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草原上,一颗高傲不屈的灵魂。
有过屈辱,有过苦难,战争和死亡都战胜不了的,才会真正的王者。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感,画面也很真实,残酷的现实让人心痛,铁木真的坚强,和内心的善良和公义给人以力量和温情。
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敬拜腾格尔时的那稳重,蕴藏无穷力量的狼的形象。
毫无疑问,那也是一种信仰,人都是需要信仰的。
需要敬畏。
还有里面的生存法则,引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其实,有一部连续剧也是讲铁木真的,是在初中看的,有时间再找来看看。
我们都需要勇气。
愿我,怀着信念,走到很远。
无论艰阻。
铁木真与安答(结拜兄弟)扎木合《蒙古王》这部电影讲的是铁木真击败少时安答(结拜兄弟)扎木合统一草原的故事,就像史诗《蒙古秘史》的叙事结构一样,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难后,铁木真在天神腾格里的庇护下,犹如一支飙升的股票,在整个草原陷入到无休止的内战时,他以简单的掠食者哲学获得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支持,在那个雷电交加,充满着萨满巫术和迷信的决战日,一举击溃了喜新厌旧的扎木合联军,并以灭绝唐兀惕人(西夏-党项) 的方式,报了昔日被囚禁之仇。
有仇必报,有债必偿,构成了中世纪游牧-部落文明的精神内核,就像电影中为铁木真所设计的台词,“我的法律很简单,不偷生,战要到死,不杀妇孺,欠账还钱。
”——这就是领导了12-13世纪的侵略者哲学——简单粗暴在面对腐朽的灵魂时总能是赢家。
无论铁木真所代表的蒙古人是上帝之鞭还是真主之鞭,无论“铁木真”这个单词在蒙古语中是铁之精华还是草原铁匠的意思,对于当时还停留在以打土拨鼠和吮石子、刨树根为生的新石器族群来说,他们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让夜夜笙歌的欧亚“文明人”付出了代价。
——我以为美剧《冰与火之歌》拍的就是蒙古来袭。
13世纪正是小冰河时期的开始,凛冬将至,蒙古黑鞑靼就像是坐着时空穿梭机来到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人(异鬼),他们停留在多瑙河边静候河水结冰,在冰冻的河面上一举击溃了日耳曼人和波兰人的骑兵,然后踏过很少冰冻的河面,在边境守卫抱头鼠窜的同时,踏平了衰败的匈牙利宫廷——欧美人用“异鬼”来形容中世纪的蒙古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因为它们不仅仅带来了战争和鼠疫,关键在于它们还用“魔法”不断的吸收和异化文明人。
虽然近代的法国学者以蒙古入侵欧洲时,英国人为其指路,日耳曼人为其充当先锋,声称草原文化只对处于蛮荒状态的凯尔特-日耳曼人有吸引。
因为只有树林中人(凯尔特-日耳曼)才喜欢披头散发的遁入原始森林去吸收恐惧的力量。
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原始力量在文明陷入腐朽和堕落时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尤其从14世纪蒙古打开欧亚通道,大量波斯化的东方(中国-印度)文明的输入,对于推动西方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功不可没。
14-16世纪也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分水岭,如何反思野蛮战胜文明最为关键。
中国在元和明陷入到对天灾人祸的无边恐惧中,对神话和迷信的崇拜取代了理性;而西方人则另辟蹊径,通过征服海洋产生了科技和文明,欧美人的影视作品中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是他们征服海洋,唯有在狂风巨浪中他们才能自由地呼吸。
征服海洋就和蒙古征服大漠和草原一样,他们反思和研究蒙古,反思文明和安逸带来的弊病,就是保留他们文化的根本——无非是勤能补拙和刨根问底。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15年法国人还要拍《狼图腾》,他拍的不是狼,而是狼带给欧洲文明的启发和鞭策——羊的智慧在狼的眼里不过是让它变成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羊,狼的本性就是驱赶羊群,它永远不会被人(文明)所驯服——就和蒙古神话史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古老的黑鞑靼从岩穴熔山而出,由狼和鹿产生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勇士以人肉喂养的狼和蟒蛇自称,所信仰的是不过是男儿不能没有弓箭和大丈夫当持干戈而死,简言之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崇尚智慧的民族称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却无法解释《宋史》中反复出现的“蒙军至,宋兵溃败”,毕竟道德政治学不是每次都管用,这和晚晴时船坚炮利也会兵败如山倒如出一辙。
让-雅克·阿诺-狼图腾 (2015)
《冰与火之歌》中的异鬼 再回到电影本身,当然,金帐汗国的导演充满了对“铁木真-腾格里”天人合一、万佛朝宗的过度美化,但是,抛开俄国导演对蒙古历史和草原神迹的再创造——少年铁木真所受的磨难都出自于蒙古-突厥族的内战,占领西夏(唐兀惕)是蒙古军西征和南征的军事需要,电影中的有仇必报只是为铁木真的残忍找一个说辞而已——从《蒙古王》这部电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蒙古人留给欧洲文化的启发,简单说:一是守信。
二是忠诚。
三是情义。
四是勇敢。
这就是12世纪与农耕文明平行的蒙古社会的基本构架,尤其是守信,对于12世纪还没有文字的蒙古人来说不容易。
蒙古社会的构架——口头契约——全凭一个“信”字,在铁木真夺回妻子孛儿帖,抚养私生子拙赤一事中体现得最明显。
至于忠诚、情义和勇敢,则是蒙古兵法中和兵以诈立相对的生存哲学, 蒙古兵法里没有运筹帷幄,只有头狼般的身先士卒——它们像狼群一样狩猎,在占领地对待战俘所实行的也不过是畜牧管理学,没有多余的展示人类智慧和感情的空间——所谓勇,无非是领导不争功,让利给员工。
武士电影里动员台词是“把你们的性命交给我”,其实还有前半句,那就是我把命交给你们。
回过头来看《太阳帝国》,英国战俘对日本神风特攻队报以敬意,不过是两个误解了蒙古精神的弹丸小国妄图征服世界的惺惺相惜。
不要忘记大不列颠不正是凯撒笔下那个在马上表演杂技,二十个男人共享一个女人的野蛮民族吗?
西方学者把中国文化中的反求诸己等同于闭关锁国,恰恰是混淆了进步与反思的关系。
蒙古精神放在和平年代唯一有用的就是个人的意志力、纪律和进取心——这听起来像是当今社会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挖苦——但君子自强不息不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
看西方视角下的辽、金、蒙古史,最重要的是理解部落文明和征服者帝国的关系。
征服者帝国这个词不好听,却是理解地域——游牧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西方之无国界、多中心、和平主义等概念均是由该词派生出来,其进步和局限/伪装也都包含在这个词的含义当中,简言之就是何处是我家,天下皆兄弟姐妹。
游牧民族的大脑自带一张世界地图,为了生存他们只得不断革新,这种革新从他们依次以拉丁语、法语、英语为主导可见一斑,相比起来中国的内陆视角就显得闭塞了,正如《多桑蒙古史》所说,中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面对有野心的部落文明时往往会反受其制。
如果说宫廷文化(政治)世界大同,那么中西方市民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大了。
陈寅恪说中国文化最不缺的就是自由。
各人化各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要说会享受,中国人不输给任何人,但比起西方的理性、参与性、平民性又总觉得差点什么,或许只有重回内陆与草原模糊的边界处,才能找到我们丢失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 (1987)
实话实说,演员表演非常好,可惜剧本不是一般的垃圾,毫无史诗性质可言,整个就是一个垃圾,我看了一半就知道上当了,拍得什么狗皮东西,直接给一分
昨天看了这部多国合拍的《蒙古人》,导演是著名的俄罗斯人谢尔盖,鲍德洛夫(真的著名么?
我看过的最后一部俄罗斯电影还是列宁在十月呢)。
之前奥克兰国际电影节上,我本就打算去看的,但是那时候还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我了解得也不多,还以为是纪录片,加上门票太贵就没看成。
现在正逢成吉思汗冥寿840岁,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角自然是成吉思汗,不是堂吉珂德。
从海报上兵戈林立杀气腾腾的蒙古兵看来,还以为这是部弘扬蒙古暴力美学的战争大片,一直到开场以后看到幼年的小汗在策马奔腾,我都抱有这种幻想——哦也,让特效重现蒙古人的马蹄,尽情地蹂躏亚欧大陆去吧!
然后影片放了三分之二,我突然觉悟了,主角还是成吉思汗,但战争不是重点,除了扎木合铁木真哥俩和一群蒙面兄贵们,大玩一把冷兵器时代的魂斗罗以外,影片的主题基本都在忙碌地讲述:“感天动地的惊世奇缘啊!
蒙古汉子,你对妻子如此执著为哪般?
”好吧,我知音了,但是影片宣传时确实有忽悠观众的嫌疑,至少也没有把主题说清楚。
这部片根本就是在挖掘成吉思汗幼年的情感成长的道路,以及从侧面揭发古代蒙古落后野蛮的婚嫁制度。
日本演员浅野忠信(喜欢他的粉丝请在这里合影留念)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很长时间里都在大草原上跑来跑去,只是每次奔跑的目的都不一样:有时是在逃难,有时是在找老婆。
到这里,我的影评可以像我国奔小康政策一样,分两步走。
首先来说说名导谢尔盖心目中的成吉思汗,他根本就想把成吉思汗塑造成一个先知嘛!
首先我们来看成吉思汗那一身如耶稣受难记般的造型。
其次我们来看看谢尔盖给成吉思汗添加的悲天悯人的博爱思想——在伟大的小汗屡次受到义兄扎木合的家庭暴力欺负之后,终于不得已起兵,主持了这个正义,让曾经把他当QQ宠物一样交易的义兄成了阶下囚。
然后,电影开始脱离历史,扎木合已经明说了,“一山不容二虎,好女不侍二夫”,小汗却一幅中宣部的表情把扎木合给放了,然后很新华社地说:“我没放走我的敌人,我放走的是兄弟。
”说实话,我宁可看到小汗此时背后射扎木合的一支冷箭,欲杀故纵。
要知道当年的铁木真不但杀了自己的弟弟别克贴,杀了自己的岳父王罕,更是没饶了这个曾经偷袭过他,打得他鞋都跑没了的义兄扎木合。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是一个枭雄,他有足够的雄才大略去征服四十余国,有足够的精液去灌溉足够的美女留下足够的子嗣——现今世界上有近1600万人拥有他遗传下来的基因,他也有足够的凶狠,残暴和狡诈,作为成功背后的黑暗原力。
他制定了蒙古的第一套法典,当然谢尔盖没忘记这点,在结尾处反复强调反复强调,让不知情的观众都会产生当年的蒙古军队打着红十字旗,到处救死扶伤,开同一首歌演唱会。
为什么?
因为谢尔盖镜头里的成吉思汗反复强调:蒙古人不杀妇孺。
事实上呢?
好吧,忘记当年在花剌子模城下用长矛挑着婴儿兴奋奔跑的蒙古兵们,就算蒙古人不杀妇孺,那她们后来到哪儿了呢?
还不是一样成为充军的军妓和奴隶。
当年蒙古开斋杀人流出的血,要是做成血豆腐,给全中国人民涮火锅都够了。
再说影片结尾处一定要强调的小汗灭国但不灭寺庙,别感谢影片里那个像玄奘取经一样帮他找媳妇的老和尚,感谢丘处机吧,是他让成吉思汗产生了长生不老的幻想,因此才对那些堆满了他讨厌的带字儿的经书和素菜的庙宇手下留情的。
说到成吉思汗的精液,或者说他的感情观,谢尔盖继续着他的和谐电影。
这个小汗对他的老婆勃儿贴真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甚至让我产生了他是一夫一妻制度的积极倡导者。
可事实上,成吉思汗本人所有的嫔妃光正经记载的就高达40多人,而且他和曹家的魏文帝一样,都有野蛮的抢老婆尤其是战败者的老婆的不良嗜好,虽然他在变态程度上输给了海陵王完颜亮,但是在数量上那是绝对的但求更多不求最多。
好吧,以上的言论让我看起来很像一个成吉思汗黑,其实我倒没有特别针对他,毛主席他老人家比我更尖锐。
我这么说只是不太适应谢尔盖的思想这么唯美这么CJ,好在没人让他去导希特勒的电影,别忘了希特勒在某些层面上更和谐:一个早年清贫无助,国家的战斗英雄,喜爱儿童的素食主义者。
谢尔盖糊涂的历史观批判结束,现在说说浅野忠信的糊涂表演。
也许浅野忠信的潜意识里,成吉思汗是个无产阶级。
至少,在那群体形彪悍蓬头垢面满眼血丝杀气腾腾的蒙古大兵里,浅野君消瘦的身形和下陡的双肩,倒像是撑起那身铠甲的衣服架子。
长得一脸书卷气的浅野君就算浪费不少毛料粘了个大胡子,可是还是怎么看怎么像甲方乙方里的游老板。
怎么说呢,反正我感觉整部戏里大家都很投入,就浅野君游离在剧情之外,老是摆出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在别人打打杀杀的时候思考,思考,思考,然后影片就这么结束了。
浅野君,霸气不是迷离就能装出来的。
然后,在最终的铁木真大战扎木合的一战里,突然间狂风骤起,惊雷密布,只见所有惧怕闪电的扎木合部队蜷缩在地上,然后仍然在思考存在的意义的小汗酷酷地借着霹雳当背景,指挥发动总攻。
那一刻,我在祈祷:不要拔刀不要不要不要。
结果,小汗大刀闪亮地一挥,手下就挺着长枪杀将过去了。
小汗,你没有生活常识么?
在雷暴天穿一身金属,尤其是头盔,罢了,你还要亮出明晃晃的钢刀——金属是会导电的我的上帝。
很好,在小汗的主角威能的庇护下,成吉思汗逃过了五雷轰顶的惨烈死法,就算真的被劈死了,早富兰克林700多年出生的他死于科技落后造成的盲目无知,也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谢尔盖和你手下的编剧们就不可以原谅了!
我再强调一遍,好孩子们要牢记:雷雨天,请小心用电!
做人莫装B,装B被雷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尔来八百年,蒙古民主主义共和国推出了两部主旋律影片.一部是成吉思汗片<蒙古王>,另一部也是成吉思汗片<苍狼>. 因为是同时拍摄,又都有日本投资,主演都是日本人.蒙古也没什么好玩的,某些缺席报道的娱记的敬业精神不佳,在瞎诌的采访报道里干脆就把孙红雷串到反町的戏里去了.(无独有偶, 豆瓣介绍苍狼,本来是井上靖的原著版权,也送给了写<追捕>和<证明三部曲>的森村诚一.) 不过回过头来一看,这些娱记虽然无良,倒还有脑子,这两部烂片子,是没什么值得现场采访的. 先说说蒙古王. 大部分中国观众对铁札恩怨的最初认识,和鸦差不多,都来自于查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看片的时候难免会胡思乱想,桑昆和王罕都哪儿去了? 原来罗刹国导演另起炉灶,拒绝重复投资浪费,说一个新故事.但是说得太差.铁木真被当成奴隶卖到通古斯国.通古斯国?大伙儿都说汉话,大概就是大金国吧?完颜洪烈听了灵智上人的胡咧咧.不办死铁木真,却也不放了他,就在笼子里养着,成全孟子的古训.孛儿贴带着术赤华筝千里救夫时,守卫们也觉得看这一块木头没多大意思,随随便便就把钥匙给人了.这一家逃出来没几分钟,铁家军就重振旗鼓,准备着插兄弟两刀,抢钱抢粮抢女人了. 与札木合的一战总算是全片的少有亮点.前哨马军诱敌,双手反握马刀,冲锋陷阵,高速突进的刀尖披血斩骑更是难得的精彩,足以媲美指环王. 有个冷笑话:从前有个太监. 下面呢. 没有了,下面就没了. 光打雷不下雨,这场大决战就这么结束了.铁木真忧郁地告诉安答,蒙古人都怕雷雨,我不害怕是因为无处藏身.再看到最后,喇嘛教终于得以保全.鸦简直怀疑铁木真是不是请了灵智上人的师兄弟作法求雨了. 演员?除了烽火连城版的札木合,其他人都不像会演戏. 轮到苍狼了. 王罕有了,桑昆有了,人总算都到齐了.演员们都很尽力,可惜大家的长相实在和蒙古英雄相去太远,算了这也不打紧.尤伯连纳也演过泰国国王. 最要命的是战争的场面过于平淡.全戏的重心全部集中在几个人的感情戏上面了.如果这伙演员换个造型,鸦会以为他们演的是<武田信玄>,<利家与松>什么的. 战争场面一塌糊涂,比蒙古王更象电脑做出来的.大兵团作战气势甚至还不如央视射雕.丰田的省钱风格贯穿全片.不久前蒙古方还起诉日本人按合同付账,这事办得实在不地道.角川春树以前还导过敦煌, 原有的才气就跟过期二十年的罐头一样. 总而言之, 所谓的国际合拍巨片,不过尔尔.可惜了这么个好年头,这么个好题材.估计两部戏的票房和反响都不会好. 套用胡紫薇的话:蒙古在输出文化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订婚时约定五年,铁木真沦为囚犯,12年后才得以结婚。
孛儿帖信守诺言,没有和别人结婚。
结婚时,铁木真处于人生低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房没车没彩礼,孛儿帖作为部落首领的女儿,没有嫌贫爱富,结婚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中国女人说吃一个蛋糕都要考虑为何还要结婚,孛儿帖是蒙古女人。
关键时刻,孛儿帖的意见起了重要作用。
铁木真和结拜兄弟打了胜仗,孛儿帖提醒不可久居人下。
铁木真手下杀了兄弟的手下,铁木真想处死手下,孛儿帖提醒不可出卖下属。
被围困时,孛儿帖说可以抛弃妇女儿童,铁木真分兵保护妇女儿童,战败被俘。
好的领导既听取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
铁木真告诉儿子选择一个好老婆很重要,孛儿帖说是我选择了你。
孛儿帖的嫁妆是一件昂贵的皮草,为了联络兄弟的势力,铁木真把皮草送给了兄弟。
中国法律规定,嫁妆是女人的个人财产,丈夫无权使用。
孛儿帖可以为了帮助丈夫的事业,拿出自己的全部嫁妆。
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料到,铁木真后来成为蒙古的可汗。
孛儿帖不嫌弃年轻时的铁木真贫穷,后来铁木真发达了,孛儿帖才能享受到优越生活,不付出就没有回报。
中国女人和孛儿帖不同,她们要求男人年轻时就要富有,要有房有车有彩礼。
孛儿帖的思想和当今中国女人的主流价值观不符,所以本片豆瓣评分低于国际评分。
就说点他的事。
关于成吉思汗一生中到底有多少个女人,网络上的答案是“有很多”“无数个”“连他自己都数不清”。
成吉思汗出身游牧部落,而游牧部落向来是打到哪就抢到哪,尤其是抢女人。
而他征战四方,上过的女人自然不计其数,最近的科学调查不是说了么,世上又1600万人是他的后代——可想而之谁是最大的种马了,而种马,种马是不懂得爱的,只懂交配。
记得成吉思汗曾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且不提他们游牧民族掠夺的劣根性,且不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评说,单说拥抱“妻子和女儿”这一句,它明显说明了成吉思汗是个女的就会上的。
而爱情,我怎么可能在只懂交配的生物身上找到?
蒙古王会有爱情?
可笑!
爱情,多么圣洁的美好情感!
人类情感的制高点!
而成吉思汗,这个在史书中极为残忍非人的家伙,怎么能算个人类?
只为交媾而交媾,那么恶心的思维怎么还会有人去说他有爱情?
他根本不懂什么叫爱情。
时至今日,当我看到任何一部电影,任何一本小说里出现了关于蒙古王的爱情的描写,我都会付之一笑:这就是一个扯淡的故事。
所以直到现在,我从没有看完任何一个关于蒙古王的电影或小说。
这部蒙古历史主题的影片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的国际化上:导演及编剧是俄罗斯人谢尔盖·波德罗夫,男主成吉思汗的演员为日本的浅野忠信,男二扎木合的演员为中国的孙红雷,女主孛儿帖的演员倒是蒙古国女演员呼兰·楚龙。
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真正的直系后裔、曾出演过成吉思汗的我国蒙古族演员巴森饰演的却是成吉思汗的父亲,我想除了年龄的关系,可能还是对浅野忠信演技的认可吧。
该电影有一个比较的大特点是虚实结合:服饰、道具、取景等都比较考究,是还原历史的;剧情上则以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个人想象为主,基本上都是虚假的。
除了无中生有的爱情主题之外,最后的雷暴助攻男主铁木真轻松拿下扎木合更是比较玄幻,让稍微了解蒙古历史的人都禁不住莞尔。
谢尔盖·波德罗夫当然不可能没有读过蒙古历史,但他采用这样剧情,这应该是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方式吧。
电影最后的雷暴之战,在历史上对应的应该是铁木真和扎木合的关键决战,史称十三翼之战,比电影更传奇的是:铁木真输了这场战争!
只是十三翼之战的胜利者扎木合在战后架起大铁锅烹煮俘虏,甚至要求帮他打赢这场仗的手下吃下这些人肉汤!
这样非人的残暴行径让原来追随扎木合的部族纷纷转投铁木真,铁木真这才不胜而胜,在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的历史时刻,击败了最有声望的对手(在十三翼之战之前,铁木真和扎木合就是当时最有声望统一蒙古高原的两位领袖)。
蒙古草原部族之间相互厮杀了几千年,就如同我国战国时期一样,本身已经到了统一的关口,所有部族和民众内心都渴望统一,所以声望特别重要。
十三翼之战的残酷和非人性,以及铁木真在这场战争上的军事失败,可能是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选择用自己想象的剧情来拍摄的主要原因吧。
不过考虑到真实历史的不可思议,谢尔盖·波德罗夫的玄幻雷暴之战,好像又不那么不合理了。
对了,电影里铁木真放走了扎木合,不过真相是扎木合是铁木真亲自下令处死的。
在历史上,铁木真是真的庇护和信任追随他的人,无论是奴隶还是将军,无论是蒙古人、契丹人、西夏人、汉人还是西方的白种人。
其中一个投靠他的奴隶,最后被铁木真封为国王、太师,这个奴隶叫做木华黎。
所以在电影中,铁木真雷暴之战之后下令放过所有男性俘虏,把他们都编入蒙古军队,蒙古人纷纷拜服,这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
不过对其他人,铁木真是如此残酷,反抗他的城市会被屠城,不论这个城市和民族是否奴役过他。
铁木真说过大致这样意思的一句话:杀死他们的男人,强奸他们的女人,把他们的孩子变为我们的奴隶,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心情畅快的事!
可以想象真实的铁木真绝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受人尊敬和讨人喜爱的,作为电影主角的铁木真,需要美化,给他一个侵略屠城的理由,给他一个美好爱情故事的装饰,可能必要的吧。
最后,铁木真的大儿子,也就是孛儿帖被掳走时怀的孩子,名字叫做术赤,蒙古语意为客人,说明铁木真是知道这个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但历史上他确实对这个儿子视如己出,和其他儿子一样,铁木真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带兵大招,并同样分给术赤他领地和军队。
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四海之主之意,他确实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这一点倒是确实无疑。
1、好电影。
2、浅野忠信长得帅,孙红雷演得好。
3、几个细节问题。
(1)通古斯国即金国。
狱吏装束形制奇怪,那顶佛塔般的高帽子不知所本。
(2)吉拉为抢回铁木真老婆那段,群众演员射箭居然用的是地中海式射法,第二次吉拉与铁木真打仗的时候,群众演员的射姿是正确的。
世界之大,射箭姿势只有两种,其一为地中海式射法,二即蒙古式射法。
盖地中海地区古代兵器制造工艺不高,为增加弓箭射程一味加长弓身,射箭时弓弦与引弦手指呈钝角,故可以用两指夹住箭尾;而中国所制为复合弓,弹力优良,引弦时弓弦可以拉成锐角,会夹住手指,故只能以拇指勾弦。
西方人与蒙古人打仗,故称之为蒙古式射法。
影片中蒙古军队以地中海式指法射箭,这是张冠李戴的错误。
(3)骑兵双刃冲锋,美感十足,但是似乎史无实据,技术上难度也比较高。
4、有人问:俄罗斯人拍成吉思汗有政治意图也不?
当然有!
俄罗斯民族向来兼容并包,拿来主义远胜东洋。
沙皇自称凯撒,俄国自封罗马,彼得脱亚入欧,莫不如此。
宋宜昌评价蒙古,说被蒙古人征服过的民族都从蒙古人那里受益匪浅。
余意中国除外,至今这个国家的人们对蒙古的讨论仍然局限在,蒙古人在中原建立的朝代元朝是否能够算作中华正统。
简而言之,挨打之后就说别人不是人,至于其他的,反正身上已经不疼了,骂一句“某某吃屎一百石”出了这口鸟气,就可以回家睡觉去叻所以说,虽然当代中国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政治高压,但中国却是最没有政治的国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还算尊重历史,部分情节比较搞,比如僧人那段~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能忍着喜当爹,整个天下都是你的!
2016年看的,回来标记下
浅野忠信版成吉思汗 霸气够了;小眼睛的蒙古人很东方,孙红雷一直是邪派的神经质路线。
实在是太难看了
纯爷们片
力图拍成史诗片,实际上是失败了!浅野版的铁木真过于隐忍,孙红雷的札木合太过于中华式的狡黠而神经质,但是问题在于远远不够狂野凶蛮;而整个故事内容过于零散冗长而且无焦点,即使是展示蒙古人狂野也始终是差一口气,狂蛮不是靠飞溅的血和冷漠的眼神来就可以表达的,可惜了!ps.铁嫂孛儿帖,好似迪斯尼画出来的花木兰。
难道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我怎么觉得非常扯非常浪费时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我要下这片来看……
也就孙红雷演的还好一点吧,其他人都没什么表情啊。故事也没什么意思。
演主角小时候的演员看起来就是个女孩,用个日本人来演铁木真,特意去维基百科查了铁木真的生平,才知道本电影编剧就是个脑残,瞎J-B乱改,综上,负分,滚粗啊,破坏成吉思汗形象的烂片
还可以
这片子当风景片来看人太碍眼了,当历史片来看剧情太单薄,当战争片来看缺乏大场面,真正要干起来的时候,TMD居然天黑、打雷、散场……
看睡着了呦……
好沉闷的片子,故事完全靠平铺直叙,战争场面直接用一片云给略了,真是不怎么样
。。。。。。什么狗屎垃圾片,什么都是莫名其妙的发生,翻译也狗屎的那么多没有翻译
孙红雷演的一点都不像蒙古人,像个东北黑社会混混
少年铁木真,演员选的真好,眼里有长生天。
本片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题名。影片虽然基本写实地将成吉思汗的成长史展现给观众。但是,其叙事能力实在很成问题。每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就嘎然而止,轻松跃过。前一秒还是带着枷锁的小孩,下一秒枷锁就自动脱落。前一秒还是孑然一人出逃,下一秒就带兵数万杀回……这样的例子本片数不胜数。你铁木真干了什么,让人与你歃血为盟?让勇士誓死相随?这些本片都忽略了,神话剧都没这么神的。
影片讲述了成吉思汗早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