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不仅仅展现了自然灾害导致的残酷过程,更展示了人们对于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一切决策在道德,法律,伦理下的公正。
是一部好片子。
演员演技全员在线。
我认为特别好的是片头。
太好看了,极其具有张力,音乐也非常震撼。
从制作上讲,整体的画面色彩也好,运镜转场也好,特效也好,镜头语言也好,都是top级别。
从逻辑上看,代入美国去看,发生的一切都是可理解的,换句话说,是符合逻辑的。
最后,能让观众引起思考,思考美国政府,思考医院管理层,医院医生,患者,避难者的种种方面,确实很不错。
说说我认为的不足,虽然是迷你剧,但只用了一集讲述飓风,有点不太够。
其次比如镜头给到起降平台的破旧上,我还以为要出事,结果并没有。
还有些细节交代得不是非常清楚。
所以,扣一分吧。。。。。。。。。。。。。。。。。。。。。
最后题外话,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固然强大,但在这种危难之际,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对抢险救灾的作为远远比不上我国。
论危难时刻的人心凝聚力,我国毋庸置疑的第一。
再说个题外话,我国啥时候才能拍出这样水平的灾难电视剧,注意是电视剧。
我国也经历过那么多灾难。
如512大地震,南方雪灾,近期的河南超大降水,疫情。
随便哪一个的一个局部都有无比庞大的拍摄创作空间。
不知道是政策原因不让拍,还是人心浮躁因为不挣钱不想拍,还是没能力拍(这个我认为可能性最小)。
这剧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看得心情好压抑。
全剧演技都还在线,穿插着当时真实的灾害影相,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国外真的什么都得按流程,那么死板,在遇到流程上没说的就脑子一片混乱开始慌乱了,希望现在大家能改善这个问题了。
另外,这种遇到紧急情况还打不通电话只能发邮件太生气了,问题是至今也没解决,有些公司的紧急电话打不通依然只能发邮件!
浪费的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啊!
国内遇到灾情是以平民百姓为主,尽力救助每个人,而国外,都是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救人,观念不同,看到得被迫放弃那么多病人就好无助好难受啊!
其实很不喜欢剧的最后,明明是该谴责政府一层一层的不作为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啊!
到最后怎么重点变成对一个医生是否该在放弃救助病人时对他们实施安乐死了呢?
另外,我依然觉得病人有知情权并且自主决定是否需要注射!
至少,有的人会在生命的最后留遗言,起码不会满怀期待等着生存下去却被迫满怀遗憾地逝去。
前五集尽力的渲染医院的绝望处境,医生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繁忙的任务。
后三集则从患者家人,工作人员的视角还原了当时的很多残忍行径。
那么前五集会不会是安娜医生为了坚定自己无辜而夸大的渲染了当然的困难?
为自己的决定开脱?
为什么大多数在医院五日里和安娜相处过,并且在安娜最后执行“安乐死”而不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指责她的残忍,冷血和“他杀性质”。
为什么大多数平时在生活中和安娜医生相处过的同事,朋友,敬佩她的善良,同情心,工作业务能力和共情能力,并愿意鼎力支持她?
这两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安娜,两种社会面貌存在于一个个体,一个如此割裂的人,一个善良的人的邪恶的行径,单纯的道德判断,法律支持是多么无力和苍白。
是她对医院五日的回忆出现偏差,还是事实本非如此?
一切的一切,都是无解的答案。
这是一个比电车难题困难十倍的社会困境。
于安娜,这是“有史以来最精致的折磨酷刑”,于患者,“打了三针才让这个极具抗争力,求生欲望的个体踏上极乐”。
总之一点,市,州,联邦政府的无能造就了这个究极苦境。
一切责任全在米帝(笑:-D)
至今我看过2369部影视剧,这是唯一一部我给不出一点自己立场的美剧。
【他们并不想舒适的死去 他们只想用力感受活着的感受】v.s.【因为强制驱赶,不得不把不能自行移动的病患留在没人的,热到40度,没水没电没食物没电子仪器的医院一周直到活生生自行死去】。
这道道德题我觉得是无解的。
单单从影视上我第一反应偏向Dr Pou的做法,但…谁能保证不会有奇迹发生呢,谁又有资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呢。
今天Apple 更新 E6…我觉得这部把人性拍的比19年的切尔诺贝利还好。
拍的太好了。
主方向:灾难片。
看完引起共鸣很难受。
你在新闻上看到的一个画面、一句话,是别人此生无法忘记的经历。
他们每一个人作为灾难的幸存者都是受害者,而你举着自己的信念说,谁做了什么不符合价值观的事情,或者不符合流程的事,你的咬文嚼字显得你很理智和冷静,这样的人遇到事情永远是只顾自己的。
最典型的是黑人医生和白发年长的医生。
社会上总会有人以制度、规则、规范为先,灾难一开始时,负责人拼命翻书的场景也是很滑稽,还以为书上至少有紧急联系方式,结果全是长篇大论的情景描述。
那些喜欢照本宣科、循规蹈矩的人,他们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我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我自己会受到制度规范的背书和保护,所以黑人医生说不准停止输液、他们拒绝黑人来避难不道德,所以白发爷爷跟Pou说你知道救援飞机晚上也能飞你记错了。
When they have no idea how to make a choice, they choose to follow the rule instead of risking themselves by doing thing unregularly. 这样就可以避免风险和不确定,也回避了新的可能性。
有些人会去思考新的解决问题方式,有些人注定坐着等着别人告诉他还有其他方法。
事后回顾灾难现场,发现了遗留的物资,调查员认为其实还有除了楼梯之外的搬运方法,也许还有些人是可以挽救的。
但不论如何,就像火灾和地震现场,对于每一个被救出的人,这些坚守者是英雄。
他们的勇气是无价的。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受访者说This is just not fair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永远不必思考自己会不会像Doc Pou一样作出决定,他们会坚定的反对,会尽早自己逃生,会认为她绝对有罪。
最本质的区别是你甚至没有从她们的立场上去想过当事人报以什么心情、受到多大的痛苦,就直接拿着一条道德准则开始下判决了。
大概共情能力差、冷漠的人拿着高位公权力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种不幸吧。
It is not fair that they do not even think another possibilities. So I guess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meant to be breaking rules and the others follow. To those fighters.
美国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概念!
美式救援真的是有大病啊!!
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面和黑暗面暴露无疑!
本想打四星,可看到最后老医生告诉安娜布救援一直在进行,她也只是看到了一部分真相!
真相只能石沉大海了!
可剧中的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都没有受到起诉,而把所有的错归到布医生一人身上。
这部剧的辩证性让质量再上一层楼。
首发于“公众号;杰拉德”,欢迎授权转载!
医院五日 (2022)8.52022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约翰·里德利 卡尔顿·库斯 / 维拉·法米加 切莉·琼斯Apple TV+近年来,出品了不少的好剧,包括之前推荐的《人生切割术》(离职)、《流人》、《闪亮女孩》等,以及这部《医院五日》,刚出来时关注的人并不多,豆瓣评分已经从开始的8.4到现在的8.8。
本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卡特里娜”飓风也是17年前发生在美国的超强飓风,这次飓风的强度是十分罕见的,美国历史上1851年有记录以来只遭受过三次5级飓风的袭击,“卡特里娜”的最大风速历史排名第二。
而“卡特里娜”带来的风暴潮正是此次灾难形成的罪魁祸首。
根据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标准,飓风分为五个等级,强度最大的五级飓风最高持续风速超过每小时252公里。
飓风、洪水、停电、孤立无援、食物短缺、对死亡的恐惧......当很多因素叠加之后,就是体现人性的时候。
在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后,当时新奥尔纪念医疗中心遭受洪水泛滥、电力中断、气温急升等问题,而医务人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被迫作出困扰他们未来多年的选择。
医院最终有40名死者,其中有些患者被认为无法活下去,故安排了安乐死。
不得不说歪果仁对自己的(前)领导人“下手”都比较狠,其中一个画面就是小布什坐飞机飞过新奥尔良市上空,导致正在救援的直升机放弃了救助,躲了起来,也是描写当年部分政府不作为的缩影。
(为了回应国内外对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救援灾区不力的指责,美国政府2005年9月9日宣布,撤去联邦紧急措施署(FEMA)署长迈克尔·布朗的救援指挥职务)
危难关头,谁对谁错 这部剧集通过“纪念医院”的护士、医生、患者以及家属们在面临飓风过后的行为、决策以及遭遇,将人们生命遭受威胁时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体现的淋漓尽致。
安娜(Anna Pou):女主,医生,本来是休假状态,但在飓风抵达之前返回医院工作,可能也是第一次遭遇如此强烈的极端天气,因此时刻担心此次飓风会给医院带来的影响,事实也证明了她的担心。
苏珊(Susan Mulderick):护士长,也是纪念医院此次飓风的应急指挥官,在医院供职多年,曾经经历过数次恶劣天气,因此也被委任负责统筹处理一切突发事件。
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护士长,尽可能保证医院大部分人的安危。
布莱恩(Byant):新来几个月的医生,是一个有点“理想化”的人,面对医院做出不再收治外来人员的决定后,依然想要收留外面投靠的人员,有可能因为外面无家可归的人跟他一样,都曾经来自“底层”区域。
(美国新奥尔良以非洲黑人后裔为主,在曾经是一个移民城市,现时大部分人口皆为黑人奴隶的后裔。
)
霍勒斯(Horace):应该是门诊医生,一位很友善的老人,能够在大家都急躁的时候还是能够心平气和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其他人的情绪,这也是现在这个急躁的社会所欠缺的,比较喜欢的一位剧中角色。
迈克尔阿尔文(Michael Arvin):纪念医院母公司的员工,也是公司内为数不多关心医院的员工之一,虽然能做的不多,但也在尽力帮助医院内的人员摆脱困境。
马克(Mark):医院其中一位病人的儿子,在得知医院人员被困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将母亲接出医院。
也是当时很多被飓风围困人员家属的代表之一。
剧中的部分片段 在若干年后,当年的“灾难”被拍摄为影视剧,暴露在观众面前,剧中很多的台词也值得人们反思。
就像安娜所说,飓风后医院所遭受的一切,是“第三国家发生的事,不应该在美国发生”。
其实这样的事情全球每年都在发生,有的离我们很远,有的离我们很近。
在医院被判定为营救的“第二优先级”后,临近的消防队员只能原地待命,只能让“马克”等被困人员的家属自己想办法进行救援。
每集的开头,都会“采访”一位医院职员,了解被困这几天医院发生的一切,还原在医院发现的那“40位死者”的前因后果。
最可悲的就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主动放弃那些“无法获救”的人们来换取其他人员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
而如何选择哪些人是需要被“放弃”的,也摆在决策者和被选择的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灾难的发生有时候是天灾,有时候是人祸,也许这部剧是为了告诉观众,尽量减少“人祸”的部分,能够下一次面对灾难之前做好准备!
值得一看的剧集,剧中很多镜头也都是新闻纪实影像,很大程度还原了当年的场景,值得一看,该剧每周五更新!
黑人医生从那刻起就已经搞错了 门卫不让那些黑人同胞进医院 是他们真的不想吗?
甚至全篇就没有谁真的做错了 而且当时是医院总部下令了 表明医院的各个安全问题人口问题和当时救援队的懈怠都确定了医院无法再容下患者了 当时全员都已经预知了很难能把所有患者都救出医院了 要是患者再增加 那让医生怎么抉择?
人越多 留下的就越多 死的就越多!
所以黑人医生当时就没意识到这人口问题吗?
没意识到也罢 但中途却跑路 还举报 说是不想同流合污 可问题是有哪个医生真的做错了?
安不安乐死已经不是他们这些人类能决定的了 解脱这样只会更好 而且就算黑人医生没走 留到了最后 谁敢断定多他一个人这些患者就能全安全?
他要是体会到了安娜当时的绝境 他真的能接受抛下救不走的重患在这等死 而不是选择让他们解脱吗?
他从来不会带入到坚持到最后的医生视角去思考问题 只会找借口放弃事后又喊贼 就已他自认为的高尚视角 看不起那些真正的“英雄” 反而还去攻击 ,这种人编剧在创作时 就已经打算把他写成圣母了 剧情要是没了这种人也拍不出“冲突感”了 所以他本身就不值得被同情
剧实在是太好看了!
刚去找到《纽约时报》2009年刊载的Sheri Fink原文看,也看了一些外国媒体发的影评,想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1、叙事:当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依旧感到恐惧压顶看第1集前几分钟,就已经知道了所谓“致命选择”的结局——救援人员乘着船在依旧浑浊、高涨的洪水上前进,但为时已晚,看到45具尸体躺在地上。
医院工作人员难以轻易回溯整个故事,仿佛刚刚是在地狱走过一遭。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惧感仍然在一层层叠加,像眼看着水慢慢上涌。
一开始,虽然没有针对飓风的应急预案,可怕的狂风暴雨击碎了窗户,天花板不断漏水,但人们相信,这不是百年一遇的灾难,这总会过去。
然而,只是在短短五天里,“一切都崩溃了”。
似乎是在看什么《饥饿游戏》、《黑镜》里才会出现的“反乌托邦真人秀”,没了供电、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没有来自政府及时的救援,这些人自行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医生作为医院的绝对权威,拿着枪的警卫听命于医生,护士各司其职,共同照料医院里各式各样的病人。
打开第5集的时候,这种恐惧感达到了顶峰——作为观众,我已经知道,第5天会是最“致命”、最“黑暗”的一天,我害怕的是看到这一切会如何发生。
很快,医生们从动物开始,然后有人提出,让“无法被运出医院”“救活可能性不大”的患者“变得更舒服”。
Susan所谓的“不能留下任何一个活着的患者”,换言之便是,“如果患者死亡,那我们只能将其留下”。
这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最后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神。
这样的方案最终被摆在了桌面上,Anna徘徊在肮脏的走廊里,好似片头曲所唱,她来到这片水域,静静祈祷。
此刻的她既是行医救人者,又是可怕的死神。
天使与恶魔这一刻在她身上合为一体。
在这样的叙事顺序下,我猜大多数观众都可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同情、尊敬这些医护人员,也明确地认识到背后美国政府的无能、各层行政机构的混乱。
而且非常精彩的是,这部剧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Drama与Documentary的界限,通过穿插当时实际的新闻资料增添更多真实感。
但我总在想,这不是历史发生的顺序。
那时的人们,首先通过电视看到了受到飓风重创的城市(诚如剧中所言,这些画面绝对无法还原出100%的原貌),继而看到45具尸体,知道这比其他医院死亡的人数都要多,再看到Anna接受电视采访赞扬医护人员的英勇,紧接着政府进行调查,Anna被控谋杀,似乎“人设崩盘”。
这样的情况下,会和我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本剧导演John Ridley说,他把这个故事给他父亲看,本以为会得到“这些医生真不道德”的答案,但他父亲的回答是,“幸好我不必做出这些决定”。
这很直观地说明了这个故事,乃至整个世界、人性的复杂。
我想这也就是这样叙事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回溯和反思,在现在这个同样迫切需要医护力量的时间点,寻找改变的可能性。
2、动机与行为:若脱离了当时的情境,怎样评判都是不公平的这个故事最大的矛盾点是,Anna“究竟有没有抱着杀人的心态去注射致命剂量的吗啡等药物”。
这里提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命题,就是关于“动机和行为”的分离。
从后几集也可以看出,调查人员其实已经掌握了充实的人证、物证,足以提出谋杀指控。
关于是否做出这些“行为”的逻辑链条已然清晰。
但是,一个口碑颇佳的医生,真的会在照顾了患者5天后选择故意杀人吗?
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一选择?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Anna不这么做,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几十个病人躺在地上无人照料,其中可能大部分熬不到救援人员抵达。
这仍然可能创下当地医院死亡最高数字,离开的医护人员将受到最严重的谴责,医患关系可能会就此崩溃。
美国政府的混乱、不作为躲在幕后,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反抗,可能也抵不过几十具尸体带给舆论的冲击力。
《纽约时报》原报道里提到,那些及时被直升机转运的患者也面临糟糕的境遇,有些甚至连基础看护都没有。
如果最终留在医院离世的患者们早期得到了转运,可能也挺不过一两天。
然而,这一切仍然只是“推测”,是一种近乎残忍的理性。
诚如离世患者的家属所言,“Anna有什么资格扮演上帝?
”正常的情况下,医生会判断救治的必要性,然后交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去决定,得到许可(consent)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如果医生直接判断,救不活不如早点舒适地死,这究竟是“人道”,还是“放弃”和“投降”?
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了更多关乎阶层、种族的问题。
剧中和新闻报道可见,Anna属于所谓“既得利益者”,得到了所谓“富人阶层”的支持,她本人也请得起很厉害的律师;Anna在灾后几年里,还帮助编写并通过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三部法律,这些法律为医护人员在未来的自然灾害中的工作提供豁免权;许多医护人员、组织选择互相“帮助”,因为他们能理解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恶劣条件。
患者家属则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家人没能得到撤离。
剧中医院工作人员在灾后一个个拨通电话告知死亡时,家属的质问真的令人十分揪心。
我想,就算看到了整个过程,家属可能也不会释怀。
另外还看到Indiewire的一篇文章,说这部剧缺乏了残疾人(患者)的角度,更多地似乎在为医护人员“辩护”。
文章指出,在适者生存的逻辑里,残疾人普遍不被排在救援顺序的顶端。
当行为健全的人被拽出医院强制撤离时,电视剧“用慢镜头和忧郁的音乐告诉观众,悲惨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些行为健全的人身上”。
这大概就是本剧不断打破现实与虚构界限的危险之处。
这毕竟不是新闻,而且众所周知新闻也不能绝对反映现实。
本剧导演John Ridley说,一开始很多制片方不愿做这个剧,觉得在疫情期间,这样的故事可能会引发对医生的指控。
《纽约时报》剧评写道,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历史不会重演,但它确实有相同之处)。
就像Susan找遍了应急预案,也没有找到飓风情况下的撤离预案。
那时死神仿佛已经伸出了手。
单纯地讨论医学伦理是不合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而这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动机相符,这些动机又是被诸多事件和因素所影响。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和当年人们看到的CNN等媒体报道,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媒介,一面反射现实的镜子而已。
3、“系统性缺陷”:群像戏的影响力在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里,优秀的群像戏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简单的道理,真实的社会就是各种各样人的集合,矛盾也因此爆发。
平日看新闻的时候,常常不明白何为“系统性竞争”“系统性对手”“系统性缺陷”,难道不能直接说“整体”“全面”吗,“系统性”这个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看了这部剧才好像明白了一些。
“系统”不仅是纵向、横向那样的二次元,而是由一及多、纵横交错、互相影响。
例如,小布什政府的无能,只是在联邦政府层面吗?
Susan的行事作风又何尝不是?
她没有办法阻止谣言四起,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一开始因为不是一个系统而把Lifecare的患者排除在外的决绝等等。
另外,对黑人普遍存在仇视与偏见,黑人保安靠持枪终于占上“优势”,挤进了离开的船。
但在新奥尔良,正是因为这些少数族裔、贫困人口比较多,才被州、联邦政府无视,最后演变成了恶性循环。
在一开始看剧的时候,以为又是“流媒体专属”的少数族裔戏份多、出镜率高,但其实这就是新奥尔良的现实,以及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正在被忽视的现实。
在这样的封闭空间里,千人千面展现出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我在那个环境下,会作何反应?
”这是无法靠想象得出答案的问题,就像Anna离开医院后,仿佛又回到了她原本的那个医术精湛、医患关系处理得当、社会名声极佳的人格。
Sheri Fink援引当时一起共事的医生护士的描述称,Anna“风趣而幽默,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我想,可以得到答案的是:“我会如何行动来改变这一切?
”包括前阵子热播的《疼痛难免》,都是在探索医疗系统、政府管理方面的阴暗面。
在当下这个时期,这样的阴暗面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尽管大多数人仍然抱着“我暂时不会生病”“我住的地方不会面临自然灾害”这样的侥幸。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想的过远、过悲观,但又不得不说,现实就是如此。
地球上正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旁观者”不可能一辈子这样安然无恙地旁观下去。
当危机降临时,有的人可能必须去承担“死神”的角色。
这又是一个过于残酷的理性推导。
2022.9.15
医生从头到尾都没有直面被问为什么要打针?
律师没有问,上节目没有被问,也没有任何镜头表示她在思考这个问题。
本案就一个问题,在极端环境下,在病人无法逃离缺乏资源的医院时,在没有得到病人的知情权时,医生给病人注入过量药物“安乐死”是否合法?
本剧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又一直在回避讨论,没有任何两方谈论这个问题。
这点离韩剧差远了,当然这也可能是美国的“系统性问题”另外女主有点让人讨厌,医生在没有得到病人的consent下就决定谁去死显然是荒谬的,这就是谋杀。
最后女主发言还说海岸警卫队的飞机不能在晚上起飞,这是撒谎,是医院自己觉得晚上把病人送上停机坪太危险而暂停的。
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这是当时负责任决定暂停的,并不是布医生。
这剧就这么结束了....
…?
嗯。台风来了要杀你们,楼顶吹漏了没有一个美国人去修大家一起完蛋。
这个故事,这个题材,这个故事与题材之中所呈现的伦理困境与政治博弈,要是交给大卫·西蒙去负责就更好了。
挺无聊的,没什么剧情,就是洪水,乱无秩序
节奏好奇怪 这题材真难拍
情绪多了些,可以再冷静一点
五天之后的故事钩子做得很好,但是,最后三集很坑观众。
什么垃圾啊,病人还没死呢医生就可以随意给人安乐死了?说的就是负责人和女主,同样两个超重的病人,为什么一个成功出去了,说到底还是医生责任心和信念的问题。退一万步讲,就算无法撤出,医生就能在病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给人安乐死?跟杀人有什么区别,希望最后女主牢底坐穿。还有根本原因是zf不负责,希望zf相关负责人也能牢底坐穿!
有瑕疵的善举。真正的伦理难题。
第一集节奏还不错,后面始终没看进去,人物也都没立起来,感觉很单薄,难以共情。
虎头蛇尾 什么都想说结果什么都拍不好
类似dopesick
好恶心,安乐死都不问问死者愿不愿意死,这还不是谋杀。死囚犯都有机会辩解几声这边直接把无辜人弄死。还一脸委屈我是为了他们好。
节奏太慢,难以共情,剧里人人都是巴黎圣母,乐山大佛,不过是美国版《烈火英雄》。
片头曲简直神
眼镜黑人医生和调查女包括那个老头医生,都是那种只会动嘴皮子的键盘侠,口口声声说自己坚持的正义和道德,最后发现太难了就自己跑了。真的又当又立。
感觉这片是通过不同的视角说着自己的看法吧。说点私人的:不愿意睁眼,紧闭嘴巴,偶尔的吐一口重气…在意识微弱时,其它脏器是在反应着的,我想知道的是在微弱的意识时这些脏器的那些反应会像一般情况下那样剧烈吗?疼痛与意识的强弱是个什么关系?假如,这些脏器是带来苦痛的,比如无法排泄引发的肿胀,这种痛苦是要放到优先考虑当中吗?这是个充分的理由吗?再就是,这部片前几集的灾难中,里面的很多人在很多个时刻都是在反复碎掉吧。很少的东西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这种具体当中是没有一个客观评判标准吧?
节奏慢,剧情普通,在美剧众多此类题材里有种旧瓶装新酒的味儿
有点乱,医生欠一个理解,死去的人欠一个道歉,可能我觉得先顾好自己再来讨论别的吧,不给别人带去麻烦就行。
9.0已经看到第五集了,第五集是目前最高能的一集,几次泪目。看这种电视剧,会忍不住内心比较,但确实也知道没有办法。从我自己个人角度,只能说多锻炼,积极配合治疗……第七集看完了,似乎是关于安乐死的博弈,但是明明别人有求生意志,却一种骗人的形式让别人死亡也是不道德的吧。即使你作为医生觉得他活不下去了,但是你要跟他充分讲明当前的条件,才让对方决定呀。看完了,我还是保存看完第七集的态度,有认知能力的病人,医生应该告知他们目前已知情况,再共同觉得是否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