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是一名最普通的工人,是普通人中的你我他其中之一,没什么特殊!
特别之处在于他身患绝症只剩下不到3个月的生命时间,有一个3岁的儿子,他得在最后的3个月内找到合适的家庭愿意领养他3岁的儿子!
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情。
本来得绝症就没有希望了,还要忍着痛苦找一个一个一个领养家庭!!
对约翰来说比绝症还要痛苦百倍千倍!
他想看着儿子长大,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儿子生活好一点,但现在条件不允许,他得抓紧时间了,儿子还太小,但也能感觉到父亲是有一些变化的,因为父亲在身边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撕裂的情感!!
约翰全片中没怎么对儿子大肆表达过爱,但一个抬眼一个微笑一个牵手无不在告诉我们,他很爱儿子,他爱到深处临死之前给儿子找领养家庭!!
他仔细观察领养家庭里的一切,找出其中认为不合适的地方……这些过程何其残忍,但又何其有爱!
约翰最终的选择是那位女士,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只有那位女士说:只有2个相爱的人才有资格在一起!!
约翰知道爱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他爱儿子,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内儿子找到他作为父亲认为最合适的人选领养儿子,从爱的角度,以爱的名义……他是父亲啊!!
越上年纪对这种平静缓慢叙事的温馨故事越是喜欢 罹患重病的擦窗户爸爸为自己几岁尚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寻找新家的故事 电影节奏缓慢 音乐舒缓 色彩鲜艳而舒适 要强的父亲自以为要给孩子找一个他认为好的家庭 疏忽了孩子的意愿 麦克去了那么多家庭他终于问了什么是领养 在父亲不愿意提及死亡这个词语时从另一种途径了解了死亡 父亲对孩子的爱是默默无言的 在了解了每个领养家庭后他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了不知很有钱的单身妈妈 但是她一定会爱孩子 因为自己失去过所以会珍惜来之不易的 爸爸约翰给麦克准备的每年的生日礼物和一起的照片 小小的箱子装满了父亲满满的爱意 最后牵着父亲的手看着父亲的眼神让人泪目 很感动的一部片子
非常感动!
约翰最后要做的两件事:为儿子找领养家庭;教会儿子接受死亡作为一位父亲似乎选择什么样的家庭都不能确保是最适合儿子成长的,这个决定太难了他不敢轻易拍板生怕儿子的将来出问题,但他所剩的时间容不得他再摇摆了几户领养家庭都有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儿子去到这些家庭不过是去承接扮演这些夫妻对孩子的幻想,真正的他恐怕不会被看见。
最后的女士虽然是单亲,但他尊重孩子,能走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一起玩影片全程不仅是父亲要教会孩子死亡与离别,更是约翰自己逐渐接受死亡的过程,他开车经过墓地释怀的样子令我影响深刻。
命运就是如此在三代人之间复刻,爸爸四岁进入领养家庭,如今他的儿子面临相同的情况全片非常喜欢的两位女性,肖娜和邻居奶奶。
前者是温柔有力且温暖的存在,她在最后时刻一直尽心陪伴约翰一家一家找领养;后者的智慧给人启迪,一直记得她说离开的亲人在空气中留下的气味都会一直陪着我们。
约翰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遇到她来解惑,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平铺直叙,但依然感人至深。
让我这个四岁孩子的父亲感同身受。
独自面对死亡,他已经用尽全力,但依然还是要坚持着给孩子做好最后一件事。
他看过的很多家庭都很好,但他却始终没办法下决定,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因为这个决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他再也没有任何纠正错误的机会。
每次见完一个家庭,在返程的车上,他都会问孩子喜不喜欢这家的某样玩具,他知道孩子还不善于表达情感,他必须尝试要从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上找答案。
当他看到孩子画的卡车上装满糖果的时候,他知道孩子的心灵已经有了选择。
卖掉心爱的旅行车,陪孩子再尽情玩一次,他知道自己可以安心的走了…… 当他把儿子扛在肩上,默默的看着球场上陪着孩子踢球的父亲们,他是多么渴望他也能够这样陪着肩上的孩子慢慢长大。
当他不知道怎么去给孩子解释死的时候,当孩子问他什么是被领养的时候,一度让我回想起我的女儿去年有一天突然间问我的终极问题。
问:爸爸,什么是化石?
答:就是动物死掉以后,它的骨头埋在土里过了很多年以后慢慢变成的石头。
问:爸爸,什么是死?
答:嗯,这个问题有点难,简单说,就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再也见不到了。
问:人会死吗?
答:会,每个人都会死。
问:我不想死,我害怕死。
答:没有关系,我和妈妈会在你前面。
问:你和妈妈,还有奶奶会死吗?
答:会的。
然后,一转身,发现姑娘突然间泪如雨下:我不想你们死,我想要你们一直陪着我......最终,抱起来哄了很久,她才停止了哭泣。
记得之前看到抖音上有个小男孩儿因为爸爸说会变老而哭的很伤心,本以为只是孩子早熟,如今才突然觉得,原来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多少明白些生死背后的含义了,也多少懂得家庭和情感了。
4星,一部父子亲情 催泪弹影片,什么父爱如山这类废话就不多说了 ,理性分析 生老病死是 自然规律,但一个人的真正死亡是他被人遗忘的那一刻, 所以精华部分是在跟老妇人的对话上,怀念故去亲人是生者的安慰,死者的荣幸。
所以男主最后还是做了记忆箱,选择了单身女。
物质条件或许一般。
但单身女是男主心中 前妻理想化的寄托(男主多么想前妻也可以浪女回头金不换啊,从这点来讲,还是男人更伟大些),未来一段时间内男主还是孩子唯一的爸爸,能被孩子记住这是不幸中万幸的选择。
男主虽说是默默无闻的渺小人物,但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影片细腻感人,值得一看,当然不看也不会损失什么!!!
这是一个擦窗工父亲给自己孩子选新父母的故事。
他的孩子像很多单身父母般乖,也像他的那个沉默父亲一样不善表达。
陪儿子的最后那段时间,父亲最大的遗憾是,他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孩子。
他愧疚极了,可是他没有办法,他要跟世界告别了。
死亡面前,他愤怒,愤怒的是他无法陪儿子一起面对这个世界。
死亡面前,他也渴望内心平静,可因为儿子,他也无法面对这个课题。
说到课题,看了那么多新父母,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组。
他们笃定地认为孩子是成就他们自己的敲门砖。
他们拥有了有钱人的一切,下一步,是找一个孩子来延续自己的意义。
他们迫切向男主证明自己爱孩子的角度,都出发于不得不,那种“我必须找个孩子来爱,否则我的人生将不完整。
”这或许成为了父母自私之爱的原罪,凡事都从自己考虑。
可有时,爱本身,大概可以超越一般人生意义的存在。
通过某种身份责任来塑造自己的意义,本无可厚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连这点都做不到。
可有时,父母之爱,很难用意义来完全定义。
那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连心割肉的痛。
那是入殓师父亲死时,紧握在手里的那块石头。
是擦窗工父亲割舍不得的每一刻普通又平凡的陪伴。
说到平凡,全片质感特别像日记。
父子间一直未展现难舍难分的高潮场景,而是把情感藏在了全片最后的那枚儿子的眼神,这眼神的下一秒或许会转化为抱头痛哭。
可这不重要,所有的爱,不舍,伤心,思念都藏在了凝视里。
观众看完,会在黑暗的心中或者字幕里哭泣。
可话又说回来,为儿子寻找新父母的旅程,其实也让父亲对死亡最终释怀,真正的不得不不是来自于对意义的追逐和渴求,而是死亡。
父亲最后是这么向儿子解释自己的死亡的。
总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自己的躯壳,可我会进入到空气里,我会时刻陪伴着你,爱着你。
你如果想对我说话的时候,可以和我说,用你的心,爸爸可能没办法回答你,可是爸爸向你保证,你对爸爸说的每句话,爸爸都会听到
断断续续看完了。
前半个小时没带眼镜,人物都很模糊。
约翰只剩几个月生命,他必须要为孩子找到一个新的家庭。
约翰最开始的时候很抗拒为儿子迈克找领养家庭,但他又不得不做。
其实前几个家庭里,他介意的地方并不多,但就像他说的那样,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他的决定会持续影响孩子的人生。
第一户人家,是一对有大house喜欢远足的夫妇,约翰介意的点是丈夫说希望孩子能够享受自己曾经拥有的童年,不玩游戏,能够远足和爬树,他不会让孩子成为娘娘呛。
到这里约翰开始介意,后面这一对提出了精英教育的想法,约翰本来没有反对,可是他们想让孩子从现在的幼儿园转学——但迈克在那里很快乐也有很多朋友。
他知道这对夫妇并不在乎迈克的喜恶。
第二户是邮差夫妇,已经收养了一个女儿,还有一只兔子。
这对夫妇为了领养放弃了自己的孩子,这家人很好,关系很融洽。
约翰回去的路上问儿子是否喜欢兔子,迈克说自己喜欢小狗🐶。
所以约翰遵从了迈克的选择。
这以后,约翰的身体更差了,他借着迈克发现的不会动的甲壳虫讲述了第一节死亡课。
他还报复了嘲弄他的雇主,这样的行为模式,为他的童年经历做了铺垫。
第三户是肤色多元化的家庭,黑人妈妈和白人父亲,他们有几个自己的孩子,同时也领养了几个孩子。
他们强调,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
但是,其中一个领养的孩子非常没有教养,而最小的大概五岁的那个孩子也对迈克充满敌意。
所以,尽管这户人家养狗,条件也是中产阶层,约翰还是拒绝了。
四岁以前,约翰是由开卡车的父亲带大的,他就住在卡车驾驶室后面,四岁以后,他辗转生存在各个领养家庭里。
他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不认输不能暴露软弱的行为模式。
约翰今年三十四岁,在插满了三十四根蜡烛以后,马克又递过去了一只新的蜡烛。
约翰深深地感受到了迈克的依恋。
第四户家庭,是一个16岁就怀孕产子孩子生下来就被送走,曾经结婚又因为不能生育坚持领养希望给孩子全部的爱的带鼻环的单身女人。
她主动询问迈克的童年,她想要参与迈克的童年。
她给了迈克一袋糖果,还教迈克可以在卡车上装糖果。
但是,她的清洁习惯和约翰不同,而且这不是夫妇家庭,这个带鼻环的单身女人,她的经济条件看起来也并不是很好。
约翰没有选择她。
最后一户是一对富有的夫妇,妻子很强势,控制欲很强,丈夫看似软弱,但也非常自私。
他们能够生育,但他们不愿意因为孩子而影响生活,但他们希望领养会是自己人生的一个新的历程。
他们给了迈克一个新的玩具,又在临走时要了回去。
丈夫和迈克的兴趣很相似,他喜欢火车,但他拒绝与迈克交流,因为他的玩具非常精致。
约翰说,哪怕是一只糟糕的兔子他也不会交给这户人家领养。
但他没有时间再挑选了,他频繁地呕吐,身体失去平衡,他很担心自己会影响到孩子,他不许迈克碰他用过的汤匙,他不允许迈克吃他因为病痛而浪费的食物。
他终于告诉了迈克领养和死亡的意义。
他最后一次为儿子洗澡,带着他去游乐园,陪儿子画画。
迈克在用他最喜欢红色点缀卡车,约翰问你在卡车里装了什么?
硬糖,儿子回答。
约翰知道,迈克还记得那个给了他硬糖的女人。
后来,约翰卖了谋生的工具。
他带着迈克,迈克领着他,穿过斑马线,坐上大巴车。
迈克按下过红绿灯的信号,迈克按响了带鼻环的单身女人的门铃,那里,将是他新的家。
喜欢这几个画面父子同步的感觉好微妙
喂爸爸吃冰淇淋
小男孩把手搭在爸爸手上
34岁生日 小男孩喜欢红色
这时爸爸还告诉孩子 别摔着
爸爸自己颤颤巍巍学着孩子走直线 但身体却不能支撑着自己按照直线走下去
其实一开始我就猜到了最后爸爸会把孩子托付给那个未婚先孕想把孩子留下却未能如愿以偿的单身女人因为她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出于本能 简单又深刻而不是像那些其他的家庭一样或是想完成神的指令领养最后一个孩子或是不能生育却一直狡辩自己身体没有问题连一个玩具都不舍得给小男孩或是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小男孩的未来一点点都计划好-小男孩喜欢puppy“I want a puppy”小男孩喜欢冰淇淋喜欢红色喜欢自己的老虎睡衣喜欢恐龙喜欢挖掘机玩具车...小男孩很暖心 会给熟睡的爸爸盖毛毯-爸爸的发泄方式有踹车还有朝着讽刺自己的雇主的玻璃扔鸡蛋...-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默默无闻nowhere special看起来父与子之间的爱是很日常很普通的可就是这份普通 这份默默无闻却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当自己的生命进行倒数面对死亡还要面对离别...死亡死亡是昆虫的尸体死亡是灭绝的恐龙死亡是变成葡萄味死亡是灵魂离开躯体死亡是幻化为空气 消失匿迹却无处不在-我们默默无闻的活着然后默默无闻地死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我从头哭到尾的一部电影,眼泪扑簌簌掉落的时候,我才感受到那种切身的疼痛,那种身体发肤让人无法忍受的疼痛,那种我一个人坐在屏幕面前泪流满面的疼痛,那种纸张用掉了一整卷但还是很难过的疼痛,而且直到此时此刻回想起来的时候,也依旧是无比地疼痛,眼泪掉落下来的时候,内心深处全部都是悲痛。
然后不禁感叹一句“怎么会有这么好哭的电影?
”
Part 01.我不想被你丢下爸爸,You're late. 当男人拉着小孩子的手走向幼稚园的时候,孩子眼眸之中全都是不舍;当男人接孩子去晚了的时候,孩子生气地讲说“You're late”;当小孩子看到甲虫一动不动的时候,父子两个人开始讨论生与死的问题;当男人拉着孩子想要寻找一个寄养家庭的时候,孩子默默地说着“I don't want adopt”;“I want a home”... 其实孩子都有预感,当我看到甲虫一动不动的时候,我怀着深深的好奇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能够救活濒死的甲虫吗?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魔法让我的爸爸不要离开我?
我蹲在甲虫面前的时候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无力,所以我丢掉爸爸拿进来的新的睡衣睡裤,丢掉我的小卡车,我可以很听话很听话,但是爸爸你不要离开我好不好,我的生命里面只有你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魔法,该离开的人永远都会离你远去,他们带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步调,走得越来越远,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
Part 02.我不想被你丢下爸爸,I want a puppy. 每一次我看到爸爸的良苦用心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全部都是不舍与难过;爸爸为了让孩子适应生活,要求孩子一个人入睡,他很想抱一抱孩子,但是他真的害怕自己走了之后孩子会十分怀念他的怀抱,没有办法继续向前走;爸爸为了孩子能够适应生活不要被嫌弃,要求孩子一个人换洗衣裤,而不是惯着孩子; 爸爸为了孩子能够不被自己传染,不要孩子跟自己用同一副碗筷,看着孩子饥饿的眼神,还是克制着自己的种种冲动;爸爸为了孩子能够一个人坚强独立,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帮孩子做,但是内心深处又全部都是那个小小的可爱的孩子。
我共情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每次看到这个爸爸的时候,我都在想命运怎么如此不公平,孩子没有了父亲,还失去了母亲,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意如此浓烈,孩子是如此地让人心生怜爱。
虽然我是在复盘整个故事,但是我的眼泪却也刷刷刷地往下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Part 03.惟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孩子都能够守护在一起,永永远远. 如果爸爸没有苦衷,得上了癌症,爸爸也不会忍痛离开孩子;如果爸爸没有苦衷,也不会一点点教会孩子如何穿衣服;如果爸爸没有苦衷,也不会带着孩子体验生命最后的快乐,爸爸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爱与温暖,全部都想要带给孩子;可是爸爸能力也有限,他没有被命运之神眷顾到,他一个人先离开了,失去了生命...所以你看上天多不公平,让小男孩承受着这样的痛苦。
可是好在,爸爸为孩子找到了一个特别温暖的寄养家庭,让孩子能够体会属于生命本身的温暖。
其实一切都不伟大,爱在这个世界上才是最伟大的事情。
“死亡”这个概念,对于一个幼儿园的孩童来说,还太抽象。
但是男主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自己,怎样对儿子解释“什么是死亡”,以及如何给儿子找到合格的“父母”。
儿子非常依赖父亲,这是他在世上唯一能够依靠的亲人。
而父亲虽然有着不高的教育背景、坎坷的成长经历,但是踏实肯干。
他日复一日做着体力活,守护着他和儿子的家。
他会带儿子观察挖掘机。
大清早被儿子叫醒,给他读绘本。
把儿子扛高高,一起边吃冰淇淋边看比赛。
一起午睡。
一起去超市购买食材,做出巧克力生日蛋糕,庆祝父亲的生日。
做好多平凡但开心的事情。
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帮助父亲匹配了儿子未来的“家庭”,于是父亲带着儿子逐一去家访,仔细观察儿子的反应和对方家庭情况。
有拥有巨大花园的富人家庭。
已经领养了一个女孩儿的家庭。
原本希望领养婴儿的小康之家。
人口多到爆的“领养之家”。
以及最终成为儿子归宿的单身离异母亲的家。
不难发现,这些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失,有的缺钱,有的缺爱,有的甚至不适合做父母。
男主从一开始倾向选择条件好,期望这样的家庭可以给予儿子发展空间,得到自己无法提供的资源,到逐渐领悟,即使下一个家庭像自己一样穷,但是能够给予儿子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并且人格没有明显缺陷,就已经很好。
还有关键的一点,儿子喜欢。
在最后的时光,父亲带着儿子去游乐园玩耍。
给儿子准备“回忆箱”。
放进了珍贵记忆的照片,写了每年生日的信,以及生母的手套和自己的职业标志——擦玻璃的工具。
他希望儿子能够回忆起自己,也希望儿子回顾这一切可以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有时候会想,其实我们在回想起那些离开我们的爱我们的人时,都是一些点点滴滴的画面,很微小却温暖充满力量。
仿佛幸福就在身边。
7/10 爸爸看起来太凶狠有点出戏
生命中的无可奈何,让人心疼。
James Norton蛮好的
@2024-06-02 17:49:53
为人父母的,看不了这类片子了……少的台词,潮湿而无阳光的白日,满是凄凉,彷徨,悲伤….寂静人生,其实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看似平静如水,骨子里却是浓而哀伤的爱和万般舍不得。看这样的故事,总是感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相依为命的年轻单身父亲和三岁的孩子,爸爸温柔的让人心疼,孩子乖巧的让人叹气,除了彼此再没有什么其他,疾病却还要来夺走父亲的生命。后劲挺足,看完整个晚上都还是觉得很难过。故事讲的很平淡,甚至没有过多煽情,一大一小两个主角演的恰到好处,温情脉脉,让人觉得舒服。
没有什么看点. 演技是很不错的,只是不明白最后按门铃出现的女人是谁,没印象。
片子可以闷但不可太无聊😂这个片就是后者,演的拍的都很一般
影片拍的真的是朴实无华了,朴实无华到基本没什么味道……不过代入一下想想,被老婆抛弃,自己又不久于世,有个可爱的孩子,确实内心的煎熬只能化为一声叹息。全片最美的场景在开头,一扇扇窗,一个个故事,每天周而复始,谁还记得一个平凡,卑微的擦窗工人呢?
还行
多一支蜡烛多一年生命/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像的/碎片化反而造成割裂感/谁特么想都不想把制片国提交成美国?/建议近三年避开爱尔兰苏格兰口音因为肯洛奇/隔空怼lb 影片不是专注卖惨才能有感染力的/这么奶萌的小孩我要生100000个
不煽情,不刻意,不卖惨,只是缓缓地交代一个临终父亲想替孩子找好家庭,铺好后路的故事。最后选择了一个跟自己处境相似,单身渴望孩子的女性。燕子去了会再飞回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平淡 无聊 并不感人
帕索里尼导演的新作,有《寂静人生》那味了,都是用舒缓的方式静静地讲述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印象中好像第一次看到诺顿演绎单亲父亲的角色,又是一个陷入两难之间如此纠结的父亲。喜欢导演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尤其要赞一下小麦克,真的是乖到一塌糊涂。镜头感和色调加分,演技加分。至于结尾…至少我觉得除了这种突兀的处理方式,还可以做到更好。整体优良。
小演员的表现太出色了
绝症单身父忍痛交出监护权的余生。
里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口音。选角选的很好,都很符合角色
身患绝症的父亲早已将生死看淡,甚至开车在经过公墓旁时洒脱地笑了出来,但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孩子,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前,希望能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归宿,这种现实的问题甚至了超乎他对于生死的关切,使他面临着比死亡还难以抉择的困境,每每此时,他就陷入了沉思……
小孩太幸福了,出生在发达国家,有个NO.爹地,看西方人这文化理念领先中国两百年都不止估计得两千年。选择倍棒。故事司空见惯,好的地方就是人家拍出来了。最后选择了十六岁时生了孩子被领养了的那个有前夫目前单身女性。小孩演员很可爱,最后的眼神超赞呢。看到男主收拾留给孩子的遗物盒那里哭了。小孩说“像气球在空中”。“下雨也是吗”。他爸说,我也会在那儿,不在葡萄里面,但在味道里。四星半。
大概是之前看到太多好评都说很感人,还以为是那种爆催泪的片子,但没想到其实还好。影片避免了刻意煽情,就只是在讲“接受失去”这件事,甚至没有很强的比如生离死别的戏剧冲突,整体的情绪基调有点淡淡的忧伤,但又蕴藏着挺大的后劲。小朋友的状态很好,好乖,很让人心疼。爸爸的表演也不错,展现了一个将死之人留在人间的最后一丝执念,不控诉也不卖惨,就只是很平实地展现了出来。整体观感还是蛮舒服的,结尾结束的略微有一点点仓促,三星半。(是个好片子,我觉得其实国内可以引进一下,但是可能会被不少观众认为太平淡了,国内观众可能还是习惯强情绪的情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