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不得安身

No Habrá Paz Para Los Malvados,No Rest for the Wicked

主演:何塞·科罗纳多,鲁道夫 桑丘,Helena Miquel,Juanjo Artero,佩德罗·玛丽·桑切斯,尤尼斯·贝希尔,Nadia Casado,胡安·巴勃罗·舒克,Eduard Farelo ,卡里姆·厄尔-凯雷姆,Ab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1

《不得安身》剧照

不得安身 剧照 NO.1不得安身 剧照 NO.2不得安身 剧照 NO.3不得安身 剧照 NO.4不得安身 剧照 NO.5不得安身 剧照 NO.6不得安身 剧照 NO.13不得安身 剧照 NO.14不得安身 剧照 NO.15不得安身 剧照 NO.16不得安身 剧照 NO.17不得安身 剧照 NO.18不得安身 剧照 NO.19不得安身 剧照 NO.20

《不得安身》长篇影评

 1 ) 一生是寂寥的书

虽然拿到了小说,但决定影评完成前先不阅读,以免影响对电影的观感。

这也算线性人生好处之一:可以选择先揭开某一部分答案。

0、几处翻译捉虫○女儿求助被女主置之不理时,女主说:“如果你想要专业,打给你爸。

”此处【专业】应为【科学用语】。

○女主对女儿讲解姓名的时候,女主说:“这个名字是妈妈用心帮你取的。

”此处纯错译,应为【它是对称的,正着读和倒着读一样。

】1、名字艾米·亚当斯又演“露易丝”了。

这个露易丝比超人的露易丝有意思,通晓片中出现的所有语言,联合全人类的纽带。

杰瑞米·雷纳演科学家伊恩。

Ian,苏格兰语中“反映上帝荣耀之人”,希伯来语中“上帝是仁慈的”。

优秀,自信,跳脱。

浑身腱子肉,智力强化版鹰眼。

阿博特和科斯特洛, 猜测来源于巴德·阿博特和卢·科斯特洛,两位新泽西演员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合作了好几部滑稽电影,算影片中男女主角父辈的童年回忆。

瘦的是阿博特,胖的是科斯特洛。

2、声音大提琴开场,影片一上来基调就很沉郁。

大海般的情绪,漫过露易丝家的木屋顶,带着宿命的悲悯色彩。

房间里被光线染成蓝色。

桌子上两杯酒,精子和卵子结合,露易丝旁白:“我曾以为,我对你的回忆是从此开始的。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汉娜出生时,露易丝如此呼唤着拥抱她的女儿。

女儿骑着小马的记忆,光鲜娇嫩,明媚纯真,是影片为数不多的高饱和高亮度片段。

但热闹只在最开始。

玩了没一会儿,露易丝低下头,惆怅地以手捧脸。

然后露易丝又喊了一次Come back to me. 这次是对着汉娜的遗体。

露易丝继续旁白:“决定你生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它们的降临。

”——关于你一生的记忆,与失去你的阴影相伴的她的命运,至此降临在她头上。

贝壳第一次完整、清晰的亮相,是一个晴空下的长镜头。

人群散落在通往蒙大拿州的公路上,如双翼如广袖般铺开。

白云流淌在幽浮的腰间,超过1500英尺(500米)高的黑色巨大物体,让接近的人都罹患巨物恐惧症。

与之相比,田野上的科学家基地,就像一小片被巨人撒落的宝石。

贝壳亮相时的配乐,根本不像乐曲,更像一种近乎悲鸣的呼唤。

第一次接近贝壳,一尺一尺、一寸一寸地上升。

男主角伸出手,触摸到了天堂的地板。

心潮澎湃,不禁发出张狂的笑声。

科学家,亲手摸到外星飞船,幸福极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后的几步路,与其说像登月,每一部都是人类的一大步,不如说是直接踏上了通往天国的走廊。

凡人来朝见两位使者,配乐开始大放梵音,庄严如万国来朝。

两名使者的话音,类似海洋里的音波,某种极为巨大的生物,比如鲸鱼。

露易丝在走廊里向使者走去,刻意放大的呼吸声,吃力的步伐,处理得很像《2001太空漫游》了。

第二次相见,终于得到文字,水墨的带着东洋禅意的。

四面响起颂圣的唱诗。

最后一次贝壳降下电梯,黑笼子带着露易丝缓缓升空,那时的BGM,混合着初次登场的悲鸣声,简直是圣光接引它的信徒永生……黑色的金属贝壳,最终伴着庄严的退朝音乐,如幽灵一般消失在雾中。

雾才是七肢怪的本体啊!

所以露易丝走进雾里其实是走进了某样东西的体内……至于席娜·伊斯顿的流行歌,我找了好久啊,还翻墙,还听采访视频,眼睛要瞎了耳朵也要聋了,然而只在她的《 Modern Girl》里听到伦敦,在《Weekend in Paris》听到巴黎,还要横跨大西洋之类的,难道不是所有地名都出现在同一首歌里的?

我可能是弱智吧……3、语言与世界观与方法论What is your purpose on Earth? 为什么一次来12个?

你们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各种哲学终极问题,在语言学家的手里,被拆分成4条要素:A.什么叫问。

B.什么叫你们。

C.什么叫目的。

D.确保正确解读答案。

这就是所谓像数学家一样运用语言学技巧。

电影核心: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这一生将会如何度过。

最开始伊恩不了解这句话,虽然是他说出来的理论,但他只把命运理解为阵营,担心露易丝投敌:“你在梦中还使用它们的语言吗?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那只测量空气的鸟一直在叫,越来越像汽车的警报声,回头一看,大怪兽就在房间里。

——一个关于谈论梦境的梦。

语言影响思维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麻将教学:“用游戏沟通,一切最终都将落实到胜负上。

正如我给你一把锤子,”上校明白了:“那么,锤头指向的一切都将是钉子。

”露易丝初次摸到学习七肢怪语言的法门,切入点是自己的名字。

从human到Louise,是个人意志的显现,是个人与集体的脱离。

玻璃幕前露出真我、被开启智慧的一对男女,视觉效果实在很像亚当和夏娃。

对应经书里的“穿上衣服”,这次脱下衣服则是仪式。

个体身上的非线性人生,指向的是露易丝夫妇。

宏观社会的非线性世界观,则是七肢怪传授给全世界的礼物,或者说武器。

它必然促进科技发展,唯一的要求,是全人类共享。

士兵叛乱的时候,FBI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领袖的世界。

”露易丝也曾说:“我们的语言像文化一样混乱。

”所以贝壳要同时降临12个,如此才能让各地人群学会协力,如此未来人类才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有全人类使用同种语言,齐心协力,无碍沟通,方可修成通天塔。

但其实自从个人意志从集体中脱离出来后,这事儿就没得干了。

外星人或许能促成暂时的团结,却无法解决人类个体的孤立。

是线性时间的理解方式,让人和人彼此孤立的吗?

如果人类此后变成非线性生物,可获知一生的答案,百年一眼望穿,是否会更珍惜与他人的联结?

电影给出的答案,非常冷酷:我们根本不知道七肢怪他们自己有没有生活在一个高度融合的社会。

他们促成人类合作,也只不过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套方案而已。

4、露易丝、伊恩和汉娜当露易丝第一次得到外星人的名字,关于女儿的记忆就降临了。

然后她逐渐可以影响未来,逐渐可以选择要看到哪一段的未来。

然而女儿终将在25岁死去,即使能拯救全人类,不能拯救女儿。

非线性的人生,就像你拿在手里的,一本已经写完的书。

故事的开头,过程和结尾同时呈现在面前,你只能选择翻开或者丢开它。

只有明白露易丝失去汉娜的痛苦,这阴影是如何在她头上日日高悬,伊恩又是如何弃她们而去,才能明白露易丝那句“你是不可阻挡的”,究竟有怎样的分量。

和露易丝相关的掉书袋很多:上课讲葡萄牙语和加利西亚语系的不同,向伯克利的丹佛斯询问梵文“战争”的发音释义(争论?

是想要更多牛),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讲述语言改变大脑,还有非零和博弈,等等。

露易丝与军官第一次接触,两人都有所保留,两个半边脸藏在阴影中的人。

不过虽然紧张,对专业的自信很快压倒了这种紧张。

包括之后与外星人的会面也是如此:第一次还要左手握住颤抖的右手,第二次尽管依然颤抖,但已经坚定地握拳了。

抵达基地时遇见的那个被抬走的人是谁?

军医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经历”,上校说“你比你前任表现得好”,所以被抬走的可能是前任语言学家沃克博士。

只此一处对比,已经可见露易丝外表之下过人的坚韧。

何况,她还是那个在警报状态下唯一坚持去教室上课的人。

露易丝有多孤梗,伊恩的小动作就有多清新。

他说脏话,抱头,摔倒,开玩笑,为别人披衣裳。

在还没喜欢上对方的时候,就说“我一直在想着你的事”。

同行嘲他:“你个不要脸的碧池。

”男女之间,第一次把对方放在心里,总是从无伤大雅的笑话和谎言开始。

你对军医玩世不恭,她对上校歪理力争。

之后就是柔软深沉,在晨光熹微刮着风的原野,两人第一次谈心:“就算懂得了所有的沟通方式,也还是孑然一身”。

然而彼此初步达成共识之后,很快展现出了差异:在噩梦里,男人担心女人脆弱。

然而真相是露易丝比伊恩坚韧得多。

露易丝问:“如果你能看到一辈子的结果,你会选择改变它吗?

”伊恩回答:“可能改遗憾的部分。

”——于是面对必然到来的厄运,逃开的是伊恩。

电影从头到尾,从光线色彩到节奏,无处不渗出风湿般的寂寥感。

情绪可以平静如水,智慧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孤独是永恒的。

在母女二人相处的片段中,除了偶尔有伊恩出现,再也没有他人的痕迹。

看着母女相依为命,欢乐常伴隐痛,你便知道寂寥感为何不可解脱:因为孤独不是囚牢,是本质与常态。

他人的地狱,无论涉足与不涉足,无论彼此给于的是善因还是恶果,地狱总在那里,因为自己的灵魂还活着。

所以命运才是命运。

所以孤独成为孤独。

露易丝有机会过上另一种人生,但她无法拒绝汉娜,她的诗,她的游泳,她的画,她的动物手工。

当知道汉娜最后会夭折时,实际上汉娜还没有出生,但死亡已经发生了,对于露易丝的心来说,那道伤口已经划开。

当汉娜终于真实地死亡,偷来的这25年相处也全部沽清,另一只鞋子终于掉下来,露易丝的哭泣是彻底一丝指望也没有了。

然而无法拒绝啊,哪怕眼看着屠刀已经高高举起,哪怕明知她就是命运放在捕鼠夹子上的诱饵,陷阱里的糖。

就算关于她的所有经历都已经下载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了,也还是要跳进陷阱亲身再经历一遍,要切肤地被剖开才满足。

所以当露易丝选择回应伊恩的拥抱,就是面对命运,引颈就戮。

所以在拥抱未冷之前,已经开始唏嘘:“我已经快要忘了被你拥抱的感受。

”今后的快乐再也不是100%的快乐,但痛是200%的痛。

阿博特和科斯特洛也有自己的性格。

通常科斯特洛在前,负责主要的交流,阿博特半步在后,比较羞怯。

关键时刻,科斯特洛甩下一团字走了,阿博特还在拼命不停喷字,终于为了救男女主角而濒死。

平时不怎么说话的阿博特,当然也能预见自己的地球之行。

所以它也是明知结果如此,但没有逃。

在刷豆瓣的活人们,就算没有非线性的时空感,只要足够聪明,也当明白自己今后大致的走向,一切将如何开始和结束。

人生如此,难免悲凉。

 2 ) 《降临》——结构主义名义下的加缪

那些传统的善恶之争的故事总是遵循这样的模式:世界很美好,邪恶入侵,英雄们奋战,最终击败邪恶,于是世界又重新变得美好了,如那些评论家所说,本质上这是一种保守的叙事,因为它总是倾向于让世界维持原状 ———特德•姜

多年后,学术界和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或许会因没有给予《降临》以《爱乐之城》、《月光男孩》同等程度(甚至更高)的关注而后悔,因为它本身甚至追溯到特德姜的原著是如此地精明,甚至狡猾,他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寄生关系,将加缪式存在主义所指包裹在影片中反复被提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曾经作为存在主义的对立面。

(一) 电影是什么?

——以《降临》本身为例的电影媒介的语言学现象考无论是特德姜的原著(小说—英语或其他被翻译的语言)还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电影—电影语言)均是一种语言呈现的过程,文字文本过于典型,那么本章将着重讨论电影文本这个非主流的语言现象。

根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得出的这一公式:语言=语言符号+言语,如果将电影作为语言现象的话那么作为电影:“语言符号”是空缺的。

但是克里斯蒂安·麦茨依然认定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电影虽然不具备固定的语言符号,电影是由单个镜头所组成,而这个镜头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句子或者多个句子。

因此,它不建构在语法中,而是建构在它们的互相作用中。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降临》的开篇附近的一个镜头:

路易斯班克斯绝望地走在医院的走廊通道,几个小时之前,她的孩子刚刚去世这是一个缓慢移动的长镜头(虽然根本没有那么“长”),主要的元素是一个女人,还有她所处的空间———走廊,但是它的含义就是一个女人,一个走廊这两个符号吗?

不用常识,直接从上文的语言暗示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因为前面我写到了“她所处的空间”那么就是指“这个女人处在走廊之中”“处”的方式不难看出,就是“行走”,所以就是“这个女人在走廊中行走”再根据前面所设定的语境中,这个女人叫路易斯班克斯,她的孩子刚刚去世,所以,镜头的运动以及构图从此带有一种“情愫”(这个名词似乎是德勒兹所发明,德勒兹对于电影符号学理论不太认同,但是笔者在这里暂且借用一下),所以,这个句子继续完善,就是“路易斯班克斯绝望地走在医院的走廊通道,几个小时之前,她的孩子刚刚去世”是否感受到了一种属于某古典叙事小说开头的感觉?

甚至可以无限延伸,扩充“绝望”这个简单的表达情感的语句,这样会流为小学生的扩句练习,也许会带有某些维多利亚时期流行小说的酸臭,所以不再继续。

麦茨进一步论证“电影是什么?

”这一论题,并提出“电影”与“影片”的区别:影片是电影的目的,电影是影片的媒介,观众通过观看电影,通向“影片”具体所指的信息,甚至将“影片”作为表象,深入其内涵,后者,几乎是所有影评人的任务。

而电影—影片的过渡,则是一次编码的过程,二者对应语言学上的“言语”和“语言”,“能指”与“所指”。

正如苏联学者指出:“蒙太奇”作为编排影片内在逻辑而存在,与其他电影语言的内在元素共同作用。

就像刚才的那个例子:前面一系列关于她和她女儿的蒙太奇为此提供了“语境”。

再来看更前面的两例:

想要表情包的童鞋拿走不谢上面的I Love You和I Hate You的说话者在拍摄时本由两名演员担任,却通过蒙太奇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并置,从而暗示着这两个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路易莎的女儿Hannah)的不同时期。

再来看两个镜头的内在,这两句Love和Hate之所以很能令人信服,更在于它的布光与语气,同样是近景特写镜头:前面的处于柔和平衡的环境中,后面的相对冷峻,前面的速率较为缓慢,而后面的,则快而愤怒。

这些完全都属于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广义上:只要是能够传达故事信息的,均可被称作电影语言。

(二) 翻拍与翻译——《降临》、《你一生的故事》的语言风格

原著《你一生的故事》中有一些句子值得注意,暂且以中文版为例“我还记得未来的那一天,那是你十六岁那年的夏季。

”“以后,你上高二的时候,我们俩会有一场谈话。

那些话我还记得,那是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在炒鸡蛋......你会边说边笑,给我讲你前一天晚上参加的派对”这些句子从语法上来看并没有语病,但能够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观感——异乎于线性观念的不安。

但是,汉语的语词本身没有英语中的时态系统,注意第一个句子中的“那是你十六岁那年的夏季”中“那是”从英语的角度上讲可以是“It is”也可以是“It was”,同理:“It Will be”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原著中“Was”完全可以确定了它处于过去式。

实际上,它是在以过去式,书写将来时。

第二句:它令人恐惧的原因来源于本来属于一种偶发的日常流内容,却被以一种将来时的语法去呈现。

它会产生一种封闭的宿命意味。

关于这些,后面会进行更深地探讨。

即使古典叙事类型的故事被称作是“封闭的叙事”,在于它在结尾作为事件的彻底结束且主人公不再有“被观众审视”的价值。

比如说《楚门的世界》那个著名的结尾:当楚门在“世界”的尽头说到“如果再也见不到你们,祝你早、午、晚安”之后,在他离开了摄影棚的那扇门之后,在一个观众说到“接下来看些什么呢?

”之后,这些人之后的经历,没有在影片中显现,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开放的关系。

楚门之后会怎样?

那些观众是不是找到其他节目了?

这些都是开放的。

封闭的只不过是那个已经解决了的主要事件更为极端地在某些商业系列片中,比如《007》,还有今年的《银河护卫队2》中,在影片结束后常常会出现一行字:XXX Will return in......

这些均暗示了它们的“开放”实质。

但无论是《降临》,还是原著《你一生的故事》均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纯粹封闭”,在它的过去—将来倒错的语境之下,在解决了主要事件之后,主人公未来的命运同样被封闭掉,正如观众所见,甚至有些过于悲惨。

而在这种语境之中,才能塑造“荒诞英雄”的形象(后面将会提到这个名词)就像它由英文版翻译为中文一般:由《你一生的故事》翻拍成《降临》也要面临“语言”上的问题。

虽然均为英语的语言模式,但是文字语言—电影语言甚至比起英语—汉语上的断裂更为严重。

《降临》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画外音的结构,但它始终采用的时态为过去式,不存在原著中的时态倒错,所有涉及时态倒错的都完全让位给电影语言,丹尼斯维伦纽瓦采用了一种预叙(Flashforward)结构,并不是古典的,以音桥相连的预叙,而是类似于传统倒叙的预叙,灯光风格或者镜内元素的多寡暗示了时间线的变动。

除却语法,《降临》对于原著的变动还在于叙事模式,《你一生的故事》比起叙事职能,更多地处于一种理论化思辩与论证的呈现,并以前面已经论证过的令人不安的日常流与时态倒错作为中断,然而《降临》作为一种叙事电影的话语,隶属好莱坞所提出的“科幻”类型片框架之下当然不能如此呈现,它在“建构”人物、动机及冲突之后需要一种危机(人物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人物在危机中做出选择,所以,一个原著中没有的人物——商将军被创造出来,并在可辨认地暗示时间线的灯光设计与“战争不造就英雄,只会造就孤儿寡母”为爆发。

之于政治学上的含义暂且不去讨论,而在第四章,我们将会讨论它对于加缪式存在主义的强化作用。

(三)从罗兰巴特到加缪——双层表意系统与荒诞英雄西西弗既然电影被引入语言的范畴内,那么,它自然符合罗兰巴特在《符号学要素》中所给出的双层表意系统,影片由能指,由外延走向内涵。

在各种电影语言的作用下,粗糙地概括来说《降临》展现了一个女语言学家破译外星人“七肢桶”语言并得知自己未来和外星人意图并阻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的故事,但这只是第一层外延的所指。

而位于故事的内涵,也就是第二层含义的所指: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语言学的内容,即萨丕尔—伍尔夫假说。

并且,通过它的语言学内涵,还有它的语法和电影语言,这些都在提醒观众主要到电影的语言学现象。

萨丕尔—伍尔夫假说是对于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联的论证:因为人类所有语言均为线性,所以,人们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也同样是线性。

七肢桶的降临解构了人类对文字线性的经验线性作为人类经验中的通识,而七肢桶的降临正是将人们从这种经验中解放出来。

存在主义内核正是与此有着 “寄生“关系。

对经验层面上的“解放”同样也可被读解为“荒诞体验”。

实际上,《降临》这部电影与加缪《鼠疫》有很多颇为有趣的对应之处。

加缪在《鼠疫》中描绘了一个处于瘟疫之中的小镇阿赫兰,如前面对丹尼尔笛福名言的引用:“鼠疫”被视作某种象征。

开头在引入阿赫兰以及鼠疫之前,如一部纪实文学一般描绘了阿赫兰的状况————它甚至是亘古未变的。

“应当承认,这座城市本身很丑陋。

看上去很平静.......怎能让人想象出一座,比如,既没有鸽子,也没有树木,也没有花园的城市?

”“在我们小城里,也许是气候的作用,那一切都是同时进行的,神气都一样,即狂热,又心不在焉。

也就是说,人们在城里感到厌倦,但又努力让自己养成习惯,我们的同胞工作十分辛苦,永远是为了发财。

”从这些语句中不难看出他们生活在“本质主义”的假象中,也即萨特所谓“自欺”(Bad Faith)即将到来的鼠疫,令他们本身意识到自身生存状况的荒诞。

再来看《降临》从第4分钟到第6分钟的这几个镜头,它们是有关路易斯得知外星人“降临”之前的活动。

做“机械运动”的班克斯

在警报“入侵”教室之前,她始终在“表演”她的社会身份 在这几个镜头中,路易斯的运动类似一种机械:走上台阶,走到教室,开始讲课,“Where is every one”她对空间的失衡产生了呼应。

但此时依旧是一种古典的理性,本质主义在起作用,很明显地看到她是在继续讲课,所以依旧沿袭着机械化的运动。

没有对于存在意义的自我思索。

她是被“社会身份”异化成的物。

她就是教授,不可能是其他。

或者说:在警报“入侵”教室之前,她始终在“表演”她的社会身份。

《鼠疫》中,当阿赫兰的居民屡次发现死掉的老鼠时,对于“鼠疫”这个词汇却讳莫如深。

而无论鼠疫还是七肢桶的到来都代表了经验主义的解体,“强迫”的自身性反思。

它们属于一种“荒诞体验”,自身与外界间离的荒诞体验。

荒诞体验意味着线性观念的解体,并与“物化”本质主义分离,她被赋予新的属性,新的本质,不再是教授语言,而是“学习语言”和“破译语言”这些不过是来自外界,在“逃逸”的语境下,造就,定义路易斯存在的还是路易斯自己。

否则仍然是停留在物化的机械运动层面。

路易斯班克斯:荒诞英雄Amy Adams饰演的路易斯·班克斯有着同加缪笔下的默尔索,里厄等同的“荒诞英雄”特质。

“荒诞英雄”的前提条件是“荒诞人”。

荒诞人就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但也不否认永恒”者(《西西弗神话》)在如此多的对于语言学的铺陈与寄生下,《降临》实际上论证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当自由意志几近于不可能的状况下,是否还可以选择自由意志?

路易斯班克斯的选择无疑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她认识到了“荒诞”,承认她所看到的一切,选择了继续命运给定的生活,以作为对于命运的回应和蔑视。

正如罗曼罗兰对于英雄主义的定义,她热爱着自己的反抗,她创造了自身的意义,连同那些“美好”的瞬间。

这就是“决定论”下对于“自由意志”的定义,特定情境造就了人,人可以选择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对待特定情境,去反抗荒诞,以“自为”回应存在。

《鼠疫》结尾:“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

”《降临》看似回归了好莱坞传统的家庭价值,一切似乎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并没有。

正如《鼠疫》的结尾并不是“好”结局。

我反抗,所以我存在。

加缪(四)为什么是加缪?

我们已经论证了《降临》如何作为寄生在语言学里的存在主义,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必须强调它作为加缪式的而不是萨特式的?

尽管在论证过程中借用了很多萨特的理论?

这么说就不能不再提前文说到的特德姜原著中没有的商将军。

既然已经论证了他在故事结构中的地位,那么本章将论证他的象征:不去具体地指涉某个“特定”国家,总体来讲,近现代国家机器都具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特征(商则是它的代言者,人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就是利用暴力在内的所有尽可能的手段去维护自身利益。

也就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反抗”。

商将军萨特对于这种形而下的“反抗”采取支持,甚至介入其中,战争阻碍了人们绝对的自由意志,阻碍人们去“自我选择”,所以,为了去“解放”全人类,萨特支持战争的存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并与法共,苏联的关系保持一种暧昧的状态,他不是社会主义者,却是“共产主义的同路人”。

但是加缪关注点不是社会而是个人,他的反抗是自身化的,形而上的“反抗”,正如上一章所说,是“决定论下的自由意志”。

这两者之间的方法论差异正是分辨两种存在主义的唯一方式,至于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两种存在主义,它一开始似乎已经否定“神”的先验存在而将其让位给语词,所以前者已经被证明了不存在,而后者对技术与人的同一或悖反没有回应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特德姜已经显现出潜在的加缪主义内涵,而丹尼斯维伦纽瓦通过构造戏剧冲突对于萨特式存在主义进行回应,强化了它的“加缪性”。

换句话说:七肢桶即是加缪。

参考文献: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9月第1版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第1版 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特德·姜:《降临》,李克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特德·姜:《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Orb Books ,2003年7月第1版阿尔贝·加缪:《鼠疫》,刘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沈志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知乎百度百科

 3 ) 你该如何度过,你余生的每一天

其实预知未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这个话题。

我一直在想,假如我是Louise,假如我知道了我之后人生的轨迹,我应该怎么去生活呢?

假如说连我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还会依旧这么做吗,还会依旧这么说吗?

假如我知道我女儿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死于绝症,我还会有勇气去生下她吗?

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来自生活的种种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在前方等着你,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你永远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又会在什么时候离开。

我不是一个热爱挑战的人,但我珍惜生活给我的一切,好的不好的,because to be alive is to be engaged, take chances and live in the present. 倘若我真是知道了我未来的一切,我会绝望得疯掉吧。

所以我才佩服Louise的勇气,能够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给她的所有的东西,即便她知道有的故事注定是个悲伤的结局。

因为这都是你的轨迹,无论你接受还是逃避,它都在那里,与其生活在绝望里,不如张开双臂去拥抱所有的,哪怕这会让我们心碎,但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记得之前和一个同事讨论过人和命运的关系。

倘若说人生种种,全是上天注定,你所做的一切,说的话,遇见什么人,都是predictable,你会不会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我一直很抵触这样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的意志无限大,什么都可以被改变。

但后来想想,这也是最基本的因果循环啊,古人常说,善恶有报,人在做,天在看。

如果说连你的抗争和努力都是注定的,你会不会突然觉得人类的渺小。

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东西,宇宙以它特有的order维持着,我们或许只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这真是个让人矛盾的话题。

我一直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在这个宇宙。

之前看过一本说,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可能是一个崇高道德的目标,也可能只是一个日常琐碎的目标。

倘若完不成这个目标,便会无休止地循环,知道完成为止。

人真的是一个奇妙的生物啊,有的时候会突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又会突然很恐慌,害怕时间从自己身边一点一点溜走。

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长大的样子,长大了却又想变回小时候。

倘若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控制时间,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或许我可以回到过去,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会尽力去弥补我的遗憾,我会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但又想,这真的是我愿意的人生吗?

人生本来就该体验酸甜苦辣,遗憾和悔恨,也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啊,这真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当你能够读懂自己的过去未来之后继续生活,就像看电影知道了情节,读小说知道了结局,你还会依旧充满热忱和好奇心地过完余生的每一天吗?

我不知道。

我可能会和Louise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抱歉,我只是一个凡人。

所以Louise的"weapon",是馈赠还是不幸?

十一月的硅谷有一些寒冷,从电影院走出来,路上皆是行色匆匆的人。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无论是程序员,投资者,创业家,还是工人,卡车司机,甚至路边的乞丐。

我裹紧了身上的外套,拂去了车上的寒霜。

其实有没有知道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作为渺小的人类,我们最大的快乐,不就是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吗?

题外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全片唯一没听懂的,竟然是Louise用中文打的一通电话,汗颜……另外,对于最近很火的预言家,baba那个,难道她也是被外星人附体了?

Jessie2016.11.13 Sunnyvale记于十七年一遇的Super Moon

 4 ) 别再科普语言学了,这部电影讲的是自由意志

从刚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了,你还看不看这部电影?

你的父亲很快便会向我提出那个问题,这将是我们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专注地倾听,记下每一个细节。

夜深人静,你父亲和我在外消磨了一个晚上,用餐、看演出,我们刚刚回来。

我们俩来到院子里,天上是一轮圆月。

我对你爸爸说我想跳舞,他答应了。

我们跳的是一支慢舞,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妻在溶溶月光下舞动身躯,就像两个孩子。

夜色中有一丝凉意,可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冷。

然后,你父亲说:“你想要个孩子吗?

”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降临》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这部小说于1999年获得了雨果奖提名,并在2000年获得了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奖。

原著小说是少有的科学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同时文笔又十分优美的科幻小说。

时隔17年,当它被搬上大银幕,一众科幻迷固然兴奋莫名,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些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之后很可能会问出的一个问题:说好的外星人降临地球呢?

你就给我看这个?

然而,要理解这样一个故事,就绕不开原著的核心思想。

特德.姜是从物理学中的变分原理催出这个故事的。

所谓变分原理,一个最简单的实例是:在确定的起点和终点下,一束光实际选择的路线永远是耗时最短的一条。

就好像有谁向光下了一道圣旨:令尔等以最短时间完成尔等使命。

这便是著名的费尔马定律。

当你习惯于从因果关系来考虑光的传播时,这个定律便显得那样古怪:仿佛光在出发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目的地,并且在起点和终点之间选择了一条耗时最短的路径。

将这样的矛盾放置于整个人生长河,便催生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故事:外星人“七肢桶”降临地球,带来了一门全新的语言。

这门语言不分前后,没有方向,顺序在其中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时间和因果并不循序而来。

简而言之,这是一门非线性语言。

而语言学家,女主角艾米.亚当斯学会了这门语言。

在学会这门语言之前,她的意识:好像香烟上的火头,缓慢地、连续地向前爬行。

但学会这门语言之后,语言改变了她的思维模式,所以对她而言:现在,香烟两头都是记忆的烟灰,没有燃烧的那一头也是一样。

而有时她也会被外星人的语言完全支配,在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

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还有,你的一生。

毋庸置疑,这个故事中涉及大量语言学的概念,因此才有了排名第一的那篇伪科普影评(加个伪是因为一篇科普写得让人看不懂真不知道作者是什么心态)。

然而,这并不是原著小说也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语言学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并非目的,原著小说和电影真正的核心主题实际上是这样一句话:当你已经提前知晓了人生,以及它的走向,你是否还能无所畏惧,并且会珍惜每一分钟?

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探讨【自由意志】的故事。

原著中用了这样一个寓言来阐述这个问题:假设一个人站在岁月之书前,这本书按照时间先后记载了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事件。

这个人手持放大镜,翻到记载她生平事迹的地方。

她发现有一段写着她翻阅岁月之书。

她跳到下一段,这段文字详细叙述了她这一天余下的时间会做什么。

根据书里记录,她会在一匹叫做五月魔鬼的赛马上下一百美元的赌注,然后赢回20倍。

她也想过,就按书上做,可是这个人,是个反叛型,偏要下定决心,什么都不赌。

悖论于是产生,一方面,按照定义,岁月之书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不管这部书里说她会做什么,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做出其他的举动。

而这两个矛盾不可能统一起来。

于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它。

意志是个人意识的本质部分。

但真的是这样吗?

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就像费尔马定律那样,当你知道了起点和终点,你仍然选择了定律中那条最短的路径,也就是那条必经之路。

而这便是艾米.亚当斯所扮演的语言学家所做的。

她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会给商将军打电话,看到了会和鹰眼相爱,会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HANNAH,一个致敬外星人语言的“回文”,她还会离婚,会记得女儿问什么是非零和游戏的样子,她会失去女儿,在认尸的那一刻痛哭。

她看到了人生这场旅行的目的地,然而她还是选择了拥抱每一个瞬间。

动人吗?

当你抛弃因果论的角度来观看这个世界,像外星人那样,觉得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并且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

那么,在人生长河里,重要的是过程而不再是结果,因为结果无可避免;重要的是经历而不是结局,因为结局早已注定。

就像你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爱情电影,你知道男女主角总会吻到一起,可你还是想看他们如何相遇。

就像,看过原著的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你还是会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你会在开场前对身旁的同事微笑,你知道她看完电影会一脸懵逼,但你还是要感谢那一刻,有这样一位朋友,能陪你看这样一部题材小众而又节奏缓慢的电影。

就像小说中那样: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

这些问题充斥着我的脑海,这时你的父亲问我:“你想要个孩子吗?

”我微笑着,说:“是的。

”我把他的双臂从我身上拉开,我们手拉着手,走进房间,做爱,做你。

THE ENDBearkiii2017.1.21@宜昌

 5 ) 用东方哲学拯救世界

2016马上结束,今年看的电影不多,但大片都看了,什么内战,超人vs蝙蝠侠,自杀小队,x men,疯狂动物城,奇异博士,Bourne,死伺。

,除了疯狂动物城,其他基本上都是烂片。

国内的也看了点,火锅英雄,大鱼海棠,盗墓笔记,也没啥亮点。

大鱼海棠画面漂亮,故事空洞,盗墓笔记在美国来说就最多算是一个B Movie,就是那些低成本制作,画面粗糙的科幻垃圾片。

也许是我看的太少了,但降临的确给这2016的电影废墟注入了一股清新。

也并不是说降临有多好,但至少让我觉得值得为它写一篇影评。

降临是根据美籍华人科幻作家姜峰楠的小说Story of Your Life改编的。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对姜也不甚了解,但我觉得至少可以大胆假设他和白人科幻作家的角度不一样。

这一点在电影故事中也得到了证实。

一般关于外星人的故事,外星人都是以侵略者的身份出现,比如独立日,世界之战,火星人玩转地球。

但降临里面的外星人,我们一直不知道他们来地球的目的,虽然最后他们说需要人类在3000年后拯救他们,但故事更像是他们拯救了人类,他们把四分五裂的人类国家团结一起之后就离开了。

那姜笔下的外星人究竟意义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这个电影其实要表达的是东西方在时间和历史上的哲学之间的冲突。

整个电影的主线都是围绕着中美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美国军方想方设法的和外星人获得交流,希望遏制战争的爆发;另一方面中国不顾联合国反对,单方面取消外交手段,打算和外星人开战,而且断绝和其他国家交流,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讽刺的是,美国2003年自己就是不顾联合国的反对单方面攻打伊拉克,现在把自己刻画成一个和平使者难免缺少说服力,不过毕竟这电影是给美国人看的,美国人总喜欢相信自己政府给世界带来“和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这里就不说了)。

最后危机得以解除也是因为女主成功说服中国军队领导放弃武力手段,重新恢复交流,甚至还摒弃了国与国之间情报保密的国际常规,把自己的信息和盘托出。

整个过程,外星人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

不可否认,这个主线,相当的幼稚天真,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优势竞争,利益矛盾冲突怎么可能通过某个人的三言两语化解?

但也许这份天真就是作者希望表达的,希望人与人之间多点交流,少点保留。

但故事里中国和美国国家层面上的冲突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东西方哲学上的冲突,体现在人类和外星人的语言文化上。

不知道观众有没有发现,其实外星人的语言其实象征的是中文,汉字。

首先虽然这文字是一个圈,但这些文字很像中国书法,像是用墨水写出来的(长得像章鱼的外星人喷墨水写字好象也没什么问题,哈哈)。

其次,故事里面提到,这些文字和外星人的语言发音并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书写文字是一套独立的系统。

纵观世界上的语言,西方的语言都是音节,日语韩语,梵文阿拉伯语也是。

和发音独立的语言有中文,古埃及语,马亚语,古希腊语,还有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鉴于作者是个美籍华人,作者的灵感来源是中文并不奇怪。

外星人和人类在交流上的困难不光是语言上,而且还是对时间和历史的哲学理解上,这才是故事的中心思想。

故事的时间是混乱的,一开始我们看见了作者女儿的诞生和死亡,然后外星人的出现,观众则默认外星人出现在作者女儿的诞生和死亡之后,然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大家最后发现其实是反过来。

所以故事的最后回到了故事的一开始,中间女主脑海里出现和女儿相处的情景并不是回忆,而是对未来的预见。

女主之所以能遇见未来是因为女主学习了外星人的语言,男主在故事里提到,如果人把自己沉浸(immerse)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就会慢慢从这个语言的文化角度看世界。

当女主问外星人怎么知道3000年后的事情的时候,外星人也说了,“如果你掌握了工具,就能做到了”。

而这个工具就是他们的语言。

而他们其实并不是看到自己的未来,而是看到了时间的全部。

电影里面提到,外星人对时间的理解和人类不一样,人类对时间的理解是直线形的,而他们的更像是个循环(所以他们的文字是圈圈)。

所以我们可以说女主看到是未来,也是过去,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她在未来和中国将军的相遇影响了过去,拯救了人类,而又导致了未来和将军的相遇。

所以时间是一个轮回,而电影的时间顺序也是 (主角后来帮女儿取名Hannah也是因为名字倒过来写也一样是Hannah,部分首尾)。

作者把外星人语言对时间的理解等同于看见时间的全部,并且可以准确预见未来事件的发生和改变过去的确有点牵强。

但这个电影不是星际穿越那种硬科幻,不是通过量子物理那些理论来阐述时间空间。

我想作者其实像表达的是类似于东方佛教的轮回,空间和时间都是循环的。

你的现在影响将来,也影响下一次轮回。

世界究竟是平行宇宙还是对过去的改变会影响现在,电影里没有讨论,但至少女主没有破坏这个循环。

也就是说每一次循环,女主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如果她选择不用卫星电话给中国将军打那通电话,可能世界就会陷入战争。

所以外星人也一样要来地球和人类交涉,如果他们不“行善”也会导致他们的灭亡。

佛教的轮回也不代表不变,如果你这辈子作孽太深,你下一个轮回就不在人间道,可能是在饿鬼道或者畜牲道。

这种循环的时间概念和西方现代的直线性时间很不一样。

研究中国史的著名印度学者Prasenjit Duara早在95年的著作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丛国家/民族中拯救历史)中就讨论过历史(时间),国家和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

他第一章就详细分析了现代化给非西方,尤其中国和印度,对时间上的认识带来的冲击。

西方现代化对时间的直线性理解源于启蒙运动,当时哲学家如黑格尔认为历史是前进的,而这个直线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现代化国家。

人类社会有了自我觉醒才算有了历史(历史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研究国家而创立的),才算是”国民”。

自我觉醒的意思是懂得反省自己的存在,会去追求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被别人统治,崇拜鬼神。

所以非西方社会如中国印度都还没有觉醒。

这个对时间历史的理解很快传遍世界,各个地方开始仿效欧洲,改变自己文化对时间的认知。

Duara认为现代国家和所谓的国民意识其实是改变时间认知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工具。

他提到”The linear represent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time, time as a succession of infinite ‘nows,’ generates a fundamental discordance in the experience of time…..Indeed, I would argue that traditional, cyclical conceptions of history which mark or emphasize return are not only alternative ways of constructing continuity, but also produce less anxiety than linear histories which exposes the uncertainty of a voyage into the future without return.” 大致意思就是直线性的时间会给人带来一种焦虑,因为如果时间是直线发展的,你的以后是未知的,不可逆的;而且你的存在在历史长河里也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

相反循环的时间给人带来一种稳定感,你所做的是有意义的,因为你会轮回。

种善因得善果,因果总会得到报应。

然而直线性的历史观慢慢统治了世界,在这种焦虑中唯一的稳定性是所谓的国家和民族。

掌权者和意识形态的定义者(比如知识分子,思想家,党派领导人)希望你觉得所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向你灌输国家民族的意识。

你读书和工作最终是为了国家强大,民族崛起。

所以现在的世界格局会变成以国家为单位,以科学(而不是宗教)为主导,这两者都是直线时间哲学产生的。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认为有了自我觉醒才会产生国民意识,才会产生科学,不再迷信,才会达到了现代化,达到历史的末端(end of history)。

但明显姜和Duara一样,对现代的国家和科学是否定的。

电影里面的国家都只顾自己的战略利益,更倾向于战争,盲目相信科学。

科学和人文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女主和男主的矛盾,一开始男主是以一个反面的角色出现的。

女主的书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源是语言,男主则认为是科学。

言下之意,男主的观念和黑格尔是一样的,就是没有科学的人类不算社会,还活在黑暗。

所以科学本来就是带有种族色彩的。

当女主”回忆”其女儿请教她一个词,是一个听起来很”科学”的词时,女主很不屑的回了一句,”科学的东西问你爹去”。

电影里面女主做了很多”反科学”的事情,比如见外星人的时候决定脱掉保护衣服,和外星人近距离接触交流,违反规定,单独和外星人交涉,这些在一般电影里面被描述成不理智的行为,最终证明是拯救世界的关键。

同时现代化和科学本来就带有很浓的男权色彩,所以女主的正确也同时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间接的批判。

女主的理论人类的社会根源是语言其实也早就有学者讨论过。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昆明出生的美国学者Benedict Anderson在91年发表的Imagined Communities。

他认为国家都是幻想出来的社团,而构建这种幻想的是资本主义印刷媒体(printing press)。

因为我们从新闻,娱乐,教育中长期被灌输国家的意识,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会以国家的模式来思考问题。

现代人必须有国籍,必须代表某个国家。

电影也多次点到语言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比如女主被派去翻译中国方面的情报;最后女主希望全世界都能学习外星人的语言来构建一个世界的团体。

也就是说外星(中国)的语言是改变人类以直线性时间主导,以国家为单位四分五裂的现状的希望。

Duara和Anderson对国家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分歧的,这里就不做讨论了,但两者都认同国家和现代化的密切关系,而且都认为这些概念是西方侵略的工具。

所以电影可以说是对现代社会几个层面的同时批判。

由于直线性的历史观及其产物,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某些没有国家意识的种族最终会被淘汰,消失在真正的人类(欧洲)历史里,所以欧洲侵略屠杀也没什么问题。

这个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也导致了更多的国家民族建立起来,人类四分五裂,产生种族矛盾,又引发更多的侵略。

电影里人类也用类似的思维套到外星人身上,提到历史上欧洲杀光了澳洲原住民,霍金也用类似的话警告过世界,但女主证明了人类的这种思维模式是错的,电影里的外星人并没有觉得人类是落后而要把人类屠杀掉。

相反因为他们对时间圆形的理解而觉得人类和他们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的关系。

他们来地球改变人类的分裂现状,人类3000年后又帮助他们。

有种世界大同的意味。

但如果作者的意思是东方的哲学思想能改变世界,为什么不是通过中国,而是通过外星人呢?

最可能的原因是毕竟电影是给美国人看,中国世界观改变世界很难让观众接受,而且电影也始终是沿用了美国人拯救世界的老套路。

不过我也认同作者,中国不见得能改变世界。

现在的中国,如同Duara和众多的历史学家所说,从19世纪开始就在拼命模仿西方,撰写自己的国家历史,循环式的时间早就不是中国对时间的理解了。

而通过外星人来改变美国和世界还有一个政治目的。

毕竟作者代表的是美籍华人,而不是中国。

在美国,法律上都叫外来移民alien,非法移民是illegal alien,合法移民是legal alien。

但由于美国是一个白人统治的社会,alien和种族挂钩,非白人移民的后裔,尽管他们是美国公民,很多时候都被看成alien。

所以alien是个双关词,既指外星人,也只移民及其后裔。

Robert G Lee在他的华人文化表现的研究里(Orientals一书)就提到了alien这个词让人感觉危险,被入侵,所以很多关于外星人的电影都是外星人侵略地球的。

而姜作为移民后裔,也许是想通过小说改变美国人对alien的看法,alien不一定是入侵者,也可能是拯救世界(美国)。

所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声援美国社会多元化。

而最后,外星飞船也不是飞走,而是消失在空中,”融入”了这个世界。

所以电影意思就是来自东方的移民(外星人)给美国(地球)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也带来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社会多元化会导致美国白人失去社会的统治,这也体现在作者女儿的死亡上。

Richard Dyer对西方白人文化的研究(White一书)里也提到白人社会由于移民和自身生育率的下降,会产生对白人社会终结产生忧虑,这也表现在文化产物里面。

但最终女主明知道女儿要死,家族终结,也要把女儿生下来,因为她要”embrace it”,主动迎接这个未来,因为改变带来的是希望,是生存,不改变,保守对国家,时间,历史,种族的认知带来的是死亡。

直线性的时间,科学,理性这些概念在某种意义上的确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发展。

但很多时候我们潜意识里给这些概念贴上的价值观,比如中立,客观,纯洁,其实都是不正确的。

这些概念都受到历史背景,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影响,甚至是这些力量的产物。

比如19世纪世界认为白人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都会被淘汰,也不应该和其他种族混合,这些都得到了当时的所谓“科学”支持。

康有为,汪精卫革命家也对这些“科学”理论深信不疑。

我们又怎么能确定我们现在所相信的时间和科学不是受现在的时代影响呢?

现代化的模式发展产生的问题大家其实每天都在经历,工业污染环境,企业剥削压迫,人类互相歧视,社会麻木不仁;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变的互相竞争,互相攻击,互相残杀。

想想从黑格尔到现在,人类经历了什么?

帝国主义对世界侵略,欧洲在世界各地掠夺资源,种族屠杀,工业革命,欧洲污染严重,众多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计,变成被残酷剥削的工人,一战,大萧条,二战,冷战,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isis,叙利亚难民潮。

这个电影也许能让我们反省一下,直线性时间,现代化,科学,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是否能引领人类前进?

我们是否真的已经站在了黑格尔所说的历史末端?

达到了时间的重点?

PS 两个外星人的名字Abbott和Costello是美国两个相声演员,以30年代的棒球相声Who’s on first? 出名,里面主要围绕着球员名字来搞笑,有一个球员叫Who, 一个叫What,一个叫I don’t know。

大家可以想像着语言错觉制造的笑话。

 6 ) 七肢桶与恩纳·穆穆伊与爱手艺

A. 乌洛波洛斯(Ouroboros)在这部特德·姜原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中,外星人(七肢桶)的文字被设计成了乌洛波洛斯式的符号。

从表面看,它的视觉化呈现确实非常外星人,但追根溯源,实际上却是非常人类思维的设计。

因为这样的外星人设定(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非线性的),他们的语言,首先就不可能是二维平面的。

他们的“书面语言”(如果存在的话)必定是多维度的雕塑式的呈现……而且他们很可能也不会有口语——口语不过是因为我们呼吸的空气媒介的密度引发的声波变化的物理局限性表现罢了,或者说口语和书面语言——因为时间对它们来说并不能造成记忆障碍,这样他们就根本没有记录的需求——大概被结合成一块了,回归到某种更原始更简约的模式,比如说,电信号。

更大的可能性,打个比方说,他们的语言可能就像是某种万能源代码,所有的外部刺激都会被相应地通过源代码转换成他们的意识可执行的指令并籍此作出反应。

或者,所谓的交流,不过就是某种形式的能量交换。

所以,电影中的乌洛波洛斯式符号的外星语言,更多的还是为了表现特定寓意的需求:时间在叙事中的环形结构。

意图是对既定形象进行暗示或印象的加强。

“Ouroboros”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命名,意为“吞尾者”(Tail-devourer)。

这个“乌洛波洛斯”即“首尾相衔之蛇”的概念,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神话符号之一,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均有涉及。

这种神话符号跟大洪水神话的分布有着似曾相识之处,它的出现展示出某种神秘的文明共时性,在相隔遥远的文明中自发性地诞生。

另一方面,它的演化也因文明的迁徙而演变着,据称这种假想生物曾一度向东迁移,到了波斯高原的埃兰一带。

埃兰人称之为Tud’ieh,意即“重新组织”。

张艺谋在《长城》中的“饕餮”,被暗示为某种外星生物,而神话中的“饕餮”实际上就很可能来源于这个埃兰词汇,虽然只有“贪食”的表征形象(自己吞食自己的尾巴)被保留了下来……这也可以看出,视觉化的符号,在传递过程中会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是一种落后的交流手段。

B. 恩纳·穆穆伊的语言厄休拉·勒古恩有部非常有趣的anthology式小说集子,叫《变化的位面》(Changing Planes)。

首先这个双关标题就很有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在机场转机,坐上不同的飞机就会变换到不同的位面(平行宇宙/异世界)……差不多就是《镜花缘》式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叫《恩纳·穆穆伊的语言》。

我们可以试想一群恩纳·穆穆伊人的谈话,他们的谈话可以以其中一个人为中心,而这个人所说的话可以同时回答其他每一个人的话,而其他人亦同——就是说,一群恩纳·穆穆伊人的谈话是存在着无数个中心的。

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是一种辐射性的东西,拥有无穷无尽的释义。

恩纳·穆穆伊人的语言就像是个不断往外扩散的环形水波,而一群恩纳·穆穆伊人的谈话就像是下了一场雨后在水面留下的涟漪,那些以不同中心扩散的涟漪的波峰波谷总是在不同的地方交汇,虽然它们本质是相同的,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再加上他们每个人领悟语言的方式也肯定存在千秋,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一群恩纳·穆穆伊人间的谈话可能存在的依据之一。

恩纳·穆穆伊人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

所有地方的景致都是一模一样——无论是山丘、田野、高原,还是森林和村庄,都一样是肥沃富饶、景色优美、毫无季节变化,总之就是千篇一律。

……他们消灭了所有没有用处生物。

他们将一个极其复杂的样本简化为一个完美的样本。

而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消灭了时间所带来的复杂性……因此,他们使用的语言应该是那种看似简单却有着无限可能性的类似公式的东西,才是更让人信服的。

虽然,不得不说电影《降临》还是比较忠实地还原了特德·姜的语言设计意图的,但个人觉得这样的设计还是中规中矩了点……以某个中心水波式荡漾开来的一圈一圈的并存在着某个周期性变化的“波形”符号来立体地呈现呢,甚至以某种类更复杂的几何的函数的分形的形式呈现呢,会不会更有意思?

联想一下,罗伯特·泽米吉斯改编的卡尔·萨根的《超时空接触》……监听电波可能才是现实中第一类接触发生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的异族交流的前提。

当然,如果对方进化出了心电感应……语言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就变成了某种进化的尾椎残留。

比如,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电影中的七肢桶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他们跟人类交流的时候,可能已经自行“降维”了:他们跟人类交流的书面语言很可能是从自己的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化石遗迹。

C. 克苏鲁神话在特德·姜的小说,外星人是这样的描述:  外星人有七根长肢,从四方向中央辐辏,轴心处挂着一个圆桶,整个形体极度对称,七肢中任何一肢都可以起到腿到作用,同时任何一肢也都可以当作手臂。

在我面前这一位用四只腿走动,另外不相连的三肢分别各自一侧蜷着。

盖雷管它们叫“七肢桶”。

  之前我看过录像,可现在还是瞠目结舌。

它的七肢上没有明显的关节,解剖学家推测它们可能直接由脊柱支撑。

不管支撑结构如何,七肢桶们靠它们的七肢活动自如,惊人地轻畅流利。

七条皱巴巴的肢腿上是“躯干”,稳稳当当,像艘气垫船。

  七肢桶的身体周围排着一圈眼睛,共有七只,没有眼皮。

它走到刚才从那里进来的门口,发出一声短促的、像溅水声似的声音,接着又回到视镜里的房间中央,后面跟着另一个七肢桶。

这一系列动作中它根本没转过身。

真怪,但完全符合逻辑:它身体各个方向上都有眼睛,任何方向对它来说都是“正前方”。

桶状加触手的异族在H.P.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山脉》中也有类似设定:样本全长八英尺。

带有五条脊状物的桶形躯干长六英尺,中央最粗处直径三英尺半,两端直径一英尺。

暗灰色、柔软但非常坚韧。

翼膜展开达七英尺,与躯干颜色相同,发现时保持折叠状态, 能从脊状物之间的沟槽中伸展打开。

翼骨架呈管状或一端粗大的腺体状,浅灰色,尖端有小孔。

展开的翼膜有锯齿状的边缘。

围绕躯干中央纬线,在每条尖端呈直角 的脊状物中央有一组分叉的浅灰色柔软肢干或触手。

发现时所有肢体都紧贴在躯干上,但展开后最长可达达三英尺。

类似原始的海百合触手。

单个茎杆直径三英寸, 在延伸六英尺后分叉成五条更小的茎杆,而后继续延伸八英尺,再分裂成五条尖端渐渐收缩的细小触手或卷须——因此,最初的一条茎杆共分裂成了二十五条触手。

而在电影中,巨形章鱼般的外星人形象……看着就完全是克总的感觉。

我在想,特德·姜的本意是否存在着对克苏鲁神话的致敬?

虽然,从某些印象看,它跟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其实更像是一路的(用《太空漫游2001》的氛围去讲了一个《童年的终结》的故事)。

本片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给我一直都是类型片迷影导演的感觉,而从文艺电影处女作到类型片的戏路拓展以及高产高质等特征跟雷德利·斯科特的气质又最像……他的下部作品是雷德利·斯科特《银翼杀手》的续集。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这段时间在影院上映的两部电影,这部《降临》,还有前面的《太空旅客》(他的编剧也是《普罗米修斯》的编剧),它们的开场看上去都像是未来定于五月上映的雷德利·斯科特开启的异形系列新电影的迷影预告片。

在雷德利·斯科特被拓展的异形宇宙的《普罗米修斯》中,暗示了也许耶稣就是外星人;而在本片中,外星人来了,留下了一部经由使徒编辑成册的圣经。

而同宇宙的《异形》跟约翰·卡朋特的处女作《黑星》是朵两生花。

约翰·卡朋特是个狂热的H·P·洛夫克拉夫特迷弟,这点在《疯人之口》中有集中体现。

这种殊途同归的文化关联现象,就跟故事的七肢桶语言那般让人着迷:一切的变化,就像星星的轨迹,都是命中注定的吗?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有个副标题叫“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我喜欢的“科幻”概念,是因为它拥有某种诗意。

在我的看法,科幻小说就是后《弗兰肯斯坦》时代的诗。

虽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1818年出版的,但实际上她在1817年春天就写完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是科幻史200周年。

弗兰肯斯坦的怪人算是某种异族形象,但毕竟是人造的,而克苏鲁神话中的异族则完全是不可名状的,完全脱离人类逻辑的存在。

那种未知感带来的悸动,是某种意义上科幻小说的另一重精髓……从1917年H.P.洛夫克拉夫特开始发表作品算起,100周年整。

那在接下来这个新的一百年里,我们的“科幻”,又要去追逐什么呢?

 7 ) 电影与原著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电影会进行这样的改编?(附女儿的一生故事)

漫谈。

除了对比电影与原著,还会聊一聊 1. 片中 “零和博弈”还能测试价值观?

2. 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

3. 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义?

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乐趣呢?

还顺便展望了一下如果有续集会怎样。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一只孤独的船》中写道:“一只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感谢豆友『谁也不是』的回复:莱蒙托夫的诗原名为《帆》,后经柴静和网友们的再加工变为上面这个版本。

二度翻译,确实很美,详情请看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31242)友情提醒:因为楼主很喜欢原著,所以本文细节尽我所能抠得比较细,文字比较啰嗦,不完善地方很多,请各位包涵。

:D 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 电影和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2. 为什么电影会进行这样的改编?

1. 表达主题的区别:电影: 七肢桶降临带给人类的启示——沟通的重要性,人类要合作共生。

小说: 女主因研究七肢桶语言参透未来后的个人感触——人类的思考是遵循因果链的线性模式,从已知推测未知,我们活着希望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假如你如七肢桶般知道未来会发生的一切,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

因为表达重心的根本区别,所以影片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动。

1.1 叙述篇幅的改变《降临 Arrival》改编自特德·姜(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本片对原著改编最大的地方——《降临》的重心是七肢桶来到地球以及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互动,类似神启;而《你一生的故事》则更关注母亲讲述女儿一生的故事。

因此,电影大幅度削弱了女儿这条线。

片中女儿的故事大约闪现七八处,然而在文中却是与女主破译语言同时进行,穿插描写。

更有趣的是,电影中突然闪现的女儿画面推动了女主理解七肢桶的文字。

所以理解七肢桶的语言是根本的任务,理解它们的语言就能理解它们来地球的目的,就知道其实它们的语言是所谓的“武器”,因为按照它们语言思考就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也正是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让女主看见商将军的电话,以一己之力结束了可能的世界大战,创造了大一统的和平;而小说,更像是女主的回忆录,破译语言是正序,与女儿的故事是乱序,正因为理解了七肢桶的文字,女主对女儿和自己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体悟。

电影与小说刚好是反过来的。

PS:书中与女儿有关的情节我已附在文末。

对理解母女人物形象以及应该如何带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1.2 电影加强了女主与军方的冲突,对应的是人类与外星人的冲突,本质上是强调了“沟通”对人类的重要性1.2.1 什么是 “零和博弈”?

片中有个情节,女主和七肢桶互相学习,而鹰派代表商将军和七肢桶却在打麻将(下棋)。

女主说,“下棋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输就是我赢,背后反映了商将军的思想是对抗性的。

”而女主始终是站在七肢桶一边,她认为七肢桶是善意的。

所以在片中,她一直试图说服军方,一直在剥离军方强加给自己的束缚。

电影中有大量镜头描写主人公进入外星飞船前做的准备,又是穿防护服又是注射疫苗,回来就要清洗全身防止辐射危害。

很明显,这些步骤让女主发自内心的疲劳;甚至为了和七肢桶近距离沟通,越过笼中鸟所在的警戒线,脱掉防护服,把手放到玻璃屏幕上。

为什么女主敢相信七肢桶?

第一,片中有小铺垫:七肢桶为了让人类进入飞船,特意把室内氧气量和重力调成适宜人类的,而且它们也不关飞船门。

第二,更为本质的原因,女主本身更倾向于非零和博弈,所以她更愿意冒一些风险合作以确保双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商将军他更倾向于先保存自己实力。

如果单看电影,在七肢桶确实无恶意的情况下,女主的确更为“高尚”,因为她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

但是实际生活中,这只是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带有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你倾向于零和或者非零和不代表你品行好坏,只代表你有多愿意相信对方是善意的,但是我建议你和价值观相近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喜欢非零和的人。

不然在危机关头很大可能会被对方伤害。

(具体案例以及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个人简介中的“游戏时间”,以后我会专门长文探讨。

)万幸的是,七肢桶的确无恶意,甚至为了保护女主把她从飞船里推了出来,但是自己也受伤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喜欢非零和的人面对喜欢零和的人的痛苦)。

如果七肢桶是有恶意的,《降临》可能就成为下一个《独立日》。

以上情节都是电影新加的,小说里面只是一段对政府派来外交官的讽刺:国务院派来一个代表,任务就是教训科学家。

外交官说“它们从遥远的星际来到地球,一定肩负着某种使命。

谢天谢地,它们的目的似乎不是征服地球。

但如果他们的目的不是这个,其目的是什么?

它们是采矿的?

人类学家?

传教士?

无论其动机如何,它们都想得到什么。

这一点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我要向诸位强调一点:我们与七肢桶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对抗性的。

如果我们双方处理得当,双方都能够成为赢家。

”此时男主不屑地说了句,“他们竟然还想创造非零和博弈?

”这就揭开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1.2.2 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

电影里描述得很简单,因为七肢桶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想把自己的语言作为礼物送给人类,以求人类能在三千年后帮助自己,顺便他们在逃离时还留下了一个超光速方程,但是被分为了12个部分,这就要求人类团结一致把方程拼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果有《降临2》拍摄三千年后人类降临帮助七肢桶,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因为人类普遍掌握了七肢桶的文字,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不成问题,也就是能在帮助七肢桶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

第二,人类能用超光速方程成功抵达七肢桶所在的星球。

既然七肢桶通晓未来,所以也就知道人类必然成功的解救自己啦,所以《降临2》很大概率会是一个喜剧(讲的跟真的一样)。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我非常喜欢,也是新添的。

电影中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在飞机上。

男主带着麦,女主没带,所以不清楚男主在说什么。

后来男主通过手势告诉女主把耳机带上,用不同意女主书中“人类文明的基础是语言”开场。

这段表现很有趣,就通过女主没带麦一个动作告诉观众——语言多重要,没有语言不懂对方的意思,甚至会误解。

就比如片中商将军对七肢桶的误解,大家对“提供武器”的误解。

这才是电影的魅力,寥寥几个镜头就说清观点。

但是在小说中,原文是:“语言学家不断询问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七肢桶的回答每次都是“来看”或者“来观察”。

”人类怀着希望从七肢桶方面获得好处的目的,希望与七肢桶进行“礼物交换”。

但是直至他们离开,女主都“没有弄明白它们为什么来,它们为什么走,为什么像这样行事。

”回到1.2.1外交官的话,“无论其动机如何,它们都想得到什么。

这一点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男主不屑的姿态就告诉我们——你竟然还想从七肢桶那里得到好处?

你怎么知道他们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站在效用论的基础上看待外星生物呢?

长期以来,人类固有思维是工具论,有用所以存在。

包括整个社会分工日渐完善,什么是分工?

就像《摩登时代》那样,你专注的干一件事情,扭螺丝钉就扭螺丝钉,扭螺丝钉就扭成全球最好的。

人不是人,而是一件能发挥作用的工具。

人这样,为什么七肢桶也要这样呢?

对比电影和原文,身为观众,如果电影不赋予七肢桶来到地球的“意义”或者“目的”,就这么“看看”,这种开放性的结尾,你能接受么?

或者说你能接受生命本身的无意义么?

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1.2.3 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义?

《降临》最成功的地方,是尽最大努力让七肢桶文字语言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了荧幕上。

看到抽象的文字变成如毛笔字画符般的图案时,我发自内心震惊了。

影片对于七肢桶语言背后复杂哲学含义的呈现,也尽可能的简化而不失内涵——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七肢桶是“同步并举的意识模式”。

很可惜的是,为了降低观众的理解障碍,电影大幅删去了科学家的“戏份”,而仅仅保留最后发现“时间”和方程。

文中语言学家和科学家的地位是同等的,作用互补,男主也会教女主物理知识。

【以下原文很有趣,麻烦耐心看完,这段是装逼的好机会】

比如,男主说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体现了费尔马最少时间律(光束实际选择的路线永远是最快的一条。

大家都知道光在水中会发生折射,一折射看上去光到达水中某点的总路程就长了;然而光走到终点的时间却短了,也就是速度最快的路线。

)女主在和男主探讨该定律时,忽然明白,“这道光束,在选定路径出发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终将在何处停止。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思维意味着说话,因为两者是一套体系,但是对于七肢桶,思维不是通过声音表达的,而是一团图案;如果能像女主般熟稔的掌握,一下就能理解一个语义群,这种感觉就“像窗户玻璃上的雾气一样渐渐展开”。

“七肢桶的文字好像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们几乎类似于佛教中帮助禅定的象征宇宙的几何图案。

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

在我的冥想中,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的。

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没有所谓的‘思维之链’,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前进。

在我的思维过程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念头具有优先权。

如果有优先权这个说法,那么,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

”“人类是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七肢桶是同步并举的意识模式,它们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照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感知他们,有最大目的,也有最小目的。

”这么一说,七肢桶来到地球上也是有目的的呀?

这不就跟你在前文说的1.2.2中七肢桶并不想得到什么有矛盾吗?

文中有一句话,“语言与物理相同,也有因果和目的两种理解方法;从因果论上看,语言是发送信息的工具,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听见了;从目的论上看,语言使预先知道的计划成为现实。

”因为七肢桶知道自己注定要来到地球上,所以他们来到地球上。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就是为了让未来成真。

成真了有什么好处?

不知道。

谁让他们这么做?

不知道。

这种原因跟我们平时所说的“目的”是一个概念吗?

我们所说的目的,总带有“获得”的含义,至少要为了什么吧,不管是对你好还是对她好还是对大家好?

但是他们的“目的”,是否有“获得”是不清楚的。

再问这个问题一遍,身为观众,如果电影告诉你七肢桶的目的是这样的,你能接受么?

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四个问题。

1.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乐趣呢?

影片中女主看到了自己和男主在一起结婚生子,她陪伴了女儿的成长,同时她又看到了女儿的死亡。

因为把女儿的死亡告诉了男主,所以和男主分手。

(男主显然没学会七肢桶的语言,不然他自己也能看到了;所以学门外语是多么重要)这个改编很聪明,因为原文并未说明原因。

未解释会让人很难受,就像你上厕所插队总要给对方一个理由吧,比如我真的憋不住了。

尽管前面的人也不见得比你好哪去,但看到你那张狰狞的脸,很大程度他们会自己憋一憋的。

小说中,女主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我循着而行,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

”文中再次开放,作者没有告诉你最大化还是最小化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女主为何会选择拥抱自己必然的未来,即便是悲伤的,因为知道和体验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明可以见文末与女儿相关的情节)。

女主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把预言变成真的。

但女主是有自由意志的啊,为什么不能改变未来呢?

此处先撇开未来能不能改变这类深刻的问题。

书中写道,“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女主觉得她所看到的未来很重要,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她觉得有这样一个女儿很紧迫,所以她有紧迫感必须按照预言行事。

(非常感谢豆友『侍小猫』对此点解释的质疑,的确牵强,我看书的时候也很疑惑。

女主的这句话在文中就只出现了一次, 我觉得很重要,但是前后文都没有更深的提示了。

个人认为理解『紧迫性』三个字可能需要回答前文提到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未来究竟能不能改变?

如果女主不选择跟男主在一起是不是就能避免孩子去世?

会不会结果更坏?

女主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并没有机会去权衡利弊,我做什么选择未来会更好,她的每个决定可能都会影响整个人类的命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她能看到自己帮助人类度过了难关,这件事最为紧迫,她就决定按照预言行事了。

但是因为作者想表述的还是『即便未来已成事实,但还是要好好过一生』这个主题,所以我不觉得作者想要探讨自由意志,或者说未来能否改变并不在这篇文章的设定内。

我在此处谈到这点,是希望解释大伙看片可能普遍存在的疑问,因为我是被基友骂的狗血喷头的坚定的宿命论患者,所以我接受这个设定很容易很自然,但对一些朋友来说可能就比较困难了。

希望看到更好的解释!

谢谢!

)那么面对我们注定无法改变的未来,于人类而言就一定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目的”。

也许是幸福,也许是痛苦,但我所理解的“目的”,就是经历本身。

或者像女主一样,她有一种紧迫感去实现这些悲伤与幸福。

如序言诗中写的船般,她的存在不是为了寻找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就是在既定的航线上,享受每一天的海浪与阳光。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耐心点,你的未来会来到你的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不幸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它们都是我作为人类个体要去体验的事情;我在我有限的光阴里,体会人生的全部,不管酸甜苦辣,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完成了预言;就如同七肢桶来到地球一样。

作者在后记中表达得很明确,这篇文章算是我们给予自己的安慰——人类的命运难道不是预言吗?

出生在哪里,什么样的环境,这些东西是由父母决定的,不是孩子。

但是面对这些必然,即便不好,不是也得拿出千万分的勇气活下去吗?

某公号影评写道,对《降临》唯一不满的地方便是女主没有发挥改变命运的主动性。

与此观点恰恰相反,我喜欢女主拥抱并珍视未来的态度,这恰恰是本片未落俗套的余韵之处。

人类以一己蛮力改变的事情已经太多,能改变就意味着拥有主动权吗?

更重要的是,女主所见的是女儿一生的故事,作为妈妈她能改变或“干涉”到何种程度呢?

如果是把女儿救活,这就又陷入效用论的窠臼中——好像只有大团圆才是成功的,那些悲伤的经历,那些和女儿共同经历的枯燥的时光是不是就没意义了呢?

PS:关于为何女主选择接受未来的另一种观点:帅气的腋毛(朋友,你选这个名字很帅啊):关于女主为何依然选择生下女儿我有不同的看法。

西方价值观里对每一个个体都无比重视,如同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中Tim为拯救妹妹回到过去,却使自己原来的小孩变成了另一个小孩(2岁同样健康可爱),立刻选择再回去让妹妹碰到原来的车祸。

即使都是自己的,每个小孩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

这部影片中女主的做法也许只是出于爱,在西方无比任性而珍贵的字。

1.5 总结:电影版在强调什么?

两相对比,电影版确实没有完全展现小说的丰富内涵。

为什么不展现?

请见后文。

《降临》故事内核其实非常好莱坞:(女)英雄完成破解外星人文字秘密的任务,并帮助地球人达成和解。

女主在实现过程中遇到很多“矛盾”——比如文字本身的难度,比如和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对立。

女主与军方的对立——比如影片中女主在与韦伯上校第一次见面时电影中女主是被动的。

首先镜头上我们是以韦伯上校的视角看到女主的,此时女主背面对着观众;后听到韦伯的声音,女主把电脑合上转过身来。

整个环境中,上校一直是主动一方。

情节安排更为明显,韦伯一直是发号施令者,他要求女主仅凭录音判断意思并扬言要去伯克利找其他候选人,女主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小说中女主先接到上校电话知道来意,之后主动与上校打招呼。

上校的表现也非常有礼貌,尽管他还是非常严肃并且保持着对外星人的不信任,“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外星人对我们的了解。

”军方其实背后是民众。

而女主是站在外星人立场上,认为外星人无害的。

这就衍生到民众与外星人的对立:比如我们看到镜头前民众们打砸抢烧,整个画面氛围一直是紧张浓重的,乃至军人亲人打电话过来问“爸爸你会不会被外星人吃掉?

”2. 为什么这样改编?

正如1.5中所述,电影版的主旨是很清楚的,矛盾更激烈;小说会更耐人寻味一点,但是确实不好读。

而且小说的整体质感非常像大型学术讨论会。

这样搬上荧幕是不合适的。

电影从根本上讲,是线性思维的体现:观众很难说我看到后面还能倒回去,看书尽管我们的脑子还是线性思考但至少能翻回去,很多同志都有看书没看懂翻前面的习惯。

电影过去就过去了,所以要简化矛盾情节人物,让所有的镜头尽量连接起来让观众看懂,甚至最好一两个镜头就能交代清楚,而且要直观。

就比如电影弱化了不直观的七肢桶声音系统:电影中女主说“人”时,七肢桶发出了声音,但后来女主证明单纯靠声音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随后电影抛弃了声音体系,只是简单说了“文字和声音无关”,转为完全的文字展现。

而小说,对七肢桶的发声系统和发声方式有非常详细的描写,而且总是与文字系统同时出现;随着女主对七肢桶文字背后哲学含义的理解,越发明白了发声系统的薄弱,只是文字“薄弱的替代品”。

为什么要弱化声音系统呢?

毕竟大家都是看电影不是听电影啊,声音怎么拍?

好的商业电影一定都会有打破传统的创新之处,有些是在镜头表达上,有些是在叙事逻辑上给观众制造难度,但是这个难度一定是要在掌握范围内的可供解读的(比如诺兰的作品),不然大众肯定不买账。

看不懂就说你装逼咯?

票房就不好咯。

《降临》最伟大的地方是把《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上荧幕(这句话确实有些好笑)。

第一,很多人都说《降临》是硬科幻,因为它以语言学为基础,有较为严格的推理基础,并且整部电影都围绕两类生物语言的不同(人类线性、七肢桶同步)展开,很完整。

Roland Bathes说,所谓的常识不过是历史的产物。

那些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比如自幼习得的语言,大家是不会去探讨他为什么这样子的,你不会去问妈妈为什么喊你妈妈不喊你大妈对吧。

而有些语言学家就是去探寻语言背后的逻辑和成为现在这副模样的原因。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很多人会对语言学感兴趣。

这种科普是有价值的。

再说一层,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人生是无意识的,所谓“浑浑噩噩后知后觉”,不知道每天自己为什么这么过,也没想过明天会怎样,或者说是“短视”的。

人们都知道自己会有死亡的一天,但从没有想过是什么时候(因此便像我一样在凌晨打字消耗青春)。

但是《降临》给大家开了个脑洞,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一生的故事,你会怎样度过呢?

你会去拥抱你的宿命吗?

第二件是关于线性思维的,《降临》用极美的方式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告诉大家还有一种思维是同步的。

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线性思维耽误的,比如歧视这事,直到现在不还有人弄人种崇拜吗?

昨天我听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知乎一大咖跟我说人类高于其他生物,并且认为众生平等是很天真的观念时,我整个人都是EM的表情。

特德·姜至少致力于告诉我们一点,还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你之前没见过吧,所以我们都别说谁幼稚了好吗。

可能是对的,可能是错的,但是未实证都请尊重一下,毕竟注定要发生的故事也要我们自己去经历才能证实吧。

下面是评论区非常精彩的对『改编』的理解,放在此处,和朋友们一起欣赏一下:来自豆友weiwei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改编,棒的原因有二:其一在于编剧将一本有点像科学研讨性质的小说改编成为一部通俗化的电影,“通俗化”是本片改编的难点,因为按原小说的结构直接改编也可以成立,但不会有人出千万以上的预算给你拍,文字性的探讨和描述来源于文字逻辑的魅力,电影的魅力在于显性的外部动作和症候性的含义表述(即对某种具有深意的概念,捕捉其征兆性的外部形态,不可能像读书那样把所有需要语言论述的含义都表达得很清楚,有点像给病人看病,观众是站在医生的角度通过病人的病态表征判断其内在机理);其二,是将小说中引用的科学原理做了电影化的解释,这也是第一点“通俗化”的基础,并且比“通俗化”更加难,比如小说表述的是女主角通过外星语言而获得非线思维,这个可以通过一句话表述,也可以再辅以文字讨论、解释来描绘?

再比如小说中的这种非线思维的产生源自外星人和地球人理解的本末倒置,也就是原著所强调的“因果”的前后关系,以上两点在小说中便运用“费马原理”加以解释,通过男女主角的对话和佐证来反复推测并得出结论,而电影是不可能有小说这样的容量和耐心去表达这一原理和引申过程,但电影并没有放弃对这一层面的表述,并且恰恰用了很电影化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穿插于线性叙事中的非线性叙事,以及“始即终、终即始”的圆形闭合结构,尤其是影片最后一部分的剪辑,已经把电影的时空自由运用到了一定极致,所以,以线性思维理解,那么只能看到电影内的既定的内容,你从故事本身很难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因果表达,它更像是一个有些文艺气息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然而你如果用非线思维来理解就容易的多,电影表现的时空只是整个因果链中的一部分,假设你把电影里的这条非线时空循环播放几遍,你会发现它内在的逻辑呼应强调的其实就是小说所要表达的现在与未来的逻辑关系,甚至无需运用累述的“费马原理”来加以解释,并且在表达“面对已知的命运选择拥抱和接受”这一主旨上,来得比小说更加通彻,因为这一点的表达是建立在叙事时空自由基础上的,而这正是小说无法直观做到的,它需要更多的解释和概念补充来在读者脑中形成这样的因果体系,而电影则可以直观地表达时空的断裂、重组,进而表达原著中的因果逻辑,进而阐释其人文主题——摈弃小说的理性线性,发扬电影的感性自由,正是这部电影改编令人激赏的地方。

楼主总结一下,weiwei老师所说的第二点就是电影通过非线性的影像表达很好的完成了解释了原著中的『费马定理』。

之后楼主问了weiwei老师第一点所说的『显性的外部动作和症候性的含义表达』的具体含义,weiwei老师的回复如下:这个好像没有具体的论述,但在电影相关的书籍里大多会谈到,尤其是在讲述电影本体的章节里,比如《电影的形式和风格》里提到其照相亲近性即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本性、《电影是什么》里开篇关于记录和本体以及改编的论述、《走向真正的电影》对于MOTION PICTURE的阐释以及电影如何捕捉动作事件外部形态来产生含义等等,这些理论都指向了电影媒介对外部形态的的记录属性 这些是我在上学时老师经常强调的地方,就是媒介本身属性所能发挥的功能和局限,电影无法直接象文字那样直接表述具体的理论和深度(当然用电影拍摄一个人读书说教也行,这一点在《走向真正的电影》里有谈及),它只能通过外部的形象动作来表现事件和概念,但这不代表电影无法象小说文字那样表述隐藏在人类大脑中的概念和情感的深度,也就是涉及到症候性——医生给病人看病的例子我觉得就很好,如果是文字逻辑,那么读者等同于没有见到病人的医生,他了解病情的方式是看病人的病例;而电影观众则看不到病例,但是他们是直接看到病人形象,通过病人的面色、症状反应得到自己的理解,好的电影改编是可以让观众通过病人的症状得到和病例(小说文字)一样的结果,甚至可以比文字描述的更具体,比如可以更明确地看到病人的痛苦以及病症的轻重程度 回到《降临》,如果把小说中关于费马原理或者是科学原理的阐述部分比作那份“病例”,那么电影利用视觉信号重组而构成的非线叙事(这一点在片尾的剪辑部分以及头尾部分的呼应中尤为明显),便是给观众提供的病人形象,让观众通过症候性的现象去窥探影片内在的本质,从而获得看“病例”等价的结果,甚至是比看“病例”更大的冲击,从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来说,这部电影比单纯将文字视觉化(比如影片对原著的和外星人沟通过程简化、文字形象化、用和将军的对话表达获得非线思维的能力等)要更加高级,也更能体现影像和文字之间的转化 至于很多人诟病的废弃“费马原理”而改成女博士和将军通话来解释其获得同步能力的问题,这或多或少让观众分散了对本片利用电影元素改编的妙处,观众也大多纠结情节本身的内容,只是这一内容影片也表达了,而增加中国将军的情节我认为完全是出于“通俗化”,建立戏剧冲突和让普通人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存在的,而另外一点就是“当你知道未来如何你还会遵循预设前进吗”,我想任何人在知道自己未来的每一步和结果后,都不会按照预设程序前进吧,人毕竟不是光,人是有意识的,或者说人无法站在光的意识上去理解这一层物理命题,这是原著里的悖论,小说给了物理上的解释,但读者和观众是在用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一物理命题,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难以在这方面让观者达成一个满意的理解,如果只用“主人公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就造成主题先行让人无法和人物同感,而这也是我认为电影改编更好的地方,因为他选择性地忽略了小说里过于详细迂回的细节解释,而以一种情绪化的感性态度来解读这一主题,即便你无法真正和人物感同身受,你也或多或少会领略到影片呈现出的悲悯无奈下的坚强隐忍。

楼主总结一下,假设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是一份“病例”,你通过看病历可以了解病因;假设《降临》是一个“病人”,你能看到病人的样子。

如果通过看病人的样子能让你了解到病因,甚至获得比直接看病历更多的认知,那就是成功的改编。

来自豆友 saintdump电影这么改编也是为了更大的格局/场面和更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类生死存亡),实际上也是对非零和博弈的政治性图解,虽然编得比较脸谱化(无论是人物还是行为),但补充了原著没能展开的经典命题,即如何面对Alien可能的威胁,which是非常现实和必须面对的。

另一个点是,电影抓住了原著中一个比较隐含的精髓之处,就是乱序的女儿线实际上不是随意闪回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词或言行的,比如“非零和博弈”,现实中开会时提到的词影响了未来(女儿问自己),反之亦然,这很符合“感知所有事件”的设定,语言泛化到了行动,成为围绕关键事件、关键节点的表征,并充实它们,就像雾气凝固成形。

女儿一生的故事线(正序版):1. 结婚两年后:某一个溶溶月色下,妈妈对爸爸说想要跳舞。

之后爸爸问,“你想要个孩子吗?

”小说里写到,“你的父亲很快便会向我提出那个问题,这将是我们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专注倾听,记下每一个细节。

”同时,这也是小说的开篇。

2. 刚刚学会走路:女儿学会走路,就像妈妈证明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多么不平等。

每次女儿擦破,妈妈感觉自己也疼,但神经中枢却管不了女儿乱跑。

“一想到你忘情的笑声,我的心脏便会幸福的收缩起来。

”3. 三岁阶段(以下片段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二三岁(3.1):爸爸和妈妈卖掉了第一所房子。

三岁(3.2):女儿到了睡觉时间不困,一直问妈妈为什么要上床。

妈妈说,“因为睡觉的时候到了,你非上床不可。

我是你妈妈你必须睡觉。

”女主年轻的时候曾想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结果自己还是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妈妈。

三岁(3.3);女儿想从厨房台子上拉一条洗碗巾,妈妈想拽住,但女儿还是摔门上了。

妈妈和爸爸把女儿紧紧搂着送到急诊室。

4. 五岁:女儿在幼儿园语言习得的轶事。

女儿跟妈妈说她的好朋友要当“伴”(Can I be made of honor),妈妈问当什么“伴”;女儿说好朋友的姐姐要出嫁了,妈妈说原来是“伴娘”啊(Can I be maid of honor);接下来女儿就问,“我可以当伴娘吗?

”5. 六岁:全家陪爸爸去夏威夷加餐会议,女儿大声哭号,“我现在就想去夏威夷。

”妈妈说,“有时候等待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有了等待,到时候会觉得更好玩。

”(细想妈妈的经历,会觉得这句话很有趣。

女主的一生都在等待那些必然的事情,对她而言当时是否觉得更好玩呢?

)6. 十二岁:女儿有一天问妈妈为什么会有自己,“你们生我,完全是为了找个不花钱的用人。

”妈妈说,“十三年前我就知道大约在这个时候地毯需要打扫了,生个孩子做事看来最省钱最方便。

”(妈妈看似的玩笑话,但确实是真的。

妈妈能看到未来,没事不要惹妈妈。

)7. 十三岁: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女儿想要信用卡,妈妈说门都没有。

女儿不想让朋友看见自己和妈妈一起逛街,妈妈不愿意,女儿脾气大作说,“凡是让我高兴的事,你绝对不做!

你一点都不关心我!

”妈妈心想,“没多久前你还喜欢和我一起逛街。

你成长的速度太快了,永远比我想象的快一步。

”(必然知道结果,为何还要经历呢?

因为知道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能看到未来,也无法体会到当时幸福有多幸福,痛苦有多痛苦。

)8. 十四岁:片中的零和博弈故事。

妈妈让女儿打电话给爸爸,女儿那时候跟爸爸不太合得来,就让妈妈打,“自从你跟爸爸分手,我连做作业都找不到什么人帮忙。

”妈妈心想,“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你都可以归结到我和你父亲离婚。

”后来妈妈想起来了这个词,女儿抱住妈妈说,“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

”(大多数人,如林黛玉般情情,喜欢对自己有情的,但很少的人如贾宝玉般情不情,可能父母算是后者吧。

前一分钟,女儿还对妈妈生气;后一分钟就说妈妈真好,因为妈妈发挥作用了呀。

终归到底,人类还是逃离不开“自私”的本质和有用的概念。

当然,这没什么不对,大家都是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

)9. 十五岁:女儿不敢相信爸爸竟然会那么不厌其烦地问自己当时约会的男孩的情况。

她模仿爸爸的语气道,“你知道他当时怎么说的吗?

他说,十来岁的小伙子心里想什么,我清楚得很。

要他说,好像我自己不知道一样!

他就希望我是一个小娃娃,自从我长出乳房,他就不知道拿我怎么办才好。

”妈妈告诉女儿,“别顶撞爸爸,你的发育确实把爸爸吓了一跳,我会让你知道我爸爸花了多少时间才适应我的。

”10. 十六岁暑假:相亲,妈妈相亲。

妈妈,女儿和女儿的朋友等妈妈的男友。

女儿说,“要是觉得妈妈的男友不错,就说天气好;觉得不行就说天气差。

”妈妈“义正言辞”表示拒绝这个方案。

女儿见到妈妈新男友后看上去挺满意的,她的好友问,“你觉得今天天气怎样?

”女儿说,“要我说,今晚准火辣。

”妈妈的新男友一脸疑惑,“我觉得今晚挺凉快的。

”女儿一本正经回答道,“妈,幸好你今晚穿的不多,跟天气挺合拍的。

”11. 高二(十七岁):女儿跟妈妈说昨晚在派对上喝得酩酊大醉,妈妈极力装出没有大惊小怪但是却被女儿一眼看穿,“你像我这么大时还不是一样,你又不是不知道。

”妈妈心里想的是,“其实我没有喝到酩酊大醉,但我也知道,如果我这么说,你会以为我撒谎,也会不尊重我。

……这件事将再一次提醒我,你不是我的复制品。

你是一个奇迹,是我每天的快乐,但我不能自称为你唯一的创造者。

”(豆瓣阅读上有位朋友在最后一句话下留言,问这是做父母的体会么?

个人观点,其实天下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是无意识的,根本想不到这句话,想到了也不见得能发自内心的做到;正是因为女主的经历与常人不同,能看见未来,所以女主的想法就比较单纯了,因为再怎么做也无法改变孩子在某个岁数死亡的命运,也知道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期待,让孩子以孩子本来的面貌成长。

)12. 大学毕业:妈妈和男友,爸爸和女友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妈妈沉浸在女儿长大成人的惊奇中,没想到当年的小不点竟然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女人。

毕业之后,女儿找到一份财务分析师的工作。

妈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对钱那么感兴趣,但是妈妈没有抱怨,因为当年她的母亲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愿意安安稳稳当个高中英语教师。

“只要你开心快乐,我就会心满意足。

(因为知道女儿未来每个瞬间,尤其是最后的“悲剧”,所以更会因女儿的快乐而感到满足吧。

就像去图书馆借书一样,因为确切地知道失去的时刻,所以更为珍惜。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福气”。

)13. 二十五岁去世: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大概一年只通一个电话。

可是当接到登山救援队发现了女孩的遗体的电话时,妈妈做的头一件事还是打电话给爸爸。

14. 离开人世后:妈妈卖掉了第二所房子。

妈妈和另一个男人搬进农场,而爸爸和妈妈不记得名字的女人在一起生活。

妈妈总是做梦梦到带着三岁的女儿爬山,结果女儿自己从包里出来往上爬,妈妈够不到。

乱序版先写了女儿的出生,接着写了女儿的死,中间的故事随着原文对七肢桶预言的理解而推动。

在结尾处,文章回到开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我循着而行,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

”于是接受了男主的邀请,生了个孩子。

最后附送书中女主最喜欢的笑话,内容有孩子的应该一下就看明白了——“我从前听一个喜剧演员说过一个笑话:“我拿不准是不是该要个孩子。

一个朋友有孩子,于是我问她,‘如果我有了孩子,等他们长大后,会不会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都怪罪我?

’那个朋友大笑起来,‘会不会?

别天真了你。

”这是我最喜欢的笑话。

”『楼主喜欢的回复』版块:这是楼主最喜欢的部分,非常主观,也非常任性。

因为我猜想大多数朋友都是没有时间读回复的,所以楼主就精选些我很喜欢的回复给大家,各个角度的都有,欢迎大家看到之后讨论谢谢各位朋友的智慧!

1. 关于电影不采用费马原理的解释:BruceLau ——不采用费马原理的解释一是避免中间破解语言的过程过于冗长,保证节奏的连续性,毕竟很多没听过这个原理的观众会更加摸不着头脑,;二是费马原理用在这里解释有科学性错误,只能粗略的说明一下,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解读完全是另一回事。

2. 为什么中方会被设定成为鹰派:Davetranslator ——我觉得电影把中方将军设定为鹰派以及用麻将这种零和游戏作为中方对待外星人态度这点很有趣,个人感觉有映射当下某些西方右翼对中国态度。

也许会绽放——我权当恭维了,因为电影里面中国带头对抗七肢桶,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大军都撑不下去准备撤营了3. 联想到三体以及是否团状思维会让人更为超脱:树下的我们——这个影评让我想到了三体,三体文明远比地球发达,但担心地球技术大爆炸灭掉自己,所以要先灭掉地球;而七肢桶预见到“三千年后会需要地球人帮助”(强弱调换位置了),它们想的却是给地球人提供“礼物”。

团状思维的人在三观上是不是更有境界一些?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他们瞬间就明悟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人生命运有全面感悟,俗一点讲,活得更超脱一些吧。

相应的,当下的行动反而能表达更多的善意,不像线性思维的人那么汲汲于利益吧。

4. 电影表达的重点因人的感觉而异:Pack——看到看头说重心不同我同意,但是其实小说里表达的那些在电影里还是挺明显的?

至少我比较关心这些关于思维的东西。

其实主要是每个人的观影侧重点不同。

虽然电影侧重合作沟通,但其实我看完更在意语言决定论这个东西…5. 女主为什么选择接受未来:也许会绽放——至少我看电影的时候,并不认为女主是因为有紧迫感才必须遵循必然的未来。

而是因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女儿,所以当男主问她想不想生个孩子的时候,她说想。

正如电影尾声女主说,虽然已经提前知晓未来,以及它的走向,我亦无所畏惧,并且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看到那里我真的哭了很久。

楼主很喜欢上文中的这句话『虽然我已经知晓未来及它的走向,我亦无所畏惧,并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向死而生,也是这个道理。

6. 关于未来不能改变的一个物理学解释:王大坤——有种量子理论叫切片宇宙,所谓时间也是不连续的切片,所谓自由意志也不过是量子物理的结果,外星人来地球和女主的未来都是已经确定的,自由意志并不能改变。

7. 关于文末笑话的三种解释:张十三和他的基友江浮欢——基友马上有第二个孩子,对于那个笑话,他在纠结孩子到底“会不会”认为生自己出来受了罪。

(楼主翻译一下就是『会不会?

』用完全的疑问语气读,基友非常善良,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爸爸。

)我单身,我觉得作为父母,想这么远真是多虑了,孩子根本不会想到父母。

(楼主翻译一下就是『会不会?

』用不可置否的语气读,觉得问这个问题本身很搞笑,因为孩子根本不会想。

)楼主没孩子,楼主提供的第三种读法是『会,不会?

』不会是反问语气,意思就是肯定会怪罪的啊。

借鉴的经验就是前文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女儿确实把锅全抛给妈妈了。

 8 ) 当你知道未来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What will you choose if you know what the future is going to be like?

在费城的一个小影院里看了arrival 首映. 看完,感触颇深。

我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关于人类试图理解外星语言的电影,而是一个关于人类试图理解对方的电影。

在昨天凌晨知晓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后,我觉得这个看似科幻的故事,和现实和现在这个时刻其实非常相关。

其实转念一想,电影和故事源于生活,于是在深度剖析人性之后,有时候竟能预测未来。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电影,关于时间是否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存在。

于是在弥漫着大选的情绪的11月,这部电影显得尤为珍贵。

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外来人,我能理解语言文化不同找到共同目的的艰难。

也能看到很多时候不理解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因为无法沟通,而是因为不愿沟通。

I watched the film “arrival” in a small theatre in Philly tonight. After watching it, I realized that this is not just a story about us understanding the aliens, but also a story about us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on the planet. I found it especially relevant at this moment, after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fter a second thought, I do realize that film and stories take inspiration from real life events. Thus after a deep dive into humanity, it can sometimes even predict the future. This is a film about time, about whether time can exists in a nonlinear manner. During November, when the whole nation are filled with bittersweet emotions from the election, I found the movie very touching. But as to myself, as an outsider to this country, I can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of finding common ground. However, I als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misunderstanding resides not on the fact that people cannot communicate, but that they are unwilling to do so.

电影为了宣传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短片。

短片就问了一个问题:当你与语言不通的人试图找到共通处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贯穿影片的是导演或者原作者一致在问的问题,语言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吗?

当我在做梦的时候,我会用“他们”的语言思考吗?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里,我或许也在慢慢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对母语的有些生疏,和对英语并非完全的不花额外努力的运用。

我对两种语言都很熟悉,又或许都很陌生。

我在用两种语言思考,梦里会有两种语言吗?

我并不知道答案。

但我想,重要的是,两个对立面,是否可以共存,是否万事一定要有始终,一定要有黑白。

假如两个其实是最好的平衡呢?

For promotional purposes, Paramount made a shot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whole video asks one question: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ve to discover what you have in common, with someone who speaks a different language?" Throughout the film, the director and the writer constantly ask the question: will language truly change how we think? When I'm in my dream state, will I think using "their" (as the other's) language? When I am writing this article, I also gradually realizes my alienation with my mother tongue and my inability of effortlessly write in English. I'm so familiar with both language, yet I might also be so far away from both. I think in both language, will I dream in both? I do not know the answer. But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ether two opposite sides can coexist, whether everything has to have an beginning and an end, and whether there has to be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And whether the two coexists provide the best balance?

我想承认,我并不是一个科幻小说类别的忠实粉丝,也从未对科幻小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觉得那些故事,离我的生活太远了,不能让我产生共鸣。

但是arrival并不属于我想象中的那类科幻小说,它的故事要复杂很多。

I have to admit, I'm not a huge fan of sci-fi stories and has been constantly holding reservations to the genre. I just simply thought those stories are too far away from my life and cannot evoke my sympathy. But Arrival is not the typical sci-fi story that I would have expected and is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story.

早早就看了预告片,可是下午听了制片人之一在学校的一个小小讲座,和读完电影课上要求的剧本之后稍稍改变了自己对影片的期待。

但是arrival完完全全超越了或者颠覆我的期待。

剧本和小说讲了非常真实的故事,但我觉得很难用图片或者视频去展现出来。

整个电影都是关于翻译和理解对方是如此艰难,不仅仅是地球上的种族之间,也是和其他种族之间。

真正的交流和理解,需要勇气,努力,牺牲和很多的爱。

I've watched the trailer a long time ago. But after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 by one of the co-producers of the film and reading the scripts for a screenwriting class, I've adjusted my expectations. But arrival totally contradicted and surpassed my expectations. The scripts are amazing, but it is so hard to translate the words of the scripts onto the screen, and the director did an amazing job. This whole movie is about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not only our species, but also the other. And it takes courage, great effort, sacrifice and lots of love to accomplish the miss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然而导演做到了,就像翻译了那些永远不可能理解的语言到大荧幕上。

看完我的第一反应是电影节奏很慢,并没有科幻特效的噱头。

是打着科幻电影名义的艺术电影。

再仔细回想,觉得其实导演真的很用心的在讲述这个双重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她”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怪不得imdb8.5的评分。

感恩最近看了不少好电影。

But the filmmaker accomplishes this mission, of translating the impossible language onto the screen. My first reaction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s that the pace is really slow and it did not follow the stereotypical track of an action-driven sci-fi film. It is an artistic film with a scientific fiction vibe. After careful reflection, I appreciate that the director is sincerely telling the double-storyline, one story about her life, the other story about "humanity". It deserves the IMDB rating of 8.5. I'm really grateful that I've watched so many great films lately.

电影其实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试图翻译不同语言但是讲述人类故事的介质。

感谢有导演在讲关于你的和我们的未来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

看完,我没有哭,但思考后,我觉得其实它很好的解释了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很困惑的问题。

一些似乎关乎宿命又似乎关乎选择的问题。

我们有我们的宿命,但我们同时可以选择如果被给予选择后,去不去改变既定的轨道。

Film is a medium, a medium that tries to translate different language into one unified human story. I'm grateful that there are filmmakers who are telling the story of your life and our lives. THIS IS A HUMAN STORY. I didn't cry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as I would have expected. But after reflection, I think it illuminates and answers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I've been confused about, questions about my own life at the moment. These questions seemly related to destiny and choice. We have our destiny,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could choose whether to change the existing trajectory if we are given the choice.

引用台词里的一句话,我现在不在相信开始和结束。

因为有些日子定义了那些超越你生命的故事。

影片一直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你会改变吗?

还是你会像生活本该的那个样子去活?

对于路易斯来说,她的回答是那么坚定。

在快结束的时候,再引用电影里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你选择继续生活,尽管你知道会发生什么。

I'll cite a quote from the scripts: “But now I’m not so sure I believe in beginnings and endings. There are days that define your story beyond your life.” This whole film is trying to answer this one fundamental question: "If you know what your life is going to be like in the future, will you change it? Or will you live it as it is, as it is supposed to be? For Louise, her answer is a sure yes. I hope to end by quoting my favorite line from the movie: "You choose life. Even knowing what is to come."

我对这篇电影的评价很正面,的确,这个电影有一些并不完美的东西。

然而我并不是一个专业影评人,也并不需要去从专业影评人的角度去分析它的镜头角度,人物刻画,和以及是否对原著忠诚。

我想写的仅仅是这个电影让我思考的很多东西。

大多都关于这一刻正在打字的我自己,和我对未来的自己的一些琐碎想法。

我仅仅是喜欢电影,喜欢它让我思考的能力。

喜欢它给了我很多勇气。

I gave an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review of this film. Indeed, there're so many parts of this film that is less than perfect. But I'm not a professional film reviewer, nor do I have to analyze the camera angle, character depth and whether it is faithful to the novel. I only want to write about the many things that the film has made me to reflect upon, most of them are about me, the "me" that is typing at this moment. I just love films, love that a single film can make me think so much. Film gives me courage.原著的小说本来叫做story of your life,我想这或许就是arrival的真谛。

这是你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I think I may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true essence of "Arrival", it is the story of your life and our lives.

 9 ) 像数学家一样研究语言

去年三月,(沉迷漫画版而很少读文字版sci-fi的我)因为无聊读完了你一生的故事和全息玫瑰碎片,发现Ted Chiang居然是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

不得不说,比原著震撼很多(为什么人类拍摄宇宙题材的电影时都不约而同采取宗教感的人声蜂鸣作为配乐,我知道我们都在想2001太空漫游)。

从看到巨型外壳的那幕到片尾,我甚至是颤抖着看完的。

我还没有看过其他任何一部电影,能如此顽固地贯彻语言学,物理(原著基调其实是物理学中的变分原理,以及电影一上来就是一场语言学家与物理学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小型撕逼,激动了一把)以及宿命论 (Louis在未来的记忆里两次提到宿命的不可阻挡unstoppable)这样对味的主题。

全景缓慢扫过空旷平原,雾气缭绕包围着灰黑色巨壳。

一股浓烈的宗教暗示意味——(I know 听起来很牵强很过度解读,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比如会想起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外星飞船拉玛的名字隐喻印度教中的罗摩,梵语Rāmā,主神毗湿奴的化身;会想起普罗米修斯探讨人类起源问题,宗教和神话隐喻) —— 离题一下,为什么说以色列北方的黑门山是以色列南方相隔180公里的锡安山的造雾机(圣经诗篇133:3 “就像黑门的甘露降临在锡安山上” Psalms 133:3 “It is as if the drew of Hermon were falling on Mount Zion. For there the LORD bestows his blessing, even life forevermore.”)—— 西部吹进的海风受阻于黑门山,海风向山上升腾,到黑门山顶已经成为冷气团环绕在山头,停滞于其上形成露珠;白天温度较高时,冷气团顺着约旦河丘陵南下,一直移动到约旦河底,甚至到以法莲山地的锡安山。

当冷气团自高处向下移动时,接近地表的热气瞬间降温,热气中的水蒸气迅速聚凝成雾,形成贴近地表面的雾,而这种雾气可以传送数百公里之远,称为stream fog,锡尔斯玛利亚中的云蛇也是这样的来历。

圣经中甘露寓意为上帝的恩泽与祝福 - 以色列全境赖以生存的约旦河水的发源。

而虔诚的信徒(圣灵之殿)就是黑门的甘露降临的地方。

来自宇宙的巨壳安静矗立在辽阔平原的stream fog中,与其说感受到外星生物的威胁,不如说人类即将蒙受恩泽。

这一幕bgm响起时我又想起了M的问题。

深夜无人的电影院里朋友说Louis拥有了预见能力是不是扯,我激动地说这就叫科幻——虽然人类作为时间生物的确无法超越时间或掌握七肢桶这种非线性的语言思维,但科幻的意义即是一种突破认知与现实局限的幻想。

电影中的七肢桶拥有两套语言体系A和B。

Louis被要求从一份简单的录音中破译的、七肢桶发出的诡异轰鸣以及设备录入的音波波形都属于七肢桶语言A(语音体系),这套语言体系实则和人类语言一样也是线性语言体系,因为无论哪种种族/生物的语言发音都无法违抗物理法则,即语音的发音-传递-被感知,一次一词的限制与禁锢使七肢桶和所有生物一样无法同时吐出不同的语音来说话;而象形圆圈是七肢桶语言B(书写体系) ,其实也不及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看似复杂不可循,其实圈上的任何一处弯曲、粗细、角度、波动变化几乎等同于任一屈折语/黏着语的语素变化,是人类肉眼可辨的,只要像Louis一样花时间记忆其语法规则就能够读懂。

唯一复杂之处在于它同步并举的思维模式不同于人类前后连贯的线性意识模式,人类按照一种天生的思维链以及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感知世界,而它们则同时感知不同时间的所有事件,因此其书写体系的表达也是将所有思维完全同步呈现在一句话(一个圆圈)里,无语序无句法无标点,无数层次的级联修饰从句。

早在写下第一笔前,它们就知道整个句子将如何布局。

Louis在学习了七肢桶语言B后,思维模式跳跃时间维度,也就是语言和思维具有了音位相关的特点。

这直接印证了电影里提及的上世纪初一种语言哲学观点——萨皮尔 -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学语言学的都知道,甚至就连一门外语专业的老师也会提及,强假说是语言决定思维,弱假说是语言影响思维。

很cliché但是很经典,连不少计算机科学家(Ted Chiang自己就算是一个吧?

)都相信程序员会被其所使用的某一编程语言的语言逻辑所影响。

比如松本行弘开发RUBY语言就是受到萨莫埃尔·德拉尼的小说《Babel-17》影响,其核心概念就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 这种名为Babel-17的人造语言是一种准确的分析语言,能明显提高使用者的思维水平,精通各项技术。

萨皮尔认为语言是工具,是一种结构,是思维的框架,没有语言,思维就成为不可能。

沃尔夫吸收了他的老师萨皮尔的思想,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语言如何描述世界,我们就如何观察世界。

”所以电影把这种观点的潜在影响扩大到极端化也就是科幻的意义所在了,极其迷人。

但无疑人类在理解七肢桶语言时对词义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语义的矛盾是语言本身一个自始至终的矛盾, “语言间的区别不仅是句子结构,而且还区别于它们怎样切分自然,以获得造句的成分。

”(《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这里的切分自然即指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母语体系去理解、认知和描述这个世界,语言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及各个民族的世界观,构建出自己的文化环境,“语言本身凝聚成了一个世界,一切精神效果都隶属于它,就像隶属于外在世界一样。

”(马克思·德索《美学和艺术理论》),和维特根斯坦“我语言的边界意味着我世界的边界”(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如出一辙,这里的世界指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七肢桶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变成了”use weapen”,中间可能的三层误差不仅是对源语言的学习不充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丧失(文化环境、不同种族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对语义的概念义(对客观事物的纯粹抽象概念)与附属义(词义褒贬、情绪表达、语境差异)的把握不充分,导致了险些致命的错误。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迷人的问题了(当然,这和本片无关。

啊,不过好像点题了):究竟有没有精准的存在?

什么能够是精准的?

语言?

数学?

“纯粹概念”是否不存在?

“纯粹概念”这个词本身又如何界定划分标准?

我一度固执地认为所有词汇创造出来即成为一个对客观世界绝对精准的抽象概括,一个能够涵盖所有相关词类事物的总述归纳,语言的产生基于人类需要描述与解释世界的需要;就和数学一样,虽然数学并不从宇宙那里获得意义,而是赋予宇宙以意义;物理实体纯粹存在,数学完全独立,但数学赋予物理语义,提供一套高度精准的解释与描述。

(个人认为)所谓的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自然语言是模糊的、具有歧义的”只不过是人们从自身经验角度出发(文化环境、个体实践)产生的偏见/认知偏差,这种浅显的认知方式基于经验基础而非逻辑基础,人们甚至普遍认为自己的经验理解就是逻辑推断。

所有词汇的创造都是绝对化的,人们的使用和表达只是为了去贴近这种绝对化,但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绝对化。

就好比爱因斯坦说过:“只要数学定理描述现实,它们就不是确定的;只要它们是确定的,就不描述现实。

” 譬如“绝对”这个词语本身的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极端概念,只能类比解释事物,不能客观存在。

这种“语言绝对精准”的想法可能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想语言派早就想过了,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或者可能就这么简单,如果把数理逻辑的求真性运用到语言分析之中,将语言简化为自然科学的一种程序,那么精准的机器翻译就会成为可能,依此可推出语言和思维甚至没有关系,形成悖论。

但我还是抱着固执的看法,试图证明语言虽然是人为文化现象,但和数学一样已经成为一套标准和参照,力求解释这个世界,因此应该是精准而纯粹的抽象表述。

但我每在试图表达的时候仍然会发生错乱:这个词本身究竟代表了什么?

它的释义句所用到的这些词语又究竟代表了什么?

能指和所指失去的其全部联系,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被极端夸大,我逐渐发现每一句话我都能够提出相应的反驳,不仅针对逻辑,而且细微到针对每一个词义。

这几乎让我时刻处于几近崩溃的状态,脑子里永远无法安宁。

Ted Chiang在《除以零》中描写了一位女数学家,她发现一切的数字都可以被论证为全部相等,所有论证失去精准,所有数字失去意义。

在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几近精准的数学毫无意义、自己最深信不疑的东西被自己推翻之后,她的世界也就此崩塌。

我读完几乎像找到了毕生知己。

就像希尔伯特说:“如果连数学思维都有缺陷,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真理与正确呢?

”如果连语言词汇本身都不精确,我们还能如何正确表达思想、如何正常交流呢?

后来维特根斯坦说过,“我们有一种巨大的危险,就是想要作出精细的区别。

” 好了,我严重偏题。

我还一直记得德里克贾曼《维特根斯坦》的结语。

他从数学转向为语言哲学,他追求精准与完美,想把全世界都总结在一个理论里,一个纯粹逻辑里。

他很聪明,终于实行了它。

他退后一步欣赏它,它很美,是一个没有不完美、不正确的地方,延续到地平线的闪烁的覆盖薄冰的平原。

他想要探究一番这世界,但刚迈出步就滑倒在地。

他忘记了冰是纯洁无暇的,没有任何污点,也没有摩擦,所以无法行走于其上。

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明白,粗糙并不是缺点。

正是粗糙使这个世界运转,他想要拼命奔跑和跳舞。

散布在地面上的东西和语言是脏的、没有定型的,智慧的、年老的他这时领悟到这是理所应该的。

但是他的心中某处仍迷恋着冰原。

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的、纯粹的。

粗糙的地面虽然好,但是他住不了。

于是他就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在哪一边都不安稳。

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完全偏题,这不是影评。

 10 ) 在时间开始之前我已停止哭泣

“我今天把报告的重点放在概念重塑的问题上。

概念重塑到底会有多么彻底,有没有可能在第二语言的特定环境里完全切断我们在第一语言中已经习惯性连起来的概念,这是我一直在问我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怀疑就算我知道有这样的联系,也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我的实验证明,不仅是我做不到这一点。

”有一天我站在台上,不再看眼中的手稿,就能把这些话完全说出来。

那时的我大概已经知道我离当初那个默默地想着“说英语的脑子和说汉语的脑子可能大不一样吧”的我已经离得太远了。

中间隔着几千千米的航道,四五年的岁月,以及从一本书到一部电影需要走的路程。

而那本书和那本电影之间的间隔,未必会比那时候的我和过去的我之间的间隔更近一些。

我知道的。

Demetri的背痛好了一点之后整个人也精神了很多,虽然依然是一天到晚猫在实验室里直到凌晨三点,但是也会在写代码的中间跑出来和大家闲聊一阵,问我们要不要去看电影。

“这是语言学家的电影,我们应该组织一起去看。

”我正在公共区的沙发上一边练习仆街一边等待被试的时候,他在另一张沙发上嚼着薯片和我们办公室的博士生们一起瞎扯。

“你说的是那一部吗?

”Julia抱着茶杯问道。

这是一个有阳光的十一月的午后,但是我们系的暖气还是没有修好,所以还是冷得够呛。

我爬起来,把沙发让给刚坐过来的Elisa。

“没错,就是那一部。

语言学家的电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语言学家的故事啊。

”“什么时候我们语言学家也有电影了,怎么都没人告诉我,哦Deme你竟然不告诉我。

”一直缩在Demetri身边的Carly一边摇晃着身子,一边把空了的泡沫塑料汤盒放在茶几上。

“我有耳闻,听说还不错。

”Julia说。

“据说是语言学家大战外星人的内容。

你听名字嘛,Arrival,外星人降临地球了,大概就是这样的。

”“没有没有,这个故事很和平的!

不过我看过原著——所以不想和你们剧透。

”我看了看还在走的手表,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可被试还没来。

“原著超好看!

我大概是五年前看的吧。

”“有原著吗?

叫什么,我也找来看好了。

”Elisa似乎是对电影不感兴趣;我知道她一向是更喜欢书,所以我赶紧确认了一下书的英文名。

“你一生的故事,Ted Chiang的作品,是科幻小说啦。

就这个故事的语言学性质,我可以给一个建议:如果你是乔姆斯基的信徒,你不会喜欢的。

我假装自己是一半,所以我觉得无所谓。

”“我们也不算乔姆斯基的信徒,”Julia说,“一切的理论都是错误的,我们只选择错得少的那一种来做实验。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本来错得少的那一种也会错得很离谱。

事情永远不会是你假设的那个样子的。

”已经做到第四轮实验的Elisa笑眯眯地说。

我回头,看见有个女孩站在走廊头里的门口,似乎在确认是不是语言学系。

“我的被试来了,”她迟到了五分钟,“我先去上实验了,Deme,我要用你的地盘了。

还有,如果你们要看电影带我一个。

”我说着向Julia挥挥手。

那天晚上我发现手表停了。

就在电影即将开场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表,发现我的手表停在了我从系里出发的时间。

那一刻开始时间凝固了起来,没有顺时针也没有逆时针,没有前也没有后,回到了没有人类语言可以表述的混沌状态。

就在这种状态下,我买了一大杯健怡可乐(并且被Julia和Deme笑话说“你这是要洗胃吗”“你真能喝得完吗”),和系里的大家一起坐在放映厅的正中间。

放映厅满满当当的,洋溢着爆米花的味道和观众们交头接耳的声音。

在大屏幕切出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早就已经知道女主角一生的故事,知道最后的结局,我什么都知道。

因此对于我来说,这个故事没有前也没有后,无论从哪一个断片开始,我都能知道后来的内容,哪怕我并没有学过这样一种语言,哪怕我自己已经意识到,就算学了这样一种语言,也无法真正地改变我对时间的认识。

我只是碰巧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俯瞰而已,这不代表我永远都站在制高点上俯瞰。

更何况,我们只能俯瞰,不能改变什么。

如果赤朽叶万叶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那么那个孩子的命运,真的就会有所变化吗?

我紧紧盯着大屏幕上剪碎的画面。

有个细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别眨眼,再眨眼你就死了。

然后下一刻我就进入了荧幕里的世界,我的手表再也没有转动过。

联动: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702999/“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是我们由空间系统产生的隐喻,那么时间到底是否存在?

”Katie和Harriet,也就是我的前任导师和现任导师——这之间有非常悠长的故事不必详述,简而言之我在博士的中途来了一个大转弯,感觉自己差点像是被劝退以后重新申请了一回——对这个问题的解析有着完全不同的层次,前者注重于更为形而上的后半句,而后者则注重于相对更形而下的前半句,外加前半句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里。

后来Katie放弃了我而Harriet选择了我,直接导致我必须用全新的观念来解析我所面对的问题。

Harriet是相信外语学习最终会导致一部分的概念重塑的,简单来说,学语言有可能会改变一部分的思维方式。

而我,我只能说我不知道。

绝大多数人学语言,都还没有到概念重塑的地步,说什么“学会外语的思考方法”,有那么百分之八十是在瞎扯淡,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则是我和Harriet的领域。

说实话,在这一方面,我如果不知道的话会更好办,不会有任何预设,也就会接受一切的结果,毕竟数据出自于人,至少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表现,而一切的理论都是错误的,只是错的多少而已。

我始终没有问过Harriet她有没有看过这篇小说。

我一直想问她,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虽然我知道认知语言学不代表百分之百的语言相对论,但是比起乔姆斯基来说,Lakoff应该已经走了很远了。

我也始终没有问过我自己,在换到这个方向的时候,那个当年和Wain聊起这篇小说的我是否早有预料,毕竟对我来说,现在这个领域就是我的安全区啊。

当然,我也始终没有问过我自己,Wain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昨天的电影好看吗?

”Carly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躲在门后建模的我和戴着耳机一边听podcast一边做海报的Julia,她昨天因为睡眠不足提前回家了,没有和我们一起去看电影。

暖气终于修得差不多了,屋子里也没有那么冷了,不过怕冷的Julia还是围着围巾。

Elisa把做实验要用的黄色橡皮鸭子排了一桌,忙着给它们中的一些脑袋上戴上纸帽子。

“呐……有点一言难尽。

”Julia摘下耳机,“你也知道,我们这样的人,很难拿正常眼光来看待这个故事了。

”“比如说你觉得哪个没有升上正教授的语言学家会有一栋临湖还带落地窗的别墅?

”我苦笑道,“就像你说咱们这里在河边买了一套房子。

不是租,是买。

”听到这话,Carly也跟着一起苦笑起来,她和室友一起租了一套相对性价比很高的房子,然而结果是每天要骑车半个小时来上班。

“我到现在也不觉得,第二语言学习会对人的认知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Julia摇了摇头,拿眼神向隔壁暗示了一下,隔壁是我们系的二语习得方向的教授,是个坚决的乔派,“要是被她看到了估计要笑死了。

不过这点Chris是专家,Chris来说。

”“我有什么好说的,”我吐了吐舌头,“很早就听说一句话,在虚拟作品中寻找现实的人一定有问题,我觉得我就蛮有问题的。

只是我一开始还不相信Deme说的,最后发现这个片子还真改成了语言学家大战外星人了。

”“哈?

”Carly似乎不太相信我们所说的,“这都什么玩意儿?

”“毕竟是美国电影,美国人嘛,审美就是这样。

Chris出来还说呢,太过分了,全场就她一个中国人,竟然听不懂剧中出现的那句中文,还是查IMDB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

”Julia哈哈大笑,我也差点把刚喝进去的茶喷了出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就算是我早就知道了整个故事的流向,我也没有料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竟然隔着这么大的差别,就好像Lakoff告诉你,人类受到自身感官的限制,在思维和语言上都只会把时间的概念不断对应到空间的概念,但是你作为一个语言正常发展的人类个体却对此毫无感觉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次看似和平的接触就变成了全世界都要毁灭的世界末日那样,就像我没想明白为什么一个还被称为Doctor的、有可能还没拿到终身职位的语言学跳坑者,是如何能在湖边买一套别墅的。

当然我知道语言学家约等于翻译这个概念,不仅美国人有,英国人也有:我之前在希思罗机场被边检拦了一下,原因是“你是学语言学的?

我们这边有个拿中国护照的旅客不懂英语,你来帮个忙吧。

”我们这一排人几乎都是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发出奇怪的笑声,一般大家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跟着笑一下,但是重点在于大家不笑的时候我们这里也会传来窸窸窣窣的笑声。

比如说,看到那栋别墅的时候,我和左边的Conner几乎都发出了卡在嗓子眼里的笑声;再比如说“你分析语言的模式像个数学家”那句,Demetri在我右手边轻声嘟哝了一句“句法学就是数学”。

等到开始讨论七肢桶的语言时,我们已经要怒斥作弊了:讲道理,自然语言处理都还没有到这样的高度,你们是如何设计出这样的软件来分析和拼写七肢桶的文字的?

在黑暗中我能感觉到,当我扶额的时候,Conner会轻轻抿一口啤酒,而Demetri会选择啃一口爆米花。

我一边看,一边努力回想着我之前读到的内容。

Deme没有说错,现在展开的就是语言学家大战外星人的故事;我大概已经在七肢桶的森林里走丢了。

我知道所有的理论,知道Louise和她的女儿、她女儿的父亲,以及他们三个人在时间中经历过的无数定点。

可是我不知道这个紧张的国际合作从何而来,不知道为什么Louise会把手贴在那面玻璃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平行世界的将军为什么会选择对七肢桶开火。

语言学家不是超级英雄,她只是个普通人,只是个被极端的语言相对论放大的人,她爱自己的女儿,哪怕知道她一定会死在自己之前,她在知道这样的结局之后却还一直带着忧伤从头开始;这长篇大论含在嘴里,我却完全说不出口。

我看到了未来的剪影,却完全没有看到未来本身。

看这本小说是在冬天,给小说写书评是在冬天,看这部电影也是在冬天。

就仿佛我的语言学的人生是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两部分:冬天,以及冬天之间。

“咱们这学期组会排满了,下个学期的组会,要不要搞一份语言相对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论文来看看?

”作为组会长,电影散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Julia提起这个来。

从放映厅里走出来的人都在讨论整个故事,我却有种异样的感觉:就好像我之前一直的努力突然完全崩塌一样,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又会有很多人开始想,我学一门外语会不会就真的完全地学到“思维方式”呢,你看连时间的认知都改变了。

“你真觉得会有这种影响吗?

”Julia咯咯笑了起来,“这一群人都在这里,要不我们举手表决吧。

”“我才不要呢,我还想打算留着这个给我的学生们上课时候用。

不过,就我所知,除了词汇方面的概念重塑,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例子。

你看Borodosky做了这么多年实验,每次还是会被各种期刊文章敲打。

要真是这样的话我建议大家都去学德语,因为学了德语就好存钱。

”我一本正经地说。

Demetri的女朋友把爆米花盒子丢到垃圾桶里,走了过来,“Chris你听到那个中文是什么了吗,那个是中文吧?

”我苦笑着说,“你问Deme,他知道放到那段话的时候我一直在扶额。

”不过我没有说,我不仅在扶额,而且还没有眨眼。

我的眼睛里那时已经有了泪水,不过和阅读原著的时候的泪水并不一样。

那不是什么感动的泪水,我连看到七肢桶文字的时候都并没有被感动,虽然的确很震撼。

我那时候只是觉得眼睛疼,因为太久没有眨眼,生怕一眨眼之后自己就会在另一条时间线出现。

语言学是一个坑。

我早就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会一直重复这句话,对办公室里的同事说,对想选择语言学的后辈说,对那些不知道语言学是什么的人说,对我的听众说,一次又一次,哪怕在我说出口之前语言学已经悄然属于整个宇宙。

但是对我来说,就算是坑也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喜欢这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说英语的脑子和说汉语的脑子,到底一样不一样呢,我想要答案。

我想要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哪怕这路上磕磕绊绊,我也许会被迫放弃已经做到一半的东西,哪怕我已经在别人身上看到了将来类似的结局,我也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就像Louise当年选择要孩子一样,已经知道了未来却还要走下去。

五年前,在香港,放下书的时候我的眼睛里像是进了沙子一样,眯起眼睛,面对着半夜的床头灯,拿手背蹭了一下,感觉到了眼泪。

这是一个优美而忧伤的故事,我不知道真正影像化的时候会看到如何的碎片,我只希望能让我在另一种媒介里也能感觉到Louise当年内心的酸涩,还有她和她女儿和她女儿的父亲之间的那种义无反顾的羁绊。

我不抱希望地这样想。

然后我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踏着不停转动的长针和短针,往已知的前路一直走去,再也没有流泪,就好像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酸涩成这样一般。

小蝶22/11/2016 于剑桥

《不得安身》短评

说服尚将军的桥段造成了时间悖论,恰恰跟原作精神相左,扣一星。结尾还原的很好,想起了巴里林登在爱子病榻前的经典段落。

2分钟前
  • 子安
  • 还行

本以为又是一部“爱是解释一切问题的答案”的科幻片,看到结局还挺惊喜的,聪明又不做作,尤其推荐给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在豆瓣评价似乎一般,可能因为不是诺兰拍的吧

5分钟前
  • Sailor Meow
  • 力荐

编剧学习了个语言学假说,决定拍成一部电影来黑中国和俄罗斯。什么叫心理投射?把自己的军国主义思想投射给别人就是。呵呵呵~什么玩意儿

10分钟前
  • 盼了个神
  • 很差

满分100的话,配乐150分,摄影90分,其他在75到90之间,我国部分不及格。语言学的部分刚开始觉得粗糙(直觉而非理性判断),但实际上算是处理得当。用隐伏的方式阐述语言到思维到时间的逻辑链条。最终打动我却依然是语言与思维无限延绵与人永恒孤独的矛盾。第一部维伦纽瓦,还是很享受如此的美学盛宴。

1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又是打乱时间线性再回看整个人生的作品理念,注定带着悲剧因子,影片情感饱满,且富有深沉的哲学思考力量,偏作者化的科幻片能达到这种水准真的非常难得!Max Richter的那首经典配乐简直画龙点睛。

16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失望。表义的书写元素,没有时态,包括墨汁书法风格,这基本就是中文的特点。 半途就猜到了结局,因为开场女主书里写的‘武器是语言’。片中一架我国飞机为什么瞄准屏上写了‘哎哟’俩字。Language may change your perception; but it does not bend physical laws. 否则会多门外语的都是神棍。

17分钟前
  • 私~川流
  • 还行

夹带意识形态的私货就尼玛恶心

22分钟前
  • 哒咩
  • 还行

变化的维伦纽瓦,大银幕看导演拿手的情绪玩法更入微细腻,依然镇静入水、惊异神醉。十二个贝壳,失重空间,非线性的时间理论,还是比炫目的科幻特技更余音悠长。结尾被煽的泪腺难持,每个孩子在出生懂事时,若都能收到这样一份“礼物”,对抗荒凉人生的“武器”,是多么美丽。ps色调暗的是多么想撵观众

24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和姜的原著相比,电影无比平庸画面沉闷乏味

28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较差

没有打动我,也无法爱上全片灰蒙蒙的视觉。为了兼顾科幻和文艺,影片显得左右摇摆顾此失彼。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我应该是被音乐给感动了。

34分钟前
  • Su
  • 还行

女主从头到尾两个表情:瞪眼,喘气

37分钟前
  • 呓呓
  • 很差

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特效是花5毛钱做的?而且,能别把电影拍成纪录片吗,里面出现了那么多中国的段子,可以过审查?

38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很差

看惯了外星人进攻地球或者人类跑宇宙招惹外星人的科幻动作片,这样剧情感强烈内容新鲜的科幻片还真是一股清流。不过破解外星文字的过程也太简单粗暴,虽然这个并不是影片重点。是部让人思考的电影。总之感叹有余,喜欢不足。

43分钟前
  • 暖晴
  • 还行

看科幻作品,或是缓解现阶段自我苦痛的终极方法之一 :)

47分钟前
  • 11km
  • 还行

看的好爽啊,优点一大堆,一团俗气和狗血也搅在一起

51分钟前
  • 希尼莫
  • 较差

壮哉我大美利坚!和平永恒的守护者!

52分钟前
  • 小杰是好Queen
  • 很差

一个和语言还有时间相关的故事,很美。没想到开场的「过去」竟是未来。曾读短篇小说,但没想到居然可以改编成这样,有点惊喜。Amy Adams说中文那一part有点出戏,另外转折也太快了。电影抛出的问题抓人:「假如你可以预览一生,那你会选择改变吗?」经过一段时间回味《降临》后,才能体会到背后的美。

53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原著的亲情元素被删改的只剩下几个镜头,加入了生硬的政治符号,主线也改为英雄拯救地球(进而人类拯救外星人)的商业鸡汤,唯一可加分的就是似是而非的传播了一点语言学。

55分钟前
  • 扑向剑刃的轻风
  • 较差

特德-姜的这部小说并不适合被视觉化,但目前的处理确实深得原作的意境。外星人的语言犹如东方水墨的闲笔,如雾如烟,瞬间呈现一切意义旋即消散。它讲述了沟通与隔绝,我们都被困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文明和偏见之中,它呼吁沟通和交流,它拆解了时间。与其说它是科幻,不如说它更像哲学。

6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