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一名正在演习的美军士兵捡到了一封从美国寄来的写给尚武妈妈的信。
信中提及写信人的名字为Clinton,但与尚武母亲发生性关系并致其生下尚武的美军士兵名叫Michael,所以很多观众可能会对片尾这封信感到莫名奇妙。
我对此的理解是,尚武妈妈的信因为常年没有收件地址而一直被寄回,所以她在这一次寄信前随便填了一个地址。
而收到信的美国人明显曾在韩国服过役,并且肯定与某个韩国女子有过性关系,所以他以为给他寄信的人正是曾经和他发生过关系的女子,他才给尚武妈妈回了信。
只不过他都已经忘记了与他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子的姓名,所以只能以“尚武妈妈”这个他认为是他儿子母亲的称呼来称呼尚武妈妈。
我觉得金基德安排这一桥段的意义有二。
第一,讽刺美军士兵在离开韩国时会拿刀在其韩国女友的胸上刻上自己的姓名(片中发生了两次)以此让他们的女友记住他们一辈子,可他们自己却连这女友的名字叫什么都不记得了。
第二,借尚武妈妈随机寄信就能找到一个曾经在韩国服役并与韩国女子发生性关系的美军士兵,指出想片中发生在尚武妈妈以及恩洛身上的悲剧实际有多频繁地发生在其他韩国女性身上。
大师级的道具和场景的设计。
某些场景会产生一种生猛的惊悚感和荒诞感,如独眼女冲进塑料大棚追赶顽童,穿透薄膜攥住他,瞪大眼珠;Chang-guk骑摩托冲进田里,倒栽入泥,一场大雪封住泥土;看着Ji-hum塞进嘴里,却从屁眼里拉出的铁丝团。
Chang-guk死的暴烈,让人悲伤,但死亡的物理方式却那么滑稽、荒诞,这份滑稽和荒诞使悲伤加倍。
分布在影片中,数次空中侦察机的镜头,城镇街头无处不在的英文招牌,都表明南韩战后被美国的彻底接管、监视,权利关系一目了然。
这是一部有明显政治隐喻的电影。
片中人物的指代性,应该说比较明显了:Ji-hum和独眼女二人一体,代表韩国战后寻找独立自我又充满缺陷和自我矛盾的现实;Chang-guk代表美韩失衡的联姻中遗留的难题(片中表现为,作为“杂种”生存的艰难),Chang-guk母亲代表软弱又可怜的对美国抱有的幻想,屠夫和Ji-hum父亲,则代表蒙蔽善良,阻碍前进的父权。
他们处理关系的方式都那么暴力和偏执。
独眼女孩最后刺瞎痊愈的眼睛,以及反抗大兵的刺青,显示南韩民族性的暴烈拒绝,隐喻韩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的意愿。
正是偏执和暴烈,承托着意愿的坚定。
片中草民生活处处显露的愚昧、凶狠,流露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
所有民族,在经历苦难走向未来过程中都会经历挣扎、苦痛。
战争的创伤和后遗症,会放大人心中的恶,就像标榜自己服役三年的狗屠夫一样,其生存哲学是变得更凶狠,且需透过双眼流露,让人惧怕。
电影对不同角色的眼睛描写,也是出彩处之一。
影片极具金基德个人风格的场景也多次出现:为盆中女人洗澡,射箭。
这是导演作者性的直接外露。
少许个人觉得的不足,后半段积攒的情绪释放的有些拖沓。
依然绝对优秀,但在收放自如上,也许可以做得更好点。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在金基德的镜头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冷漠、叛逆、悲哀、孤独,这些疏离的字眼让我们体会到金基德对于一个边缘社会的关注。
冷漠的背后是肆无忌惮的暴力,叛逆的背后是让人发指的伤害,悲哀的背后是唏嘘不已的残酷,孤独的背后是潸然泪下的悲悯。
在《收件人不明》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情感和精神阻隔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用暴力和性来取代,人性的阴暗在镜头中毫无隐藏的表露出来。
单身母亲与混血儿子,残疾的父亲和内向的儿子,眼睛有缺陷的女孩儿和美国大兵,狗肉贩子和单身母亲,这些怪诞的元素组成了《收件人不明》的世界。
整部电影充满了绝望的气息,战后的社会被阴霾笼罩,单身母亲等待着丈夫的回信,在这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她面对的是儿子的暴力,狗肉贩子的情欲,残疾的父亲渴望荣誉的降临,内向的儿子渴望爱情的到来,眼睛有缺陷的女孩因为自卑而不愿面对唾手可得的爱情,而是选择了美国大兵。
这一切只是因为美国大兵对她的承诺,让她两只眼睛都能看见这个世界。
然而这份交换带来的是伤害,最终,她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生活。
狗肉贩子死于单身母亲儿子的手上,单身母亲最后的希望随着儿子的死亡也渐渐破灭,在她的生命已经结束的时候,她的期待也随之降临了,而这一切和她只是擦肩而过。
在本片中我们经常看见的就是网和简陋的房子,这些网网住了人心,网住了精神,网住了这个社会。
那些简陋的房子向我们展示着战争之后韩国百姓的生活,或许他们仅仅代表一类人,但是这类人却是社会之殇的构成者。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人都带着宣泄不完的欲望、愤怒、仇恨,每个人都极尽癫狂,癫狂带来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解脱而是绝望,人类内心的隐疾——困守与绝望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金基德的镜头中,生命是脆弱不堪的,而死亡和暴力,血腥和冷漠却被无限的放大。
社会底层的人用自己的行为来和这个世界抗争,然而他们采取的方式却是暴力,极端变态的行为带来的必然是视觉上和心灵上的震撼。
这部电影中的爱情是最让人难过的元素,相爱的两个人总是在绝望中交汇,微乎其微的爱情给我们带来的只是遗憾的感触,所以情和欲在本片中处于完全对立的角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欲,但是和爱情无关,一旦情欲得不到满足,邪恶的本性就会暴露,在这种的极端情绪中,人们就会失去自我,从而上演残忍的桥段。
美丽即虚伪丑陋即真实,这句话不假,在本片中我们看见的是真实的丑陋,那种丑陋来源于人性的彰显。
离群索居的人们承受巨大的压力,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是他们变态行为的根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社会,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这个社会,所有的隐忍都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些被遗忘的边缘人,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本质体现,人性的丑恶的一面往往会被我们的伪善面具掩盖、软弱、欲望、恐惧等等,这些问题在边缘人的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通过镜头看见的所有不合理其实都是合理的存在,被社会遗忘的人们寻找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活着也意味着死去。
《收件人不明》中的阴郁一方面对于被遮蔽的人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又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索,两种复杂的思想贯穿了电影的始末。
冷峻的影像风格,凝练的人物对话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让电影中的人性和欲望在荧幕前无限的放大。
近来看的一部片,我总是不得不提起,金基德的《收信人不详》。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信息量极大。
我对韩国朝鲜与美国之间的民族恩怨一知半解,但连我这种历史白痴,也能从片中人物的命运感受到那种爱恨纠缠,无法割舍的情结。
对我冲击力极大的,还有片中所传达的“命运繁殖”,杀狗人复制了死去的狗的下场,复仇的儿子和被授勋章的父亲一样瘸了腿,毫不相干的两代女人有着同样的和美国大兵之间的情仇。
这种“命运繁殖”的冲击力,在尚武割掉他母亲的一个乳房时轰炸得我脑子一片鸣响。
我明明看到这个等丈夫等了二十年的女人胸前有一坨黑黑的印记。
我随即想起,一个美国大兵也曾要用蘸了墨水的尖刀在女孩胸前刻下自己的名字的场景。
那个黑黑的印记不就是那个永远都地址不详的美国丈夫的所留下的名字吗?
这不就是女孩在复制着女人的命运吗?
原来尚武割掉的,是这个黑色的名字给他和母亲悲惨的一生所留下的印记啊。
无怪乎他要边割边讲,“妈,我原本也想要和你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的”。
但是我略感轻松,这虽然是我看过的金基德塑造得最悲惨的故事,但是他居然慈悲了一下,留下一丝不留心就会被忽略的幸福的暗示。
那就是,女孩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复制了女人的命运,她和那个女人不同的是,她没有苦苦地等待施舍,她反倒亲手毁掉了别人给她的施舍。
当我看到她将尖刀反向,插进自己的右眼里,毁掉了那颗别人施舍给她的眼珠时,我松了口气,金基德居然心软了一下,真是难得。
《不明收件人》是金基德2001年的作品,影片背景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韩国社会的一处横断面展现出来。
对于一个被人遗忘的年代,一处被人忽视的角落,要一本正经地回顾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要唤醒内心深处埋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当以一个勇者的姿态直面那段如鲠在喉的民生苦难,影片便注定背负起了应该属于整个民族的悲情十字。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处于朝鲜战争之后的恢复期,而战争造成的巨大创痛并不能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平复。
影片一方面表现了韩国战后本土第一代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毫无回避地触及了战争遗留下的美军在韩家属的问题。
影片开始,哥哥自制了一把火药枪,然后射击妹妹头上的靶子,妹妹就变成了独眼。
造枪木板是从标有"USA"的军械箱锯下的,此一细节意味深长地表明,战后的第一代人仍旧无法逃脱已经结束的战争波及下来的苦痛。
在此种背景之下,影片一直笼罩在异常压抑的氛围里,愈要伸张便会愈觉无望。
影片涉及的人物庞杂,但在故事行进中并没有失去控制,每个人都个性鲜明。
女主人公恩洛(妹妹)用垂下的发际遮住了眼睛的缺陷,却不能抚平心中的伤痕,自我封闭的高中时代,她一任心性的乖戾暴躁。
而昌古则由于自己是美韩混血儿的原因,倍遭歧视,他希图融入韩国人的群体之中,但总感受到强烈的排斥感,他的一步步绝望表现在杀狗的过程中,就是从心存怜悯到咬牙切齿。
昌古的母亲,为了一家团聚,一直执著地联系远在美国的退役老兵,一封封家信寄出,又被一次次退回。
透过这外在的表现看每一个人,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拼命地挣扎,但希望却永远渺不可及。
影片中不时穿插美军基地的场景,还有飞在天空的美式战斗机。
它们的作用都是拉紧剧情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但在《不明收件人》里,让人领略了向来对美韩关系处之暧昧的韩国人的明确表态。
片中还借美军之口,说出了一句:我们在人家的后院干什么?
与其说这是美国人说的,倒不如说是清醒的韩国人自己的想法。
美军作为一个战争和罪孽的符号,被主创者钉在了历史反思的耻辱柱上。
昌古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明证。
他是美国人,也是韩国人,又什么都不是,这种身份的尴尬使他融合的希望屡遭毁灭性的打击。
在踏上死路之前,他用刀割下了母亲的乳房,这种仪式化的处理,表现了绝望中与血缘了断的激愤。
而恩洛虽然以向美军献出贞操为代价治好了自己的眼疾,但当她以双眼看世界时,她却看到了一幅贪婪与暴虐的嘴脸,于是她果断的将眼睛再次弄瞎。
其间对国与国的隐喻味道也不言自明。
我知道,对韩国人的民族品格不好通过一部电影来妄加揣测,但很明显,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不再是温情脉脉的一面。
柔弱的恩洛决然自残,暗恋恩洛的吉华由懦弱到勇狠,虽然是特殊环境中的个体行为,但联系在一起却表现出了民族中涌动的一种血性。
这种血性让人马上就能记忆起汉城太平门前一群年轻人挥刀斩落的数十只尾指。
不得不使人感叹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刚烈。
影片的主创者也许无意为民族品格作激情代言,但它所依托的影像力度却足以穿透任何自以为是的民族成见。
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多是表现了在绝境中展现人物命运的激变与人性扭曲的特点,本片的关注点是由个体的畸变拓展到人群的异化。
当昌古从飞奔的摩托车倒栽进荒野的泥潭,当恩洛将尖刀划向自己的眼睛,当吉华向混混射出仇恨的箭,当昌古的母亲抱着儿子的头颅悲鸣着自焚,所有的所有,都在充满着悲悯的诉说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这染了斑斑血痕的一切拼贴在一起,勾画出已经被人忘却的一个时代的悲剧群像。
因为极尽悲惨,所以极具人道。
这发自于心的人道是主创者讲出故事的原动力,也是无法拒绝背负的情感枷锁。
影片全片都不事张扬,没有因为悲剧意味张得过满而陷入一泻千里的情感决堤。
应该说导演在处理上,在尽量的收拢表达情绪的欲望,并一直抑制着艺术化色彩导致的不平实。
但其间还是有两段戏由于精心设计而显出导演在艺术上的野心,第一段是昌古偷窥恩洛被戳伤了眼,吉华造枪报复小混混反伤了自己的眼,再加上独眼的恩洛,三个人次第走在路上,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的感觉。
第二段便是影片结尾,已经是运命终结,死者长已矣的时候了,一群演习的美国士兵在田野里匍匐前进,其中一个捡到一封随风飘荡的信就撇开同伴停下来读,镜头拉开,雾气重重的天地间,一个美国士兵趴在韩国的土地上安然诵读着一封寄自美国的回复家信。
画面就这么隐黑结束了,悲出一种孤绝的苍凉味道。
金基德的知名作品多是台词少,意境深,让你在一个很清静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的苦乐。
所以,《收件人不明》在他的作品中算是一部特别的,其情感表现直白,甚至激烈,在一种惨烈的宿命轮回中,表现着一个韩国导演对自己的祖国历史的思考。
对于韩国战后经济发展,国内常有人不屑的说道,这是美国庇护,军费省了不少去搞经济建设,何况还得了援助之类,仿佛韩国人很享受外军驻留一般。
或许,从金基德的视角可以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解读,或许因为激进和情绪化有失偏颇,但是这一充满情感体验和切肤之痛的维度,却可以让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添上一分客观和冷静。
看《收件人不明》时,我自然的想起了日本电影《人证》,在那部电影中,类似地,一个日本女人与美国大兵同居,生下了一个混血儿,而这个混血儿带着对母亲的期待来到日本寻找生母。
那部电影在一起案件中,以一种温情期待带来的生命的代价,表现了令人扼腕的遗憾。
而这部《收件人不明》不同,看似相似的事件下,同样为韩国母亲与美国驻军士兵所生的混血儿尚武,却对母亲有一种令人发指的恨。
在这个美军驻地的村镇中,尚武被视作异类、杂种,可以被任意耻笑,而在歧视之下,他的性格也愈加暴虐。
而偏偏,她的母亲并不是那种一心抚养儿子,为其励志疗伤的类型,一心想的是向已离开韩国的美国大兵写去信件,希望能被带到美国。
于是,矛盾产生了,尚武心存愤恨,因为他是一个无辜的人,要为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人生,他无从面对众人的讥笑,只能将怨恨反加在母亲身上,而母亲不断向给他带来“伤痛”的男人写信的行为,更足以成为他眼中毫无尊严的浪荡行为。
尚武对母亲的辱骂与拳脚相加,场面令人震惊,尚武的生命至此所受的屈辱与内心的扭曲,自然的被这疾风暴雨似的暴力外在的展现,你可以从中体会一场孽情下的伤痛,进而体会金基德眼中,这段历史遗留的伤疤。
在表现尚武的不幸之余,金基德也适时的转换角度,他的母亲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和卑贱?
为了表现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丝无奈,金基德巧妙的并不是让尚武的母亲去回忆什么,而是立足剧情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一个女孩恩洛的经历自然再现,也更透出轮回般的悲剧性。
因为一次意外,恩洛的一只眼睛被哥哥的自制手枪打瞎,如果说尚武的命运悲剧带着天生而来的宿命,那么恩洛的人生就是后天意外的不幸,相同的结果都是被嘲讽,都是心理的防御。
同时,一个文弱的年轻人昌华默默的爱着这个女孩,渐渐的,两人在一些误会冲突中渐深爱意,却不想被流氓混混袭来,恩洛惨遭凌辱。
而这时,一个美国大兵出现了,他可以庇护这个女孩,他也可以为她治疗残疾的眼睛,女孩对于这个强大的和看似温柔的男人,只能选择顺从。
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种隐喻,恩洛就是韩国的化身,昌华就是那些希望独立保护国家的韩国人,但是,他们无力保护她不受侵害,而恩洛残疾的眼睛就如战后韩国的创伤,他们同样无力治愈,只能让美国来为她疗伤,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国的怀抱。
然而,美国大兵并不是天使,他治疗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献出身体,需要她随他摆布,他当然也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挥舞巴掌。
这就是金基德眼中当时韩国的现状,或许带着些激进,却以惨烈表现了现实的一个侧面,小镇的人民无力支撑自己的国土,美国大兵成为外来的强势势力,他强大,他不可侵犯,强势的站在这片土地之上。
而尚武就是这种不对称关系下的后代,牺牲品,悲哀的符号,她的母亲看似癫狂,却与现实中恩洛的经历交相辉映,恩洛渐渐的走上她的老路,一切仿佛都是无尽的人生重复。
而影片的高潮则更充满暴力和惨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与身份和历史的决裂态度,决绝而义无反顾。
所以,我们看到尚武粗暴的划下母亲胸部屈辱的印记,同时自己以生命划出一个胜利的V字,对于他,或许只有这样惨烈的诀别才能结束人生的痛苦。
恩洛最终选择了抗争,不让大兵在身上留下征服者的印记,不让尚武母亲的人生在自己身上重演,表现同样激烈,她甚至宁肯抛去强者的恩惠,回到失明状态。
而昌华的选择更充满悲剧性,他曾有的伤痛和复仇,就是一个民族内部相互争斗的映照。
这部电影,难以捕捉到温情,难以看到小人物的坚韧的励志,更少黑色幽默似的自嘲,它赤裸裸,血淋淋,反抗显得无望,却又是一种必然的解脱。
只是最后,那最终的不知来自何人回信,令人感到纠结,我想金基德想说的肯定不是要坚持,而是表现这种寄望的无望,因为无望,所以片中人纷纷选择一种彻底的割裂态度,其结局的惨烈也更显一个民族的伤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ce90355892176c9b645ae7a.html
马上出门,之前冒着踢死的危险:)记下这部刚看完的电影不枉我在豆瓣的想看留了这么久实在是太精彩了那个杀狗人用杀狗的手法被人杀那个女生的过程结果都不是她想要的...究竟她得到了什么?
混血男---一半懦弱一半刚强没有上学的男生---软弱到后来的爆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个爆点。
那个最后终于拿到勋章的大叔---卖枪,买狗,藏枪,射箭...不是代表一类人么。
那个混血男的妈妈,只说英文的妈妈---是不敢面对这个世界吗?
情?
这么伤。
那个美国大兵---被情还是付出弄得只会叫了妈妈金基德?
就这样把你强暴了...管你无声(治完眼睛在汽车里)?
呻吟(女生和美国大兵在家里)?
自慰(女生和狗)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深刻,男生他们家没有钱,要卖狗,卖枪。
女生她们家没有钱,妈妈要做玩具,要等似乎死去的烈士爸爸的救济。
混血家里没有钱,要去帮杀狗,要去搬货。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但是有性...狗与狗,人与狗,人与人。
有爱,父子,母子,男女。
不停的出现飞机的画面...是给人一种希望还是只是残酷的抽你两个耳光。
本文将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收件人不详》为例,分析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美学风格与特色,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解读金基德的边缘死亡美学、暴力美学以及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金基德的电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的电影常运用大量隐喻,且主人公大多是边缘化的人群,死亡是他们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放的方式,“边缘死亡美学”是金基德特有的美学风格。
金基德不惧于将“人性之恶”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将行动暴力升级至人物内心的暴力,在丑陋的现实面前,金基德就是用刀戳破脓疮的勇士,暴力具有了感染力,一种残忍的美便产生了。
金基德是韩国著名的鬼才导演,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边缘人的生活,直接而深刻的揭露人性的丑恶。
然而因其作品中常有极端的暴力与性,多数保守的韩国人无法接受他的作品,韩国影评人张尚明就曾说:“金基德仅仅是简单而幼稚的把性和其他的东西拼贴在了一起。
” 金基德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经常在作品中讨论性,然而并非简单的展示性场面,其中有很深的人性与社会内涵;金基德酷爱暴力美学,但他所展现的不是港片的打打杀杀,暴力是其影片中被边缘化的人物内心深受压迫时的宣泄方式,他的暴力美学有着悲剧色彩。
韩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任何飘逸浪漫的思想在韩国都会被严峻的现实吞噬。
《收件人不详》是金基德最直接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体现着金基德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
1)边缘死亡美学金基德童年时家境贫困,常受到父亲的殴打,被迫辍学,在外由于身体虚弱常被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欺负,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非常关注被边缘化的人物的生活,能以出人意料的镜头展现人性之恶。
弗洛伊德主义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深远,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欧洲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故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时时可见弗洛伊德思想的痕迹。
弗洛伊德曾说,由于人的本能具有保守性与惰性,生命的目标必定是机体的一种古老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被生活压迫的边缘人会以十分决绝的姿态走上复仇之路,复仇之后内心巨大的悲恸也会让他们自我毁灭,在特殊的生存状态下,死亡成了他们的唯一归宿。
死亡作为表现悲剧的一种手段,具有深沉的美学的价值。
《收件人不详》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美军驻扎的韩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以恩洛与美国大兵,张武与母亲的关系为线索,表现了韩朝战争之后,韩国人民的伤痛、迷茫与虚无。
主人公张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被边缘化的人物,是母亲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皮肤黝黑,混血的身份成了耻辱的标志。
因为与众不同,不仅受尽了嘲笑与歧视,更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走投无路的张武只能给一位残暴的屠狗者打下手,此人亦是张武母亲的情人。
张武性格暴戾,常常对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母亲拳打脚踢,但对狗却怀有仁慈之心。
屠狗者因为身份在他人眼中不光彩,心里恼火,一步步的逼迫张武亲手屠狗,将怒气发泄至张武身上。
屠狗者未将张武当人看,去买狗时张武只能蜷缩在后座的狗笼里,张武本人就如同被抛弃的一只狗。
张武与屠狗者因矛盾无法化解决裂之后,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好不容易才被工厂主接纳,没想到却被同事冤枉盗窃,在亲耳听到他人辱骂自己为“狗娘养畜生之后,张武彻底失去了希望。
屠狗者不断欺辱张武,张武选择用杀狗的方式杀了屠狗者,杀了一直践踏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人,如同一个遭到蹂躏的奴隶终于挺起腰板来复仇。
最后他在愤懑与绝望中选择自杀,人物的情绪到达高潮,他快速骑车逃离,翻车倒插进泥土里形成一个“v”字,是胜利,也是墓志铭,金基德用有些荒诞又符合情理的方式结束这位主人公悲惨的生活。
张武式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殊产物,是孤独与绝望的性格使然,更是社会与他人推波助澜导致的。
在沉重昏暗的命运面前,死亡便是唯一归宿,使人黯然失神的同时,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
在古希腊经典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后发现自己逃脱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屠狗者相当于“父亲”的角色,“枪”与“刀”意喻着男性生殖器官,张武用“枪”战胜了“父亲”,用“刀”割下了母亲乳房上的父亲刻下的名字,完成娶母的过程,最后发现自己战胜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俄狄浦斯式悲剧在金基德电影中的运用,也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体味人物的命运,悲的情绪油然而生,“死”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2)暴力美学暴力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但“暴力美学”作为一个专业用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郝建曾提出:所谓暴力美学,就是“将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提供给人的是道德教化以外的形式感,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
但在《收件人不详》中,暴力的场景非常生活化,给观众的与起说是形式快感,倒不如说是对人类残暴本性的畏惧与反思。
金基德本人曾说;“那些让我痛苦、烦恼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不是就是对更弱小的东西的攻击性?
杀死一条狗或者一条青蛙算不了什么,但是杀死一个人就触犯了法律。
这个混沌的社会很多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软弱的东西施加暴力 ”。
在《收件人不详》中,女主角恩洛小时候被哥哥用自己制作的抢打瞎了左眼,成为片中第一个暴力的受害者;张武的母亲在与邻居起争端时,最后总会上升到暴力层面,在人与人之间,语言无法解决问题;张武每次看见母亲对美国执迷不悟,便会暴力的殴打母亲;屠狗者看见情人被打,便会变本加厉的殴打张武;本片的“旁观视角”恩吴,因为力量弱小,常被比较还要年小的混混欺负。
暴力是剧中每个人物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痛苦的来源,也是每个人痛苦宣泄口,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
暴力的受害者在更软弱的对手面前,也会成为施暴者。
片中的“冷兵器”弓箭,热兵器“枪弹”以及空中时不时传来的飞机的轰鸣声,都在告诫着观众,这是一个野蛮与暴力并存的地方。
女主角恩洛最后用刀刺瞎了治好的左眼,张武的母亲最后生吃了张武的尸体,让他重回母体,暴力除了给予他人,更残忍的莫过于给予自己。
用暴力的手段去除自己憎恶的那一部分自我,使得本我向善回归,这种残忍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电影特有美学特点。
3)现实主义美学朱小丰在《电影美学》中曾说道:“从美学角度来看,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批评主导了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形态的演变。
电影无法例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基础是对人类生活的不断批评。
”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对现实的批评与反思是主要的主题思想,影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在《收件人不详》中,有直接讽刺社会现实,也有隐喻。
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从美军大营流出的毒品、枪支以及黄色杂志正腐蚀着韩国青年,让他们无知的灵魂更走向拜金主义与虚无主义;政府对于在对朝作战的退伍军人的处理方面十分随意,有打仗时致使身体残疾却未有任何抚恤的士兵,有本来获得荣誉勋章的烈士家属因被政府怀疑烈士并未死亡而是逃到了朝鲜被监控起来;对于韩国政府而言,美国军人的性命远比韩国国人的性命有价值;美军对张武的母亲不屑一顾,张武的母亲不断的写信给远在美国的“丈夫”,从未能够真正寄出,美国军人冷眼旁观张武母亲的绝望……金基德冷静而克制的揭露这些丑恶的现实,在细节的处理以及转场方面,干净利落,不着痕迹,却又不失抨击的力度。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也可窥见金基德对朝鲜战士的同情与理解。
恩吴从埋葬朝鲜士兵的沟渠中捡到了一位士兵的皮包,随着恩吴缓缓擦去皮包里照片的黄土,我们还可以士兵的妻子与孩子。
在战争中,人民始终是受害的一方。
金基德用他的电影展现着他理解的社会的现实。
金基德习惯在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女主角恩洛与哥哥的关系预示着韩国与朝鲜的关系,恩洛从小残缺与哥哥无知且酷爱暴力有关。
恩洛与美国大兵的畸形恋爱关系也象征着韩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大兵虽然帮恩洛医好左眼,但也强迫恩洛成为他的“女朋友”,服从他的一切安排,正如同美国伪善的帮助韩国,夺走了韩国的独立意志。
美国与苏联争霸,造成了朝鲜半岛人民深重的苦难,到头来,韩国还要感谢美国的帮助,离不开美国。
这种社会现实令金基德十分不满,反映在电影中,最典型的一幕是末尾,张武的母亲终于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回信,寄信人是克林顿(当时还是美国总统)。
回信问:张武的母亲,你还好吗?
我在还不错。
而此时张武的母亲早已经失去希望自焚。
美国士兵趴在草地上读这封信,烟雾笼罩着大地,太阳将出未出,希望忽明忽灭。
韩国向来是有着讽刺政府的传统以及现实主义的基础,金基德作为韩国电影人,电影中也可见这种“韩国特色”,不同的是他更常用隐喻的表现手法。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人物出乎意料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得金基德的电影与众不同。
金基德以一些边缘人的生活矛盾,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社会弊端,命运的悲剧性。
金基德的电影有着作为一个独立导演的个人风格,展现属于他的死亡美学与暴力美学特征,作为一名韩国电影人,他的电影又有着韩国现实主义特色。
金基德本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收件人不详》作为金基德众多电影作品的一部,延续着金基德基本的美学观念,十分具有代表性,体现了金基德作品的美学特征,展现了金基德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以及命运轮回的思考
母亲和美国黑人生下混血,混血长大后成为狗场一员,受歧视,狗场管理者狗贩子喜欢母亲,混血想剜掉母亲胸前刻的美国兵的名字,就像那段记忆不存在,就像是女孩不让美国白人兵在自己胸前刻字,宁愿刺瞎眼睛。
三角关系真牛,自己上司喜欢母亲,自己家暴母亲,母亲威胁上司不能打自己,6。
美国大兵不告而别,母子只能在公车里生活,母亲不断写信,但是因为地址问题,总被退回,母亲还保留着说英语的习惯,不说韩语,被小卖部老板娘互殴。
太秀了,收狗的时候儿子没地坐,只能在笼子里,回来跟车跑。
儿子朋友是画家,画家有暗恋的女孩,女孩眼睛有疾,小的时候被哥哥当靶子弄瞎双眼,画家送理想画像被打。
女孩因为想要治疗眼睛,成了美国大兵的女人,美国大兵遣返前想在女孩胸前刻名字,被画家射中画框,女孩弄瞎治愈好的眼睛标志与大兵决裂。
(画家这个人挺有意思,从懦弱的,到去跟父亲学箭,到吞铁丝到监狱报复混混,也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
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
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
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
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
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
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
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这怪葩的风格感觉像是在看日片,金基德最大的弊病就是杀猪总是用牛刀,艺术真是一条不归路,致使很多桥段本该简单处理却非要打肿脸充胖子。例如片尾恩吴吞铁丝入狱报仇的段子便与片子本身的沉重基调完全不搭,看着很是让人反胃。不过片子所想表达的主题通过个中丝丝入扣的细节暗讽还是很值得咀嚼欣赏的
今村昌平爱人,而金基德不爱。
年少才看金基德啊……年纪大了受不了这种调调了。这是看的最后一部金基德的电影了,除了这部还看过《莫比乌斯》、《圣殇》、《呼吸》、《时间》、《弓》、《空房间》、《撒玛利亚女孩》、《春夏秋冬又一春》、《海岸线》、《坏小子》、《漂流欲室》、《雏妓》、《野兽之都》,够了……
杨东根涂黑的好搞笑。杨东根虽然丑但是很可爱啊。女学生路过的时候一股暗黑气息,而且还顶着八神的发型。那个女人学生说,就像狗一样对吧,人有时候也像狗一样,甚至有时候连狗都不如。。活着不如死了。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仇恨和愤怒,结局就是现实的一个耳光啊!
把别的亚洲电影都抛一边吧
远去的年代,偏远的乡村,宁静中孕育着不安,压抑里燃烧着仇恨。残酷,凶狠。你看到了发生的一切,却很难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那是莫名其妙的仇恨,和那个民族隐秘不宣的伤痕有关。
我就觉得很无聊 感觉很压抑
看遍金基德几乎可以百毒不侵了就
好久没碰到这么负能量的电影了,我再也不看金基德了,只要记得《空房间》就好了UU
看金导的电影,心脏不强大绝对不行。他的《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我是很多年前看的,现在都记得那阴霾无望的画面。得,现在又要加一部《收件人不明》了实在太悲伤太赫人了。他的作品我觉得3年看一部是极限了不能一次看完否则没抑郁症的人都要抑郁10天罗。还好我现在是金刚不坏之身,还扛得住。
历史问题遗留的悲剧..叙事性与现实性兼备的电影,有人说这是金基德的巅峰作品,抛开了了情色,大师更显功力
看到一半没再看了,太混乱而泥泞。
是说他怎么那么黑!
战争后,遗症。Pathetic。
78:35RR,86:25,方银振35;119:35版本
因为有虐待动物镜头 还是弃了
痛苦绝望操蛋的棒子。个人认为金基德最好的片子。
8.5分,杀狗的人最后像狗一样被杀死了,虽然这部电影拍杀狗的画面让人不适,但从表达的主题上讲金基德也许是一个爱狗人士…以前韩国许多美国大兵祸害了良家妇女,现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州也来了许多黑人,相同的命运也可能会在我国上演…
金基德大部分的作品都不可以常態觀之。
导演一偏执,全民族都跟着绝望,此片貌似很直白很现实,但其本质仍然存在很多隐晦的指代,总之看金导怎么正常都有点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