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特尔像那个投掷大西瓜的植物。
戴着帽子的春哥像那个发射玉米的植物。
胡军和他的部下们就是那些锲而不舍的僵尸。
有很多大众脸被当作坚果种在植物和僵尸中间,结果没多久就被彪悍的僵尸们刨烂了。
二、《十月围城》和甄子丹这几年的武打动作片几乎没有区别,就是老王和小谢等人的演技真好,场景也真好。
双截龙三代里面有中国的场景,有日本的场景,有埃及的场景,但是它依然是双截龙。
它不是双截龙了你就不会买账了。
甄子丹过去帮香港警察打,后来帮佛山警察打,这次升级到为捍卫吾党而打,下次肯定要为贵党而打了。
三、虽然都是一个故事,但这片远比甄子丹前几部作品讨好的原因,在于:甄子丹前几部电影除了武打之外的东西都是常识以下的。
《十月围城》里除了武打之外的东西都是常识。
凡是跟常识沾点边的东西,书啊,博客啊,电影啊,今年都能火。
四、As my proverb goes: Sex sells. Democracy sells even better.五、所以这部电影的影评实在太好写了,直接抄几段常识吧,没人好意思点“没用”。
但是有句话万万不能说:武侠本身是最不符合常识的。
六、世界上有两种常识,一种是常识,一种是中国常识。
美国国父马克思·佩恩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常识》,那个就是常识。
有一个著名饭店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标语:“本店不打骂顾客”。
这个是中国常识。
哪一种常识其实都卖座。
七、革命是什么?
革命就是嘴上说为了下一代,为了年轻人,为了非主流,其实是让愤青和非主流都去送死,最后留下来的都是老人,老人统治新的社会。
在有些国家,革命以后也差不多。
八、革命靠什么?
革命靠的是很低俗的情感。
义士们不需知道孙老师衣服上每颗扣子代表啥信念,每个荷包代表啥民权,他们都觉得自己为的是那些将要把的妹子,已经把过的妹子,和不该把却把了的妹子。
他们那时候还不懂薛定谔把妹法,但是妹们大致都是懂得巴甫洛夫把哥法的。
看着这由对低俗情感的过度压抑而郁积起来的可怕能量,弗洛伊德老师笑而不语;而孙文老师潇洒地戴上帽子走人,颇合主席词意: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九、某打了五星的影评写道:“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共和、共产、大同……都是曾经被用以呼唤理性、现代性、个性、人性与新的时代,同时这些词也被用以唤起多数人的暴力,用以巩固权力,用以践踏权利与扭曲人性、创造同质化。
”这到底是在夸这部片呢还是损这部片?
十、中国人搞死亡金属应该都是很牛逼的。
因为他们对死亡的赞美世界第一。
我们可以拍一部电影,里面的人死干净了,但观众看不到一个死人,而是满屏满屏的“识大体,顾大局”。
所以,春哥和小谢死了还带着笑,死得很舒坦,死得很安详,情绪那么稳定。
十一、僵尸们有后台,植物们没有后台。
可是僵尸们都被干掉了,他们傻就傻在,不知道关系可以用钱来摧毁,有钱了再硬的后台也只能鞭长莫及。
不管孙大炮来传的是春哥教,还是第八套广播体操,必有一干死士以命相护,因为大炮老师有李玉堂这朵常开不败的双头向日葵。
十二、与中国革命相比,美国的革命实在无聊得让人打呵欠,如果你看过John Adams这部电视剧的话。
和天神下凡一样的孙文老师相比,丫就是个挺鸡贼的胖子。
十三、尚·布希亚老师讲:自由是崇高的,但在今天,自由不再是雷雨般的自由,奴役也不再是静悄悄的奴役。
今天是自由的寂静。
十四、一位更古老的老师说,决定各民族命运的是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他们的政府。
我。
是一个炮灰。
可惜的是,直到我死我还觉得自己是个英雄。
是,我是有我的人生,有我的爱好尽管它不太入流,我也有我的家人尽管他们都不怎么理解我,有我喜欢的女人她总是那么温柔。
嗷。
可是在现实,在革命的面前,我的一切都只是个P而已。
诶,我还没结婚呢!
我还没安葬我爹呢!
我家就只有我这一个独子啊!
我刚知道我亲生女儿在哪啊!
错!
想都不能想!
连一个念头也不许有!
要死我去死!
要挨刀子我就去挨!
要顶炮弹我来顶!
替死鬼?
当然非我莫属!
哇。
这世界上谁能比我更有信仰?
谁能匍匐在革命的路上以身献祭?
谁能比我更相信老大的鬼话:“要得革命的幸福,必经革命的痛苦!
”我从来不问我是谁,为了谁,老大在哪个地方打屁嘻哈开会!
我一颗红心,只做死的准备!
嗯。
我只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不知道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
啊。
作为炮灰,谁能有我纯洁!
看政治思想史的时候,麦克米兰告诉我,巴黎革命的重要,是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开展的革命活动,,,,用人类的语言来说,就是,,,人类们从这一天开始,不再为了抢钱抢地抢女人而打架了,,,他们连看不见摸不找的东西也可以打起来了,,,,所以这个日子就有了跨时代的意义我觉得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似乎更高贵一点(比如英雄们杀坏人时总喜欢大叫我代表人民收拾你),,,但多少也带有一些危险性,,,,比如说,,,你真的明白你是为什么死的么?所以从一开场的杨老师解释民主就是人民,来自于古希腊语,代表着人人参政的时候(这就已经和古希腊人的原意开始偏差了),,,我就开始担心这个电影里有多少人是死得其所的,又有人多少人只是死在自己的幻觉里于是我就开始数这个片子里究竟有几个人是为了"革命"死的,,,谢霆锋肯定不是,小子心里只有老板和少爷这种封建余毒,,,甄子丹是为了女儿死的,,,巴特尔和黎明都是雇佣兵性质,,,春哥是为了任达华(这对父女很诡异,,,很诡异,,,很诡异,,,,)死的,任达华则因为憎恨满清政府死的(恨政府和革命者还是有一点微妙的差别的)结果算来算去好像真的为了革命去死的只有少爷一个人而已于是这部电影就变得很奇怪导演原本想拍的应该是一群普通群众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壮烈牺牲的故事,,,,,结果却一不小心拍成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种种一己私欲(为了老板,为了报恩,为了亲情,为了义气,为了忏悔),卷入历史事件而死的轰轰烈烈的故事,,,,我承认他们每一个都死的挺惨挺感人的,,,,但要说他们是革命烈士,,,似乎并不比说我下班去会女朋友不小心跌断了腿属于工伤,,,来的更有说服力些我不知道这是电影呈现角度的偏差还是我对烈士这个词含义理解的偏差但总之,,,原本都准备好了纸巾打算大哭一场的,,,却只是干嚎了两下就结束了,,,非常不过瘾来着
昨晚去看了《十月围城》。
去之前看了太多好评,所以会稍微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吧!
”在我看来,不着痕迹,无法学习的好,是神品;有痕迹,可学习,可分析的好,是佳作。
《十月围城》是后者。
陈国富跟我说过,电影就是西班牙旅店,没有食物,只有自带便当,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全看你吃的是什么。
看《十月围城》,我没太看出民主啊家国啊这些伟大的字眼和历程,我是一个写东西的,我就老老实实的看编剧怎么讲故事去了。
《十月围城》就剧作来讲,属于精巧而复杂那种。
人物众多,线索自然就多,就像有许多珍珠,要巧妙的编织在几条丝线上。
所以故事里有几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前半部写筹备,这个人物是李玉堂,下半部写保护,这个人物换成了陈少白。
有两个人物是贯彻始终的,一个是拉车的车夫,上半部跟李玉堂,下半部跟陈少白,这个人物是阿四。
还有一个是沈重阳,为了也让这个巨贵的明星戏份跟满,给了他不同的任务,一开始是跟踪告密,后半部是保护李玉堂。
有了两个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们的戏份虽然不是多么重要,但是由于有他们作为主线,观众看戏的时候,绝对不会乱。
他们的行动,就是故事的主线。
次要的人物,全部和“针线”人物发生关系,确保穿在这根主线上。
比如说,方红在父亲死后,去找李玉堂,理由是“我要见你的朋友陈少白”,就让她和李玉堂发生了人物关系,穿在了主线上。
其实,编剧完全可以写,方红到处找陈少白,结果找到了逃出的陈少白,陈少白恳求她,完成父亲的事业。
这样写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乱了,另外伸出来一条线。
“臭豆腐”也是如此,李玉堂——阿四——臭豆腐,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他穿在了主线上。
此外,“臭豆腐”拿过李玉堂的白米,听过他的演讲,把这层关系敲得更紧实细密。
每一个小人物都这么做下来,搭建细密可靠的人物关系。
李玉堂——警察局局长史密夫。
李玉堂——四奶奶——沈重阳。
李玉堂——乞丐。
……虽然写的是革命,是国家大事,但是每个人物的动机,都是个人感情,是“小事”。
阿四一心想帮助少爷和老爷,他的梦想是和阿纯结婚;沈重阳想得到女儿和前妻的认可,找回尊严;李玉堂是为了帮助失踪的老友;方红是为了死去的父亲;“臭豆腐”是为了证明自己;乞丐是为了了断,为了一个女人……这么多的感情和动机,为了直接而简单的传达出来,每个人物都有一件道具:阿四是绣着“纯”字的围巾,沈重阳是女儿的布娃娃,李玉堂是那支陈少白的钢笔,方红是那件被撕破又补好的外衣,“臭豆腐”是头顶的戒疤,重光摔坏了又补好的父亲的怀表……虽然简单,但是有效。
然后就是,让这些人物,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引爆”,让他们每个人都发出自己微不足道但是光芒万丈的光亮。
其实,单独拎出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都谈不上多么精彩,但是巧妙的编织在一起,就不是加法的效果,是乘法。
这个故事,是被反复揣摩,反复试验,反复搭配,想得清清楚楚,被焐在心里,焐得透透的,热热的,熟极而流,写成的故事。
坦白说,看中国电影,经常我也会怀疑自问:这么烂的电影,也有口碑和票房吗?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标准吗?
《十月围城》让我欣慰,让我明确:在这个世上,好电影是有标准的,只要你诚心去做,终于会不一样。
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一直念叨,如果导演够水准应该在最后让孙文说一句总结性陈词,一句就够,果然导演做到了。
革命是一件很带劲儿的事情,充满未知,充满对未知的刺激。
要达到这美好理想,必须经过流血牺牲,这流血牺牲的痛苦过程,就称之为革命。
要用这一代人的牺牲换取下一代人的幸福。
李敖曾经告诫我们这一群人,你们是不会真正去革命的,因为受的苦不够,没有勇气去玩儿革命。
据袁腾飞老师说,现在的历史教材中把农民起义的部分基本都去掉了,最近两年才把李自成又搬回来,没有李自成这历史说不圆了。。
和谐国也开始怕农民真起义了,毕竟自己也是这么拿的天下。
《十月围城》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从张学友扮演的进步学者的演讲到中枪的镜头我就定下了这个基调。
天王跑个小龙套。
孙文幼年曾起小名“帝象”,话说中国历代的开国者出生时都有所谓的帝王之象发生。
他曾自诩为洪秀全的继承者,要为万世开太平。
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生活。
相对卡斯特罗的683次暗杀,孙文遭遇的可能更可怕一些,毕竟卡斯特罗是在自己手中有政权的前提下好办事。
而影片中设定的保镖角色,来自士农工商的各个阶层,他们各个都为了保卫孙文舍生赴死,请问他们又有几个真的懂得革命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在影片中看到了爱,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份自己的爱。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份爱保卫这份幸福,舍弃生命又算什么?
孙文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博爱”,在这血性的情节中得到了最小化的体现和最大化的升华。
所谓博爱有点儿类似墨家的兼爱,爱一切人,无差等。
从革命者的角度革命就是救度天下四万万同胞,从每个小角色的身上看革命就是一家人的团聚一桌饭菜的甘甜。
天下为公的博爱社会不就是这每一个人的小幸福组建而成的吗?
影片诠释的非常完美,我效仿Ipis,没有看任何剧透、影评,为的也是不受任何影响去体会影片的内涵。
应景的是影院里有人带着一个小baby进来,不住的或啼哭或嬉笑,和剧情很不达,和影片主旨倒是有一些契合。
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可以在自由的空气中随意呼吸,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宝贵的生命,这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机会触碰到革命的边缘。
我们以及下一代,无需记住这许多的名字,臭豆腐也好,王复明也罢,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有一个辩证客观的态度,毕竟有太多太多活生生的生命未等绽放已然凋零。
胡军扮演的朝廷鹰犬,我认为是一个很成功的角色,一个接受西式教育却又毅然回国替朝廷效命的军人,他有一套完善的爱国理论体系,孙文革命初期依靠洋人赞助也确实完全不靠谱。
若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孙文确实为了革命干了不少卖国的事情,算不算曲线救国不好说,至少胡军这个角色很饱满,他尽忠职守战斗到最后一刻,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执行,清廷多一些这样的四有青年骨干,也不至于被洋人瓜分版图。
事后我一直在想,编剧难道是在映射什么人或者诟病某种思想吗?
在那个年代中西式的教育方法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纠结的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产物不足为奇。
整部戏配乐是一个非常的亮点,鼓点几乎从头到尾渲染气氛,特别是春哥大战“孙中界”那段,捶的极漂亮。
从《梅兰芳》里留胡子到本片里刮胡子,黎叔扮演的铁扇公公很有“中华英雄”的范儿。
整个观影过程我N次把张涵予说成了张韶涵。
最后摘自豆瓣的短评“开会言简意赅是多么的重要啊!
”
看过两遍的电影,然后各种重播,又零零碎碎的看过,很喜欢,从演员到整个电影的氛围。
故事讲的是孙中山到广州的一次行程,正反两方多方周旋,一方要杀,一方要保。
正反方都只是立场的不同,革命者正义,反方也是英气十足。
革命志士一方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替身,到中途路上的各种保护和支援,参加的人都是普通市井平民。
满清一方的胡军,抓到了他的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他老师在狱中为逃离去救人,用碎磁穿腹,面不改色,虽是书生,真英雄气。
反派一路追杀孙中山时,一路杀去,一路上市井侠士们,英勇献身,死得惨烈,死得壮烈。
最后杀到替身,血腥又利落,那样一个年青的朝气蓬勃的热血少年,坦然赴死,真是痛惜。
谢霆锋在片中贡献了高水平的演技,让人惊喜。
他与少年的真挚友情,与少女的纯真爱情,最后赴死时的刚烈不屈,看到胡军一拳一拳打下,真是打得观影的人心都痛。
电影看后,每心情激荡,为先辈奉献的热血,生命,奉献的青春、激情,为我中国终于崛起。
■入评理由:贺岁档影片里最有模有样的一部,情节紧张,不仅打得精彩,更是催泪感人。
■片名:《十月围城》 ■导演:陈德森 ■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8日(中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诠释何为流血革命,小人物不计牺牲,肝胆相照,情义无价。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都把贺岁片等同于喜剧,然后是大片,现在就是喜剧跟大片。
那些讲苦大仇深的,说爱恨情仇的,大多没能得到票房成绩的翻倍补偿,陈可辛就一直搞不懂这个,然而他没有轻言放弃。
再有一些人,绞尽脑汁要从大片里掏出所谓搞笑台词,行娱乐之实。
虽说做人不要太认真,更何况买票消费一部电影,但我们的华语大片真沦落至此,连基础的勇气跟起码的责任都没有了么?
依个人愚见,2009年出现了几部电影能击碎这一现实,现在《十月围城》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跟同档期大红大绿低俗搞笑杂耍技穷的玩意相比,《十月围城》保持了难得的上佳品质,大批明星的加盟影响也被完全冲淡,他们顺利融入到剧情当中,各归其位实属不易。
《十月围城》是个合拍片,你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港片的影子,不仅有百年前的中环街市和香港风光,更包括港片串戏套路和见招拆招的习惯。
甚至进一步去想,香港电影有多少年没出现这种明星云集、拍摄一部严肃电影的盛事了。
如果你想看到跟《上海滩十三太保》一样从头打到尾,连喝水去嘘嘘的空当都没有,那你注定会要失望——影片也未必会成功,毕竟武侠片早已到了革新时代,那可不比人家的飞机大炮机械人。
看《十月围城》时,我一度找到了观赏徐克《顺流逆流》时的心情,影片高潮打斗实在占据了太长时间,以至后半部分一直感觉喘不过气来,还好最终没有烂尾,更没有泄气。
有甄子丹在,打得精彩完全不需要过多言语来形容。
如果连他都不能信任,那华语圈里面大概没有真正打得动的家伙了吧,那段行云流水的追逐更是让人看得激动难耐。
《十月围城》既有实打实的盘肠大战,更有飘逸潇洒的武侠遗风,现在很少能见到在一部电影里融合了两种取向相反的武打风格,考虑到甄子丹和黎明等人的实际情况,这也算是个应变尝试。
相比之下,影片在以情动人上毫不逊色,更见精彩。
几次牺牲诀别更是做到了煽情极致,直接干脆,斩去以往死不掉的弊端。
《十月围城》至少包含了四种演员,有演技派、无演技或者努力提高演技、偶像型以及非职业等,要把这些人糅合在一起,就需要强势人物如王学圻来镇场。
他想过逃避结果然而还是卷入革命,等到试图脱身却不能,这个传统商人演得充满说服力。
没有人比他失去过更多,得到的却好像一无所有。
演员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的人对手戏不宜太长,因为容易露出破绽。
台词最好尽量短促而有力,必要时候可以用幽默冷笑话来掩饰尴尬。
再有长时间打斗和旁白时间,故而电影少有让人出戏的地方,中间王学圻跟曾志伟对峙、甄子丹与小女孩道别的场面就相当出彩。
李宇春原先被认为只是个炒作点,平心而论她造型合适,打得也好。
除了一开始念大段台词还没入戏,整体表现不过不失。
回头来看,好多演员为这部电影破相,这其中以黎明的颓丧最为可怕,披头散发、眼神空洞,如同一具行尸走肉。
不知是否考虑演员的实际情况,回头细想这个角色还真对位。
唯一的大反派胡军更是把愚忠诠释得阴郁恐怖,意外被削发后陷入疯狂状态,只求杀了孙文好报效主子。
《十月围城》会引发的讨论在于那种牺牲乃至送命是否有价值,他们没能永垂不朽,说起来是有点不值,连保护谁都不知道。
只为一股热情、他人恩惠乃至是友情相托,就此献出了生命。
不知为何而死跟为了理想志向相比,是否相差太远?
倒地的革命者一样失声不已,谁能指责他们除了空想以外,就没有过切身实际的付出——只是电影自行略掉。
看到胡军三拳两脚就解决一群书生之辈,如同跟小儿过招,这等讽刺好像变本加厉,革命者居然如此落魄与无力,坐待其毙。
这等不堪,何曾见过。
所有的沉重压抑不会损害到影片立意,在那样衰败的年代,在孙文的旁白当中,我们看到了百年前的国人面目,相似、模糊,忙忙碌碌。
这些面目幻化成临时保镖们,他们拿出了勇气、承担了责任,这些人的面孔一下子又变得如此真实而清晰。
对《十月围城》这部电影来说,它一样做到了。
【北京青年报】
在2009年即将过去时,《十月围城》终于给2009年灰暗的华语电影一个光明的结尾。
这部电影,让我看得荡气回肠,心绪难平。
豆瓣上已经有那么多5星的夸奖了,不多我这一个,所以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
但对我来说,今天这70块钱是我今年在电影院里花的最高兴的70块钱。
《十月围城》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在每一个环节上,它都做到了优秀。
而且,它还让我感动。
对于2009年的华语电影,我也不想要求更多了。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我作为一个观众被真正的感动,我就觉得值得向大家推荐了。
(我得说明一下,我对华语电影和外国电影的评分标准是不同的,华语电影的标准我肯定会更宽松一些。
)对于那些期待着看到一部“武打片”的观众来说,你们可能会失望,因为“武打”场面很少。
但对于期待着看到一部精彩的剧情片的观众来说,你们一定不会失望。
2个小时飞快地就过去了,你不会想到要去看表。
所谓“文戏”“武戏”的分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那些动作场面终于没有脱离剧情为打而打了。
每一场动作戏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炫技的成分已经被减到最少。
对于这个故事,我想说的太多,结果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每一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自己想要看出的东西来,而这就是好电影带给观众的礼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观影乐趣。
这就足够了。
《十月围城》马上就要面临着《阿凡达》的竞争,虽然我非常非常期待《阿凡达》,但我还是希望,《十月围城》能够在票房上战胜《阿凡达》。
因为,《十月围城》里有中国人的情感,再华丽的视觉特效,在那些能够打动国人内心最隐秘处情感的电影面前,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其实我们总是需要神话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特别是在我们自以为推倒一个旧神话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塑造了新神话。
所以,在我看来,《十月围城》也是一部神话片——当国家消亡的神话被民族国家的神话所取代时,《十月围城》的骨子里无非是又一部《建国大业》,只不过后者囿于具体指向而主要局限在海峡一隅传播,《十月围城》则把落脚点放在了两岸都能接受的“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那里,明后年就是民国建国百周年纪念,想必《十月围城》剑指金马奖,已是司马昭之心。
救亡压倒启蒙,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普罗大众渴望有救星带领他们,精英们便时不时的以救世主自居(按照雷蒙•阿隆的说法,这种心理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罢了)。
于是乎,《十月围城》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里,打造了一出关于救世主的神话。
不过陈德森很聪明,他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是着力打造了从财主到乞丐,从大亨到流氓的牺牲群像,用断片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风貌。
所以,整部《十月围城》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让领导先走”的神话催泪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覆巢之下,谁能独善其身?
正如李重光与陈少白争论时所说:“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能不被卷进来么?
”有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烈士们也没有教科书上面说得那么光鲜。
赌徒舍身护中山,只是因为突然有了作父亲的责任;马戏演员舍身护中山,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乞丐公子舍身护中山,不过是将早已苟延多时的生命来个灿烂的了断;人力车夫舍身护中山——这可能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他只是觉得老板是个好人,而且给他说了媳妇,不能让心肠好的老板遭难——可怜到最后一刻,车夫根本不知道他保护的人是谁。
中国人本性善良,甚至有点懦弱,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不想偷生,而是想偷生亦不可能的问题了。
莱克星顿的纪念碑上写着:“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
”这句话放在《十月围城》里,倒是对一干保镖们颇为准确的心态描摹。
《十月围城》里人物虽多,但互有勾连,彰显出华语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功力。
而且人物设置也很对版,春哥(不含贬义)和巴特尔明显演技欠缺,所以给他们安排了度身定制的角色,所以扎在一干大明星里,倒也不丢份。
而且片中武戏虽多,但陈德森还是清醒的将串联全片的重任压在了王学圻和梁家辉两个老戏骨身上,所以剧情走向、节奏俱佳,该煽情的煽情,该插科打诨的插科打诨,绝无突兀之感。
而且,在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下,《十月围城》还是尽可能的将人物立体化了——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胡军扮演的清廷刺客阎孝国,曾在陈少白处受教西学,虽做了朝廷鹰犬,但绝不是外界想象那样食古不化的封建冥顽。
阎孝国在与陈少白对峙时直斥对方是书生意气,一心想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国;而且,阎孝国在临死前还不忘对老师说一句“学生已报国恩”,委实令人扼腕——护中山者是为了民族国家,刺中山者居然也是为了民族国家——当然,是他们各自心目中的民族国家。
影片的细节设置也蕴涵匠心,巴特尔扮演的少林和尚叫“王复明”,这“反清”之义看过《鹿鼎记》的地球人都知道;同理,大反派名为“阎孝国”,个中深意,正如前文所述。
此外,早前就听闻《十月围城》里打满五十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始觉不虚。
而且陈德森难得的把文戏、武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场面火爆,情感郁积也充沛,看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沓。
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对政治、历史又有着天生的浪漫主义情结。
所以,把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暴力)浪漫化的《十月围城》颇对中国观众的胃口。
不过有时候狗血也过了量,譬如乞丐公子刘,一出镜就笑了场——胡军的秃眉毛和谢霆锋的吊眼角加起来还没有黎叔的一头离子烫扎眼,最后黎叔洗了三温暖、拉了直发,陈德森又弄了个电风扇使劲吹,再加上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嘉欣姐——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无话可说。
当然,总的来讲,人物前史的设计,《十月围城》堪称教科书。
如此千头万绪,最终汇于一脉,乱中取栗,这才有技术含量。
跟嘉欣姐一样,周韵和范冰冰都是花瓶,但难得的有戏——周韵腿有残疾,且刚与谢霆锋扮演的车夫定亲;范冰冰身为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侍妾,却与甄子丹扮演的赌徒英雄有一段孽缘。
可见《十月围城》的编剧,在每一根线索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
即使是几分钟戏份的吕中,一句“我代表我儿谢谢你”也让孙中山母亲的悲怆尽显大银幕。
而剧组给张涵宇的化妆功夫也了得,猛一看还真像马少骅,而最后那双中山泪眼,则给这场内牛满面的大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不过我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片中山先生的那句台词:“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
什么是“恒业”?
拿今天的标准衡量,主要就是指房地产。
此外,印象真切的还有客串的张学友,歌神一出场就被人爆了头,当时,他正在给人讲解什么是“民主”。
我已经看见,一出杯具正上演。
剧终了吗?
(南方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我是个崇洋媚外的人。
这是我对自己的评语。
对于电影,尤甚。
所以我在大多数的时候,都在费劲巴拉的看着字幕电影,却不愿意听听银幕里亲切的母语。
09年度的华语电影,谁才是最佳?这是我没有资格去讨论的话题,因为即便算上这部电影,我也仅仅看了两部。
但我却可以说,这两部,我还算选的可以。
起初对于这部电影很是不屑,把港式功夫片换了件较为别致的马甲又招摇过市的角儿。
但不得不说,人总是对自己在意的某一个方面有着强于其他事物的更强烈的注意力。
某豆友说了一句“要今日怎样的幸福,才能对得起他们昨天的牺牲”。
说者有心,听者亦有意。
因为这句话,我还是决定看这部电影。
电影也许什么都没有说,但看电影的人却未必什么都不想。
你可以把它当镜子找出自己,你也可以把当做寻找某种理解的途径。
中山先生说“欲求文明之幸福,必先经受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革命”。
少白先生说“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换得重光他们的幸福”。
这可能是比那些惨烈的厮杀更能震撼观众的内心。
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中国文化版图和地理版图上均属弹丸之地的香港,却总能有一种内地无法比拟的气度?
那气度不是千金一掷的钞票,不是老谋子喜好的团体操大表演。
就像之前的83射雕 96神雕 98天龙 一样,故事发生在内地,但拍得总是人家的才经典。
内地很多“砖家叫兽”心里那点文化优越感真是崇高的打飞机活动。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让人们在看到革命志士牺牲的画面或是听到列位仁人对理想的憧憬之语时,可以感动。
多久没有感动了,这感动不是爱情戏里海誓山盟花前月下的眼泪,不是伦理剧里狗血雷人七八角恋的眼泪,更不是恐怖片里被鬼哭神嚎吓得和屎尿一起出来的眼泪,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一种我们似乎只能从字典里小号铅字里解读的信仰,而感动。
我们早就麻木了,这能怪谁呢?
怪在零下几十度孤军一人战斗到死肚子里只有棉絮的杨靖宇?
怪在前进路上已经快把血流干却还是扑机枪口的黄继光?
怪临死之前还要写“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还是怪瞿秋白气定神闲说“此地甚好”,而后饮弹就义?
就像我看到的某个豆友愤愤“难道主角举起双手大叫freedom的都是好片!
”我确确实实为这部片子感动了,那感动也许不强烈,但足够我自己惊奇,因为这样为革命杀身成仁几乎大陆每天都要以各种渠道进行填鸭似的教唆。
然而当重光说“我一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不是像那些样板戏里高喊“光产党万岁”头仰四十五度角,身体造型硬的像雕塑的那样的主角,而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文文弱弱懵懵懂懂 只为了心中所信仰的图腾,甘愿将生命献祭的震撼。
所以,即便这片子的卖点是生猛的春哥救了中国,是巴特的功夫是拿起冬瓜大灌篮,是甄子丹一如既往的拳脚,它还是令人感动。
一个甘愿为了理想而奔走呼号的年代,一群并不多么崇高却真诚的为着他们并不理解的信仰付出的小人物,这比所有照本宣科的航天英雄们,所有的感动中国里除了鸡皮疙瘩什么也带不来的做作眼泪,都更值得我们去感动。
我并不待见孔子,我鄙视《孔子》,但读到“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能对那些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的人们感到震撼。
为信仰而洒热血,为革命而赴黄泉,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尊敬。
他们的事业可能只是历史洪流的一朵小浪花,而他们却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浩荡长河里,自由民主,从来都没有错,语文课本里的《勇气》当那个伞兵敲开了刚刚经历家破人亡的农家院门,那个主妇却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仍然收留掩护了这个伞兵,因为她信仰自由,而自由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就能换来的幸福,而是用鲜血与魔鬼搏杀后才能换来的明天。
电影本身,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极好的佳作,同中国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样,更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所宣扬的理想都具化成为了某个领袖。
肉体终将毁灭,而超越肉体存在的思想却可以生生不息。
中山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当中山先生离开我们,那些思想才是比任何雕塑都更具魅力的偶像。
水晶棺里千年不朽,但你能留下什么?
信仰永远比肉体崇高纯粹,但却终是要靠人去执行, 我们应该痛恨 应该怀疑的,也许,就是那些肮脏的人。
就像我们审视着,然后问自己,要今天怎样的幸福,能对得起他们昨日的牺牲。
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很好,我却仍然推荐你去看看,它至少比《建国大业》实在得多,因为或许,你能找回一种感动,你会发现书本上的“自由”“民主”“革命”“牺牲”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张张年轻却饱含希望的脸,一腔喷涌的热血绘就的画面。
尽管我们和他们一样也未曾见到所希冀的幸福,但那些,是珍贵的,是值得追求的,只可惜,我们未曾见到,然而我始终希冀着有那么一天,就像中山先生那样的理想。
非常平庸,可能我对本片期望值太高了
破烂煽情片
百感交集:情感上很喜欢这个片子,理性又告诉我,这个片子是反革命的。也许时代的风气变了,也许几千年来老百姓还是没有变。革命大义就这么被消解了。
信春哥,得高分
前半段的文戏绝对是09华语片中群戏的最佳。。
咱能先搞清楚民主和共和再拍電影不?
電影院出來就落雪了
你妹啊,太血腥了
没有李宇春可能会给四星
我爱谢霆锋,没什么好说的。
真诚,认真,技术,杂糅,重复,混乱,瑜不掩瑕?瑕不掩瑜?
一部冗长的无聊的做作的长剧 中间睡过去 3次
三星给文戏,打戏扯淡,价值观扭曲
表演太做作
论制作,在华语电影圈绝对是一流水准。遗憾的是,一成不变的煽情手段、按部就班的氛围营造和痕迹明显得就像把每下一秒钟都提前写在银幕上的执导和稍显混乱的剪辑(尤其是几场打戏)以及清一色脸谱型程式化的角色,令精彩度打了折扣。3-4星都是中肯的评价。
本片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让领导先走”
不错
原来爆点不是春哥而是黎明。。。。。
实在难以下咽……
明星众多,制作精良,但看起来就是演员在很用力演一场假戏。1,孙是来开秘密会议,密谋起义的,却搞得天下皆知,好像是来拉选票一样。2,反派对路线了如指掌,设下重重埋伏,却不去会议地点围剿,那路线怎么知道的?3,护送方明知有人买了路线上的店铺,却没有调整路线,只让护送的人经过时小心点……唉,如果事情的逻辑底座垮了,中间再精彩的演绎都只让人看到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