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找不到以前看的一部不辣的皮的的电影,随意间看了一部叫《不可思议》的片子。
有些古怪,符合近些年时兴的某种类型的风格。
还概括不出来,关注的题材比较小,个性化的人和生活;讲究叙述方式,含蓄和不露声色;导演和主角都挺年轻,有才华,温和,宽容,低调。
意犹未尽又回头看了些片段,细节很讲究,拍得很出彩。
其实我看电影比看小说多,其实我看的都不算很多,我总觉得电影的表现力和魅力要远强于小说,当然小说也有它独特之处。
不过最关键的,小说可以一个人写,想写就写,如果你有心写的话;电影就要困难得多。
不过我主要的感触不是这些方面,而是一种趋势,现代文明的趋势,社会的趋势;对个体的人的重视是核心。
其实这是没多大意义的,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太脱节了。
不过在豆瓣电影里就觉得没有太脱节;所以仍然可以说是一种趋势。
0714《不可思议》中最不可思议的,很多观众会觉得是布莱恩4次遭受暴力袭击,影片没有明确交待,因此难免看得一头雾水。
这当然是导演有意的了,如果你在意的话,你就会忍不住去琢磨。
这是一种构思设计,也是我所谓的讲究叙述方式,含蓄和不露声色的表现。
我觉得不太可能像豆瓣有些人解读的那样这是布莱恩臆想出来的,因为每次交手后他的脸上都有伤痕,需要他对问起的人做出解释。
那么像布莱恩这样的好人会得罪了谁呢?
为什么他不报警?
我个人的判断是导演在这里表现的是又一个怪人,这个片子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基本都是不正常的。
我觉得这个五短身材的人就是看布莱恩这样柔弱的男人不顺眼,并且借打赢布莱恩满足自己强壮的虚荣心。
注意看的话,他总是打布莱恩那张秀气的脸,这算是一种暗示。
但是他的打斗是有限度的,在布莱恩屈服以后,比如第一次布莱恩被打得连说够了够了以后,他再恨恨的打下一拳后,就收手了。
这更像学生时代的欺负行为,对此只要不太过分的话,对方遵守不告诉家长这条默契。
第2次第3次都到了动枪的地步还不叫过分?
那个矮子是有进一步激怒和欺压布莱恩的想法,因此第2次时开枪射到树上是想表示,不要以为你和你爸在一起我就不敢惹你,布莱恩当然会有猜测,只是他仍然不吭声。
第3次被射到腿肚子上,对白中也说了是小口径的子弹,布莱恩甚至可以自己在公共卫生间里用急救箱的镊子钳出弹头并做完护理工作,第二天他走路时只是稍稍有点瘸。
是不是有点瘸很重要,因为这是绝对排除这种袭击不是想象出来的依据。
第4次轮到那个矮子倒霉了,碰到布莱恩刚失恋,身上又有女朋友的老爸给的弹簧刀。
看到他无力的伏在布莱恩身上难免会担心他会不会死了,等布莱恩看到有人将要经过而起身后,原来倒在地上的矮子不见了,我认为他是借机跑了而不是这种打斗是想象出来的。
布莱恩是个心地善良甚至可以用柔弱来形容的人,第一次袭击时矮子看到布莱恩拾起钢管根本不怕,因为他知道后者不会够胆打伤他,结果布莱恩真的只是朝他的腿打去,他根本不躲闪,反而把布莱恩吓了一跳。
因此最后一次打斗布莱恩虽然火很大,但是下手应该仍然是有分寸的。
此后他对着已经走开的路人自言自语:你们不知道,这种事已经发生了很久了。
就是说两人的这种打斗游戏已经持续很多次了,从影片看到的不过是其中4次。
我曾经说这部电影对细节很讲究,比如说别人问到他脸上的伤痕时,对不同人他有不同的说法,即使是对乐儿,不同次的说法也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两人前后的关系,甚至是即时的情感。
电影开始的时候我正准备吃饭啊,一群老鼠,还那么长的镜头,我差点要放弃。。
我还以为男主是那个科学家。
男主是有点忧郁吧,感觉很像变态,一翻脸就会杀人那种。。
第一次遭到袭击,我以为就是普通的抢劫。。
后来很多次,是说男主正跟自己内心的某种阴暗作斗争吗?
最终胜利了。。
女主爸爸怎么回事?
幻想自己背部疼痛吗?
还是一种暗示?
女主是怎么了?
突然觉得自己不被爱?
妈妈是虚伪?
男主妈妈说这个家庭不像表面上那么正常?
事实上是怎么了?
怎么就突然结束了。。
我完全没看懂啊。
不可思议 选中的应该是内种买鱼专门吃鱼眼睛的诡异观众群体。
饰演胖爹女儿的zooey延续了其楞怪灵的特点,诠释了美帝资本主义富家千金的角色。
很多人像我一样纠结于流浪汉的存在是否画蛇添足。
我倒是觉得双重人格跟情节上的中规中矩的展开互相存在差异过大,不像搏击俱乐部似的那样照顾观众,有点儿一厢情愿的感觉。
最后费尽周折地玩完花样效果不佳,搞得又没人同情不伦不类。
然后就是男猪脚挨枪子儿的情节了。
这要是真的那流浪汉就是真的,可最后流浪汉化为乌有了,那挨枪子儿就是假的,可落伍高龄老爸在林子里也听到枪声卧倒了。
唉什么情节设计,厚道地交代清楚哪儿有那么难。
不可思议了、。?
节奏很慢的片子,不是Paul Dano不是Zooey我可能早就不看了。
Zooey's nudity是亮点啊。
8岁的时候不要单车非要个中国的小孩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父母年纪过长固然造成很大影响,8岁就已经有这么大阴影了?
美国小孩太早熟了吧。
不断袭击他的大胡子肯定是臆想的,一下流浪汉一下打猎一下是工人,只是伤口是怎么出来的,像《搏击俱乐部》那样吗?
0721又看了一遍《不可思议》。
看到了更多的内容。
选一两个片段说说。
开头布莱恩问黑人店员是“怎么搞掂华尔街那家伙的”,回答说“我卖了5张床给他”的店员以为这是布莱恩在向他取经,他不算吹嘘的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总结说:“你能把收音机卖给聋子,只要你肯倾听。
”其中还提到那个买了5张单价14000美元的家伙才28岁,与布莱恩同龄,这同样可以认为是有意味的。
顺便说一句,我曾经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倾听,对于听很多人是不在意的,所以好些时候看起来是交谈,其实不过是各说各的。
这时乐儿的爸带着娘娘腔手下过来买床。
他趾高气扬的大老板样让布莱恩不太高兴,他递广告过去想让大老板自己看,被拒绝了,接着提出“如果你有什么特殊要求,我会马上过来帮忙”,也没被允许。
这部分其实是想表明,布莱恩与人交往中的温和、友善,他的乐于助人,不是出于以营销为谋生方式的他的功利考虑,而是他这个人的本性。
作为有个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学同学的布莱恩,可以说还不太关心赚钱,有维持他简单生活的收入就可以了。
要说明的是,这在美国不算是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也渐渐有一些了。
生活是什么?
诚如乐儿的大胖子老爹面对5年换了5个职业的女儿时无可奈何说的:“但是不管你需要什么,我都会支持你”,因为“这是你的人生,如你所愿”。
对于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想领养一个中国孩子,以及大学毕业后游手好闲,布莱恩的老爸和其他家庭成员,哪怕不能理解,也都是持无条件支持和放纵的态度。
为人父母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在中国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乐儿等其他店员下班回家后醒过来——这是有依据的判断,她不仅仅是以富家女或者靓女的身份显得任性的追问布莱恩,我从常识上猜测她是在布莱恩回答她的“你准备养多久”后,开始对布莱恩另眼相看并有心与他发展关系,因为遣词用句一贯模棱两可的布莱恩回答说“差不多一辈子”,这对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的乐儿具有很大吸引力,当然布莱恩的工作是差了一点,但是他的性情好,长得也挺好,两人站在一起不会觉得丢脸。
等到领养中国孩子不再是梦想时,布莱恩大为惊愕,以致不能再感受到其他情绪。
乐儿也很惊讶,但她与布莱恩的关系一下子有了具体和现实的前景,她不得不仔细考虑。
她选择退缩。
布莱恩等到她外出回来问她为什么爽约时,她打开冰箱拿出了一大瓶伏特加,只从旁边拿出了一个杯子。
开头我以为她是想提出分手前壮壮胆,但是装满了伏特加的酒杯是递给布莱恩的,作为一个有主见和敢做敢为的美国女子,经过这些天的煎熬,下定决心后她有能力去承担和面对。
布莱恩如她意料的那样需要连喝2杯伏特加才能接受分手的事实,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点都没拖泥带水。
善解人意的布莱恩知道领养的小孩对乐儿来说必定是很难接受的,并且如乐儿意识到的,他是个内心骄傲的男孩,这也就是乐儿追出去责问“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吗”的原因。
但是在乐儿心中布莱恩的份量又加重了,她又陷入到选择当中。
乐儿再次做出选择毫无疑问是布莱恩用双手小心翼翼的牵出梅的那一瞬间。
对将来未知的恐惧消除了,哦,原来在她和他之间是多了这么一个小东西。
倒不是乐儿有多喜欢梅,与布莱恩父母刚见到梅就想抱起来不同,布莱恩回身去拿变压器时,乐儿面对向她蹒跚走来的梅简直是手足无措。
她对第一次见的梅还谈不上有多少感情,我认为是布莱恩对待梅的方式让她进一步爱上了他,以致假话一再升级,愿意接受他生活中的其他事物。
布莱恩的父母和兄长见到梅的那一瞬间让人动容。
这部不起眼的电影中有不少让人动容的时刻。
在国外的影片中更容易也更真切的碰得到这种时刻。
不仅是专业水平问题,还在于整个意识形态。
不在于人种,而是为只要是人的所有人所共有和共通的。
因此很久以前我就超越了国界,不限于地域去认识和感知别人,去自我认识和感知自己。
当前很多人之所以狭隘偏执,简化的说,就是平时不看有点份量的外国电影、外国小说。
好些时候我很想对一些人说,狭隘偏执是很丑陋的,请你注意点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不过我这个要求是太高了一点,因此我从来没有这样对人说过。
为这部电影我破一次例吧。
很多评论认为只是部闷骚电影。
但我却认为是部“修正主义”电影,我看到了对个人理想的彻底尊重、米国青年追求自由、独立的代价,很明显导演的政治水平更高,提到了波尔布特,但结尾却用了卡扎菲的头像而非金正日,有意识弱化了小女孩的象征。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点缀,只有逃避这种片最公式化的地方在于尽管女主角的古怪各有各不同但共同点都是主动要求和刚认识的男主角上床,这处也是本片让人最不爽的部分,更何况女主角是佐伊丹斯切尔演的。
片中两个家庭的部分倒是亮点所在,冲突和回归平静的过程还算好看,结尾也不像其他同类片那样颓废了。
电影开场前 电影院(是我们小镇上的小电影院)的人都会进来口头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还有即将上映的一些电影 对这部电影 他说 you will see something that you quit not expected, well I dont know you guys, but its out my of expect its good tho, great performance its fun and enjoy.看完后觉得 嗯 似乎有点出乎我的预料 不过是好的方面 (看过预告片我以为只是一部典型的都市爱情小品) 故事有着不错的感染力 整部电影给人幼稚的感觉(是角色的表演带出来的,不是说拍的幼稚) 有不少的冷幽默和黑色幽默. 女主角(演过yes man)很好玩 男主角是一个忧郁的大男孩(there will be blood里面的黄金配角) 女主角的爸爸也是很有意思的角色 不想在这里叙述剧情了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 剧情是次要的 影片给人的震撼在于 环境与角色的关系 那个领养的中国小孩(香港小孩) 倒只是个点缀 毕竟在老美眼里 adopting a Chinese baby 是一件奇怪的事. 想到这里 觉得本片有点Juno的感觉 juno的孩子也是到影片结尾才生下来... 很值得去看啦
估摸看过的人对剧中出现过的流浪汉角色都感到困惑,刚开始我也同样觉得莫名其妙,以为是Brian结的仇,但显然与剧情不搭,也完全没交待,后来以为是导演的无厘头搞怪这样一个角色,是不是有什么寓意?
流浪汉在剧中总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Brian从朋友实验室出来街上,遭到流浪汉的袭击;第二次是Brian在父亲家晚上遭到流浪汉的枪击;第三次Brian出席Happy及家人的晚餐,流浪汉隔着窗户望着布莱恩并竖起了中指;第四次Brian来开哈里特公寓后,与流浪汉搏斗,并捅死了流浪汉。
也就是这次我才开始有所怀疑,流浪汉或许只是Brian的想象,因为被捅死的流浪汉突然消失了。
直到最后Brian的母亲和Happy在天台耐人寻味的对话,再联系到Brian的性格,我更加肯定流浪汉是根本不存在的。
Brian父亲晚年52岁才与妻子生下Brian,对于童年的Brian拥有如此高龄更像爷爷奶奶的父母亲,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他或许很想要对像模像样的爸爸妈妈,情感上的缺失造成他敏感内向的性格(影片开始实验室里有抑郁症的小白鼠应该也是一种象征),从而脑袋里的阴暗面创造出流浪汉这样一个无家可归有暴力倾向的角色。
显然,这个怪物对年已28的Brian的身心仍然一直在造成伤害,从Brian一开始对流浪汉的态度和受伤后对别人撒的谎来看,Brian应该也是明白流浪汉只是他的假想。
另一方面,现实中的Brian善良纯真,他一直想领养一个小孩,或许也是为了想通过自己来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父亲”角色。
而Happy的出现,才真正开始让Brian敞开心扉,流浪汉第三次对他的鄙夷第四次被他杀死应该意味着有过爱情经历的Brian终于鼓起勇气抛弃抑郁去面对生活。
但之所以叫猜想,是因为如果严格从逻辑上讲,这种说法就没法成立了,显然Brian的老板和Happy都看到了他身上的伤(不过貌似也只有他俩看到),或许导演的用意就是为了营造这种意犹未尽的效果,故意把故事说的含含糊糊暧昧不清,搭配着带点空灵诡异的背景音乐,让观影者有种奇妙诡秘的体验。
如果是的话,我觉得他成功了。
题外话,zooey还是那么正点从看到她的第一部片子《flakes》一直到这一部,无论是她做女主还是女配,都没法不让人注意,那种古灵精怪俏皮带点优雅的调调实在太迷人了。
看完电影就觉得不可思议这个“中文译名”真的是很适合。
一是对观众而言,似乎根本没看出什么名堂来就结束了,或者说缺乏印象较深的故事性。
你开着QQ边看边聊天就这样过去了,没什么能吸引眼球的情节。
不可思议么?
二是。。。
当然对于一,只是一种搞笑的说法。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新派电影来赏阅,现在这种电影貌似挺多的。
对于二,那是编剧和导演想说的,也是作为一个观影者看完后所想的。。。
影片处处显示出怪异的气质,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多了些修饰,看得总觉得心里有点堵得慌。
布莱恩,一个平凡的床垫销售员,总是一副茫然思索的表情。
过着平淡枯燥的生活,决定收养一个中国婴儿。
海贝,一个没有工作与父亲生活的单身女。
两个人就这样毫无理由的擦出火花。
说毫无理由是因为觉得两个人只是缺少某种应有的介质来爱上对方,给人的只是无聊。
这方面海贝的更多,布莱恩处于被动。
生活是一潭死水,两个人似有似无的爱情显得十分脆弱。
快进吧。
接下来布莱恩领养成功,邀请海贝去他家与家人一起共进晚餐。
海贝答应了却无故爽约并编造出简单的借口。
布莱恩因此大为不满,感情出现裂痕,海贝苦求原谅而布莱恩却依旧冷淡。
最后海贝来到布莱恩家遇到布莱恩的父母与婴儿,布莱恩的母亲与海贝作了一场谈话。
影片结束。
Paul Dano的木讷特质很适合布莱恩;Zooey Deschanel的古灵精怪用到海贝身上也非常到位。
从影片的主要人物来看,处处都是现代人的焦虑感。
总是对简单的事物做过多的思考,总是在犹豫,却缺乏面对某种不一定存在的后果的勇气。
故事中描写布莱恩家庭的场景我总感觉就是一种隐喻。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高度压力的环境之下,感觉社会生活十分广阔,充满各种未知的美好可能,想象力丰富,绘制出来就是一幅现代主义的抽象画。
另一方面却又苦于对时间及事情的不确定性的手足无措。
其实对于海贝的无故缺席(可以肯定的是她犹豫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有多么严重,而布莱恩却似乎认为是某种信任缺失,毅然的大发矛盾。
而海贝也从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凄惨哀求。
但最后海贝叩响布莱恩家门一脸憔悴的模样出现在门口时,她却坦白出自己的另一个谎言。
由此看出的是种种的犹豫不决,期待着会有另一个结果。
那么影片的最后出现布莱恩家人满心欢喜抱着布莱恩领养的中国女婴梅时,似乎是导演在呼唤某种回归。
你希望幸福么?
你具有各种时尚的观念,你具有各种对丰富生活的渴望,你期待生活中的某种惊喜。。。
那又怎样,你的生活现状又是怎样呢?
你没有勇气去做出改变,你没有勇气去承担后果,你没有勇气去追求想象中的生活。
所以说,压力很大。
大到我们闲着的时候苦恼地抱头去想着逃避,却不知到底做什么好。
当最后布莱恩的母亲与海贝在阳台边闲谈的时候,似乎一切都简单释然了。
一代又一代,生活的戏剧性也许对于现在的老人来说有时难以理解,但他们却知道其实用最简单的道理就可以话明问题的所在。
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们所缺乏的,生活的智慧。
影片本名Giantic——巨人,也可以这样理解吧,如果摆脱现在生活中心理上顽疾的束缚,你就是一名巨人。
你做得到么?
我承认我压力很大。
Zooey 满塞!
耐人寻味
可爱的电影,因为男女主角都是喜欢的演员而看的。zooey真是漂亮,那眼睛......Paul总是演一些怪怪的角色。
很缓慢,很幽静
即便这是在布鲁克林,即便有zooney坐镇,即便是式独立电影,这部电影仍然无可圈可点之处
片如其名
配不上
啊 看完了评论我才发现这片子原来深意还不少自己看的话 真是有点看不懂啊 失败一记
男主角演过阳光小美女 他给我的感觉还不错
我是来看佐伊的
没文艺范的我看不懂。
life is not easy for everyone,so take it seay,it's no big deal
独立电影,片中的流浪汉是主角心中的臆想。
故事裡面充斥的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是我們習慣性的把正常看做不正常,不正常得看做正常了嗎?至少電影幽默得不膚淺,而且我覺得更像一齣實驗性的舞台劇。
很难
影片结尾很吸引人,婆媳对话堪称经典
故弄玄虛
224
这片子更应该叫做流浪汉之谜。
不 是 男 女 是 左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