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点隐蔽的小细节:1. 闹钟:宁子的床边有很多不同款式的闹钟,这是她努力与抑郁带来的嗜睡症状缠斗的证明。
虽然斗争并没有成效。
她在电话里面对姐姐的无情指责回应的那一句“我有在努力了”,何其辛酸。
正常按点起床,于常人而言轻而易举,但对于宁子则不然。
正如活着这件事。
“我觉得活着本身,已经让人心力交瘁了”。
2.妈妈:宁子的妈妈也有抑郁症,且在宁子很小的时候就自杀了。
这一点没有明说,只有暗示。
从姐姐与宁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姐姐似乎承担起了妈妈般的角色,且姐姐只说“爸爸很担心你”,完全没有提及妈妈。
更重要的是,影片开头便讲到,在宁子模糊的印象里,小时候每次停电,都会有一个女人在家里跳舞,在姐姐告诉她那个人就是妈妈之前,宁子并不知道,可见妈妈应当是在宁子很小的时候便从她的世界里退场了。
宁子得知黑暗中跳舞的人是妈妈之后说“那这样一切就能说得通了”,这句话非常重要。
什么说得通了?
我想,宁子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抑郁症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是妈妈给予她生命时植入的密码。
在影片结尾,她终于让隐秘的冲动释放(这种冲动应当是在每一次停电时都有的)像妈妈一样在黑暗中翩翩起舞,放弃抵抗,拥抱疾病,拥抱妈妈,拥抱宿命,拥抱死亡。
关于跳闸、黑暗、裸体与舞蹈:这是四个别有深意的符号。
跳闸,是宁子精神状态崩溃的外化,是情绪的“跳闸”。
黑暗,象征抑郁。
宁子非常害怕跳闸和黑暗,实际上害怕的是崩溃和抑郁。
然而跳闸却一次次地猝不及防地出现,特别是在她试图努力变好的时候出现(比如挑战做饭)。
宁子一直在光明和黑暗的交界处挣扎,咖啡吧的打工机会原本是光明世界伸出来的橄榄枝,宁子拼尽全力试图抓住,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于是在从咖啡吧回家的路上,她开始狂奔,并一件一件地剥下衣服,极度狂野、极度痛苦,但也极度畅快。
衣服,象征融入社会所必需的自我掩饰和伪装,是社会规范的枷锁。
宁子在试图融入社会失败后,奔跑到在天台上展示出自己完整的、本真的胴体。
那是疯狂的、不被人所接纳的。
可是,那就是她。
回到家中,再次跳闸,宁子遂在黑暗中一丝不挂地翩翩起舞。
此处的音乐和红色光影配上演员的表演,极具艺术冲击力。
裸体舞蹈,意味着她最终放弃抵抗,卸下伪装,全然拥抱黑暗和抑郁,全然拥抱自己。
抑郁就是她,她就是抑郁。
宁子在裸奔和裸舞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给宁子起舞的力量的正是津奈木的爱。
咖啡吧里的同事对宁子友善、包容,但本质上仍然把她当作一个奇怪的他者。
那不是爱,因而最终无可避免地对宁子造成伤害。
而津奈木从宁子的狂野奔跑中感受到的是震撼人心的美,他发自内心地真诚渴望更加了解宁子的世界。
她爱宁子原原本本的、没有一丝遮蔽的模样。
这才是爱。
只有爱让人生存。
希望每一个宁子都能遇到津奈木。
最近的新闻特别热闹,娱乐版块不断的结婚、离婚、辟谣,社会新闻除了「你是什么垃圾」,头条内容大多让人焦虑。
玛妮在娱乐和社会新闻的间隙,还常常看到「XX承认抑郁症」、「XX因为抑郁症……」的消息。
夏天真是一个容易情绪波动的季节,开心、暴怒甚至压抑随机播放,跟天气一样忽晴忽雨,走位飘忽。
可作为一个成年人,行走江湖的第一要义就是「控制好你自己的情绪」,表情管理也是必备技能。
今天聊一部“丧气又治愈”的日本电影,年轻的主角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跟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
《只有爱能让我生存》
在沉默中灭亡,在痛苦时爆发当面对生活的“折磨”时,有的人会迎难而上,有的人则选择逃避,影片的女主角——宁子选择了后者。
宁子是一个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虽然和抑郁症一样,都是因为情绪失控而造成的心理疾病,但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别。
躁郁症是双向情感障碍,而抑郁症是单向情感障碍,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呈现抑郁或者狂躁的状态,极端情绪随机播放。
宁子的出场便以一种极端、甚至癫狂的状态呈现:一个人站在浴室里,用刮胡刀片剃掉身上所有毛发。
不对称的眉毛,坑坑洼洼的头发……整个人都透着狂躁的气息。
可紧接着画面一转,宁子又变成了一只安静易怒的小猫,蜷缩在被子里等待着“主人”的喂养。
但更多时候,宁子会用睡觉来对抗这些负面情绪。
不工作的她,家里的杂物散落一地,一眼看过去只能用“颓废”两个字形容。
好在宁子有一个“好好男友”——津奈木。
两人在一场聚会上相识,因为聊天而产生了共鸣。
在两人同居的三年中,她长期保持着一种“休眠火山”的状态,虽不爆发,但也不免碰撞出一些小火花。
为什么把可乐拧这么紧?
为什么不戴我送的口罩?
为什么连收拾房间的时间都没有……宁子常常这样向津奈木发问,像是故意惹男友生气。
可每到这种时候,津奈木总是平静地回复她,或者道歉。
她对他尖锐,他对她容忍,像是一个怪圈,双方都没亮出底牌,或许在等着某一时刻的和解。
宁子也在尝试振作,她想要找工作,却因为起不来床,直接错过了面试。
被姐姐吐槽无所事事之后,她尝试着给津奈木做饭。
结果,肉卖完了,洋葱全是坏的,鸡蛋也因为别人撞到自己而碎了一地。
本以为这就够倒霉了,回到家准备做饭,却发现重要的调料忘记买,发信息给津奈木,对方宽慰:没有调料也可以。
宁子想抽根烟冷静一下,打火机打不着,屋里电闸也跳了。
她终于崩溃大哭,摔东西……
全是微小的生活细节,每一处镜头都轻描淡写地带过。
但正是这种一点点累积的失望与挫败感,才尤其让人感同身受。
宁子的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带动观众的所有情绪,随着时间和画面一帧一帧地流逝……让你想起曾经类似的经历,然后再一点一滴地陪你舔舐伤口。
爱,是唯一的「镇定剂」尽管情绪波动极大,有时候甚至像刺猬一样惹身边人难受。
宁子依然是一个“讨喜”的女主角。
这不仅因为她对生活的敏感让人感同身受,更在于无论任何时候,宁子都在想办法自救,努力地生活下去。
在与津奈木生活的三年里,宁子的躁郁症已经好了许多。
她不再伤害自己,也开始学着为别人着想。
为男友做饭,去便利店面试……宁子的病症慢慢出现转机,津奈木的生活却跌入谷底。
他曾是个怀有文学梦想的有志青年,却在一家八卦杂志社担任编辑。
这家杂志社常常为了钱做桃色新闻,甚至因为夸张的报道致人自杀。
少言寡语的津奈木一直努力忍耐,被磨平了棱角和激情,活得像个机器人。
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摔碎自己的电脑,辞职不干。
可就在这时候,他接到了宁子的电话——她又崩溃了。
在影片的结尾,宁子疯了一样一边奔跑,一边脱衣服,津奈木则在后面一边追赶,一边捡衣服。
这段奔跑,又丧又燃。
这对情侣,也在同一天揭下自己最后的面具。
在天台,全身赤裸的宁子背靠栏杆,声嘶力竭地对津奈木喊出自己克制了三年的心里话:你要是想离开我,就可以和我分开,可我一辈子都没法和自己分开,好羡慕你啊津奈木,你可以离开我,多好啊!
津奈木却回忆起了两人初次见面的场景:“我跟着你跑过那条路的时候,蓝色的裙摆随风飞舞,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么美的事物。
”他活得像个孤岛,因为觉得改变不了任何事,所以闭塞自己的内心。
宁子是他治愈自己「麻木」的解药:他从没见过疯狂得这么明晃晃的人,明明抑郁却又有种张扬的生命力。
安抚宁子的时候,津奈木也在她强烈的情绪中汲取力量,激活自己:不要这样,继续在杂志社忍耐下去。
宁子需要津奈木的冷静温和,津奈木则需要宁子的生命力。
他们既是「以毒攻毒」,也互为解药。
珍惜此刻的心情和自己宁子和津奈木代表着部分日本年轻人在面对压抑的社会,释放的两种极端情绪:宁子一直与自己的躁郁症对抗,津奈木虽然表面镇静,内心却已经一片荒凉。
极端的情绪,和麻木没有情绪,都是当代年轻人的典型病症。
《只有爱能让我生存》的导演虽然出道已久,但此前只有一部短片作品《适得其所》,讲的是一个关于强迫症的故事。
处女长片又选择了躁郁症的话题,他说是因为曾经有过跟宁子类似的经历, 想借这个女孩的故事,探讨这一在日本社会被视为禁忌(taboo)的话题,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情绪问题和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但是,一个见怪不怪,从不袒露真实情绪的人,不是太无趣了吗?
偶尔崩溃不是什么坏事情,找到你发泄的出口,就算经历了山崩地裂般的情绪失控,第二天的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影片中所呈现的“爱”并不是纯洁的、浓烈的、与性有关的、亲密的、甜蜜的、狭义的“爱情”,比起普通的情侣关系,两人更像是生病状态下的朋友,两人可能不需要浓烈的爱,即使生活三年两人也甚至没有对对方的深刻的理解与了解,影片中也没有呈现两人有好好的沟通。
我感觉,宁子需要津奈木的理解以及崩溃时的小小的支撑,“还有一个人存在我身边”,而津奈木给我的感觉是当他看到躁郁的痛哭的发疯的宁子时,好像自己的痛苦通过宁子的痛苦也得到缓解和释放,所以他并没有离开糟糕的宁子,也没有非常在意宁子所需要的,当然宁子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他(直到最后抑郁转躁郁时才说出自己的需求)。
但对于两人来说,即使不甚理解,你的存在与陪伴,也让我可以稍稍的活下去。
七分。
光影很棒,一些镜头很喜欢。
看完之后个人感觉津奈木这个角色很难演绎,一方面他一直都处在情感被动方,对宁子是因为有所疲累而不愿去反驳,所以一直在顺从和因为顺从不好而道歉……直到宁子再一次奔跑,这里又是大段对白……不好演,要演出接受,又不能超出津奈木这个人物的性格,不能太激动,不能太夸张,也不能流泪。
唉。
总之津奈木这个角色比较复杂,但又在情绪上很平面,我不认为苏打的演绎太差,苏打本身是演出了津奈木的顺从和反抗的,对角色性格的把握也没有超出范围,否则追宁子时完全可以大喊,追到她后,两人完全可以一起抱头痛哭。
但那样不是津奈木这个角色了,他的性格都变了……所以说是这个角色确实难表现,因为需要用平稳的表情表现复杂的情感……与津奈木相对比的就是宁子,宁子是相对在表演上容易表现的一个人物,因为她是一个有着简单情感和复杂的行为的人,后半段也是她的大段情绪爆发,所以在表演上其实是相对容易表现的。
故事本身我想的是无需谈什么感同身受,宁子和津奈木在一起,却从来没想过彼此感同身受什么的,最终也只是得出要更用心表达自我而不是照顾对方的结论,所以看电影的我们也大可不必谈什么感同身受,只要知道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我们也必须活着就够了。
写在前面声明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一的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
完全不拧巴、不纠结、不胆小、不讨好的阳光健康型人才实在是少的可怜。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更好的认识和接纳自己和他人,学会带病生存。
首先,这理应成为一部科普双向情感障碍并表达对病人的关怀的电影,因此需要观众先对这一疾病有些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女主。
但影片介绍没有多说,剧情里也没有点出来,是为第一缺陷。
在如今LGBT都只有双性恋和同性恋刚刚逐渐被接受,绝大多数人还对性别识别障碍缺乏了解和接受的社会大背景下,突然扔给他们一个双向情感障碍,能简单的当做抑郁症而宽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简单不严谨的介绍下双向情感障碍,具体可阅读图书《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以及《躁郁之心》,都是美国人写的书。
这属于一比较普遍多发的带有遗传性质的先天神经缺陷造成的可能由社会环境或者刺激压力诱发的精神性疾病。
需要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治疗需长期坚持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自查或与医生进行谈话,检测自己的精神状态。
症状表现为大家比较了解的狂躁症和抑郁症,两种症状的周期性循环发作,间或一些比较平稳正常的精神状态。
根据发作特征周期不同又可分为一型和二型。
在躁狂期会表现出乐观、亢奋、积极、工作狂、不睡觉等特征,这也是这个病积极的一面。
毕竟,精神病人思路广,艺术家和精神病可能是同一个人。
而在抑郁期则是沮丧、消极、自我怀疑,没有自信,就和之前变成完全相反的人。
前面提到的《躁郁之心》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双相患者,同时也是位精神科医生,所以她对这个病的研究说服力比较高。
而在《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中,最重要的便是病人自己首先应该在自己精神正常的时候先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疾病,接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才可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才可能比较清楚的向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社会接触的其他人介绍和解释自己的病。
其次便是,作为病人的家人、爱人,只有了解了这一疾病的原理和症状表现,才可能在病人出现烦人的抽疯的病症时候忍耐他、包容他。
回到影片:女主整天嚷嚷我有病,我不正常,活着就很累了。
但是除了一次乱吃药,没看到她怎么去治疗。
这就是活该受罪了。
而这个影片中,男主自己也有病,前女友更是明显的偏执,反正是一帮病人。
前女友也许是为了表现社会上的人对双相病人的不理解和歧视,但这么讲故事就太粗暴简单了。
餐厅里的三个人也许是为了表现也有善良的友好的人愿意鼓励和接纳双相病人在社会中建立正常生活,但同时他们全是反面案例,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掌握如何学习和尝试理解、接纳双相病人的。
所以这部剧,即使观众想从中学习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学习应该如何爱这样的病人,不仅啥都学不到,还可能学了一堆错误的知识。
所以,这电影就不如不看。
回到电影的翻译,私认为翻译为“只有爱能让我生存”是最恰当的。
这确实是应该靠周边人的爱和理解才能生存的精神疾病。
要不然,无论是出于责任还是义务,谁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会不耐烦?
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
要是老人得了老年痴呆整天在家折腾,没几个子女心里不是盼着老人早点儿死的。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所以,回到影片,最大的交代不明就是到底为啥男主会喜欢女主并且和她同居生活了三年。
俩人只是在联谊中偶遇,女主还是在犯病的状态。
电影里给的解释是女主犯病时候的“放飞自我”状态恰好治愈了男主的心理疾病,有病的女主恰好是男主的药,这或许可以自洽为啥影片里男主从来都包容女主犯病并且不让她去寻求治疗。
但这处理也太理想化了,一个人爱的再盲目,也是首先爱自己。
因此,合乎情理的状态应该是男人和女人在正常精神状态时候认识,甚至是躁狂的状态认识,那个时候会被她的热情和闪闪发光而吸引。
之后才是一起度过抑郁期。
综上,对于真的了解这一精神疾病的观众来说,只会吐槽编剧不是很无知所以造成剧情全是BUG,就是很傲慢根本没想真正的了解和关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因为据美国的不完全统计,两种类型的病人数占总人口的2%左右,还不包括很难确诊的、症状不严重的和尚未诱发的。
所以,抑郁症如今已经被普遍接受,每个人都可能可以识别到自己陷入了“抑郁状态”(当然不包括矫情的状态)并掌握一些度过自己的抑郁状态的技能——还得感谢信息过载的各类公众号。
而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甚至是专业的医学研究都还非常非常少!
回到影片。
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下《我丈夫得了抑郁症》。
同样的日本电影,看看什么是一部关怀精神病患者影片应有的觉悟。
这部电影么,就当做反面教材来看看吧,也算是它的一点价值。
日本電影總是有獨特的細膩感,好像是把你我的生活剝開一樣,赤裸裸呈現在觀眾面前,愛也好,恨也罷,我們很難脫離這樣的模式。
看著妳一絲不掛在面前跳舞,像是脫離繭的蝴蝶飛舞著,我知道這刻的美麗只是暫時的,我們就是靠這一點點的瞬間而活著吧?
真羨慕你啊!
想要離開我就可以離開,可是我一輩子沒辦法離開我自己。
永遠都被困在這個軀殼,我也好想自由飛翔,可是我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好難過,我好憤怒,也好想別人能理解我,可是理解很累吧!
真的有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嗎?
愛,會消失的,對吧?
近年的日本電影,已經不走純愛路線,反而更貼近現實的愛戀,成人的戀愛是苦澀而難以咀嚼,從【劇場】講述渣男的相遇,到【花束般的戀愛】兩人面對職場後的分離,甚至【剛好想起你】回想從認識到結束的過程,生活,有時候真的困難,需要克服的東西太多,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還有耐心,也許這樣寫實的電影,更能讓人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吧?
希望有天能大聲喊出我生活著,而不是只是存活而已。
好像所有广为提倡的爱情,都是两个一起打拼一起变好。
可这种互相理解,互相真识,他们是一起堕落了吗?
是一起找到了生的意义。
太懂宁穿蓝裙奔跑的点,任谁都会爱上,疯批清冷美人,很有苍井优的味道。
更爱她奔跑直至赤裸,我慢慢褪下自己,让你慢慢看穿我,拥抱我,懂得我,我慢慢地向你袒露最脆弱的自己,我的所有情绪。
前排提醒,这是一篇很细碎的个人向影评。
我承认我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情绪所打动,所以听到宁子说“话说回来,我现在特别想奔跑一场”的时候强烈的带入到了自己身上。
不去管刚撞破的头留的血顺着自动贩卖机的玻璃,不去管也许是别人背后的忽略与嘲讽,对着傻逼上司喊一句“你和你的傻逼无聊工作都给我去死吧!
”。
抑郁情绪上头又被激将的时候也能说出“我明天就去便利店面试”这种话,但其实内心想干脆抽烟喝酒去死好了,我的内心在疯狂的大喊大叫啊。
“便利店真是抑郁患者的地狱啊”,不要追问我为什么“你有为他做饭收拾房间吗赚钱吗”,我只想回你一句关我屁事啊。
于是第二天拿闹钟不停的砸着脑袋,说一句“我甚至没有走到面试那一步”“我很烂,我知道的”。
有句话是叫醒一个努力的人是梦想而不是闹钟,但是请用这句话去pua那些努力上进的人,我叫不醒,我只会在闹钟响起来的时候看着已经下午四点的时间无能的抓着脑袋。
大家活着都是有目的的,清醒的,那就拜托你抱着你的目的清醒的过每一天,不要逼问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只想奔跑一场,大喊大叫,然后睡一觉,无论第二天十几个闹钟响起来还是怎么样。
对我来说每天都是刚刚卖完的肉馅而且牛肉正好打折,烂掉的洋葱,拿了一打鸡蛋正海别人撞到所以打破到地上,做汉堡肉没有买到的味增,找不到的手机点不了的打火机。
拜托你对我说一句“没有味增也行”啊,但我仍然在痛苦,哪怕是这句话都会让我内疚痛苦绝望的嘶吼“为什么是现在”然后倒在地上号啕大哭,我知道你给我的希望无法麻醉痛苦。
只能无能为力的用塑料袋砸地。
我连痛苦都是这么无力的。
然而津奈木的前女友还是觉得宁子是冷漠的,带着生病的冷漠,用你正常人的傲慢来说着“你这样的人真是让我和津奈木瞧不起啊”。
津奈木的前女友为了让自己维持着倚靠着正常人的正常,说着“我可是有在认认真真好好工作”。
我真的很羡慕这种自大和强制性弱敏感而带来的正常。
凭借着这种正常,所以堂而皇之的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指挥着别人的人生。
总有人会麻木的说,“抑郁症也有正常不正常之分的啊”。
提一句正常的优越感,拜托说一句,管我屁事,带着你的傲慢溺死吧。
“我,真的能好起来吗?
我真的能留在这里吗?
”对宁子来说,哪怕你有着我讨厌的正常人的傲慢,但是你说出“我们不就是和家人一样吗?
”也会感动。
但是感动后,宁子分享自己关于厕所很可怕的感受,却得到的是“怎么了,喝多了吗?
”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失落感吧。
宁子努力正常,努力的想要伸出脆弱的触须想要触碰到,却得到“和她一起工作很辛苦的”的结果,明白了一切的感动的底下一层都是深渊,感动只是一层雾气而已,看得到,摸不着。
所以才会在洗手间里哭出来,说着“我果然会被大家看穿,我真的好累啊”。
因为被人逼迫所以变得脆弱的感动演变成愈演愈烈的害怕与绝望。
宁子有一种小丑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让她即使是在面对这个社会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人时,也会害怕,心生恐惧。
自卑到说句“我其实是不正常的抑郁症”来为自己稍微增加自信与底气。
但还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是个小丑而已,崩溃的冲到家里用冷水麻痹自己。
“干脆和这个世界的主流对抗到底吧”这样想着。
拿起又扔掉剃须刀,回归正常的想法与对抗世界的想法矛盾的冲撞在一起。
津奈木捡起剃须刀给宁子有被小小的触动到,津奈子的无所谓一切的态度让宁子感受到,“你爱我,你的一切我都爱,我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你都爱着我。
”好像在说,你的不正常,在我这里,也是被我允许的正常的一种,我允许你的不正常。
宁子在收到莉奈的小礼物后就出洋相也在预料的范围内。
脱离抑郁情绪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于是宁子擦了半小时桌子,想要给自己一点小小的自信。
在嗜睡症加重的时间里,宁子会问津奈木,“为什么你每天即使很晚回来也能准时去上班呢?
”正常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不用觉得生活和工作是被逼迫的?
能够合理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又或者是什么?
我该怎么才能变得正常?
我想,宁子抑郁症的原因,大概是不愿意落进正常人和社会的陷阱里吧。
社会的潜在规则允许人们去互相伤害,所以写出害别人自杀的报道也不会难受,反而只会寻找更加能够大卖的新闻。
所谓的正常是这样可怕的。
大喊大叫的说一句我不是正常人吧!
大喊大叫的把电脑扔出窗外吧!
砸破厕所的木板去奔跑吧!
不正常又怎么样啊!
请不要逼迫我去正常的活着吧!
“我为什么就是活着也这么累啊”,我们询问着自己,却永远也得不到答案,在能够看到的永远里。
在最后的天台上,感动宁子的不止是爱,是两个人互相舔舐伤口,彼此互相注视的视线。
爱其实很没什么用的,我和你一样的脆弱,我的伤口和你一样这种事才会让人觉得被治愈。
我在你身边这种事情充斥着所有的空气,才会让人感动啊。
这是一部探讨“躁郁症”的影片,这样的良心之作,当下可能是越来越少见了。
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谷友希子同时获得芥川奖和三岛由纪夫奖双提名的同名小说,豆瓣评分7.3分。
这样一部视觉效果阴郁,动线单调的影片,之所以能受到好评,更多的是因为影片本身在替人们发声,在为生活在精神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呐喊。
当下的社会给人太多的压力,无形中职场、生活的大手将人的精神压倒,让人脆弱。
这个时代,患上躁郁症或者抑郁症本是十分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却并没有对这个群体给予关心和帮助,甚至患者本身都不自知,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
01
电影首先给我们抛出的一个主题是躁郁症。
很多人对躁郁症的概念并不了解,但大多数人听说过抑郁症。
其实躁郁症和抑郁症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疾病,他们的症状表现也是不同的。
躁郁症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内暴躁,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引起激烈的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和调整,很有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症,躁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抑郁症患者在长时间会出现忧郁和情绪低落,而且思维比较缓慢,很可能还伴有悲观消极的心态,这种患者通常没有烦躁情绪的发作,主要治疗方法就是以抗抑郁的药物为主
本片的主角宁子,是个躁郁症患者。
她每天的生活模式就是睡觉,头顶放了很多台闹钟,但都无法叫醒她。
除了睡觉,她做的事情就只有抽烟、喝酒、然后对着身边的人随便找个小理由就乱发脾气。
对情绪无法管理,常常失控,常常想摔打东西,不经意间就哭起来。
小时候,有一次她的躁郁症发作,她把身上所有的毛发都剃光了,包括头发、眉毛,因此遭到学校里同学的欺凌。
宁子回忆,在她小时候,经常会在停电的晚上看到一个女人全裸着,站在窗前跳舞。
原来那个是宁子的妈妈,且母亲将躁郁症的基因也遗传给了宁子。
整部影片中,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看到宁子蜷缩着身体,躲在被子里,像一个受伤的刺猬一样,只要躲在被子里,就不用再受到任何伤害。
然而她也有睡不着的时候,只能醒来,伴着周围狼藉的一切,就像她的内心一样,一片混乱。
日本人是特别喜欢吸烟的群体,男人女人都有吸烟的嗜好。
宁子从被子里爬出来,睁开眼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烟。
经常因为烟被抽完了而变得狂躁。
然后她会向男友津奈木发脾气,莫名其妙的就会骂人,总之对方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她每天不出去工作,也不做家务,但是她也并非对一切无感。
当姐姐在电话中劝她的时候,她也会有所触动,于是尝试想要参加面试找一份工作,然而第二天面试的时间到了,她还在睡大觉,因为错过了面试,被人在电话中奚落。
她尝试着为男友津奈木做一餐饭,但是去到超市里,看到想要买的圆葱是烂的,想要买一盒鸡蛋,却被旁边匆忙经过的大妈撞了一下,拿在手里的一盒鸡蛋都掉在地上摔碎了。
从宁子的视角去看这一切,所有都是这么的不完美,甚至好像在故意跟自己作对一样,她想做点什么的时候,却到处碰钉子,本来就绷紧的情绪,无法再承受多一点点的意外打击。
所以宁子在终于购物完回到家中,发现最终还是忘记了买味增酱,当她把食物放在微波炉里加热的时候,家里的电闸又再次跳闸一片漆黑,随着黑暗的到来,她心理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崩溃了。
于是她蜷缩着,停留在黑暗的角落里,直到津奈木下班回到家,播好跳了的电闸,她才能站起来。
02
当宁子失去了面试的机会后又再次回到睡觉、抽烟、吃冰冻的便当的恶性循环中时,本以为这样的她应该也是没救了。
却被一个陌生女人所拯救。
她们明明是敌对的身份,但她却硬逼着宁子重新回到了生活,这个女人就是津奈木的前女友安藤。
安藤固执的认为宁子是一个累赘,是对前男友的拖累,只要她搬出津奈木的住处,安藤就能和男友复合。
但宁子说我没钱、也没工作,于是安藤坚持要给她介绍一份咖啡馆的工作,让她尽快经济独立,然后离开津奈木。
安藤固执的以为只要宁子离开,她和前男友一定可以复合,于是她积极的促成宁子打工这件事。
当宁子半推半就的来到咖啡馆打工的第一天,她认识了和蔼可亲的老板和老板娘,还有同样和自己一样,以前喜欢宅在家里的打工妹莉奈。
她不断的冒失的进行着工作尝试,不断的打碎杯子、碟子,虽然承受着内心的压力,但是却能感受到这家小店对自己的接纳,和周围人的善意。
于是宁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久违的和津奈木像正常的情侣一样,情绪稳定的聊起天。
她告诉津奈木,虽然我做的还不好,但是周围的人都很宽容,她似乎感觉到自己有希望能做这份工作。
然而工作疲惫的津奈木却只是说好,其他无言以对。
比起宁子这种敞开式的,完全默认自己的躁郁症者的患者,津奈木何尝不是精神亚健康状态。
他在出版社工作,但是因为不想和人打交道,从不出去采访。
每天除了写稿,还是写稿,自己的这份写完了,还要帮助生病住院的同事写,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工作中毫无自我认同感的活着。
03就在一切似乎在向着好的方向在转变的时候,却又出现了我们意料之中的状况。
宁子毕竟是个亚健康状态的人。
虽然往返于咖啡店开始了工作,但却无法一下子就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辗转间,某日一不留神,她又睡过头,又忘记了还要去工作的事情。
于是再次陷入困顿、狂躁。
就像是每个月的大姨妈一样,这种躁郁症好了还会再来,不期而遇,却甩也甩不掉。
而情敌安藤,却如同一个严肃管教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宁子进行着监督,她盼望着早一天能让宁子搬出津奈木的家,所以安藤上门,亲自去把宁子拖到咖啡馆,训斥教训她,让她继续工作。
在咖啡馆里,即使做错事,忘记上班,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所以宁子又恢复了工作。
在结束营业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宁子感受到来自同事们的关心。
可是不知不觉间,宁子分明的感觉到这种包容和宽容有种异样,在她自顾自的说起害怕抽水马桶的时候,大家都言语之间流露出一种不屑和“这个人真奇怪”的态度。
宁子敏感又脆弱,于是再次陷入了无限的自卑之中,狂躁再次发作。
这一次来的很猛烈,和影片一开始形成了呼应。
宁子在爆发前的一刻,打电话给津奈木,她说自己已经忍耐到了极限,但是还是不行,她已经心力交瘁,光是活着,已经让她感觉太累了。
于是,宁子冲出了咖啡店,又开始了狂奔模式。
大冬天里,她一件一件脱掉自己的衣服在马路上狂奔,直到一丝不挂,爬上楼顶天台,站在那里发呆。
而津奈木在后面一直的追赶着宁子。
宁子见到追上来的津奈木,泪流满面的对他说,只要你想离开我,就可以离开,你告诉我就行。
但是我好羡慕你,你可以离开我,但是我却不能离开我自己,一辈子不能和这样的自己分开。
接着宁子问津奈木,你为什么会和我在一起?
津奈木说,我第一次见到你,你离开了和朋友的聚会,说自己的存在会给人带来麻烦,你对我说,总感觉好像被人看穿了一样,我听到你这样说很震惊,因为我也曾经有这种想法,所以我刻意让自己和很多事情保持一定距离。
后来,你撞破了头,头在流血,你却穿着蓝色的裙子漫无目的在狂奔,看到你狂奔的样子,我觉得很美,也很想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
04
虽然整部电影努力在向我们呈现躁郁症患者的困境,但导演除了抛出问题,也并没有忘记帮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宁子去打工的时候,店长曾经给予她指点。
告诉宁子,真正的好起来, 不是别人希望你这样做,希望你去打工,而是你自己要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件事。
而在影片的结尾,高潮部分,宁子作为病患本人,也坦诚的自白了自己的感受,和对周围亲近的人的要求。
之所以患有狂躁症,因为她是个活得十分深刻的人,她的坏情绪,不是突然来的,是很多事情引起的。
如果津奈木不是一味的不敞开心扉,总是一个面孔、一副态度,那也许对宁子是有帮助的。
宁子在用力的活着,她敏感的感受着周遭的一切空气和情绪,同样的,她希望津奈木能真诚的、坦白的面对她,她做错了,就用力的批判,津奈木他自己有什么不开心、不满意,也能说出来,能坦白的告诉宁子,这是宁子希望看到的。
即使人和人之间并不一定能真正的互相了解,悲欢感受并不能完全互通,但是这份努力去达到同步和理解的爱却能治愈一切。
最后,在天台上,津奈木也看到了一路尾随而来的前女友安藤。
安藤显然是自作多情了,津奈木早已和她分开,感情也没有再挽回的余地。
宁子和津奈木再次回到寓所,彼此敞开心扉的两个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津奈木告诉宁子,他会更加用心的去了解宁子。
在那一瞬间,宁子没有再因为黑暗而感到恐惧,她所期待的、久违的释放终于到来。
因为爱,她感受到自己还活着。
05
看完整部影片,还有很多是导演给我们留白的部分,值得反复的去玩味。
躁郁症或者说一切情绪问题的患者,他们的出口在哪里?
我们应该体会到外力和内力是同样重要的。
就外力而言,同事、家人、朋友的包容是需要的。
但是一味的包容,会让当事者感觉到更大的疏离,适当的把这个病人当成一个正常人去对待,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病人,这个是周围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而内力,对于问题者本身,像宁子一样,大部分人不是始终处于病痛或者情绪失控状态的,所以在清醒的时候,要尽力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问题,并且学会求助。
人的生命力是旺盛的,每个人都有求生、求好的愿望,任何病痛除了药物,意志力是最重要的支撑、也是决定性的支柱。
看到宁子裸奔,可能有人觉得她是疯了,但在另一个层面,她没有自杀、她没有困在躁郁症里面,让躁郁症演变成抑郁症,她就是对的。
狂奔是她在释放,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释放了一部分的压力。
即使正常人也好,任何人都有精神脆弱的时候,这就像是得了口腔溃疡一样,不是丢人的事情,未雨绸缪,我们要知道自己如何做能取悦自己,让情绪得到宣泄,哪怕是像宁子一样裸奔。
活着,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不体谅一下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背负责任和压力、也不是一定要为了什么而活着,而首先是要让自己能活下去。
裸奔是一种象征意义也好,是真实的行为也好,都在诉说一种挣扎,对命运、对不公、对生活的一种反抗,这个动作是优美的,是有力量的,是生命力的提现。
如果你也处在压抑中,不妨思考一下,如何释放吧!
以上
不是傲慢你看到里面女主人公的衣服了吗,很多很多都是红色的,红色对于一个抑郁的人来说(虽然她是躁郁)是很有意味的,它代表着对世界的热情与渴望,还有活下去的动力,抑郁感的人天生应该就会喜欢蓝色的,把红色穿在身上,会让自己感到有那么一些希望吧,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很喜欢红色的包鞋还有裙子的原因就是这个。
整个看下来,是有被它治愈的。
想找一个苏打那样的男朋友。
喜欢里面的台词,在说啊他们。
困了,一点了。
这个影评看起来有些呓怔,不过这是我在豆瓣写下的第一个影评。
电影让我想到很多,碰到了是你啊想找到就是你这样在正需要的时候出现的电影。
看的过程中想到我自己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难以和周围敞开,理解女生最开头的无理取闹,实际上那根本不是无理取闹,还想到很多,哭了挺多次,不过现在太困想到的都忘了。
看完的效果是想要写论文,似乎找到了去走进端木的一点点路径,这要感谢最高赞,看那篇文章也给我带来了感受和启发。
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正常人是不会理解这种话的不会轻易理解吧,毕竟我也有过何不食肉糜的时候。
ze
无病呻吟
女主角这么丑 屁事还这么多 谁耐烦?
#东瀛新风映画季(广州)#最近这类相似度很高的题材、人设甚至是调度,就连标题字体设计都很像的日影实在是太多了,实在不突出。
男主就是Silver Lining
有病就治真的很重要。女主演的挺好。老实说在看前面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候我都处在一个越看越别扭的感受。一直到最后宁子在天台上说了一段关于体验的话,我才想到 哦这才是她本身的世界。我只是用我的世界在理解她,所以我永远不能理解。但是男主真是神人能坚持三年,看这结局似乎还要继续下去。如果是我,我能理解但没有勇气去继续。真的不要试图去拯救别人,真的。如果你们没有经历过。
弹幕上和电影里,那些对宁子或嘲笑或讥讽的话遥相辉映,情绪病要为大众所理解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喜欢这部电影,20min左右有一个宁子情绪崩溃的镜头,她那个样子有几分像我……最后终于理解了津奈木为什么选择宁子,虽然他看着比宁子正常,但他其实只是把一切装进心里,暂时承受得来而已,宁子的挣扎,那么有生命力,太吸引他了。
奇葩女友和前任
喜欢标题,豆瓣的翻译不是很好,我觉得《生存便是爱》更加正确。然而这个故事很遗憾,绕了半天,堆砌了半天,却并没有抓到重点上。
看完很抑郁
哇,好无聊啊。是不是燃烧带起裸舞风潮了。。为了菅田将晖而来,却都是趣里一个人的戏。
关于嗜睡和抑郁的戏份完全没得说服力,但配乐和影像着实非常优秀,几处配合音乐的蒙太奇非常惊艳,色彩地选用上也十分大胆,活力又好看,但缺点还是剧本、结构的问题,看完不记得啥,台词也不动人,也许是日本导演的脑回路很难理解吧。纪念第一次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大银幕下看到的酮体。#siff 第二场
过于娇情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还找得到恋人吗
这种想要改变又没法改变的心情...我们普通人都深有体会吧。抑郁情绪也很可怕,好好地照顾自己吧。
燃烧裸舞就已经很陈旧了,这边还室内原封不动照着抄一道;某些女人一边嘲笑隆成球的那些胸大无脑、审美粗俗,一边自己做个A加B减的还沾沾自喜的觉得自己特有品位,前者好歹算是蠢得直率,后者也就只剩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精致虚伪了;是说凭女主这磕碜的硬件怎么就能拿资源呢,果然是家里有人;虽然裙带关系现在是娱圈主流了,但妄想把自己当二阶堂或者广濑姐妹的,还是赶紧醒醒脑吧
看不下去
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
他们都好好,但他们不能理解。
霓虹打光 暖色毛衣 冲洗马桶 酒醉裸奔 你若想要分手 就分手好了 多好啊 我却无法和这样的自己分开
看不懂这样的抑郁症😇甚至让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抑郁症
人物设定不错 但是还是有点理解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