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AO再次告诉游戏玩家一个道理:围观群众<娱乐玩家<重肝玩家<开挂玩家<利用系统bug还开挂的玩家。
2、序列之争,ARGAME,能力以现实打架实力为基准,几乎抛弃MMO中最重要的数值和招式,这真的好玩吗?
在这个游戏里磨练剑术和在现实里磨练区别在哪?
完全模拟的游戏最大的乐趣不就是做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吗。
3、中二度爆炸!
在路人眼里和智障无异。
剧情里野外刷boss人并不多说明这游戏也没火到哪里去。
参考宝可梦go,人多的话boss出来就被踩死也不是不可能。
4、boss的仇恨机制和玩家的输出到底怎么计算片子里也没说,从剧情看远程基本是废物,用剑才是王道。
5、打boss时感觉大多数人都在发呆or围观主角装逼。
相比wow这种吃团队游戏更像是洛奇英雄传这类以自身操作为主小配合为辅的动作游戏。
6、除了可以在现实里装逼和吃免费的牛肉面之外看不出相比深度潜行的VR有何优势。
7、在VR,认为自己被杀就真的死了也好(不是指SAO事件),亲情友情也好,网恋结婚也好,把刷怪当真也好,爱上npc也好,你玩的有多么投入都没关系。
但是AR,脱下眼镜就什么都不是,特别是电影里这种随时能脱下且玩的人也不算多的类型,我是接受不能。
(请试想一个场景,你们组团打boss剧情打到一半,NPC牺牲 ,大家都被剧情感动的要死要活,主T接个电话眼镜一摘,说句对不起,然后像个路人一样从马路边上打个车离开…
这次看完的《刀剑神域:序列之争》对我来说也是满满的感动,有人可能说第一部的刀剑神域最好看,之后就不行了。
这次的序列之争,我依旧有全身发寒发抖的感觉,真不知道为什么。
但也是我对刀剑神域独有的激动。
这次我不知道有片尾,但是。
自己心中激动的心情一直没有放下。
真的看到了结尾,心情中的激动,也就变成了满足。
真的想说,刀剑神域有一个美好的结尾,太好了。
真的想说,刀剑神域还是我心中的刀剑神域,还是给予我感动的刀剑神域,太好了。
不为你们,只为,看完他心中久久不能平复的我。
说了好久最后总算成功引进了的剧场版,成功等到在电影院看的一天。
后宫全篇打酱油没什么存在感,亚丝娜体现出了真女主的地位,这是最大的亮点吧。
再加上大boss和SAO的关联,是非常勾起人的回忆的了。
至今依然坚定地认为SAO只有艾恩葛朗特的部分是真的好看,后面都沦为了套路的后宫故事。
几个月前看的,现在记得最清的倒是电影院里一个被父母带进来的小朋友,在中途开始闹腾“我要出去”……
熟悉的配方。
一个想搞事情的人又又又盗用了茅场的SAO的体系弄了个看起来不一样的游戏,设计让亚丝娜强行受伤/下线,桐人为了救她开了挂,感情超越了系统的力量,一般茅场也会给男主帮助,打败SAO体系相关的boss,救了人,小甜蜜一下,结束。
有没有很眼熟!
满眼的既视感!
都是套路啊!
看得时候充满了回忆,但终究不是那个中二的少年了,有的时候有点尴尬。
反派真的很蠢啊,不懂得复制记忆吗?
一定要剪切?
或者跟大众申请做调研,稳妥的提取记忆,一定要搞事情?
我懂我懂,为了推动剧情。
这个9月,一部国产巨无霸统领话题的保护月成为过去,《敦刻尔克》、《蜘蛛侠:英雄归来》、《猩球崛起3》等进口大片接力点火,把档期炒得火热,让许多影迷又尝了一回久旱逢甘露的滋味。
这个9月,对动漫粉丝群来说,还有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刀剑神域》的首部剧场版《序列之争》要在大陆上映。
在漫迷之外,《刀剑神域》可能不是个多么响亮的品牌,能在影院里欣赏它的剧场版,好像也比不上老字号的《柯南》、《火影》、《龙珠》、《海贼王》来的吸引人。
但在死忠的刀剑粉丝群体眼中,这堪称一场千载难逢的盛宴。
2002年,一位名叫川原砾的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为了争夺电击游戏小说大奖,码出一部以VR游戏为题材的小说。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篇幅过长,竟然无法参赛。
他只能用“九里史生”的笔名,在网上连载。
起初,反响平平,但在持续创作近两年之后,这部名为《刀剑神域》的轻小说,逐渐在圈内打响了名声。
时间是2022年,我们目前还算是稀罕物的VR游戏,开始变得跟打车APP一样普及。
电子机械制造商发明了一款能实现“完全潜行”的虚拟现实机器,一款名为《刀剑神域》(Sword Art Online)的游戏,成为全球玩家的宠爱。
名为桐人的少年,名为亚丝娜的少女,成为了首批体验游戏的9999个幸运儿之一。
与一群身怀绝技的战友一道,他们踏上了所有青少年都心所向往的热血之旅:在次时代游戏中过关斩将,团灭boss,追寻着隐藏在游戏世界的真相。
随着BOSS越发强大,阴谋逐层揭开,少年历经磨难不断成长,《刀剑神域》的人气也一路水涨船高。
迄今为止,小说一共出版四部,全球发行量突破2000万,在电击文库中位列第二。
动漫产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IP。
2010年8月《刀剑神域》首度漫画化,又在2012年和2014年的7月分别开播两季TV动画。
2017年春季,首部剧场版动画《刀剑神域:序列之争》,又把全新的故事章节延伸到了日本大银幕上。
前几天,我兴冲冲地赶到点映的影院时,发现里面已经坐满了人。
我参加过科幻电影专场,恐怖电影专场,文艺青年专场,这个那个明星粉丝的专场,还有媒体人、制作人的专场,但还是头一次,体验二次元粉丝专场。
放眼望去,观众当中,有很多一望即知的宅男,也有超龄但怀着少女心的女白领,像我这样的伪粉,身处其中一度十分惶恐,生怕露馅。
但很快就不尴尬了,他们的眼中,都闪着热切真诚的光芒,一心只想跟电影发生关系。
让这场点映,带上了某种朝圣的味道。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会忘记这次观影经历。
真正的二次元粉,是不会不交头接耳充专家,踢凳子接电话的,当然更不会带上聒噪的熊孩子。
全场唯一的声响,就是在每一个小笑点出现时,一阵颇有默契的轻笑。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过这样彻底舒适不闹心的观影体验。
故事承接的TV版动画第二季,一种崭新的虚拟现实装置“增强现实(AR)”,一款名为《序列之争》AR游戏也大行其道。
与VR借助设备产生虚拟感官不同,AR直接对现实中的场景进行增强,比如把白天熙熙攘攘的都市广场、街道天桥,渲染成奇诡凶险的上古角斗场,而玩家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直接动用物理躯体进行竞技。
由于游戏中的跑动、跳跃、攻击和防御,都是在现实的物理环境下完成的,曾经在VR游戏如鱼得水的桐人,也一度遭遇困境,要通过体能特训才重攀巅峰。
与此同时,就像TV版一样,虚拟与现实从不是截然二分,游戏中的生死之战总要与现实危机息息相关。
《序列之争》中暗藏着悄然蔓延的邪恶秘隐,还得这一群少年勇士,抽丝剥茧,曝光阴谋,挽救横跨两界的浩劫。
他们迎风战斗,他们浴火成长。
▲“增强”前后的场景对比分析一下故事不难发现,就像很多经典日漫一样,《刀剑神域》也带着浓浓的中二气息。
正是这样的中二,让我们的心为之跃动。
这个故事里,几乎见不到成年人的出现。
就算有,也是解说的活道具,或是操纵一切的幕后反派。
主创非常卖力和称职地,从视觉上打造了一个专属于少年的舞台。
川原砾创作之初,给桐人和亚丝娜设定的年龄是14和15岁,剧场版的故事发生在三四年之后,正是他们最美好的年纪。
现实世界,他们只是一群平凡的少男少女。
他们搭地铁,分享甜点和八卦,跟APP学做饭,在自动售卖机买饮料,在都市深夜的街头随意坐着,互相吐槽打趣,也认真聊着对未来的期许。
而当进入《序列之争》的领域,他们就化身无所畏惧的战士,挑战着接踵而来、强大无匹的猛兽强敌。
他们超越了年龄的勇气和信念,每一次冲锋和砍杀,都那样让人振奋和着迷。
而打通了现实与虚拟的使命,让他们的拼杀,不再是虚拟王国争夺荣誉的纯粹游戏,上升为像真正的成年人一样,剿灭邪恶、拯救苍生的担当。
曾经聊到动漫时,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多的成年人,会为一群少年的故事着迷?
日本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高度老龄化的国度(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步其后尘),大多数日本人,在踏足社会之前,已经要开始习惯甘于平庸、麻木妥协、日复一日的命运。
当我们形容日本动漫时,很难不用到一个词:燃!
没有什么,比精神焕发的少年,更适合为这个燃字代言。
所以广受欢迎的日漫,大多钟爱少年主角。
因为少年的头脑,还没有被世俗的齿轮碾压成扁平呆板,被社会的模板铸造成千篇一律。
彼时的他们不知天高地厚,桀骜不驯,坚信自己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他们没有忧虑,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可以为了一个触不可及的梦想,竭尽所能燃烧自己。
毕竟,每个人都曾是少年,心比天高的少年时代,莽撞奔腾的少年心性,谁都曾拥有过。
哪怕被父母和老师唠叨着、被单词和考卷困住、被藏在土气的发型和难看的校服之后,那颗风尘仆仆的少年心,谁又不曾在日后格外怀念。
当桐人在低排名的状态下,毅然挑战艾吉,并在得胜后喊出:我才不会输给你这样的家伙!
当千百人的生命危在旦夕,背水一战的少年们,各展绝技杀向一百层的终极BOSS……那一幕幕中,他们熊熊燃烧的中二魂,也仿佛穿透银幕,照亮了我们灰暗的心灵,激活了这个庸常的世界。
也许,其实每个人都像二次元粉丝一样,不论历经了万千沧桑,不论如何成熟世故,心里的某个地方,仍住着这样一个少年。
我们需要的是,仅仅是在一群中二宅的簇拥下,去看一场《刀剑神域》这样的中二剧场版。
它激起我们曾经沸腾过的热血,加速我们曾经蓬勃过的心跳,带着那个迷途的少年,寻回青春岁月时的初心。
终极boos战看得人热血沸腾,想起当年玩网游的经历,真是热血澎湃!
当初玩公会,打boos,真是一模一样的感觉。
日本人的脑洞果然够大,在AR游戏的构想上还是很前卫的,在当下看来,还是很让人憧憬的。
从剧情上看,讲的也很流畅,对于初次接触这个系列的人来说,还是很好理解的,但也可能为了照顾新人,剧情前半部分显得有些拖沓,节奏不紧不慢,让认有些不耐烦。
后半部分开始渐入佳境,观影感受也逐渐得到提升。
在画面设计上,动作设计还比较出众,但是人物肢体语言很多时候显得僵硬,不知道画师是不是有些偷懒。
整体而言,可以给到3.8分吧。
《刀剑神域:序列之争》 一部VR游戏的灾难片,剧情太过科幻、拖沓。
电影揉合了:青春、科幻、动作、悬疑、爱情……反正日本电影就是渣!
《刀剑神域:序列之争》我现在更想说这部电影的确渣,居然可以让中国人为了所谓的评论而争吵!
《刀剑神域:序列之争》 一部VR游戏的灾难片,剧情太过科幻、拖沓。
电影揉合了:青春、科幻、动作、悬疑、爱情……反正日本电影就是渣!
《刀剑神域:序列之争》我现在更想说这部电影的确渣,居然可以让中国人为了所谓的评论而争吵!
最近刚看完《刀剑神域》剧集的第一季和第二季,所以紧接着就在今天看了这部剧场版电影。
《刀剑神域》的剧集实在是一言难尽,在我看来,《刀剑神域》系列顶多就是个创意还行但故事不足的二流商业动画,绝对算不上“神作”,不过,我在此只想单独谈一谈《刀剑神域:序列之争》这部在内容上与《刀剑神域》的剧集有着密切关联的电影。
本片中的新游戏《序列之争》是AR游戏,游戏的形式从VR(虚拟现实)变成了AR(增强现实),这种改变还算是有创意,但是具体的故事实在是挺无聊的,新登场的角色更是无聊,基本上都是扁平的功能化的人物。
想要“复活”女儿的重村教授是“疯狂科学家”,4年之前,茅场晶彦出于不为人知的目的开发了“游戏世界中的死亡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正死亡”的死亡游戏《SAO》,4年之后,茅场晶彦的老师重村教授为了使自己的已经在《SAO》中死亡的女儿以人工智能的形式“复活”,开发了可以夺走人的记忆但有可能损伤大脑甚至导致死亡的《序列之争》,不得不说,重村教授与茅场晶彦这对师徒的所作所为真可谓“名师出高徒”,他们俩在疯狂这一点上真的是难分伯仲。
被重村教授利用的后泽锐二是典型的“中二病”,而且本片没有解释在《SAO》中胆小怕死的后泽锐二为什么到了现实世界中会变得如此强大,即使考虑到他装备了重村教授给的“外挂”,也还是不够合理,我觉得这个问题只能勉强解释为后泽锐二在这4年之内实现了突破性的成长。
不过,我其实是有一点同情后泽锐二的,因为他在本片的故事开始之前是个“一事无成”的无名之辈,并且因为自己的懦弱而失去了所爱之人,而在本片的故事结束之后,他仍然是“一事无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他在本片中白忙活了一场,与此同时,后泽锐二已经装备了重村教授给的“外挂”,却还是打不过桐人,由此可见,桐人有“中二”的资本,而锐二根本没有“中二”的资本,这也不禁使我心生怜悯之情。
而身为重村教授的女儿以及后泽锐二的恋人的重村悠那则是“圣母心”,她都已经变成只有“灵魂”的人工智能了,却还想着牺牲自己帮助桐人,咱也不知道桐人老爷哪儿来的这么大的魅力。
本片中的与AR相关的科幻设定也十分强硬,要知道,AR只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融合起来、利用虚拟信息对现实世界中的场景进行增强的技术,它只能增强虚拟世界的真实感,不能增强人体本身的机能,然而,戴上Augma参与《序列之争》的玩家们却能做到就像是拿着真刀真枪一样地战斗,并且还能在战斗时做出各种高难度的特技动作,与此同时,那些虚拟的怪物的攻击也可以对玩家的身体造成物理影响,我实在是想不明白Augma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这种设定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魔幻,甚至是荒诞,事实上,暂且不说Augma的功能有多么魔幻,以及《序列之争》的玩家有多么疯狂,单是夺取特定的记忆这种事就已经足够离谱了,完全不考虑在科学上是否可行,《SAO》的无法登出的死亡游戏的设定还可以勉强说是科幻,但是《序列之争》的这种设定则是彻底模糊了科幻与魔幻的界限,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部电影的设定明明很“幼稚”,却故作高深地探讨了关于记忆的人生哲学,以及VR与AR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且还在继续宣扬“人的意志可以战胜游戏的系统”这种唯心主义或唯意志主义的歪理。
(说一句题外话,“女儿控”的父亲想要利用科技“复活”自己的女儿这种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少见,在日本动漫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日本动漫的鼻祖手冢治虫先生早在1949年就玩过这种情节了(《大都会》)。
说起手冢治虫,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铁臂阿童木》,众所周知,阿童木是痛失爱子的科学家天马博士参照自己的儿子的样貌制造的一个机器人,在2009年的电影版《阿童木》中,阿童木不仅拥有天马博士的儿子的外貌,还拥有天马博士的儿子生前的记忆,而天马博士是通过儿子的头发提取出儿子的记忆的,尽管《阿童木》中的这种提取记忆的技术或许比《刀剑神域》中的Augma还要离谱,但是,如果重村教授还有道德底线的话,那么我建议他应该想办法尝试效仿天马博士,而不是效仿自己的学生茅场晶彦,当然,如果重村教授真的爱自己的女儿的话,那么他就应该遵从人工智能版悠那的意愿,放弃“复活”自己的女儿。
)另一方面,对我个人而言,我真的非常不喜欢桐人在本片中展现出的各种“龙傲天”式的勇猛无敌,以及他的“护妻狂魔”式的行事动机。
说实话,我并不讨厌桐人的性格(我觉得桐人的性格其实有些腹黑,他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温柔冷淡,但是内心里却很喜欢耍帅和恶作剧),也并不讨厌桐人的“天选之子”的身份,但是桐人的战斗力逆天并且自带“外挂”(结衣)的设定却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事实上,自从桐人在SAO篇后期拥有了“女儿”结衣这种逆天的“外挂”之后,我就越来越对《刀剑神域》的剧情发展感到不舒服。
相比之下,我个人更愿意看那些站在深渊里给世界兜底的人的故事,而不是桐人这种站在巅峰上称霸游戏世界的人的故事。
不过,那些只是单纯地想要看桐人和亚丝娜秀恩爱的观众应该会对本片比较满意。
总体而言,本片就是个ACG宅男向+粉丝情怀向的片子,无法当作一部独立的电影来观赏。
欣赏了《刀剑神域》的剧场版,一部构想「AR」未来的动画电影。
里面提到了一种 AR 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在游戏中击杀 BOSS, 获得点数,然后可以到不同的商店中兑换赠品,或优惠。
先不说整体剧情架构如何,至少这个展望却非常有现实性——是很可能存在的。
不禁会想到,如果是腾讯来做这件事会怎么样?
如果小程序真的接入了所有的商家,和交易。
也不禁会想到,如果是阿里巴巴来做这件事会怎么样?
但阿里巴巴在游戏方面投入太少,今年才开始追赶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
很临时地去看这部电影,额,动画片《刀剑神域:序列之争》。
不知道故事背景更不是原著粉,完全就是看一新故事。
这一部之前至少应该还有一部(后来听说是两部),讲述大家是怎样陷入刀剑神域又怎样历尽艰险逃出生天。
这一部故事内容很简单:一个痛失爱女的高科技爹无所不用其极地要复活女儿yuna,男主女主为了帮助大家同时也为了拯救自己,与反派激烈搏斗,这个已经死去的善良的yuna也在指引着男主阻止她疯狂的父亲。
既然是高科技爹,当然就有很多很科技的元素,VR、AR、AI,可能还有别的(记忆扫描?!
),我就说的上来这仨。
这里刀剑神域、序列之争是两款同源的竞技游戏,前一个完全虚拟现实,后一个是增强现实,我理解就是拓展人类感知外延。
没了,剧场版表达的就这些,至于那些暗线,没看过原动画的人肯定看不出来,顶多在某处疑惑一下,比如最后大家携手攻打100层红玉宫boss时候握住亚丝娜手的影子之类的。
整个故事只有一点打动我,yuna的男朋友,忘了名字了,他在序列之争里排名第二,那就姑且叫他NO.2得了。
NO.2在玩刀剑神域的时候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水平不咋地,也不老爱参加团战的,跟大神级的男女主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心爱的yuna在游戏里只喜欢唱歌,可以想象,这是一对玩游戏但不怎么投入的小情侣,然后她们被困在游戏里无法醒来,水平不行的yuna死在游戏里,NO.2在大神的带领下成了幸存者。
他积极支持yuna高科技爹的复活计划,硬逼着自己从一个懦弱畏死的人变成新游戏里的大神(有作弊器),当然这种反派身边的大喽啰下场一般好不了,可当看到他的记忆也要被剥夺的时候,我还是毫无原则地同情了他,他那么努力只是想永远和yuna在一起,可结果却要剥夺他最珍视的那段记忆,他变强过,最后还是被甩在墙角的loser,男主走之前甩下一句“我才不会输给你这种人”,很有一种“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的意思,但我只能感受到他头上的男主光环,不然,反正我是理解不了一长期缺乏运动的宅男怎么从排名数不清到分分钟单挑大boss的。
NO.2是很多让人不齿的地方,严重的小人乍富情结,但同样是为了真爱,光环加到他头上是不是就能变成“为你背叛全世界”的霸道总裁剧?
人们总是只能记住大事件里的大人物,即使不过一场游戏,也只能记住黑衣剑士这样的大神,而用歌声鼓励群氓的yuna和千千万万的战五渣们要么成为炮灰要么成为英雄们彰显气概的“大家”,我们一边绞尽脑汁去证明人人生而平等一边毫不犹豫地认为他们必须湮没,这不公平。
NO.2不甘心被湮没,毕竟Yuna美好得举世无双,可惜故事不允许他做到,即使《SAO事件记录全集》的修订版里增加了yuna条目,也是因为她帮助了主角而非因为他。
小人物终是蝼蚁的宿命感让我颇不舒服,可如果剧情变成小人物崛起创造真善美的世界的话,又实在呵呵哒。
平视最难,即使我们都像尘埃一样微不足道,依然只擅长崇拜英雄迷信神仙而没办法平视和自己一样的尘埃,不仅不擅长,往往还恨不得把那个竟然变成沙粒的伙伴狠狠踩在脚下,看他重新变成尘埃才好。
旧巢同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阿尤根
何冰老师!
剧情还可以,最后非得让主角团死一个感觉有点莫名其妙,要解释成情深所致也不是不行,就是为了爱情丢掉性命我实在无法接受
四神兽
冲着何冰老师就得给5分
认出了何冰。
看了9集,放弃了
剧情太拖沓,作为抗战剧冲突太不够了。
人呢人呢~?!
回忆啊……当时这个剧在网上还不好找,但是电视台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