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Bond终于从神坛走下来了,没有了阿斯顿马丁,没有很炫的小玩意,手机用上了索爱,本本用的是东芝。
没有了逼人的英俊,没有了得体的绅士风度,没有了总也不会在打斗中弄皱的衬衫,这个007越来越像鼠胆龙威中的布鲁斯威利斯,尤其是在机场恐怖分子被自己的炸药炸死那一段,简直就是翻版。
007会被人捉住,严刑拷打——一般人都想不到的招数,在忍耐疼痛上007还是那个超级英雄。
邦女郎会死掉,出现在007工作中的两个女人最后都死掉了,虽然第二个死得有些牵强。
007的身材是所有评论都赞同的焦点,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壮硕的帅哥。
有点蔫坏的杀人机器,对女性的杀伤力不是外在的,而是靠内涵,靠真诚。
呵呵。
我的理解是这部系列片拍到如今要转型了,首要的目标是削减开支,所以才会有了这样一部007,类似于前传的片子。
当然大场面还是有的,比如沉了威尼斯的一栋楼,但总的说来,与以前的几部相比,手笔小多了。
剧本也更紧凑,情节一直延续到结尾。
虽然还是有几处有些牵强,但总体要比以前那种奢华、更多浮于形式的风格要贴近观众的多。
还有一点是,这部片子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坏蛋都找出来的,所以才演到最后。
这个平民化的007时成功的转型,但除开一些标志性的logo以外,与虎胆龙威或者伯恩的身份落入同一类型的片子了。
如果那样,可能失去了系列片的优势,没有品牌效应了。
不知道派拉蒙的高层在挣钱偷笑之余,有没有相关的忧虑。
很好很精彩的电影,信息量很大,打斗很精彩,克雷格的淡金色睫毛不太习惯,可是冰蓝色的眼睛实在惊心动魄。
从他之后,也许觉得007就该是这样硬汉的形象。
格林时而觉得美的惊艳,时而觉得脸型很奇怪,而且好像额头上都是痘痘。
克雷格应该秀肌肉,身材实在好。
硬汉加赌场真是无法抗拒的主题啊。
影片开头的那个黑人真不知道是什么出身啊,动作堪比武林高手了,是做跑酷的吗?
看这段时候我只惊呼“他是猴子吧”,绝对是高手,那么细的绳子居然能爬上去,那么高直接跳下去。
刚写了一大段都是写的维斯普和007爱情的分析,哎,懒得重新写了。
只想说特别感动007动的真心,他居然肯为了她辞职,两个人去环游世界,只是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在一个看似普通的清晨,她说半个小时后就回来,可却是永别了。
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她对007说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是“sorry”,怎么不用口型表示一下“i love you”呢?
而且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不用007去救她,而选择赴死?
有什么不能说清吗?
她又不是真的叛徒,只是被迫无奈。
经过这次的感情的伤害,这是他第一次动真心,大概也是最后一次,他本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风流,一旦动真心就是“老房子着火——没救了”,当然,也可能因为是这次感情的伤害,才造就了以后风流又冷漠的007。
要知道,在007的片子里,凡是跟他有过接触、对他有过帮助的女子很少有好的结局的,一般都是死,而且死的很惨。
我想007之所以对维斯普投入真心,是因为维斯普和他之前遇到的女人都很不同,聪明、犀利,与他很像,同时他们有很多的机缘在一起,这是最最重要,让他们在这种机缘中更加了解彼此,也更能打开心防。
维斯普看到007熟练的杀人被惊呆了,也吓住了,在她脆弱的时候007安慰她,他们彼此觉得温暖也更接近了。
这部片子很好看,个人认为比量子危机更好看,也许是因为克雷格担纲的第一步007片子,为了力捧他,才会努力把这一部拍的这么好看。
克雷格在这里面可没少受罪,还有裸身受虐的筹码。
当然,并不是没有纰漏的,情节跌宕起伏,但有时候会觉得太过巧合。
而007的车为了躲开维斯普,翻了n圈,当时我只想这样还不死么,结果证明确实没事。
而刚刚濒死的007受了电击后便又神采奕奕的继续上赌桌斗智了。
最后,话说除了我之外,没人觉得克雷格长的像普京吗?
bq.Update:POPSci 发布了《15 个最强 007 装备》,我贴 在煎蛋上我错了,VeryCD 发布的《皇家赌场》依旧是用手持设备颤微微地拍摄的枪版,虽然处理得还可以,我想我还是等 DVD 发布之后买一套吧,据说明年初要作为第一部引进国内的 007 电影上院线,可我实在想不出那句著名的、优雅的、直接的、性感的、标志性的台词用中文怎么说出来 ——“My name is Bond , James Bond ”如果您还没看电影,真诚地希望别往下看了,尽管 007 的结局从来都可以用脚趾想出来,在这一部中还是有了不少突破,简单地说就是向《谍中谍》靠拢了。
比如,复古情节严重的我从一开始就等着著名台词的出现,此前一般作为 007 挑逗良家妇女的开场白,这次没有,显然导演为了迎合我这样影迷的胃口,最后逮住幕后黑手,以这一句作为结尾,然后,开头没有出现的经典配乐随之奏起,让我有了感怀、有了期待、有了写一下的念头,否则,层层剥开的黑帮内幕,错综复杂的双面间谍,直接可以当谍中谍 IV,让同样喜欢脸上流血的阿汤哥领衔主演。
很多人说让 007 “走下神坛”在理,但是 007 不是第一次谈恋爱,我记得 1963 年的《来自俄罗斯的爱情》,Bond 还结婚了,这应该是他的唯一一次婚姻,但是不幸新娘子穿着婚纱被暗杀了,这部片子成了结局最不完美的 007 电影。
至于因为《皇家赌场》的剧本是 007 小说第一部,就把这次悲剧的恋爱作为后来 007 “不谈婚恋”的理由,就强词夺理了。
应该说,007 电影还是一部一部分开看,否则没有逻辑,《皇家赌场》里 Bond 正式获得“00”级特工的提拔,从时间上看要放在全部故事之前,但是他的上司 M 从《黄金眼》才换成女的,在监控室的备份光盘上写着“2006”,这时看到的短信接收日期是 2006 年 6 月,如果说阿斯顿马丁的古董车确实来自六十年代,那么他的手机是索尼爱电信,笔记本用 VAIO,拍照用 DSC —— 这个怎么理解?
Bond 一直喝“金酒加马丁尼,搅拌不要摇动”,这次赌输之后,侍者问他“搅拌还是摇动”,这厮居然来了一句:“你看我这个样子还他妈在乎吗?
”,话音刚落,酒都不喝,抄起一把餐刀就去砍人 —— 此前他可是被人用枪指着脑袋都要喝酒的。
还有,女主角死后,伤感的 Bond 粗野地在电话里对 M 说:“那个婊子也死了”,谁见过 Bond 这么说话的?
从 上次外形的分析 ,一直下来就可以得到结论,风度翩翩的绅士在 Daniel Craig 主演这几部应该是看不到了,可能也是硬件不够没办法,这个硬件不是说 Daniel Craig 多次展览的肌肉 —— 不说在过去的 007 系列中罕见,《谍中谍》也不多,总让人想起二头肌和脑袋一样大的阿诺 —— 而指的是修长风雅的外形。
可能是现在动作电影都有“肌肉猛男也会柔情似水”的公式,觉得还是传统的简单情节+一点视觉+英国式的幽默比较有味道。
简单情节已经是上世纪的遗物,现在的片子不容易感人,导演往往从剧情起伏上做文章,从《黄金眼》到《皇家赌场》,越来越复杂的剧情基本上完成了对西游记的超越,可惜 007 不能没有好结局,来个《沉默的羔羊》影迷不干,因此这部中间的浪漫段落比较失败,风光片不是好拍的,特别是知道肯定还有故事的前提下。
高科技的视觉效果,首先要搞好的就是汽车,但是汽车已经玩到极致了。
别摸我时代的《明日帝国》,那台可以发射火箭弹的 750IL 从五楼飞下来,撞到马路对面一个橱窗里,居然还有电子配音 ——“欢迎您,安全降落”;上一部《择日再死》里的阿斯顿马丁 V12 甚至可以隐身,更别说水陆两用这种 70 年代就过气的技术了,那么汽车还能干什么?
煎蛋吗?
可能也是 Q 老头的去世后继无人了,否则不会出现《天下无贼》这么多的短信特写,Q 应该是 007 系列经历最多部的角色,导致上一部里,M 还是 M,007 还叫 Bond,唯有武器专家不叫 Q 了,这个幽默的老头一直是一个看点,记得哪一部在武器试验室里,到处是可以炸爆一个头的圆珠笔之类什物,Bond 拿起旁边的一条面包仔细端详,Q 大叫,别碰它,那是我的午餐。
《皇家赌场》里连武器都降档次,别说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今后降低到《谍中谍III》里阿汤哥的钥匙也指日可待。
不过片头动画依旧精致,追捕黑人运动高手的场景也非常痒眼,特别是赌桌上原来很少有的“勾心斗角”,都是新一代 007 成功的突破,至少 Daniel Craig 用自己的演技告诉人们,我不仅有肌肉,也有脑,甚至还有感情,可惜配的邦女郎不好看,小眼睛的男人喜欢小眼睛的女人, Carole Bouquet 是我梦中情人。
嗯,作为商业片,能让一部分人粉到这个地步算是很成功了,在片尾字幕前久久不愿点击右上角的我很期待 2008 年第 22 部,007 的回归永远是一个理由,应对了《择日再死》预告片里一句中文翻译的经典 ——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scavin继续授权转载maple文章http://weblog.bororo.org/papyrus/007-Casino-Royale
很显然,《皇家赌场》与前20部007电影最显著的不同在于求新求变,情节之类姑且不论,仅就主人公而言,丹尼尔•克雷格所扮演的简直就是一个新型007。
不仅外形上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不沾边儿,而且与帝国间谍的绅士风雅也荡然无存,这个007好像很原始。
他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装备;头脑简单到被抓遭打,还被人下毒险些丧命;再也不能头不见汗衣不沾泥地轻松克敌,反而每次都要头破血流才勉强取胜;竟然还有一次赌输了钱就要拿着刀子去跟人家拼命的可笑举动……因此,从整体看起来,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似乎压根儿就不像007,倒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警察。
如果再综合剧情和配角等方面的改变,《皇家赌场》只要改改人名,就完全可以归入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虎胆龙威》系列,并且丝毫不显突兀。
《皇家赌场》对007系列电影的改变可以算是颠覆性的,尽管这种改变看似颇为成功,影片上映以来好评如潮,但依常理判断,这种剧烈的颠覆背后总会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
007小说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因此,《皇家赌场》以前的大部分007电影,剧情都是涉及到世界争霸的,即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由布鲁斯南担纲的《黄金眼》等,也多是由007去对付一些企图破坏世界秩序的狂人。
但是,冷战结束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如果抱着以往的题材不放,007就难免落伍,落得个不能与时俱进的口实。
此其一。
其二,007系列电影的高科技已经玩过头了。
在《择日而亡》中,仅有理论依据的隐形汽车和人造太阳都已经粉墨登场,如果照此发展下去,007系列怕是会将来的某一天变成科幻电影,而大名鼎鼎的007也会因此而沦为一个以介绍先进装备为己任的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了。
再者,007的扮演者已历六任,除丹尼尔•克雷格外,分别是肖恩•康纳利、乔治•拉赞贝、罗杰•摩尔、提摩西•达顿和皮尔斯•布鲁斯南。
虽然以上五人可谓各有千秋,但从外形上来看,007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却是一而贯之的,至皮尔斯•布鲁斯南已颇有登峰造极的意味了,今后的继任者恐怕很难有能出其右者,即使与之比肩也非易事。
基于以上分析,007系列电影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路数走下去的话,很可能会有走进死胡同的危险,所以,不变招显然不行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或许可以说《皇家赌场》是一部颇为关键的007电影。
一个尚显稚嫩的间谍在没有高科技装备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玩命、斗狠的小任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前20部的面貌,而且也造就了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新型007。
但是,当我们毫不吝啬地将溢美之词献给《皇家赌场》和丹尼尔•克雷格的时候,却必须看到,影片和演员的成功实际上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前提——这部电影是007系列的前传。
因为是前传,所以007可以不成熟,犯错误,好勇斗狠,理所应当得不到Q博士的支持,也只能去完成些小儿科的任务。
但故事不可能永远是前传,007也不可能永远不成熟,所以,丹尼尔•克雷格能否成为“最好的007”关键是下一部。
他是继续靠耍胳膊根儿来力擒歹徒呢,还是以一个木讷的形象担当高技术电影的主角?
是继续保持对女一号的真情实感呢,还是与前任一样,在拥有一个又一个邦女郎的同时还不忘跟上司的秘书眉来眼去?
对于系列电影来说,求新求变固然可喜,但情节与人物的稳定性才更为重要。
因此,《皇家赌场》或许可以使007系列电影绝处逢生,但能否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确是个问题。
或许,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场不得已的赌博。
看了《量子危机》之后,再来重新看《皇家赌场》。
Bond唯一的一次爱情, Vesper。
她没有妩媚的神情,没有不凡的身手,只是一介弱女子,智慧却不清醒。
她和他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同是孤儿,她也有敏锐的观察力,她不被他的性感所吸引。
他们斗嘴,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的确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Vesper给他准备的新衣服,Bond说他的衣服都是Talored的,Vesper说,“I measure your size ”,穿上去的确很合身。
温馨之余,Bond一定有了“有妻如此”的憧憬。
——Bond杀人的时候,回到屋里,Vesper一个人在水龙头下哭泣,Bond默默地抱住她的肩,希望给她依靠。
譬如Vesper被抓去的时候,他疯一样地开着车,最后却自己飞翻了车,因为狂爱,所以狂追,甚至自己的命也不要了。
Bond在其他的电影中只是一惯的对女人的保护,就像GG,对任何人都会竭尽全力地去帮忙。
而对Vesper则是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一种想要与子偕老的感情。
甚至因此要辞职。
如果Vesper不死,也就没有007系列了=,也就没有之后那个风情万种逢场作戏的Bond。
有的时候,悲剧和不完满是造就英雄的最好方式。
齐如山说是孤独造就了梅兰芳,如果梅兰芳当年幸福的与孟小冬在一起,可能就不会成就如此大师了。
就连近日前离世的季羡林,也是孤独的,没有伴侣。
但是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也并不是会毁没人才。
大师,很多都是孤独的,而大将和大领导者,还是美满平静的
大家好,我是拉西福,一个冒得感情的理财大师。
我乐于助人,尤其是帮各种黑帮大佬取钱,别看他们黑,金融方面完全是小白。
我喜欢烟花,经常雇人搞爆炸场面,有第三方赚差价也没事。
我擅长理财,比如人为制造一个911事件,提前做空股票。
我爱好打牌,运气不重要,赢的时候嘲讽你,打不过就毒死你,输光了就绑架你。
我没有感情,哪怕人家要砍我女友的手也很淡定,主角有真爱,真爱不就没了么。
我还有个小癖好,叫做鸡飞蛋打,啪啪啪挥舞鞭子的感觉真好。
虽然我凉了,但弄死我的人也要凉了,邦德加油。
下一个反派的故事 👉 :《我是格林,一个很绿的地球慈善家》
每一集全新的007系列电影推出,都会吸引到无数影迷的关注,当熟悉的波普风格片头在银幕上出现,就令人忍不住的兴奋,无论影片最终能否让观众满意,但007的品牌效应的确是不可阻挡的。
当一个电影系列越往后拍就会发现越来越偏离最初,特工詹姆斯邦德渐渐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并被贴上风流、无情、绅士化的固定标签,直到上一任邦德代言人布洛斯南出现,这一形象被演绎到了极致,同样也意味着一条路走到了尽头。
布洛斯南的外形实在很帅,可谓迷死人不赔命,那么下一任接替者该如何能将这一形象延续下去?
这是一个很以超越的高度。
实际上一直以来西恩康纳利被认为是最成功的邦德扮演者,他的粗犷外形与后几任潇洒的邦德形象相去甚远,但却显得更有血有肉更真实。
布洛斯南所饰的邦德虽然很潇洒,但却显得抽象,因为危机在他面前显得不值一提,他似乎完全被神化。
事实上当007系列电影开始步入瓶颈,作为制作方也一直在寻求出路,在上一集007电影尽管还没有换角,但是在故事已经安排邦德被抓受刑,尝试打破邦德的神化外壳。
在最新这部《皇家赌场》中,新一任邦德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完全颠覆了以往邦德的帅气外形,甚至可以用丑来定义,他在风格上更接近第一任邦德西恩康纳利,这就象一条路走到尽头又重新回归到源头。
最近不少面临瓶颈的系列影片都开始回过头拍前传,如《星球大战》、《蝙蝠侠》等,而007系列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这也是制作方在这一系列影片中尝试的转变,打破固旧形式重塑新形象。
《皇家赌场》是007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也就是说是最早的邦德形象,在影片中克雷格所饰的邦德完全没有了潇洒和淡定,而是展现出一股子搏命的狠劲。
同样他也失去了高科技的帮助,完全得依靠得个人的智慧与拳脚,邦德完全变成一个被人算计、几番惨遭不测的普通特工。
在克雷格的诠释之下,邦德被剥去了神化的外衣,完全呈现出一个有弱点但却有血有肉的人。
而影片也更多程度的在故事情节发展上下功夫,摈弃掉以往007影片中华而不实的特效场面,在动作部分更多展现出拳拳到肉似的搏杀,在惊险场面的处理上更加追求逼真感。
其实在整部影片中不仅仅是对邦德这个主人公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影片添加了大量的文戏,使得文戏不再被武戏所压制,使得众多登场人物更加血肉丰满和立体。
尤其重要的是在本片中邦女郎不再只是作为花瓶而存在,也不仅仅是脸谱化的效果,伊娃格林可能算不上最漂亮的邦女郎,但她独特的气质却尽显迷人风采。
她所饰演的琳德与邦德之间有很多精彩的对手戏,在两人之间慢慢点燃的爱情之火,使她成为007系列影片有史以来最重要的邦女郎。
她的存在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影片《皇家赌场》必不可少的一角色,她也成为刚化身为007的邦德生命中无比重要的部分。
影片中有一段相当长篇幅的纯情感戏,让影片的节奏突然放慢了下来,让人以为影片可能就此收尾,却不料最后峰回路转,又杀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爱情悲剧,具有相当强度的感染力。
丹尼尔克雷格被选为新一任邦德的扮演者,事实上是颇为令人意外,他的外形尤其是脸庞与前几任邦德有着很大的差距,但这或许也是制作方破旧立新的一种安排,希望用巨大的反差来重塑人物。
克雷格并非那种一线大红明星,但却是非常有实力的演员,笔者是从影片《夹心蛋糕》后开始喜欢上他的,那部影片也算是后盖里奇时代最出色的黑帮电影,他后来又出演过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以及一部关于前苏联的电视剧。
克雷格在邦德这个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上有着不凡的刻画,同时在整体上又表现出一个职业特工的素养,冷崚而不乏幽默,全方位的重塑让他成功上位,从一名实力演员幻化成当红明星。
当坠入爱河的邦德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他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杀人机器,也不再是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风流过客,他带给观众的是从来没有过的真实,也将007特工电影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皇家赌场》无论怎么说都算是起了一个好头,只是这一系列该如何走下去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文:眉间尺
以前007系列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假”,与其说是看动作片,不如说是在看科幻片。
一系列复杂的高科技装备,脱离现实的打斗,以及剧情上的太过牵强,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就是用来YY的。
在我看来,布鲁斯南版本的BOND就是个大色狼,瞧瞧他每次遇见的女人,不管是好是坏,一律先上了再说,那架势还真有点很陈很冠西那。
剧情也太过俗套,BOND就是神勇无敌的完美男人,每每再最后与反派交锋时,反派明明占据上风,本来可以一枪解决了他,这时候大反派非要说两句俏皮话讽刺BOND,就这时BOND抓住机会反倒干掉了反派。
他为什么就非要说那句俏皮话而不先干掉BOND呢?
U shoot just shoot,don't talk too much!克雷格版的BOND虽然谈不上帅,甚至谈不上有气质,但再我心中,这才是最接近间谍这中角色的。
他孔武有力,杀人不眨眼,不过他也会犯错,也会被反派抓住后表现出恐惧。
他杀的每个人也不容易,他完成任务也不容易甚至差点失败,这一切表现让人觉得他是生活在现实中的。
更重要的,他是一个专情的男人,专情而不滥情。
在我看来,一个男人不是靠跟多少女人上过床才能证明自己的魅力,那样太过肤浅,正真的男人内心永远都只有一个女人。
喜欢现在的BOND,因为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真是,而不是原来的BOND,只会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摆弄他的玩具,离我们真正的生活太远太远。。
组织很容易被控制,而个体则充满了怀疑. 无论是邦德还是维斯帕,他们相爱就表示脱离了集体,立刻变得脆弱和陷入危机。
邦德并不是永远强大冷酷,只有始终在组织支持下的邦德才是无情的执行任务机器,邦德不是不知道,反而一直很享受这一切,每次露水情缘都由组织来擦屁股,他只享受过程。
谁会傻到不知道这样的好处?
这让我想到革命时期的干部,因为错过了结婚,组织上甚至要帮他们觅得佳偶,连离婚都帮他们办妥,他们其实是在享受这种福利,所以才会永远忠诚于组织。
邦德电影为什么在西方长盛不衰,就是因为这也是一张非常好的宣传牌可打。
没有所谓的个人英雄,只有组织资源倾斜下的任务执行者。
为什么容忍邦德拿着杀人执照,就是向所有潜在敌人炫耀我是多么强大和无所不能,违背法律和良知也在所不惜,这依然是一种宣传,借着执行任务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
从bond的角度:赢来的一亿多又被恐怖分子抢去了。。。。
竹篮打水一场空从财政部和军情六处的角度:用一千万和vesper的命换来了bond的命从vesper的角度:如果没有这个赌场计划,前男友也不会找上门,更不会认识bond,可能继续在财政部做会计,相夫教子幸福一生。
更不至于搭上性命。
综上所述,这个皇家赌场是一场不那么成功的任务。
❶开场(马达加斯加的追逐)是向观众大声宣告:邦德不同以往——初出茅庐,粗野、自大甚至鲁莽;❷主题曲洗脑;❸牌局持重,观众有必要事先熟悉德州扑克规则;❹可惜绿娃和麦子收敛光芒;❺打蛋作为刑讯,实用但气氛尴尬;❻结局已堆起邦德的痴情······直到他CPR碰的是她右胸(正片竟然用这一条),我瞬间出戏。
新邦德长相粗犷、肌肉壮硕,虽然不似前一任刚强与温柔并济,但胜在眼神锐利、身手强悍,雄风无出其右,其实风流绅士变身性感野兽也很有味道。格林更是有史以来最有存在感的邦女郎。
喜欢这个新的James.Bond(指里面的角色)
看过最烂的007
最温柔的邦德,还有那个用她的名字输入的密码……在电影院重温,居然落泪。比《量子危机》好看百倍。看完后很难忘Eva Green的眼妆。
不得不说有的角色必须长得帅。。。
除了阿斯顿马丁,一无是处
烂...什么007系列中最棒的?简直就是胡扯!
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邦德,一个真爱过的邦德,一个不英俊却更加让人难忘的邦德!
007我就看过两部
头重脚轻不过开场那个极限运动男反派值得注意 据说是城市暴走还是什么的创始人什么的
007的演员什么时候换人。
看睡着了= =所以。。。
再怎么的我都已经挑了部最有代入感的007来看了,结果通篇下来还是那么的空
为毛,我觉得这不是动作片而是爱情片 啊
这个酷似普金的邦德……不大像邦德……
剧情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女主角死了,还有片头的跳跃好假……
青涩007
我本来想打个三星的,可是伊娃·格林长的实在太好看了。
除了开头和黑人兄弟的高空追逐戏外无其他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