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是狗剩,狗剩不是王毛。
王毛是王毛,王毛是杏儿的智障弟弟。
然而战友们都称呼狗剩为王毛,因为狗剩替王毛从军。
狗剩没有金山银山,也没有技艺压肩。
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穷屌丝,原本他想娶媳妇无异于难上登天。
然而狗剩却显示出了他为了娶媳妇的执着。
首先,他有自己心仪的对象——杏儿。
其次,他得到了娶杏儿的条件——盖三间大瓦房。
最后,他找到了满足娶杏儿条件的办法并付诸行动——卖身顶替王毛当兵赚够二十大洋。
在这种指引下,狗剩开始了卖身当兵——逃兵——卖身当兵——逃兵……的赚钱之路。
即便是面对杏儿的拒绝,杏儿父亲的反对、情敌杨三的刁难……的困难都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反而坚定了他娶了杏儿,和杏儿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念头。
第一次当兵,他从死人堆里爬出后仍然义无反顾的加入当兵队列;第二次当兵,他从刑场偷偷逃出后仍然奋不顾身的加入当兵队列;狗剩的“为爱卖身,玩命狂奔”,感动了杏儿,也感动了杏儿的一家人。
虽然没有盖三间瓦房,杏儿一家准备把杏儿嫁给狗剩。
如果在工作上、生活中,能像狗剩一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着目标行动,无论遇到什么,都不妥协,不退让,直到实现目标,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然而很多人却止步在定目标的第一步……我们很多人都不是王毛,很多人却不如狗剩呐。
无意翻到这电影,差点被电影的老土名字给骗了,黑色幽默充斥整个影片,简直不能更逗。
虽然是低成本小制作电影,还有鬼子来了的影子,但仍旧是惊艳到我。
电影很好看!
黑白色调有一种看三毛从军记的感觉,幽默也很到位。
恰到好处地揭露人性,还原真实。
王大治的演技真心不错,刚开始以为是喜剧,结局太惨,抗日战争期间的爱情是无比可怜的。
拍的真好,愿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表演!
狗剩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只因为青春年华看了一眼她,就不愿醒。
有了她便有了一切,月亮上、太阳上都是她。
人的欲望就是如此朴素,满足他,他就愿意拼命。
对他来说这是爱情故事,而对老爹一家来说这是生存故事。
政权几番轮替,老爹要在夹缝里生存,酿酒是生意、领养儿子是生意、卖儿子是生意、卖女儿也是生意,但这些生意都是为了一家人能活下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会偷偷藏个镰刀,愤怒藏不住的时候也会拿着镰刀想反抗,即使他知道会没命。
老妈讲的是个母爱故事。
每每看到狗剩回来都喜不自胜,拿出好吃的,安顿好他,满眼的慈母温柔,平淡却幸福。
对杨三来说,这是一个蝇营狗苟、左右逢源的故事。
他得意洋洋于自己所长的身份,对村民巧取豪夺,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坏事做尽,尖酸狡猾,但最后也展示了人性的微光。
他们其实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但对新四军指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唤醒国人的故事。
指导员一直在用真情实意唤醒人们的家国情怀,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国人一起重整破碎河山,让每个普通人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被安利了多次,但是这片子名字实在是透着一股子“二”的气息,所以从没想要去看。
今天想翻个影片看,看到了这部,于是突然就看了。
刚开始看着男主那张脸真是无法直视,满脑子不在剧情里(你懂的)。
而且没想到是黑白片,但是农村的大背景看着真是很舒服,从布景、服装造型、口音、人物气质啥的,毫无违和感。
看开头还以为是喜剧来着:男主狗剩一门心思只有小家,看着憨实却有自己的小狡诈,干爹爱财自私,干娘真心疼爱,干弟弟虽然智商有点问题但是傻子也能分出远近亲疏,也知道趋利避险。
干妹妹也是暗恋对象杏儿则好像是处于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因为喜欢,所以从狗剩的角度来看,更觉得距离好远。
因为小时候干爹的一个承诺,说攒够20大元盖三间瓦房就能娶杏儿,狗剩一次次为了钱当兵,又一次次为了命当逃兵,搜死去战友身上的钱据为己有,典型懦弱小农的那么一个人,不过却也在听说当了日本人的兵的时候想给钱也不干,听了新四军指导员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时候觉得有道理,故意放枪放水逃跑起来比兔子都快。
在狗剩加入新四军之后,我以为最后结局会是男主被感召成了抗日英雄,回家乡打败情敌娶了媳妇最后皆大欢喜什么的。
实际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欢乐的,就算是狗剩在战场上逃跑时想起指导员的话,想要小家必须要保卫大家赶走日本人,然后思想转变又跑了回来,这时候都还是没感觉到战争的沉重感,因为后来指导员又因为一颗金牙和狗剩苦口婆心半天,旁边还有人幸灾乐祸。
回家娶媳妇真是全剧最高潮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是把美好的东西生生毁在眼前……哭死了。
杨三带着日本人去找狗剩,然后在日本人开枪打死王毛的时候,突然傻眼了,嘴里开始不停地说,这一家子都是好人啊。
然后弟弟、爹、娘一个个死在眼前。
在刺刀刺向杏儿的时候,杨三突然抓住刀说真的不能再杀了,这时候突然就想起来,杨三之前和狗剩喝酒抢亲斗智斗勇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我是真爱杏儿,但是不会为了杏儿去挨枪子,而每次去抢亲也都因为“怂”落荒而逃。
我以为杨三是典型汉奸角色的人物,然而又想错了,他是坏,是没什么善恶忠奸大是大非的观念,只有自己的利益至上,孙殿英、日本人,谁有权利他就可以给谁当狗。
但这个人坏并不是他最突出的特点,而是无知。
因为无知,所以遵从动物的本能去行事,因为无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唯有看见杏儿一家死在眼前这样大的冲击,才真正刺激到他麻木的心。
不过也许无知也恰好让他没坏到真的彻底,没坏到明知道一切会变得那么糟糕,还乐意去做的地步。
豆瓣很多评论说拍得农村人太小农,太劣根性,太没节操,真是不敢苟同。
我反而觉得,我们何必不敢去面对这样的真实呢?
整个故事就像个复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上面一个节点,他们只是在最原始生态下按照本能在生长,除了指导员,“教育”“思想”这样的词,根本就从没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过。
他不是王毛,他是狗剩。
他并不是贪财到没下限,他只是想娶媳妇,想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
结局狗剩被救活,在得到一切又失去一切之后,怀抱着幻想继续参军。
继续打日本人,是因为仇恨?
因为对保卫大家的认同?
因为别无其他追求?
或是因为其他的什么?
希望我们都知道自己是谁,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吧。
PS,到最后王毛又出现幻觉,我这时候突然意识到,也许王毛有家族精神病的遗传病史也说不定。
还可以,三次参军,最初参军目的都是为了大洋。
第一次打鬼子是尽力打了,奈何实力差太多,最后被迫当逃兵。
第二次参了汉奸军,果断当逃兵。
第三次参了新四军,也想着当逃兵,这里确实无法理解,可能为了描述狗剩内心的转变吧,但第一次并没有如此果断当逃兵,因为是打鬼子,但这第三次最开始咋还是果断当逃兵?
一定要解释可能是感受到前两次逃兵的好处?
也可能最后鬼子杀了亲近的人,才开始真正鬼子的可恶,现实也确实有许多这种人,当痛没痛到自己身上时,就会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想法会极其二极管。
如同杨三,带鬼子去抓狗剩,结果鬼子一枪把王毛杀了,杨三直接懵了,开始说太君他们一家是好人,最后为了救心爱的女人也不怕送人头。
结合当下,这种愚蠢依旧如此多,不过形式换了罢。
主人公狗剩是林河王家的养子,他喜欢王家的闺女杏儿。
为了挣钱盖房娶杏儿,狗剩顶替王家的傻儿子王毛当了兵,因为当兵给四块大洋。
这个兵他一当就是三回。
先是国民党的兵,跟日本人打仗,打到全军覆没,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逃回了王家。
又是皇协军的兵,去打新四军,他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找到机会溜掉,又逃回了王家。
最后,狗剩稀里糊涂地加入了新四军。
新四军军容整,军纪严,真心实意打日本鬼子。
指导员耐心地跟狗剩做思想工作,让他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还看出他心里有事,让他回家先把事情办了,同时侦查鬼子的情况。
喜欢杏儿的人可不止狗剩,还有杨三。
杨三是治保主任,日军进驻林河之后他便狐假虎威,到王家来抢亲。
赶回来的狗剩打跑了杨三一伙,终于娶到了杏儿。
可是转天,杨三带着日军来王家抓新四军狗剩。
王家不肯说出狗剩在哪儿,日军屠杀了他们全家,也杀死了碍事的杨三。
从外面回来的狗剩看到王家以及村中的惨状,去日军军部向日本鬼子展开复仇。
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不那么常规的主旋律影片。
能看出本片对《鬼子来了》的借鉴,比如全片是黑白的,只在最后一幕换成了彩色的,再比如有意地展现了老百姓在战争时期的怯懦和算计。
不过,本片终究差了一口气,这口气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脸谱化严重。
狗剩作为主人公,从只顾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成长为英勇杀敌的战士,这个转变是影片的需要,但是非常程式化,片中没有为此提供足够的说服力。
杏儿则全程工具人,没有流露过一点儿个人意志,她只是作为男人的意淫对象和好日子的化身而存在。
日本人方面也没有一个像《鬼子来了》里花屋小三郎那样有血有肉的角色,只是一群杀人机器。
而且,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一样,片中一定要有一个汉奸的形象,用来吸收老百姓的算计,冲抵掉他们的怯懦。
说起来,杨三这个汉奸反而是片中最立体的一个人物。
他为人精明,善于钻营,利用治保主任的身份为自己谋利,这样的人在日占时期大抵会当上汉奸的。
他也喜欢杏儿,他的做法是利用权力逼迫王老汉同意亲事。
当日军大开杀戒时,人性未泯的他受到震撼,试图阻止,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狗剩和杨三算是发小,却是两个极端,同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一个卖力气加卖命,一个动脑子,玩心眼儿。
在战乱中,死神是盲目的,命大的狗剩活了下来,成为传奇。
换做是和平年代,谁能过上好日子倒是不难猜到。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确实很像姜文的《鬼子来了》。
但是相较姜文的憋屈、冷漠、无力,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更加主旋律,更加鲜活生动,更active。
中国人总是爱钱的,爱幻想的。
盯着月亮看,因为月亮太美好,月亮上的嫦娥就是狗剩的杏儿,狗剩一生挚爱。
三间瓦房盖成了,杏儿也就娶到了。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
所谓国仇家恨,狗剩真正懂得的那一刻,永远不是指导员在他耳边絮絮叨叨的那一刻。
是因为现实杏儿嫁给了他又被夺走的那一刻。
杏儿嫁给狗剩,是因为三间瓦房吗?
不是。
是爱情的美好,或者说,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当美好幻灭的那一刻,三间瓦房没改成,月亮上的嫦娥也没了的那一刻,各人的选择就值得品味了。
王毛说:姐,快跑。
老丈人亮了镰刀(之前杨三强抢杏儿的时候一直藏在身后),干妈调转枪口牺牲自己,连杨三,自己可悲又可气的小人,都男人了一次,握住刺向杏儿的刀。
中华民族的魂啊,是在这里的。
至于结局,和《鬼子来了》的区别无过是狗剩练过武。
要是马大三练过武,《鬼子来了》最后那抹色彩还会不会有呢?
魔幻确实魔幻,现实也确实现实。
我不是王毛,我大名叫狗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化身。
(编剧用狗剩这个名字很神,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少有大名,小名狗剩的何止千千万)就是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中国人乐意自己叫个狗剩呢?
【我不乐意,我很惭愧】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可以翻译成“人不可貌相“,好像还是在翻译中丢失了一层意思。
如果用来形容这部电影,那倒是再贴切不过了。
影片的主人公不是王毛,是狗剩。
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被养父母送到少林寺学武,结果挑了十年水,一事无成,却也阴差阳错地练就了一支麒麟臂。
为报答养育之恩,狗剩顶替傻弟弟王毛参军,意外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道。
于是狗剩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舍身卖命,期望有一天能赚够银元,迎娶自己的梦中情人杏儿。
本片太容易给人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八一电影制片厂、抗日神剧、弱卡司、低成本、国产恐怖片导演、捉襟见肘的宣发、粗制滥造的海报……上述所有的条件都指向一个大写的“烂”字,然而<我不是王毛>却给2016年一季度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就像故事主人公命运历经的各种阴差阳错,这部电影戏里戏外也都是出人意料的错位。
导演赵小溪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赵葆华的儿子,却拍出一部游走于审查边缘的作品;设定在抗日时期,却用了很多符合当代审美的幽默手法;抗战主题的正能量很饱满,但没有迎合主旋律。
好在这些错位都很讨巧,也很讨喜。
全片采用黑白摄影,呈现出来的影调充满了荒诞和绝望的质感。
在270万的小成本预算限制下,摄影的出彩为电影着实增色不少。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几次漫画式的构图,狗剩站在窗前的大逆光配合丁达尔效应,指导员说教的时候背后出现的“伟光正”式的背景光。
这些小技巧算不上什么登峰造极,也至少在影片的语境中独具匠心。
我并不认为影片有任何落入俗套,狗剩的角色从头到尾的动机都是合理可信的,最后的决战也不存在任何刻意的拔高,他只是个有血有肉有麒麟臂的痴情丑男,他会偷金牙,他会偷窥姑娘,他会牵挂儿女私情,他杀鬼子也只是为了复仇…即使再厉害,电影也无意把他塑造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抗日英雄。
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没必要比较<鬼子来了>,说实话也的确差了不少,但<我不是王毛>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会被轻易忽视。
<图片1>
其实故事是假的,但是故事中充满了黑色的幽默的荒诞气息,王毛就是想娶杏儿。
三间大瓦房,这就是当兵的目的,这就是广大的农民的心声,杨三儿也是想娶杏儿,前期故事比较轻松,有趣,后期就比较冷酷严肃了,故事的有点像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但是走的路线不一样,这个故事聚焦于王毛一个人身上,不得不说,还是都是戏骨看起来舒服,不管是王大治也好,还是罗京民,还是其他的演员,一看都是老演员,瞄不准咋办,不聋就是不好,
很久没有看电影笑的这么开心了。
如果没有最后十二分钟的话,这是一个成功而独具魅力的喜剧。
看完之后才意识到,所有人的善良与天真烂漫,以及悲剧,源自于无知与无畏。
三的坏也不是真的让人咬牙切齿的恨,他坏得有种缺德的天真,因为他天真的认为日本人是人。
三次从军中,前两次如同儿戏,狗剩以为战争就是挣钱就是在血肉横飞中报名。
最后一次从军辅导员的开导加上回家后的残酷镜像,才使他明白战争的意义。
村庄里的人懵懂无知,善良无欺,不知道日本人的侵略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打仗会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
当战争来临到身边,已经晚了,于是在无限的惊恐与惊讶中,失去善良的生命。
无尽的悲哀。
无尽的哀痛。
勿忘国恨,我们比任何人都一样这些鲜血没有流淌过。
在经过仇恨的洗礼之后,燃起了家国情怀。
在大的战争中,小家庭也难逃其灾。
ps.王大治演技不错。
以前听多了对他外貌的攻击,对他有一些偏见。
在任何时候攻击别人外貌,都是不道德的。
辣鸡
真是不错的电影,这么好的电影让后期宣传耽误了,笑点一点不尬,而且很有新意,即讽刺又幽默
日本侵略者面前,戕杀同胞者有之,苟且偷生者有之,奋不顾身者有之,振臂一呼者有之。有的人就喜欢看阴暗绝望的电影,也没啥,仁者见仁,淫者见淫,想法反映出的无非是个人的内心深处。可有人非要把这一面说成“民族劣根性”,非要用这一面去否认别人“英雄伟大”的存在,就很可疑了。我不得不怀疑这种人是拿了美分或者受了美式教育,内心怕是认为自己是高等华人了吧。恶心
鬼子来了珠玉在前,黑边画面显得写实,荒诞幽默也恰到好处。
《鬼子来了》的黑白处理 《斗牛》的方言 这部电影虽有诚意 但少了新奇
果然过誉,做作的角色设计和所谓形式也盖不住国产电视剧审美情趣,不过最可怕还是角色体现的作呕幽默感,配合着演员生硬台词表现好灾难。即便有电影创作理念,但依然属于国内电影最自恋,保守,原地转圈的那一类。
只能说王大治拿了影帝给这片子增添不少人气。
有点《鬼子来了》的味道,虽然搞笑的地方有点夸张,但是结局的确让人很痛
赵小溪不像他拍恐怖小渣片时那么烂,也不像举起手来之类抗日闹剧那样把鬼子弱智化,喜剧部分挺乐,王大治跟杨三都不错。
这部电影像极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国人的劣根性再次通过战争深刻的展露出来。最后十分钟轻松幽默的氛围急转直下,战争再也不是开开玩笑就能搞定的了
八一厂佳作,国产片遗珠。剑走偏锋的抗战片,惊喜程度大体与《唐人街探案》相当。
三星半。三月院线小片,挺有意思,做工不差,小成本战争题材,黑白,河南话,晃动跟拍镜头,拍出了不太一样的反战味道,荒诞诙谐,粗咧咧的野草精神,打不死的小强,屡屡服役,屡屡逃跑,只为赚几个银元盖房结婚。王大治的屌丝气质,刚刚符合片子本身,如果请杨臣刚、孙楠来演,也是成立的。
鬼子来了之后中国最好看的黑白片
知道自己不算阅片无数...但是这个电影无论从节奏,流畅度,可观赏性,演员的表演,都属于上乘.....不矫情,不做作...毕竟就算电影发展到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了黑色幽默,拍的出意味深长……
不是主旋律的主旋律,前半段笑的喷饭,后半段的后半段画风突变。小人物大时代,讲了很多,但围绕着人性总是可圈可点的。所以,不需要开挂,不需要生死为国的大道理。总有那一丝丝的觉悟,会散发
一部注定被忽视的佳作
似乎对某些东西的宏大感与崇高感的消解行动之本身,就会得到很多不够冷静的亚文化守护者的称赞。而这消解行动的水准、意义和所诉求的文化走向这些问题反倒不被考虑。实际上,这片子的“消解行动”与最终的文化诉求是割裂的,前面为了讨好观众,后面则是为了服务人民。另外,文化问题之外,片子本身的问题其实也一大堆,至少笑点做的太老套。
小成本电影能拍成这样说实话已经很不错了,用黑色幽默的形式诉说着历史的严肃感,黑白的色调也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但有些地方确实处理的很杂,一般般。6.2
这才是国产片良心,故事非常完整。而且有《鬼子来了》的影子,惊喜。
cctv6,只看了结局一点点不知道演的是什么东西,看不得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