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猛龙》预告片的时候看到了许峻豪,脑袋里第一反应是《实尾岛》这部片子。
他的角色是一名中士,实尾岛上唯一活下来的中士,有一张扑克脸的中士。
当初看完《实尾岛》的时候很想写些什么,可是感觉有点难。
一群汉子为了生存去执行政府的暗杀计划,没想到一去就是三年,而最终政府也没有给他们应得的东西。
中士最后向当局请命之前忘着列队敬礼的队员,说:“我回来买糖给你们。
”可是,最终......爆炸的车厢,散落一地的糖果,撕心裂肺的呼喊......许峻豪饰演那个中士,而那个真正的中士也去片厂找到了他,那个在历史里幸存下来的汉子看到他便禁不住流下泪来,当场许峻豪也大哭起来。
是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1968年。
其实并不太遥远,不是么。
“国旗包裹着尸体,尸体尚未冷却......”“864”的硬汉们唱的最后一只歌。
(只是自己博客上的一点小东西。
)http://sorryshevchenko.bokee.com/3655095.html
影片梗概:1968年1月,因谋杀罪名成立而被判死刑的In-chan在行刑前突然被召到拘留室,与特种部队军官Jae-hyun讨论替代死刑的条件──到西南部荒岛「实尾岛」接受特别军事训练。
同时,另一名死囚Sang-pil亦在问吊后获救,并送往实尾岛。
In-chan、Sang-pil和另外二十九名死囚乘坐渔船到达实尾岛后,便在Jae-hyun的宣布下组成了以刺杀朝鲜元首金日成为目标的「684北派部队」,并随即接受一连串地狱式的体能和军事训练。
在训练期间,一众死囚每每会为小事发生磨擦而大打出手,但为了效忠国家仍然团结一致。
可是在三年后,由于韩国政府国策的改变,「684北派部队」的计划被取消,三十一名队员则前途未卜。
他们感到被国家出卖,于是设法自救。
政府则防止这伙人对抗政府,下令一举歼灭他们。
最后,「684北派部队」死于政府军的乱枪之下。
电影中的「684北派部队」这一群特殊群体,因反叛始,也因反叛终。
他们本是一群亡命之徒,因为对社会的叛逆而被判了死刑。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们被当作弑君的工具,堂而皇之地被标榜到国家主义的高度,而他们自己觉得是在完成一件无尚荣光的使命。
其实他们一直都被当作背叛的社会渣子,只不过都蒙在鼓里。
当世事变迁,任务的流产,684北派部队的存在合理性就不复存在,也就是他们被利用的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于是这一群人又被无情的放逐,抛弃。
政府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促使他们急切要消灭之而后快。
最终的对抗,这伙人开始思索置身的处境和命运。
当明白一切的因果时候,叛离的精神促使他们最终走上了与政府分庭抗礼的背叛之路。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悲剧,很耐人寻味。
背叛是一种宿命啊!
年轻的时候气盛,为国家为活下去的希望为一些看起来意义的事情付出,可是只不过是些被利用的机器,国歌唱起男儿热血沸腾,你干的出色会被人赏识(用烙铁灼烧囚徒时坚持下来的三个人),你熊被人看不起,可是大家都是在别人的手心表演,你沾沾自喜,你悲观沮丧--这都是很可笑的,我想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指挥控制甚至你永远也超越不了的人吧,当你看破这一切你要靠什么样的信念支持自己,要如何面对人生为了自己,为了母亲还是什么,动力要如何汲取.就算活下来生死的友谊在和平年代又能保持血色多久
《实尾岛》这片子很残酷。
下午没事,找了这部电影来看,看完后总的印象就是为政治撕扯下仅存的人性。
这部电影是残酷的,但故事后面最残酷的还是政治。
一群还存有良知与正义的犯人被训练成杀人的机器,最后机器没有用处了,要毁掉,这应该说是很容易的事,可惜的是这机器是人,是人就有反抗的时候,他不可能窝囊一辈子,到最后落得个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撕扯下自己最后人性的人在和平时代是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的,除非是乱世,所以他们最终的命运或是远避于世,或是完全消失,他们只能选择完全消失,于些,再也没有活路。
政治让他们成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机器,政治抛弃了他们,世界也就离他们远了。
政治可怕,军人只是他们手中的武器而己。
限制权利,特别是政治家手中的权利,这样的事才会少发生。
20世纪60年代末,南北朝鲜之间局势紧张,双方都展开了疯狂的间谍与刺杀行动。
1968年1月,南韩,因谋杀罪名成立而被判死刑的印禅,在行刑前突然被召到拘留室,特种部队军官曾魂告诉印禅,如果不想死的话,可以到西南部荒岛“实尾岛”接受特别军事训练。
与此同时,另外30名死囚也接受了特种部队军官曾魂的条件,在死刑执行前获释,但要被送到宝尾岛执行特别任务。
这三十一名死囚乘坐渔船到达实尾岛后,便在军官曾魂的宣布下,组成了以刺杀朝鲜元首金日成为目标的“684北派部队”,并随即接受一连串地狱式的体能和军事训练。
死囚们在训练中,抱著为国家效忠的心态,抹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支部队变得团结而有凝聚力。
在接受艰苦的训练之后,他们被秘密送放朝鲜,开始准备详细周密的刺杀计划。
在离开的前一个晚上,所有的人都很兴奋,憧憬朝鲜的统一;憧憬著成为民族英雄,被人们记住;憧憬著亲人为自己自豪;憧憬著一切美好……然而,实际上远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
长时间的等待过后,只有饥肠辘辘,和对祖国的思念,而刺杀的命令却迟迟没有到来。
三年后,韩国政府突然改变了政策,“684北派部队”计划被取消。
为了保住刺杀金日成行动的秘密,国家下令歼灭684部队。
仍然滞留朝鲜的三十一名死囚特别刺杀队员,顿时失去了任何依靠和支持,他们感到被国家出卖,不得不在敌国设法自救…… 如果可以的话,这当算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本人受爱国主义教育多年,对“战争题材”多少有点敬畏。
但介绍里“80%的韩国人看过此片”这一句,吸引我最终决定下载下来看。
它延续了韩国电影一贯的悲剧色彩却又暗含希望的结尾风格,但感觉上又却不尽相同。
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悲,总比“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人悲更能打动人。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死刑犯人,他们有著凶残的一面。
他们不是圣人,为著各自的利益甚至仅仅是喜好进攻别人。
在驶向海岛的船上,只一些小摩擦,就引得整船人参与其中的打斗,只有鸣枪才能使之平息。
就是这样一些人组成的“军队”,涣散得象盘沙子。
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他们一起踢球,进球了,欢呼庆祝;一起训练,虽然枯燥,还自娱自乐;一起战斗,决不落下任何一个战友。
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爱国之心,让他们改变,使离散得象沙子一样的人最终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特种部队。
影片时时刻刻不在体现著爱国的情绪,艰苦的训练,对刺杀计划的盼望,多次高声合唱国歌……它们散布在影片的每个角落。
用事实来说观点,让人听起来不觉厌烦。
然而这些士兵却被自己深爱著的,愿意为他放弃生命的国家抛弃了。
刺杀计划被取消,滞留战区的士兵无依无靠。
为了保守住刺杀的秘密,一纸军令,更要歼灭整个684的士兵。
这使长关陷入了矛盾之中。
军令不可违背,自己要么亲手杀光部下,要么和他们一同被杀,任何同情都是不允许的。
两派已经激烈冲突,最终再做争取占去上风。
这一切被士兵无意中偷听到,少数之情人情绪激动,几次冲动的举动最终还是被克制住。
在长官坐船离岛的时候,士兵中几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小团体成员在岸边一次排开。
“曹士官”“干吗?
”“放假呀?
”“我有这么好运吗?
去办事”“今天,会回来吗?
”“怎么了你们?
”“大家想请你带些甜食回来,没什么事”“好,明天晚上前,我会带东西回来”“立正,敬礼”士兵齐刷刷对曹士官敬著军礼。
双方对是视著,这次离开决定著几十个人的性命,士官心里清楚,士兵心里也清楚,但是双方都没有说破,所有言语都放在一个军礼中,是种信任的委托。
士官回以注目礼,船起动离岸,但双方一直保持著,时间就在这是凝固。
但最终,所有人都没能等到“明天晚上”的到来,主张歼灭一派开始行动,起义开始了。
激战过后,士兵冲进了长官的房间,用枪指向他。
长官安然地坐在桌子后面,“我的任务不仅是让684部队成为最强,并且要听命于国家国家命令我歼灭684部队,我被下令要杀你们。
…………身为军人,执行命令是理所当然,但我的责任感,不能让我失信于你……走之前把我杀了,否则我别无选择,必须杀你。
”士兵上好子弹,但视线已被夺眶而出的泪水模糊,枪口放下了,士兵转身想要离开,长官用手枪抵着自己的头,随后是一声巨响。
士兵和士官们的关系,远不象表现出的那么糟。
也许是因为军队中强调上下级关系,所以才让观众有了关系恶劣的错觉,而实际上呢?
都是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其深厚的情意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次起义中,士兵获知了一件惊人的事情。
原以为自己刺杀金日成成功后,自己是成就朝鲜统一的英雄,被世人记住。
然而实际上在人们眼中,他们根本不存在。
士兵靠自己的力量回到了韩国,劫持了一辆公共汽车向到汉城总统府驶进,迎接他们的是封锁。
广播里将他们描绘成北韩游击队员,这伤透了他们的心,“他们会叫武装匪军去杀金日成?
”国家太过急切要消灭这群匪军了,以至于不再多考虑公共汽车上的百姓。
曹士官再次出现,承诺过的甜品掉落一地。
但军队一听说“车上的人是我的部下”的时候,他被强行扣留。
枪战过后,士兵全部受伤了,然而在他们的掩护下,百姓安然无恙。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没有人会记住他们。
死是难免的,但不能没有名字的死去。
士兵割破手指,在公共汽车的墙壁地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们赶走了车上的百姓,引爆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在影片的结尾,这样写道“那些接受国家征召,准备慷慨赋役的人,31位被分裂的国家无情抛弃的受训者。
为那些找寻身份,选择死所而呐喊的人,献上本片”。
敢于正视历史的国家让人敬佩,而个人相比国家虽微不足道,可是未能死得其所,更让人愤慨。
一部感动过后的影片,写些什么纪念。
今天下午是个看电影的好天气,然后我们31个人坐在一个语音室里看31个男人给我们演的韩国军队,政治的黑暗,人性的脆弱与无能,男人们本来就是要死的人了,然后呢?
国家给了他们一个命运,是什么,是什么都不是。
一个杀人的机器。
一个共人泄欲的工具。
电影里不停的出现씨발,새기...终于理解了这些词的任何使用语境。
代价却是无名无姓,31个棋子?
棋子都知道终究会有个结局给他们一个交待。
但是31个人却没有。
什么都没有。
可悲的成为政治的玩具,想反抗都是那么无力。
喜欢看到韩国军人在立正后,大喊:忠贞!忠贞的后面就是跑去强暴女医生。。。。
也后再也不要找这么冲动的!!!!
看着激动,却不知怎么表达心里的种种想法。
仔细回想,留下最深感触的还是政治的残酷。
政治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变化,之前根本无迹可循。
人事的正常变动,政客间的勾心斗角,各种利益集团的牵制打压,带动着政策无法预测的更迭。
最可怕且可悲的,这种更迭的背后,是无数人命运的彻底改变。
没有权力的大多数人永远是少数人的工具,他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也不知道很多时候命运已被注定。
无论怎么努力,结局都是一样。
实尾岛上31个从监狱招募来的特工,就有着这样无奈的身份。
看他们热血沸腾的接收种种非人的特训,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高尚梦想,最终却得知自己的命运注定是被消灭,甚至档案已经被消除,没有人能证明自己的身份,连名字都不能留下。
这种还未开始便注定了结局的宿命最为悲壮,也顺利的赚到了观众的眼泪。
喜欢这样纯粹的男性之间的情谊,兄弟、父子、朋友,不需赘言的义气,令人血脉贲张。
有些时候远胜于爱情的缠绵。
大多数人去韩国,可能都想去济州岛。
确实,韩国的济州道位于领土的最南边,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世界10大蜜月圣地之一。
在这样一个秀丽浪漫的地方,也只能发生像《生死谍变》这样的琼瑶式爱情故事。
我去韩国时就没有选择济州岛,我去了实尾岛。
一方面是由于行程很紧时间不多;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看过电影《实尾岛》后,我就一直想看看这个大韩民国684部队生存过的地方。
实尾岛要退潮后才能上去,等我站上这座孤岛时,已经是当地时间4点半了。
风很冷很冷,时间有限,我们只参观了684部队训练的地方。
各种训练设施保存完好,从中依稀能够看到当时这群亡命徒遭受的非人折磨和训练。
看过《士兵突击》里老A训练的人应该对这种魔鬼训练有感触,可是今天看来,老A跟实尾岛上的训练比起来真是文明多了。
不管当初加入大韩民国684部队的士兵(当时还是死刑犯)各自处于什么目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尤其是在遭受了种种虐待折磨之后,即将朝着最后的目标实现自己永恒的辉煌之时,他们却被自己的祖国遗忘了。
于是,一出东方版的Rambo上演了...其实电影《实尾岛》并没有真实的再现当时青瓦台事件和实尾岛事件的原貌。
真实事件中在下午2点25分发生了最后一场交火。
乘客证明:“前几枪都是从车外打进来的。
”出逃的受训人员引爆手榴弹自杀。
4人未死。
这未死的4人于1972年3月10日上午10点被处决。
1972年7月4日,半岛南北双方代表签订和平协议,并协定不通过秘密军事行动挑衅对方。
韩国政府认为684部队的存在是大韩民国的耻辱,因此将这个实尾岛事件进行了封锁,包括实尾岛在内。
出逃的24位大韩民国684部队的战士,就这样被国家出卖了。
当然《实尾岛》是电影不是记录片,电影自然要运用很多艺术手法,而为了艺术的需要,是要牺牲一下真实性的,所以《实尾岛》的结尾部分才拍得如此悲壮。
有意思的是,《实尾岛》于2003年圣诞节上映,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时刻上演这样一部充斥着暴力的、有些许血腥味道的,政治敏感的战争题材电影,会有观众走进电影院吗?
而事实证明,《实尾岛》在韩国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超过了早先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大片《太极旗飘扬》。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影片的导演康佑硕,这位擅长拍摄南北题材的导演正是《生死谍变》的导演,呵呵,看来下次再有机会去韩国,一定要去济州岛了!^-^
有点喜欢薛景求的电影了,尽管我不喜欢战争电影,但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我觉得非常不错,也很佩服韩国人的勇气,能正视那段历史,能为那时无辜牺牲的人犯案,我国还要等多久啊。
我觉得其实所谓剧中用死囚刺杀金日成的做法,的确是很野蛮的做法,好像我国古代一些战争中大都如此,尽管这些人都是死囚,本应处死,但是他们也是人,死也要有尊严,他们也有父母。
最后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都死的很惨,倒是那些卑鄙的政客却啥事没有,而且还曲解历史,真是现实的残酷啊。
随着韩国电影的强势崛起,韩国影坛涌现出了很多对于朝韩关系反映和反思的影片,甚至可以说朝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电影的崛起,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太极旗飘扬》、《隐秘而伟大》等。
上映于2003年的《实尾岛》同样是反映朝韩关系的影片,并且作为韩国第一部千万人次电影被载入韩影史册。
为了报复朝鲜特工对韩国总统的刺杀,韩国军方组织了31个死囚犯到实尾岛上接受秘密训练。
训练异常残酷和血腥,很快这批人被训练成为了最优秀的士兵。
在去刺杀金日成的途中,突然接到命令,刺杀任务暂时停止。
随着朝韩关系的缓和,这批士兵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而最恶劣的是,政府怕泄露出去刺杀金日成的消息,决定把这批人秘密消灭掉。
可训练这批人的教官于心不忍,于是放出消息给这批人。
经过和岛上士兵的激烈战斗后,这批士兵逃出实尾岛,劫持一辆大巴车,奔赴青瓦台向韩国总统要个说法。
在路上被韩国军队层层围截的他们,最终点燃了身上的手榴弹,饮恨离去。
尽管影片没有摆脱韩国电影刻意煽情和用力过猛的通病,并且剧情上稍有拖沓,但依然是部有内容、有思考、有力量的影片。
有内容,则在于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不美化政府,也不美化这批死囚犯身上的恶。
剧情上步步为营,情节冲突塑造得体,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得两个小时的电影并不沉闷。
有思考,在于影片题材的大胆和锐利。
影片前半部分矛头针对的是朝鲜和金日成,后半部分则转变为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冲突。
这批囚犯被国家利用,当失去了利用价值,又被国家抛弃,矛头转向了漠视公民权利和生命的政府。
对政府之恶毫不留情地揭露和反抗,成了影片最亮眼的部分,并且以后也涌现出了《恐怖直播》、《辩护人》等类似题材的优秀影片,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然,这也得益于韩国电影宽松包容的环境。
有力量,则在于影片没有韩剧中泛滥的儿女情长和卿卿我我,而是激情四射的男儿豪气。
面对艰苦的训练,甚至死亡,毫不犹豫;对国家深深的忠诚,矢志完成交待的任务;在发现被国家抛弃时,不甘心不妥协,誓要向总统要个说法,绝不苟活。
看韩国电影,除了被其下了重药的煽情感动到,更多的是被其犀利大胆的题材和坚决有力的表达震撼到,韩国电影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影响力,恐怕后者才是决定性的。
极虐极虐,是我很难忍受的那种。乐视视频看的,字幕翻译齐烂,好些细节没看懂,还得看影评找补m(_ _)m
最可怜的不是这些死囚,而是被轮奸的女医生,在死囚与军队对战中死亡的平民以及在岛上训练死囚的士兵。韩国导演真的太强了,除了剧情过于矫枉过正外,所有的一切都很抓人。有些人棒子、小韩、偷国地叫着,这回怎么不说,《亮剑》抄袭《实尾岛》?所谓的大中华和小偷有什么区别?转:凯特勒言:“社会制造犯罪,犯罪人是社会制造犯罪的工具。”我们要批判思考实尾岛事件背后的朴正熙政权独裁体制,但也不能就此忘记这些死刑犯依然有一定程度的个人意志。借独裁政权上层建筑对他们的压迫来洗白他们对其他人民造成的损害是危险的事情。
老掉牙的虚伪政客与平民勇士之间的较量了……但是强奸女医生那里太恶心太人渣了……以至于后面的煽情也无法完全共情。
看着很烂
很棒的片子,貌似韩国拍南北问题的,容易出好片子
多好的题材啊,导演你丫的竟然整出这样的次品出来.看在真实事件上多给你丫一星.
老套而又扯淡的片子,在该共鸣的地方我微笑了,在该感动的地方我大笑了,在该流泪的地方我狂笑了。本来只值一颗星,多给的一颗是因为最后的互相残杀,还蛮过瘾的。
记得一个里面有一个场景,长久的封闭生活,使一群大男人的性欲达到了无法再忍受的顶端,于是他们互相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点辣眼睛,但也没什么,毕竟都是彼此心甘情愿的。可是其中一个人盯上了看守岛上灯塔的唯一女子,并强暴了她,而他的一群“战友”赶来,却一把推过那个哭的撕心裂肺的女孩,围在一起安抚那个强暴者的情绪,而女孩抱紧身体缩在角落,低声啜泣。所以尽管他们是不是被韩国政府弃之如敝履,还是最后看似的悲壮,因为那个女孩,我都觉得他们不值得丝毫同情。
感觉后半段节奏就开始乱了
军人们的热血与政府的伪善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结尾一个个鲜明的面孔成了锁在柜中的一纸文书,南北朝鲜的矛盾背后不知深埋了多少无名氏的魂。
重温本片。配乐感觉有些抄袭《石破天惊》(勇闯夺命岛)。韩国就是这样,军队战斗力属于渣渣,可你看电影觉得好牛。强奸女医生这段,目的是想说明困兽吧,问题是这种军队是不可能打得过军纪严明的解放军的。自相残杀这段看着悲壮,问题是师傅还打不过徒弟,实在够乱。结尾的公交车狂奔更是强行煽情缺乏逻辑。
纯爷们戏···安大爷就是正面人物的脸啊= =
这么高评分??有病吧?三观呢?就这?就是一群神经病啊
大学时翘了很多节电影欣赏课,现在还能回忆起的只有这部片子,片中唯一仅有的女人是被强奸的女护士,非常man的电影。
韩国男人真男人。。你要为信仰死我为你喝彩,哪怕是共产主义。你要为国家死我只有等着看杯具。。。
中士训练真的狠 后面买糖就更令人破防
故事本身就很好,只是拍得没收住。
刚烈与忠诚,是韩人的民族性,只是本片刻画的有些过于用大力了.
实在看不下去了,太做作,简直就是他妈的演戏,真正的演戏,假的不能再假了,真令人厌恶。
这本子真应该给兰小龙写!!!多好一题材啊,编剧编成这样,导演导成那样…… 叫人情何以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