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此前无可比拟的骄人成绩(两次金棕榈,一次评委会大奖,一次最佳剧本,一次影帝,一次影后),达内兄弟今年的戛纳之行,意外地以颗粒无收而告终。
《两天一夜》为何遭遇滑铁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从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其作品做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形式上,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达内标签,大概就是手持摄影和配乐了,而内容也即剧本创作这一块,根据他们电影的风格特点,姑且将其分为主题和结尾。
摄影兄弟俩是拍纪录片出身,对真实客观的苛求想而易见,摄影选择手持更可谓顺理成章。
及至拍故事长片,这一得心应手的技术得以延续,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跟拍和摇晃,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罗尔娜”和“罗塞塔”的背影都曾让人印象深刻,奥利弗·古尔迈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后脑勺影帝”。
至于晃动,在《罗塞塔》《他人之子》两部影片里,运动镜头产生的眩晕感绝对和杜可风的摄影有得一拼,观者要是处于微醺的状态,怕是可以直接给晃吐。
第二则是大量的特写和近景,因为画面逼仄带来的幽闭恐惧感,则可以和阿布戴·柯西胥作个比较(简单点说,柯西胥的色调似乎要偏暖一些)。
但结合剧情,在表达生存状态的未知性,不安定性和展现人物心理的矛盾纠结上,强烈的晃动和压迫式逼视镜头无疑发挥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和娄烨比较,二者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镜头长度和情绪酝酿上,达内的手持要更加简短干脆,或者说,他们喜欢直接用镜头去参与叙事,而娄烨,却更愿意固执地分出部分来抒情。
此外,现阶段值得一提的手提摄影导演还有安德里亚·阿诺德和卡林·皮特·内策尔,整体而言此二人都应该划到达内一脉,安德里亚·阿诺德甚至有青出于蓝的迹象,《呼啸山庄》是个人看过最好的手持作品,而去年斩获金熊的《孩童姿势》,则更像是内策尔向达内兄弟的致敬之作。
配乐一句话概括他们电影配乐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没有配乐。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人们也就更热衷于拿它来说事,比如在《一诺千金》《罗塞塔》《他人之子》里,不用配乐约摸等同于抛弃修饰,还原现场,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无疑极好地契合了影片尖锐沉重的主题和冷静客观的姿态。
而用到了配乐的两部影片,一是在《罗尔娜的沉默》的后段,突然飘出了《贝多芬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另一部则是四次用了简短配乐的《单车少年》。
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
据导演的采访交待,并没有过多考虑用或不用的特别之处,觉得那个地方应该用,所以就用了。
(大意如此)最新这部作品里,达内兄弟在自然声效之外,还利用车载音乐让观众听到了两首歌,《La nuit n'en finit plus》是一首听起来悲伤的歌,彼时Sandra的走访求助之路并不顺利,处境可谓喜忧参半,她要求丈夫把关掉的音乐重新打开,更甚至,还用一种哭着笑的表情跟着哼唱。
而第二首摇滚乐较之前一首要更激昂振奋,跟唱人数也由二人增到三位,导演用递进比较的方式将这两首歌曲点缀其中,其用意不言而喻。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妙用有源音乐的技术未必就扯得上突破创新,因为此手法先前早有预演,它和《孩子》里放车载CD《蓝色多瑙河》其实如出一辙。
主题达内兄弟向来关注比利时底层人民的生活,其电影主角也总离不开那些身处社会边缘的年轻人(移民者、失业者、寄居在收容所里的人),“良知的觉醒”差不多算是他们作品的母题,其拿手好戏是拿个人良知去和残酷现实作一碰撞式较量,以达到用一丝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来照亮这个冷漠现实世界的目的:《一诺千金》里少年伊戈为了照料租住在自己家里的劳工妻儿,不惜选择与父亲为敌;《罗尔娜的沉默》里的罗尔娜则因为良心上的不安,执拗地选择了一条与预期南辕北辙的路逆风飞翔;《罗塞塔》里的罗塞塔最终走投无路,其原因既有生活上的困境(一再失业),也有精神上的压力(愧对朋友),而唯一的朋友却在关键时刻以德报怨,来到她的家门前;《孩子》里的布鲁诺为自己的铤而走险付出了锒铛入狱的代价,但最后时刻的天性未泯,也是他重新赢得女友的关键;《他人之子》仅用一个形式上的假象,就将一场貌似无法收场的复仇心路历程倾刻化为无形;《单车少年》里澄澈纯净的少年心思,更是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滑稽。
从这个角度考量《两天一夜》,Sandra求助同事的同时,其实也是一次直指对方良心的拷问,更是一场回照自身内心的修炼,可惜,因为单调重复的造访过程,影片在故事的饱满度上,无法做到繁复丰饶,这也是《两天一夜》较之此前作品的一大不足。
结尾相比于当今影坛愈演愈烈的裹脚布式“史诗情怀”,达内兄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大概也是戛纳对其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朴素自然的艺术追求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们剧本的转折。
每每剧中人物做出决定的关键时刻,达内兄弟的惯用手法是从不闪回,也不铺垫,不同于一般影像酝酿前因后果的常用之规(其实当然又有,只是已早早溶入到细节当中),他们更着力于当下瞬间的把握和呈现。
所以这样的决定往往既突兀,又惊艳,个人眼中,这才是达内兄弟区别于一般导演的根本所在。
而这样的转折,在电影的结尾处出现居多,这也导致他们的作品总是渐入佳境,总是手起刀落,总是戛然而止,总有一个好结尾。
比如《他人之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的结尾,轻盈如一道闪电,却足以划破长空,体现了极具智慧的巧劲,又兼有文学性。
反观《两天一夜》,Sandra自杀那场戏差不多算是整部电影里面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在做决定之前,有她在车上和一对儿女打电话的一幕,整个过程玛丽昂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接下来镜头一转,Sandra细心地帮两个孩子把床铺铺好,然后下楼跟丈夫说出去买他们明天野餐要吃的三明治,再下来,是一个追随镜头,拍她从远处走向镜头近处,然后继续走向另一端的远处商店。
很难想像,在这一过程中,她其实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决定。
而此后,同事及时登门造访带来的喜讯,将其夹在了绝望与希望的两难境地,但影片没有就此停留于这个类似《罗塞塔》的发挥点上,而继续前行的结果,再如何呈现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终是没有超过这一幕,这也使得影片的格调和意义,模糊定格在了“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励志上,不能不说是又一大遗憾。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两天一夜》,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还是怀念罗赛塔。
George其实是一出爽剧Pincent相比于分析其中的政治结构、事件的流程与结果,更倾向于看到这个资本控制的体系下普通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感受,作者性体现在如何以更不露痕迹的方式让观众记住Sandra衣服的颜色、她穿的鞋,注意到她服药后的一系列被放慢的动作:手轻微颤抖、在水龙头喝水、慢慢地解开鞋子拉链、脱下鞋子...也许电影更重要的不是挫折与进展,更不是焦虑感与抑郁症“奇观化的呈现”(为了表演被看到或是什么目的),而是看看能否传达一些不太有明显痕迹的感受:比如可以稍微解脱时人物不允许自己庆祝,因为焦虑在不久后就会再次取代看似胜利的感受...一桶猫全片保持着悠然的节奏 再加上无配乐 只有两次车内电台传出的歌声 各方面处理简洁 每一次说服都是同样的开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也引出不同的结果 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非常真实地反应了社会底层人物就业遭遇困境时的绝望Joeyside达内的底层叙事,和肯洛奇真是好兄弟,英法工人打团结,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歌蒂娅的表演所带来的说服力,之前对她印象最深的是「玫瑰人生」里的歌手,这次饰演女工竟然毫不违和,当然故事比较陈旧。
我忽然想到一点的是,如果把法国换成中国会是啥样呢?
期待文牧野导演子夜无人对于时时刻刻都在被工作这件事困扰的人而言,看到这样的电影,就连获取到力量的同时都伴随着五味杂陈的痛苦。
你活不下去我也活不下去,你惨我比你更惨,女主角整个拉票的过程就是被“一个巴掌”和“一个甜枣”反复蹂躏的轮回,好消息和坏消息接踵而至,而她除了要以一己之力维系本就脆弱的工人同盟,还要与自己的精神困境做斗争,无法想象怎么能写出这么丰富的剧本。
连一贯温柔的达内这次都在结尾释放了宿命式的残酷交换条件,每个人都不容易,可究竟是我更不容易还是你更不容易,总得有人来做这张选择题。
而我最欣赏达内电影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从来不会去玩弄自以为很酷其实又蠢又毒的人性厚黑学,女主角始终如一的坦荡牢牢坚守住了底线,拥有同理心的人总是活得更辛苦,但他们永远都是更高尚的。
Run Erika Run工整流畅的故事片,一个半小时看下来很轻松。
通过一个简单的拉票的故事,全方位展现了工人阶级群体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状态,导演很自然地将人物的矛盾和前史融入对话中,叙事效率极高。
一方面讲述了职场中的电车困境问题,人们在1000欧元的奖金和留下工友之间如何考虑如何抉择,人性能否经得住金钱的考验;另一方面女主刚走出抑郁症的阴霾,为了一份工作四处奔波游说,看尽人间百态,她的态度从逃避到窘迫到坦然面对,到最后能不能保住这份工作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逆流而上主动出击的过程中,她也获得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约克纳帕塔法在错落有致的重复中,工薪阶层的苦楚蔓生出来。
#FIFF26#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说起来,我和达内兄弟的电影还是挺有缘分的。
几年前我在电影学院考试时看过一段影片,那是我当时所看的为数不多的法语片,看完老师让按照自己的感受给电影起名字,当时瞬间浮现在我脑海的名字便是《他人之子》 。
我之前并不知道达内兄弟,更没看过他们的电影,只是那段影片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慢慢对故事的细节也记忆模糊了,但色调和氛围一直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直到看完《两天一夜》 ,我总是觉得肯定在哪看过同一导演的作品,结果竟然就在达内兄弟的履历表里查到了《Le Fils 》(他人之子) ,2002年的片子,正是我的考试题目,而且还找到了另一部彻底忘记是在哪看过的电影——2005年的《孩子》 。
这种潜意识的联想挺有趣,很多时候看电影也并不是单纯为了知晓情节,一段影像对情绪造成的影响可能才是挥之不去的。
我当然喜欢看情节更富冲击力的东西,但对于此类电影我将它视为拥有一种接近于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样也为导演的个人风格能够对观众产生如此的影响表示敬意。
另一方面,我很感谢我的女神歌迪亚,再次与达内兄弟相遇完全是因为Deux Jours, une nuit的女主角是她,而且由她塑造桑德拉这个人物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表演与影片是浑然天成的。
我想我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看得目不转睛,所以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两天一夜》的焦点很明确,清楚简单地交代了女工桑德拉面临下岗困境急需得到同事的投票支持,结局只有两种可能:留下或者走人。
这样的结构非常棒,它使得女主角争取选票的进展过程张力十足,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和悬念,却能令观者感受到自己与片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连,发自内心去渴望她获得最终的胜利。
我认为欣赏这类现实主义的作品最大的快感便在于此,即压力不是来自导演,而是来自观者个人的愿望。
虽然我这几年看过的法文电影少得可怜,不过每一部倒都是精品,每一部都独具西欧国家的特色,它们给我留下了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印象。
或许《两天一夜》这种不急不火的姿态在达内兄弟的作品中是一种常态,不过在我看来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欢它每一个镜头,还有它场景里的每一处细节,总是会惊叹导演捕捉美的功力。
所以这个故事拍出来丝毫没有乏味压抑之感,反而处处充满了清新和生机。
歌迪亚在片中并没有为女工的身份特别改变形象,她质朴憔悴但依旧利落整洁,事实上她蓝牛仔裤和糖果色背心的样子非常动人,却又极具说服力。
我觉得每个看到她的人,就算没接触过她以前主演的各类角色,看到她的桑德拉造型也会很喜欢,贵在贴切真实。
这种效果当然也和电影的整体色调分不开,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轻松活泼的明亮色块,纯净的空气和透亮的阳光,尽显自然环境之美,也衬托起人物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的结尾某种意义上算是以悲剧收场,不过这种对美的准确捕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哀伤的情绪,给观者心灵的慰藉,将故事的温度掌握得恰到好处。
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两天一夜封闭空间中的小故事,完成度却是比较高的,除了细腻流畅的画面,还有对不同人物的精准诠释,以及对现实的敏锐感知和理性剖析,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
《两天一夜》又一次为我展示了欧洲导演品格高尚的一面,他们真正将电影当成一门艺术,或是一篇社会论文,创作得严肃又用心。
说来惭愧,近来总是看太多的热映电影,越来越习惯电影里的轻松热闹,几乎忘了电影还能有其它更为深邃的触感。
看罢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被安静的力量打动,想起年少时候看过的欧洲电影,它们是那么特别地存在着。
那种高傲冷峻和细腻敏感,足够唤醒一个迷影人对于欧洲电影始终怀着的特别美好的情感。
《两天一夜》的故事很简单,抑郁症刚刚痊愈的女工桑德拉被工友投票辞退了,她要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说服工友们重新投票帮助自己保住工作,然而工友支持她的代价是必须放弃自己1000欧元的奖金。
但就是这样朴素的故事却有着动人的力量。
这不单单是一个女工的自我救赎,更是不同家庭不同人的剪影。
电影里的世界不是我们期待的一片大好,它有它的残酷,但也不是我们以为的颓然寂寥,它也自有它的温柔在。
我们永远不知道桑德拉下一个要见到的是谁,他会有怎样的生活和选择,我们也不知道桑德拉能否不被脆弱和失望吞没,她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所以我们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看着别人,也审视着自己。
鸵鸟如我,桑德拉更像是一面镜子,一部电影的时间,我也和自己的怯懦一起走过。
《两天一夜》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让人在茫茫的电影中一眼便可认出它来。
这是导演和演员的相互成全,女神玛丽昂歌迪亚在欧洲电影的语境中显然更为自由,表演克制但饱含着情感和深度。
美国现实主义表演三大奠基大师之一的Stella Adler曾说过“In your choices lies your talent.”——玛丽昂确实在自己选择的表达方式之中,充分展现着她的才情。
从开始的脆弱不堪,逃避胆怯,踌躇不安,到得到一点回馈后克制的欣喜,没有令人反感的歇斯底里,她以细腻至极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崩溃和勇敢,脆弱和坚韧。
我们和她一起焦虑压抑,一起振作失望,我们也透过她的脆弱感受着她的善良。
《两天一夜》和那些让我们热血沸腾、喜闻乐见的电影非常不同,它看起来不够绚烂,它很容易让你深深地陷入失望,它总在很近的地方观察和思考着世界的样子,有时候可能因为太近了而残酷起来。
但就像《寒蝉效应》所说,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存在才有意义。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以为熟知的世界,而这一刻,我们遇见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透过娱乐的功能发现其中更为深刻的社会性。
电影的一夜中,深深挫败的桑德拉在车里问一个女同事:“你喜欢摇滚乐吗?
”,然后她们听着歌穿过城市的夜晚。
这一段我非常喜欢,在这些和周围很疏离的孤独时刻,我们反而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那些之前深藏不露的希望总会在这些失落和难过里出其不意地迸发出来,温润我们的心。
难以猜中电影的结局,这个世界不论残酷还是温柔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说服你。
但可以确定我们和桑德拉一起经过了漫长又压抑的两天一夜,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希望和失望,无论结局以怎样的方式到来,我们都正视了内心并获得了回应,我们因为自己没有停下的步履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自由。
在我看来,愉悦并不是每一部电影追寻的终极意义。
看似朴素的《两天一夜》有着独树一帜的深刻,满是余味。
就在过去不久的时间里,我也同样地被别人选择着,但不是选我和钱,而是我和另一个人。
那是开学时候,要评上一年奖学金,按上一年成绩排名我理应拿到,但是却半路杀出个从来没有过的规则,说要综合以往的成绩,综合回来,我正好被砍掉了。
我们班班长知道这不公平,决定以投票进行,评我和另一个男生。
五千块的奖学金说多其实也不多,只是我当晚觉得这规则很不公平,哭了一晚,都后来,我的投票也输掉了。
我没有很在意那五千块,也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只是看到《两天一夜》这样的投票时,我又再一次想起这件事。
尤其是当玛丽昂歌迪亚抽泣着说:“我跟她关系还不错,她连话都不跟我说”的时候,我想起了和我一起被投票的那个男生。
我曾经认为他是我在大学时期最好的异性朋友,没有之一,可就在奖学金评选那段时间,所有人都来跟我说这对我不公平,希望我不要难过的时候,他却一句话也没有跟我说过。
后来我跟学长谈起这件事,学长以过来人的姿态对我说只是因为我付出得太多了,只是我一厢情愿,其实在他的心里我可能还没那五千块重要。
我第一次很切身地体会到人情冷暖。
这样的事情,以后可能还会经历更多,我没办法拒绝,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
可是我仍觉得很难过,我们才大三就已经这样功利。
我庆幸的是,我跟女主一样坚强,不至于被这样淡薄的人情给粉碎掉。
后来我主动去找那个男生玩,看起来和好如初,但是我知道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了,我的感情不能交给一个认为钱比人重要的人。
在我心里,朋友远比这些身外之物重要,我也很希望我在别人心里能重要得过这些东西,在我觉得疲惫困顿时伴我走过艰难的时光。
作为经典类型的公路片(roadmovie)大家并不陌生,从影史上经典的《邦尼与克莱德》(阿瑟·佩恩,1967)、《逍遥骑士》(丹尼斯·霍珀,1969)、《德州巴黎》(维姆·文德斯,1984)、《末路狂花》(雷德利·斯科特,1991)等,到日本的清新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北野武,1999),再到中国的《落叶归根》(张扬,2007)、《人再囧途之泰囧》(徐峥,2012)、《心花路放》(宁浩,2014)、《后会无期》(韩寒,2014)等等。
公路片像一个会变通的容器,将变化莫测的故事、丰富多样的人物囊括其中,从而展现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
然而有些电影,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归类为“心理公路片”,强调主人公心理转变的历程而非实际的地理转变。
那么新近提名奥斯卡的热片《两天一夜》(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2014),则非常适合划分其中,按照女主人公桑德拉(Marion Cotillard 饰)的心理建构来着手分析这部影片。
编导达内兄弟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大段的手持摄影,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只在广播中才流淌出的音乐。
整部影片非常难得地表现出了克制和节制,没有奇观化的大场面,没有填充的笑料,没有着力的煽情,有的只是尽量客观的呈现,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评判。
非常贴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原则,让整部电影的结构和叙事看起来异常简单。
一个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被投票开除的女人,需要在两天一夜的限定时间内,说服工友们再次投票让自己保住工作,前提是牺牲自己的1000欧奖金。
影片的所有冲突都集中在这个悖论上,即桑德拉为了家庭必须保住工作而让工友为自己投票,可其他工友却会因此损失支撑家庭的1000欧奖金。
女主角面临着维系家庭和让其他人得到损失的两难处境,而工友们也面临道德要求和生存要求的两难选择。
影片通过桑德拉走访这16位工友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刚刚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从依赖丈夫躲藏问题,到勇敢承担责任,重新面对生活的“心理公路”历程。
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出色的演技让这个女性主角的心理转变成为可能,而非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影片前段,桑德拉情绪十分不稳定,随时哭泣并通过镇静药物维持自己。
这个角色的心理建构之所以成立并出色,是因为她在每一次毁灭的基础上进行重生。
如果给整部影片桑德拉的情感起伏画一幅走势图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呈现波浪状的。
情节有意设置在一次游说成功后,有一次或两次的失败,观众在女主角的情感起伏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感情,成功时是身边人的温暖,失败时是这个社会的残酷。
女主角的信心和自我意识也随着这种波浪有所起伏,然而总体却有着上升的趋势,最终才会在结局的时候真正找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部“心理公路片”中,其实并没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形象差别,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女主角为难并数次想要放弃的原因之一。
但是显然角色仍然有区分成为推动主角完成心理历程和阻碍主角完成心理历程两种。
在推动中最重要的就是桑德拉的丈夫(Fabrizio Rongione 饰)。
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妻子,丈夫自然承担起了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的任务,并且在游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给桑德拉鼓励和拥抱。
当桑德拉对丈夫说:“你同情我,但你不爱我了。
我们四个月都没做爱了,你一点都不介意么?
”丈夫回答:“介意,但我知道我们会重新做的。
”通过这段对话朴实的对话,即使不需要甜言蜜语,我们也能体会到丈夫对桑德拉的爱是多么深沉和真诚。
最重要的是,这一心理历程中丈夫一直在鼓励桑德拉自己去面对并完成,而并非代替她去做,这表现了丈夫的尊重,也为桑德拉自身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在阻碍桑德拉心理历程的角色中,有拒绝和她见面说话的好友,还有动手打人的工友。
虽然他们的出现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给桑德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若没有这些负面力量,之前的正面力量积攒就不会夯实,也无法在最后面对自己获得工作而其他工友失业或自己离开的时候,做出正确并有责任感的选择了。
我们没有生活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外国,无法切身体会到“经济危机时期”和“后经济危机时期”究竟是怎样的滋味,一份工作和一笔奖金对这些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就像台词里说的那样,丢掉奖金既不是桑德拉的决定也不是那些工友的决定,而是这个特殊时期下政府和社会的无奈选择。
导演将镜头聚焦在这一底层群体中,通过桑德拉内心的历程与转变,表现了所谓民主的无力和虚伪,“民主”在影片中才是桑德拉最大的敌人。
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影片中提到过的“亚洲光伏企业”也成为了导致欧美工人失业的原因之一。
或许桑德拉最后的喜悦是导演的一种人文性关怀,他们还是相信,这个女人的心理转变就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要经历的转变。
而有关这个女人的“心理公路片”,也就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勇敢和希望。
一路平平淡淡,却没有一点的无聊的感觉。
里面的角色很多,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特别是那个哭的足球教练,还有那个跟老公离婚的妹子,他们的决定实在是一个惊喜,其实世界上还是有善良的人的。
不知道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我的阅历还不够,他们的这种如此无私,和大度的做法真的很让我感动,居然为了别人的工作而放弃那1000欧的奖金,实在是令人佩服,换做是我也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另外就是这部电影拍得真是十分的简洁,没有任何的配乐,也没有过多的对白,镜头也是手持的,给人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
还有就是背景设定为现代,经融危机,基层蓝领,给人有代入的感觉。
最后就是这个结尾,应该算是看过最好的结尾了(可能因为很温暖的结尾吧。。。
)。
虽然女主最后为了另外那一位员工,放弃自己的工作,但是重要的是她成功的再次认识自己,重拾信心,并摆脱了抑郁症。
最后那句 ”我们打了场漂亮的战“ 真是被感动到了!
如果我要拍电影,这种就是我要追求的,简简单单。
我希望能拍的电影。
看似没有高潮,但原来藏在了结尾。
看的达内兄弟的第三部电影。
第一次听到“达内兄弟”这个名字是从百老汇的电影展。
后来从成名作《罗赛塔》看到最新的作品《托里和洛奇塔》再到这部。
达内兄弟每次都用简洁清晰的底层人物的故事打动我。
最开始把我拉近跟这部电影的距离是女主不自觉地哭泣,并不停告诉自己不能哭,这是一个精神状态需要以药物作为支撑的人会有的状态。
女主有丈夫,他在餐厅工作,顾家,不停地鼓舞女主为自己不被解雇而斗争,告诉她一家人不能再回到廉租房里生活。
女主有一个女儿和儿子,即使自己如此状态,影片开头还是记得给孩子们做馅饼。
影片在女主挨个跟工友的对话和最后揭示出:因为女主的精神病症(影片没有告知是什么原因导致)病假期间,老板发现自己雇佣16个人也可以完成工作,女主就成了那个多余的人,但可以通过投票决定女主去留,同时以1000欧元奖金作为筹码,让女主留下意味着失去奖金。
女主在好友和丈夫的鼓舞下,一个一个去找工友拉票,大多数人都是“我知道你很难,我也难”,“我也很想帮你但我也很需要奖金”。
女主在这期间经历一次次的崩溃,直到还剩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她吞下了一整盒的抗抑郁药物,而一个同事给她带来好消息,愿意支持她,同时打算跟自己不愿放弃奖金的丈夫离婚。
女主在医院里抱住丈夫,喝了些汤,决定去找那最后三个人。
结局是女主失去了工作,但她得到了十六票中的八票,当初允诺投给她的人都做到了,同时拒绝了老板的提议——解雇一个只签了定期合同的工友。
女主微笑着走出老板的办公室,在路上对电话里的丈夫说:“我会立刻找工作的,我们打了漂亮的一仗”。
随着女主越走越远,影片结束。
达内兄弟简洁到甚至没有片尾曲。
我一次次地跟着女主的视角,马不停蹄来到一个个工友面前,中间需要克服抑郁带来的精神和生理痛苦,跟丈夫关于sex life,说他不爱自己只是可怜自己的讨论,都显示出人物的困境和绝望,但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战斗。
资本家的恐吓,让女主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到抑郁之前的工作状态,丈夫告诉她她一定能做到。
她觉得自己出现在工友面前让对方放弃奖金是不对的,她因此而羞耻。
她不想要曾经在一个车间工作的人来同情可怜她,她每一次都尽可能地体面地问候和告别,告诉对方自己理解他们做出的决定。
看的时候再次想起之前看泰国洞穴救援时的感受,人类最美好的品德是利他,人类会因为体会到他人的苦难而落泪,而包容,做出利他的行为,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固然女主的工友各有各的困难,但显然这其中更弱势的人是女主,抑郁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困难,雇主对病假之后的女主的歧视。
细想一下如果工友们团结一致对抗老板,哪怕多投一票,女主不用离开,也不会有其他人被辞退,但是资本家早已设下奖金的筹码,人性中的利益至上面对真善美,看似脆弱,但让女主获得了生活的勇气,抗争的勇气,不违背自己信奉的真善美的勇气。
电影让我再次感叹达内兄弟突出的、难以忘怀的特点:简洁、克制但完整的故事,对底层人民处境的细腻刻画,对个体和周遭的刻画。
我像一个目击者,跟着女主两天一夜(电影名字的来历),看她艰难完成这一仗,看她作为一个雇员、工人、母亲、妻子、抑郁症患者、底层人民的抗争。
电影和故事带给我一些面对自己生活的勇气,这是一种莫大的bonus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是怎样?
(题目灵感来自万青)
法国人很特别,也很任性,把一个称不上故事的故事搬上了大荧幕,还让你看着跟着揪心:法国蓝领阶层的人们为了生存也真是太不容易了。
女主角患抑郁症休养生息,结果老板发现没了她公司也能正常运转,就动了辞退她的念头。
电影即围绕女主角怎样在同事的帮助和老公的支持下,逐个联系自己的16位同事,一一向他们争取让自己留下而放弃1000欧元奖金的机会,而渐次展开。
结局如何已不重要,关键是过程里各色各样人等的纠结、挣扎、考量,以及女主最后面临意想不到的局面时的抉择,促成了她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心态上朝积极一面的转变。
PS:我十分不想忍受女主穿弓字背心露出内衣肩带的装扮。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捷尔吉(Lukács György)针对写实主义作品曾提出“典型性”(typicality)这一说法。
所谓的“典型”,根据Lukacs所说,是指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既代表着他们独特的虚构性存在,却也是在某一个大社会历史环境下具有某种社会群体性特征和历史辩证进展特性的具体化存在形式。
而毫无疑问,从Lukacs的典型性角度出发来看,电影《两天一夜》的即将下岗的女主角Sandra及她在这两天一夜里所拜访的同事便是这样一种具有写实主义特点的存在。
玛丽昂•歌迪亚扮演的女人Sandra是一个曾患有抑郁症(depression)的,正在恢复中却不得不因为所在公司的不景气即将被迫下岗的人。
她偶尔歇斯底里、精神不稳定、焦躁、疑虑、自我否定、依赖药物,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缺乏足够的理智操控力和过多的精神能力和能量”。
她代表了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资本社会中一群注定被边缘、被社会主流群体远离和漠视的精神病患者:他/她们往往因为精神疾病而不被社会所接纳,在工作中很容易被列入首位被排斥者,他们的治疗及康复得不到众人的信任,而这些怀疑和排斥往往又加重他们的病情,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而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社会贴上一个共同的标签——“抑郁症患者”,在这个标签之下,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和印象也无法脱离病症症状。
他们被抽象成一种病的具体人物化代表,而个人主体(subjectivity)的身份(identity)不再重要。
而在达内兄弟镜头下的Sandra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群体化的代表,她屡次神经质般情绪决堤的另一面,是她面对自己孩子时忍痛的坚强,她整理孩子床铺时的细心周到,她对避她不见的旧好友的理解宽容……无处不表现了她独特的主体性。
除了在她嚎啕大哭及过量吞服抗抑郁药的场景,她去同事家一次次的拜访和说服也逐渐剖丝抽茧地透露出她在与人相处、遇事待人时独特的处理方式与做人原则。
她的形象在达内兄弟一个个巧妙的特写镜头下不再止于一个单调的抑郁症康复女性,而善良、试图坚强起来、愿意帮助他人、宽容……这些带着脉脉温情的人性的一棱一角也逐渐在她身上丰满起来。
《两天一夜》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故事情节的平淡叙述继续与好莱坞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商业模式相背离。
大量使用的人物特写镜头也是对演员的巨大挑战。
可也正是他们大胆使用的特写镜头和安排巧妙的故事结构,让人物复杂的情绪真实而鲜活地表现出来,每一个镜头彰显了一个个细节,看似平淡,却让人回味无穷。
是自己对实际地理社会背景情况陌生的原因吗 实在是触不到情感上
丢掉尊严的当下,便是拾起尊严的开始。人不需要被施舍,却也不能成为噤若寒蝉的逃兵。
还行
就是这么一部讨生活的故事,生活没有那么容易,但其实也不是天塌下来的困难,只要你还愿意去抗争。
看不下去。我女神二星。
凡事尽力争取,选择问心无愧就好啊
局限还是明显,但能够直面社会讨论问题尤其是底层人的“工”和“口”的问题的电影真的不多,朴素有力,这才是“正能量”。
75/100 #FIFF26# 相比于分析其中的政治结构、事件的流程与结果,更倾向于看到这个资本控制的体系下普通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感受,作者性体现在如何以更不露痕迹的方式让观众记住Sandra衣服的颜色、她穿的鞋,注意到她服药后的一系列被放慢的动作:手轻微颤抖、在水龙头喝水、慢慢地解开鞋子拉链、脱下鞋子...也许电影更重要的不是挫折与进展,更不是焦虑感与抑郁症“奇观化的呈现”(为了表演被看到或是什么目的),而是看看能否传达一些不太有明显痕迹的感受:比如可以稍微解脱时人物不允许自己庆祝,因为焦虑在不久后就会再次取代看似胜利的感受...
虽然是很简单的剧情,可是我又不觉得很沉闷,为什么呢?
正能量,虽然贪婪和冷漠的人很多,但是善良和热心的好人也不少,虽然令人抑郁的事很多,但是令人奋发向上的事也不少。
天生骄傲[doge]
看的时候,Marion的表演让我也在拿着一个小本子纪录每个人对Sandra的去留,留下的画圆,不同意留下的画叉...大部分的职工都让我看得有点辛酸,不管他们最后是选择了奖金还是选择留下Sandra。突然好期待有个导演能拍出中国版的劳工问题,主演一定要是颜丙燕。
达内之前的主人公都那么有精气神,这部怎么就突然得了抑郁症呢?还有,达内的主人公应该是那些投票给“奖金”的人,为了讨生活可以不管不顾。而桑德拉忙活了一圈,最后却为了道德和尊严选择重新找工作,可敬可爱却不达内。
真的……?说拍得好的拍着良心呢吗……?
啪啪啪~结尾响亮的耳光
很早之前看到这部电影海报就对这个片子没什么兴趣,因为提名了奥斯卡才买了碟看看,结果果然是和海报一样无聊的剧情,可能这对法国社会有所触动,但是对于一个看电影的人来说,除了女主演的不错其他都算烂
你吓尿我吧,一个关于争取工作的无聊投票也能当作电影?虽然影射了人性,但太肤浅
只记得,那英老师当年就在CCTV天天讴歌下岗工人了
看的时候也在想。如果不记名投票的话 真的会不会为了奖金而投掉自己的同事呢,人性还是纠结的 一千块不多 那么如果是一万呢。 庆幸女主角反而可以因为经历这个事情而走出来活得更好。
达内兄弟还俗.....如果不是法国梅婷的表演,这个女主应该会被我嫌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