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Diarios de motocicleta,哲古华拉少年日记(港),骑士日记,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台),机车环游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摩托车日记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国,法国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摩托日记》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摩托日记》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血族第一季说谎的山歌赛博朋克村庄军情五处第十季玻璃之花与坏掉的世界青出于蓝~缘真情七日A-1头条犯罪现场老姑婆的古董老菜单高卢英雄拯救英格兰再见枕边人长征火花游戏肯尼迪家族野狗们汤姆与杰瑞遇见福尔摩斯医妃难囚第三季此路朝上第二季颤抖吧,阿部!今生也是第一次降龙神掌苏乞儿周末不上班人生苦短冒牌大保镖处刑人藤枝梅安1独行猎手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文学处女大圣无双

《摩托日记》长篇影评

 1 ) 年少格瓦拉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 )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

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

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

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

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

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

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

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

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

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

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

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

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2 ) 写给切

当片尾年迈的格拉纳多凝望天空,历经岁月沧桑的脸与影片年轻时的激情飞扬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谁能想到年轻时如此热爱生活的人也会变老?

谁能想到切连变老的机会都没有?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年轻时不后退,年老时不后悔。

三个人:格拉纳多该是这样的,切没有活到老却永远年轻,我?

正当年轻。

论成就,我自然是不能与他同年而语,但是二十几岁青春该有的激情,我和他同样拥有。

他在二十四岁那年横渡亚马孙河,而我却为了不在珠峰前示弱,在大本营里和马车比赛,憋着一口气,在五千多的海拔,硬是把马车甩在了后头。

他二十三岁勇敢地踏上穿越南美的壮举,潘帕斯草原上回荡着摩托车的轰鸣,我二十二开始了独自旅行,我孤单的身影在西部高原游弋。

青春无畏,那是我们与切共有的印记。

还有一句话,是我从切在旅行所见所闻,他自身思想升华的过程以及他日后的伟大事迹中想到的,那是保尔柯察金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切,你是好样的。

 3 ) 唯美所以失败

一些人是唯美的,他们追求完美,崇高,纯粹,理想。

他们心中的种种美好设想以及对生活样子的期盼,宛如湛蓝夜空中的烟花,灿烂夺目,寂寞般的美丽。

但人生会用铁一般的力证来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残缺的、妥协的、相对的。

纯粹的追求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你向海市蜃楼忘我奔跑的时候,你已踏上了不归之路。

切·格瓦拉就是这么一个人,除去革命者的外衣不说,他兼备了勇气、识略、高贵。

不同于别的革命者,他几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在革命胜利之后产生一丁点的蜕变与享乐,没有被日渐埋没在名利与事务化之中。

他用极端的方式去诠释对理想对社会的纯粹追求。

这种对所有违背理想的不妥协,很少发生在一个国家领袖的身上,但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唯美的,应该必然会残缺的吧。

维纳斯像被砍去了双臂,成为残缺美的永恒象征。

而切·格瓦拉何尝不是这种美的活生生的象征呢?

唯美,所以失败,但正是这样才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了他,在现实里的失败的同时,他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了永恒。

2004年刚上映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深受触动,写了几行字,很肤浅,但今天录在后面,以示对切·格瓦拉的纪念。

一头不守规矩的长发,张扬叛逆;一抬头就照亮了整个世界,少年拿云;一生都为了梦想冲突,未酬身死。

当你横行万里的时候,单车孤身;当你谈笑政坛的时候,英伟俊逸;当你蔽野游战的时候,虎目含悲。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哪里呢?

为全人类的幸福,你做一次次尝试,是为了获得无上的荣誉吗?

已经誉满天下了,无数个头颅都在仰望你和你的战友。

而你猛回头,一个人走了,继续走下去,依然孤身,病体带着寂寞的心,却能装下整个人类的梦。

  你再也没有回来,没有象佐罗一样,骑踏雪骏马,着黑丝面罩,用狭仄的长剑挥划出圆满的符号。

留下的是不甘、迷惘、呼号,和一张英雄的脸。

但玻利维亚的死亡之枪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传奇。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一个中上层家庭。

与许多知名的阿根廷人一样,他俊美、激情,生性漂泊。

唯一的特别是,天生哮喘,上帝总会在他深为欣赏的作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1952年1月,尚为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和一个同伴骑着破旧的电单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行程一万余里,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要让整个南美洲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共同摆脱贫穷、苦难。

英雄的诞生总是和生命的磨难、爱情的幻灭联系在一起。

在旅行途中,高贵的芝哲娜离他而去,广漠而沧桑的南美土地上,一个单纯如白纸般的男孩在无尽的跋涉中成长为一个坚韧的男人。

  当坚韧的切·格瓦拉具备了崇高的梦想的时候,还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做成什么。

很多事情是在成功之后人们才会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

1954年,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和同志,古巴人卡斯特罗,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古巴革命组织并出任首领。

一个阿根廷人,却义无反顾的到古巴闹革命,他疯了吗?

他为了什么?

他能成功吗?

1956年他与卡斯特罗带领这支队伍在古巴登陆,三年后推翻古巴亲美的巴迪斯达(Batista)政权,举世震惊。

这时他才三十一岁,作为第二号人物先后当上了古巴的央行行长及工业部长。

  历史证明他成功了,格瓦拉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阿根廷的优雅人群里享受赞誉。

但他去了古巴。

因为他要解放的不是个别病痛的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劳苦大众,而是整个世界的在不公正和苦难中煎熬的人们。

在那里,他成为南美洲的革命家和游击专家,古巴最显赫的领导人之一。

到此为止了吗?

不,格瓦拉的革命没有国界,他要实现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要解放全美洲!

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徒?

有谁象格瓦拉一样抛开富贵虚名、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呢?

一个三十出头就成为国家领袖的人,会是怎样的遗世雄风啊。

    当斯大林的高官们在分配别墅的时候,切·格瓦拉宣布放弃古巴的官职和国籍,以个人的名义和他认为变了质的苏共决裂,并宣告自己的战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亚非拉国家的土地上。

他率领数十人远赴非洲刚果的金沙萨支援革命,后于1966年带领一队游击队员进入波利维亚东南部丛林,直接挑战CIA支持的亲美政府。

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很多,但有几个人单枪匹马去领导他国的解放呢?

  如果格瓦拉成功了,他会是一个神话。

但每一个以梦想为名的壮举何尝成功过?

这就是现实。

现实会让小人得志、英雄揾泪。

切·格瓦拉带领仅17人的游击队在波利维亚丛林与一支由美国特种部队训练、CIA指挥的1300人波利维亚政府军周旋了整整一年。

1967年10月8日他哮喘发作,受伤被捕。

次日,在波利维亚小镇La Higuera被枪杀。

    让我们来看切·格瓦拉的面容,贝勒帽,长乱发,双眼望天,单手握拳。

一时间洛阳布贵,全球很多年轻人都穿上印有他头像的体恤衫。

对他革命事业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应在其次,应是对青春、梦想、不屈、激动向前等等美好信念的憧憬吧,头像就是一种姿态。

他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竟然能够成功过的理想主义者。

当我们最缺少的时候就越怀念,虽然往往并不一定是好的。

  

 4 ) 摩托日记

我们已经死了吗?

就像片中那条没有尽头的路已经耗尽我们的精力了吗?

电影的镜头是不安分的,就像格瓦拉的一生。

我看到拉美人的欢乐,就像拉丁美洲的音乐,用欢乐的歌声吟唱悲伤。

或许是我的错觉,或许我被欺骗,或许,悲伤被掩饰起来。

透明的画面,透明的音乐,透明的格瓦拉。

一个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同情心的人。

他决不是一个叛逆的人。

他只是想把他的同情心付诸行动,他是为了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才是格瓦拉伟大的地方。

想想现在我们所谓的叛逆青年,是什么呢?

只是毫无理由地反社会,如果说有什么理由,那理由也只是为了自己。

说他是堂•吉诃德,我想,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人,作为我们时代的英雄,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看看我们自己吧,胆小如鼠而又像一潭浑浊的死水。

然后格瓦拉只变成墙上的一幅标志,成为我们的遮羞布。

在美好的镜头里面,让我几乎遗忘了穿透格瓦拉的痛苦,或许,镜头太美好了,或许导演也忽略了格瓦拉所看到的痛苦,影片里零星穿插了一些农民对痛苦无关痛痒的叙说,也穿插了一些左派人士所遭受的迫害,以及极少篇幅描绘了矿工的悲惨。

让影片缺乏了所包含的苦难的巨大张力,我看到,格瓦拉的转变是勉强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电影没有穿透痛苦的核。

影片结尾是一幅幅固定的黑白人物镜头,像一幅幅人物的纪念肖像,很生动,就像纪念那些我们只能凭吊的过去。

写完以上这些话,我感觉有点矫情,格瓦拉真正在我心中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并且用生命实现这些理想。

我有很多理想,可惜,在我脑海里仅仅都昙花一现,我甚至连把它们付诸行动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敬仰格瓦拉,我现在已经可以预计到,我死的那一天,一定充满后悔。

 5 ) Diarios de motocicleta——The Motorcycle Diaries

题目小小地剽窃了别人的。

年轻的che还是一个穿白衬衣,有着羞涩的笑的人。

他和好朋友在餐厅里评论对面喝着咖啡,看报,打瞌睡的老头。

朋友说:你要的是那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吗?

che摇了摇头。

于是,背了行李,上了摩托车,踏上了环绕拉美的motorcycle之行(或者说还有卡车、轮船或者船伐)。

想起我的阳朔之旅,虽然毫不具备可比性。

这是我满二十岁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就好像挣脱既定命运的一次努力。

某一天我也能拍成如此的记录片,不错过任何一细节。

拉美很美。

宽阔的荒原、山丘、田地,给了che无尽的理想的空间。

他碰到了一对矿工夫妇。

共产党的。

在理想中徘徊,坚韧,生存。

固执的che。

女朋友的15dollar不肯花,却连同毛毯一起给了他们。

后来,他留了胡子。

再后来,他的眼,越来越像我们所知道的che的眼。

如果说矿工夫妇是che的启蒙的话,麻风村的生活无疑就是一个具有非同意义的转折。

最难忘,che在24岁生日这一天,的游泳。

河的两岸把生病与健康分离开,黑夜下的灯光闪闪,che脱了衣服游向了另一端。

一个有严重气喘的理想的人,大口喘着气,在河的上面与下面,一浮一沉,一张一合……在他浮出水面,众人聚首的镜头,是一种自由、平等、理想,是他渴望的美洲联合。

“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che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嫉妒。

太多的不公不义,我一直只能愤怒。

从来没有为我的理想做什么。

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我有什么理想了。

“这故事没有英雄事迹。

它说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这是我极喜欢的里面的一句旁白。

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che。

而不是海报上、或者T恤上那个LOGO。

若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能否也拍出这样的人性的而不是神般的片?

接着就是几幅沿途的拉美人民的图像,黑白的,伴着拉美的《春光乍泄》里一般的旋律……最后,打出关于che的字幕。

飞机飞远,原地剩下一个花白头发的同伴。

理想,伴着che,一去不复返。

重复的,听着里面的歌,或者说是旋律。

一遍一遍。

最后,一句话结尾——不喂养灵魂,怎能喂养身体?

纪念赤贫的需要救济的这几天。

和这部电影。

 6 ) 改变人生的电影

改变人生的电影开场才几分钟,已经让人一阵激动——当格瓦拉和好朋友骑着那辆破摩托上路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好奇。

大概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站在每一条路的起点,都觉得眼前一片开阔。

那个时候,格瓦拉23岁。

你23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丢掉了对世界的幻想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还没上路,就已经知道了终点是坚硬的现实?

是从听到“太阳之下无新事”的那一刻开始,还是摸着头上撞到的包开始故作老成的那刻?

这电影的宣传语据说是:“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 在这一趟青春的旅行之后,格瓦拉开始走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他把年少的狂想,变成了行动。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可以承受他后来所面对的那些磨难,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把狂想变成行动。

但起码,我们还可以在每一天做的更多一些,不指望改变世界,但也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

讲回电影本身,《摩托日记》并非什么绝世经典,但好久,没看到这样觉得会有改变人生可能的电影了。

讲回导演,《太阳背后》(Behind The Sun)是沃特·萨拉斯(Walter Salles,《中央车站》导演)关于南美饱含期许的一个寓言,而《摩托日记》则是情深意长的以古寓今——简直就是南美版的杜琪峰......

 7 ) 哲古華拉與南美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

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

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

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

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

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

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故事開始的時候﹐哲古華拉已經唸完大學醫科(其實譯名有點問題﹐23歲不算少年了吧﹖)﹐患有哮喘病的他﹐與好友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家鄉出發﹐要從南到北騎著電單車橫越南美洲。

電影初段有愛情的描寫﹐但後來就不了了之。

他們的旅程當然不太順利﹐帳篷給風吹走﹐後來電單車也壞掉了。

但他們堅持了下去﹐攀山越嶺的同時﹐又給他們見到很多不平事﹕貧窮﹐政治迫害﹐死亡﹐娼妓﹐痲瘋病。

我覺得這電影描寫不同的慘況太多太分散﹐反而引致張力不夠。

途中遇到被圍共黨黨員的事情﹐如果按照哲古華拉日後的人生﹐這一段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竟然只是輕輕帶過。

不知是否阿根廷對於革命份子還是有點忌諱﹐不敢描寫得太詳盡呢﹖後來最主要的一段變成了在痲瘋病院當志願人員的劇情。

病者受到的歧視﹐確實令人心酸。

結尾部份哲古華拉離開前﹐不顧自己身患哮喘﹐半夜隻身游泳過河﹐向他們道別和作出鼓勵。

也許是這段太令人感動了﹐令人覺得這才是主線﹐電影完結後的哲古華拉應該是回國行醫﹐幫助病人﹐而不是加入反政府的行列。

影片裡面的南美洲﹐是一片遼闊的大陸﹐卻充滿了大量的貧苦大眾。

哲古華拉身殉自己的理想已經幾十年﹐南美也似乎沒有甚麼大的進步和變化。

除了足球之外﹐大家都很少聽見南美的訊息。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post_6.html

 8 ) 多一些旅行,多一些感悟

春上村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一书中说“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选择,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去体味世间的百态,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的最底层,只要你有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在经历挫折之后依旧坚定的心,一颗不向走过的路有所怀念的心,一颗不感慨时光流逝的无情与无奈的心,在时间经过你身上成为一种不可挽回之前,只要你觉得自己还年轻。

格瓦拉在23岁时,放弃了医生学位最后一个学习期的学习,与即将30岁的艾伯特,骑着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历时18个月,行程12425公里,最终到达委内瑞拉,环绕南美,穿越在高原之间的山路上,聆听着土著与农民的疾苦,不经意之中去探索民族的出路。

“为旅行而旅行”,这是切在旅途之中给自己的行为下的定义。

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对未知前进道路的渴望,同时保持着一种最原始的正义感,不管社会之中有怎样的传统与风气,无论是面对患了肿瘤的大叔,还是写小说很差劲的名医,说真话,用真诚的行为去对待他人,哪怕他们是麻风岛上的病人。

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表明自己的真实来历,如实地表达出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我想你将会在最大的可能性下受到帮助。

我们在旅途之中所探索的,是历史,是文化,是艺术,是一些故事,是一些与陌生人的交流,是一些在自然之中感悟,是一些对自我本质的认知。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探索往往枯燥,想象力的过分使用使人疲倦与失落,走出书房,走进山里,你同时感受着多种感觉,望、闻、听、尝、触……这就是我们成熟的动力,登高仰怀,远行明志。

人生就是一场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行,我们尽情欢愉,我们投身革命,我们暗自神伤,我们汲汲营营,都是旅程的一部分,你的选择,你的结果。

骑着摩托在户外的公路上狂奔,或者穿梭于城市街道,行驶中的快乐来自于摩托车这个伟大的发明,既有自行车的自由轻便,又有汽车的速度与动力,吹着风,感受着那种风透过衣服每一个细小的织孔抚慰着你的全身肌肤的感觉,轻驰而过。

趁年轻,多一些旅行,多一些感悟。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Diarios de motocicleta

 9 ) 祝福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祝福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关于电影《摩托日记》引言:1951年底,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的旅行。

在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由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战士。

《摩托日记》这部电影以切的旅行日记为线索,重现了他们当年艰苦而浪漫的旅程。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镜头,再现那些光芒万丈的青春岁月吧。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

”他们的目标是,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穿越他们在书本中认识的拉丁美洲。。。

年轻的格瓦拉严肃木呐,而阿尔贝托则开朗幽默,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酷爱自由,不安分,充满梦想,以及 “对这个大陆无休无止的爱。

”在出发的时候,格瓦拉跟他的妈妈深情告别:“妈妈,你会收到最美丽的信的”。

而阿尔贝托则豪迈地说:“年轻的格瓦拉以及我自己,将踏上通往人类精神最偏僻的地方的征程,在那里,我们将见到新的土地,听到新的赞美诗,吃到新的果实。。。

”“亲爱的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我们后面了,在我们后面的,还有可怜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师、考试和让人犯困的论文。

在我们前面的是整个的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我们的摩托车。。。。

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们,我们象是冒险家一样,四周充斥着激情、钦佩和羡慕。。。

”辽阔的潘帕斯草原上,雪山,草地,牛羊成群,面对这无边的辽阔,格瓦拉静静的说:我真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亲近大地了。。。

“妈妈,当越过国境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种感觉,时间好像凝滞在那一刻,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上,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在那个国境线上的湖边,切深情地说:“等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在这个湖边开个门诊部,给每个患者都进行最好的治疗。。。

”阿尔贝托:“算上我,兄弟。

”在智利,格瓦拉为一个垂死的老人看病,面对无法改变的死亡,他伤心地说:妈妈,我知道我们没有能力帮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最多只能活一个月了,我只能尽力让她活得体面一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在他们的摩托车报废之后,阿尔贝托问道:还要继续吗?

格瓦拉说,当然,因为,人生只有一次30岁。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徒步旅行,这种方式让他们更加接近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穷苦百姓。

在智利的一个矿山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家庭:我们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点干涸贫瘠的土地,土地一直都属于我们的,直到有一天地主把我们赶了出来。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进步,我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出来找工作,还要时刻注意抓我们的警察,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的很多朋友都神秘地消失了,很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

我们准备去矿山,要是幸运的话可能就能找到工作了。

工作很危险所以他们不会在乎你属于什么党派。。。

格瓦拉把身上的衣服给了他们,还有身上仅有的15美元。

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和他们的相遇使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然间对这个世界陌生起来。。。

当我们离开丘吉卡玛塔时,可以感觉到世界在改变――还是我们变了?

我们愈深入安第斯,碰到的原住民就愈多,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无家可归。。。

”在跟底层人民的接触中,他们真的变了。

在智利的库斯科这个“美洲的心脏”,他们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文明的破坏,一个印加女人说:我没上过学,因为我要看牲畜;我不会说西班牙文,只会喀珠雅语;我觉得我小的时候,有足够的钱可以负担一切,不过现在钱不够,没有工作可做,这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了。。。

在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山颠之城马丘比丘,格瓦拉问道:印加人懂天文、脑部手术,数学,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弹药,若换个情形,美洲今天会如何?

顺着亚马逊河漂流而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巨大差距,有钱人乘坐设施完善的大船,而穷人只能坐由大船拖动的小草船。

小船上的人很拥挤,人畜混杂,人们无言地躺在吊床上,眼光迷茫而麻木。

在有钱人的娱乐声中,格瓦拉望着那些无助的穷人,显得无比的孤独。

他们来到了亚马逊河旁边的圣帕布罗,这里有一个专门治疗麻风病的村子。

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跟麻风病人一起劳动,一起欢乐,使他们享有了像正常人那样的生活,也给那些已经绝望的病人带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麻风病医院为格瓦拉举行的小小的生日晚会上,切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他说:“虽然我们是小人物,不足以提倡这么崇高的运动,但我们相信,这场旅途也印证了这个信念,美洲分裂成不稳定的虚幻国家,完全是假的。

从墨西哥到麦哲伦海峡,我们是一个民族,为了让我们挣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我要敬秘鲁,还要敬团结的美洲。。。

”这次旅行终于走到了终点,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两个好朋友最终分别了。

阿尔贝托成为一个医生,而切格瓦拉则继续他的生命旅行,几年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这不是英雄事迹,而是两条生命的短暂平行。

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梦想。

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

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

或许吧。

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 是的,他们的生命,从此改变了。

格瓦拉和阿尔贝托,在八年后才再度相会。

1960年,格拉纳多受邀到古巴定居工作,邀请人是他的朋友切格瓦拉,当时,格瓦拉已经成为古巴革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后来,切格瓦拉则前往刚果与玻利维亚,为了理想而奋战并遭到逮捕,而且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下,于1967年10月被杀。

格拉纳多留居古巴,并且创办圣地亚哥医学院,他与妻子德莉亚及子孙住在哈瓦那。

后记:半个世纪以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里,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人,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时,他们找不到答案,于是只能叛逆地走在路上,用惊世骇俗颠覆一切正常的社会规范,以此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意义。

用无聊来表达意义,那是发达国家的人们无法超越时代的命运。

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拉丁美洲,却养育了像切格瓦拉这样的理想主义战士,他们不安的生命和年轻时代的激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最终和底层人民的站在了一起。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灵魂,必然面临这样的矛盾:生命本身的无意义和对意义的本能追求。

这一团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在心底燃烧,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在这里,我再次向你们介绍了这个浪漫的故事,朋友们,我请你们回头,望一望那些久违的土地,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我希望,我们能够抹去生命中的浮云,走向一个与众不同的未知。

我知道,这种艰难但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历程,才是我们最终的幸福之源,我们应该去追求它。

(本文大量引用了格瓦拉在旅行中的日记)发表于2005-11-25

 10 ) 来自遥远大陆的召唤

那年他23岁,是阿根廷一个体面家庭的孩子,即将拿到文凭的医学院学生,美丽姑娘看他的眼睛带着微笑,不会跳舞的他总会躲在一边……然而,平凡而温情的生活却按捺不住青春无名的躁动。

终于有一天两个死党欢呼着跳上一辆破旧的诺顿500摩托驶向遥远的国度。

道路蜿蜒而去,老摩托搭载着不羁的梦想在不断变换的背景画面中飞驰,青春自由的辙迹如同广袤天空下恣意挥洒的笔触,燃烧着奔放的热情……《摩托日记》,一个无法用“旅行”和“友谊”概括的电影。

1951年12月,年轻的格瓦拉与挚友阿尔贝托•格兰纳多从阿根廷出发,计划沿南美东海岸,经智利抵达南美最南端后沿安第斯山脉向北,最终到达最北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遥远而漫长的行程历时8个月行程近两万公里,穿越数不清的村镇、荒野与高山。

上路伊始美好得令人担忧的旅程,终于因为一次次摔打而导致的摩托车报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为庆贺好友30岁生日的梦想之旅渐渐变成了挑战意志的苦行。

风尘爬上曾经无忧无虑的脸庞,但完成旅途的信念却因快乐的友情和青春的执著从未改变。

徒步、搭车、耍无赖、当义工……影片基调逐渐沉静,田园诗般的风景被鲜活各异的人与事替代。

南美,绚丽而与生俱来的苍凉,古老而又无边无际的神秘。

沿着《摩托日记》日记所勾画的路线,这片最少被人们提及的大陆多样的地理面貌与社会形态逐渐清晰。

面纱背后,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在欢快的乐曲中起舞,久卧病榻的老妇坚守着生命最后的尊严,面容麻木的工人围绕着篝火等待未知的命运,阳光下高贵而贫瘠的库斯科印加后人祖祖辈辈咀嚼着古柯,一群麻风病人享受着生活中不多的乐趣……画面冲击着视觉,事实默默改变着“为上路而上路”的年轻心灵。

当他们沿着古老的“印加小道”来到高山之颠的马丘比丘时,望着被茫茫云雾笼罩的空无一人的古老文明的遗迹,不知那静默于此的格瓦拉是否正在倾听来自古老大陆深处神秘无语的召唤?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影片结束之时,两位好朋友相拥分手热泪盈眶——阿尔贝托决定投身研究,治愈人们身体的病痛,而刚刚年满24岁的格瓦拉却从此没有停下他的脚步,直至生命旅途的最后一息。

“这是个没有英雄事迹的故事”,《摩托日记》开始的字幕这样说。

是的,这的确只是一个叫欧内斯特•格瓦拉的年轻人一次平凡的旅行。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回避打架、说谎等年轻人无害的插曲。

但大约也没有人会否认,这样的一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信念

《摩托日记》短评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9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知乎高赞回答电影版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17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男人的旅途,为了理想不断前行。风风雨雨总会过去,难忘的只有岁月为伴。

19分钟前
  • 假摇滚
  • 力荐

这部让我们觉得今儿要是不看就一辈子也不会看的电影...我默默地吐个槽吧......就骑了电影1/4的摩托车以1美金卖掉了,之后坐了各种交通工具,凭什么叫<摩托车日记>这么帅气的名儿啊~~~还有就是格瓦拉觉悟的转变也太突兀了~目标从给女友买泳衣到搞革命就因为一封分手信...呃~爱情尊叫人盲目...

21分钟前
  • Yuyii
  • 还行

两个主角没有真正的交集,这是影片最失败的地方。如果换作我,长途漫漫,一路上所见所闻固然重要,两人之间也必然会又交锋、冲突及至最终和解,感情上的升华,这样戏会更有味道。像目前这种状况,两个人彼此平行着,毫无交叉,最后格瓦拉的革命信仰就有点毫无来头似的。

23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较差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26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当年朱总司令若是没把亚欧大陆游历个遍,恐怕也不会成为后来我们熟知的开国元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八个字的确是掷地有声。

29分钟前
  • 炮灰lz
  • 力荐

D9 流水借 世纪之星版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39987/

34分钟前
  • 翁小样
  • 还行

我会等你, 不过不要让我等到来世看得我睡着了..

35分钟前
  • 你管我叫什么。
  • 还行

描绘的很无力莫名其妙的煽情对内心刻画过于单薄

37分钟前
  • 灰来灰去
  • 较差

ive come to realize that ur only gonna sit through or even enjoy a bland boring and dull biopic if u have a crush on the lead actor

41分钟前
  • 嵇澹
  • 还行

有点混乱,为了觉醒而觉醒,流水账结构并不能撑起「前奏」的概念,被一笔带过的转变处理得更是太过平滑,泯灭了人物散发的弧光。

44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带领我们看到一代伟人切-格瓦拉的旅行成长 平淡素美却透露真情和成长的感动

46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推荐

我从这部片开始了解切,人,真的是在寻找平衡,他是在寻找极致的平衡

48分钟前
  • 阿苏
  • 推荐

公路片最差的拍法就是只剩下公路。

49分钟前
  • デブリ
  • 还行

观影前,巧合地在B站看到林毅夫的故事,感叹切与林,二人各自传奇的故事。影片并未描述革命,但青春、浪漫、理想这定是革命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全片的节奏缓而不慢,仿佛青年时代——时间总是漫长而充沛。很多镜头会让我想起《现代启示录》。对美洲的历史、文化基本空白,日后要多了解。

51分钟前
  • 超越
  • 还行

平淡的流水账,典型的左派电影;24岁,一个懵懂又不安分的年纪,自命不凡的想要改变世界,岂不知破坏很容易,建设却很难!颠覆既有规则的结果只不过是制造出来更大的专制与独裁,制造出了更加悲惨的人间悲剧!起于无知,归于荒谬!《摩托日记》这个名字本身有点儿标题党,摩托只坚持了不到全剧的1/3,后面就只剩日记了……

53分钟前
  • 内心辽阔
  • 较差

看完片子有一种想上路的冲动!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的,青春而激情,现在的日子是苍白、乏味以及无聊的。这个年纪,应该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纪,还没到30呢!准备筹划下30岁之前自驾去西藏了!想起之前某人辞职然后在丽江徒步虎跳峡等,现在理解原因了

55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推荐

海浪电影周No.2 全片直到最后发现竟然是切格瓦拉真实故事改编突然一下才把我震撼。放映完毕后坐在前排的奶奶啧啧称赞:“真是个好片!肯定拿过很多大奖!”啊哈哈

60分钟前
  • LEのn个晴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