑的票 年轻人中老人都很多 大师热度不错。太过脸谱话 尤其是李源根简直不真实 但金基德的作品还是在南北题材里算本质的。李源根的发型演技和脸奶油的出戏 被柳承范灭成渣渣了。四星柳承范和必须有的性爱镜头。
雖然現在已變成了直白的金基德 但個人還是很喜歡 劇本竟然還蠻工整的 暗喻依然存在 而且批判還是依然的犀利 柳承范實在太讚了~ 金英民也一直在金基德的電影里無限發揮 相比之下李源根還是嫩了點啊~
金基德的电影难得一次故事清晰明了!
不可能是老金吧…
最近看太多烂电影导致这部显得弥足珍贵。可是,金基德这部小聪明太过,犯了和今敏同样的问题。乱糟的叙事和中间大段的没味儿拖沓太影响质量。核心究竟是家人还是尊严?这两者的关系还没有柳昇范的气质来的直接。
劇情人物多有主觀,電影本身是蠻好看的,想拍的東西也很清楚。
台词剧情可笑,镜头画面无趣,看不下去的难看,金基德已废
“我只是个打鱼的,能有什么权利。”
看的時候就想到四個字:返璞歸真。這次金基德真的是幾乎沒有用什麼鏡頭語言,甚至連色都懶得調,就放出了這部沒有傳統意義上電影感的電影。因為這次金基德只想說一個他想說的故事,他把重心都放在了講故事上面。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人物也不多,內容都很集中。主要是探討人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問題。我不敢說他在電影裡呈現的是百分百真實公正的,但八九不離十吧。電影裡金基德沒有偏袒南北任意一方,在他眼中南北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可能物質上確實有差異,但是精神上確是相似的,只有人才是最無辜的,如果只是在海裡游來游去還好,可一旦被網包住了,就沒辦法逃了。電影裡最值得玩味的就是男主最後的陽痿,原因到底是什麼,我想應該有很多,可能是精神上的死亡,對整個民族的心灰意冷又或者只是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只希望任何人都不會輕易進入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