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故事就是按了快进的卡带,然后时而停顿时而回放。
这样的叙事无疑让观众从开始一直high到结束,像极了被DJ操纵情绪的夜生动物 ,而导演就是本片的DJ。
让故事出彩很容易,难得是持续性的出彩。
本片编剧显然做到了。
他的故事大纲很像套用了很多模块的程序,调用再调用,最终编织成一道网,自圆其说的同时也套住了所有参与者。
看似偶然的每一个触发点就是调用程序的开始,于是自然而然得每个小结局都成了下一个子程序的开始。
逻辑严谨,没有纰漏。
这仿佛paradox:偶然却又充满逻辑。
当所有子程序完成,你会发现其实整个程序就是个惊人的圈,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又其实什么都改变了。
惊讶地发现豆瓣上snatch的平均打分底于Guy Ritchie的另一部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在我看来(这个前提其实是废话),后者显然是前者的初级版。
Guy的编剧在两部影片中是一脉相连的,不过在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里还需要很多旁白来解释思路,就怕观众看不懂似的,这或许也是对自己编剧的不自信?
正因为这样,作为导演的Guy的叙事就变得很常规速度,甚至有些慢半拍,而这是很要命的。
对由偶然因素推动的故事而言,节奏很重要,紧凑的节奏可以保持故事的张力,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在下一个小高潮到来前持续亢奋。
一颗84克拉的钻石;一个四个指头的钻石大盗;一个体面的钻石商人;一个纽约黑帮老大;一个英国伦敦黑帮老大兼养猪场老板;一个伦敦恶棍;一个前KGB特工加恶棍;一个地下拳击经纪人;三个倒霉的黑人混混;一群心计多端的爱尔兰吉普塞人;还有一条狗……哦麦锅得,头都看晕了。
麦姐的老公盖·瑞奇的片子《偷拐抢骗》(snatch),简直就是《两杆大烟枪》的翻版。
还好这种英伦风格的黑帮片很有嚼头,他百拍不厌,我也百看不厌。
Brad Pitt又过了一把拳击瘾。
这位疯狂的吉普塞老兄,总是不小心第一拳就把对手打断气,把幕后操纵拳赛的猪场老板快气疯。
吉普赛人真可爱。
每个跟他们做生意的人都抱怨他们爱搞捆绑销售,最后总要送你一条狗,当然不是免费的。
而且这条狗总是能跑回到吉普赛人身边。
发现英国人的幽默在于:他们会一本正经地说出一些不合逻辑的话,而这些话在他们的心目中犹如常理一般符合逻辑。
看‘Snatch’想到了《两杆大烟枪》,想到《两杆大烟枪》又联想到了《猜火车》,联想到《猜火车》又想起剧中Lou Reed的那首歌:“Perfect Day”。
很中意的一首歌,想起重庆懒洋洋的冬天,有着暖洋洋的太阳的下午,一个人坐在七教大门前的条椅上正对着太阳眯着眼睛听歌。
从两杆老烟枪认识盖瑞奇 一直到偷拐抢骗、左轮手枪。
虽然风格在变,但是依然不影响我对这位鬼才导演的喜爱,我们本土的《疯狂的石头》着实火了一把,但是看过盖瑞奇的这两部电影,你又会觉得《疯狂的石头》确实向他借鉴了不少,没有贬低国产的意思,这样的幽默确实让人惊喜
因为很久之前看过盖里奇成名作《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然后看评论说看过前者就不用看这一部,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看。
看完果不其然,还是“熟悉的配方”:一样的故事内核、一样的叙事方式、甚至连角色的设置都大同小异。
当然,虽少了突破前作的新意,但里面的英式黑色幽默,配合“做作”的口音还是使其具备出色的喜剧元素。
一、人物为了更好理解剧情,有必要先梳理下出场人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阵营:① Franky Four Fingers:抢到一颗86克拉的钻石以及一堆零散钻石,来到伦敦想要出售碎钻。
同时是个赌徒,因为之前还不起赌金才被人砍去一根手指,容易因赌坏大事。
Avi:纽约的一个钻石交易商,是他指示Franky去找Dougie出售碎钻,然后赶紧把大钻石带回来给他。
清楚Franky嗜赌的秉性,千叮万嘱他别去赌博。
当得知Franky还是去赌之后,立马从纽约飞到伦敦。
Doug the Head:Avi的表弟,是伦敦的钻石交易商。
有两个女儿。
Bullet-Tooth Tony:是个狠茬子,因被别人射了六枪都没死,还把子弹做成牙齿而得名。
经Dougie的女儿介绍,受雇与Avi帮忙找Franky。
②Turkish:黑市拳击经理人,负责帮助黑帮大佬Brick Top物色合适拳击手打比赛。
在原本参赛选手Gorgeous无法参赛后,害怕被Brick Top拿去喂猪,只能让Mickey代为上场。
Tommy:Turkish的小跟班。
Gorgeous George:Turkish原本的拳击手,即将参加比赛。
和Tommy去买露营车时被Mickey一拳KO。
Mickey O'Neil:吉普赛人,是不戴拳套拳赛的冠军,大孝子一个。
在出售露营车给Tommy时,因双方发生争执,一拳把Gorgeous打倒,导致Turkish无法向Brick Top交差,最终被迫上场参赛。
③Brick Top:黑帮大佬,经营地下拳击比赛,通过打假赛赚钱,喜欢把杀死的人碎尸后喂猪。
因Mickey一再不按照他的指示输掉比赛而烧死他母亲,最终被吉普赛人设局团灭。
④Boris the Blade:伦敦的一个军火商,前苏联KGB成员。
在Franky找他买枪时不收费,但要求他替自己去地下拳击场下注,同时找了三个黑人小混混去拳击场偷Franky的钻石。
The Russian:开场跟Franky一起抢劫钻石,抢完后介绍Franky到了伦敦可以找Boris买枪。
随后请求Boris帮他找人把钻石抢过来,因为他害怕自己暴露身份。
是他告诉Boris Franky嗜赌。
Vinny、Sol、Tyrone:黑人小混混,“沙雕三人组”。
受Boris所雇去地下拳击场偷Franky的钻石。
二、剧情主线阵营①和阵营③主要围绕“拳击赛”展开,阵营②和阵营④则围绕“抢钻石”展开。
最终所有人因为钻石持有者Franky去了地下拳击场而卷入这场风波。
三、一些黑色幽默 (1)对伦敦的吐槽
(2)吐槽吉普赛人做生意老是赠送狗勾
(3)胖子小哥说地方太窄,他无法停车。
被队友吐槽
(4)这三人贡献了本片大部分笑点
神特么出门抢劫还要带上吉普赛人赠送的狗勾
你确定?
嗯,刚说完就被吞下去了
并没有,导致狗勾全程发出奇怪的叫声
抢劫不成反而被夹住头 (5)知道密码的人刚被你打死了23333
他叫Bullet-Tooth
这小哥把钻石放JJ那里
这部电影是盖·里奇的本色执导。
电影中的四指接货人和布拉德·皮特是如此的相像,差点我就以为皮特是一人饰演两角。
电影中的故事依然环环相扣,而且笑料百出。
黑人清洁工三人组真是活宝,尤其是那个幸运之星大胖子黑人。
他做出无辜的表情时,实在是可爱。
杀手平头仔出场时,竟然是《两杆大烟枪》的镜头,杀手依然用招牌式的卡车门在惩治对手。
他的酷劲儿在本片中减少了很多。
刀疤脸倒是复制了杀手不容易死掉的本性。
在盖·里奇的电影世界里,必然最无辜的人最后反而获得胜利。
皮特扮演的吉普赛人狡猾而贪婪。
他一拳制敌的绝招真是帅,最起码他那身匀称的肌肉没有白长。
土耳其(杰森·斯坦森饰)和汤米(斯蒂芬·格拉汉姆)是黑市的拳击经理人,但是他们的选手被吉普赛人米奇(布拉德·皮特饰)一拳击倒不能出赛,土耳其只好以重金相挟要求米奇代替出赛。
与此同时,四指弗兰克(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携带一颗重达86克的钻石来到伦敦,顿时引起了各路匪徒的兴趣,军火商老布(拉德·舍博德兹加饰)、杀手“子弹牙齿”托尼(维尼·琼斯饰)、黑人小混混维尼(罗比·吉饰)都对这颗钻石虎视眈眈,这些心术不正的匪徒盘算着依靠自己周全的计划伺机下手。
就在拳赛当晚一连串惊人的巧合演变成了一出出啼笑皆非的场景,到底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拍MTV出道成名的盖·里奇,他的电影往往在镜头的应用以及剪接上花尽巧思,展现大量拼贴的风格,让繁复、刺激的视觉元素充满银幕,给人目不暇接的动感节奏。
也就是这样的影像风格,让盖·里奇的电影新奇有趣,自成一派。
[偷抢拐骗]的开头就是一批伪装成犹太教徒,身上绑满手枪的劫匪冲进珠宝行,几位简单粗暴地抢走了一颗重达86克的钻石。
在这场戏中,盖·里奇运用了一系列作为顶级MTV导演的看家绝活,比如焦距突变,画面180度的旋转,从左向右的划屏,静止与运动之间节奏的快速切换等等。
而当劫匪们坐到车内,接下来的电影便以一种更MTV式的晃动与定格交错的画面让整部电影的所有人物一一出场。
盖·里奇的整部电影将表面上各不相干的人物通过各种巧合而关联在一起,这种多米诺牌般的连锁效应让[偷抢拐骗]产生了大量仿佛MTV的荒诞、夸张的片段,这种另类的表现手法让整部电影都立意新颖。
在这个群像戏中,角色与场景都围绕着钻石铺展开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影响剧情走向的因素,他们是不期而遇,却又相互牵制。
独特的影像风格,奇妙的镜头运动,时不时地瞬间定格,以及那种英国人的幽默,混杂在一起,交织成只属于盖·里奇的电影标签。
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偷抢拐骗]堪称匠心独具的得意之作,他不但是本片的导演更亲自撰写了剧本,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于影片仿佛宣泄了一场肆意无忌的狂欢派对。
[偷抢拐骗]对比盖导两年前执导的[两杆大烟枪]在结构设置上可谓一种传承与延续,依然严谨娴熟的故事安排,同样精妙绝伦的叙事方式,还有点缀在其中特有的英式幽默,这一系列元素使得[偷抢拐骗]精彩至极。
盖·里奇出众的剪辑能力是掌控多线故事的前提保证,剧中每一个人物及他们辛辣的故事独立成章而又相互联系。
一开场便通过赌桌上亮牌的方式逐次介绍了人物背景,这样精妙的安排既好看明了又顺利交待了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把握好人物众多的群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类似这样的叙事技巧已然是盖·里奇的拿手好戏。
至于说盖·里奇的片子为何如此好看恐怕正是缘由他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特征,无论结构的布局巧妙,还是在叙事的上控线精准,导演豪无保留地贡献了一场独特的观影体验,而这一切的美妙尽在[偷抢拐骗]里等你来一窥究竟。
The director is smart enough to capture the audience. Money, violence, chance, crime, and most importantly, laughs, are well mingled in the fast-pace plots. A great adult movie (non-erotic adult). Unlike recent HK films/dramas that treat audience as retards, it is sharp, witty, and quick. It just feels good watching it.
问题一:钻石作为线索经过了哪几个人之手?
麦克,穆提即弗兰克,文尼,鲍里斯,艾维,文尼,艾维,狗,土耳其,道格,艾维。
问题二:人物关系图:问题三:按时间顺序,找情节转折点,并指出它们如何把这些人物联系到一起的。
1弗兰克奉艾维之命在麦克公司抢到钻石。
艾维联系珠宝赃物倾销商道格2汤米从鲍里斯买枪。
汤米帮土耳其买新的旅行车,认识吉普赛人。
随同的拳手乔治被米奇重伤3弗兰克找鲍里斯买枪。
鲍里斯让爱赌博的弗兰克帮他在地下钱庄下注,设下圈套。
4艾维联系道格珠宝赃物倾销商接头。
艾维来到伦敦5鲍里斯找阿索去抢劫地下赌场和一个提着箱子的弗兰克。
泰隆阿索文尼三人组队来到赌场门前。
倒车撞到了弗兰克。
三人组抢钱庄未遂,被录像拍到。
鲍里斯找文尼要箱子里的钻石,文尼反悔,文尼把钻石放到弗兰克拷在一起的箱子里,鲍里斯一枪打死弗兰克,砍了弗兰克手,带走箱子。
6土耳其建议让米奇代替乔治上场,米奇让土耳其买辆旅行车为报酬。
米奇在拳赛中不听托普命令,一拳将对手击中倒地。
赌局大爆冷门。
土耳其受托普命令再次请米奇出场打拳,土耳其和米奇打赌,兔子和狗赛跑和托普手下追捕泰隆平行剪辑。
土耳其输了,按照约定给米奇妈妈买辆旅行车。
汤米找托普拿钱请米奇出场,托普拒绝,托普派拍手下砸毁米奇机器,烧了米奇妈妈所在的旅行车逼他上场。
米奇答应比赛。
7托普找到文尼和阿索时撞见二人正处理弗兰克尸体,把他们带到泰隆面前,威胁二人找回箱子。
同时,艾维通过道格找到东尼,雇佣东尼寻找弗兰克和箱子。
东尼用小伎逼问俩穆莱特关于抢劫钱庄的人的线索。
东尼和艾维找到二人组,得知被鲍里斯抢走。
8鲍里斯来到道格的钱庄销钻石。
鲍里斯被艾维的手下打晕放到后备箱。
泰隆撞见这一幕,给二人组打电话。
二人组赶过来。
三人组汇合。
9三人组开车跟踪艾维,土耳其和汤米开车找鲍里斯买枪,艾维和道格开车处理鲍里斯。
汤米将土耳其喝剩的的牛奶抛出车外,模糊道格视线,道格的车撞电线杆,鲍里斯自己逃出后备箱,头被捂住,为前来的三人组的车撞翻。
鲍里斯醒过来拿着枪找艾维。
蒙面三人组找东尼谈判未遂,过道里三人组偶遇拿着箱子的艾维,这时鲍里斯也赶到,东尼隔墙连开数枪,文尼趁机抢走箱子。
东尼发现鲍里斯在,又开数枪解决了奄奄一息的鲍里斯。
10二人组带着钻石准备找托普,被东尼拦截了,撒谎回到店里。
艾维和东尼带到店里,文尼为了保住狗的性命交出了钻石,不料狗叼走了钻石开溜,艾维乱开枪扫射狗,却打死了东尼。
艾维回到伦敦。
11第二场比赛,醉酒的米奇准备上场,托普派手下在吉普赛部落蹲点。
米奇照例违约打倒对手,带着土耳其和汤米逃跑。
托普在门口等候准备枪杀,殊不知被吉普赛人射杀。
吉普赛的反攻和米奇在场上的反攻平行剪辑。
12比赛后第二天,土耳其和汤米回到吉普赛部落,遇到前来排查的警察。
被询问身份,吉普赛狗儿出现,土耳其以遛狗为名逃离警察,汤米带狗去看兽医,找到狗儿肚里的钻石。
土耳其找道格销毁钻石,道格联系艾维。
艾维再次来到伦敦。
问题4分析此类叙事方法特点:影片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我们想知道钻石是如何与“土耳其”发生关系的,面对无数条线索我们就像走进了迷宫对比一条线索的叙事方式来说,这种多条线索的对剪更容易控制节奏和创造悬念,而且也很适合巧合的构建。
在片中的四组人撞在一处的一场中,一杯泼洒出车外的牛奶使得四组人物巧妙的聚到了一起。
这一场是三辆车、四组人撞到一起,分别以ABCD来表示四组人,D在C的车上以C(D)来表示:A一BD一C一A一C(D)这种环形的叙事结构是盖•里奇比较喜欢使用的叙事方式之一,由于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的事件的结果,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制造悬念。
在这个环行结构中,事件A叙述结束,一杯牛奶泼洒出来。
整个事件只介绍了一半,之后跳回到过去,由讲述B和D的故事,当C的故事发展到一半时,再次跳回己经讲述过的A的故事。
A的故事结束,一杯牛奶泼洒出来;然后时间跳回,继续C的故事;最后D出现,回到开头。
在这个环形结构中,时间不断被打矶,事件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并没有让人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叙事的紧凑和影片强烈的跳跃节奏。
在对盖.里奇电影的叙事进行分析后,可以将他的电影的叙事方式简单归纳为,没有时空纵深感,复杂的、缺乏逻辑性的多线索叙事。
这一叙事手法从《两杆大烟枪》公映以来就被影迷们所津津乐道。
一.不同于传统的时空观:环境时间的模糊和巧妙的剧情时间配合叙事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其中就包括时间和空间。
电影作为一个运动的视觉艺术,影片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手段都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导演在影片创作阶段定下来的基调,我们会判断这部电影是顺叙还是倒叙,但是后现代电影似乎不屑于对于时空做这种传统定义,应该说这些电影对于时空这个概念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
现代电影中所建立起来的时空观念被消解掉了,所有与叙事并非密切相关的累赘一概被忽略,留下来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内容或者情节,后现代电影的碎片化特征就这样被体现了出来。
盖•里奇的电影也是这样一部颇具后现代时空特点的电影,他在他的电影中力图建立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童话世界”,一个弱肉强食的城市森林。
而正是破碎的空间表现和奇异的时间搭建帮助他创立了他的“童话世界”。
在他的电影中空间似乎并不是因为己经存在而被表现,更像是因需要被表现而特别创立的;“被指涉的”时间即使己经存在也不能作为一种客观而被迁就,“指涉的”时间更进一步扭曲了“被指涉的”时间。
事件发生的严格顺序也被打乱,我们不知道某条线索发生的同时另外一边有什么进展,除了导演可能要暗示的一些概念(比如狗追兔子一段)。
这个长达1’30“的镜头主要是采用了慢镜头播放。
这个镜头是将“狗追兔子”和“托尼的手下追泰隆”的镜头对剪拼接而成的。
通过镜头的剪辑可以读出导演正是用“狗”来影射“托尼的两个手下”,用“兔子”来影射“泰隆”。
“狗追兔子”发生在一片非常具有自然气息的草地上,而“托尼的手下追泰隆”则是发生在同样弱肉强食的伦敦街头。
而兔子的逃脱和泰隆的被抓虽然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比,事实上却是人类社会“弱肉强食”这一本性的印证。
当然,这段并列并不能说明这两件事是同一时间发生,我们只能判断在事件进一步发展前,这两件事确实都发生过了。
这种自由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的表现,基于这种表现相当滑稽,也可以看作是对蒙太奇的一种嘲讽。
导演又使用分层多次表述的手段,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分成几次表现为“此时此刻”的事件。
不仅如此,对于时间的长度导演也是任其想象,自由发挥。
在“艾维”从美国飞往英国一段,一个仅仅5秒钟的镜头因为多次的快速剪接变得急促。
这一镜头因为影片本身对于时间概念而被刻意模糊而意义却又十分明确。
二.实景拍摄和情节内的空间搭建实景拍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国电影的电影技巧。
由于是在街上拍摄影片,就不会像摄影棚里拍摄那样通过画幕和背景的变化来增加场面,只要移动摄影机就可以创造出另一个全新的场面。
因此在欧洲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对环境的描画。
可以说这种倾向既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
盖•里奇的电影也使用的是实景拍摄,他的三部电影中(除《踩过界》在意大利的海域拍摄外)有很多伦敦东区街道的镜头,这些镜头带有大量的后现代风格导致在他的电影中空间就像是虚幻的,但是这些镜头的取景确确实实是在伦敦街头,而不是某一个摄影棚。
由于盖•里奇使用了非正常的拍摄方法,比如说略带倾斜的镜头、有异域风格和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等手段,使得观众不自觉将这个典型的伦敦都市误认为是某个并不存在的童话世界,而这个世界正是盖•里奇所需要的,他的故事需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才能顺利的发展。
还有就是对于各个空间的之间的联系的表现。
在传统的电影中对于距离和空间关系都有一整套的表现方往.像是三人对话的轴线原则等等。
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各个空间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关系或者联系,在各个空间进行转换的时候也没有过渡的镜头,都是直接切换到另一个空间当中,产生一种跳跃和节奏感。
在《偷骗拐抢》中,“汤米”去吉普赛营地买“旅行车”时是开车去得,但是镜头并没有交代“汤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车外的景象怎样变化,只是直接表现城区之外的镜头一直到营地。
这种表现总会让观众觉得这个吉普赛营地更像是在遥远的美洲草原而非城市的周边。
由于影片的空间衔接永远采用这种跳跃式的、交替往复着就给人一种拼图的感觉,导演力图在这个后现代的电影空间中自己拼凑出一个故事的空间世界。
这种拼接简化了电影的叙事,在逻辑上则造成了困难的理解,让观众自己在破碎的片断中认识事件。
时间的模糊、空间的错乱,后现代电影的零散感和碎片化清晰的表现在了观众面前。
零碎的空间在脉络化的叙事中变得更加零碎,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空间因快速的变换让人目不暇接,这一时间和空间的错乱和破坏是对传统的时空连贯体的背叛。
在这个时空中没有历史的背负,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渺小的。
实景拍摄和刻意的装扮具有了一定的真实感,但这个真实感又仅仅存在于时间的缝隙之中。
三.多线索交叉叙事非线性叙事”可以说是盖•里奇电影的最大特点。
对于一个完整故事的讲述,不以顺叙、倒叙或者插叙的方式进行,而是以网状的形式、脉络式的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电影这一艺术的独特性,或者说是体现了电影艺术叙事的独特性,因为无论是在文学中还是戏剧中都很难使用这种方式将一个故事讲清楚可以认“非线性叙事”在盖•里奇的三部电影中被发扬光大了。
“非线性叙事”手法首先造成了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
盖.里奇的电影应该被看作一种黑色喜剧。
因为在他的作品题材与黑色电影的题材几乎相同,而对于黑色电影中的暴力成分却给予了喜剧般的诊释。
对于这样一种类型的电影,紧张刺激应该是必备的元素。
而盖•里奇正是通过这种脉络式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所需要的紧张感。
奶奶的,这是部二十年前的影片,我上一次评论是在十年前,我 tm 这么老了么😰😥😓🤔大概上学的时候看了太多的乱七八糟的电影,不分好坏,不讲策略,不分类型,光凭感觉,一锅乱炖,导致现在对电影又挑剔又刻薄。
看着只有不到两个小时才又开头看了看,对这个口音很有意思,故事线交叉的也蛮好,还是开放性结局,看完一乐,蛮好,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应该就是模仿的这部片子。
thats all.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英伦幽默吧,主角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叙述一件事情却把看众博得哈哈大笑,既没有夸张搞笑的镜头,也没有故弄玄虚,情节的巧妙凑合产生了奇异的幽默效果,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类似内涵段子内涵图片,幽默产生于无形之中。
影片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风格化,戴大黑框眼镜显得眼珠子硕大无比的黑帮老大,耍小聪明的吉普赛人,智商捉急的黑人三兄弟,威猛的俄国大佬,凶残的枪手,一直很萌很娘的矮子,总是一副一本正经又唧唧歪歪的土耳其……每一个角色都非常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didn't get it .
和两杆大烟枪如出一辙 吉普赛口音有趣
人物太多,西方人脸识别困难症患者还要看两边才能全接上。皮特和德尔托罗长得太像了= = @2011-08-08 05:34:14
《两杆大烟枪》珠玉在前,此片显得狗尾续貂。
Snatch.2000.HDRip.XviD-TLF
豆瓣上,《两杆大烟枪》的评分远高于《偷拐抢骗》,而IMDb则是<Snatch>的评价比<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更胜一筹。→ 虽然被称为中国盖·里奇的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的叙事结构更常被影迷与《两杆大烟枪》挂钩,但其故事的灵感可能更多启发自《偷拐抢骗》,尤其是本片中「那颗价值不菲的钻石」后来变成了「那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021.09.13:这两天先后重温了《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找回了不少十年来逐渐遗忘的观影记忆。曾经自认为更偏爱前者的我,如今对这两部作品的喜欢程度感觉有些不分伯仲了。
第一次看这类影片就是这部,好看!
我懂22条军规,但是不懂这种黑色幽默
如果说这是一篇作文,这就是一篇没有主题的作文
荒诞太不真实大佬靠蛮力决生死小人物靠机遇发大财吉普赛人端起强就能干掉大佬做春秋大梦去吧
无聊至极,无聊透顶,比《两杆大烟枪》还无聊。最搞笑的是可能就是那两个黑人和那一只狗,我觉得唯一的笑点就是那个胖黑人下车的时候想站站不起来的时候。
皮特的演技真不行,放在一群人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一看到他就出戏,不过身材很好是绝对的。环环相扣又穿插着各种黑色幽默还算不错。英式口音听得很难受,cousin Avi出场才拯救了我的耳朵
浓重的英音硬是把我看睡过去了2次。。布拉德皮特帅气依旧但是剧情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强行用一颗砖石串起来,15分钟都还没进入正题。乱,不知所然。
盖里奇的电影一句话概括:“记住,先生们,概率。”
今天看了两部这种电影语言非常熟练的大导演作品,脑子真有点累。
先看的《两杆大烟枪》,再看这个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各种耍帅的镜头完全无感。另外,简森不打架还叫斯坦森吗!
2008.2.13 幽默,但情节编排不怎么样,有几个角色为了凑戏才存在。
跟大烟枪一个模式,导演走不出自己的格局就没意思了。布拉德皮特的肌肉也拯救不了这片
我发现了我以后还是别看纯英国幽默的电影了,真的看不来...大烟枪看睡了,这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