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H》,日本电影。
看完,想起两天前刚看过的《活着》,有类似之处,含着眼泪的笑,余味大不同。
视角从片名就能感觉到,活着的年代感和社会感太强悍,活着的苦难深重,希望渺茫。
日本的这部更注重人,用孩子的视角去看成人的作为,在战争中成长,从父亲的言行去认识周遭一切,有了他眼中的国家和世界~,学会了独立思辨。
电影的主旋律让人伤感又唏嘘,少年H的家庭氛围让人羡慕,爸爸开明,妈妈温暖,妹妹可爱。
无端的战争,流言的冲击,连信仰都要埋藏,更何况生命。
爸爸战前的开朗与战后的沉默,他的爱好是西服,当自己的爱好成为负担时,他变成了一名消防员。
当缝纫机被烧毁时,他的信仰也一同灰飞烟灭,他失去了灵魂,一个成年人用自己忍耐的极限来守卫自己的家庭和信仰。
虽然他如裙带菜一样随波逐流,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缝纫机修好那刻,相信他已带着千疮百孔的心重新站起来了。
即使面对酷刑拷问。
妹妹好子在离别的列车上与站台亲人的说再见,克制的眼泪,紧咬的嘴唇,让她的无助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H,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用他纯真的心去感受到一场战争,从头到尾都始终如一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虽然多次涉险却仍保留赤子之心。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为什么不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绘画,爸爸为什么会因为一张明信片受难,自己为什么被教练打,对于一个少年,为什么妈妈要把仅有的大米让给不想干的人,他实在太迷茫,他需要一个答案,他向他的爸爸索求,但爸爸的精神支柱已然轰塌,他用锅盖扔向爸爸,却仍然没有得到答案,他,实在坚持不住了,他想用死去摆脱这一切。
但,他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一个人闯世界。
对于,结尾广告画面的凤凰,作为不死鸟而存在的意义,对于少年的未来,也许对于妹尾一家,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浴火重生吧。
前两天看了《少年H》这部电影,酝酿了两天才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日本普通人身上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是信仰基督教的一家人,这让战争和一家人的信仰之间产生了一点冲突,但是我们作为成人的爸爸妈妈更加能看的到,在乱世中该如果去做。
作为孩子的少年妹尾君在这种环境下就有点悲惨了,就算信仰基督,但是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要向奉安殿(二战前用来供奉天皇与皇后的照片以及《教育敕语》的建筑)行礼;眼睁睁看到最喜欢的艺妓大哥哥强制被征兵,逃不过之后选择自杀;明明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因为信仰不同,就被当作了间谍和排挤;上中学后,每天要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有类似怠惰于战的想法就会被打。
种种的事情,对一个世界观还未能最终成型的孩童来说,都是强大的冲击。
电影后部,大轰炸结束后不久,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了。
一直被教育战争绝不会输的少年,看到了哪怕自己吃不饱,也要分享食物给别人的妈妈,看到了曾经暴力的教官随波逐流,为了生计回家开铺子,看到了人们以能跟美国兵用英语打个招呼为荣。
世道变了,那些曾经教他要为日本而战的人们,四处散去,不再为曾经说的“热血”战斗,留下一个被洗脑的少年,不知所措。
H不懂为什么大人们会这样,迷茫和信仰的破裂让他想去卧轨,但是最终没能成行。
让人最欣慰的结局是少年明白了,自己的命运该靠自己去选择,H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并且打工给人画壁画,老板还邀请他毕业后成为正式员工。
喜欢画画的少年终于开始按照他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走了,墙上闪闪发光的凤凰一定象征着他充满神秘又美好的未来。
一个小人物恰好代表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状况,盲目追逐的人们,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也不被允许有吐露自己真正的愿望。
日本战后那些对于自己人生产生怀疑,最终只能浑浑噩噩度日,甚至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的人比比皆是,太宰治在他的作品中就屡屡描写到了。
整个故事中,我想就只有那个钟表匠是最为清醒的了。
战争中成为老师的他,选择暂时隐忍,还给孩子们从暴力中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湾,战争后,很快放下了这份工作,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为了钟表匠,又重新拿起自己喜欢的工具,修理时间带来的伤痕。
马上到2019年了,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为自己的新年制定了一个计划,但是是否回顾过,这个梦想,是不是你真的想要去实现的,还是受到周围的影响而告诉自己,这是我不得已选择的呢?
希望所有人都能成为选择了自己人生之路的少年H。
矮小却坚韧的父亲、温柔又善良的母亲、真诚而勇敢的H、乖巧且心善的妹妹,要被三观超正的一家人暖哭了。
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父亲的教诲和母亲的温柔,赋予了少年H这样不惧强权、敢说敢做、真诚果敢的品格吧。
在三观被歪曲的战争年代,不是你我的错,是时代的错,能做的唯有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善良。
永恒的反战题材电影,对亲历事件仅存的记忆。
战争从来不仅是硝烟和赴死,更多的是毁灭前后的恐慌和迷茫。
影片记述的是上世纪1937年至1947年太平洋战争的十年,从孩子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的荒谬。
影片时间线分成两个五年。
神户还一片祥和的时候有关战争的苗头还停留在日军占领南京和“男人姐姐”的犒军的新闻里,此时的社会思潮已经开始出现单一化和排他化趋势,从小在熏陶在爱与奉献中H君感觉到了,但父亲说要将信仰放在心底不要轻易动怒。
灾难是温水煮青蛙,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控制,1941年和英美开战,战争扩大,全民皆兵,家人分离,十几岁的男孩必须进行军事训练,H君看到一向担当的父亲在被调查审讯后内心变得犹疑不定,自己坚持信念却频频遭遇殴打的境遇下,逐渐对上帝构建的现实产生怀疑;此时全民弥漫着军国主义但仍有人尚保留理性,给了H君最后的一点坚定;停战后全家团聚,面对城市废墟和全民物资短缺,他久久无法走出阴郁,成年人玩的这场游戏到底有什么意义?
影片里父亲是个光辉的形象,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境遇,都展现了一个男性担当,既是家庭的灵魂支柱也是行动方向的掌舵人;母亲仁慈勇敢,一边投身战事服务,一边呵护两个孩子周全,食物短缺的时候依旧施爱于人。
正是这样一个有信仰的家庭让H君完成成长,当父亲再次踩起缝纫机,15岁的H君走进社会,再次拿起画笔。
幸好有妹尾河童这样的人真诚的分享战争经历,使得后人能够回看历史铭记教训。
战争从来没有对错,却总有谎言和欺骗去美化执念。
1、H家里有一张美国明信片,被同学揭发举报说他家是美国特务,爸爸被抓走虐待2、H练习棒球时说了一句英文外来语,小伙伴连忙让他改口说和词3、男姐姐被征入伍,邻居们都觉得当兵无上光荣,只有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反差感强烈4、广播里对战事只播报喜不报忧(发动战争的国家没有一个会承认自己是侵略,只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被迫性来洗脑国民)5、裁缝爸爸对H说这个国家的报纸只选择地登发想让你看到的信息6、小栗旬演的那个赤色青年不让H瞎唱红歌7、战败之后,终于摆脱了压抑和管制。
H一边画着不死鸟,一边大大方方地唱着小栗旬教他的红歌。
再也没有人管他不要乱画画,不要乱唱歌了……
妈妈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所谓给予是比接受更加幸福的事情。
爸爸是个知道世间险恶的男人,在乱世中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像裙带菜一样摆来摆去,还好裙带菜也是有根的,战后他找回来他的缝纫机,找回了他的裁缝店,也找回了他自己。
父母的信仰最终投射在他们的儿子身上,即使有着愤怒有着冲突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然勇敢平静地活下去,他在自杀最后一刻躲开,大抵是重生了。
整个电影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坚持到底,平凡平静地活下去。
我想这才是最大的真。
刚好看了偷书贼后看的少年h,两部片子分别是从德日两大军国主义后方的角度,从民众视角来反应战争,历史总是有类似,比如战争后期两国穷兵黩武,强征壮丁,培养童子军,鼓吹虚假战情等,两部片子都有反应。
当然相比之下,少年h由于是近邻拍的,由于文化较近,我们看起来更明白些,相比于如今日本对美国文化的态度,在当时听西方的歌曲,衣服上绣英文却被认为不爱国不忠君。
电影对当时这种扭曲的思潮给予了讽刺,且鼓吹了基督教,一家人笃信基督,保持着对战争冷静的思考和对战情的判断,最后一家得以保全,算是有点好人有好报的意思。
对国家形势冷静的判断,且对宣传抱有质疑,这可能是编剧观点,在当时的战争漩涡中是很难的,少年h的周围尽是些哼哈作态,受军国鼓动的青年,少年h还能与人争论,似乎是不可能的。
电影反思了民众的思想被当时的天皇绑架的状态。
人要有独立思考,电影中的父亲说出了主题。
仅从影片看如今的日本民众对当时战争的态度,是反战的。
战争的元凶是军国主义势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电影结尾也以欲火重生的凤凰比喻了当时失去一切的百姓,在战后重新开始。
兴。
国家安定,大力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
亡。
国家危难,烽烟不断,战火四起,苦的还是百姓。
平易近人的风格,完美的拍摄角度,恰到好处的配乐。
H(聪明帅气,较高的绘画天赋,因为美国阿姨寄来的明信片导致爸爸手指受伤。
h选择闭口不谈,这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
)故事的最后H好像也明白了什么?
可爱的妹妹善良智慧的爸爸妈妈……日剧的特点就是这样。
不是单纯给你讲一个故事,而是在故事背后埋伏着对人的内心、对人性、对社会等等方面的思考。
一部无意中翻到的片子,却意外地打动了我们。
少年H,一个生活在二战时期的少年,父亲是个出色的洋服西装裁缝,母亲是个善良勤劳,手巧的主妇,还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一家人有着基督教信仰,就这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而这一切,却很快随着战争的发展而被打破~从一个小康家庭到最后无奈搬入难民营,三餐不继却依然在信仰的指引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少年h的成长,目睹着许多人的无奈被迫出征,目睹了因为与政府有着不同观念信仰而被捕的大哥哥,目睹了父亲偷偷地而又无比坚定地帮从德国纳粹营中逃出的犹太人修补衣服,目睹了父亲因为自己收到的一张国外名信片而被用刑……他的成长是沉重的,所幸,他有着如明灯一般坚定的父亲一直给予着他力量与指引~一家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互相扶持渡过一个个的难关。
没国哪有家,而无数的家又何尝不是国的写实。
从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中去了解这个发动战争的国度他们的子民当时又是处于什么的生活中。
其实战争面前无论哪个国家的平民百姓们都是如此相同~娓娓道来的故事,没有过多煽情的点,显得更为真实,从家到国,再从国至家,唯愿,再无战争。
这娃眉目间真有点象妹桑,但爸爸就绝对比本尊气宇轩昂多了。对我来说最动人的不是反战,倒是父亲对着地图讲解地理,那小脑瓜里说不定就种下走遍天下的念头了。即使巨变不能预料,但终究熬过战争,躲过空袭,几乎自杀又没成功,然后长大成人做自己爱做的职业完成年少的梦想还著书立传!太他妈正能量。
痕迹太重了
名为少年,实为父亲。题材以小窥大,优点在不过度煽情。
影调舒胡
不要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想看看原著。水爷太棒了。感谢日菁。
在战争中挣扎与忍耐,绝不认输放弃希望,像凤凰般浴火重生~
根据妹尾河童自传体小说改编,没看过原著,《legal high》的编剧古泽良太改编成剧本。以温情路线拍的反战片。小主角应当庆幸自己有这样的父母,小小年纪就看透很多事,估计是遗传他爸。另外再次嘲笑一下难听的关西方言。
失去所有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从头再来!
又是矫饰的日和风,真的有点够了……
从日本普通民众角度看日本的近现代史。当历史科普片看了
经历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四年 爸爸一直引导着我 我们一家 我和朋友一直在努力着 后来我们败了 连一个登陆者都没杀过 又跟着米国爸爸混了 我问爸爸什么是对的?爸爸这回却回答不了我 只是修好了缝纫机 继续生活下去
日本侵略他国最终还是自食恶果,全民皆兵遭到轰炸。但正如肇说的周围人就像裙带菜,战前高喊大日本帝国万岁,战后又开始媚美国,还有比较乐观和勤奋的品质,也算是日本人的生存之道吧。片中肇的父母演员水谷丰和伊藤兰现实真的是夫妻
还不错,但是看到南京攻陷庆祝会有点受不了
战争,人类永恒的残酷议题,无论从哪个剖面切入,带来的都只有不可比拟难以磨灭的伤痛。受到这样良好家庭教育的少年H,也难免陷入仇恨的暴怒和困惑,但好在良好教育也把他从铁轨上救了回来,活下去,仍然是变好的唯一希望,未来指引他的,无论莫奈还是凤凰,都会好,战争停止了,哪怕是战败,都是好的未来。
单就影片本身来说,还不错,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每个小市民在影片中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影片也基本能反映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态度,以及因战争造成的创伤!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影片对侵略亚洲的事情几乎只字未题,仅仅出现的一件还说什么狗屁南京沦陷,对自己民族战争受到的伤害大肆渲染,看不出
带来痛苦的,才是错的...这种思想,也没错啦...
战争苦的都是百姓,生在和平年代真好
父亲的角色是亮点,理性、平和、坚毅,甚至连战后的那一段软弱,也非常生动。整体来说却太过日式主旋律。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尚可。孩子视角的二战,整个叙事都很常规,风格上倒是有点假定性,镜头略浮夸,虽不搞大场面但升降摇臂也使的很多。日本真的很奇特分裂,西化和民族主义挫败和自大被损害和低节操,都是拧巴着来的。。。竟然没提广岛长崎的事儿,以至于最后可以欣然的以和美国大兵说上话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