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男主角是真腹黑!
从教师职业,一开始跟学生关系好的时候,偷偷送镜子,还被其他同学看出来老是抽她俩起来回答问题。
但是看到学生的情书后的处理方式,真的很猥琐,完全不像是一个老师该有的气度以及根本忘记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任由自己的情绪爆发,排挤这位女学生极尽挖苦,讽刺...就很无语从未婚单身男性的角色来讲,经人介绍后并不喜欢露蕾老师,还主动介绍给室友。
但是随着大家的相处变得频繁,真不知道他是喜欢还是出于男性的占有欲。
在露蕾老师邀请他和室友一起晚餐的情况下,他根本不带室友,独自赴约,实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可是他这些行为真是让人反感!
故事的核心我认为是在单独赴约露蕾晚餐的对话,我太支持露蕾了,赤裸裸提出男主对于身处环境的不满但又不想付出行动去改变,只一味抱怨的行为就是自私!
但我又很不理解,露蕾明显更喜欢室友,为什么要跟男主睡呢?
(真的,百思不得其解...
《枯草》,五星推薦🌟🌟🌟🌟🌟錫蘭2023年作品。
190分鐘哪兒哪兒都喜歡。
俗話說:跟著羊群走,只能看到羊屁股。
可是,就有人喜歡跟著羊群走,因為安全和溫暖。
現實是既殘忍又無聊的。
《狩獵》中不是已經有未成年女孩污蔑成年男子性侵的同題話題嗎?
然而,錫蘭的野心密集鋪張到還有別的別的別的話題:政治的,自由的,兩性的,等等等。
三小時的講述講得如此兼顧且無比的真實和深刻。
我以為真正的知識分子電影在錫蘭手裡,真正成功的「慢電影實踐」在錫蘭手裡,能依靠「人物不停地說」去建構自我價值體系的也在錫蘭手裡(韓國洪尚秀是另一個難得的成功個案,可惜他生病大概率不導了。
且試著把最愛將「人物對話」做惰性處理的蔡明亮做對比,你會發現「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及傑出的作者導演之間有著巨大的風格差異。
一種是人物只要開口便閃閃亮,一種是人物只要閉嘴便亮晶晶)。
電影中誣告美術老師的女孩最終成為他的「女神」,其身上的很多看上去是缺點的諸多特質是多麼的迷人,多麼地比美術老師更能與人生締結深層和深沈的捆綁呀。
兩男一女的三角戀也拍得出奇之好,跛腿的智性女性也時不時地度量自己和身邊人的感性。
人物的每一次茶聊都出色極了,直擊我們的妒忌、貪婪、自私、混亂以及那致命的懦弱,錫蘭一定頂痛恨人的懦弱吧,我是看出來了。
總有人埋怨錫蘭過於文藝,其實只是夠勁爆、直接和非常有深度和殺傷力的娓娓道來,不!
裝!
逼!
你在看是枝裕和的《怪物》以及是枝裕和的歷來風格和眼光,真偽知識分子導演的分水嶺便清晰到嘆氣了。
「枯草」用塔可夫斯基的视听语言和思辩讲了两个龌龊中年男的隐秘心路。
影像的小心思会让漫长的冬季得以短暂放松。
两场照片的幻灯片式播放、女主的出场、军官办公室里男主角的旁观、走出片场的间离、女学生的雪中回眸都非常棒。
这是锡兰作为导演跟契诃夫的区别。
男教师跟女学生的故事,与他跟女教师的故事一样,都是在男教师的封闭性视角下展开,但导演处处停下来告诫我们不要被男主角的视角和独白欺骗。
我们被两个故事引领到更加绵密的思绪中,这两个故事都不重要,或者说都脱离了男主角的阐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虽然这片土地上的野蛮和恶已经被展示出来,但仍然没有可能改变,因为伪知识分子们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继续把这片土地榨干。
学校领导可以随意查看学生的书包,街头上的警察可以随便检查你的身份证,而性骚扰的男老师可以在体制的保护下顺利调离。
全篇最华彩的部分,就是女教师对男主角的质问:你觉得这里荒蛮但你没有带来任何帮助,你只是想着离开,然后进一步唾弃这里。
这无疑是真正的左翼女青年(她因为抗争运动失去了右腿)跟伪知识分子的对决。
女教师用思辩碾压男主角之后,男主角是没有任何性魅力的,为何她还会跟他缠绵?
原来女教师并非被吸引,而是想要证明自己虽然残疾但仍有性魅力。
这是女子对男主角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碾压。
一个小女孩为什么在领补助物资的时候选择了小一码的皮鞋,因为她家中还有一个比她更弱小的妹妹。
农民的肖像跟旷野上高耸的古迹一样,这片土地上底层人的处境几千年来从未改变,他们如山上的野草一样,只是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攀登向更高处时的垫脚石。
今年在戛纳最奇妙的就是与 Ece 的巧遇,跟她聊了一些,加了 ins。
她扮演电影中的与同龄人相比更显成熟的女学生 Sevim,由此她也与片中的老师有了更多的交集,她拍摄电影时十二至十三岁,电影上映、我们遇见时,她十六岁。
她在伊斯坦布尔读高中,通过她发布的帖子,能感受到她真的很热爱电影,也喜欢演戏剧,或许她以后会认真走演员这条路。
在影片中,老师的情绪是压抑和复杂的,掌控性强,直男得很,但现实中很多男的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他对女老师 Nuray 的情感(一夜情)更多出于对男性同伴复仇的心理,这显然对这位女性很不公平,而在他们亲热之前,镜头忽然跟随他走出拍摄的房间,来到拍摄片场,继而又走出片场,这手法真是玩味性很强。
相对而言,他对 Sevim 的情感倒更显朴素和真诚,不过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这份情感的极度的占有欲,以反复确认自己被认可的价值感。
现实中的 Ece 就表现出了超越她年龄的成熟、独立、有想法,还有点神秘,她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和难忘的人。
片中几乎就是本色出演吧,她在那么小的年纪可以理解这有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细微的情感,驾驭得很好。
正如片中最后老师对她寄语的,认为她充满希望,她一定会的。
女教师在智力上超群,在立场上坚定,在身体上坚强,在情感上勇敢,如果要颁一个奖给这部片子,这个最佳女主奖一点都不虚,现场颁奖时也无需说是爆冷。
锡兰这个故事讲得很好,现实主义的基调中饱含充沛的情感与文青标配的文学诗意,冬日雪景与乡村生活的细节也增色不少。
在戛纳和在巴黎,看了六部主竞赛,目前最喜欢锡兰这一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的多场彻夜长谈太打动人,唤起了自己与人联结的回忆(有些已是遥远而模糊的)与渴望,一遍遍在头脑、在心中召唤。
第七十六届的金棕榈《坠楼死亡的剖析》当然拍得很完美,也很有必要,持续引起了心灵的震颤,但它可能缺少一些柔软与自然主义的内容,显得更像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强硬的宣言。
而锡兰更懂得刚柔并济,既有对生存的窘境的严酷描写,对观点冲撞的不回避的表达,也懂得回到自然或者哪怕只有在当时是十分真实的情感氛围中,让人的心灵柔软与放松下来。
由此由此,我们记得了那个仿佛真实存在的乡村,果真有这些故事发生过,由一年年轮转的煞白的雪至枯黄的草地,它们永久存在一个位置。
整个片子把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点的转变和对撞拍得特别好,片中这几个主角其实也可以看成不同年龄段的男主,不同的年龄所以有不同的观点,而最后终会像杂货店老板一样在碌碌无为中走向枯萎。
我特别喜欢整个片子关于人的讨论,人就是善变的,有种时候就是难以琢磨的,上一秒还在恨可能下一秒就在爱了。
男主对体育老师的态度有转变对他室友的态度亦然,都是别人说两句态度就变了。
包括男主对女主的态度,还有那个小女孩对男主的态度,人的态度转变得就是非常快,而且好像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我特别喜欢男主和杂货店老板对话中有一段,杂货店老板说他前面才救了那人两头牛,那人转头就打死了他的狗,男主问为什么,杂货店老板回答了两边,因为他是人。
我觉得这一段特别好。
我觉得整个片子就是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
东部用血来说话,也恰恰是这种混乱的状况更让人性中的这一点被放大了。
同时还让人非常有触动的是男主上课发飙那段,他冲学生吼着你们以后还是会种土豆放羊,但是这课还是得继续,这课还是得继续片中内嵌的英文字母翻的是“the show must go on”。
我觉得这里用在这里特别合适,这里的处境和红磨坊的处境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的检查,所谓的中央空调,所谓的教育仿佛一场苍白无力的作秀,而什么也改变不了,而他们的荣誉也无人在乎。
孩子们还是会不断陷入命运的轮回中无法逃脱,全片大量出现定格的相片画面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展现这种无力感。
这部片子还是沿袭了锡兰导演一贯的大对话的风格,但是和冬眠与野梨树相比,这部的主线故事更清晰,也更容易去理解片中的冰山一角。
大量的对话依然包含了很多内容,无论是从政治主张上,还是要不要去做点什么,但是这部的长对话明显比野梨树和冬眠要少了不少,同时在一场最激烈的长对话中间居然还是打破第四面墙的演员走出摄影棚的画面,我觉得这可能都是导演的小巧思吧。
全片的摄影把土耳其东部雪天的美给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第一个镜头,男主走下公交车的远景就给人一种宛在漫画中的感觉,雪景拍那个小女孩的特写也是显得美,当然还有他们打水的那座山拍出的雪景也是非常美。
在女主来男主家质问男主的舍友的时候,有两下镜头是用的快速移动而非直接切,也体现出了一种审问感,用在那场戏正恰到好处。
同时结尾有一个比较长的跟着男主的脚的镜头非常美,把画面完全交给了那些不被人在意的枯草,再配上男主的自白,我觉得这是超乎想象完美的结尾。
我们都曾经充满理想充满抱负,但我们也终将成为那一片不为人瞩目的枯草中的一颗。
锡兰导演的片子就像一篇完美的散文,总是会让人忍不住想抒发一些。
但他写长对话的功力实在太深厚了,能把整个世界都包含在他的对话之中,我们再怎么抒发也只是他片中的冰山一角,他的片子尽管长,但是真的长得有价值的。
2024-6-14看
第一部锡兰也完全不懂土耳其,以下感想大概率和导演表达没什么关系。
一开始还以为是恋童incel最后暴起犯罪然后伏法的故事,顺便拍拍无垠雪景,乡土风情,政治阴影,教育系统,媒介分别之类的。
到了晚餐戏导演突然借二人之口开始了左翼与保守日子人的激烈交锋(不过言语交锋之前也有一段小的作铺垫),这场交锋与对视其实又是女主对自我的质问,引出女主的自我认识与真实创伤。
这里接表达进故事线接得还挺自然。
但是旋即在床戏前男主出门拐到片场吃了个伟哥,完全给人整懵了,这种抽离或许和之前的摄影一样将角色拉出到观众的位置,再进入、参与、记录故事里的土耳其?
后来三人开车是不是残疾的左翼不得不与日子人合作把土耳其开向不明的前路?
是不是最后到文化遗产才叭叭旁白想起来点题表白真正可爱的是土耳其百姓呐?
短评说讲的是失败的知识分子,但是在晚餐戏之前完全看不出来啊。
而且提到雪原就是勃鲁盖尔,只能说明创作者与观众的懒惰与老土。
土耳其的电影,相对还是很小众的。
因为不熟悉,所以几乎也不能找到故事的套路,而剧情的发展,也几乎不会让人意料之中。
故事里头的男主,是被分配到这边缘小镇支教的,内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个人意志好像也没什么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主来到了这个小镇。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
男主来到这里,很快就被八卦了一次。
然后,自然而然加入了类似的八卦中。
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男主大概也没什么娱乐活动。
一般新来的人,都会有一种待遇,那就是介绍相亲。
男主也不例外。
虽然却不过情面,但男主从来没想过在这鬼地方待一辈子,所以在和相亲对象见面时,就直言不讳的讲了出来。
在和室友上山等泉水的时候,男主直接把相亲对象介绍给了自己的室友。
室友也不是傻子,这么好你怎么不追?
男主没想在这个地方待,何必安定下来呢。
而室友不一样,他决定在这里混吃等死直到退休了。
很快,男主就组了个局。
让女主和室友见了一面。
这次的见面,应该还是相当顺利的。
虽然,男主时时刻刻表现着有点“愤青”的意思,但气氛还是比较融洽,为下一次见面奠定了基础。
下一次的见面,信息量就很大了。
女主是个行动不便的老师,为什么失去了一条腿,这故事说起来话长。
不过,女主还是幸运的,至少捡回了性命,而且安装义肢还能有一定补贴。
只是,就和医保一样,好多东西都不保啊,逼着老百姓找“药神”。
女主后来还是自己买了。
这次见面,女主对室友表现出了兴趣。
男主本来是想走的啊,这样皆大欢喜的局面应该是完美的。
但是,男主看到女主对室友青眼有加,内心的小算盘开始打得波涛汹涌。
找了个机会,直接杀到了女主的家中。
女主看到男主单刀赴会,内心是拒绝的。
但是男主表示,你不是标榜“新青年”吗,还在乎这个。
女主也是被自己堵住了后路,于是,只能这样了。
这顿晚餐,吃得火花四射,算是故事中相当精彩的对话。
对于男主这种怨天尤人的摆烂,女主进行了有力批判。
当然,男主也不是吃素的。
离开,是男主口中永恒的话题。
说起来,男主大概是有一点《可怜的东西》里头那个“爱哭的孩子”的意思的。
只是,当你历经千帆后发现,原来自己只剩下离开,那大概是更荒唐的无奈。
当晚,男主没有离开。
他们两个人的交战,从餐桌发展到沙发,最后,发展到了床上。
在这里,故事有一段非常奇特的设计。
男主在船戏之前,走出了片场,偷偷的给自己做了一下清洁。
这段戏,大概也就是成年人之间的游戏,彼此心照也就罢了。
只是,第二天起床,女主明确告诉男主,别告诉他的室友,这种事儿,彼此之间留个秘密也就罢了,大家都是新青年不是。
然而,男主回到宿舍就和室友说了。
这波操作也是绝了,直接把室友给说“绿了”。
从此电话电话不接。
女主一气之下,找上门来,来了个当场对质。
男主,反正是要离开的,也不知道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内心活动是什么样子的。
故事里头的感情线大概也不算是最大的主线。
毕竟,男主是老师来的,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学校。
男主再怎么愤青,或者在情感上再怎么不靠谱,但毕竟还是个老师。
老师的专业态度还是要有的。
但是,事情发生在一次学校“突击检查”上。
对于这种“人权”的践踏,校方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虽然有学生表示反对,但完全没有用。
这次搜查,搜出情书一封。
这事儿男主并没有参与,但是,这帮大妈老师在搜出情书后,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实在让男主受不了。
再加上涉事的学生是男主的学生,耿直的男主直接把这帮大妈怼了个半死,然后拿回了信。
只是,此后男主的操作也相当的不明白了,这封信,学生过来索要,男主并没有给。
类似的事件,可以参考拔叔的《狩猎》,可以让你虐死。
果不其然,男主和室友很快被领导喊过去文化,说,有人把你们给告了。
这是哪门子事儿啊,男主相当的莫名其妙。
对于这种事儿,男主绝对不学拔叔,觉得必须挺身而出,为自己维权。
只不过,说实在的,类似的事儿貌似很多。
领导其实也没当回事儿,也没有深入拔高的意思,也就是告诉一下他们,有这么回事儿。
但,男主绝对不干。
未成年人,现在这个概念是越来越淡薄了。
当下,网上传播的那些事儿,让人不干想像是一个未成年人干的。
男主可没惯着。
但是,男主遇到一个问题,他不知道是谁投诉的呀。
当天晚上,男主和室友就用一顿大酒,把知情人给“绑架”了。
威逼带着利诱,知情人士还是“供出”了所有。
果不其然,其中一个就是写情书的那位。
知道了是谁,为什么大概也就清楚了。
这时候室友反过来安慰男主,这事儿也不是个事儿,算了。
但男主反过来就一顿大的,你特么没看过《狩猎》么,老子在这破地方够委屈的了,还特么被小屁孩扣一屎盆子?
眼看着,这事情是滑向深渊的节奏。
就小编的“个人经验”,如果老师想针对一个学生,有的是办法。
果不其然,第二天上课,男主就开始发威了。
一开始,至少男主还是个敬业的老师。
现在不了,特么的平时给你们好脸了不是,得让你们知道惹怒了老子,是个什么下场。
当然,鉴于此前的投诉,男主有的套路,饶过那些“明目张胆”。
然而,发动群众斗群众这种事儿,男主还是有一套的。
这种变相的纵容孤立,老外是真敢拍,咱大天朝绝对是“没有”的。
这事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估计能写一本书,落到咱大天朝,这孩子三年的初中基本是毁了。
可是,故事奇妙就奇妙在,事情到此为止了。
此后的男主,还是安步当车的当着老师,也没有什么故意的针对,甚至在故事的结尾,男主还对自己的这番操作做了一个“悲哀”的反思。
这个学校,可能确实属于贫困地区,还经常接受外界的捐赠。
其中一个小女孩,拿了一双鞋子,男主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嫌小根本不好穿,但学生还是拿了。
故事最后,这双鞋,穿在了学生妹妹的脚上。
这大概是这冰冷世界里透露的唯一一丝温暖。
故事里头有两段“闲聊”。
其中一段,是男主和室友在雪山上。
这个地区的背景,大概可以管窥。
另一段,是在一个朋友家中。
参与的还有一个路人甲。
这老大爷和年轻小伙,一番对话下来,老大爷是直接拔了枪。
而其中的信息量也是相当的大。
老大爷看透了一切,话语中总是有一番“无能为力,顺势而为”的洞见。
年轻人却是刚刚面对,满腹的牢骚和愤怒。
而男主,大概恰恰处于其中的位置。
他大概尝试过了一切,但心中还有一点点火苗,每一天,他都在这矛盾中沉沦。
他唯一的消遣,大概是用相机记录一些定格的镜头。
在这些镜头下,人物可以鲜活,但可以摆脱尘世的喧嚣。
这组照片,是男主和室友在雪山时合影后连带的。
此后,男主就背着室友把女主给睡了。
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在雪天拍摄的。
这个地方,只有冬天和夏天。
一直到故事最后,才出现了一些绿色,让人心头稍微舒服一点。
但,只是一点。
男主心中的颓丧,已经无药可救。
这样的悲观,和人有关,又和人无关。
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作为认为自己有思考,有良知的主人公,他想逃离这个寒冷、偏僻、人们因贫困而心中空无一物的地方。
对于去告主人公状的女孩,他评价她能活得更鲜活,更接近生活的本身。
也正如影片的最后主人公自白:到一定的时间点,你会发现,自己除了心中的那片沙漠,一无所有。
那一晚瘸腿的女孩说主人公常常怜悯他人。
我想是的,但怜悯的情绪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正如当我自认为你有些地方比我脆弱的时候,我会怜悯。
可是人与人之间可以达到最本质上的理解吗?
或许大部分时间,我们也只是在自己的幻觉中怜悯吧。
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说:那一夜我想验证,在经历了巨大的荒芜之后,自己还剩什么权利。
你的愤怒是不是因为我违背了你的“道德”。
对于以为自己被背叛而不接女人电话的男人而言,是不是也是一种幻觉。
这样来看女人好像比主人公多了一丝敏感的体察。
所以或许主人公的“逃离”,不仅是逃出那个荒芜的空间,更是想要逃出自己幻觉中的理想主义,我想他也能意识到。
但何时才是真正的逃离呢?
谦虚,自省,剖析。
这次锡兰摘掉了宗教庇护,一切直指理性。
用刀般的思维剖开了最内心的苦楚。
前阵子读地下室手记,在想电影这一媒介真是无法深入到此处呢。
带着清醒的厌恶和无法自控的感同身受——我讨厌他,我害怕成为他,我可能就是他。
枯草做到了,这就是文学电影。
最喜欢的是仿佛与一切无关的一场戏。
那个还拥有韶华的无助青年,和老人愤怒拍在桌上的枪。
做点什么,快做点什么。
老人在烛光下的眼神,混着责备和热忱的爱。
此般力量如此强大,我看见了这份炽热。
银幕是迷人的,这份炽热还有多少人能看见?
它的存在将超出我们的生命吧,一遍遍影响着那些迷茫的心。
小镇艺术教师。
在一个孩子们没有过冬外套和靴子的小镇,教艺术。
他自己不相信意义,他的环境也不能帮他找到意义。
锡兰如何做到把电影拍得如此敞开,如此文学?
似是一个敞亮温和的拥抱,不煽情,不矫情,只是轻轻耳语道,要多想。
其一,人物说一套做一套心底想一套,锡兰耐心地维护着主角的虚伪,不拆穿他在每个人前带上的不同面具。
直到最后的独白,才将最可悲的自我正义诉说。
其二,精湛到令人忘记呼吸的表演。
对话文本真细密啊!
现实中也真的希望有那么个时刻可以和一个人针锋相对又惺惺相惜…其实挺模糊的,也挺自然的-因为觉得麻烦,把女孩介绍给别人,却由于报复心作祟(这里就有点可疑)决定不那么做,不仅是拆散,还要“独占”,向好友隐瞒女孩的邀约,独自赴约过程又被女孩的才华和思想震撼,面对女孩悲伤的“引诱”,他再也不能自制,走出片场(打破第四堵墙的处理真是绝了,意味深长同时信息量极大,有绿幕证明残肢,暴雪和温润的灯光都是电脑后期做的)他在无人片场的洗手间吃了大概是伟哥之类,说明他早有预谋得到女孩的身体,只是他并不知道他的小肚鸡肠来的这么你情我愿-真是粗鄙。
通过后面他对自己粗鄙的自知(诗意的独白)且并不为所困,清早起来,良辰欢宵已过,女孩有所顾虑,试探着问:“你不会告诉敬南吧?
”这个粗鄙的人含糊其辞咕哝了两句,竟然还惦记着他的报复,转脸回去就告诉了“敬南”,女孩打不通敬南电话,直接雪夜上门,质问之下,说出来一句话,掷地有声,重重的砸进两个笨蛋蠢货的心里“我失去了双腿,就是想看看我还失去了什么”,正好呼应了前一晚,女孩对主人公男人说的“…历史的疲倦,我也感到疲倦”女孩在大学期间因参加自己所在组织为了争取权益而进行的示威,被当局镇压,过程中被炸断了双腿…她当然应该感到疲惫,但不同于男主的悲观主义抱怨不同,女孩还倾向于去改变,行动起来,做点事情“看看自己失去一条腿,还能做什么?
”可是做什么呢?
除了在虚无中沉沦,教无聊的书,拍无聊的照片,拍死寂一般的苍茫以及那些意味深长却无知愚昧的脸,一切都在一种恐怖,压抑,彼此猜忌中扭曲,隐藏在那些“治好了他们的牛,却射死了两条狗”的怨气里。
所以讲的到底是个啥
挺好看的啊,属于黑色幽默类吧。开始有点闷,越看越精彩
不是很好看,看着很烦
有些黑色幽默的意思
圍繞一個女人之死展開的關於動機、機緣與利益衝突的故事。人人因私利而憤怒,而本來的受害者身前生活狀況卻無人過問。其實是個好故事,匯聚了多條線索交匯穿插,黑色幽默頻出,本該是一部佳作,可惜導演編劇心比天高,用力過猛,為剪輯而剪輯,劇情生硬,脫離因果,線索堆積得雲裡霧裡,還不如把一個故事給講明白。
一谋杀案牵扯出的各种复杂关系,道貌岸然的大学教学,笑里藏刀的经纪人叔叔,自私变态的前任男友,加上一痴心暗恋却方法不当的高中毕业生。抽丝剥茧中,被杀的女孩变成可怜的牺牲品,一出人间喜剧在这一众人中上演。
其实我真的觉得还行,很黑色幽默的一部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男的不要自作多情,像李帝勋一样帅也不行✋
意外地觉得不错。情节荒诞但不失逻辑。
我真的弃剧了。。
不好看……
乱七八糟的叙述,无从谈起的情仇,真是浪费了郭渡元和赵振雄这样的演员!
演员选择得很好,把各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个暗恋并监视窃听女主角的那个警员。
一个并不复杂的情杀案被导演楞是剪辑成为了跳跃反复的所谓黑色故事 意图体现人性的黑暗自私疯狂懦弱 4个男人各不相同 但都有一个执念 或色或情或钱 所以这种故弄玄虚的片子还是留个没事闲到无聊发傻的人看吧 btw最后3个男人都死了 真正的凶手却活了下来 教授的老婆也真是辣手的……
故作深成,及其拖沓。。。
剧情还是挺多内容,绕来绕去的。
看得真累,烂片。
即使越轨,也绝不和一个女人睡第二次!这才是经验呀!
负分滚粗
只能算黑色幽默,最后兜兜转转,导演只想说明一个真理,即使男人能用武力逼迫女人,但光凭手腕,男人绝对玩不过女人。
整部电影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