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
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
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
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
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
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
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
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
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
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
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
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
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
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
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
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
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
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
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
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
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
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
Watson生气的对Jewell说,这些破事怎么就不会让你像我这样气急败坏。
Jewell当然生气,甚至不会有人比他更生气,但他就是不会将气愤表现出来。
他两次捂住胸口甚至都没人看见,导演用片尾字幕44岁死于心脏病轻描淡写的呼应,更让他的人生令人扼腕。
Richard Jewell是个好人,彻头彻尾的好人,但人好的太彻底,就变成了烂好人。
而烂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替一切人着想,对一切人解释一切人的行为原因。
他向来抄家的警察解释东西的用处,引来Watson的白眼;对母亲解释FBI行为的原因,遭到母亲的呵斥;甚至在因电视音量过大和母亲争执,导致母亲走到厕所哭泣的时候,还要和其他人解释,母亲哭泣的原因。
他在自己糟透了的情况下,还在为让一切人能更好的理解眼前的事物而操心。
最让人窒息的不是黑暗,而是身处黑暗中的无力感。
母亲哭着从厕所出来,不是埋怨儿子对自己大小声,而是哭诉自己不知道怎么从这些人中保护儿子。
这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Kathy原本是个很有张力的角色,但没有设置好。
她转变的有些生硬,前期太过强硬和不择手段,后期又突然变得怜悯和多愁善感。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第一手资料相当重要,当她得知FBI的调查对象时候,马上惊呼对就是他,我怎么没想到。
是因为的确Jewell的一切背景资料太像会这样做的人。
记者的第一职责就是报道真相。
所以她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报道,而在于她如何认定真相。
她用逻辑可能推导真相属于判断能力的范畴,这和单纯的为了出名而捏造事实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前期少些张扬,后期省去眼泪。
会让人减少一些恶的既定印象。
我觉得这样更好是因为,对比于因恶而受害,因主观非恶而造成重大伤害,更值得我们思考。
更能让人们在做出判断前更加谨慎。
在给Jewell送将他剔除出调查对象的通知时,Shaw警官依然认为Jewell就是罪犯。
他为什么这么认定?
我的感觉,是他将Jewell是调查对象透露出去的,这是严重违纪的事情。
因此在他的心理判定上,只要将罪行坐实,Jewell就是罪犯。
他还能自我安慰,我至少透露出去的是事实。
但如果不是,那他不单是泄密,还是错的。
他可能接受不了。
因此原本应该不带任何倾向性的调查,变成了想方法坐实罪行。
所以就这么一次天雷勾地火的冲动,就让一个可能原本非恶的记者,和原本可能非恶的警察,变成了恶的最大推手。
结尾,启动调查88天后,Richard Jewell被排除出调查名单,并在6年后彻底洗清。
但依然让人耿耿于怀。
并非只是他的英年早逝。
还有就是,Who Cares?
对所有人来说Richard Jewell就是一个三十多岁了还和母亲住在一起的肥宅保安。
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他被打得稀烂的生活,有谁在乎吗。
花絮:1.Bobbi Jewell要求将Kenny Rogers的音乐会包含在电影中,她是他的忠实粉丝。
2.影片中音乐会和爆炸现场的拍摄地点,就是当时的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的原始事件地点。
3.Paul Walter Hauser为了这个角色增重25磅。
4.剧本的素材来源包括一本叫《嫌疑人》(The Suspect)的书,是由时任佐治亚州北部地区美国检察官肯特·亚历山大 (Kent Alexander) 和1990年代《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驻亚特兰大编辑凯文·萨尔文 (Kevin Salwen) 撰写的。
记者 Kathy Scruggs 从未透露过她的消息来源。
但《嫌疑人》中指向的是首席联邦调查局特工唐·约翰逊(Don Johnson)。
在电影中,首席联邦调查局特工汤姆·肖(Tom Shaw)是虚构的名字。
5.Leonardo DiCaprio和Jonah Hill曾在某个时间点作为Watson和Richard的扮演者进入计划,但最终未能成型。
不过他俩依然都是本片的执行制片。
6.爆炸后电视采访中的Richard Jewell是现实的Richard Jewell,只是声音被Paul Walter Hauser的所取代。
7.本片因描写Kathy Scruggs是通过性服务以换取情报而备受指责。
现实中,没有证据表明她这么做了。
8.现实中,记者Kathy Scruggs一直与抑郁症与成瘾症作斗争,她于2001年因药物过量去世。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见证了美国无与伦比的大型活动的操办能力,却也是无数安保人员和志愿者的奉献才筑造了一场经典的奥运会,而理查德朱维尔事件所映射出的,是这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表面,是那些为了博人眼球丝毫没有下线的媒体,是那些为了业绩和压力企图逼良为娼杀良冒功的执法人员……《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绝对的真实事件,而其中媒体和FBI的所作所为很难不让人气愤,一个兢兢业业的安保人员及时发现危险,本应该是英雄,却莫名其妙被所谓虚无的侧写形象冤枉成为罪犯,同类型的电影还让我想到了《萨利机长》,这样的悲剧发生,只能说明社会对于公理正义的追求仍然有待提高……还是会被山姆洛克威尔那该死的痞帅魅力所折服,虽然戏份一般,但是仍然够帅!
1996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奥林匹克世纪公园的中广场,他们正随着歌声狂热地舞动着身躯,谁也没留意到一个不起眼的双肩包被一双罪恶的手塞进了人群后方的凳子下面。
一名保安在驱逐几名闹事的小年轻时留意到了这个无人问津的背包,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刻通知了同事,经过专家鉴定,包里竟然被塞满了炸弹,安保人员立即疏散人群,就在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响彻天际——这是发生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一桩震惊社会的爆炸案,这名保安的名字叫做理查德朱维尔,事后,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跃变成无人不知的英雄,然而,三天后,他却被列为爆炸案的嫌疑人....1997年2月,作家玛丽布伦纳根据这个事件创作并发表了《美国噩梦:理查德朱维尔》。
2019年12月,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又将这个事件改编为了电影。
这部时长129分钟的电影讲述了理查德朱维尔从英雄沦为嫌疑犯再到洗清嫌疑沉冤得雪的过程。
整个故事叙述得平静克制,配乐也仅仅用了几段柔和的钢琴旋律,一如导演惯常的写实风格,但你却总能感受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这种震撼是你惊觉主角的遭遇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尽忠职守的人身上。
一、谁是理查德朱维尔理查德是那种典型根正苗红社会主义好青年,确切的说应该是资本主义好青年,他为身为美利坚公民的身份自豪,他信任权力机关,拥护国家,尤其尊重公检法部门,他臃肿不堪的身躯里跃动着一颗惩恶扬善的心。
在佐治亚州这个对枪支管理相当宽松的地方,理查德像其他人一样爱好打猎,家里收藏了大大小小的枪支,甚至还有一枚空心手雷。
为了纪念他平凡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他还从爆炸现场拾走一块当时被炸成碎片的木板,小心翼翼地粘在了收藏册上。
理查德做梦也想不到,这些与正常人无异的行为会在不久的将来对他产生如此不利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一夜成名,理查德并未表现出多少兴奋,他笨拙而真诚地向电视机前的观众表明自己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而已。
当他发现自己由一个没多少存在感的小人物突然变成走在大街上人人都向他挥手致敬,出版社争相向他抛出橄榄枝的名人,理查德也开始有了自信,他开玩笑地向妈妈表示自己可能需要一个秘书了。
然而,理查德的英雄只做了三天,一条不啻于爆炸案的新闻出现在报纸头条,昔日的英雄,今日的嫌疑犯,理查德的生活一下子从天堂跌倒了地狱,他困惑地看着FBI对他露出职业性微笑,眼神却像看猎物一样冰冷,他们开始对理查德威逼利诱,试图从他嘴里套出真相,他们旁若无人地进出理查德的家,随意搬走各种私人物品,俨然一副已经掌握了理查德就是犯人的证据。
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影片描述来看,FBI一开始仅仅是出于以往办案经验做出了无法排除现场第一发现人的嫌疑这种猜测,而在听取了理查德前任雇主的怀疑后,他们草率地采取了将理查德认定为嫌疑人,并采取一系列举措,彻底摧毁了理查德的生活。
那么,我们是否能把理查德的悲剧的责任归咎在前任雇主这个”告密者“身上呢,我想是不能的,他只是基于理查德过往的表现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怀疑,他担心的只是如果理查德真的就是投放炸弹的凶手,而自己没有第一时间让警方知晓,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拥有专断判断能力的FBI是怎样做的呢,他们经过简单的调查,发现理查德在前几份工作中都表现出过人的执法欲,甚至还有一次不惜假冒交警去执法,于是他们迅速得出了理查德有立功倾向的结论,并将他和曾经一起消防员纵火案联系在一起,而理查德和妈妈居住在一起的背景越发让他们觉得理查德符合嫌疑人特征,他们甚至没有想着先去实地考察理查德是否真的有作案时间,事实上,当理查德的律师提出这个办案漏洞时,他们也只是轻描淡写用理查德通过同伙来实施犯罪的,还试图指出理查德有个同性男友。
面对FBI的蛮横无理的调查,理查德没有反抗,没有怨言,他顺从地接受了一切本该不属于他承担的刁难,甚至在FBI将他们家翻了个底朝天的时候还礼貌地提出了是否需要他帮忙,以至于律师不得不多次提醒他过多不必要的话只会加重他的麻烦,然而,这个体嫌口正直的人总是不顾律师的杀气腾腾的眼神,说了一堆又一堆....在这个基调严肃的电影中,理查德的“健谈”是难得几处能够制造点幽默感的地方。
在律师终于忍无可忍,咆哮着数落理查德各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后,这个一直以来都没有表现出多少愤怒的男人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爆发: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却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我不知道怎么变成另外的人。
理查德对这一切并不是无动于衷,他只是习惯了忍受被奚落、被指责、被玩弄,他仍然是一个拥有正常感情的人,只是多年的生活遭遇让他学会了逆来顺受,另一方面,他仍然在心底相信,他所敬重的FBI会在调查结束后还他一个公道。
直到他发现他FBI不仅在伤害他,还在伤害他最亲近的人。
一次口角后,妈妈躲进房间里放声大哭,他猛然醒悟,自己被FBI纠缠骚扰的时候,妈妈一直在忍受着比他还大的痛苦,而妈妈那句“我不知道要如何保护你”也使理查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沉默的反应给对方纠缠的理由,于是在最后一次审讯中,理查德终于一反常态地向盛气凌人的探员们进行了反击: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掌握了任何能够证明我是犯人的证据,面对这个掷地有声的提问,探员们面面相觑,这一次,换做他们沉默了。
1996年6月,FBI正式宣布理查德无罪,2003年,FBI逮捕了真正的凶手埃里克·鲁道夫,2007年,理查德死于心脏病猝死,年仅44岁。
理查德短暂的生命中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他曾经有机会过上另一种生活,却被无情剥夺,他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为自己辩解时是这么说的:如果我仅仅是因为做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却被当作是嫌疑犯,那么,下一个看到有可疑双肩包的保安他还会选择通知其他人吗,他可能会跑得远远的。
二、第112名受害者波比朱维尔,理查德的母亲,她只做了三天英雄的妈妈就被告知儿子变成嫌疑犯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突然之间,记者不分昼夜地守候在她家周边,电视上出现的不再是对儿子的溢美之词,而是各种恶意满满的中伤和诋毁,她不知道为什么FBI要三番五次的跑到自己家种,不顾自己的恳求把每件她珍视的东西从她视线中抱走,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这些人毫不在意她的隐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她的贴身衣物搜刮走,她试图去理论,却被蜂拥而至的记者吓得不知所措。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甚至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手段去帮助儿子,她唯一能做的,是在一场媒体发布会上,噙着眼泪,声音颤抖地请求他们还儿子一个公道。
理查德的律师这么形容她的,爆炸案中第112名受害者,爆炸当天她在家中逃过一劫,但是却没有逃过舆论的轰炸。
三、从士力架说开来沃森·布莱恩特,理查德的律师,他们的初识是在几年前,那时身为后勤部人员的理查德擅自把一堆士力架放进沃森办公桌的抽屉里,还颇有些得意地告诉对方他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垃圾桶得出沃森喜欢吃士力架这个结论的,令沃森哭笑不得。
后来在成为理查德的律师后,他们曾经爆发过一次争吵,沃森气愤地问理查德为什么要选择他做律师,理查德回答,因为只有你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我,没有骂我肥猪,弱智。
听到这个回答,沃森表情复杂地看着理查德。
对于沃森来说,理查德和自己算不上是交情甚笃的朋友,当初理查德从FBI本部打来的求助电话,他本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要求与理查德通话时,电话那头竟然装疯卖傻,这点燃了沃森的怒火。
他亲自与FBI对峙,拆穿他们每一个虚伪的提议,他向理查德询问每一个细节,认真思考应对的策略,他用身体替理查德的母亲挡住记者的发难,像家人一样为在他们周围铸上一道墙壁,让他们免于受到更大的伤害。
如果说理查德是爆炸案中的英雄,那么,沃森就是理查德一家的英雄,他没有屈服于权力的压力,更没有在无良记者试图勾引自己暴露出理查德隐私的时候置职业操守于不顾,和某个禁不住诱惑轻易就把对理查德的怀疑吐露给记者的探员形成鲜明对比。
在理查德被证实清白的几年后,沃森见到了如愿以偿当上警察的理查德,当他告诉真正的犯人已经被绳之以法以后,理查德的表情很平静,或许对于过去那些痛苦的折磨,淡忘才是最好的疗伤方式。
四、一些遗憾或许是导演实在太专注塑造三个当事人的形象了,以至于对站在当事人对面的FBI和媒体的刻画几近为零,以探员肖为首的FBI从头到尾都是一副自大傲慢的面孔,这个角色口口声声说要为在爆炸案中牺牲的下属讨个公道,可就我看来,在爆炸案后,肖似乎没表现出多少失去下属的悲伤,这个角色的真实内心就像真空状态一样,而那个勾引肖的女记者就更不可理喻了,前期一副可以为了得到夺人眼球的新闻不惜花费任何代价的无节操无下限的人设,在听了沃森质疑自己的话后,居然会跑去现场进行求证,还在理查德母亲的发布会上流下了感(e)动(yu)的眼泪,这种断崖式崩塌的人设实在太过刺眼。
当然,抛去这些瑕疵,这仍然是一部高质量作品,可惜的是,在上映四天后,票房成绩不及200万,对这样一部好作品来说实在不公平,宣发上的缺位,只能通过网络途径来曲线救片,真心希望还没看这部片的朋友们能够抓紧时间去影院支持一波!
理查德本是一个小人物,有过不良案底:伪装过警察,打过猎,偷过税。
但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正直,对理想执着的保安。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一个公园的保安工作中,他发现了长椅下的一个背包,于是对这个被遗弃的背包产生怀疑,没有想到,他的怀疑是正确的。
在确认之后,他疯狂的帮助疏散人群,但爆炸还是造成了伤亡。
而理查德在第二天成为了英雄。
可是仅仅三天后,FBI在接到理查德曾经供职的一个县中的治安官电话后,将理查德锁定为嫌疑人。
那个治安官曾经被理查德的刚直激怒过,认为自己颜面扫地,于是用自己的狭隘和主观怀疑来举报了理查德!
就在FBI秘密调查的时候,探员肖恩没有经受住媒体记者的色诱,将案件进展透漏给了那个张狂而毫无底线的女记者。
于是,理查德一夜之间成了爆炸案的嫌犯。
他的生活也转瞬间开始崩塌——媒体的疯狂围攻,FBI的诱供和搬家一样的证据搜查让他和母亲几乎无法入睡。
幸好,在之前他工作过的律所,一个不会欺上瞒下,不会媚上欺下的律师曾和他有过交集。
于是,他将电话打给了这名律师。
正是这名律师,在经过了88天的漫长调查和辩护后,让理查德摆脱了这莫须有的罪名,重新找回了英雄的称号,继而成了一名真正的警察。
而2002年,也就是六年后,真凶落网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9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保罗·沃尔特·豪泽、山姆·洛克威尔主演作品。
看得五味杂陈。
尤其是当你把《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和小李子和大表姐主演的《不要抬头》放在一起看的时候,你就能看到西方世界如何用权力和媒体道貌岸然地杀死一个好人。
不得不佩服东木老爹,89岁的高龄还在执导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保安一生中最跌宕起伏的88天,来戳破西方世界掩盖人吃人的那块玻璃。
理查德·朱维尔在成为奥运会场上的保安之前,人生似乎很不得志,无论在警察局还是在学校,抑或在公司,都不受欢迎。
虽然他坚持的原则都出自正义和规章,但在大部分眼里,他就是个死胖子、蠢货。
除了他的同样不得志的律师朋友山姆饰演的沃森。
理查德凭直觉敏锐的发现了一个落在长椅下的可疑背包,按照原则必须要防暴部队来检查,哪怕虚惊一场,原则也不可破。
没想到真是一个土制炸弹,在基本疏散人群后,炸弹爆炸了,但很遗憾仍然造成了两人死亡。
理查德一下就成了全民英雄。
然而,这让现场负责安保的的特工们十分难堪,明显他们的工作不到位,事实上特工彼时正忙着和同样在寻找新闻刺激的记者骚情。
于是,他们一合计,把爆炸嫌疑人直接安在了理查德身上,因为理查德想成为执法者、无所事事、白人、想出名!
哀歌四起。
奥利维亚·王尔德饰演的正是那位骚情的女记者,真的很,怎么说,演得好贱。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个人观影随笔,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东木老爷子都快90岁了,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是令人敬佩,说来很奇怪,每次看老爷子的电影,不管是他主演还是他导演都特别稳,他拍的东西充满了一种沧桑感,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总是多了一层长辈的语境。
之前他拍的《萨利机长》,《换子疑云》,《骡子》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似乎老爷子对现实世界有很多话想说,不管愤怒,还是感动,这些电影都代表了一种态度,或左或右,我看短评里有些人说女权人士不喜欢,说老爷子是保守派等等,好吧,这些声音当然可以有,我却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保留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都意见,只是电影怎么拍,他只是针对角色,就像昆汀拍《好莱坞往事》,有时候界限和创作是矛盾的,大家变得严肃谨慎,在这种只有一个声音的地方,我已经受够了冠冕堂皇和条条框框,希望能有个平衡吧,不敢说了。
说说电影吧,朱维尔的演员演出了很多角色内在的东西,把一个普普通通有缺点的人刻画的惟妙惟肖,当角色不听律师的话喃喃自语时,甚至真的有种想让他闭嘴的冲动,当然越是这样想,越是因为演得传神,还有律师山姆,他的很多角色都没什么区别,从最早看他的《月球》,《火柴人》到《三块广告牌》,好像都是一种人,不过很喜欢这种表演风格,有点痞痞的,目中无人的样子,很有个人魅力的演员。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理查德朱维尔,该如何为自己辩护?
好人尽责值守,挽救生命却成了被告人,这种让好人蒙冤的情节,咱这也有,不过不能说,我可能会哭,会委屈,会咆哮,可我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理查德朱维尔在最后对着联邦调查员说的话,其实比任何辩护都有力量,东木老爷子也在讽刺这些人,不过FBI和记者这两个角色,个人感觉不够立体,太脸谱化了,或许出了这种恐怖袭击事件,不管什么制度,都会有不负责任的各种坏人,这只跟人性有关!
民主和平等,对于小人物,在美国仍然可能不得。
“死胖子”Richard Jewell就是一例。
他是白人,遭受不到种族歧视,但不能幸免于对失败者、社会底层的鄙视。
他从小有英雄主义,立志加入执法队伍,保护民众。
内心柔软,从对妈妈的关爱中自然流露。
缺点也很明显。
他非黑即白,只有对错,不懂灰色。
一个生硬地坚持己见的保安,常常被视为另类。
他也爱表现,出于单纯的自豪感和正义感,却因为是“失败的死胖子”而被视为怪胎。
没人会多看他一眼,除了妈妈、死党,和一个具有慧眼的律师——也不知是否属于对这个角色的美化。
他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一个活动上发现了炸弹,一夜间成为民族英雄,被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颂扬,人生达到巅峰,妈妈流下激动的泪水。
喜悦尚未两天,蓦然又变成FBI的嫌疑犯。
媒体再次蜂拥而至,报道FBI的不断造访和Richard Jewell母子的茫然无措。
煎熬持续了八十多天,直到FBI声明解除怀疑。
小人物虽然一直不得志,但仍存有信念。
大事临头,却发现理想是错位的,信念是可疑的。
所谓的真相和正义,明明如此清晰,却如此不可及。
理想和信念崩塌了,他对FBI说,我始终以为执法部门效力而自豪,但从此可能不会了。
虽然从来就没有任何证据,那个探员Shaw始终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当然电影为了突出主线,很可能不赘述其它线索上的追踪,但Shaw直到最后FBI宣布放弃时仍然坚持,就是这个死胖子。
他的执迷不悟很可能代表了大部分自以为是的美国人的偏见。
死胖子的伯乐,律师Watson好似一股清流,慧眼关注到他的优点,并寄语他保持。
虽然这个伯乐明显带着俯视,但比大多数看都不看他一眼的要强多了。
Watson在新闻里看到Richard成为民族英雄,立马联系他,要当他律师,以防出版社找他签约时,他看不懂合同。
当Richard成了嫌疑犯,找他辩护,他也犹豫片刻,直到助理女朋友提醒这是个juicy client才下了决心。
不可否认律师帮助Richard洗脱嫌疑的作用,也不可否认律师对Richard的相信和不遗余力,只是这一切可能出于同情和正义,更可能出于对一炮而红后滚滚资源的渴望。
连Richard自己在一次过于恼怒时脱口而出,你不是就想赚我出版的律师费嘛!
毕竟不同阶层,毕竟萍水相逢,没有无缘无故的友谊。
电影结尾的字幕表示,他们成为一生的朋友,Richard母亲还为律师夫妇带过孩子。
这个真实的后续,很可能是共患难后引发的真情。
作为电影,每个人物表达得鲜明立体,每次冲突和情绪也让同为小人物的观众感怀不已。
即使远离亚特兰大,即使“灾难”未曾降临到自己头上,现实的残酷就如同电影那样清晰,甚至更惨。
对每个小人物来说,碰不上云淡风轻,碰上了天崩地裂。
电影结局当然是事实,也安抚人心,但大家都知道现实中正义的胜算有多少。
(只是不认可不择手段的爆料女记者最后留下忏悔眼泪的安排。
如果事实并非如此,这个流泪太牵强。
如果事实竟然如此,那电影缺了铺垫。
扣一星。
)
年届九十的东木导演最近十年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人物传记题材,从总统到飞机师,从狙击手到毒贩,再到这部新作里的平民英雄。
他总能在真实人物的生平故事里提炼出最震撼的闪光点,从而提升整部传记片的表现层次,以及凸显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诉求,这部新作自然也不例外。
一位平民英雄对抗政府与媒体的事件可以有不少表现角度,而导演采用最平铺直叙的方式依然散发出扣人心弦的魅力。
滴水不漏的叙事手法令观众看得屏息静气,爆炸案发生的场景段落拍出了希区柯克式的胆战心惊气氛,群像速写与镜头捕捉,以及精准的场面调度让人惊叹。
除了深厚的导演功力外,自然还少不了一众演技出色的演员支撑起这个剧本。
尽管人物塑造局限于真实性而有脸谱化的嫌疑,比如像女记者和联邦探员,却仍能在某几场关键的段落中传达出发人深省的意味。
奥斯卡女主角凯西·贝茨扮演的母亲角色最为真挚感人,她的绝望、愤怒、伤感情绪都表现得丝丝入扣,尤其是在记者会上的讲话令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回到影片主题上,这部新片跟《萨利机长》有不少共通之处,借助这位平民英雄为自己平反冤屈的事件过程中不断质疑政府权力的正义与合理性。
一个清白无辜的平民百姓可以被怀疑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还被用尽各种手段(诱骗、骚扰与监听)来套取证据以便定罪控告。
与其说这是司法部门工作中的漏洞,倒不如说是公权力对人民的蔑视,用影片中角色的一句台词来概括:我害怕政府更甚于恐怖分子。
主人公一直在为这种权力辩护,甚至主动配合,深信自身清白便能脱身,直至最后才明白要主动出击对抗蛮横的权力才能平反正名。
除了公权力之外,剧中主人公还要面对追求关注度的媒体,他和家人的生活逐渐陷于媒体曝光和骚扰的漩涡里。
剧本透过刻画女记者这个具有反派意味的角色,导演不留情面地对编造不实消息新闻的媒体予以强力抨击。
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惜编造新闻博取读者眼球和点击量,甚至虚构故事而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和影响。
发生在20多年前的这个事件却早已透露出如此远见,足可令人反思新闻媒体的本质。
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
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
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
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章报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
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的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的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
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的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以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
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
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
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
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
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和改变剧本的内容。
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
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
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NBC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宪章报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
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
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
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
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的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
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
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宪章报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
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
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
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
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
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
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
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
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
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
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
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
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
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
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不太喜欢。
...一度以为这不是东木拍的。流水账叙事也太太太boring了....还有比一个坏警察 一个坏系统 一个坏老师 一个坏记者 一个坏世界和一个好人好妈妈好律师更Boring的故事吗?Come on....reality is cruel.
为什么我感觉很烂啊
理查德·朱维尔的故事多少有点特殊,有点符号化。但是我会庆幸美国还有这样的律师。如果朱维尔在国内,他的荣誉不仅会被其他人瓜分,他作为被涂污的鸟,还会被集体边缘化。东木是美国社会的监督者,九十岁的他拿着检视镜,在逆流中直立,试着反一反同性恋,为他所坚持的不公和不义发声,这种反抗性姿态非常动人,但也仅仅是动人而已。
是不是有点过誉了啊,感觉并没有太多能记下来的亮点啊。朱维尔和萨利机长的经历也真的是异曲同工:在意外的灾害性事件中立功成为英雄,然而却又在后续的调查中急转直下,最后还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人生轨迹太相似,无非就是在多掺杂一点对媒体,对政府的控诉。朱维尔的扮演者或许是太过于追求和原型的相似,出来的感觉真的太面了,并没有给我留下正义感爆棚的那种感觉。
剧本也太糟糕了,我换律师、记者或者fbi视角来写这个故事会有意思一百倍,主题也可以比现在更深刻。反派没立起来,律师、记者这俩人物又写得没头没尾。这剧本为啥能拍出来啊……(说白了这剧本核心冲突没建立起来,直接原因是反派们写得太随意了,视角限制在理查德这边,作为好人,编剧让观众和他产生共情,观众自动觉得世道会给他一个公平,这时候fbi、律师、记者这些人物对好人的质疑一点挑战性都没有,律师记者从坏到好仅仅是自己走了下路线,他们怎么不早走呢?对好人的质疑竟如此不专业。fbi就更不说了,蜜汁自信自己的判断,所以没扎实的冲突,故事动力其实是很弱的。然后故事的结局也是好人沉冤昭雪,整个故事更泄气了。反过来,结局改成理查德蒙冤入狱,观众兴趣立马来了,主题也会走得更深。所以编剧老师,您到底会不会写剧本啊。。)
温暖又讽刺,一切都恰到好处。
在这出英雄蒙冤的故事里矛头直指了媒体和政府,东木老爷子还是稳的一逼,依旧犀利的对公权和舆论提出质疑,本身没有太多爆点的故事在娓娓道来的写实化叙事下有了极强的代入感,FBI自恃清高的态度和偏见,女记者唯利是图的下贱,律师对正义的执念,以及老母亲为儿子所感到的骄傲与委屈,所有角色都有细腻的反馈,然而作为主人公的理查德却始终是克制的,外界的偏见并没有动摇他的初心,这样一个缺点很多却又善良的憨憨也让电影显得多少无奈却又动容。反观时下诸如不敢搀扶摔倒老人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实际上这首哀歌一直就回响在我们身边,如果正义被污蔑,没有人会想成为下一个理查德·朱维尔。女记者良心发现时的落泪,律师坚守正义的伸张,小胖子遭遇至暗时刻后的不忘初心,我们又看到老爷子并不是一味的抱怨,同时对人性依旧还抱着美好的愿景。
东木这样年纪的导演,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故事:摒弃技术干扰;把音乐煽情降到接近零;精准的戏剧结构...将力气着重于演员的表演与情绪,拍胸口说每个人都在里面贡献了可以堪称伟大的表演,尤其是凯西贝茨,活生生把我演到哭。
简直就是帝吧小粉红遭遇强拆故事的美国翻版,朱维尔前2/3的表现活脱就是“虽然你伤害了我,但我依然为你骄傲”的现实版,然后突然就像天线宝宝成精怼的FBI哑口无言,他妈妈发布会哭天抢地祈求青天大老爷下凡,这故事太中国了
油腻的胖子
完全没有爆发一直憋着,就像是一个姑娘脱光了在你面前你硬不起来
几次动容之处皆是因为朱维尔和母亲的相拥,成为英雄后的拥抱,道歉时的拥抱,洗脱罪名之后的拥抱,老东木在打动人心这方面,一直都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一向不太能get到东木的直男审美加主流价值观但却喜欢他这部新作,叙事不徐不疾,人物塑造也丰满, 但却有些单调了。倘若能再把群戏做好一点,人物个性再写多面一点,可能更接近真实。山姆叔叔又回春,勇猛。
cnn fake news的名声真的是深入骨髓了。东木爷子毕竟善良地安排了女记者在最后留下忏悔的泪水,然而现实可能只会停留在她拿着耸动的头版头条在办公室里刻薄地大笑。和隔壁dark waters连看的效果拔群,不由得感叹律师真的是给有梦想的人从事的职业。贝茨奶奶真的绝佳,关起门来痛哭的时候我眼泪哗哗地流,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
本来就是攻击假新闻,怎么自己还造假一堆刻意诬陷的情节呢?
好流水账啊,各种套路,妈妈演讲那段太草了。
很多冤假错案可能比这部电影所讲述的真实事件还要惨上几百倍。几个演员的演技超棒!心疼男主的同时又莫名觉得男主有点可爱😂,他是幸运的,能遇到一个这样有责任感和理性的律师;另外,两个饰演联邦探员的演员在人物塑造上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能让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恨得牙痒痒😂
有点失望,到底是现实世界就是这么魔幻,还是政治立场导致的创作动机不纯,这个平民英雄的故事总是给我一种若隐若现的正邪对立感,而非扎实而耐看的细致真实型叙事。老实说与其看这个,我还不如看达内和肯洛奇的新作。男主表演无甚亮点,山姆洛克威尔慵懒而洒脱的表演方式有点千篇一律,唯有贝茨奶奶真情流露的表演最令人惊喜,动人而丝毫不加粉饰的演讲戏,可以把今年所有颁奖季女配角的表演拉高一个档次。
伊斯特伍德(团队)是古典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工业留下的最后一位职业导演(团队)。他代表着通过人物推动事件、代表着高效流畅的叙事节奏、精准无误的镜头表达…甚至古典好莱坞这一本身。在这些面前,那些将其作品还原为其个人意识形态的见解,是多么粗暴和无礼。事实上,影片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立场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