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喀秋莎行动

Секретное оружие,命令“摧毁”,秘密武器,Sekretnoe oruzhie,Secret Weapon

主演:亚历山大·奥斯特犹科夫,维罗妮卡·普拉什凯维奇,蒂莫菲·特里布纳采夫,叶夫根尼· 安德罗波夫,阿扎马特·尼格马诺夫,Anatoli Gushchin,Galina Kukhalskaya,Maxim 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喀秋莎行动》剧照

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2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3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4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5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6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3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4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5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6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7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8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19喀秋莎行动 剧照 NO.20

《喀秋莎行动》剧情介绍

《喀秋莎行动》长篇影评

 1 ) 没有硝烟的战争

“没有英雄,就制造英雄;没有敌人,就制造敌人”,作为一套惯用技俩,仿佛是美国主流政治与建制派系的合谋。

《父辈的旗帜》虽是讲述那场被称为“太平洋绞肉机”的硫磺岛战役,但醉翁之意并不在酒,而是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对政治的讽喻以及表达了渺小个体(士兵)面对庞大体制时的深深无力感。

与后来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类似,影片审视战争,讲述了个体的生命尊严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间的艰难博弈;同时又检视体制,揭示了科层制下的个人与强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无奈对峙。

《父辈的旗帜》是一部有力量、有勇气、有良知的电影,它是反战的,但充满硝烟的战争背后是另一场杀人于无形的政治战争;它是反英雄的,这些士兵的勇敢、反抗与牺牲又使得他们成为了实在意义上的平民英雄;它是反主旋律的 ,但谁说这不是一部渗透着拳拳爱国之心的另一种更高形态的主旋律电影。

 2 ) 《父辈的旗帜》:以他们自己的样子

没有任何惊喜,也不会让我失望,也许因为他已经太老了,老得不屑再玩打开礼包蹦出一个一个surprise的游戏。

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苍老,在《不可饶恕》的时候,在《神秘河》的时候,在《百万美元宝贝》的时候,在《父辈的旗帜》的时候。

这个人是Clint Eastwood,那个老牛仔。

关于战争,关于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战争里被称为英雄的人自己的看法是什么,他们自己的看法如何影响了这个世界,还是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Clint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父辈的旗帜》,在看过那么多的二战电影后,你会发现,这或许会是记录战争的最好方式,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和渲染,让人们了解战争并怀有敬畏之心的最好方法就是真实地记录这个人类文明的怪胎。

但Clint并不想再拍一部《拯救大兵瑞恩》,重现两栖登陆作战的惨烈,他要拍的是人性-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硫磺岛上竖起一面美国国旗并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成为人们的英雄,被接回国内参加政府组织的战争债券促销活动,但他们却在突如其来的荣誉和自我认知之间挣扎,有人无法承担起这种巨大差异,不能认可自己仅仅竖起一面旗帜成为英雄而其他弟兄浴血沙场却默默无闻,有人在巨大的喝彩声中迷失方向,试图将眼前这些人造的光环落实为自己战后的一段富贵前程,也有人配合着这场表演,惦念着并肩作战的死去和活着的兄弟,在无数镁光灯前仍保持着自我。

人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英雄为什么不认同自己,或许可以看看这最后一段旁白: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For the man in front, for the man beside them. And 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the way they really were, the way my dad remembered them.在一片焦土的战场上,士兵无法选择如何去死,但他们可以选择为什么去死,如果我需要英雄的话,我愿意为这份赴死的勇气和真挚的情感向他们致敬,然后,请让我们以他们希望的样子记住每一个人。

 3 ) 非常特别的战争电影

特别在于真实:没有人是英雄,政客只是做秀,人民要的是希望。

没有国家大义,使命感,但真实;好像谁都没有错,事情也只能这么办。

1. 人民看到插旗就认为是胜利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胜利。

从没想过这张照片中的一半人,几周之内都死了2. 成为照片中的一员也是有意义的,看着照片,你就会知道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3. 这不是正式的旗,这只是替代的旗。

升起这面旗子是第五天,后面又打了35天,所以这面旗子代表了什么?

不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可以拿它来去募集资金而已。

4. 但官员也没办法,再筹不到资金,仗就打不下去了5. 街头巷尾的人,看到这张照片,就会重新燃起希望。

看到这张照片,我们就会觉得我们正在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就只是需要你们把他的意义再深挖一下6. 让他们再表演一次插旗,对观众来说只是一场表演,但对他们来说,就是又一次揭开了战争的创伤。

7. 酋长说我受不了的,是人家叫我英雄,我所做的只是不让子弹打中。

8.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讨厌被称为英雄,因为他们只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是我们需要英雄,所以我们希望他们是英雄。

9. 其实他们不是为国而战,而是为他们而战友而死,不愿意抛弃他们的战友别人的评论: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

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

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

人们的麻木。

真实的英雄。

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

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

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

反战的主题。

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

 4 ) 父辈的荣耀

记得之前看谁说过一句话。

现在跳蚤不安蠢蠢欲动得人的幸福,都是他们父辈浴血奋战舍弃性命所患来的,这些是所有夸夸其谈的政客们所遗忘的。

他们遗忘了战争他们遗忘了父辈的荣耀。

 5 ) 被简单化了的战争

虽然曾经在军队服役8年,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军事迷,不仅不能对各种武器如数家珍,而且即使再经典的战役对我来说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名词,比如硫磺岛战役,在没有看过《硫磺岛的家书》和《父辈的旗帜》之前就是如此。

就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关系,我认真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战役的资料,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该战役始于1945年2月19日,3月26日宣布结束,长达36天。

日军死22305人,被俘1083人。

美军死6821人,伤21865人,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60%,四师、五师高达75%,第五两栖军几乎失去战斗力。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和指挥作战的尼米兹将军出于道义的考虑,遵守《日内瓦公约》对隐藏在坑道或岩洞中的日军使用毒气,结果增加了美军的伤亡——影片对此丝毫没有涉及。

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列举这些或许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无论《旗帜》还是《家书》,落脚点都不是战争,对战争中个体存在价值的探究、对英雄主义的质疑和对战争的反思才是Eastwood的目的。

因而,有人说,这两个片子是披着战争外衣的人文思索片。

但是,任何质变都是来自于量变的,对战争的反思自然也不能例外。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亲历战争的士兵,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故事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也是最容易陶醉于欢呼、鲜花和英雄光环的,因此,如果影片中对战争本身投入的笔墨太少,没有残酷的战争和惨重的伤亡作背景,没有来自于真实的震撼力,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达到上述目的,是有困难的。

试想,如果一个士兵积极投身于一场以正义、祖国或者荣誉为名义的战争,而这战争又始终兵不血刃、所向披靡或者伤亡极少,他有什么理由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呢。

在《旗帜》中美军几乎是唱着歌乘船开赴硫磺岛的,如果他们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胜利,谁还会想东想西呢。

《旗帜》中,印第安战士Ira始终在说Mike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但由于影片对战斗的表现过于零乱和粗糙,纵观整个影片,除了能记住Mike参与了插旗并被自己人误伤而死之外,我们对他几乎毫无印象,因此,Ira抱着Mike母亲痛哭不已的场面让人一头雾水。

由于没有惨烈的战争表现作支撑,英雄们因失去身边战友而过分痛苦显得有些幼稚可笑,毕竟没有哪一场战争是可以不死人的。

在《家书》中,日军的溃败是那么迅速,根本无法让人想象那是一个36天的漫长过程。

由于影片过于吝啬笔墨,所以我们无法体会到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弹药物资的消耗殆尽,士兵们因死亡日益临近而受到的精神折磨和心中日渐增强的绝望情绪,因而家书的分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旗帜》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外音:“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但通常他们都未经沙场,他们看事情喜欢简单化,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但事实却相去甚远。

”这些话似乎表达出了Eastwood的本意。

应该说,通过这两部影片他基本达到了向观众揭示事实真相——至少是他认为的——的目的,但他同样把它简单化了。

因而,无论《父辈的旗帜》还是《硫磺岛的家书》都没能达到它们所应具有的力度。

 6 ) "作秀"的力量

今天我终于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美国大片《父辈的旗帜》看完了,这部以二战时期的经典战例—硫磺岛战役为背景,下面说一下故事梗概: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

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

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

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

虽然那几位幸存的士兵不愿充当政府的工具,但是从大局利益出发或者说是在一些政客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将“秀”做到底了。

看完后,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来看和别的影片相比简直弱爆了,可以说导演在战斗场面的时间安排上简直是惜墨如金。

它即没有电影《珍珠港》的风云诡谲的暗战情节,也没有长时间的战斗场面,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简短的战斗片段组成。

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在哪呢?

本人觉得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当印第安人艾拉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时,他选择了去酗酒去打架斗殴,甚至坐过牢(原因不明)。

他最后甚至步行一千多公里徒步从亚利桑那州步行到了德克萨斯州去向哈伦的父亲说明他的儿子也在照片上也是英雄,一次来减轻老人家的中年丧子之痛,也稍稍减轻了艾拉内心的凄苦。

医生约翰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保守医生,但是在内心的无限谴责下,在他临死前终于对儿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对于照片作秀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意的谎言,值得商榷。

因为一方面三位战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安宁,尤其是最后艾拉死于过度酗酒,这可是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的让人伤心之处。

然而反过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战争学的角度看,幸存下来的插旗英雄们通过作秀做宣传,双倍完成了总统杜鲁门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对于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战争损失,这又是不得不褒奖之处。

结语:小小一张图片,却让人们看到了惊人的力量!

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三个所谓“英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苦楚呢?

 7 ) 所有的将士都是英雄

《父辈的旗帜》。

8分。

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制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主演作品。

虽然就我个人观影兴趣而言,它不及《硫磺岛的来信》,但无疑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大片,它是相当优秀的。

很遗憾,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

不得不承认东木老爹的本事,76岁高龄时同时操刀两部这样的战争巨片。

《父辈的旗帜》的叙事手法并不复杂,一条线是父辈们回忆当年的战争场景,一条线是当时的战争,一条线是三位被临时请回国家做宣传演讲的士兵,三条线互动,交叉但不凌乱。

战争的残酷无须赘述,在诸多的影片中,各种桥段各类镜头都有表达;但更残酷的是当仅存的英雄们回到战场时,他们面对的巨大的政治欺骗;而最最残酷的是他们在人们对战争英雄热情过后的正常生活——印第安人Ira死于暴晒, Bradley承包了殡仪馆过着鲜为人知的生活,而Rene后来在做保安看门。

人们需要英雄,但人们也很快就会遗忘英雄。

 8 ) 被牢记的和被遗忘的

《父辈的旗帜》,高中看的次数最多的电影。

而每一次把碟片放进托盘,窗外的天气似乎都是阴沉沉的,就像今天。

全片叙述很琐碎,但故事却并不复杂。

惨烈的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六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奋力将国旗插在了岛上的制高点,并拍得了一张至今赫赫有名的照片。

由此,美国军方和政府要求幸存的三名插旗士兵立即返回国内,以“英雄”的形象为战争筹集捐款。

“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

”老兵对记者说。

登录前,舰队司令吼着:“我不管什么十天的炮击...告诉孩子们到了岛上就得靠他们自己!

”战斗一触即发,死亡在每一寸土地上叫嚣。

年轻的士兵们很快接连死去,血浆和残破的身躯混杂在榴弹掀起的尘土中,弥漫在整个战场。

子弹洞穿着进攻者的身躯,火焰灼烧着防守者的尸体。

刺刀染上红色,或是泥土的黑色,没有仁慈。

一个漫天飞舞着照明弹的夜晚,军医doc和一直跟随他的iggy躲在散兵坑中。

黑暗处传来惨叫“corpsman(医务兵)!

”doc告诉iggy呆在原地便出了散兵坑。

那名伤兵已是肚破肠流,无生还的可能,doc给他注射了些吗啡便返回散兵坑。

但iggy却失踪了,doc焦急地寻找中发现,他们的散兵坑竟在日本兵的地道口上方!

doc向着黑洞洞的地道喊叫着,“iggy!iggy!”,没有回答。

第二天,其他士兵在一个洞穴里找到了iggy,已经被残忍虐待致死的iggy。

doc沉默的站在洞穴的门口,无法说出一个字。

战争结束后,过着平静生活的doc常常被噩梦惊醒,梦里他听到“corpsman”的叫喊,他寻找着iggy,不停地呼喊着,焦急的,却无力的呼喊着。

这就是“英雄”,照片中的英雄,油画里的英雄,雕塑中的英雄。

他们为国家举枪射击,看着战友死去,他们年轻的岁月里已承受了太多可怕的阴影。

他们知道这战役的重要,占领了这岛,B-29才能直飞日本列岛进行轰炸。

而他们也同样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易逝,弹片横飞的战场,那将是带给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惨痛伤痕。

谁可以理解?

只有他们的战友,那些在战场死去的,或是幸运的活下来的人们。

这些,都是他们无法忘记的。

除了doc,还有两名幸存的插旗士兵同样令人关注。

始终反感四处宣传的印第安士兵Ira Hayes和处处拉拢势力的Rene Gagnon。

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士兵,在面对如明星版光环笼罩的待遇时也是矛盾频发。

对于ira而言,作为印第安人的他本来就处处遭讽刺和歧视,他酗酒癫狂,因为脑海里无时无刻不是那些战场的零碎记忆。

那些记忆如电闪雷鸣般敲击着他的灵魂,让他痛苦不堪。

于是,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ira重返战场并音讯全无。

而rene在战争结束后,头顶的荣誉却顷刻烟消云散,空有一枚勋章的他也注定平凡的活着,在一家公司做门卫。

许多年后,有人再看到ira,他已是贫穷潦倒,最终因酒精中毒躺在了牛棚里。

始终是被遗忘的人吧。

被战争的残酷割伤心灵,又被社会的现实碾碎心灵。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法言喻的悲怆?

或是消沉在老头旧色调的镜头里,那走在德州农场荒凉道路上的萧瑟背影。

片尾淡淡忧郁的钢琴声响起,插旗的士兵们到山峰后的海滩玩耍。

iggy和其他士兵们叫喊着,doc,快来啊!

海浪扑在年轻的人们身上,溅起雪白的水花。

镜头摇向远方,密密麻麻的舰队上空,满是云朵和阳光。

即使此片在上映时的评价并不高,而人们更乐于推崇它的姊妹片《硫磺岛家书》,我仍然一次一次的为那些台词和画面感动。

老头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我知道这不是一部让你热血沸腾的电影,这是一部需要你静静的去欣赏和感受的电影。

选择一个平静的天气,偶遇一个平静的心情,然后再去观看。

那么我就没有浪费时间。

 9 ) 老东木的二战情怀

看过《硫磺岛的来信》之后,这一部电影也是必看的。

同一个战役,由同一个导演在同一年拍摄了两部电影,前后脚上映,分别从交战的两方入手,虽然题材不太一样,但都是反战的主题,这样的情况影史上不多吧?

老东木就任性地玩了一会。

所以观众不用诧异为什么两部电影有些镜头的画面几乎一模一样,因为两部电影几乎是同时拍摄的,是不是一个剧组我不清楚,但是道具什么的肯定没换。

上一部是讲家书,这一部是讲一张插旗的照片引发的故事。

照片在美国国内火了,插旗的士兵也就成为了英雄。

所以政府把他们召回美国,巡回各大城市,参加美国军债的发行游说。

这部电影战争的场面比较多也比较惨,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点像,士兵参加的活动越多,越不如在战场上舒坦。

为了卖军债,政府明知有一个士兵不是插旗者也不在乎,对于当局者来说,谁是英雄都一样。

而英雄的风头一过,又有几个人会再记得?

两句台词印象比较深:那些死在硫磺岛上的才是英雄。

他们怎么能想到我们可以用银质餐具吃饭?

(大意)

 10 ) 迟来的安魂曲

刚看完了《父辈的旗帜》,这部电影已经上映超过半年了,在上映前我就很期待,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把它搁置到现在。

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网友对它的评论。

因为,近两年很多新拍的战争片都很让人失望,所以我习惯在收碟前到论坛上看看网友的评论再做决定。

关于此片的评论大多类似“战斗场面一般,全是小打小闹,而且在全片中比例极小”、“主基调阴沉”、“破坏英雄形象”等等,于是,当时仅仅注重“看打仗”的我和它保持了距离,直到...今天,我不用什么“杰作”、“伟大”一类的辞藻来称颂它,但是,我的确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不是被一颗炮弹炸飞一打人震撼,不是被抱着炸药包高喊着万岁震撼,更不是被所谓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震撼,震撼人心的,是人性,在战火中闪现的人性、在官样宣传和蒙昧大众前颤抖的人性、更是美国人敢于面对自己昔日对人性的误解和湮没的勇气!

这是一部让人从头到尾都在思考而非玩赏甚或狂热的电影。

二战中一幅经典照片“硫磺岛上的旗帜”,被报纸登载后风靡全美,一时间成为了美军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并被政府大肆宣传,而照片中的六名士兵更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自然而然地,特许回国、接受访问、总统接见,甚至全副武装在体育馆“做秀”等“殊荣”接踵降临到照片上六人中的三个幸存者身上。

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所想得那么“壮烈”:照片中的场景只是战斗间隙毫无“激情”的一次插旗而已,甚至还是把第一面旗帜换下后的第二次插旗,而第一面旗帜则被海军部长作为“陆战队非凡勇气的象征”而下令摘下收藏了。

所谓英雄,只是普普通通、正巧帮了把手的士兵。

他们目睹过战友的惨死,经历了同伴的苦撑,认为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做得太少了,觉得那些牺牲者“都是好人,死得太不应该”,但他们却忽然因为官方的宣传需要而忽然被镁光灯包围,被于自己毫不相称的荣光笼罩。

于是他们陷入了愧疚不安的折磨和深深地迷茫,但舆论却不容他们想这么多,当一名印第安士兵试图告诉范格里夫特这一切“都是狗屁”(That's holl a piece of bullshit!)时,却被后者威胁说这种对士气的破坏是不可容忍的。

于是,他们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闹剧,人们需要的不是他们,只是“英雄故事”,他们只是凡人,真实的凡人,而真是和平凡,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这种强制的荣光在片中有一个形象的化身,即Rene的“未婚妻”,在Rene发表演讲时,他走上台挽住平生第一次见面的Rene宣称自己是他的未婚妻,观众立即激动地鼓掌欢呼,Rene一时有口莫辩,人们评论道“看她多迷人,不愧是英雄的妻子!

”多么可怕,只要给人们一个基点(插旗照片),人们就能顺理成章地无限联想下去,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的媚俗癔症中,当事人只能闭嘴,否则难免身败名裂。

由此让人联想到国内曾经对航天英雄某某某和试飞英雄某某某的宣传,让他们得到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但拉着他们四处巡回“报告”、“走穴”就太过疯狂了,甚至还让其妻子上台从丈夫的生活细节中总结其对党和祖国无限忠诚和奉献精神!

不过似乎国人很热衷于此,但我发现,其实航天英雄在这些闹剧般的节目中,神色是冷然的,这才让我对其有了一分钦佩。

......好像扯远了 插旗英雄们因为时代的需要而被病态的哄抬,自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遗弃,战后他们生活的很平凡,那个印第安人更是凄惨,一直无法从战争带给他的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在社会底层飘荡,最终酗酒而死。

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正是插旗老兵中的一个,再隐藏了整整半个世纪后,他向昔日战友的儿子道出了这一切——“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凡人”。

这是对那些被误解的人们的告慰,只是它来得太晚,他们大多早已带着人们的误读悄然离世,所以,《父辈的旗帜》更像一支迟来的安魂曲。

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被摧毁,生命也面临毁灭,他们被战争机器推动着互相厮杀,有些人在血与火中任然迸发出生命的呐喊,于是他们成为了英雄,但却被人们以各自的偏见误解,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传诵英雄,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塑造成为战而生的机器,“殉教圣者”、“民族英雄”、“无产阶级战士”,人们记住了他们的事迹、记住(甚至是夸大的)了他们的信念,却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凡人,有情感、有痛楚的人,所以我们迷醉于征战,不知其返。

让我们默念一遍照片中六个凡人的名字 ,然后忘记他们Ira HayesFranklin SouleyJohn BradleyHarlon BlockMichael StrankRene Gagnon

《喀秋莎行动》短评

现实和回忆的交叉闪回太他妈令人厌烦了,如果是在电影院看的话,绝对受不了。战争场面拍的还可以

5分钟前
  • wosla
  • 很差

很久以前看完小說的時候,就對這部電影沒有信心…… 故事不能說是單薄,視角單一問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讓人失望……

10分钟前
  • 神之眷
  • 较差

和《胡佛》一样,时空错乱,媒体时代的英雄都是按需而造。

13分钟前
  • Hugogo
  • 还行

永远会记得影片中的一段画面,高大威武的战舰在海上横行,一望无际,落水的士兵在拼命呼救,人们从欢呼变为冷静,“不会停的,已经停不下来了。” 这一隐喻不禁令人想到战争下的人们,当巨大的战争轰鸣震栗着人类世界,人们的情绪愈演愈烈,一切都停不下来了,直到破碎的那天,沉没的那天。政客们发动了战争,年轻的孩子们却走向了战场,即使是英雄也成为了政治的过场政治的游戏,没有亲历战争的人们用自己的想象编织了一束花篮,戴在那些他们见不到的已死之人的胸前。交叉剪辑作为提升叙事效率与调动情绪氛围的作用用在这个故事里本身没关系,但有些地方感觉有点碎,反而影响了情绪。加之对老外太脸盲了,群像加交叉剪辑让我对人物的定位产生着模糊的印象。

18分钟前
  • 动力二踢脚
  • 还行

影片结尾的真实照片让人动容。“英雄”是什么,可能只是由于某些需求在时代或形势下被赋予的一种称号罢了,人们也许称赞也许崇拜,也不过停留表面,事过后有又谁记得这些“英雄”是谁?这些“英雄”又如何被对待?放大历史,微观之下是鲜活的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感,只是他们的命运被融入了历史的洪流。

19分钟前
  • CuRry_常喜舍;
  • 推荐

想表现的东西有点多,感觉都不够深刻不断的没有时间点的闪回,以及被采访人物的穿插,使影片显得凌乱靠旁白表达主题,挺淡的

21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

他们之所以出生入死,是为了战友,他们或许是为了国家而战,但献出生命是为了朋友,为了他们同甘共苦的人,如果想真心纪念这些人,应该记住他们真实的面貌

22分钟前
  • 太空超人
  • 推荐

蓝光重刷。看睡着了。战斗场面比《硫磺岛的家书》多了一点,虽然战役经过依然混沌,但多了些记忆点,比如在小峡谷用一杆机枪孤独阻击美军的那个日本战士。把国旗插到硫磺岛上著名照片里的三个士兵,返回国内巡回募捐,三个人或多或少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质疑,但两小时的片长,都没讲清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无论是照片上被认错的士兵,还是印第安战士遭受的歧视,或者主角日后惨淡的人生,似乎在表达战时状态的混乱与非理性,然而这些问题有多少是值得解决的或是源自主角们个人的问题?看上去未免矫揉造作吹毛求疵。而不断闪回的战场画面跟他们巡演状态都无呼应,看着像乱剪的,尤其他们重演插旗时竟然密集加入了四次无关闪回,这操作简直精神病。几个主角的部队是负责攻克折钵山,这作为战役重头戏和剧情重要支撑,电影里居然没什么展示,非常失败

2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题材不错,拍摄混乱。。。”

28分钟前
  • She
  • 较差

一看见导演是东木爷爷,就觉得肯定又有一番说教

33分钟前
  • 宇田川宙子
  • 较差

故事插叙的有点削弱了连贯性。不如后来李安的比利林恩。看结尾演职员表,Music by Clint Eastwood.

36分钟前
  • k-pax
  • 还行

如果日军士兵真的像电影里一样,个个厌战,不愿意打仗,那硫磺岛战役是怎么打的这么惨烈的?难道美军是和日本废宅召唤出特摄片里面的超兽战斗?

39分钟前
  • 孙溢
  • 很差

7分:惨烈的战争通过微观的描绘与穿插的剪辑方式,得以细腻、动人地呈现出来,进而反补战争的全貌。故事是对美国精神的讽刺,也是对世界范围内英雄的普遍质疑,很多时候,英雄的诞生只因普通人的需要,虽然,有些人真的是英雄……

4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伊斯特伍德还是老老实实演戏吧。故事是不错的,但是电影拍的很一般。失速的节奏,混乱的剪辑,混乱的人物交代,看完后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中场战事的灵感来源于此么

47分钟前
  • David&Movie
  • 较差

纵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会发现有他自己所特有的道德伦理体系。《父辈的旗帜》同样如此。但借着战争的外衣,想要表达反战的思想,让人思考战争中的政府,媒体等外界力量对战争的参与与利用,同时也描写战后,那些所谓英雄的生活。虽然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总体感觉有点混乱。

51分钟前
  • 小黑大白
  • 还行

【7分】三个时间的嵌套,最开始和旁白是现在,即老年时间,接着转向硫磺岛战争,交代人物关系和背景,再切到战后,在巡回募捐的过程中不断穿插闪回,补全战争过程。虽然这种闪回切合战后ptsd的心理状态,但前半部分时间来回闪确实让人有点发懵。故事上努力消解(或反思英雄叙事、宏大叙事,我喜欢。

55分钟前
  • 坠落幻觉
  • 还行

身亡的战士们被遗忘了,躲过死亡的成了政府为绝望的民众设置的英雄;胜利的旗帜被永久铭记了,而其实,那些死去的无名氏们才是真正英雄。

59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推荐

面对谎言的勇气?我们需要英雄

1小时前
  • 方大圆
  • 力荐

频繁的跳跃和剪辑固然更好地表现了残酷与荒谬,但还是叙述和节奏有点乱以至于重新看开头才了然一些起因。国家层面的宣传机器和个体的意志相悖时,普通人就更难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艾拉酗酒致死固然有战争的摧毁,又何尝没有宣传的违心与压抑呢。hank的母亲后来才意识到儿子其实是无名地死去;iggy从地洞被敌人抓走遭受折磨;两个人死于友军的炮火下;还有那个一开场就落水的官兵。最有意思的是,电影以及翻拍的原著,影片里的叙述者,医生的儿子,17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当年也可能不在照片上,而是第一批插旗的人。张扬如富兰克林也在家乡没什么朋友,除了高高在上的肉食者,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20.4.20-21

1小时前
  • Hana-bi
  • 推荐

赘述太多太多,逼着人快进。。演技让人失望

1小时前
  • littlewin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