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给三星半。
中规中矩的名人传记。
展现主角的作品,没有一首旋律熟悉的,歌词的部分就看对当时的情景是不是应景了(如果对于后世人的情境能够应景,后世人都会用起来),算是高产创作者,但慢慢会被时间淘汰,后世已经没什么人,应用他的作品在影视中或者广泛在电台,综艺,咖啡厅,餐馆等播放了。
传记中的一些事情还是蛮有趣的。
女友1号,主动认识和开始,被动伤心结束;当意识到自己只是对方偶尔的随叫随到,勇敢的做自己,了断情缘。
女友2号,大概是第2次见面的时候就干柴烈火,工作初期能提携;一次突然的酒店造访,发现只埋头创作,没有身体的热火,立马生气赶人,哈哈哈;后来呈现的互动也是工作上的摩擦,和谐为主,就断了身体的念想。
初出茅庐,无名小辈的时候,备好了自己创作的与当时应景的词曲,并直奔已享有较大名气的业界前辈病床前,很好地呈现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了贵人赏识和提携。
迅速蹿红以后,组建自己的团队和乐队,并在大型音乐节上敢于突破自己和现实。
影片中只呈现他和两位女人的周旋,不知道歌手一生中还有没有其他情感经历?
Timothée Chalamet needs to stop being Timothée and Elle Fanning needs to stop being Elle in the movies. Timothée needs his Leonardo DiCaprio moment to break it through. I can remember him in Call Me By Your Name, in Beautiful Boy, in Lady Bird, in Little Women; and for Christ’s sake even for being Paul Atreides in Dune. But he was all the same kid: that pretty, talented, privileged kid who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 What kind of disappoints me this time is that he seems to have gotten a role cut out for him, but he didn’t live up to it. I guess Bob Dylan was a deceiving figure in that regard: he seems to also be someone pretty, talented, and privileged to do whatever he wants. However Bob Dylan is different in a profound way. A role with a flair of middle-class smartness is different from someone who has so much talent he can’t handle it, and, coincidentally, speaks to the heartbeat of his very generation. I think this time, Timothée had a real challenge. To look like Bob Dylan does not mean being Bob Dylan. He learned the accent, sure, but that was only the work to begin with (and should we talk about how artificial he sounded in that accent?). In the end I had a problem telling his Bob Dylan apart from all the other roles he played. All these roles that feet like him, look like him, speak like him, carried something in common.Also: what’s up with all these mediocre filmmaking these days? Films are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 filled with distracting details and cliche techniques, each time more unbearable than the last. I mean, is two and a half hours really necessary? And Sylvie (or Suze?) — an imagery of the sacrificial girlfriend, right out of the stereotypical Hollywood romance drama, acted out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at very stereotype — was that really necessary (I mean if she’s supposed to be the real ex-girlfriend, at least give her a little more complexity, right)? If The Brutalist can, to certain degree, justify the length for the richness of its historical implication and emotional intensity, this movie (and a host of others that came before) would have a hard time. I had my initial doubts when The Irishmen came out. I was glad though, in the end, Scorsese did live up to the hype. But as I went to more two-and-a-half-hour-long movies feeling bored to the core, I believe something is definitely wrong. Let’s just say the storytelling and audiovisual language of this movie is unclever, if not utterly banal.
“A Complete Unknown” 是第二部 Bob Dylan 的传记电影,和“I'm Not There”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这部电影的焦点一定是甜茶 Timoth e e Chalamet ,他前不久刚获得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影帝奖杯🏆!
(获得影后的是“substance”的黛米摩尔) 2020 年这部 dylan 传记电影立项,又历经疫情,甜茶苦练 4 年时间学习模仿 Dylan 的唱腔、说话方式、生活姿态以及弹吉他和口琴等,才高度还原了本部电影里 100% 需要演员自己歌唱的场景,尤其是与 Dylan 的精神偶像 Pete Seegar (爱德华诺顿饰演)惺惺相惜誓要将 Folk music 带领走向全世界,又是与 Joan Baez(莫妮卡巴巴罗饰演)的即兴对唱等等都需要演员深厚的音乐功底。
光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 98% 的音乐传记电影,要知道讲述 Queen 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和 Elvis 的“猫王”为了保证音乐效果还是采用了原声和对嘴型的技术,并没有让演员本身去还原歌手本身的品质。
而在“A Complete Unknown”中无论是甜茶还是诺顿,或者莫妮卡,一个个都打到了超越期待的水准。
甜茶在片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在“Dune”或者“Call Me By Your Name”的影子,这部角色入围 Oscar 实至名归,据说电影原声已经出了,一定收藏一波!
另外说说这部电影的瑕疵,必然是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影片聚焦在 Dylan 1961—1965 重大转型的 4 年,从乡村少年到闯荡美国主流,与肯尼迪等并称为时代风云人物之一,却略过了 Dylan 身上对于社会平权、政治运动、文学哲学思考等的密切关注,几乎投射在他与两位女性之间的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这可能也是豆瓣仅仅只有 6.5 分的原因。
的确比起导演之前讲述 Johnny Cash 的“Walk the Line”相比,缺少了壮丽的悠扬。
(片子中 Dylan 的对手 Jonny 出场的确惊艳,反而让观众拾获一宝)但当戏院里响起”Blowin in the Wind”,当时间倒流回 60s 年代,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时刻呢?
This is the real Music!!
1963-1965年是鲍伯·迪伦从不插电向插电转变的时期,对于美国民歌和摇滚乐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时刻,因此它被反复书写,先后有马丁·斯科塞斯的《没有方向的家》和《镜子的另一面》纪录片来回忆加反刍。
本片没有死磕迪伦年表,甚至拒绝了传记片的形制,而是放大人物关系,突出和加强戏剧弧线,通过围绕迪伦身边的伯乐、同行、情人及对手的态度来反映他,基本上是一部用反应镜头构成的电影。
电影没有回避初出茅庐的迪伦在诚实和忠诚上所犯的错误,初出茅庐的他的一切几乎都是借来或虚构的,包括他的名字,在明尼苏达的时候他叫罗伯特·齐默尔曼。
他是个天才,天赋、野心和自律一样不少,还有纳博科夫所说的“精彩的虚伪”。
乖巧的甜茶出演纽约初哥迪伦,在年龄与对固有作品类型的逆反上与迪伦构成互文,有点含糊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谁,是鲍伯·迪伦的乐迷还是根本不知道鲍伯·迪伦是谁的甜茶影迷?
爱德华·诺顿扮演了与迪伦性格迥异的正直的民谣纯粹主义者皮特·西格,值得一镜一镜品味的表演,低调内敛,湿润如玉,却能在一众720p的群星中,独放1080P的光彩。
对于19岁的楞头青独闯纽约,且能在三五年内一飞冲天的奇迹编年史,电影表现得很稀薄,剧情也只有鲍伯与琼·贝兹和苏西·罗托洛的三角恋硬撑。
但却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音乐电影,演唱会占了电影的绝大篇幅,而且没有对嘴,全部都是演员的真唱!
甜茶花4年时间学习了吉他、口琴,在电影中演唱了40首迪伦歌曲,这是本片最大的福利,在弱剧情的电影里听音乐自己诉说,观众得以从这位凭歌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中去了解迪伦的本质。
无论怎样,1961年无名的小镇文青迪伦漂到纽约,永远地改变了音乐。
作为一部以鲍勃·迪伦为主角的传记片,本片绝对可以用平庸至极来形容,这部电影有着平淡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以及流水账式的叙事,从头至尾都看不出任何可以归功于导演的精雕细琢之处,如果不是因为传主是鲍勃·迪伦,这部电影恐怕将会变得更加平庸。
身为一名曾经参观过鲍勃·迪伦艺术展的电影爱好者,我对曾经拍出过《马戏之王》和《极速车王》的詹姆斯·曼高德导演深感失望。
不过,本片或许也算不上是鲍勃·迪伦的传记片,因为本片仅仅讲述了鲍勃·迪伦在青年时期(1961年至1965年)的人生经历,主要内容就是鲍勃·迪伦从无人知晓到声名鹊起的过程,以及鲍勃·迪伦年轻时的恋爱经历,顺带附赠鲍勃·迪伦的歌曲串烧。
从本片的故事内容来看,鲍勃·迪伦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名之路实在是太顺利了(尽管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可能就是如此),年轻时的鲍勃·迪伦的最大的烦恼恐怕就是喜欢自己的粉丝太多了,至于鲍勃·迪伦的才华,大概只能归功于天赋了,而在情感生活方面,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脚踏两只船的渣男,本片后半部分中的鲍勃·迪伦也确实表现得有点像个混蛋(我在看完本片之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是一个渣男)。
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我认为夹着嗓子说话、努力模仿鲍勃·迪伦弹吉他的样子的“甜茶”演得并不好,而且“甜茶”也无法演出鲍勃·迪伦的巨星气场,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饰演皮特·西格的爱德华·诺顿演得更好。
#无名小辈#ACompleteUnknown #摇滚诗人路过海报八次也没看出来这是甜茶,还心想这圆嘟嘟的小男孩是谁。
🤔其实我也并不熟悉鲍勃迪伦,我对他所有的认知仅限于在大小集会和游行中听到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朋友为爱发电自制的原创话剧《如何在昆明接待鲍勃迪伦先生》,和微博上的粉红们痛批鲍勃迪伦不爱国(乐)。
仅从影片呈现看,这家伙确实太迷人了,从加州唱到纽约,从民谣唱到摇滚,简直是上帝握着手写歌,完全没有创作瓶颈,无论再过多久,那些歌词依然振聋发聩。
但每次有人问迪伦是不是想表达什么政治立场,迪伦都说不不不。
甜茶对此形容得很贴切,“就好像每次有光照到他,他就逃出光带去别的地方。
”比起鲍勃迪伦本人,我更向往那个黄金时代,影片开头他拎着行李箱走过纽约街头,璀璨夺目的霓虹灯,路边敲鼓的古巴艺人,地下俱乐部里传来的摇滚乐,把勃勃野心都写在脸上的路人们……光是这样一个长镜头,就足够令人感慨万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呀!
你总是幻想着,希望自己早生二十年。
你大概会参加嬉皮公社,让头发披散到腰际,在大麻烟雾和迷幻摇滚里玄思证道(而你甚至连一支香烟都未尝吸过)。
你一定会写出足以传世的好诗,甚至组一个自己的摇滚乐团(而你只会弹两三个蹩脚的吉他和弦)。
运气好的话,你会亲眼看见披头士站在伦敦一幢楼房的屋顶,举办最后一场演唱会。
他们披发当风、鼓琴而歌,大批路人流连仰观,道为之塞,引来警伯取缔,真是令人神往。
那是在你出生前两年四个月零十二天发生的事。
来不及了。
那个时代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只留下这些五彩斑斓的唱片封面,以及纪录片里惊涛骇浪的片段。
人们满街游行,拳头高高举起。
画质粗粝、色彩半褪的影片里,有人倒在地上翻滚哭号,直升机在丛林上空盘旋,愤怒的群众抬着标语,向着镜头张开黑洞洞的嘴巴。
各种旗帜、口号交织成一大片迷茫的风景,向来不及参加的你招手。
“生命从你的里面与外面流逝……” life flows on within you and without you...」朋友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总有属于我的时代。
我没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这样的话,但很羡慕能这样说的人。
希望在塑料时代,我们也能拥有「鲍勃迪伦」。
---补充包---我向来苛刻的影评人友邻们只给了平均分4.7分,说只拍了私事,没拍最应该拍当时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太无趣。
这点我也赞成。
但甜茶还演了令一部鲍勃迪伦传记片,我猜那些革命与热烈会在这里展开说说的。
故事刚好发生在我之前去过的地方(来纽约第一周去打卡的Folk City和Gaslight Cafe),我现在住的附近(哥大旁边的河滨教堂),以及计划要去的地方(罗德岛州的Newport)。
很多来看电影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他们听得特别痴迷 Bob Dylan应该是他们年轻时候的偶像吧。
美中不足是主角人物塑造,甜茶扮演的Dylan自带男魅魔+自走炮光环,一弹唱就能让听众着迷,以至于剧情冲突的表现不足。
无论是和Joan以及Sylvie的感情(渣男本色),还是和Pete和Albert等人关于不插电民谣vs插电摇滚的音乐理念争执,缺少足够深度的对话或者独白来挖掘矛盾点,都用一段又一段的弹唱盖过去了(尽管歌词里埋藏了一些隐喻)。
不过故事的几位主角包括Bob和Joan本人都还在世(除了Sylvie原型Susan Rotolo已经离世),很好奇他们自己会怎么看电影里的描写。
总而言之作为故事片有缺憾,作为音乐剧非常精彩。
烂得非常平庸,一星给Bob Dylan的金曲串烧。
整部片子对Bob Dylan的角色塑造是非常失败的,与月亮与六便士的糟糕如出一辙。
当影片想要塑造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时,核心是要表现角色的才华横溢。
而本片的三分之二都在重现Bob的桃色三角恋,其所处的时代变迁只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寥寥数语,其创作的灵感和突破被sex后深夜写歌的几个镜头简单概括,其作品的意义与争议只体现在影片中他人的反复强调,影片更是在其生涯的转折处戛然而止,仅仅通过滚动字幕讲述其摇滚乐的成功与诺贝尔奖的青睐。
观众既无法共鸣其天才,那么影片中表现的他的滥情、任性、我行我素就只会令人厌烦。
更糟糕的是,在两个半小时的片子中甜茶始终咬着后槽牙模仿Bob Dylan的语气,70%的台词都是含含糊糊的气泡音。
加之他的脸和演技都表现不出恃才傲物的气质,以及大量的裸露镜头里白斩鸡一样的身材,Bob Dylan真是好一出晚节不保。
两位女性角色仍然难免脸谱化,John的歌声令人印象深刻,但除此以外就只剩和Bob的情情爱爱和剪不断理还乱。
Pete反而是人物弧光最完整的角色,同样的Newport音乐节、同样的后台位置,从欣喜若狂到失望失控,Norton的眼神戏实在无可指摘。
总之,这样的影片质量居然能提名奥斯卡影帝和最佳影片,全球审美真是倒退三十年。
以前慕名听过迪伦的歌,试了几次都没听进去,也就不勉强了。
对他的印象就是他很酷,从年轻酷到年迈。
虽然也搞不清是哪里酷了,但信息时代听过就忘的各种耳语让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甜茶和范宁才去看的这部电影,对剧情没抱太多期待,因为完全不知道谁是谁,开头部分看得我云里雾里。
直到琼贝斯和希尔薇出现,才把电影带回到了“故事”的范畴,给了我这种小白观众一个情绪上的指引。
然后是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应该就是我曾听过的那些,依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但迪伦的歌词却自带氛围和故事,好像一种很自我的娓娓道来。
很多歌我也不确定他在唱什么,却让我想去了解写出这些歌词的人。
迪伦就是文艺版的龙傲天,才华横溢,对音乐执着的人琴合一了。
他是个渣男,但我觉得但很难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把人形乐器,虽然不情愿,现实就是,你都没法用这样的标准去说嘴有流量的人形立牌,对于高出几重天的迪伦,就别往这方面较劲了。
我很喜欢范宁演的希尔薇,让人怜惜,又让人感受到她坚实的内核。
她对于迪伦的断舍离了,让她拥有了和迪伦平等的自我。
不是很清楚民谣音乐的渊源,所以不太明白为什么民谣界会因为迪伦插电演奏而感到冒犯。
是否如同素菜馆突然开始卖叉烧的意思?
但是就凭着那些民谣人士的固步自封,我理解了为什么迪伦要突破民谣的局限,去探求新的风格。
以他的才华,不管素鸡还是素鲍,做的再好也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于是,他做了一碗叉烧饭。
可能冒犯了,甚至背叛,但香喷喷的。
2024美国音乐片《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根据纪实文学《迪伦要插电》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38亿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4,IMDb评分7.4,于2025年4月22日引进国内上映。
国内引进本片并不聪明,鲍勃·迪伦虽然享誉世界,但在国内影响力不大。
本片有明显的文化门槛,民谣乡村音乐是典型的美国音乐,鲍勃·迪伦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
所以本片的IMDb评分高达7.4,而豆瓣评分却低至6.4,就是因为国内观众没有文化共鸣,很多观众只是看个热闹。
我就是属于看热闹的观众,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听说过,但并不熟知,对其代表作也不熟悉,片中的歌曲我全都没听过,所以只是“外行看热闹”,听不出味道、看不出情怀,全片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片尾音乐节男主用电吉他挑战乡村音乐的木吉他,本以为是高潮戏,但是却没感受什么震撼,男主只是做了探索,几乎被观众哄下台,影片没展示出电吉他出现在乡村音乐中是如何改写美国乡村音乐历史。
英文片名《A Complete Unknown》出自片尾音乐节上男主唱歌中的一段歌词,中文片名有翻译为《无名小辈》,不准确,因为男主很快就从无名小辈成名了。
有翻译为《完全未知》更离谱,纯字面翻译。
国内译名《未知的传奇》也不对劲。
我也不知道《A Complete Unknown》应该如何翻译才恰当,不知道导演确定这个片名的含义。
好多歌!唱得是真不错,演得呢,一般般,演啥都一个样。相对于英法意三语混说的贵族少年时代呢,略长了一点肚子。哎,我感觉得去看一眼那位封了诺奖的人写的歌词。
感情线可以.... 其他非常混乱
50/100 对鲍勃迪伦没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在观影过程中有代入感,只是一味地拿着好莱坞传记片程式化的佐料一首一首的串联歌曲,流水般的对生平进行叙事
【25/048】前半段太散,两段不知所云的感情是一点都没有展开,互动全部在预告里了。在曼谷house samya看完,泰文字幕纯考听力,加上甜茶学的Bob那口齿不清的吐字,也就只能听听歌了,但是在台上唱Like a rolling stone的时候还是不争气的哭了。很难想象在将folk music做的这么成功的时候,力排众议去转型,这才是能被记住的名字吧
甜茶已经尽力去模仿鲍勃·迪伦的唱腔,但说实话电影呈现的迪伦没啥特别的魅力,反而是女性角色,鲜活又清醒。
可能比The Brutalist更迫切需要对男主声音使用AI。
飞机上看的 一般
Bob Dylan金曲大串烧,了解他的人和不了解他的人看完都沉默了,维基百科一下获取的信息量搞不好比这个片子多,我也并不想知道天才私底下原来也是个花心大渣男。甜茶这表演也能拿SAG我的建议是不然别办了。
能在一部2024的电影里听到这么多迪伦的歌已经很满足了😭
太吵了,太平了,三星给甜茶表演吧,又是学唱歌又是弹琴的,形似,想用这部片冲奥,估计又是陪跑了。
很无聊的观感,可以说踩中了音乐传记改编的一个大雷区,即多条横向信息线(从头铺到尾的歌曲串烧、孱弱的人物情感发展、可有可无的时代变迁)在无心创造纵向联系的同时,又各自为营、如流水账般的前进。以至于导致最后哪方面(包括甜茶的表演)都显得单薄无比,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
好电影一般开头几分钟就已经能抓人眼球,奠定全片基调。这部电影的开头几分钟倒是也预示了本片的平庸。无功无过,就是流水账式地放歌曲,害得我中途睡着两次……甜茶真的是一个毫无人格魅力(甚至性张力)的演员,演的永远是这种面无表情但爱装逼的角色,以至于让我都对鲍勃迪伦产生了几分厌恶……希望他别再祸害好题材了,就这样一路扑下去吧。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不知是否因为非鲍勃·迪伦粉且也从未get到其任何一首歌的缘故,总之抱看😔
演Joan Baez的Monica Barbaro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Timothée Chalamet的冲奥尝试值得肯定,可惜即便有James Mangold和Edward Norton这样的阵容护航,Bob Dylan的传记片依然难以带来太多惊喜。
纯粹又拍了一个混蛋天才的故事,至于鲍勃迪伦有何独到之处、歌曲影响有多大、为什么可以登上音乐历史殿堂,电影通通没有予以展现,反而专注表现他的花心感情,导致这部电影如果去掉人名和歌曲,更像是讲了一个普通流行歌手的烂俗故事。
蛮喜欢的
Great vibe, great music. 看得尸体暖暖的。@ODEON
限定喜欢BobDylan的,对欧美流行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们观看此片。因本片并没演绎鲍勃迪伦在流行乐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更没表现为啥是位举足轻重的音乐诗人。导演把重点放在迪伦感情世界拍得像烂俗偶像剧,让不了解鲍勃的人觉他就是个文青渣男,传记片拍成这样导演给本尊道歉吧。看的出甜茶努力演绎并亲自演唱,但口音和音调仪容仪态都有些刻意模仿装X。反而爱德华诺顿演个固执的老民谣歌手更令人信服,最后那场对视戏老艺术家给新人好好上了节表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