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影正经有很多不错的,或许予告犯并不能算最佳的一部,但在我心里,它却只能是最棒的一个。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已经被各种剧透,因为喜欢toma,所以宣番一定会跟,所以相关消息一定会关注,加上户田惠梨香实力女主担当,toma和洼田小哥的对手戏……已经没有不关注的理由了吧。
从日本开始上映,上海院线上映,到字幕组放出视频,中间等待的煎熬就不说了,身在二线城市的痛苦你们是不会懂的_(:зゝ∠)_。
予告犯是漫改,这种画面对画面的改编相对于画面对文字的改编,还是轻松一些的吧,在拍摄上和叙事上,基本等同于剧本了。
参照漫画又看了一遍之后发现,台词改动并不大,这得给编剧省多少功夫,漫改大有前途啊。
有朋友说,感觉有一些地方的感情戏处理的并不周全,还有点楞,比如最后户田惠梨香抱起toma一段,觉得有些突兀,确实如此,但感情推至此处,如果只是平平,也说不太过去哇。
两个人其实已经神交已久难道你没看出来么,请自动忽略我一本正经的胡言乱语…… 对于我来说,予告犯的出现,给我带来了力量,这是真的。
不光被片中的角色感染,也佩服漫画原著的年轻有为。
想着日本漫画界竞争的激烈,大家都是蛰伏在冬雪里的渺小生命,但有人却能够一点点储蓄力量,这让人震撼。
就如同佩服西给强大的行动力和精神力一样,这一点或许是所有创作着所共通的,只要心中还怀着一些执念,坚持着自己的坚持,生命自然会放出光彩呢。
予告犯是单主角故事,从报纸男在网上发视频开始,警方开始介入调查,中间插叙盖茨在原单位如何被虐、社会大环境的恶劣、小职员失去尊严的存活现状,到盖茨痊愈后多次找工作未果、与四人组在工地相识、共同杀了没人性的老板,警察一点点搜寻到关于四人组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揭开谜底四人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帮不惜卖肾结果客死异乡的菲律宾少年寻找父亲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
“只是这样?”只是这样。
盖茨是英雄吗?悲剧式的。
这个故事中他必须要死,才能让大家明白他的决心,也只能让同伴都活下去,才能感受到盖茨内心的温柔。
这样一个亚撒西的青年,却在社会中四处碰壁,真是没天理啊,或许大家有过这样的感慨,就像谷阿莫吐槽这是一个有空白期就找不到工作的奇怪国度。
但大家仔细想想,无论是虚构中的那个世界,还是现实中的无论哪个体制中这个世界,人类从来都不是被公平对待的生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残酷。
老实人永远会被欺负,善良人终究难以维系纯情。
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那么一个天真又善良的孩子,它时刻在盯着这个世界,好奇又怕生。
它有时会在故事中出现,会在荧屏上活跃,在这些内心构造的各种各样的世界中奇迹一般的生存着。
它甚至成了我们心中的执念。
没一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好也不坏,或许从内心深处还会自觉不自觉的偏向于好人多一点。
“世界上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难道不是这样嘛。
人的复杂性,从下生的那一刻便开始,纠缠不休又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当故事推动着盖茨一步步走向深渊时,就是梦醒时分。
我们为这个执拗的人流泪,为这个聪明的人嗟叹,为几人心中那份正义鼓掌…… 洼田小哥在警局说的那番话,你明白吗——“你是不会明白的”。
报纸男视频上的弹幕,你懂吗——“小职员有什么自尊可言”。
每一个细节,都透漏出创作者的心结,或许那时那刻作者正为了在漫画的世界里拼命争取一席之地而拼搏,虽然内心伤痕累累。
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在这个世界上,但我们仍相信人生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就如同我们内心觉得自己绝对是好人一样。
说不上好与不好,也谈不到价值观什么的。
就看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中二,有时候觉得扯淡,有时候又觉得可恨,有时候觉得绝望,但是没有出现感动的情绪,就是很微妙的。
就像我现在看我以前写的日记,也是微妙。
感觉不认识这个人。
麻木到一定境界了吗?
不是,只是开启了屏蔽技能。
然后特别特别难受,就是他挂的时候。
警官摸了所有人的脉搏,唯独他是停了,唯独他是冰冷的。
就觉得他特傻,但又有些理解他。
题外话:可能是因为Toma酱演的,还是不太希望他死。
【对哦,你还可以努力呢。
】会滋生这样的情绪的。
哎……PS.当时看预告的时候,特喜欢那个带感的BGM,结果通篇并不多,然后ED听了完整的,挺好的,有点儿满足。
报纸男直播时的那些弹幕们。
在此说的所有弹幕都是电影里自带的日文弹幕,并非a站b站弹幕。
在此说的所有弹幕都是电影里自带的日文弹幕,并非a站b站弹幕。
在此说的所有弹幕都是电影里自带的日文弹幕,并非a站b站弹幕。
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
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剧透慎入。
☆(´・ω・`)★☆(´・ω・`)★☆(´・ω・`)★☆(´・ω・`)★☆(´・ω・`)★好久不写影评了,看完这片有些话不吐不快,短评写不下,决定在影评这边写一写。
预告犯在宣传的时候,突出了一个概念:报纸男x警方x舆论 的三方角力。
报纸男警方都好理解,舆论是什么,在这部电影里用两种方式呈现:投票(视频的赞与踩,议员的水军投票),以及直播视频的弹幕。
报纸男最开始做直播的时候,弹幕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差评。
少有质疑他的做法,基本上都属于那种“你谁啊这么拽”这种地位上、身份上的不认同。
这种不认同大概属于“你凭什么去制裁”“凭什么是你去制裁”,而前提是,大家都知道食品厂是错的。
接二连三的预告、“私刑”给大众带来了刺激,大家开始逐渐期盼着报纸男的活动(在此我要骂一下那个指责强j受害者的傻x。
)。
期间随着报纸男们行动的不断增多,大众开始逐渐认同和欢迎报纸男(洼田小哥的出现和模仿犯的出现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这个事):认同与共鸣,在奥田发表了“自尊心”那条视频时,达到了顶峰;欢迎与期待,在扬言抹杀议员的时候达到了高潮。
这个时候,报纸男的行动看似是没有辜负舆论的。
而作为观众,心情和电影里的直播弹幕也是同步的,报纸男似乎说出了大众的心声,报纸男似乎是大家心目中的草根英雄——当然,看热闹的心也是非常强烈的。
随后剧情急转直下,电影里的弹幕所反映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此时作为观众已经知道了报纸男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而电影中的“弹幕”却依然停留在“冷漠地看热闹”,而且因为报纸男没有杀掉议员,所以冷嘲热讽的意味更加浓郁。
此时,报纸男、片内弹幕、警方、电影观众,四者的阵营又变了。
报纸男警方(toda)观众似乎走在了一起,片内弹幕站在了对立面。
报纸男要自尽了,片内弹幕刺眼到不想看(有条感慨奥田“卧槽贼帅”的最喜感)。
最恶心的还属他们四人倒下之后,片内弹幕说什么“好无聊”“浪费我的时间”之类的,简直气得我要摔电脑。
toda砸掉直播摄像头的时候,简直拍手称快。
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大概也是导演想体现的部分吧(包括之前奥田的领道和那些同事,垃圾场人渣大叔),人命面前,片内弹幕的戏谑语气在这里特别的讽刺。
这就是个堵心的片儿!
心塞好点之后,想想那些冷酷的弹幕,突然想到一点:也许奥田他们也利用了这些所谓舆论吧,无论是抹杀议员,还是引导舆论混淆警方,奥田他们大概也把舆论作用计算在棋盘内了吧。
最后,说说这个结局——典型的“悲伤的he”。
奥田死的时候我都没哭,回忆杀他给胖墩买寿司那里,我眼泪就忍不住了⋯⋯再往前,他嘱咐大雄,说要他珍惜。
奥田要孤身赴死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后来伙伴们依着奥田,把所有罪行都推到他身上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奥田的心愿真的实现了,他的这些朋友是懂他的,是没有辜负他的。
短评里有个说“这份温柔,才是正义”的朋友,我看见就笑了,笑的时候也深以为然——就知道是在说toma的奥田和龙崎,在此不细说,避免剧透双龙,不过奥田和龙崎的命运,有类似之处。
悲伤的大团圆结局——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可是你不在了。
你会保佑着你这些珍贵的朋友们的吧。
毕竟你是如此的温柔又从容。
日本的犯罪片,怎么说呢,首先就是小家子气,很少有大场面或大气磅礴;其次,就是犯罪者都有看似及其正义的理由,无论多么牵强;最后就是警察莫名其妙的被罪犯牵着鼻子走,直到最后莫名其妙的破案。
本作在以上莫名其妙中还加上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惺惺相惜或感同身受的泛滥,直至最后绘里香莫名其妙的抱着奥田尸体哭喊,演员演的投入,而作为观众的我,实在不能理解……
其实我主要想表达的内容140字绰绰有余了,不过我是话唠啊,所以,下面进入正题。
在看电影之前,我看了一集电视剧,因为对于里面一些传递出来的东西不太接受,所以就没有再追了,然后因为toma看了电影版,电影的中心并不是想通过他们的行为去惩恶扬善,而是帮他们的一个去世的朋友找到他的亲生父亲。
在电视剧中,里面的模仿者试图用大众的所谓的正义感去解决一个案件,这是很荒谬的事情。
虽然他这么做的前提是法院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公正性,但是民意就真的靠得住吗,顺应民意就是顺应正义吗。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看李狗嗨的时候,最后一集,古美门研介说过一段话:真正的恶魔,正是无限膨胀的民意,是坚信自己是善良的人,对落入阴沟的肮脏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
所以在电视剧预告犯里面,那些通过投票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的行为,荒谬至极,那些做出选择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你以为你是上帝吗,你有什么权利去决定这些,你以为你看见的就是事实吗,只不过是可悲的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了吧。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美剧基于“辛普森杀妻案”改编,里面,辛普森有着杀妻的重大嫌疑,却因为他雇佣了全美最好的律师团,然后无罪释放,如果你去了解一些这个事件的始末,你们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明明就是他杀的,为什么让他无罪释放。
为什么,是因为警方的处置不当,致使关键性证据的遗失,所以,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辛普森就是杀妻的人。
所以,你的对于辛普森就是杀妻的人的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
还记得李狗嗨第一季第一集最后,古美门帮黛负责的嫌疑人脱罪,但在这一集结局,那个男人却阴沉的说着要让法官去死。
于是,黛开始怀疑,那个男人到底有没有犯罪。
而他有没有犯罪,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对了,上面古美门研介说的那段话,是在法庭上辩护时说的,也许他也只是为了赢得这场官司而说的。
但是,就像知乎上有人说的,古美门其实是尊重司法的,因为他是利用法律来赢得官司,他是尊重这个规则。
而那些人,就像预告犯里面讲的那些人,他们是不尊重规则的。
所以啊,带着自己的判断活着吧,小心不要被人操纵了你的思想。
最近这方面的书,影视剧看得有点多了,内心都有点抑郁,不过我一直相信一句话,真正牛逼的人,不是那些看尽人世间丑恶的人,而是那些在看尽这些以后,还继续热爱生活,相信这世间还有美好的存在的人。
也许,这样的人生信条,也是有人说出来引导一部分人的思想的吧,谁知道呢。
要是一直纠结于这些问题的话,那就别活了。
但是,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很多想去看的事物没有看到。
所以,活着真好,毕竟久不久就有什么活久见的东西出来呢。
我还想看着toma在舞台上唱歌呢
个人觉得剧本还是有比较大的问题,节奏控制不好,尤其是在中后部,叙事让人摸不着头脑,差点错过最后最精华的部分。
看到最后哭成狗,奥田帮小萝卜头找到了父亲,帮rocker做了大事出了名,帮胖子实现了吃寿司的愿望,而他自己,也在帮助朋友之后,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帮助了他们,特别是眼睛仔这个还有留恋的人。
太心疼奥田了,哭瞎。
上一次看Toma的电影还是脑男,这一次感觉toma的演技更有层次也更自然了,最后沙滩那一段,真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
邪恶是道路,善意是终点。
批判社会的恶意(蔑视,嘲笑,讽刺,谩骂,尤其是那个弹幕凸显),影射小人物生活的痛苦只占一小部分,继续生活的鼓励占大部分。
最后女警官吉野绘里香与奥田宏明相抱,可以看似对这个世界的和解,他们之间生长经历相似,只不过他们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就像女警官所说:“这个世界还是值得活的。
”奥田宏明生活在社会底层,见过人间残酷的东西,但他还是有心底那份善良。
奥田宏明为了瘦子的愿望,帮他找回爸爸,策划了这起网络审判的案件,也为了其他3个人的未来,想好了替他们开脱的路。
这起案件也替关西完成了想大干一场的愿望.在他们服药前,也完成了胖子吃不回转的寿司。
开脱后的眼镜也可以去找他的幸福。
奥田在沙滩和朋友一起吃寿司时,也完成了有朋友的愿望。
他说了一句:有你们真好。
前半部分有些许压抑,最后回归于温情。
女警官说:可以向别人求助啊。
这个让我想到警察不太为小事出马,立个案后根本毫无音讯。
如果不用这种涉及政治家的案件,这么会出动像影片中查人背景这么高效率的公安呢
2日本犯罪片是很注重“人情味”的,相对于那些看起来比较严肃或压抑的类型片来说有点不太一样。
比如说你要是用现在我们常用的网络暴力来攻击我们身边所有人,那就很有可能会引发观众对这类视频内容与手法更深一层了解和讨论。
但是这类“社会问题推理”难免使整个故事都显得过于“道德化”,从而削减了题材本身的张力,让人觉得意味不明。
如果说最后的拥抱和哭泣都显得太落于表演痕迹,那唯一削弱了这一感觉的也是整部片子最可圈可点的一段:桥下,垃圾排水口,男主犯和女警察的追逐戏。
在进入真正的舞台场景之前,整段路程就被拉得很长,并在人物(物理)行动线上加入了许多遮挡。
在不断的空间转折中,观众逐渐发现这场追逐的跑道比他们想象得还要长,由此,主人公的情绪也被相应延长。
在此过程中,色调氛围也发生着变化,最为明显的一幕在于女警察追入舞台空间前,整体色调为暖,环境是硬质的天光;进入之后,整体色调为冷,光线也人为地处理成非常过分的柔光。
与其说是追凶简直是在恋爱不是么。
要的也不是紧张刺激的追逐,而是二人近乎力竭后,以拖沓的脚步保持的一段恒定的距离。
同样的方向和无法缩减的距离成了这部剧直到最后的隐喻。
与其掉眼泪和拥抱,不如在明亮灿烂的污水池里互相喊话让声音在墙壁上回荡呢。
ps:荒川良良真是可爱
头上罩着报纸的神秘男子现身网络,宣称要对行为不端者进行惩罚。
网上舆论原本不以为然,没想到报纸男真的不断将宣称付诸行动。
舆论随即转向,开始围观、起哄,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报纸男的粉丝。
警方对一起起预告犯罪非常重视,但始终无法摸清报纸男的底细。
其实报纸男是一个团队,几名成员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沦落为社会底层。
他们在一个废品回收场里相识,一起见证过生死,经历过磨难,结为患难之交。
他们痛恨这个世界的不公和社会的冷漠,报纸男是他们向世间发出的呐喊。
警方带队的吉野警官在了解真相之后,开始同情他们的遭遇。
报纸男的核心人物,主人公奥田,本是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吃苦耐劳,技术过硬,却因为不是正式员工,最终不但丢了工作,甚至无家可归。
这对日本社会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影片也摆出了一副准备大肆控诉的架势,可是最后却收在一个温情脉脉的结尾上,有点儿虎头蛇尾。
另外,影片前半段有意表现网络群氓隔岸观火的冷漠心态,网络舆论容易被利用和操控的墙头草特点,可是这些在后半段也都不了了之了。
结尾处,观众的关注点全在户田惠梨香扮演的吉野警官抱着生田斗真扮演的奥田仰天长啸了。
不能怪观众庸俗,导演就是在这样引导观众。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这是一部让TOMA耍帅耍到无以复加的剧,刚要为TOMA的悲壮赴死找一个发泄口的时候,结局又温馨到让人觉得世界充满爱。
TOMA的死太具浪漫色彩了。
又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
挺喜欢网吧小哥说的那句,不管是多小的事情,如果想着自己也能帮到别人的话,人也是会行动的。
日剧日影总是这样,总能让你从这个世界最深的绝望当中,看到希望和美好的存在。
这种方式,是通过把黑暗的一面无限放大,到你甚至怀疑,成人的世界真的有那么阴暗么的地步。
而其所宣示的温暖,也是细致到肌理的,发人深省的对于人文关怀的思考。
日本人总是“自卑的”,总是在反省着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忽略或渐渐淡忘的社会问题,这点可以从影视作品反映出来。
而且,他们总是善于把大家欲盖弥彰,或者提起来会觉得不舒服的东西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我不记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电影表现手法了。
总之,这些题材让人看了或许会产生不快,不舒服甚至沉重的感觉,哪怕到最后是用温暖的结局圆过来了的,也好像往往充斥了悲剧色彩,然而,那些却往往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日本人的这种自省能力我是很佩服的。
一个无论多么发达的社会,还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不断的自省,能够逐渐改善,我觉得也是很好的,而且我觉得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是拥有相当的影响力的,在这一点上,我觉我要是我国可以再努力一点点,能够有一些兼具话题性和影响力的旷世奇作就好了。
而且我知道我们不是没有,而是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大家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去看看盲井就知道了。
说的有点远了,再一个想说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每年一到太宰治忌日这天,都会有一些拥趸者模仿他自杀,中央线时常会树立起人身事故的原因列车一时停止的站牌,这一时期,日本的地铁站是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的,为什么呢,你一定会觉得日本人这是有病,不像咱中国人,有一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积极心态。
没有为什么,他们就是把生死这种东西看的很轻,他们并不认为死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有时甚至还会拉着全家去死,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爱樱花的刹那凋零之美,都是含有这种生死观的表现。
TOMA四人组选择自杀,看着挺平静的,虽然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死成,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似乎珍惜别人的生命要远远大于自己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条定律,似乎在日本社会,至少自日本人心中,并不是十分的适用。
我倒是意外地挺喜欢这么耿直的日本人的。
有时候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要顾全他人的这种像傻子一样的行为。
非常平庸的电影
【谷阿莫】 有事情不和蜀黍说,要去兜圈子曲线救国,可能才是电影打开的正确方式吧。但是最后大家的愿望都实现了呢~ 心里有些怪怪的感受,真是一言难尽
尬
一种极端的可能,逻辑自洽。意外的有点温柔。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办,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大环境是背景,即使是底层,也互相帮助,也让人心疼。一点小小的心愿。
人生中第一次,为杀人犯心疼落泪。人生中第一次,觉得杀人场景是如此温暖而哀伤。我没有经历过“报纸男”那般残酷的人生,但看了不少反映日本底层人生的纪录片,在那些无国籍者、单亲子女、贫穷人家、抑郁症患者、自杀者、流浪汉的人生里,永恒的绝望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最后我像女警一样痛哭流涕。
日系导演总能把任何题材最后都处理成治愈系....
即便带着日剧/日影滤镜来理解也过分浮夸 就…离谱
最后的目的揭晓,泪目啊,他的梦想不过是希望有朋友。
被嫌弃的toma的一生、话说一开始我差点认成李敏镐…
20200309 720P 43"
隔靴搔痒。只有我圭我洼我坂口能看
垃圾
原来是替菲律宾小蝌蚪找爸爸的纯真故事!看的只想翻白眼……
我敢说如果主犯不是生田斗真我一定不感动!!!没有他都没有看后续剧的动力了!户田惠梨香不适合这个角色。而且整体铺陈虽然还是觉得有些刻意,但因为Touma我愿意给多几星,虽然他这么帅根本就不可能遭受这样的冷遇,不符合人设。2017第一部电影就看了这个,还是应该给个四星。
让我对现代日本电影彻底失望的一部电影
本来觉得非常生硬,但是给结尾加一星~
熟人很多,但剧本真的不行,浮于表面,并未探知内心,电影主旨深度不够,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逞英雄而自杀嘛,好死不如赖活,底层人民的心声,大家都在经历,既然活着,那就有存在的价值,性格决定命运,五个人的性格不一,但四个人内心都还有梦想和追求,只有男主无力活着,基调是灰暗的,压抑的。起初觉得女警察不谙世事,但后面强行洗白,透过河水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一言难尽的电影,够不上悬疑,而且女警察出外勤竟然穿裙子+黑丝,真是不专业了!
帅到没朋友?
逻辑褊狭,情绪短促。
好中二~hahah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