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看,看到剧情脑子里总能跳出长安乱里面的桥段。
非常忠于原著,情节诙谐搞笑。
总体来说值得买票一看。
<图片1>
去年,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和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同在暑期档上映,竞争相当激烈。
而今年,《喜乐长安》的定档日期亦紧贴《小时代4》。
面对这次的票房较量,竹卿导演显得十分自信,放话道:“我前段时间也关注了《小时代4》,它这个片名叫‘灵魂尽头’。
我这么来说吧,郭敬明在用他的电影来问,灵魂尽头是什么?
韩寒告诉他,灵魂尽头是《喜乐长安》。
”(以上来自搜狐娱乐《韩寒<长安乱>改编电影定档 叫板<小时代4>》)结果,《小时代4》如期上映,《喜乐长安》延期足足半年之久避开国内电影四大档期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千呼万唤始出来。
本以为《喜乐长安》是闷声憋大招,结果是口碑票房双饥荒。
虽早就听说说拍的很烂,但冲着韩寒的面子我本想为票房做出贡献,结果无论是湖北黄冈还是山东济南,两座城市居然都没有上映信息,要知道此时这部电影上映才一个星期,如此惨淡的拍片量,也真是难为了像我这种想花钱都没处花的观众。
《小时代4》至少凭借其残缺的价值观吸入了众脑残粉奉献出的4.87亿的票房,即使当时身陷偷票房的传闻,但就算拿出那0.48亿的零头也能是《喜乐长安》170万票房的28倍。
关于电影质量,最起码《小时代4》保持了原著的水准,而《喜乐长安》则把《长安乱》改的面目全非,简直就是霄壤之别。
跟臭气篓子下棋只会越下越臭,竹卿有一个好剧本却偏偏非要跟郭敬明一较高下,何苦呢。
韩寒至今共出版七本小说,其中两本被翻拍成电影,第一本是《一座城池》,《长安乱》是第二本。
韩寒的小说很非主流,很随意,很难从中找出事件的起源、矛盾和高潮,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取胜法宝是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落差夹杂冷幽默和讽刺意味的韩式语言,体验在对人物的大量对话、思想、动作和行为的描述上,对小说中一件特别大的事可能一笔带过,对人物的对话和思维可能记叙的非常详细。
字数分配很不均衡,每一段都很随意,虽说处处经典,但删掉其中无论多么经典的几段似乎也不影响大局,单拿出那些经典段落又可以单独成书。
当然韩寒也这么做了,于是有了《毒》《草》的问世。
韩寒不喜欢用细腻矫情的形容词,文风平静但锋利无比,就像白酒一样有着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冷酷如冰又炽热似火,这是文字流淌出的特有的美。
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要的是刺激,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就注定了改编韩寒的小说要理解原著的同时还要做出适合电影的创新。
电影《一座城池》充分尊重了原著的风格,王太利和房祖名保持了90分钟的面瘫表情,对电影中演不出来的文字直接用大量的独白念出来,叙事顺序与小说同步,中规中矩,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结果就拍出了水一样的电影。
《喜乐长安》明显对原著做了较大的改变,从片名到主人公再到叙事都加了导演自己的想法。
先说片名,我个人认为这个改动可以称作是画蛇添足的败笔。
《喜乐长安》这个片名起的毫无新意,直接把两个主人公的名字拼到一起,太过草率。
原著《长安乱》重点在一个“乱”字,乱世,乱行,乱政。
当然由于原文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段落,《长安乱》出版于2004年,今天的言论环境要比12年前紧的多,不可能允许那些讽刺元素出现在荧幕中,所以电影也就无法拍出“乱”的感觉。
但就算保留一个《长安乱》的空壳,也比《喜乐长安》要文艺的多,至少凭借原著的名气也能使电影自带宣传属性。
不知道为什么释然在电影中突然叫成长安,原因是师父为保护释然下山后的安全而改名,但这名改的毫无意义,本以为有什么卖点,发现只是单纯的为改名而改名,搬起石头打自己脚。
看到最后当长安得知师父慧竞圆寂后念了两遍“愿世间喜乐,愿众生长安”,自以为把情煽到最高处,实际上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不是毫无目的的念两句词就能带动大家的情绪的,这跟《小时代》里动不动就“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没什么区别。
优秀电影中的经典金句之所以经典不朽,是因为全片为都在其做铺垫,以此句为核心展开情节的发展。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人间至善”,这是安迪和瑞德在肖申克监狱中两种不同价值观对立的结果,也是安迪自我救赎之道的秘诀所在,可谓是点睛之笔。
回到我们的“愿众生长安”和“我们说好不分离”,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把观众当黄口小儿,难怪评价这么差。
最大的改变就是叙事方式。
《长安乱》是顺序,讲了释然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而《喜乐长安》则采用倒叙、插叙的叙事,即使是看过原著的我再看这部电影也是云里雾里。
插的好也就罢了,关键还是乱插,不知道哪儿是哪儿。
无灵本是前期的一个传奇侠客,以一把灵剑闻名江湖,电影中却丝毫没有突出这点,最后突然出现在长安的家里丢下两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又匆匆告辞,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无灵是个神经病呢。
再就是铸剑老人,原著中对他的介绍是跟少林寺的一场官司埋下伏笔,后来才得知此人可以打造天下神器,令江湖闻风丧胆的灵他那里有几百把,这本是个包袱,在电影中全都没有体现出来。
还有电影最后刘义的突然出现,怎么隔这么多年突然跟长安喝起茶了,刘义不是被万永打的吐血了么,而且一个苦当派(原著中是武当派)一个小木寺(原著中是少林寺)怎么就喝到一块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雪邦的武林比武,好歹也是选江湖盟主的最高级别赛事,用两张A4纸大的白纸写着“雪邦大比武”随便帖在铸剑老人家里就算是告知天下了,糊弄谁呢?
这宣传海报还不如我宿舍“不到垃圾没有小鸡鸡”的提醒醒目。
整个电影就是不明不白,乱七八糟。
更可笑的是,《喜乐长安》官方预告片人物介绍中,长安(释然)的师父名叫“慧静”,但是在电影中却成了“慧竞”,生怕别人看不出这个毛病还做个动漫海报特写,这俩字占满20%的屏。
最关键的问题是,原著中这位师父的真实名字叫“慧竟”。
说到官方预告片,里面是这么介绍这部电影的:“它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动画片,悬疑片。
那么问题来了,它到底是什么片?
”配上《国宝档案》《探索·发现》之类的纪录片那种浑厚的画外音,还告诉我们这部电视是演技不够漫画来凑。
看完这个预告片后内心只有一句话:去你大爷的!
还有电影中出现数次的字幕提示,我不要求有多么炫酷的特效,可是花点功夫搞个艺术字给我们看也行啊,结果整了个我用word都能编辑出来的楷体_GB2312字体。
台词也是,长安跟万永比武时“你明明知道我不如你贱你还要跟我比贱”“不想你总把贱露在外面”之类台词能把人恶心吐了,是导演笑点低到了冰点还是她觉得观众的智商残到了初一?
就拿这些向韩寒和韩迷们致敬?
——2016.5.21
文/玉米 《喜乐长安》改编自写杂文出名的韩寒武侠小说《长安乱》。
韩寒文字上学钱钟书,所以幽默风趣是其吸引眼球的亮点,你问一个花痴少女,喜欢韩寒什么?
不用问就是那种常人想不到的幽默与和挑战传统的叛逆。
《长安乱》和传统武侠不同,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金庸、古龙式的武侠小说,它不重武打过程,而是侧重速度与现实。
长安不学武功,但速度天赋异禀,听从师父,打不过就跑,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会从中理解在对决中,招式并不重要,在漂亮与否的表面之下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韩寒说,如果他不是赛车缺钱急着交稿,可能那些小说会写得更好点。
《长安乱》无头无尾,《喜乐长安》几乎亦步亦趋完全和原著保持一致,所以也是无头无尾,原著有语言关联,倒也明白,但是电影里面,省略了部分时间交代,看着有些找不到北,时间结构非常混乱。
时而是结果,时而回到过去,不知道坐在时光机里穿越几次。
韩寒的《长安乱》在那个时代不啻是一个创新,利用武侠题材装入现代社会价值观,对传统武侠进行解构与嘲讽。
韩寒也希望看到《长安乱》被改编成电影。
《喜乐长安》题目的改编给人造成横冲直撞好莱坞的错觉,你就觉得这是一部搞笑的、结局皆大欢喜的电影,知道这个名字的来源后,我和其它观众差点笑喷,原来就是喜乐和长安名字的简单拼接,结局也不是欢喜的,而是像叶念琛的电影结尾三分钟揭晓答案一样,和喜乐模样相同的姑娘米豆出现在长安面前,等待她的也许是另一个悲剧。
名字是一个愿望,但是最后往往事与愿违。
由当年风靡网络的方茴扮演者何泓姗扮演的喜乐还是极为耐看的,单纯、善良、鬼马精灵。
而长安却略显老实、呆萌,和我想象中的长安形象不同,长安应该是那种韦小宝式的透着一丝狡黠,风流倜傥的形象。
长安出场怎么看都像虚竹,一度以为这是《天龙八部》。
《喜乐长安》的江湖是荒诞的,幽默中有一种贯穿到尾的绝望。
小木寺师父和苦当派在高塔上比武,小木寺师父被下三滥手段打下楼顶,成为武林盟主的刘云在双方弟子的僵持下竟然饿死了,大侠不仅不会飞檐走壁,反而在楼顶跪地求饶,破坏了常规印象里大侠的威风形象。
小说第一章,武林独大是因为头发少省打理;师父不用毒是因为镖没出手前,危险离自己最近;刘云莫名其妙成为武林霸主,他饿死是因为摔下楼顶的慧竟师父发布号令砍掉下来的梯子;和尚出家都讲究门第,有关系的可以取个好法号,将来好混,在街上可以随意超车追尾,你可以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现象。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伤害了原著的侧头侧尾的荒诞性,也削弱了小说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性。
果然如其名字,追求的是一种喜乐,而不是“乱”。
原著中风格独树一帜的大侠对打本应表现出江湖人物的荒诞不经和狡猾,而电影中只剩多次重复出现的游戏机厅的K.O场面,同时电影画面画质一般,怎么看都不是一部可以致敬韩寒和韩迷的电影,请问剧组拿什么致敬?
《喜乐长安》我极少的会纠结,是否去电影院观看一部影片。
《长安乱》是我在初中看过的一部小说。
时至今日,我甚至无法记得故事内容,除了那个叫小扁带鱼的‘马’。
《三重门》《长安乱》《一座城池》更是我在初中时期省吃俭用购买的三本书。
那时只懂看故事的我,真的无法理解韩寒想表达的内容,直到昨日在电影院……韩寒笔下荒诞的江湖,是小众人江湖。
与金庸先生笔下,仗剑天下、潇洒人间的大江湖截然不同。
喜乐是一个愿望,是一个生于乱世美好的向往。
在有限的生命中众里寻她,却在灯火阑珊处幡然醒悟,原来愿望始终是一个愿望。
“我们走吧!
”“去哪儿?
”“去南方!
”电影中短短几句波澜不惊的对白,却让我心潮澎湃。
我是如此的向往说走就走,我是如此的期待漫无目的。
——————分割线——————空荡荡的电影院就坐着我一个人我们都生于乱世,我没有喜乐,没有师父,没有小扁。
我唯有孑然一身的坦荡,问心无愧的内心。
房价与婚姻,物质与精神。
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你我的本心。
到底兔贵还是瓜贵?
身边的亲人朋友,有房奴天天计算着贷款,有车奴日日梦寐豪车,有买奔驰的富二代时时哭诉自己如何穷困。
我曾经和母亲说过我的“生存”理念:工作时认真动脑辛苦工作,生活时淡泊坦然率真生活。
我不会看低任何人,更不会瞻仰任何人。
长安的师父在最后写到:愿世间喜乐,众生长安。
我既然无法救赎世人,为何还不救赎自我呢?
——————分割线——————聊聊电影首先导演很穷没钱布景,没钱请武术指导,没钱做特效,没钱租好的摄影机。
电影画面活脱脱的岛国AV1080p超清画质。
演员毫无演技可言。
摄影没钱没架子,纯手工拍摄!
还有些许癫痫症的可能性。
没钱请武术指导,所以找了个插画师。
用漫画代替打斗!
男反派更是痴呆患者,无法流利说话。
(几度我欲砸掉电影院音响,就是他在说方言……而且口齿不清……不是癫痫,应该是痴呆……)本来想用倒叙拍点带悬疑节奏,没想到搞砸了……配乐各种乱入……惨不忍睹……致敬韩寒和韩迷……我不韩迷,庆幸……
上周五,闲来无事约姑娘吃饭,她提议去看电影,说有一场《长安乱》的点映。
当时心里还闪过一丝愧疚,作为一只电影公号狗,作为一个曾经满口“我们家韩寒”的中二文艺少女,多年前的偶像又被翻拍了一部作品而我居然毫不知情。
进场之后,发现这场原来是某电台做的活动,现场大部分是抽奖领票的电台听众,而我俩在半小时前团购时整场只卖出了不到十张票。
大银幕前平放了一些海报展架,于是我们猜测大概一会儿是有主创见面会。
对于《长安乱》还是有些感情的。
那会儿大家还都乐意掏钱买书,还会追新出的《看电影》《新周刊》《特别关注》什么的。
那本《长安乱》牛皮纸封面,字大行稀,简单的故事线掺着韩寒惯有的小聪明。
读这本书时我正值高三,除了每天中午能看会儿《今日说法》里撒贝宁庄严肃穆的脸,唯一的娱乐就是韩寒这本书。
在冻爆水管的严冬,用艰涩的手指在黄色的灯光下翻几页与江湖有关的故事,这故事还是(那会儿觉得)这么又酷又帅的一个小青年写的,还是颇让人愉快的。
于是我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写下了《长安乱、白衣少年与韩寒》《十年,那只名叫小扁的小毛驴》等准备好犯矫情的题目,准备记点笔记回去整一篇。
开场十分钟,在诡异的乡村爱情风格配乐中,总觉得下一秒要出场的就是穿着军大衣的刘能了,我隐隐预感今天自己要瞎。
开场二十分钟,当导演用四线小城五流广告公司的年会PPT手法插入LOW爆的街霸漫画转场时,旁边人忍不住爆了粗口。
开场半小时,我和朋友决定:我们一定要克服生理上的呕吐感,等到电影结束,一览主创人员的真容!
其实要吐槽一部审美差出天际的电影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毕竟审美是个很私人的东西。
比如我觉得这部《长安喜乐》里许多字幕直接用了系统默认的仿宋,还是刺眼的红配黄,就是不负责任,但导演可以说,这只是你个人的感觉,我就觉得挺好看的(事实上导演就是这么回答我的),仿佛你在街边吃杂碎面吃到一块翔,你拿去质问老板,猪大肠怎么能连翔都没洗掉?
老板白你一眼说,你这人品味可真差,翔这么好吃的东西都欣赏不了?
一看就是技校毕业的,而且还考不上蓝翔!
同理,对于乱七八糟的时间线,导演会觉得自己看过《低俗小说》会用环形叙事简直牛逼死了;对于小提琴、铙钹锣乱炖、八十年代港片主题歌的无缝对接配乐,导演也会觉得自己阳春白雪得好辛苦心好痛,愚蠢的人类你们听得懂粤语么知道《流光飞舞》出自哪部电影么!
然而除了审美差,让人难以原谅的硬伤暂举两处:第一,男主老婆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男主作为一个俗家弟子,顶着寸头抱着孩子离开了伤心地。
几年之后,一个路人去找男主,表示你老婆的坟头已经很破败了,需要去清理balabala,男主一副黯然神伤的表情甩了甩一头长发看着床上的孩子,然而这时孩子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状态。
据常识,从一个寸头留成马尾辫及肩状态,少说要三五七年,这种低级错误的出现只能说明主创人员的活儿糙和不走心。
第二,在结尾字幕列出了片中用到的几首配乐,包括《青蛇》里的《流光飞舞》,《倩女幽魂》里的《道》,然而在此处注明了一行小字:由于未联系到版权拥有者,如看到此消息可自行联系片方。
也就是说,这些歌曲的使用并未获得授权。
当然在程序上这种标注是合法的,只是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去长安并不需要坐半个月的牛车,拦轿喊冤并不需要咬破手指血书一封,苏小小白白嫩嫩的手,也并不需要散尽千金才能摸一摸。
连唱片公司都懒得去联系,还是那句话,活儿糙,不走心。
见面会开始了,寒暄了几句之后,主持人一副自来熟的表情表示现在可以进入互动环节有没有观众要提问,我一脸友善地举起了手,提出了我的几个疑问。
审美上的问题不出所料被导演用我审美不行的理由挡了回去,孩子三五七年不长个的问题导演说:我想这个时间线你大概没看懂,如果你实在理解不了我之后可以寄影碟给你;配乐版权问题导演说:当时因为时间比较紧,这个音乐是,当时,临时,我们这么做在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不明白的你可以去联系我们的律师。
于是,这场不到二十分钟的见面会就这么结束了,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叫起来提问的观众,我欣慰地想:那个主持人今天一定要被扣工钱了。
实在不忍猝睹啊,生硬,剧情混乱,对白无聊,本来以为还有点打斗场面看,结果却是漫画或者拙劣的一招了事,还请了董玮为武术指导,一定是给了钱挂个名,就拍个徒孙来指导一下。
还忽悠了那么多家公司投资,看到应该还有众筹,这真是坑死人不赔命啊,拍这垃圾。
乱入的粤语歌让人哭笑不得。
结尾当那个不谁说要介绍一个姑娘给长安认识,我就猜到进来的肯定是一跟喜乐很像的女孩。
最后的最后还要来一字幕:向韩寒及韩迷致敬。
韩寒及韩迷忍不住骂“你妹,老子死了吗?
要你致敬?
你谁呀?
”。
这电影的世界观是混乱的,韩寒思想幼稚时期的小说吧?
还是这个他爸一点都没有代笔之故?
竹卿,你可以滚出导演界了。
何泓姗,又一位号称学校周迅,最像那位是李小璐,人家现在已经不用在前面标志“某某某的”李小璐了,最多是贾乃亮的妻子。
注:下面这段写在没看过全片之前。
看预告片已经看不下去,什么玩意儿啊?
韩寒的小说没看过,要小说也这样的话,韩老师可以去解说足球了。
这位竹导演非常自恋,上一部改编自小说的《杀戒》已经把刘烨和倪妮坑得欲哭无泪。
这次找些新人来,试图借韩寒的名字骗钱,可惜阴毛也早早因预告片而暴露了。
但相信她还会孜孜不倦去毁人小说的,谁叫人家有钱呢!
最近有个花边,导演在某个座谈会什么的公开抱怨韩寒不对电影给予任何的宣传,甚至微博也不提一下,那是因为人家韩老师不满意你拍了个垃圾毁了他招牌好不好!
拉屎不出怪地硬。
你可以说,经费有限,有些技术无法实现。
但是你不能一个仰拍,把人卡在镜头里,就算是在塔上站立。
你可以说,原著就是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
但是你不能读原著没读出感觉,就跟着意念胡拍一通。
你可以说,演技神马的,各执一词,你看不出来我能。
但是,你不能把观众当傻逼。
你可以做梦。
但是我们不瞎。
《喜乐长安》,只想悲伤。
水军服务不到位,盲目打五星,自己不心虚吗?
演技负分滚粗,台词负分滚粗,情节负分滚粗,宣传负分滚粗。
真的不是想吐槽、但是真的没忍住。
电影的最后,写着向韩寒和韩寒的粉丝们致敬。
天了噜,这样叫致敬。
电影看得尴尬癌都要出来了。
男主女主还没有小扁演的好。
岳父写的所有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长安乱》。
长安——乱、就是矛盾啊。
而且岳父机智的抖包袱,只能在文字中透露出来,电影,真的是差太远。
一共没有多少人看,中途还有人退场。
明明写的是动作爱情武侠片,没看见爱情的线路,武侠动作使用小时候魂斗罗的格斗模式展现的,简直了,真人都不用上。
动画片啊。
不知道是不是看过原著,那些明明应该很搞笑的梗都没有了。
记得最深的就是小扁的慢,岳父说,十次事故九次快。
小扁本来就慢,只从见过一次马跑的快出了事故之后,就更慢了。
但是这个好笑的梗,不见了。
倒叙的手法,说故事说的拖沓。
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
其实去看,也就是想看看,到底能拍成什么样。
毕竟还有一部《一座城池》放在那里。
少林寺改为小木寺,武当改为苦当,高处比武赢了被拆了梯子然后饿死的武林盟主和第二次比武刚赢就被台下几百只暗器打死的武林盟主,还有两个逗号的差别,兔子贵还是瓜贵,三重洞其实就是联通茅房的洞。
想起小说里面师父给人取名只有释奶释屎了别人不答应,那人说可以取三个字四个字啊,师父说你多嘴了,难道你想叫释迦牟尼吗?
呵呵,以为现在的电影市场好赚钱,投资方,编剧兼导演,女,想借韩寒的名气来赚名赚利,结局是把自己给砸死了。
问题出在:1,《长安乱》小说的来历很可疑,因为韩寒已经忘记了或者不知道他“写”过这部小说。
你要韩寒来给你摇旗呐喊,万一穿帮了咋办?
对韩寒只有风险没有好处,他还不至于傻到连这个都想不通的。
2、《长安乱》小说本身就很混乱,抛开名气,懂点电影创作的人都知道,要弄出像样的剧本,在国内目前的情况下,可能性几乎为零。
3、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之作,编剧兼导演自己除了一哭二叫三上吊外,又没有任何电影方面的才华。
实例就是跟张家瑞的官司,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杀戒》。
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电影,比较适合大中学生观看。清新,里面的歌曲也还不错……
导演真是糟蹋了一个有可为的故事,这水平连韩寒都不如。连片名都是屎尿屁风格。喜乐长安,长安乱,不是一个档次。
无语😳
好可怕,导演硬是拍出了一部网络微电影的水准,服化道美全部都应该拉出去砍头,演员表演基本业余,特效全部五毛,那些奇怪的方言只能让本片看起来更LOW,结尾字幕打出向韩寒和韩迷致敬,简直无耻之尤,老夫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到如此一无是处的片子了,呵呵!
不知是否因为刚刚看了一部血淋淋的片子(虽然没看完),之后再看这个片子觉得还挺不错的,小清新的感觉,又有点解构主义的感觉,喜欢这种风格。或许历史上的江湖真的是这样的。只是人们总喜欢加上许多浪漫神话的想象罢了
其实韩寒最值得拍成电影的小说就是长安乱,结果就这样毁了
向韩寒和韩粉们致敬!
补标。这不挺好的片子吗,咋大家都不喜欢。
虽然是不伦不类的江湖,但二人,一驴隐居的生活看上去好潇洒
韩寒看过这片子吗?
绣花时候当肥皂剧看的,多一星给喜乐,姑娘长得乖顺讨喜~
0.2/10……………看……的……好……无……语……啊………这…么…说…吧……比「何以笙箫默」还差了近50部「恶棍天使」啊……韩寒…你随便写了玩儿…人家随便拍着玩儿…你让小伙伴们怎么办?
漫画画的不错
简直就是车祸现场
小电影
烂出天际
真是日了狗了拍的什么鬼。和原著除了名字有一毛钱关系?
为什么要像韩寒致敬?这B电影还刷起了存在感
搞笑,恩,而且女主可爱。
我觉得还不错啊!时、空不可改变,时空却可以改变。说的多好啊。剧组没有钱这是显然的啊,没有高速摄像机,就让演员慢慢的表演来达到慢动作的效果,还有其他很假的布景啊打斗啊,都很好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