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Lighting Up The Stars,Funeral Family

主演:朱一龙,杨恩又,王戈,刘陆,罗京民,吴倩,郑卫莉,陈创,李春嫒,钟宇升,刘亚津,小爱,韩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武汉方言,四川方言年份:2022

《人生大事》剧照

人生大事 剧照 NO.1人生大事 剧照 NO.2人生大事 剧照 NO.3人生大事 剧照 NO.4人生大事 剧照 NO.5人生大事 剧照 NO.6人生大事 剧照 NO.13人生大事 剧照 NO.14人生大事 剧照 NO.15人生大事 剧照 NO.16人生大事 剧照 NO.17人生大事 剧照 NO.18人生大事 剧照 NO.19人生大事 剧照 NO.20

《人生大事》长篇影评

 1 ) 人生大事的境界和格局

昨天看了新的愿星入梦特辑,热泪盈眶,思绪纷杂,无法落笔,今天稍微整理一下。

关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测是把星星比作离世的人,但看了新特辑发现,我只猜中其一,没猜中其二。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这第二层寓意,一下子把电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相互救赎的普通故事。

万万没想到还有对整体殡葬行业的探讨,以及对国人生死观的拷问。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2 ) 人生大事

电影以莫三妹和小文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温暖与亲情。

用喜剧讲诉生与死,用亲情填补空白,把殡葬行业展现给观众面前,让大家都清楚的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们做的事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是一群“种星星”的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去尊重每个工作者。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影中的一句话“人生除死无大事”,其实人生未必一定路漫漫,明天未必会有很多很多,意外和明天你不会知道哪一个先到来,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3 ) 微微剧透

影视作品要讲好故事,立起人物于我看来,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其第一要义便是要讲好故事,小说更不消说,首要的便是塑造人物,讲好故事有两层含义,一是捡个好的故事来讲讲,二是拿来的故事好好讲讲。

这两个"好",好故事的"好"是根本,没有好的故事,纵然笔者导演天花乱坠神乎其技那也最多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第二个讲好的"好",是第一个的保障,有一种珍馐万千,也要通其庖解之法的意味。

首先来谈一下人生大事这部作品的原料故事,一言蔽之就是一个倒霉殡葬师大叔和一个孤儿的故事。

这种题材放在别的行业可能并不罕见,多得是这类双向救赎的片子,但是加上殡葬业这个设定瞬间就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事死如事生",对往生之人的丧葬礼节尤为注意,另一方面世人却觉得殡葬业晦气,死亡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人生大事却将这样一个被常人避讳的行业搬上了大荧幕,通过四场葬礼一次敛尸将老死、早夭、心死、横死、告别这些人生大事大剌剌的展现给观众。

这几场葬礼也是这个故事的一条明线,为了孩子仓促送走老人、为了事业遗憾送走幼女、为了钱送走自己,最后的敛尸和第四场葬礼是整个故事的结尾,借一个殡葬业老人的话道出了最质朴的人生大事:人生除死,无大事。

人生大事这部作品还有另一条暗线,就是人物的成长与认知的改变。

莫三妹这个人物在经历了偃苗助长式的童年以后,他的性格中有一部分的幼稚保留了下来,随着他年龄的增大变成了一种不成熟的执拗,他就带着那样的固执与不完整在这个满是成人的世界横冲直撞,把自己碰的头破血流。

这种幼稚造成了他的混不吝、他的自卑,没错就是自卑,莫三妹张牙舞爪的向他出狱后的这个世界宣告"老子要换个活法。

"更是印证了他内心对于殡葬业的这种自卑。

而这种心理却随着一场场的葬礼和小女孩小文的出现被逐渐的治愈,对莫三妹来说他的成长线是一条自我认知的线。

幼女小文的线似乎要更简单一些,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睛来认识死亡。

在她眼中,死亡完成了从装到大盒子被烧成烟了,到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梦里能看到,再到死了就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是还是变成星星这样的转变。

用一个小朋友的目光来看待这件讳莫如深的大事,死亡好像变得浪漫温暖了起来。

影视作品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真实,近年来影视作品出现的一个非常共性的问题就是"悬浮",事实证明,脱离了人民群众的作品绝不会出佳作。

好的影视作品必要一端连着人间烟火,一端连着精神世界,人生大事脚踏实地的做到了这一点。

这部作品拍摄于武汉,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英雄城市,整个电影的质感像是你进来一家老店杂货铺,你可以看到一切你熟悉的东西,那些布景中的门头房就像千千万万个我们遇到的街角,那些过早的人就像我们在早餐摊遇到的人一般,莫三妹就像那些我们在街上看到后会退避三舍的街溜子,一整个下来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内的感觉,这也是平凡生活的要义,真实的环境才能讲好真实的故事。

另一个真实的点在于这部电影全程采用的都是武汉的方言。

其实,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并不是一个新活儿,反而是一个传统的亮点,在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中有很多方言的声音,像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关中方言、炊事班的故事中各地方言,还有近年山海情中的甘肃方言。

方言本身就带着一种真实的力量,更有力的就是方言中的"脏话",哐哐两锤把观众直接锤进了武汉的街头巷尾,听着大大小小的人都在自称"老子",骂人"个斑马"。

不妨想一下,如果莫三妹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喊着"孝子打碗",那我是绝对带入不了的。

最后提一真实的点在于这部电影中除了莫三妹的其他人,其他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故事,只不过这篇拍的是三妹的大事,但是这些人也都是真实的存在。

无论是窝窝囊囊的"啸天犬"老师演的舅舅、还是给三妹带绿帽子的前女友、还是之前小偷小贩的合伙人都是真实而饱满的人,电影没有因为要讲述莫三妹的故事就把他们当成背景板,而是呈现了一卷丰富的江城群像。

影视作品要动真情,讲真意情意二字之难,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到,全在观众的心中,若是观众感知到了,那你这部作品就是有情有义,若是没有共鸣,那你这部作品便可以扣上一个索然无奇的帽子。

动真情,讲真意,落的还是一个真,情意的产生和表达与消失都要是真实的,不能有"飞来横祸"式的表达或是"技巧大于情感"的表现。

人生大事这部作品大情感的表达有一种重剑无锋的感觉,它是借一老一少两人的口叙述出来的,一个是稚嫩孤女不懂死亡为何物,另一个是殡葬老人,见惯了人世生离死别;一个是稚嫩口吻的"种星星的人",一个是直白质朴的表述"人生这本书总会到最后一页"。

大情感的表达利用若干个小情感的转变层层推进,最后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直直的抛给你,"人生除死,无大事。

"人生大事这部作品从表达上看没有什么明显的高潮,也没有什么刻意的先哭后笑的传统套路,一切都是随着时间随着人物的成长向前推进,让人觉得似乎事情就应该这样走。

演员的表演让我觉得无比入戏,朱一龙告别他以往谦谦君子的形象,挑战了这个外貌形象差别极大的角色,最后也是完美的诠释了莫三妹这个人,后面看电影发布会的时候觉得莫三妹和演员本人应该是两个人来着。

小文的饰演者杨恩又演技很灵,小孩子表演没有技巧全是情感。

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是十分饱满到位,包括尖酸刻薄舅妈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这部作品还是有一些不足,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节奏太快了,观影至一小时的时侯就感觉按照这个故事量应该是要结局了,节奏快可能受时长影响较大。

再加上前期一些拍摄手法有点蒙太奇的晃动感,仿佛是一桌大菜一下子要塞嘴里一般,有些目不暇接。

当然这些手法与节奏方面的缺点总体上说是瑕不掩瑜,作为一部剧情喜剧电影,人身大事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作品。

逢阵必输纸将军,见义勇为泥菩萨。

 4 ) 不是给已然疲软的“电影业”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

几乎在一年前,就听到业内人事打着“生死之外,一切都是大事”的slogan荐片,彼时我因这句话而深深洗脑,留在想看的片单中,因疫情原因该片上映一拖再拖,从清明档拖到了这个时候,加上前两天朋友圈带好纸巾煞有介事的感动,以及人民日报政文版对刘江江导演的专访,促成了我今晚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半夜11点45去影院看了今天最后一场《人生大事》。

技巧笨拙、尚处于模仿阶段的乱哄哄的开场,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好印象。

再往后看,生死如此宏大的命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给情感延宕,没有留白给观众反思,一件丧事接一件丧事,巧了,6件丧事中有5件都和剧中男主人公产生了工作之外的关系,父亲的死、二哥的死、女友丈夫的死、小文姥姥的死、活人的遗体告别仪式,5个线索生拉硬扯到一起,成为最小概率事件发发命中的那一个,导演更是通过功能性人物勉强将大家凑在一起,大姐和父亲在影片中都被塑造为性格单一的人,而曾经抛弃小文再度回归的母亲说到底也是过场性人物,他们每个人和朱一龙所饰演的三妹相碰撞,三妹的反应如同提线木偶,得到人物小传上两三句的定义与概括。

人物,怎可以被塑造得如此简单?

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中国宣发的厉害,也算吃一堑长一智,那就是别管多么看似位高权重人的推荐,总也是抹不开面子,导演千万别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是拍得不错,过去文艺批评讲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文艺批评讲究表扬和互相表扬,就在这种互相吹捧中,导演往往迷失了自我,还真以为是一部真诚反映中国人生死观的电影,看完全片,感到导演对生死的理解毫无突破和新意,片子中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当初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恰恰是与之决然相反的这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大事。

大小之间,是辩证,我们美其名曰把生死之外的小事视为名利的淡薄,殊不知生死之外还有太多关于爱的大事,他们值得我们在有生之年去完成。

本想和日本的《入殓师》做比较阅读,却发现如果非要做比较,那恐怕就是《人生大事》比较没文化。

戏剧钩子也较为陈旧,对话也非常苍白,很难想象,凭借虚假口碑与宣传让大家走进影院,该如何看待电影整个行业?

大家花着两人一百余块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这个成本相较于网络点播、电视有线等而言,已经非常昂贵了。

可是这部片子作为疫情事态向好过程中电影行业开门营业的试金石,却充盈着对观众满满的亵渎与欺骗,可以说,这次的宣传有多么强力,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下,其负面作用就会成倍增大。

带着纸巾,仅仅在小女孩听表中录音时用了一次,恐怕这还远远不够!

看完《人生大事》,近两个月我都不想再进影院了,影迷的爱被辜负了,望自重。

 5 ) 我为什么不喜欢《人生大事》

首先,这电影肯定不是烂片,而且还有不少优点,题材好、故事大纲好、演的好、人物塑造也不错。

尽管集结了这么多优点,这部电影作为长片还是不太行,导演和编剧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么长的叙事。

因为它的缺点太明显:刻意,刻意制造矛盾,刻意煽情,刻意转折。

这片最刻意的的地方,就是莫名其妙跳出来一个妈妈要把小女孩带走。

一个故事往前推进,依靠的是人物动机和行为,编剧不能为了推进,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人,这属于强行插手,就像一个故事中的主角要死掉,他可以有很多死法,但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带来的命运转折,而不是编剧突然让一枚导弹掉到他家里,这肯定不合理。

突然出场的这个妈妈,一通强行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死,变得很爱女儿,天天哭着要带她走,带就带吧,还不跟小女孩说,小女孩都聪明到能搞来30万了,你要沟通的话肯定能理解吧。

好吧不说就不说吧,还非要等到晚上睡着偷偷送走,这里编剧太刻意了,就是为了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因为小女孩肯定会找回来,就可以煽一波情,然后爸爸和妈妈结婚,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其实妈妈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能想到她会和朱一龙在一起,只是没想到这么狗血。

其他很刻意的地方片中有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子:1.小女孩找姥姥舞伴搞来30万,明明取姥姥的钱可以让朱一龙去取,非要找个老头花30万办个假葬礼,还演了一出宫廷戏,这里我理解要显得荒诞,但其实非常格格不入和莫名其妙。

完了最后还被家人捣乱,这个就更莫名其妙,套了一个孩子争夺拆迁款的理由,一点也说不过去。

2.恢复手表中的数据,被搞的跟演大片一样,我能理解这样显得朱一龙很在乎,但这么处理,只会显得很傻。

3.绿了朱一龙的前女友,莫名其妙死了老公,然后还找回来,难道这个地方就没有其他丧葬师了吗?

其他的大家补充。

 6 ) 人生大事,值得一看

人生大事,这是看过那么多电影之后唯一一部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感受的电影。

故事的开头让我笑的死去活来,故事的结尾也让我哭的稀里哗啦。

关于“死”这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词。

我基本上也不会去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电影,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对“死亡”有了更多的见解。

殡仪服务者莫三妹被称为是种星星的人,他和小文互相救赎,共同成长。

一个是每天都会感受到死亡的三哥,一个是离死亡非常非常遥远的小文。

电影在他们的双重视角下演绎的贴近于真实的生活。

影片中小文的外婆其实就是我们共同的长辈,她所表达的就是家中长辈对小辈最真实的爱,电影中小文和外婆的生活其实就是现实中我和我的外婆的真实写照,她是我我也是她。

但我比她幸运的点来于我的外婆还能够陪着我很久很久。

可能因为这几年yiqing的原因,对于生死我好像也没有看的很重要很重要了,我只想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可以温暖自己也可以去温暖他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说不定以后可以成为最亮的那颗星星。

“天上的每一颗心 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只要你愿意相信 你就是种星星的人”“人除死 无大事”

 7 ) 天堂之门已打开

人寄宿在苦难之中,人寄宿在伤痛之中,我倒宁愿在天堂。

—— 马勒第二交响曲之“复活颂”1据说《人生大事》最初的名字叫《上天堂》。

“天堂”一词在西方,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堂对灵魂的接纳是有条件的,要忏悔,要赎罪,要历尽苦难。

无论是但丁还是马勒,作品都是自地狱始,至升天终,笼罩着一层崇高的圣光。

在汉语语境下,尽管早期佛教经典中也出现过“天堂”一词,但其早已去宗教化,变成了美好世界的代称,充满了世俗的色彩。

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天堂、转生这些事呢?

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一种对还活着的人的安慰罢了。

高亢的唢呐和歇斯底里的哭喊构成一种怪诞的仪式感,悲痛欲绝者在仪式中释放悲痛,怀抱遗憾者在仪式中抚平遗憾,心有亏欠者通过仪式将亏欠自洽。

逝者上了天堂,好了,他的故事已经结束,而我们还要继续排演自己的剧本,继续摸索活着的意义。

中国人对生死话题多少是有些避讳的,不喜欢“4”这个数字,电影中婚庆店的老板一直忌讳隔壁是寿衣店,孩子碰了店里的东西要马上洗手。

也正因此,《人生大事》以中式丧葬文化作为切入点显得新奇又可贵。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很多时候被误读为孔子回避死亡,我倒不以为然。

活得太过轻盈浅薄的人,是很难谈论死亡的。

如此看来,二手玫瑰创作的宣传曲与本片过分搭调,名为《上天堂》,却句句都在讲怎么活着。

用力活着,是直面死亡的前提。

与生活的残酷面近身肉搏后,还能满身带伤地拥抱善与爱,才能把“追名逐利云散场,人生除死无大事”唱得掷地有声。

2电影中的主角,一个人近中年,一事无成,靠死人赚钱,对死亡早已麻木,活着也如行尸走肉。

另一个则尚处在肉体和生命都还在建构的年纪,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与肉体崩坏的过程。

一大一小,一个可悲,一个可怜,凑在一起抱团取暖,逐渐成为彼此依存的力量。

男主角莫三妹对生命的态度,经历了从旁观到介入,再到主导的过程。

片子伊始,他在医院的病房外静静地等待生命消逝,然后找机会说几句漂亮话,拉上一单生意。

被家属骂了也无所谓,换个时间,重新包装下谎言,继续硬着头皮上前。

他对这份工作没有敬意与热爱,只是拿到父亲房产前的权宜之计罢了。

前女友的突然来访成为一个转折点。

无法狠下心拒绝为情敌整理仪容的请求,于是不得已求助父亲。

在父亲的指导下,以双手拼合遗体的筋脉骨骼、血肉肌理,努力复原逝者在亲人心中的记忆。

当情敌的面孔重新出现在眼前时,大功告成的释然令他放下了情感的伤痛,并第一次试图思考这个行业存在的意义。

得知哥哥的死因则让这份思考终于有了沉淀。

哥哥是在打捞长江中的尸体时淹死的。

为了一个死人,折了一个活人,看上去不值。

但所谓一个行业的“圣心”,就是从不计较值得与否。

至此,莫三妹叫停了搬家,重新装修了门脸,带着哥哥与父亲的遗志继续经营下去。

如果说殡葬服务让莫三妹重新整理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那么孤儿武小文的出现则让他重新拾起了自己与他者的关系。

对于在底层打滚的loser来说,物质援助只能解一时之急,“被需要”的感觉才能真正将他拉出泥淖。

因为被需要,意识到自己还有价值;因为被依恋,身体中得以生长出力量。

我们都是在他人的需要和依恋中,愈发活出个人样。

我很喜欢影片中一个细节,起初那把木头制作的红缨枪一直被小文拿在手上,被她当作壮胆和自卫的武器。

后半段建立了如父如女的关系后,红缨枪背在了莫三妹的肩上,象征着爱与信任的给予,仿佛小动物向人露出了柔软的肚皮。

3尉任之在《室内静物,窗外风景》中写过:“电影是他者经验的压缩。

如果人的成长是学习如何面对亲人、朋友以及他日自己的死亡。

那么在看电影的过程里,在最低的限度上,我们借由他者的经验,得到揣摩的机会,认识‘生命有限’这个事实的同时,学习用虔敬之心来遥望这个纷扰的世界。

”人归根结底是社会动物,我们终究还是要靠人与人的联结,来确认自己还活着。

这联结是指情感灵魂层面的,而非血缘的。

影片中除了小文和外婆的感情,创作者几乎毫不掩饰对人类血缘关系的失望。

主角在父亲的专制下成长,父子关系一度令人窒息。

小文被生母抛弃,又被舅舅舅妈视为累赘。

那个花30万给自己办葬礼的老人,自从拿到拆迁款后,家中便没了安宁,子孙后代为争遗产闹得不可开交。

电影中那些最温暖的情感,几乎全部来自于没有血缘的陌生人。

明明是宇宙间的随机照面,却碰撞出强烈的火花,灿如星光。

莫三妹告诉小文,人被烧成灰后,会飘到天上,变成星星。

小文深夜坐在门前,循环播放着电话手表里外婆的语音,头顶上是一片璀璨的星空。

其实如今的城市里,已经极难看见星星了。

这片虚构的天空,是一种浪漫化的表达,比喻着情感的浓度。

那些我们记挂的人们,无处不在,仿佛明亮的星星,永恒骚动着生者的心灵深处。

4读初中时,我失去了我的祖父。

入殓那天,我内心平静得像刚刚退了潮的大海。

仿佛他并未离世,只是像往常一样出门遛弯,过一会就会回来。

直到很多年后,我从国外旅行回来时偶遇一位神貌相似的老人,眼泪突然决堤,悲伤翻滚而来,我在时差的昏聩中追忆逝者,完成了这场迟到多年的告别。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莫三妹将父亲的骨灰装在烟花中,点燃,升空,盛放。

烟火与星光交叠,无比绚烂,构成了短暂生命的绝佳隐喻。

或许,缅怀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思念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上,记住他的名字,他的声音,在没有边界的时空中,在浩渺的宇宙中,赋予他一个坐标。

这样的仪式未必豁达,但似乎到了最后,生命的铅华已经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被淘洗干净了。

是的,天堂之门已经打开,愿所有逝者安息。

 8 ) 杀母立父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杀母立父。

片中没有一个正常的母亲,也没有正常的母性。

母亲,不但消失,而且被妖魔化了。

小文的人生从母亲消失开始;她的冲突从母亲的母亲消失开始;她的流亡从舅母的拒绝开始。

所有跟母亲有关的一切,都是她痛苦的根源。

三妹以父亲的形象,实现了小文的一切愿望。

但大数据告诉我们,父源性伤害是精神创伤的重要来源。

父亲是家庭痛苦的根源。

暴力、成瘾、失责、赌博、嫖娼、经济爆雷,父亲带给家人的伤害从未被统计过。

被父亲吞噬一生的母亲,却成为子女怨怼的对象。

三妹没有母亲。

他父亲虽然靠女儿照顾,却一定要把手艺、店面和房子留给儿子。

哪怕儿子犯罪判刑入狱,他也要把儿子培养成接班人。

女儿再好也不是继承人,只是照顾自己的佣人。

儿子才是继承人。

故事直接洗白男主,把他刻画成被女友抛弃的可怜人。

女友怀着别人的孩子,说你给不了我要的生活。

这是多么典型的拜金荡妇的形象。

观众的感受中,这女人比触犯刑法的罪犯可恨多了。

问题是,这样的感受符合事实吗?

对照裁判文书网里的判决实例,男性要干下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才会入狱服刑呢?

在蓝底白字的警讯通告里,男人干坏事,不是因为女人,就是因为没有女人。

一个刑满释放的男人,适合跟幼女单独生活吗?

请用数据说服我。

抹去真实的母亲和母性,塑造虚假的父亲,歌颂并不存在的父爱。

这个故事的糟糕之处在于杀母立父,不但违背常识和大数据,而且将重男轻女合理化,将男性伤害掩盖得严严实实,通过虚设的父爱形象遮蔽事实存在无法回避的危机。

更严重的是,它制造观众对父爱的渴望,从而为男人促销。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个可能成为好父亲的男人,你们就不能批评父亲,不能拒绝男人。

就像他们制造的爱情神话中,男人的爱可以治愈女人一切的伤痛,满足女人一切的需要……事实上,得到男人之爱的女人,会变得短命——请参照杨玉环、刘兰芝、杜十娘、织女,以及妇科疾病报告、堕胎流产报告、家庭暴力调查和女性非正常死亡归因报告。

很烦人,这世界时时刻刻促销男人。

反过来看,你就知道男人有多危险,多不值得入手了。

 9 ) 仇女/快餐式落泪。国产生死话题类型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生大事 (2022)7.32022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家庭 / 刘江江 / 朱一龙 杨恩又内含剧透。

本片最大的毛病,也是最值得诟病的:编剧仇女。

女孩舅妈怀疑男主偷戒指;婚庆店老板娘嫌弃寿衣店晦气;男主前女友给他戴绿帽。

最后小女孩的亲妈还跑出来,树立了在外被渣男抛弃自己又抛弃女儿的烂形象。

影片第二大毛病:快餐式落泪。

给1星,因为我跟外婆感情很深。

不是我对象喊我来看我根本不会来看这种催泪电影。

该片太多为了煽情而去煽情的情节,外婆的语音一播放,小演员眼泪一飙,bgm一响,我都很难不哭。

但哭过了,就感觉过眼云烟,无任何深度。

快餐式落泪。

这个片给小孩看,除了点题的小部分情节,其余的强上女友/被绿少儿不宜情节对男主形象树立完全没任何帮助,影片还一直在cue:“活该你爸不信任你,活该你被绿”等等。

这些简直赘述。

片名是讨论人生大事即生死话题的,种星星的人是个很好的形象比喻,这个片对于成年人来看内容又不够有深度,老感觉还差一大截主旨就能升华,但就差那么一大截,可惜。

今年能看下去的影片真的没几部,怕被粉丝骂,再给一星。

 10 ) 人生大事细节

有个很小的细节,我感觉应该很多人没注意到。

钟美美演的那个小男孩,是小文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小文外婆的孙子。

但是,在外婆出殡的那天,他就是以理性的口吻向小文解释外婆{他的奶奶}要被拉走烧掉了。

再结合小文舅妈对她婆婆去世的态度{其实生活中很常见,没那么在意,没那么吃惊,觉得去世的时机不合适,给家人添麻烦},再结合小文舅舅虽然悲痛,但全身心也都在自己的小家庭上,无力也无心照看自己失踪妹妹留下的闺女。

可以推测这一家三口,平时很少来看老人,也对小文没多少感情。

一方面觉得悲哀,一方面又觉得很现实,因为生活中这种模式真挺常见的。

ps 我还在网上看了很多其他观众发现的细节,人生大事真是超棒的电影!

《人生大事》短评

别让刻意编排的失实情节消耗演员的演技。

5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突破了我一贯对朱一龙的认知,觉得他适合演一个普普通通的帅哥就好,这次演技的发挥算是可圈可点。电影本身是一个强调死亡、亲情、犯罪、传统和责任交织在一起的故事,从一个大家都忽视甚至是嗤之以鼻的职业——殡葬师入手,讲述真正的底层人民的温情人生。全片的方言给人接地气的感受,市井和底层是基调,死亡和非血缘亲情更是我们所坚守的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8分钟前
  • zz
  • 推荐

我从头哭到尾,这部电影有创作痕迹,但导演落笔辛辣又温柔很好的缓和了试图商业类型化的意图,朱一龙完成的哦非常漂亮,他也”演“,但他信念感落在实处,某些方面我觉得比同风格的邱泽在《谁先爱上他的》要务实和生动。葬礼方面也比较接本土的地气,毕竟国内不是入殓师那一套,当然还有更加local的难以呈现,这是一个商业模板的从中起到的作用,平衡到影片现在的成色已经不错,均是起手俗套,但收手很诚恳,中国人难以切割血脉,但在死面前又尽显冷漠,我很喜欢最后朱一龙问生母要不要加入工作的这一笔,有照拂之心。

12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演员的演技都很卖力,也让殡葬行业走入眼前。本想给四星,怎奈剧本无脑,非要弄个被销户的亲妈就能把孩子带走,法律上也没有保护。另外,哪个爷爷都受不了小女孩甜甜的喊一声“爷爷”,哈哈

17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还行

孝子砸碗那点我笑疯了

18分钟前
  • 小安oh尼
  • 推荐

这都能金鸡奖吗,转折也太突然了,经历啥了就亲如骨肉啊,都看困了,纯纯大烂片

22分钟前
  • Derek
  • 很差

老套但完整,冲突还是太勉强,但小演员加分了

25分钟前
  • silence
  • 还行

“爸爸妈妈是种星星的人”

27分钟前
  • 七八旧事
  • 推荐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32分钟前
  • 寒水野子
  • 较差

能看哭几遍的电影,题目很大入手很细,细节处见真情,尤其是对于有女儿的爸爸,太有感触了。

36分钟前
  • woodsun
  • 力荐

主演值一分,仅此而已了,剧本烂大街,另外对特意煽情极度反感

37分钟前
  • 黑子
  • 较差

这个方言讲的我尴尬症都犯了…

41分钟前
  • 十五颗白萝卜
  • 还行

事赶事,开篇全是碎镜头摇来摇去。三星给朱一龙和杨恩又。

43分钟前
  • 叙不明白
  • 还行

登顶Netflix亚太区榜首的片子,叫你们这帮不懂电影的伪文青批得跟没法看一样。看短评真把我吓坏了,以为Netflix出问题了呢。结果,我一个国外学电影的,看了短评后才去看的影片,依旧该笑的笑,该哭的哭,完全值得一个年度佳片。话说你瓣伪文青看当代国产片是拿显微镜看的吗?人生苦不苦呀?

45分钟前
  • 子江
  • 力荐

强行煽情,并不觉得感动,只觉得尴尬😳,剧情太拉胯

48分钟前
  • 不想学高数123
  • 很差

A fairy tale.

5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赞同某个热评,虽然女孩儿很讨喜,但总感觉男生很难会对一个陌生小孩儿有这么强的责任感,可能我看得不够投入

54分钟前
  • 火急火燎
  • 还行

手表里外婆的语音简直是泪腺的开关

56分钟前
  • 阿斯巴拉
  • 推荐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59分钟前
  • miu~
  • 还行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1小时前
  • 豆瓣用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