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凯奇大叔凭此片翻身,心怀希望,下载下来观看之后,发现凯奇依旧是烂片之王,而且水准更甚!
没有剧情,没有场面,没有人物,没有灵魂!
真是为了烂变得更烂,烂的无以复加!
真是浪费时间,奉劝没有下载的朋友还是不要看了,如此浪费时间是一种愚蠢了,我犯了,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看完《曼蒂》之后我很生气,又特意翻了下网评,结果又被气笑了!
这部影片是今年尼古拉斯.凯奇的新作,下面就让我强压着脾气和吐槽的想法,来分析下这部影片……从画面上来讲。
这部电影的灯光以及色彩不够讲究,典型的B级片效果,放在国内,这叫做网大鬼片效果。
为了突出恐怖,阴暗的氛围,表现邪教徒的极端和妖异,此片用灰暗的环境,血腥的红,诡异的蓝和压抑的昏黄等画面互相配合 表现。
可问题在于,后半段的画面处理上频繁的去变换,不仅会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而且在没有用好这种手法的前提下,让观众有跳戏的尴尬。
光要么就是突兀的一大片,要么就是让人视觉不舒服的杂乱。
观影过程中的某几段画面让我不禁想起了星爷版的《大话西游》里唐僧和观音在沙漠对话的画面,当然这部影片光和色的处理略好,可《大话西游》拍摄于1995年或更早啊!
如果还有“5毛钱画面”这种说法的话,放在此片也是极为恰当的。
我们再来说说演技。
评分的时候,本来要给一分的,最后不忍心给了两分,我澄清一下,这其中至少有一点五分是给凯奇的演技的。
本片中饰演凯奇妻子的是演员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虽然影片是以她的角色命名的,虽然前20分钟相当于她的个人秀,虽然她是舞台剧演员出生(大家都知道舞台剧相对于影视剧更需要精雕细琢)。
但是她的演技真的是平平无奇,毫无出彩点可言。
不说更凯奇对比,我认为邪教教主都比她出彩。
当然,根据影片质量来看,不排除导演/剧本没给她机会展现演技的可能,这一点从凯奇在整部片子的展现就能看出端倪来。
唯一给凯奇挽回点观众缘的片段,我想应该就是故事第二部分开头,丈夫在卫生间发泄失去妻子痛苦的戏份了。
还有就是不能不提的其他几位邪教成员“稳如泰山”般的表演,既没有表现出邪教徒的异端和狂热,又丢失了剧情发展过程情绪的转变。
全程有的只是念出来的台词和吃了死苍蝇般的僵尸脸!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声音。
可以说相对于其他电影元素来讲,本片的配音,声效还是基本过关的。
也仅仅是基本过关而已。
要说减分的地方也是有的,例如:丈夫为了报仇,制造武器的部分,配乐显然像是从某个大片上截取过来直接合成用上了,毫无质感和档次。
再比如凯奇在自救后从地下室上楼探寻时配的音效,堪称“5毛钱音效”,试问,故事情节中,演员是在探寻危险,不是闯进鬼屋捉鬼。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这部影片的剪辑(蒙太奇)。
导演在后期把这部影片的故事发展点与符合其内容,进一步解释或延续内容的动画,剪辑拼接在一起,说明导演对呈现给观众的内容还是有想法的。
整体来讲,这部影片是一部把故事讲失败的影片,以至于看完后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甚至感觉前一部分妻子被杀害相对于后期丈夫复仇杀人都略显牵强。
还有就是导演不容易啊,能把好莱坞明星,“5毛钱画面”,“5毛钱音效”,“5毛钱演技”, “5毛钱剧本(老套的亲人遇险,走上复仇之路)”,(不锈钢斧,塑料盔甲等)”,“5毛钱特效(到处都是人造血浆,人造血浆,人造血浆)”集于一部片子实属不易。
这可能也是我气极反笑的原因吧!
对于一个连娘炮小鲜肉都接受不了的中土世界来说,接受邪典电影,太难了。
凯奇什么片子没演过,无论是大众爱看的勇闯夺命岛变脸这种准商业片,还是鸟人、离开拉斯维加斯这种影展片。
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
怎么样?
人家欠了钱照样可以接烂片谈笑风生。
你们啊,就是太幼稚。
人家需要翻身么?
需要证明自己么?
人家就像拍个有风格的片。
他可是科波拉的侄子!
你们啊,有一点好,国外影展出个什么好片子,你们比谁都报道的快,可是报道来报道去,说得问题都too simple。
什么咸鱼翻身啊,为自己正名啊,naive!
除了在成功学流行的中土,谁家影人天天想着要衣锦还乡,名利双收啊!
从表面来看故事很简单 妻子被烧死 丈夫疯狂复仇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以前有那种孩子生病了不去医院而去找“神婆”最后害死孩子的新闻 某些宗教确实可恨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本片的音乐和灯光不好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反正我是觉得挺好的 说好的就觉得非常好 说差的就觉得很烂 走的比较极端
这几天各种公号,各种文章吹这部电影,烂番茄高,各种评分高,说什么这是尼古拉的翻身之作,封王之作,一扫之前烂片名讳,极大兴趣了勾引了我的好奇心,相信很多人也是“慕名而来”。
种草多日,中秋佳节有空拔草。
看完我就想说了,被忽悠了,上了贼车了。
看了豆友大部分也都是如此上车,心凉凉。
迷。
就一个字迷,前20分钟看了半天啥也没明白,都要急了到底要说啥,不是因为故事冗长节奏慢,而是因为各种虚幻的、迷离的、音乐,大量的色彩让我看的头疼,感叹道真是刻意追求,多此一举。
全程下来就是一个尼古拉为爱妻复仇的故事。
故事起源是邪教头头的一个眼神,盯上了爱妻,就派人想让她入教,不得不说入教的仪式还是挺6的,就是把人弄的精神恍惚,头头忽悠失败,在尼古拉眼前烧死了她,然后尼古拉开始了极其残忍,血腥的复仇之路。
随着复仇的成功,尼古拉的精神人格应该是有了变化,虽然覆灭的邪教组织,但自己一路走来也似乎增加了许多黑暗气息。
这是结尾的一个暗喻。
影片确实有一种恐怖的气氛,这种气氛很强烈。
加之配合大量的色彩,以及类似摇滚或是朋克风格的音乐营造一种迷幻的气氛。
音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听说作者是谱过 降临 、万物理论的曲子,但这一款,真不是我喜欢的。
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恶魔之笛一声响起,整个天色、周围环境,满眼都被紫红色灯光包围。
车灯亮起,骑着黑色摩托、身穿铠甲的地狱骑士从紫红中降临。
悲剧开始于这里,复仇也始于这里。
尼古拉斯·凯奇最近这部口碑两极的邪典片[曼蒂]中,用了超多红色、紫色、暗绿色的打光。
虽然剧情看完我也不知道在讲的什么,虽然复仇黑化、砍杀虐杀爽的一批,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满眼的霓虹色。
©[曼蒂]中的霓虹色在小木屋和妻子独处时的红蓝相配,到邪教追杀洗脑时的紫红色,电影颜色的风格化成为电影给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难怪北美影评人给出评价:“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就好像爬进鸦片馆,凝视着撒旦的万花筒。
”只要霓虹色用得好,还管它什么剧情呢。
霓虹色成为一种风格,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
战后经济的萧条重建、政治领域的冷战与核威胁、青年人浪潮和朋克革命,当80年代到来之际,这一切早已成为了过去。
80年代,属于消费文化引领下的迪斯科,属于舞厅,属于录像带,属于好莱坞通俗商业片。
亮丽炫彩的霓虹色,是当时消费文化的一个注脚。
如果要选取一个参照点,没有什么比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54俱乐部(Studio 54)的崛起更具有代表性的了。
54俱乐部,全盛时期以招待当时代的名家名流而远近闻名:安迪·沃霍尔、迈克尔·杰克逊、大卫·鲍伊、米克·贾格尔、加里·格兰特、波姬·小丝、丽莎·明奈利等等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大卫·鲍伊在54俱乐部54成立于77年,在80年代迪斯科狂潮到来之前,它已经为后来所有的舞厅夜店提供了完美范本。
它的舞厅室内设计,是后来迪斯科舞厅设计的始祖之一,大胆悬空的内部阳台,饰以月中人侧脸的地板。
而它的两位著名灯光设计师,儒勒·费舍尔和保罗·马兰茨则在灯光设备和设计上花费了数十万美元。
以前的俱乐部普遍灯光很暗,他们则一改常态,从霓虹灯上获取灵感,设计出绚烂丰富、不断变化的灯光环境。
©54俱乐部内部电影[54俱乐部]中,基本还原了那时候的灯光和舞台。
当男主从一个乡村小镇第一次进入到54,他看到的是在迪斯科球下性感热舞的男男女女。
是被樱红、魅蓝、黛紫的霓虹色彩灯拂过身体和皮肤的浪漫和沉溺。
于是,他从此在纸醉金迷的夜生活中沉溺了,也是在霓虹色中。
©[54俱乐部]里男主第一次来到54此后,霓虹色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走上T台,和迪斯科、金属感、夸张的配饰一起成为了一个年代地标。
但要说霓虹灯这种照明方式,其实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化学家们偶然发现了。
据说,一个名叫拉姆塞的英国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将稀有气体注入到了真空玻璃管里,结果,通电后,它发出了美丽的红光。
于是,拉姆塞把这种稀有气体命名为氖气(Neon),氖灯音译过来也就成了霓虹灯。
©霓虹灯霓虹灯发明后,1920年代始于巴黎的一场霓虹灯招牌热,很快在全球范围流传开来。
在巴黎,它在歌剧院、银行、教堂和名店外熠熠生辉,成为城市精品的象征;在纽约,巨型霓虹灯广告牌众如繁星,矗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绝对的夜生活中心;就连好莱坞也不甘示弱,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纷纷采用了霓虹招牌,昭告着流行文化之盛世。
虽然是黑白电影,[大都会]、[日落大道]等电影中的景观便一时间都被霓虹灯占据了。
©[大都会](1927)里的霓虹灯不过,西方城市对霓虹灯的兴趣很快就转变了。
到战后五、六十年代时,随着城市与郊区的重建与全新规划,招牌开始被机器统一制造。
再加上中产阶级对霓虹灯的排斥,霓虹只留在了小酒馆、汽车旅馆、红灯区和地区小镇中。
曾经一时风光无限的霓虹盛世,就此衰败下来,但在东方城市,它却开出了新的花朵。
这个城市,叫香港。
冷雨夜,一个年轻人离开家,行走到布满霓虹招牌的街道上。
红、绿、黄、粉红、淡紫,颜色各异的招牌上有的挂着汉字,也有英文,写满了「OK」、「烈唇酒吧」、「名人夜总会」的字样。
他只是匆匆穿过这里,并不来得及多看一眼,因为,他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是王家卫[堕落天使]中的一段剧情。
©[堕落天使]里的街景在王家卫、杜琪峰等一众香港电影人的镜头里,霓虹灯永远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因为霓虹确实是这座城市现实的一部分。
《香港年报1964》曾写道:成千上万的霓虹招牌照亮了街道,以五光十色传递着各种讯息。
到六、七十年代,霓虹灯在美国等西方城市全面衰落时,霓虹灯反而在香港形成一股热潮。
从边缘的小饭馆、暧昧的小旅馆到大型百货公司、高级夜场,一时间全都成为霓虹灯的拥趸。
霓虹招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别具特色,类似九龙弥敦道的英皇钟表和西营盘的森美餐厅,已经成为当地地标。
©香港霓虹招牌,“大押”也是特色招牌之一而霓虹灯师傅在香港是颇受尊敬的手艺人,其中,刘稳师傅制作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霓虹招牌——《乐声牌》。
那些年,香港流传甚广的一句话“香港繁荣靠设计”,说的便是霓虹灯设计。
掌镜了大部分王家卫电影的杜可风就是个“霓虹控”。
他的镜头下,总是那些各有特色的霓虹招牌与雨水、拥挤的骑楼群,以及霓虹光与拖影。
正是他的摄影,让王家卫电影里那些人与人间、人与都市间的虚幻与暧昧、沉溺与疏离,显得愈发迷人。
©[花样年华]里的霓虹色打光但这一切,也正在消失。
霓虹收藏家克里斯·布雷西曾说:“霓虹灯永不消逝”。
但随着LED灯、广告喷画的出现,随着香港城市规划的改变,王家卫塑造出的香港正在成为历史。
杜可风倒是对此很乐观:别担心,霓虹灯会回来的,这是它厉害的地方,就像菲林一样,就像宝丽来相机一样,大概会进化成新的东西。
以后会不会回来不晓得,但至少,在近未来的赛博朋克世界里,霓虹早已经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这里总是色调暧昧,阴雨连绵,人群鱼龙混杂,穿梭在布满霓虹景观的都市或废区。
押井守以香港为模板,在[攻壳机动队]里描绘出了被高科技控制但又混乱破败的城市“新港”。
[银翼杀手]里的未来洛杉矶,一面是高楼林立,庞大的人脸电子广告屏;另一面是潮湿阴暗的角落和灰色地带。
©[银翼杀手]里底层的破败霓虹街景 在霓虹灯闪烁的小招牌背景下,往往是酒鬼、混混、妓女等底层人士的日常栖居地。
霓虹,曾经是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奢华的照明方式,而今,它代表了破败。
就像赛博朋克的核心“高科技,低生活”。
在永不熄灭的人工光明、犹如巨骸的钢筋水泥之下,霓虹招牌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世界的美景都是幻影。
霓虹灯,以及这种打光和色彩的复古,是怎样开始的呢。
可能缘于新世纪以来,那些痴迷于霓虹的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创作出了首个霓虹装置,马歇尔·雷斯将霓虹带入绘画中,辛格·皮尔斯霓虹风格的摄影作品在网络持续走红。
©辛格·皮尔斯摄影作品还有那些致力于将复古霓虹色带到银幕上的导演们。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从[亡命驾驶]到[唯神能恕],再到[霓虹恶魔],每一部都是高饱和度的霓虹用色。
他的屏幕,要么是黑色,要么就沐浴在霓虹色中,红、蓝、黄粉、红紫、亮橙、石灰。
充斥着不安与暴力,美丽与虚空,就像他的情节一样——比如,[霓虹恶魔]身处时尚圈的女孩,最终被人分而食之。
©[霓虹恶魔]里的霓虹色加斯帕·诺是另一位这样的导演。
他的[遁入虚无]把背景放在霓虹城市东京,用霓虹色来表现飞叶子后的感官世界,以及遭受的暴力。
包括即将上映的[高潮]也是这样一部主打霓虹色的电影。
©[遁入虚无]飞叶子后的霓虹色视觉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曼蒂]中的复仇、[霓虹恶魔]中的食人,都在高调的霓虹色中进行。
光影闪烁的霓虹灯,让起源于肾上腺素的激情暴力在血管中汹涌澎湃,让暴力更浓烈和沉浸。
也让人存在的整个世界显得愈发浮幻虚空。
美丽又甜腻,如同过眼云烟。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一直在翻身,始终难成功。
触底反弹是好莱坞最惯用的人物剧情走势,凯奇在一部又一部大作中经历了这一美妙的转折弧线,可现实中的翻身之作总是差强人意。
最近,凯奇的又一部“翻身之作”惊掉了很多人的下巴,差点让人气血攻心,溺毙于泛滥到自己口鼻的鲜血当中。
天雷滚滚,立地成魔——恐怖惊悚的《曼蒂》(Mandy)真可谓是一部邪门的异片!
那当了十年“烂片之王”的尼古拉斯·凯奇能靠这部乱力怪神之作翻身吗?
《曼蒂》一出,一众媒体和评论人,迫不及待的为凯奇翻了身。
IMDb给出了不错的7.5;
难伺候的影评人论坛MTC给出了惊人的81分。
难道是曲高和寡的文艺恐怖片?
再看偏向大众的烂番茄也拿下了中等偏上的成绩,烂番茄新鲜度一度高达95%。
国内观众看到流出的评分后,一度欢呼雀跃,感叹凯奇大叔终于熬出了头。
可越来越多内地观众看完成片后,表示“居然看睡着了”。
不同于国外网站的一致好评,《曼蒂》在豆瓣网上的得分目前掉至5.6分,连及格线都没有碰到。
胖哥“以身试片”之后,为凯奇的卖力“潸然泪下”,但《曼蒂》注定只能是小众群体观众的兴奋剂或快感药,
影片中大段的炫技设计,绵长的意识流、心理刻画换来了影评人们的高潮,却给大多普通观众带来了副作用!
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极度个人化的风格痕迹是把威力十足的双刃剑,让影片容易走上阳春白雪的逼窄之道。
其上一部长片《迷幻黑彩虹》,用心理学配硬科幻,加上一场接一场令人沉睡的蒙太奇,给影迷留下了“偏驳”的整体印象。
到了这部《曼蒂》,帕诺斯·科斯马图完全放飞了自我,把B级片玩出了cult味无缝对接意识流,强调“走心”!
其实,《曼蒂》的故事非常简单,凯奇饰演的瑞德是憨厚老实的伐木工人,带着妻子曼迪生活在乡野林间。
两人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平时除了夫妻间的交流,没有太多的社交负担。
曼迪敏感,细腻,有着特殊的女性气质,带着让人说不出的神秘特质。
《曼蒂》从第一幕开始就打下了自身类型元素的基础。
第一幕由曼迪对瑞德的两段对话,一段独白构成。
分别讲述了曼迪小时候和父亲的诡异交集,还有两人谈论宇宙中星系之间相互吞噬的自然现象,那段独白则是来自一本恐怖小说的读后感。
缓慢的叙事节凑,闷骚十足的潜文本建构,这些伏笔的设置方式本就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导演还嫌氛围不够,猛得往场景和图像上灌入自己的审美风格。
反学院派的妖冶打光,浓得化不开的猩红色调,还要刻意做旧的图像噪点,
夸张的、注重隐喻性的超现实构图,人物面部表情的超慢镜头特写。
难怪有影迷说,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实在太过难熬,为了强调风格而完全牺牲了故事。
慢节凑的叙事,较弱的主线故事,是《曼蒂》遭受非议的最大原因。
而后,以上所有的元素特征在后面的几幕中得到了延伸和扩张,甚至有点走火入魔。
一群邪教雅皮士意外闯入了瑞德和曼迪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那位精神分裂,极度自卑导致格外残暴的邪教头目对曼迪“一见钟情”。
恋恋不忘的他干脆施行了绑架和囚禁。
可在那场“曼迪的嘲笑”之后,自卑心泛滥的邪教头子对曼迪施行了残酷的火刑。
瑞德大难不死,踏上了血腥的复仇之路。
《曼蒂》的主题是复仇,描绘的是人性的堕落和腐化。
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把复仇行径渲染成了地狱之旅。
徒手爆头,电锯对战,割喉断头,血涌入注,在意识流,重心理的风格中加入了大量的暴力元素。
玩到性起之时,连身体溶解,肉体肢解都一齐奉上,看得人头皮发麻,一阵暗爽。
复仇的叙事与前面的低落节凑完全不同,前后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划裂出冲突强烈的剧情张力。
在《曼蒂》中,我们看到了致敬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 Film),美式磨坊电影的众多B级和限制级电影元素。
身体溶解、变形、爆炸是他的特殊癖好加独门绝技,浓厚血浆,不明液体,要多少有多少,仿佛美国B级片大师斯图尔特 戈登灵魂附体。
但融合进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的心理戏和独白设计,又让《曼蒂》给人形式突破的新意感觉。
把B级片变得文艺起来,具有美感,让人想起了意大利铅黄电影大师达里奥·阿基多的《阴风阵阵》。
对于女性的刻画,浓烈的色彩运用,高饱和度的底色,极端残暴,对死亡过程的分秒呈现到达了详尽写实的耸人程度,伴随血腥场景烘托而出的还有悬疑吊诡的气氛,猝不及防的暴力上演,使两部影片有了跨越时空的类型共振。
但《曼蒂》最大的特色还是心理向的刻画。
毒品和密药,为大段的心理戏提供了逻辑印证。
从抽烟、嗑药、尝毒,一步步滑入暴力的欲望深渊,男主角瑞德常常游走在幻觉和现实交接的边缘。
片中出现了一群骑着机车的黑色骷髅,
他们是邪教成员召唤出来的帮手,也是瑞德在复仇路上的第一批对手,他们是人?
是魔?
还是怪?
其实并不重要。
他们贪恋无比,享受痛苦,沉溺于情色和毒品,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群恶魔和后面的邪教成员,两批人员其实互为投射。
那些邪教成员,不过是人形恶魔,披着人的外衣,在社会作恶,释放着贪欲和邪念。
瑞德在幻觉中先打败了恶魔,
再于现实中消灭了这群恶人,
最后焚烧于森林中的怪屋殿堂,这是恶的集中隐喻。
影片最后的一幅画,是巨大的两个星球在上,被大火照得通亮的森林做底,
细心的观众一定会想起枯燥第一幕里,女主角曼迪与瑞德之间,有关星球的深情交流。
所以,第一幕的伏笔其实在后面也有收尾和呼应,并非完全的“无病呻吟”,刻意文艺。
《曼蒂》这样的异数,必然会引来两极分化的评价。
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迎合所有观众而拍摄,它会表现出导演特有的质地,对能够引发共鸣的观众发出讯号,让有的人爱的死去活来,有的人有嗤之以鼻 ,这难道不是电影和其他艺术作品应有的品质吗!
尼古拉斯·凯奇的新片《曼蒂》最近引起了不小争议,这部低成本B级片最初在圣丹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小范围上映时,曝出了不俗的口碑,以至于媒体和影迷们奔走相告:“凯奇叔还完债了,终于不演烂片了!
”
然而等越来越多的普通影迷看完,影片的口碑直线下滑:国外网站烂番茄的专业评分依然保持了92%的新鲜度,观众评分的爆米花度却降到了72%;IMDb的评分从最初的7.8降到了7.0;国内的豆瓣评分最惨,可能是审美差异,观众只给了5.5分。
为什么媒体与观众、国外与国内之间的评分差异这么大?
《曼蒂》这部片子到底讲了啥?
亮点究竟在哪?
作为一名看过不少B级片,也看了不少凯奇叔烂片的老影迷,我尝试给大家分析一下。
《曼蒂》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你熬过云里雾里的前半段,就会发现后面是一个俗套的复仇故事:凯奇饰演的主人公目睹了妻子曼蒂被邪教徒活活烧死,于是他开始了复仇之旅。
影片之所以在小范围内获得较高评价,是因为片中有不少致敬邪典文化的地方。
首先从画面来说,很多B级片因为成本和题材的限制,往往使用黑白画面,或者像《曼蒂》这样非常艳丽迷幻的画面,形成了一种非常视觉系的摄影风格。
一部低成本的B级片,拍出了近似《银翼杀手2049》那样的高级镜头,自然会受到欢迎。
其次,《曼蒂》延续了B级片一贯“故弄玄虚”的套路,片中穿插着几段带有隐喻性的动画,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
影片的前半段虽然风格迷幻、故事沉闷,但是导演的拍摄手法非常有技巧性,尤其是曼蒂被邪教头子洗脑的时候,镜头中两个人的面孔逐渐趋同,最终无法区分彼此,当属表现洗脑效果的绝佳拍摄手法。
影片的后半段风格不再含蓄,直接进入了大开杀戒的血浆片模式,凯奇叔也开始了他拿手的癫狂式表演。
目睹妻子惨死后,凯奇叔在厕所里有一段哭戏,他在这段戏里几乎没有眼泪,而是一直嚎叫到几乎喘不上气来,这种干哑的哭嚎非常有感染力。
虽然《曼蒂》的爽点不如《死神来了》、《致命弯道》这样的血浆片密集,呈现的暴力美学却非常酷炫,而且从中也能看出不少致敬元素。
复仇开始后,凯奇饰演的主人公锻造了一把大镰刀,造型硬核酷炫。
大战变异摩托帮的时候,凯奇仿佛“恶灵骑士”附体,用敌人燃烧的头颅点烟,也让人联想到《狂暴飞车》的用头盖骨喝酒。
另外,其中一个反派变异者的造型,仿佛是《养鬼吃人》系列的加强版“钉子头”。
邪教徒的据点是三角形木屋+十字架,《遗传厄运》里的树屋也是类似的构造。
那场精彩的电锯大战,不仅让人联想到著名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凯奇用锁链杀死敌人的方式,也再次致敬了《恶灵骑士》系列。
最后凯奇用手捏爆邪教头子脑袋的那一刻,粗重的喘息声像是高潮了一样,而这正是B级片的精华所在:用复仇、血浆、杀戮带来的快感。
不过在我看来,《曼蒂》的结局还称不上完美。
如果在凯奇进入汽车的那一刻,出现的不是亡妻的幻象,而是那个被放过的女教徒,并且给了他一刀,那这部片子就是神作了。
总的来说,《曼蒂》只是一部小众的cult片,在国内口碑遇冷并不奇怪,而凯奇叔未来几年的作品依然是中小成本为主,因此要想看到凯奇叔的逆袭,恐怕还要再等等了。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一开始只是对海报/预告片里这种迷幻系配色感兴趣去看的,cult题材又是凯奇叔主演,噱头肯定足万万没想到,前面60多分钟的片长都挺无聊的,邪教教主给女主打药然后露阴被嘲笑这段真的不是喜剧片?
或者说是为了表现反派的自卑或者猥琐?
四个从猛鬼追魂片场穿越过来的毒贩黑帮骑手,前面抓人的时候拍得牛逼哄哄似的结果真打起来没两个回合就被男主秒杀也太逊了吧?
导演请不起武术指导还是怎么滴,三下五除二解决又没有John Wick爽快,打斗说cult又不够cult,以为血浆喷多了就是cult?
no no no一大段又长又臭的对白,真应该跟昆汀学学怎么写台词导演似乎觉得自己运镜构图很牛逼,疯狂的duang各种静景,插入各种颜色滤镜来表现气氛,还有中途插入了短动画来表现男主的幻觉,创意确实不错。
但是导演功夫显然不够,不能将这些好食材凑成一顿好菜
影视圈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尼古拉斯·凯奇,他主演的电影,优秀的口碑能够好到炸裂,奇葩的口碑能够烂到尘埃里。
于是,关于他后期一直拍摄烂片“圈钱”的行径,中国网友们帮他找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理由:疯狂接烂片是为了还钱。
不过,前段时间听说尼古拉斯·凯奇的外债还清了,因为由他主演的一部“翻身”片出现了。
——《曼蒂》。
所以,网友的口径又开始翻转,大家都在讨论“还清债务的凯奇,认真起来后其他电影都是辣鸡”。
那么,这部名叫《曼蒂》的电影,真的是凯奇的翻身之作吗?
壹姐今天就想来说道说道。
之所以《曼蒂》被称为凯奇的翻身之作,是因为在烂番茄上其新鲜度一度高达95%,而在北美公映时,各大网站上的口碑也趋于良好。
看到这,或许你也和曾经的壹姐一样,真的以为《曼蒂》是一部十足十的优秀电影了。
但,电影正片却告诉你,此片或许优秀,但它其实并不适合你!
话不多说,咱们先说剧情。
那是1983年,男主角米勒(尼古拉斯·凯奇 饰)和他的妻子曼蒂(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饰)在一处森林里生活。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男耕女织,呃,不对,是男伐木,女作画。
米勒是个樵夫,是个每天做着直升机上下班的樵夫,砍砍树、聊聊天、游游泳、玩玩篝火,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妻子曼蒂呢,则是个画家,爱画狮子和裸女。
虽然很多时候,她画的画抽象到米勒都瞧不出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她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除了作画和砍柴,他们夫妻还爱侃大山,他们能从木星土星侃到行星吞噬,再从行星吞噬侃到杀死雏鸟的故事,总之就是,天马行空,任我畅游。
观看此片之初,壹姐甚至觉得最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侃最没有营养的大山。
如果真的要为这样的生活取一个具有文艺范儿的名字,那大概就叫“岁月静好”。
但这种“岁月静好”,却因邪教组织的入侵被打破了。
一位名叫耶利米(莱纳斯·罗切 饰)的邪教组织老大看上了曼蒂,并将她绑架处于火刑。
看着自己的爱妻被活活烧死,樵夫米勒便展开了一场疯狂的、癫狂的的报复。
作为一部很cult的B级片,很多人说它是“嗑了药才拍出来的”@二十二岛主,注意,这里的评价并不是褒义词:磕了药拍出的电影,“大杀四方,血浆漫天,可根本没有故事性可言,全片上下就看到凯奇像猩猩般发狂的表演”。
所以,我们观看《曼蒂》,可能会看到癫狂,可能会看到迷幻色彩,可能会看到重口味画面,也可能会看到各种光影结合的霓虹漫天,但大多数的国人,即便是凯奇的粉丝,也会觉得这前言不搭后语的电影,有点过分“装”了。
其实,拍摄此片,导演打的是“致敬”的招牌,虽然故事内核简单,但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找寻到许多老派电影的风格,比如出自于同一导演之手的《迷幻黑彩虹》,我们在此片中便能看到其身影。
怎么样,色彩运用和光影运用,是不是很像?
除此之外,还有恐怖片《妖夜慌踪》,风格也很像。
但,致敬并不代表不能拍出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的电影,作为一部点映口碑好到爆的影片,《曼蒂》确实是让人失望的。
太多的蒙太奇手法,太多的诡异剧情,太多的绚烂色彩运用,总是让观众们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难怪豆瓣网友只给了此片5.4分的评价。
也许,在此之前你已经听说了太多尼古拉斯·凯奇要凭借此片翻身,但壹姐只想告诉你,如果你接受不了重口味,如果你接受不了诡异风格,对于此片,还是请你谨慎谨慎再谨慎!
#Cannes71# 一代cult片神功大成,称霸戛纳午夜场。后半部笑尿。对血浆片真是欣赏不来……
我就想知道你们这些评论的人,在哪看的,你们去圣丹斯电影节了???
凯奇叔接这部还行吧
无聊透顶,莫名其妙,傻叉摇滚,劣质版雷弗恩,弱智cult,看的脑子疼
雾草 可能一不小心就见证了cult classic的诞生 暴力血腥情色样样都占 却样样玩儿出新花样 坐在满座的电影院里 感觉跟大家一起 愣是把这种片儿看成了喜剧片儿…… 重金属配乐有点儿厉害哦
第一个说「翻身之作」的人是谁?
个人目前的年度最佳,《异教徒》+《鬼玩人》+《疯狂的麦克斯》+《我唾弃你的坟墓》一起嗑了迷幻药而诞生的产物。
非常迷幻,我已将屏幕亮度调至最大,还是看不清凯奇大叔的脸。
无比拖沓的邪魔特摄片!.....完全靠和小刘一起讲笑话才撑下来的!
不是我的菜= =
What the fuck did I just watch...
色调很好看啊!但是真的……没办法给高分……
反邪教宣传片,发福的凯奇哥扮这种复仇伐木工大叔简直不用演。迷幻的灯光和过满的配乐,看开头还以为导演是塔可夫斯基粉,结果后半部露出cult片本色,大杀四方。最喜欢电锯决斗和杀教主那段,节奏和张力都挺赞。豆瓣还是太文艺了,欣赏不来这种风格化的作品。
虽然凯奇还是没能翻身,但这B级片的雷鬼迷幻劲实在太上头楽!意识流的布光调色滤镜和电音营造嗨狗感官,对宗教历史的暗喻抹黑则极度hippie,可以说是思想异端。那个小🐴仔拖出一把比你更长的电锯实在太Hardcore joke了,后面的电锯大战还算怀旧式惊艳。总之,大刮子嗑药大斧子砍鬼的生活谁不爱呢?
要是任性一点就给五分了
别着急,凯奇后面还有一堆烂片等着你们
土味十足
视觉上极度不适(不是通常恐怖片血腥刺激的那种不适,而是昏暗深红缓慢所导致的困倦疲惫)使得导演的个人背景成为唯一值得记录的影片信息:他爹就是执导过卡桑德拉大桥和墓碑镇的老乔治。
大boss和女主角长得太像了以至于我猜错了结局
小众实验型电影,不推荐给喜欢爆米花电影的朋友们。故事就是复仇加邪教外加简单粗暴动作戏,可灯光和镜头运用很酷炫很实验,一部开创性的B级片,看来尼古拉斯凯奇兄颠覆造型也难甩掉“烂片之王”美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