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永生之地

Never Grow Old,Where We'll Never Grow Old

主演:约翰·库萨克,埃米尔·赫斯基,安东尼娅·坎贝尔-休斯,丹尼·韦伯,黛博拉·弗朗索瓦,保罗·罗南,保罗·雷德,安妮·考森斯,萨姆·卢维克,史蒂夫·卡里尔,布拉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19

《永生之地》剧照

永生之地 剧照 NO.1永生之地 剧照 NO.2永生之地 剧照 NO.3永生之地 剧照 NO.4永生之地 剧照 NO.5永生之地 剧照 NO.6永生之地 剧照 NO.13永生之地 剧照 NO.14永生之地 剧照 NO.15永生之地 剧照 NO.16永生之地 剧照 NO.17永生之地 剧照 NO.18永生之地 剧照 NO.19永生之地 剧照 NO.20

《永生之地》剧情介绍

《永生之地》长篇影评

 1 ) 短评能不能不要限制字数真的不想写影评

有些失望,题材比剧情更有意思,很不喜欢里面闹着玩的庭审,俗套的美女送怀,扁平没智商的反派,尬到不行的美式演讲和无聊的皆大欢喜,原以为会更好,但感觉就是个更自由混乱的技校,此片的立意我懂,但没get到,反而更觉得循规蹈矩是正确的。

但虽说快乐教育让人向往,但不得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想起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之前总是提发扬素质教育,为什么现在不提了呢,因为根本没用。

中国这么一个考试大国,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都是由考试决定,小时候总以为考试是不公平埋没我闪光点的,但后来也逐渐发现其实相对而言,最公平的就是考试。

现实就是,那块黑板上不应该写满他们的梦想,但我们最终埋怨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抹杀个性的学校机制,而是这整个社会,每天披星戴月拼了命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学习换来的却是996的福报和生活柴米油盐的枯燥重担,这肯定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的目的对吧,以前众人都为中华之崛起读书而感动落泪,现在一句反对调休默背劳动法就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妈的,明天端午节又调休了,调你妈休,操

 2 ) 无力感

看了这部片,想到了《律政俏佳人》,同样的college题材,同样的荒唐。

虽说极具创新性,批评了我们认为世界第一事实上跟我们一样呆板的教育,但电影的梦幻性总会让我们感到无力,毕竟电影总爱表达无奈,呈现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结果。

只能说,美国的这些片形式大同小异,俊男美女主角,挑战权威,最终美人归,事业成。

美国人太爱做梦,却不擅长将这些梦实现!

 3 ) MAGA文化中对于离经叛道的刻舟求剑——《录取通知》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学上英语课的时候,英语老师为了锻炼我们的听力给我们放的这部电影的片段,后来就自己把电影找过来看了。

主人公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但是没有被大学录取,为了不让家人失望,他和他的小伙伴们联手编了一个假大学发布在网上,并依托这个假大学,伪造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以此达到不让家人失望的目的。

结果这个小把戏玩脱了,很多没有大学上的人,都申请了这所假大学,并收到了录取通知。

开学这天,一大群人来到了这个子虚乌有的的大学报道,这才让主人公意识到篓子捅大了。

主人公把这个误会告诉了所有人,但是,那些被大学抛弃的学生得知整个事情的真相后,阐述了一个被大学抛弃的人又被大学录取后那种欣喜与骄傲的心路历程。

现在又得知这是个假大学后,心中之前有多欣喜与骄傲,现在就有多失落与悲伤,他们多么渴望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

或许是受此鼓舞,主人公们决心,把这所假大学办成一个真正的大学。

这其中的过程在现实当中必然充满坎坷,但是,在美式喜剧中,被几个努力的镜头一笔带过后。

离经叛道的主人公们,真的通过了听证会,在看似胡闹操作中,把一所假大学变成了一座真大学。

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来?

因为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不禁让人感慨,特朗普当选总统这件事情,就是在现实中上演的一次《录取通知》。

特朗普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就像是影片的主人公造一个假大学,都是压根儿没想过这事能成,完全是一种玩票性质的尝试,但好巧不巧,他选上了美国总统。

犹记得特朗普当年可以公然以总统的身份,说出喝消毒水能够杀灭病毒这样离经叛道的的言论。

这种搭建在无知之上的对世界的理解,却没有让他的拥趸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以这种离经叛道为荣。

他们无法区分这种基于愚蠢的离经叛道和曾经他们先祖从欧洲到北美大陆开拓时,那种充满了野心与勇气的离经叛道(当然,在开拓过程中也充满了罪恶)。

在对于“离经叛道”刻舟求剑过程中,他们刻意回避了这个世界运行的真正逻辑——真实且总会附带有不以人为意志所转移的痛苦,以一种宗教式的狂热的方式,不断地对他们的所谓的“离经叛道”的图腾发出祷告,企图获取神明的回应,使得美国再次伟大。

但是,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有主观意识的神明,因为几句莫名其妙的祷告就去结束杨基佬的悲歌。

太平洋对岸曾经有一个国家,他们的领导人自称天子,却依然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

那么,多年以后,面对被某个东方大国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彻底被震碎的美国梦,杨基佬们是否回想起那个颗子弹擦过懂王耳畔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4 ) 教育的意义

情节属于比较老套的青春励志题材.一群考不上大学的孩子,阴差阳错之下办了自己的大学,没有老师,完全自由的去开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很喜欢结尾处主人公慷慨激昂的陈词:"哈蒙学院有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

欺压同学 羞辱看不惯的人 给孩子们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共存?

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

知道什么?

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很喜欢主人公对于理想的阐述,的确,教育不是用刻板严厉的方式剥夺还是的创造性和激情,因材施教的意思,不是根据孩子的天分来制定学习方法,而是根据他们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孩子不需要学习统一的知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是做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做一个模式化的社会人.可惜的是,即使这片子表达了那么美好的想法,这群孩子还是不得不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看,社会的认可不是轻易可以更改的.

 5 ) 如果让“学渣”来办所学校,你敢念吗?

高考,在几乎所有人的认知里,是高中生进入大学前的修罗场。

每个人都热衷于如何在这个赛场上角力——学校关注升学率、教师狠抓成绩、家长将孩子的分数当作心情好坏的晴雨表,同学们更无需赘言,爱学不爱学都得硬着头皮学下去。

毕竟全社会都认可这样的共同努力,并乐此不疲地守护着各司其职的和谐。

然而,当我们把所有都投入了对过程的执念,就绝少有人思考终点的意义究竟何在。

大学值得我们付出如此努力吗?

当然值。

没有张“双一流”大学的文凭,你能有机会与BAT的HR们谈笑风生吗?

君不见,某某大学招保安都需要研究生学历了吗?

但是,大学能给所有努力过的人带来精彩的未来吗?

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是不能的。

正如天庭里的蟠桃不能都让美猴王吃掉,竞争为人生选择画了条分界线。

高考后,只有少数佼佼者能登上“象牙塔”的顶层,更多的学子只能“泯然众人矣”,他们在人生里第一次见识了幻灭。

接着,社会的公序良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旁观的人们围在胜利者的旁边,将他高高抬起,为他献上鲜花,让他接受采访,大谈成功之道……不幸的是,正是狂欢的人群将“幸存者偏差”传递给了后来者,让他们向着想象中的自己奔去,有人冲上了高峰,有人落入了深渊。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谁去关心那些成绩不理想或者是落榜的人?

我想,不该只有高考复读班。

2006年的美国喜剧电影《录取通知》(《accepted》)就讲了一群落榜“学渣”的故事。

叔本华认为,幽默就是对固有认识的背道而驰。

没有大学念,哥几个就自己建一所为所欲为的大学。

这样的情节不仅具有喜剧元素,也一定能满足许多人内心想要颠覆学校的欲望,电影里“南哈门大学”刚建立就被一群怪咖搞得乌烟瘴气,毫无规矩可言。

主角巴特比没料到自己骗家长的小伎俩竟造成如此糟糕的结果,于是他准备发表一番演说结束这场闹剧,可还没等他开口,一位长相滑稽、言语笨拙的男生频频举手,这人不是想打断巴特比的话,只是想说一句感谢,因为“南哈门大学”是他第一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校,他的父母也第一次对他说“你是我们的骄傲”。

所有来这里上学的人都是没有真大学要的孩子,在别人看来,这些人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心里障碍,学习成绩差劲到了极点。

此时,巴特比和几个伙伴发现,和自己同样遭遇的人有这么多,大家都是社会的“弃儿”,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决定和这帮“学渣”把这个假学校办下去,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办下去。

对于高中生而言,有勇气突破常规,并将头脑里的想法变为付之行动的实践,这样的能力已经非常难得可贵了。

更令人佩服的是,这帮孩子不是“打倒皇帝做皇帝”,他们发现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便是千篇一律的“填鸭”教育,学生只是将社会认为应该有用的知识被动地吸收过来,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不是被打压,而是根本就从未在内心生根发芽。

于是,“南哈门大学”完全按照个人兴趣上课,五花八门的课程立即上线,只要一技之长就能成为老师,在热衷的领域里自由探索。

这样的课程必然受到了学生欢迎,原来无事可做的怪咖们都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南哈门大学”特殊的教学方式是所有教育者都想要进行的教育试验,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当然,所有的教育者应该都明白这样的尝试终究是乌托邦式的,现实中有太多的限制来扼杀这类理想化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只能在电影里出现。

但如果有人因为“南哈门大学”过于理想化,甚至认为只是少年们的不切实际的胡闹,对这样的尝试嗤之以鼻,我想这样的“教育者”也不是真正懂教育。

电影里,这所“假大学”也因各种原因被迫停办,但这帮少年们没有放弃,他们向本地教育局提出了申辩的要求,并在法庭上与传统名校展开激烈辩论。

按照地方办学规定,“南哈门大学”有无数个指标不合格,但是有一项指标确是其他学校无法做到的,那就是接纳被社会抛弃的“学渣”,并让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样还不够吗?

这样在尊重教育的人眼中就够了,政府最终判定容许“南哈门大学”试办学一年,让它真正变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

不用传统方式来阻碍创新,给予年轻人践行实践的机会。

我想,这才是懂教育的人应该去做的。

“南哈门大学”一年后命运究竟如何?

电影里没有提及,也不需要提及。

看着这帮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得到了社会理解与帮助,实现了办大学的梦想,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我们应该能从这部电影里学到很多东西。

欢迎到公众号“拾貳之月”交流

 6 ) 居然写成了人生感悟,罪过~

这部片子是我高中毕业那年的片子(暴露年龄),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还不允许带电脑,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看的。

当时看完就觉得大学四年会是多么美好。

一晃居然快10年了,感觉一切都不是那么真实。

念到博士二年级了,再回过头来看到这部片子,感触真的好多。

我很后悔大学里面没有做好多事情,也庆幸我曾经的选择。

1. 那个年龄,刚上大学,有很多时间,却把这些时间浪费在很多事情上。

后悔没有多把这些时间用在多看一点书(这里的书可以是任何书,因为每一本书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无非就是好与坏的问题),多看一些电影,多走一些路。

你看过的文字,欣赏过的片段,路过的风景,都是一种财富,会让你面临选择更加果断,同时也能找到自己最好的定位。

2.后悔自己过于安于现状。

按照我爸妈的思想,人年纪越大就越想要稳定。

似乎这一条在我这里不成立,我发现我自己却是越长大就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

那个时候的我居然愿意安安稳稳的在学校做一个学生。

3.老师教你的东西未必有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却是受益一辈子。

我认为改变我人生的一项重要技能是编程能力吧。

大学四年没有正儿八经学过,靠自己琢磨出来一些,虽然有点野路子,但是也算是适用。

让我现在无论面对多复杂的东西的时候,都有信心一步步拆分开来把它搞懂。

当我现在有时候站在讲台上给人讲题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百分百把他的想法传递给你,即便你能了解他的想法,也未必是最适用的。

所以你需要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4.我庆幸很多东西和信念我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严格的控制自己异想天开的梦想一步步走向正规。

虽然我不知道未来能否实现,但是至少努力过。

我一直标榜自己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是能不能开发出来而已。

当你睁大眼睛向更远处看的时候,你会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技能。

5.我最庆幸的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人。

性格孤傲似乎曾经沉默寡言的我也能遇到不少朋友。

我的家庭尽管给过我挫折,似乎也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让我改变自己想走的路。

师长们,每一位都给了我最大的帮助。

从他们那里真的学会了很多,也修正了很多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未来,不可测,但已经有很多想学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

不被束缚,自由的人生会很精彩吧。

 7 ) 今天,上海高考出分了

今天,上海高考出分了。

但出分的不是我,因为我已经大一结束即将升入大二了。

很幸运,我的高考是“成功”的,比那个收到了8封rejection的主角要成功得多,成功地进入了上海一所985。

但是从高中到大学,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大学? 这大概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

他涉及到社会分层,涉及到阶级认同,涉及到学习的意义和模式,他有太多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他如此复杂而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对大学的思考庞杂,但看完了这部录取通知,我只想对最近热度颇高的“张雪峰”们说,或许,你们忘记了大学的灵魂。

上大学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为了找工作。

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除了二代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是正确的,对于张雪峰们的受众更是无比正确的。

更彻底的说,张雪峰和他背后的那套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个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在那套价值观里你可以挣钱、养家、生孩子、为孩子挣钱...你的人生在一个功利主义的视角下会有一些“正确”的选择,你可以做这些选择,然后在下一个四年,你会变得在功利主义下“更好”,然后你继续做下一个“正确”的选择... 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这种张雪峰式的功利主义甚至不是为了钱、为了工作,他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论。

只要遵循了那套方法论的叙事下,你就是“正确”的。

这和哈曼大学兄弟会何其相似,尽管哈曼所许诺的那种精英目标和张雪峰们所许诺的工作和幸福不一样,但他们都是一套纯粹的方法论。

所以,小胖在那里会坚信:只要遵循着那里的规则,我就是“正确”的。

我不得不说,在今天的中国,这种纯粹的方法论是如此的正确。

他好像被所有人需要,成为一种普世的真理。

因为这个中国,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更有甚者一旦稍有偏差似乎就落入万劫不复,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一套方法论去告诉我们:这样做,就是正确。

但是真的是如此嘛?我们的人生真的容不得一点偏差了嘛?我们的时代确实不好,大学生确实很难找到工作,家庭的压力、成年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好像我们的人生真的经不起一点偏差了。

这样看我或许又是幸运的,我虽然不是什么二代,但上海户口让我觉得偶尔的偏差所谓的“正确”是可以的,我有一些大不了就如何如何的备选方案。

或许你会说我没有看到那些挣扎在贫困线的不被允许偏差的孩子们。

但我不得不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多少可以偏差的。

而大学或许是我们的人生中最好的、最有可能偏差的机会。

我们当然不可能像在南哈曼理工大学里的学生们一样日日疯狂,但说真的,大学时代的浪漫和疯狂要比工作的时候容易得多。

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但总会有那个专业的名字,那个社团的样子留下模糊的感觉出现在面前,然后追逐吧,允许自己去适当地偏离正常。

这让我想起那本《新穷人》,他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选择者社会。

他所谓选择大概也就是我所谓偏差,没有选择权的穷人们也只能导向纯粹方法论了。

我大概对于这个社会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吧,又或者我是一个只能看到自己身边人的井底之蛙吧,但是我真的想说:真的,我们都不是彻底的穷人,没有那么多无奈,选择总还是有的,哪怕那些选择很盲目,但是适当的偏离总还是可以接受的。

那些大学时代的偏离和选择,或许也可能,是仅有的“我们对于这个坏时代最后的反抗”了。

当然,我并不想推倒张雪峰。

他的那套纯粹的方法论是正确而又必要的。

我也并不鼓励所有人都在高考志愿这件事情上就一定要去做偏离和选择。

这样说或许会被认为是既得利益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自以为是,但我还是希望关于高考、关于大学、关于志愿,除了张雪峰和gpa,总还要有些什么别的声音吧。

如果人生真的只有“正确”的方法论,如果社会也只有“正确”的方法论,那大概会是令人失望的吧。

我承认确实有真的没有一点选择的人,如果你看到了,很抱歉。

但我想对大多数人说,我们的人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没有选择,那么的必须要依赖纯粹方法论。

请允许自己疯狂,至少在大学四年。

像那所讨厌rejection的大学里一样。

 8 ) 重生之我是美国80后学生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开心的电影,整部电影从演员到剧情甚至滤镜都透着一股阳光的味道,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带着夏天特有的热情与生命力,是最适合在夏天观看的电影,90分钟下来一气呵成,特别过瘾,一点也不闷。

查了一下年代,果不其然是2010年之前的,那个时候的美国还是像这片子里的这群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还能拍出给正常人看的观感舒服的电影。

现在那个已经政治正确到丧心病狂,被左逼和Deep state严重污染的美国,已经拍不出这种电影了。

我特别喜欢八、九十年代美国以学生为主角的影视作品。

我总觉得那个时候的美国学生别管家庭背景如何、有无烦恼,但都活得特别潇洒,都有一股特别招人喜欢的疯劲儿,每天都很开心,即便遇到了困境也没有失去幽默感,就算把事情搞砸了,也有一种“爱咋咋地”的洒脱,面对长辈也能不卑不亢。

相反中国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油腻、无趣、没有幽默感、心胸狭窄、奴颜婢膝、面目可憎了。

我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看电视上的欧美影视作品长大,电视中那些美国学生的精神面貌,令我从小心向往之,那是中国的学校里永远也看不到的。

尤其是《录取通知》的男主,冒冒失失,叛逆风趣,不向权威低头,简直就是我上学时最想成为的样子,按照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来计算,片中的男主应该是80后。

如果真的可以重生的话,我想重生为一个美国80后学生。

 9 ) 幸而还有电影

一个大学生,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父母对他冷嘲热讽,看着遥远的莫妮卡跟着高帅富手牵手,简直不想苟活人世了,于是他灵机一动,给自己开个大学如何?

本意只是骗骗父母,谁想假冒网站上的录取按钮,让全美300多名无校可要的学生走入了这所虚拟大学。

充满激情的时刻当然是男主角最后为shit大学的演讲,是的,你们可以拒绝,你们可以做出判断,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块,我们为之抛洒过青春的土地,那个充满创造力的梦想,结尾,大学被承认,学术评委会主席说,我曾经的梦想是吹爵士长号。

电影里,有一个女孩的梦想是什么都不做,呆着,静坐,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厨师,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雕刻家,在大学,我们的专业选择无奈又无趣,每个人都想着去逃课,还得装模作样的去上学,没有大学是在教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是为了培养一个又一个专业人才或通识人才,用里面院长的话说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好工作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不是,但是我们生活处处充满枷锁,父母的期许、他人的眼光、不容践踏的自尊心,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和梦想无关,都是they want me to be因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对弱者的歧视和对他人梦想的污蔑,同同斥责为不靠谱,缺少现实,主人公说那些都是狗屎,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想让人们称为自己,他们想把所有人都教化成一模一样的东西,创造力和激情是教育的全部意义,道德感和是非观要靠自己去把握,如果说有罪,那么有罪的就是你,你扼杀了他人的梦想,让他们变成为学分儿而努力奋斗的机器。

真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浓浓的理想主义情怀,渴望改变、石破天惊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如果说自由是什么,电影告诉我们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允许梦想从一个脑中的幻影变为最真挚的现实,自由就是我们放飞和解脱自己,自由就是自己去教育自己如何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自由就是让理想带着自己展翅高飞可惜现实不会允许,它需要规则和条例,它需要的是完整的教育模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术传承,虽然我们知道大学里面都是,但是,又不得不依赖之,选择权被剥夺了,命运就只能是微微的震颤而已。

幸而还有文字、音乐、电影,它们的存在深深地拯救了我们梦想的沦陷,让我们在梦想远离的时候至少在心灵深处,为之激动不已

 10 ) 我们不可到达的梦想

其实本来不准备写影评的,因为我懒,可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判,于是心中涌动起来写影评的欲望便愈加强烈起来。

类似的美国青春校园喜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都不会太高,我曾经也和用鄙视的眼神对我那些喜欢看青春剧的同学说“姐从来不看这种没深度的片子”。

后来嘛,因为是英语专业,所以一般在寝室看的电影都是欧美的,这样看的时候心里负罪感会少一点,呵,于是很多下载了很多类似这种的美国青春喜剧。

当然了,我也承认,这些电影的套路几乎都差不多,从《大学新生》《律政俏佳人》到《足球尤物》《贱女孩》等等,都展现了一些“非传统”的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和“恶势力”做斗争最终获得认可的故事,不过可能是因为片中的俊男靓女吸引眼球,异或是我是个太容易被感动的人吧,尽管故事俗套但我还是一次次被吸引。

也许是因为它们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梦,尽管这个梦终究,无法到达。

我从来不是属于“异类”的学生,我从小是家长的乖乖女,老师的好学生,成绩好懂礼貌,家里亲戚教育弟弟妹妹时都是拿我做榜样的,呵虽然没去成那些一度成为我理想的名牌大学,但怎么说这还是一些人羡慕的一本大学。

呵可是我知道,我不是“好学生”,从来不是。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班转来一个“异类”,是在我们学校人尽皆知学习很差有时喜欢打架的学生,老师把他安排在和黑板平行的墙角处。

我班那时其实是个重点班,都是些“好学生”,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转到我们班来。

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不同于我们的男孩吸引,我喜欢观察他,其实他是个很安静的男孩,不会打扰别人,上课时自习时他要么在那捣鼓自己的小东西,要么只是静静的注释着墙,目光却深远悠长,仿佛透过墙壁抵达另一个空间。

我有时也会和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幽默。

可是有一天,事故爆发了,那个我们人人都讨厌的物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扔了他一根粉笔,可能是因为他在旁边玩吧,他就骂了那个老师一句,然后老师就愤怒了,两个人起了冲突。

班主任知道后很气愤,骂他,然后把他的书包扯出来甩在地上让他滚,书包里的书散落在讲台上,他低着头站在一旁。

这时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很自然的,用双脚践踏着他的书。

那时我的心中有一颗愤怒的火苗在燃烧,我多么想上去阻止那些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另外一个人,我也好想去把那一本本书捡起来。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勇气,我鄙视我自己。

他因为这件事被学校开除了(这不过是和借口罢了),从此以后我在也没见过他。

我的故事讲完了,碎碎念般,跟电影仿佛无关,那就简短说几句这个电影吧。

《录取通知》相对于其他类型校园喜剧来说还是有所创新的,以般一个假大学为故事的推动点是个蛮好的创意,不过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若加上一些因为设施,师资等等的困难来衬托会更真实一点。

虽然从开头我就猜到了结尾,但我还是在最后法庭上被B的陈述感动的几乎落泪。

我知道这是一部完全虚构的电影,我也不是号召我们都去读那样的大学或者认为传统的学术性的大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部电影不是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假大学的故事,而是要我们问问自己,你在教育里获得了什么,但又失去了什么?

创造,激情,自我,自由....我不禁想起了改编自作者真实经历的书籍《窗边的小豆豆》,那个也一样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每天要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巴学园。

所有小孩,无论残疾还是健康,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special还是normal,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是我们不可到达的梦想吧。

《永生之地》短评

当看看 现实不是这样的

6分钟前
  • 2049ONE
  • 还行

大学怎么了!我只学我喜欢的,多少人的向往

10分钟前
  • 洛洛
  • 还行

很无语的内容。办学没人管,为所欲为的欺骗长辈,然后呢?这是什么逻辑。

14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很差

牛逼死了。。。。。

15分钟前
  • 收拾东西回扬州
  • 力荐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16分钟前
  • ccqb
  • 还行

气氛不错 想法不错 可是不可实现 尤其是在中国

18分钟前
  • 轩晢璘
  • 推荐

什么鸡巴烂电影垃圾到家了!!!

20分钟前
  • 凌晨
  • 很差

2009.10.1

22分钟前
  • 假装不存在
  • 较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sztUaVu0z4

23分钟前
  • 卡塞尔少年
  • 力荐

难得美国也有上不了大学的

25分钟前
  • 喜呢萌萌
  • 还行

Bullshit, discouraging and ridiculous

29分钟前
  • WhiK
  • 较差

除了异想天开的点子,啥也没有。毁了一个好创意。

30分钟前
  • 朱芳文
  • 较差

the guy was the one appears in MAC ads series.

33分钟前
  • seren
  • 较差

真是shit

37分钟前
  • 梨艾
  • 很差

有些荒谬,不过提到的教育改革的方面我很欣赏,我也想上大学,

42分钟前
  • 肚腩小胖
  • 力荐

过度意淫

46分钟前
  • Cèdre
  • 还行

有这种大学就好了

50分钟前
  • 羽族优伶
  • 力荐

老实说不太喜欢 “自己创造一个大学”这个立意很新颖 但这个学校真的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被录取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原谅我的直白) 没有正式教员没有正式课程没有规范管理 对对对我知道外国大学很讲究自由随性 但“你们想学什么 你们自己是自己兴趣的老师”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话没有根基还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最后的庭辩戏更是儿戏 用感性去打动法律真是幼稚!我是真心希望以后的学校可以真真正正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东西来深究 但起码不是电影这样毫无章法。PS没有皱纹嫩出水还没转变成攻气十足的布莱克莱弗利真的太好看了!还有里面的小卷毛Glen好搞笑做出两杯饮料给男女主3秒钟后就打电话问味道如何这里要笑死!PPS在小孩子们高考的这一天看到了这场电影还是有点感触 知道落榜的难受 希望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52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五星级闹剧

54分钟前
  • Orpheus
  • 很差

这才是象牙塔

59分钟前
  • Ac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