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结尾,Ethan站在法院门口,周围镁光灯闪烁,那表情就像在说:“我终于红了!
”讽刺而令人齿冷。
两个大学生,Ethan和Sean,对一名独居的邻居——一位丧偶老人展开一系列“恶作剧”。
“哇塞!
好腻害!
竟然可以用超市买到的工具模拟恐怖片的场景:忽明忽暗的灯光,忽闪忽现的电视,自动开合的木门,深夜莫名播放舞曲的碟片机,突然炸裂的玻璃。
这是一篇科普揭秘电影吧。
”“不愧是MIT高才生,动手能力真绝了!
可是私自侵入他人住宅,安装监视器是非法的吧。
”“真是两个熊孩子,把别人家弄成鬼屋,还冠冕堂皇地说成‘行为干预’实验。
”——以上是我的内心OS,infinit,有些无聊了。
至于我的三个疑问,电影也妥帖地给出了答案。
Q1:实验对象是如何选择的?
“他(邻居)酗酒,虐狗,打老婆!
就不是个好人。
”这是S的发言。
而且,离得近,方便近距离观察和及时做出反应。
Q2:实验时间长达六周,S的母亲多次进入S的卧室,对三个大显示屏全无反应。
要知道,这两位实验人员可是24小时不间断获取实验数据啊?
“20多岁小伙子,不泡夜店,不混黑帮,不吸毒,只是总盯着大屏幕,至于在看什么…亩们家孩儿可乖了好吗!
”这是S妈妈的发言。
而且,乱的像“犬科的家”,估计还有味道,母亲的内心戏应该是“可劲儿造吧”。
Q3: 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闹鬼事件”,邻居没有选择报警?
实际上,在第一次“灯光电视鬼事”中,警员发现电压不稳,及时上门:“Would you mind……”我们的中学英文老师教过,这是委婉语气“您是否介意……”,在警员提出要进入屋内检查时,邻居的回答是:“Yes,I do.”(真是个没礼貌的老头儿啊。
)邻居出门倒垃圾,垃圾桶倒在半路,一位遛狗人士和他的狗路过,狗狗“吧唧”踩了几脚垃圾,狗的主人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大个儿垃圾桶倒了),邻居的回答是“带着你的狗圆润地走开,否则我会把他大卸八块装进盒子里寄给你!
”(啧啧啧,真暴力啊,古怪地老头儿!
)“他(邻居)在发生闹鬼事件后进入的地下室一定藏着秘密,一定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把尸体藏在那里。
所以,他怎么敢让警察进屋搜查呢!
”这是S的发言。
S不顾E的劝阻,执意要到地下室去一探究竟,事实证明那真的只是普通的杂物间。
S鬼使神差地带出了一只铃铛,在他拿起铃铛时,铃声把邻居吵醒了。
S来不及跑出去,他躲在客厅一张桌子地帘子里面,手里拿着一把枪,屏息以待。
邻居看到了那只铃铛,他回房,再回到客厅后,手里也拿着枪。
“bang!”一声枪响,邻居倒在血泊中。
老人自杀了。
之后两人在拆除监视设备和准备搬运尸体地时候,警员破门而入。
S和E所做地一切都由他们自己记录下来,这就是呈堂证供。
法官在判决书中把他们的行为定义为“torture”,再确切不过了。
一位身躯佝偻,头发花白,孤独的老人一遍一遍地承受着折磨:那扇门是妻子催促他修理的,看到门修好妻子很欣慰。
可是妻子不在了,门有什么意义呢?
邻居挥动斧头砍了它。
那台碟片机播放的是妻子喜欢的音乐,当妻子得知自己患了重病时,精神崩溃,邻居拥着她跳舞鼓励她。
那只铃铛是邻居送给妻子的礼物,妻子连大声呼喊的力气都没有了,邻居再把铃铛送给她的时候说:“只要你摇晃铃铛,不论何时何地,我都会赶到你身边。
”生命的消亡不该出于愚弄!
S和E的处罚是两年的社区教育,他们的行为都是轻罪,美国法律规定,只有再重罪的实施过程中导致的被害人死亡才能被控谋杀。
然而,案件本身却引起了广泛争议,所以实验者是真的红了,讽刺而令人齿冷。
毫无缘由的恶是不知何时会爆炸的炸弹,把自己变成魔鬼,把善良埋入坟墓。
社会中道德和良善的缺失使法律成为某些人唯一的行为准则,他们是功利主义的信徒,获利和惩罚的大小成为判断是否值得一试的砝码。
在电影中,“变红”的违法成本太低——即使老人死亡,他们也只是两年的社区矫正教育。
我不禁揣测,在XXXX随意举报XXXX的背后,也是这样一个逻辑。
“我只是随手以某种更易举报成功的格式写了举报,没想到真的成功删文。
”“我没想到文章被删除后,金钱赞赏也会随之退回,让人损失了大几千,我感到愧疚。
”EXM???
因为发生了金钱损失才感到愧疚。
不为上万读者看不到文章而愧疚,不为别人辛辛苦苦酝酿的作品夭折而愧疚,不为自己的恶意伤害了别人而愧疚,只是因为金钱损失而愧疚。
只能说,法律意识很强。
大概会有很多人觉得XXXX做得不对,但更多的“理智”的人应该只是不了了之。
因为举报不犯法,最终删除文章的决定权也不在举报者;而且举报者这么坦荡地承认错误,我们应该宽容。
但谁能否认,连XXXX自己都没有否认,举报行为不为别的,只为了试试XX删文的规则,至于其他人是否会因此遭受损失,不在考虑之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下面的话我自己觉得都矫情,但因其真实我还是决定写出来:我想生活在善良的世界——尊重,平等,互助蔚然成风。
如果别人没有善良,那我自己要学着做一个善良的人。
PS:我的长辈曾经跟我说,找老公不一定要能力卓绝,但是一定要善良,要会心软。
周围结婚几年的姐姐都深以为然,恶是无差别的杀伤性武器啊。
一直吊着胆子以为是个变态杀手的恐怖惊悚片,肾上激素随时准备着。
随着剧情地展开,预计的刺激并没有到来,镜头平铺直叙地展示了故事的始末,反而让最后的结局来得猝不及防。
讲道理,从法律层面来讲,最后的判决公平公正(希望不是像弹幕说的,只判2年,我疑似看了个删减版),两个无知的年轻人从一开始的作案动机就不单纯。
伊桑是为了报复(家暴的父亲被母亲离异并坐牢),肖恩的盲从是为了证明自己(明明是个优等生,却拼命想摆脱富二代的称号,孩子啊,你们还是太年轻),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误解...讲人性,老人从一开始的表现就像是个脾气暴躁的老人(冷漠、骂邻居、威胁杀狗),到后来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一个痛失所爱的深情男人逐渐浮现在观众眼前,他的冷漠是出自军人出身,他的暴躁是因为痛失所爱(后来证人说的:他失去了一切开心美好的东西),他沉浸在悲伤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只是军人的自律在维持着他的生活。
对于两个熊孩子捣的鬼,老人似乎还带有着一丝期待,剧中他曾问警官:确定是女人的尖叫?
--让看到后续剧情的我回想起来忍不住差点泪目。
在最后,老人看到客厅桌上的铃铛(实际是被伊森从地下室拿出来仓忙间忘在了桌上),回想起妻子在世的点滴,坚定地相信是妻子在召唤自己,便毫不犹豫地开了枪,悲剧就此尘埃落定。
全片氛围不阴森、不恐怖、不压抑、不刺激,直到最后答案揭晓,才让人因回想起每一幕剧情而倍感沉痛。
遗憾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但也释然于老人的解脱。
12年了,老人孤独煎熬了12年,终于去到了他的挚爱身边。
(最后,想向肖恩们说一句:珍惜生命,远离脑残)
被惊悚分类骗了,看完泪流满面啊!
男一(长发)因为儿时经历讨厌隔壁老人,认为老人是个酗酒、暴力、古怪的人。
然而老人是个很爱他妻子的人,温柔又敏感啊,思念妻子而不想离开房子。
男一和男二的见鬼恶作剧让老人回想起和妻子相处的种种事情。
最后老人看到他送给妻子的铃铛——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摇响铃铛我都会来找你,开枪自杀。
两个熊孩子害死了一个老人
看过《好邻居》 我的评分:★★★★这居然是一部伪装成惊悚片的爱情片!!!
靠感动啊…尤其是回忆中老人的程诺!
至于两个小畜生……我不想说,公道自在人心。
具体剧情需要自己看吧……重点要说的是恶性质的正版!
这片子国内网络正版只有86分钟对比网络查到的片长,剪了十多分钟肯定忍不了!
就去找下载了,如果仅仅是看下载的我也不会觉得正版可恶。
因为下载的字幕明显是机翻,很垃圾所以我几乎是正版和下载交替看的,大段对白一般不会删减。
重点来了,是结局!
正版对结局进行了大幅的删减!
以至于完全改变了导演想表达的几乎等于完全改了结局!
如果你只看了正版……那么很不幸你是正版受害者……所以谁有优质的字幕麻烦告诉我好么……感谢!
邻居是一个孤僻的老头,两个熊孩子在老人家装上监控和操控他家门和电器的远程开关,想看看他在发生类似鬼事件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结果发现老人的行为举止怪异,而且常常去地下室一待好几个小时。
于是两个熊孩子愈发的好奇,变本加厉的搞事情。
过程好好看啊,悬疑的节奏掌握得太好了,全程以为老人是什么可怕凶手,等真相揭晓的时候,我只想落泪。
老人反常的砍门窗,是回忆起妻子抱怨过家里的门窗总是合不上,老人听到半夜突然想起的歌声,是因为妻子用这首曲子和他跳过舞,在地下室久久不出,是因为妻子的遗物在里面,他在思念。
最后让他轻生的念头,是因为他送给妻子一个铃铛,这样她生病时候就可以不用大声喊他,而他答应听到铃铛声会排出万难来到她身边。
十几年对妻子的思念让他愈发孤单,看到铃铛在桌子上出现,老人就以为是妻子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在呼唤他,让他去到她身边,于是在夜晚选择了自杀。
啊好难过呀!
特别结局熊孩子并没有收到严厉的惩罚,让我更加怒不可遏!
令我又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和我是传奇,真的好看不得人在孤寂又漫长的岁月中,孤独归去的故事。
太悲伤了😫
两小孩出发点不怎么好,行为也不怎么好,但是最终导致的老人死亡,结果是好的。
一个老人老年失去挚爱,只能在家慢慢等死,只想活在妻子的环境下,这时候各种妻子的气息(熊孩子恶作剧)扑面而来,这时候的老人其实是很开心的,所以每次老婆的气息(熊孩子恶作剧),老人都会呆呆的伫立在那里,在缅怀,在享受,而不是外人眼里的吓呆了。
最后老人听到了老婆的召唤,一个铃铛,这就是天籁,老人是个军人,对于天堂和地狱,神和鬼并非笃信者,然后这个铃铛,最终让他确信,老婆在的,只是不同形态的存在着,不管是何种形态,老婆来召唤他了。
他这时候是很幸福的,熊孩子的恶作剧,给了老人一个完美的结束,老婆存在,老婆需要他,老婆在召唤他,然后他在确信能和老婆团聚的幸福中死去。
围观者善以自己的观点来决断他人是否幸福,常造成感动不了他人却感动了自己的行为。
此影片让我想到三毛女士,三毛女士在丈夫死后,自杀了,我看过她的书,她和丈夫荷西的世界,她自杀,我认为她也是走的幸福的。
当然熊孩子本身出发点并不好,行为也不好,但是导致的结果,大家看到了,法官最后的判决我觉得很好,先讲了这种行为是多么的恶劣,甚至可以判无期徒刑,但最后的轻判,说明法官作为一个老人,是理解老人的,他觉得最后的结果,其实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没有更好的了。
这部片子叫好邻居,有人说是老人是好邻居,不对,对老人来说,这两个熊孩子,才是好邻居。
老人失伴后几乎不在与人交流,最后算个好老人好老头,根本没有邻里互动,不算好邻居。
熊孩子才是好邻居,当然是对老人来说。
不管怎么样,影片和安乐死其实是一样的,引发各种对与错的观点。
具体不说了。
我是赞成安乐死的,所以才有以上观点。
有幸看的是完整版,知晓完整结局。
大部分影评都是把两个熊孩子看作同伙,把他们放到一起来讲,并认为他们罪行同等。
但是我认为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伊森一个人,其对独居老人的实验只是一场报复。
肖恩只是他的利用对象,因为肖恩家有钱,并且肖恩有头脑,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个计划。
因此两个熊孩子并不属于同一阵营。
以下是我对剧情的理解和梳理(含剧透):伊森的父亲曾对母亲家暴,其母亲随后逃到老人家中寻求帮助,在老人的证词下,伊森父亲被送进监狱,之后其父母离婚,伊森归母亲抚养。
伊森认为是老人的干预致使其家庭破裂,因此怀恨在心。
’之后肖恩搬到伊森家附近,并对肖恩家与老人的过节毫不知情。
与肖恩熟识后,伊森认为肖恩的经济实力和头脑可以帮助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老人进行报复,因此策划了这场“实验”并付诸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每当使出新的招数(开关门、干扰灯光和电视信号、开关收音机、关掉暖气弄碎玻璃等、以及有所提及但尚未实施的移动家具),等着看好戏的几乎都是伊森。
我认为伊森的计划本来就是通过惊吓导致老人意外死亡。
但是伊森所不知道的是,他们所用到的这些物件都引起了老人对亡妻的回忆,使老人产生了亡妻在召唤自己的错觉。
当他们使出招数吓唬老人时,老人曾采取长时间躲进地下室的办法来应对,使得伊森对地下室里有什么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一度偏执地认为老人有过杀人罪行,并且罪证就在地下室。
一旦揭露这些罪证就可以将老人送进监狱,这样就报了当年父亲的仇。
当两人设法将条子引入老人家地下室查看无果后,伊森仍认定是条子看得不够仔细,必须要亲自去寻找。
但是两人当初说好实验过程中只观察、不接触。
从这时候开始,伊森开始逐步逾越界限,肖恩也逐渐开始对实验出现了排斥。
当肖恩发现伊森在监控自己的时候,彻底爆发,开始质疑伊森的目的,决定中止实验并索回设备。
之后因一个摄像头被猫扒落,伊森潜入想要取回摄像头,并在离开时发现地下室没锁,便忍不住进入地下室查看,无意中碰到关键物品手摇铃,并且不经意地将其取出放到沙发靠背上。
手摇铃是老人送给重病妻子的礼物,并告诉她只要摇铃,自己就会出现。
因此铃和铃声的出现暗示了老人亡妻正在召唤自己,导致思念过度的老人饮弹自尽,与妻赴会。
最终结局:两人被轻判,走出法庭时,伊森脸上露出诡异并且成功的笑。
确实其目的已经达成,老人死亡,且自己基本脱罪。
整个过程中肖恩只不过也是个受害者,罪魁祸首只有伊森一个人。
本片对悬疑的把握比较适度,随着剧情推进把一切因果缘由都直接交代清楚,且剧情符合逻辑,不用观众费神去推理,因此看着很轻松,看一遍足够。
因此我认为本片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表达方式。
对于恐怖电影爱好者来说,2016年绝对是大丰收的一年。
今年出现的恐怖电影不仅数量多、类型多,而且质量高。
其中大受关注的既有《招魂》的续作《招魂2》,《科洛弗档案》的续作《科洛弗道10号》,也有丧尸电影《釜山行》;还有一些稍微小众但同样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关灯后》、《女巫》、《好友请求》、《屏住呼吸》等;另外还有像《一路向南》这样的恐怖片类型集锦的电影。
这些恐怖电影各有所长,或有鬼怪或无鬼怪,有些血腥暴力,有些惊险刺激,还有些隐含着深沉的文化背景,但都同样达到了让观众脊背发凉的恐怖效果,都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好电影。
但是在上述的这个恐怖电影的粗略清单中,有一部没有被提及的恐怖电影——《好邻居》。
之所以没有把这部电影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是一部反类型、反套路的恐怖电影。
这部电影既没有邪魔鬼怪,也没有血腥刺激,甚至连恐怖片标配的诡异音乐和铺垫的悬念都用得很少。
用插叙和正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故事,最后却让人为之震惊,大呼创意十足,还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好邻居》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两个高中男生无事可做,想以邻居中的一位孤寡独居老人为对象进行一项社会学实验。
他们潜入老人的家中,安装了各种监控设备和可远程操控的仪器。
然后,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对老人的生活做出一些细微的操控,并观察老人相应的变化。
电影的开头曾解释过这个实验曾在英国进行过,他们告诉一组志愿者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可能会有一些受雇佣者潜入你的生活,他们可能是餐厅服务员也可能是周围的路人。
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些潜入者,但是志愿者们却从内心开始疑神疑鬼,害怕风吹草动,为之担惊受怕,甚至有一位志愿者从此开始信奉了宗教。
两位男生正是希望能够模仿这次实验,以此证明该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改变一生。
而整部电影便是实验外的摄像头,完整地记录下这次实验的整个过程,其中既有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彼此的反应,并插入部分实验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回忆,整体构成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实验过程。
电影作为一部恐怖片,其最反套路的地方在于该实验的本质便是通过人为操控让实验对象产生屋中有鬼的错觉,称之为“闹鬼计划”。
整个计划的大前提是,这间屋子确实以及肯定没有鬼怪。
首先,他们通过操控电子设备无规律地扰乱老人家中所有的电器,比如让电灯闪烁,电视机花屏,当然这只是让老人开始怀疑家中的电力出现了问题而已;接着,他们有通过机械设备让老人家中的一扇门不断地自动开合。
此时故事出现了不一样东西。
因为老人曾经就这扇门的问题和去世的妻子有过争吵,老人由此开始怀疑这是妻子亡灵的暗示。
当然这一切对于两个男生来说是未知的,而老人也不知道这是被两个男生人为操控的。
一道互相不了解的分水岭由此出现,而观众作为“上帝视角”看清了这一切,明白了所谓的鬼魂或者灵异事件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之后,两个男生让老人家中的音响自动播放,窗户玻璃自动碎裂,恒温器失效,而这一切竟然巧合地都与老人关于亡妻的记忆有关。
比如亡妻曾经酒醉放着音乐要求老人一起跳舞、老人曾在低温的家中与人偷情等。
这一连串的巧合让老人越发相信这是妻子亡灵的暗示。
一个鬼魂就在这些巧合下被人为创造出来了。
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悬念便是老人家中的地下室到底有什么,当然这个悬念对于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并不是问题。
但是对于无法接触实验对象的两个男生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疑惑,因为老人经常半夜进入地下室直到早晨才会出来。
为了查清地下室中的状况,两个男生甚至不惜报警告诉警察听见地下室中有女人的尖叫,以此让警察前去了解情况。
但是这又一次让老人误解了,因为地下室中放着他亡妻的一些遗物,而这个所谓的女人尖叫声,让老人越发坚信妻子亡灵的存在。
最后两个男孩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潜入老人的地下室看见了一切,并又一次在细微处作出改变:把老人亡妻遗物中的一个铃铛放到了客厅。
这个铃铛是老人在亡妻卧床病危时送给她的礼物,在她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摇铃铛以召唤老人。
所以当老人在客厅看见这个铃铛时,关于妻子亡灵的想法越发真实了。
他坚信这是妻子亡灵在召唤他,所以他一无反顾地吞枪自杀了。
最后两个男生被捕,因为非法侵入和私自破坏的罪名,被判两年监禁缓刑和社区劳动500小时的惩罚。
电影由此结束,关于两个男生是否被判过轻和他们是否悔改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
但是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还是上文中所说的,鬼魂或者灵异事件是如何被人为创造出来的。
相信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遇见过一些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事情,有些人会因此转而向神鬼之道求解。
比如所谓的鬼压床、鬼打墙之类的事件。
虽然目前科学已经可以解释大部分所谓的灵异事件了,但也依然存在一些解释不通的地方。
但是从这部电影来看,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这一切都是缘自巧合而已。
正如电影中,如果老人不是恰好有着这些关于亡妻的记忆,他并不会真的就因此相信鬼魂的存在。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世间无数的故事都只是因为巧合而已。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原文配图,可戳
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的慢慢推开,悬疑都集中到了那个“地下室”,在地下室中有一串镜头,非常好的将观众带去导演想让观众走进的思维“歧路”。
诡异惊悚的主观镜头
预示着“阴谋”或许将被揭穿
老人接下来的意图但是这是一串没有逻辑,没有动机的镜头,不合理,很多余。
只是导演的狡辩镜头。
他不像老人最后开枪的情节,最开始闪前的交代镜头中黑人警察的叙述,以及后面那个孩子持枪进老人屋中,这一切都合乎逻辑,是合理的情节交代。
电影基本来说还是很好看的,从电影的名字“好邻居”,不断闪前的镜头交代,以及电影前部分剧情来看,导演一直制造一种幻觉,孤苦伶仃、不与人交流的老人到底隐藏着什么?
偷窥的镜头,两个年轻人制造的“幽灵”,这一切的悬疑、惊悚效果都让观众深受其引导。
有些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 “一位摄影记者为了消磨时间,于是监视自己的邻居并且偷窥他们每天的生活,并由此识破一起杀妻分尸案的故事 老人房中无故的响声”,相似的感觉。
骤起的音乐,以及门的异常等,一种偷窥以及操纵的上帝快感弥漫其中,不禁让人猜测接下来的剧情或许是两个年轻人发现了一起“惨绝人寰”的谋杀案件,再由其事件达到高潮部分。
很可惜观众都被导演欺骗了。
看这部电影的前两天,恰好看了大热的《屏住呼吸》,同样是无法无天的年轻人擅自闯入独居老人生活的故事,气质却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屏住呼吸》是一部优秀的惊悚片,故事好看,节奏无敌,旧瓶里装了瓶好新酒。
珠玉在前,我对这部豆瓣评分并不是很高的同类片是没有太大期待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看起来的确就是部平庸的套路片。
熊孩子假心理学实验之名欺负老人、伪纪录片形式、手持摄影、交叉叙事,似乎都是惊悚片的常规套路。
脾气暴躁的独居老人,家中家具老旧、灯光晦暗,一言不合就扬言要杀掉邻居的狗。
熊孩子让老人的纱窗门不停地撞到门框,老人怒气冲冲地抄起斧子就把门劈了。
半夜音乐播放器自动打开,老人迟疑半晌,竟然在常年锁住的地下室待了整夜。
熊孩子设计让老人卧室的窗子玻璃碎掉,老人在寒冷的卧室里呆坐了一夜。
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件事,老人的家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许是地下室囚禁着什么人,或者是有什么犯罪的证据。
插叙的法庭审判,说明有血案发生。
时不时闪回的女人,似乎暗示了老人的精神疾病。
接下来,熊孩子一定会忍不住下到地下室一探究竟的,然后就是老人和熊孩子惊险刺激的猫鼠游戏,若是节奏把握的好,其实也会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
幸好,这部电影还带给了我惊喜。
熊孩子终于闯进了地下室,无意间碰响了铃铛惊醒了老人,顺手就把铃铛放在了门外的桌上,造成物品移动的假象。
老人拿着枪出来,与藏在桌子底下的青年对峙,血腥屠杀一触即发。
然而老人的枪却指向了自己的头。
老人为什么会自杀?
接下来电影给出了答案。
原来,熊孩子们自以为是的闹鬼诡计,另老人误以为是亡妻在召唤自己。
在妻子的病榻前,老人曾送给妻子一个金色的铃铛,并对她说:“我只想要你知道,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摇一摇这个铃铛,我就会来找你,风雨无阻。
”于是,那些自己开关的灯、坏掉的门、夜半响起的圆舞曲、卧室里碎裂的窗户,一切的一切唤起的都是对妻子的回忆与怀念。
当铃声响起,那一定是妻子在召唤自己,独居十二年的老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兑现承诺,去找妻子,风雨无阻。
看到这里,只觉得心里无限心酸,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惊悚片的外衣下,竟然有这样深情款款的温柔内核。
当你离去,我会孤独老去,我不会再快乐,直到听到你的召唤。
也许这就是人世间的真情所指。
熊孩子的恶,在于不知恶,因而无法无天,不计后果。
严格来说,两位主角不能算是孩子了,一个出于给老人一点儿教训的心理,一个也许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和有趣,毫无疑问他们在实验中已经意识到会造成的后果也许会远远大于想象。
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停不下来。
就像在屏幕外的我们,也忍不住想要知道地下室里到底有什么。
他们无意害死老人,却没想到误会与深情造成了老人的死亡。
这里我不想讨论对他们的量刑是否过轻,只是想说你真的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小小的恶意的举动,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
所以,你可以穷,可以没志向没本事,可以暴躁、吝啬、懦弱,但请一定要善良。
审判过后,青年走出法院,面前是闻风而动的大批记者,他站在台阶上,环顾四周,你看不出他在愧疚,你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像你无法看到他的未来。
影片不仅角度选的好,而且结构玩儿的溜。
细节丰富,技巧纯熟,交叉叙事不显凌乱,始终保持了两个悬念吸引人看下去,即地下室里到底有什么?
最后到底谁死了?
虽然无论是手法还是反套路都算不得新鲜,看过后也不会喘不过气或者心潮澎湃,但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仍然能令人感到非常惊喜。
本质上还是一篇故事会
后窗的另一种形式
原来如此
各方面都有些生疏 可以拍的更好的...结尾TT 小孩子太自私了尤其那个长头发的应该是字面意义上的attention whore吧科科真想暴揍
俩逼孩子就该去死 未成年畜生保护法落实成电影 电影本身一般吧 大概可以猜到结局 但还是特别心疼老头
还不错耶虽然是一部教科书般剧情的悬疑片.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并且只有1个半小时没有任何画蛇添足的剧情.拉个分数
结局对于俩小屁孩太仁慈
两个熊孩子的恶作剧对于一个独居老人的影响可以有多大?开篇以为是惊悚,后来发现很温情。但法律对于一些未成年的庇护让人恶心。
棒 意料之外 溫情滿滿 換另一個角度 是不是也算幫老爺子得償所願了呢?
挺好看,想掐死主角
小成本小格局就应该这样抓住一个点做戏
可怜的好邻居爷爷,两个熊孩子!!
创意真心超棒的,那些恶作剧似的吓人机关刚好触碰到邻居与失去的老伴心底最温馨也是最悲伤的记忆,当那个铃铛出现,他终于确定是老伴在召唤他,所以他去了,是心甘情愿的去了,不过拍的有些闷了,剪辑 节奏和表演上都差了些
惊悚外衣下深情款款的爱情故事,角度选的好,结构玩的溜。“我只想要你知道,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摇一摇这个铃铛,我就会来找你,风雨无阻。”看到这里真的心酸的不行。
以为变态老人悬疑惊悚片,原来是反套路的情感片
little brother 也能 watching U了,fxxk this world
害死老人的两个崽种气死我了,结局哭了😭
作为小成本电影,算不错了,精彩程度胜于《网络迷踪》,但《网络迷踪》的新鲜感和主题,注定了更受大众欢迎。对于新人制片人而言,这种剧本简直是宝贝。不过整体而言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两个大主题无法相辅相成,反而会淡化另一个主题的情绪,对死去老伴的爱和青少年犯罪,也太怪了。
他妈的小兔崽子气死我了
65/100 性本恶的极致体现,对银幕内外精神的双重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