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了「致允熙」大雪和月亮贯穿始终。
影片一开始,姑姑悄悄去寄信给允熙时就说了: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呢?
倾慕纯的凉子在陪纯散步的路上说:今天的月亮好美啊(P.S.:凉子的猫名字叫小月,是純起的名字)
这是新月吧?允熙和女儿准备去泡温泉的那晚在街上看到有人在看月亮
雪与月亮,不过这顶多是个弦月吧?
纯和姑姑在门口铲雪,姑姑看着月亮又感叹:这雪要下到什么时候啊?
此时,特意给了月亮一个镜头
这是凸月吧?终于,在允熙的女儿和纯的姑姑撮合下,两位二十年前的恋人在月下见面了。
允熙的眼神太有戏了
久别重逢的恋人啊,一句好久不见抵过了千言万语之后两人背影渐行渐远直至黑屏黑屏停顿时间挺长的,我一度以为卡住了然后就出现了满月。
接着纯和姑姑的背影出现了,姑姑看着天上的月亮说: 这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啊?
月又圆了不管停在哪里, 有人在等你,才敢夜路远行。
看,整部电影中,月亮从缺到圆,人也从散到聚。
她们的每次抬头看月亮,我脑中都会闪过一首BGM---《离人的月亮》月又圆了不管停在哪里,有人在等你,才敢夜路远行。
老人说看月亮总有阴影,是离开的人种下森林。
当某天我们不在一起,当我又想你,你住在月光里,陪我在黑暗中流浪飞行,而思念给我勇气。
人们在月光下想念彼此,是思念最古老的仪式。
。。。
(影片來源見截圖水印)
两年前第一次看,昨晚又看了一遍。
虽然从海报到宣传都明确的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述同性之爱的电影,但看后我发现两位女主之间爱情的描写并不多。
禁忌之恋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电影实际要讲述一个通过自我认同去完成与自己更好相处,与周围人更融洽相处的故事。
允熙的孤独。
通过影片最后允熙给淳的回信我们知道,当年允熙与淳的爱情经历了来自父母和社会近乎疯狂的打压(允熙曾被送去精神治疗),上大学的机会也让给了哥哥。
可以想象,十几岁的少女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她很难不自我怀疑,产生自卑心理。
于是允熙表面接纳社会安排给她的一切“应该做的”,内心却无比痛苦挣扎,但同时她又缺乏反抗精神,因为她找不到自己在这社会、在家庭、甚至是在自己心里的位置。
淳的来信打破了这一切,新春发现了妈妈孤独的原因(秘密)。
新春总觉得妈妈孤独,年幼时的她以为留在妈妈身边就可以抵消她的孤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看到了妈妈日本“朋友”淳的来信,她才明白原来妈妈的孤独并不是有自己陪伴就可以缓解的。
于是,善良可爱的新春邀请妈妈一起旅行,她想帮助妈妈正视自己的感情,接纳自己的内心。
这趟小樽之旅,其实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母亲和儿女之间。
允熙感受到女儿对自己的爱和理解,尤其是女儿对她和淳之间感情的理解给了允熙巨大的鼓励,让她终于不再自卑,不再自我怀疑,勇敢的正视自己。
女儿也感受到允熙对她的爱与关注,一直沉默又孤独的妈妈原来知道自己抽烟,也知道自己有男朋友,只是在等自己主动告诉她。
淳的孤独。
通过俩人来信我们知道,对待和允熙的感情,当年淳是勇敢的那一方。
所以淳的自我认同困境不在同性之爱,而是维系亲密关系能力的缺失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自信(淳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母亲是韩国人)。
淳对父亲的死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和一直在韩国的母亲也没有联系,和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的姑姑连拥抱也是尴尬又奢侈的事情。
所以,淳对允熙的爱其实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那刻。
淳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因为那时的她比起现在更勇敢、更坚定、更有爱的能力。
给允熙写信是淳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信里的她温柔、诚实、对爱充满渴望,仿佛是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现实中她更多的是用冷漠包裹自己。
允熙的女儿和淳的姑姑都是天使般的存在。
她们接纳亲人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她们包容亲人孤独又落寞的气息,她们一个悄悄寄出“不打算被寄出的信”,一个勇敢谋划“不期而遇”的相遇。
电影的玄妙之处在于,我以为结尾处允熙的回信是与淳见面之后,其实是发生在小樽见面之前。
就像谜底被揭开一样,我突然明白了允熙为什么会买了好看的新衣服,为什么即使辞职也要去小樽,因为她知道女儿早自己一步看了信(回信时还不知道),当女儿邀自己一起去小樽时,允熙就明白了她的意图。
允熙是带着找寻自己的期待踏上去小樽的旅途的。
讲真,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或者非传统意义上的),这是一部关于寻在自我的电影。
你爱谁不那么重要,因为爱她,你得到的感受才重要。
可能是孤独的,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没落的,可能是激情的。
就像我爱全度妍一样,那份爱算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一份精神的体验。
如果想她比和她在一起更快乐,那也未尝不可。
这种汩汩流出的情感,太克制太隐忍。
这种娓娓道来的诉说,太窝心太迷人。
很喜欢。
无论是主角之间的心灵羁绊,
抑或是母女之间的逐渐走近,
再或是亲人之间的相互拥抱,
以及年轻情侣的可爱日常,
还有两方“僚机”的撮合试探,
甚至为人父母的最终告别,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索是多么微妙啊。
时而隐隐绰绰、时而浓郁强烈。
一如小樽的冬天里,永远不停的雪与时隐时现的月。
最美的情话莫过于,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这是一部看完无比舒服的电影,就像生活一样,总是有遗憾,有痛处,但温暖又时不时会闪现。
干净的画面,简短的对话,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仅仅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回忆和秘密中度过一生。
虽然影片以允熙和淳的爱情为主要线索,导演并没有参杂回忆,整部影片非常流畅,好像在告诉我们,过去的情感是属于她们的秘密,我们只能意会而无法透过荧幕窥探到。
两个人即使在日本见了面,导演同样没有告诉我们她们会说什么,影片只是用信的方式交代两个人互诉心事的爱意和影片的信息。
我们总是在猜,20年之后她们会说什么呢。
这是秘密。
实际上,除了允熙和淳犹如雪落下般安静纯美的爱情让人动容,影片中允熙和女儿、丈夫和父母以及淳和姑姑、父母之间的关系都让电影更为细腻且真实。
父母一直想知道孩子的秘密,就像允熙知道女儿会抽烟,也一直有男朋友;而女儿却很难猜透看起来如此孤独的妈妈到底有什么秘密。
在这个电影中,导演很巧妙的置换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每天朝夕相处,看似严肃的爸爸妈妈,他们年轻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
初恋很幸福么 为什么会分开 他们喜欢过同性也说不定。
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了解到。
在看到女儿一点点触碰到允熙的秘密时,虽然没有完全揭开,却让我感触颇深,母女俩终于可以笑着打雪仗,彼此安慰,接受对方的不好;因为当她慢慢触碰到妈妈的秘密时,才感觉离允熙这个人,而不是身为母亲,更近更有温度。
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维系亲密关系的不易,这也是她和小男友这条线存在的意义。
彼此既是照应也如同伙伴一般,在你走过的路上继续探寻着爱这个难题。
淳和姑姑更像是相互依靠的生活之友,没有姑姑勇敢的把淳的信寄出去,就不会有后续温暖的相逢,姑姑和女儿是这份爱的推力者,一个年老但已看透人世间的种种,在我看来,姑姑是懂淳的,只是在默默的守护着淳的秘密;一个是还未成年的少女,她看不懂太多东西了,为什么结婚会离婚,为什么妈妈一直看起来不开心,她想要获得解答才会选择帮助允熙找到过去。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回忆和秘密里前行着,有些人有幸可以找到分享并珍藏这份秘密的地方;有些人一辈子都困在秘密的深渊里。
允熙最后说,希望自己可以再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
最后🤍Love is Love🤍
这部电影的节奏太舒服了,像一汪清泉缓缓的从心底流淌而过,适合冬日的下午,泡上一壶茶,窝在被窝里静静看完。
看小樽的雪,看压抑了20年的情愫。
女主人公允熙那封或许并没寄出的信里说她的后半生就是她的折磨,她从未放过自己。
这场女儿刻意安排的相见之后,女儿要去首尔上大学,她也得以离开了那个束缚了她半生的地方。
开始尝试做想做的事,在饭店门口她终于露出了由衷的笑意。
她放过自己了,真好啊。
那困在各自故事里的我们,什么时候能跟自己和解呢?
在《致允熙》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相互照应的情节。
新春问允熙结婚以前的情人,允熙回答说情人身上有股清香的味道,这一段照应淳问姑姑在结婚前的恋人;淳和姑姑的拥抱,照应后来新春和男友景秀的拥抱;淳向姑姑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母亲,和在电影的开端新春讲述为什么在父母离婚的时候选择了允熙相照应......这些前后相照应的片段,形成了一个回环,让电影里角色表现出来的情绪逐渐沉淀。
影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允熙向新春要打火机,新春发现自己抽烟的秘密早已被母亲知晓,而允熙抽烟的事实也就如此“坦白”在女儿面前。
新春问母亲可不可以给她一根烟,结果自然是被母亲拒绝。
而一向不拍人像的新春,在那一刻,拍了正在抽烟的母亲。
打三颗星是因为不太爱这种淡淡哀伤的格调。
年少的时候喜欢过一阵。
现在心已经死了,但我的手还活着,还能打分和评论,可怕的很。
突然想到了一部纪录片女警和她的小女朋友。
她们为了让女警的抚恤金留给小女孩,一部分人团结起来而做抗争。
那部片子电影和纪录片我都看了,记录片更好看,写实而且两位主角之间性张力强。
电影是被拒人生,电影的画面精致美好,但是两位主角之间没有性吸引力啊。。。
我更爱那样的故事。
我不爱这隐忍痛苦,不被看到尊重,要隐藏自己,被轻视伤害无视质疑的,无法坦荡,无法直言,无法公开的,无法热烈的。
我受够了不被偏爱。
我受够了现实这种氛围。
我宁可单身下去一直。
不过也有优点。
电影很细腻,很真实 。
被现实阻隔的真爱。
天涯两端的思念。
跨越时空的共梦恍若隔世的过去。
麻木痛苦的现实 。
我的启发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当初没有和父母出柜, 如果允熙能上大学,就不会有糟糕的婚姻和离婚 ,需要独自抚养孩子.也许她们能早很多相遇而不是磋磨快二十年。
只是她没得选 。
唉 一声叹息。
谨慎出柜,谨慎谈恋爱尤其经济不独立,人格不成熟的时候 ,仰仗父母的时候。
这非常危险,很可能失去人身自由,容错性太小,代价太大 ,成功的概率也小。
徐徐图之,克制的爱。
保持单身也没关系,学一门技能,润出乡镇,润到大城市。
走得越远越好,离开的越远离幸福越近 。
耽误半生才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太沉重。
唉 太多的时候,不做也许更好,年少一见误终身,也许晚些相遇的她们,会少很多遗憾,恋爱这件事情,也许三十出头的时候做比二十出头更好,二十多比十几岁时更好。
年少时延迟满足几年,也许好过二十年。
二刷《致允熙》,和寒一起看的第二部电影(名字似乎和影片情景很配🤭)这是一部比冬天还要冬天的电影,适合窝在被窝里看。
整个影片充满着情感克制与隐忍,虽然叙事节奏很慢,但情感描绘很细腻,还有独特的意象运用,加深了女主间跨越这二十年的绵绵思念。
导演将信、雪、月、烟、猫等意象融入在影片中,使得整体氛围更加清冷、孤独,也让我对角色情感更加有共鸣。
虽然描绘的是同性情感,但其实深入探讨了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情感时的挣扎,而允熙在影片最后也逃离了过去的束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与坚强。
信是贯穿全片的最重要的意象,比起需要对方的回应,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寄托更加重要吧。
“这雪什么时候会停啊?
”当新春来临时(允熙的女儿叫新春)。
雪与月都象征着孤独、冷清,而小樽的冬天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宁静。
允熙最终都没有寄出的信的最后一句写着“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这大概是那个寒冷的冬日里,最暖的一句话。
播客名就叫 女通讯录,聊了一集致允熙。
网易云音乐:分享#女通讯录#的声音《第八期《致允熙》》https://y.music.163.com/m/program?app_version=8.8.50&id=2513458356&userid=124847550&djId=124847550&dlt=0846 (@网易云音乐)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36a7ba6165a4944db49769b聊得非常丧的一期,可能是因为最近本身比较丧,聊得坐在莫哥家沙发上哭了出来。
(但电影还是很好看的!
(而且下一期已经录完了会很开心!
聊了聊东亚女同性恋,出柜,背景里有小区里大喇叭要求做核酸的声音,剪不掉,也算是时代背景音吧。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女同片的女同片。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电视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之后,世界仿佛是平的,消费主力的女性好像拥有无限选择自由,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但恐怕弱势地位的女人,家庭为先的女人,压抑,忍耐,自我规训的女人,这才是我所熟识的女性群像。
逃离故土的纯,选择了拒绝被爱的人生,带着压抑的愤怒,不断想念但又害怕打扰对方而不敢送出第一封情信。
留在原地妥协度日的允熙,躲避着前夫、哥哥,这些男性的围堵,怀着无人可解的悲伤和自责,封闭地生活。
她们有二十年不能磨灭的感情。
她们自我流放于梦境和思念里。
即使跨越国境,在大雪封冻的寒冷和寂静中,火车缓慢前行,进入到梦幻一样尘封的回忆里。
即使允熙穿着新买的大衣,乘车到了纯的家门口。
她们仍然不能见面。
这是一部发生于浪漫故事结束很久很久之后的电影。
甚至连悲苦的人生都走完大半。
仿佛像一本书的番外。
可爱的女儿和浪漫的姑姑努力促成了两人的再会。
太多的遗憾,身为亚洲女性的悲哀,身为同性恋的悲哀。
人不能抵抗环境,就好像不能抵抗小樽常年的大雪。
环境的冷酷在这部电影里便也如此淡化,甚至透出一种静默的美。
哭泣着告别的前夫,免费洗照片的哥哥,甚至帮忙介绍对象的侄子。
他们都出于一片好意。
世界严酷而有序。
但无法得到幸福的是你自己,无法得到幸福,并且知道幸福在人生刚刚开始时,刹那地拥有,永恒地失去,被整个社会合谋杀死。
能做什么?
责备自己,自罪地活着,好像已经死去。
满月啊。
但爱人再难相见。
我常常记得曾经瞥见我妈妈在看完《廊桥遗梦》后满脸泪水。
然后她发现我,慌忙地抹去眼泪,但隐藏不了通红的鼻子,通红的眼睛。
她跟我说小孩子不能看,也看不懂。
很多年以后,发现这是讲述婚后出轨的中年男女,回归家庭,永失所爱。
我隐约知道什么,生活本身解释了一切,但某种复杂的厌恶的悲伤的心情,让我始终没有办法看这部老电影。
为家庭、为现实放弃的爱情,怀抱着遗憾缺失灵魂地日复一日。
这好像就是所有女人们心知肚明却不可说的秘密。
一边冒犯着父权的尊荣,不时因隐秘的宣泄遭受残暴的惩戒,一边舔舐伤口,忍耐着,又最终全部化为羞愧,和对自己的憎恨。
有谁能告诉这些女人该做些什么?
在社会封冻中,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力,剥夺了从事同等工作的权力,剥夺了发声的权力,剥夺了组织社会的权力的女人们,无论是像浪花一样撞上涯岸,还是温驯地卑微地偷生,除了沉默的回忆,她们还能得到什么,还剩下什么?
这是绝望的电影。
满月和回忆里的你,都衬得时光残忍耙耕过的自己如此灰败。
忍耐残缺甚至爱上残缺,这就是女人的命运。
残缺中,女人孕育了下一代的女人。
梦和希望。
不可追的过去和遥不可及的未来。
即是无尽痛苦底色上轻薄的绝美。
希望这些代代相传的诅咒一样的歌谣有不必再传唱的时刻。
从此只能欣赏残月,雪和枯寂。
这是女人们得以继续生活的哲学
很短的时间达成了很高的厚度
山东初雪看的,但是这个片子本身太一般。
如此纤细内敛沉浸的表达,说人与人之间最挚诚最本真的情感关系,86年生的任大炯导演真令人刮目相看,已然透着老者才有的看透人生沧桑的淡然之气。
就一个女同跟丈夫离婚,她的女儿跟男朋友的淡淡的恋爱,她的女儿帮她找寻当年没能在一起的女情人。这么三件事。没有很深的共鸣,叙事也零零碎碎,自以为很抒情,我感受不到啊。
太慢了 没有铺垫的回忆情节,这种叙事模式显得有点苍白冗长。也可能是我年龄未到 不能理解其中年孤独之重吧
我喜欢拍“人”的电影,在这个电影追求超级技术的同时,电影艺术等于炫技的同时,拍人的电影是很少的,都在强调风格、强调摄影、强调导演以什么先进思想和理论在电影中丝毫不漏的展现,不过这部不同,它就是简单的拍人,人在哪在做什么,人不服务于故事,故事从人身上长出来。金喜爱甫一出场,是在公车站等车,她搓着手,我认为导演捕捉到了一个十分女性的动作,那是一个前景以其它乘客虚掉的金喜爱中景,导演没有像一般同类靠自然光影去拍等待中的面孔,而是用一个这样的景别展现了肢体,和搓手动作的重心,金喜爱也知道了这一镜的细腻,这个动作轻轻柔柔,像凃护手霜,既和她的工作会有关系(颠勺),也是一个比单纯的面部或者常见的眼神要更加“普通”的动作,这场戏就是厉害,你想想看国内的电影中谁有这样的表演,谁又会这样去拍了。
我也会梦到你
“我梦见你了。”“我也会梦见你”。一段克制隐忍的同性之情,感怀的是时隔二十年,两人仍能心系彼此,还能有一个看似明朗的结局。在墙角偷望对方的戏码和金喜爱的眼泪略戳人。好想去感受一下冬天只有大雪和月亮的小樽啊。
雪下得大 人会欢腾,雪下得慢 人却会感觉冷,白皑皑的一大片一大片啊一大片,在重逢的日子里啊 你看看我 我和你说说话 很容易就心安了。没有你的日子其实我也不是不好 只是有了你我会更温暖 哪怕小樽的雪再大 我也不怕了 因为释怀了。
滚犊子吧装什么装
深埋于心底的隽永往事,被最亲的人触碰,替你续上一段缘,解开半生的心结。去年这时,我在首尔大学路的影院把预告看了三遍,却最终也没有迈进影厅。现在想,是幸运的,就适合在安静的冬夜一个人痛哭。而能有如此大共鸣的原因在于,缄默着的允熙看起来瘦弱又孤单的允熙吸着烟的允熙,同我的母亲太相像了。她也有她的秘密吗?我已无从得知
韩国人拍的日系风格文艺电影。节奏极慢,是用最大的留白、最大的含蓄、最大的点到即止、最大的举重若轻,来讲那些最刻骨铭心的东西,而它们或者是似有若无地悬浮于那永不停歇的大雪中,或者是作为前文本、位于片子的物理时间之外。我看得有点分神,但我还是想到了很多事。
白雪皑皑,覆盖过去的我。
回忆是捉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或许两个人之间更像隔着一面镜子,对面的她仿佛就是面前的自己,而这份感情似乎也不再像爱情,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只有在梦里才能和你相见,共沐爱河。不喜欢这片实在是因为节奏实在是太温吞了,体量撑不起叙事的野心啊。
温柔的打光,紧致的布景,日韩的交错,雪地和哈气感受到寒冬中炽热的心。
去大酒店tea什么的 不太符合人设呀
所以有勇气开始新生活,却还是没有勇气真正在一起。不过,当多年后见到初恋,都会那样吧。
《情书》的感觉,经过20年岁月的打磨,没有撕心裂肺没有哭闹吵架…只是漫漫的度过余生,虽然心中有遗憾和念想,但仍继续生活。像极了午夜梦回无数次梦到自己初恋的我,每次醒了都会心情不好,人生中的一件憾事。适合静静沉下心来看的电影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和演员,所以没能认真观赏。
两人走在雪中说好久不见。细致,动人,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