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8曾经一直想寻找一种主义,然后踏实放心地按照它来生活,后来发现现实的复杂性根本不允许,于是就心甘情愿地堕入虚无里去了。
如今呢,我想重新出发,去面对难解的一切。
生活于我如谜一样美。
面对选择,我愿意尊重任何一种。
抑或选择跟从所爱的人,有恩于自己的人,放弃一己之私。
因为我们短暂的一生,能够真正拥有的只有他们。
我们知道无法无视他人,单单为自己而活。
与他人的连结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深刻。
但若是,为了原则,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放弃一切旁的也在所不惜,那更是需要勇气,更令人钦佩。
也许恩人、爱人,会受伤,会不解,但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能够达成谅解,能够获得最完满的幸福。
虽然,想实现这一点太难。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最重要的是,不可以作假自欺,不可以放弃内心的执念,不可以被外界的风雨颠沛屈服,不可以忘记自己所见所信,哪怕至亲至爱的人也来反驳怀疑。
只有一代又一代人,风雨兼程地奔着它而去,历史才会在我们踏过的路途之上,滚滚地前进下去。
我们也就不白作了那尘埃。
不可不做梦。
--2017.01.07最近在读福柯,对于先前的观感产生了巨大的颠覆。
但是每一种观点都是重要的,所以仍保留上文,做以下补充说明。
原以为剧中讲述可以归结为生活的复杂性,伦理道德和追求自由解放之间的巨大冲突。
由于我们对善良的敏感,感同身受地认同主人公不去破坏恩情和手足之情,对于爱情遥遥相望正如对解放的未来遥遥相望。
求而不得,其苦其恨,可想而知。
然而福柯给予了我们重要的提醒:一切并不复杂,甚至简单到透明——伦理道德这些所谓真理都是社会历史的建构,都是权力的作弄。
尤其是剧中典型的父权制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兄长对弟弟的权力,金主大太太对被收买的三房姨太太的权力,都是整个权力系统最小的毛细组织。
当我们谈论反封建的宏大叙事时,最容易忽略,最难以抵抗的其实是这些封建家庭的细节,隐藏在亲情和恩情之下的支配和控制。
悲剧——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更大程度上是由被权力支配者的怯懦不清醒所酿成的,服从的一方比控制的一方更有力地巩固了权力的存在。
也许福柯连“梦”的合理性都否定了吧,总之真正的自由对现世难得很。
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扭曲悖谬的时代里。
一方面是人文理性的深厚积淀以及后现代性的巨大批判反思,另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无比盲目恶性竞争的世俗生活方式。
我们坐拥前人的思想遗产,却比任何时候都远离自由。
我们崇拜的,也是我们厌弃的。
图景这般明了,我们却这般无所作为。
高中的时候,李少红推出了《橘子红了》的电视剧,用了一批放在任何电影或者电视里面都可以独当一面的演员,造就了这部叶锦添设计服饰的江南故事,在电视和书本里高雅地红了一把。
归亚蕾(饰大妈),周迅(饰秀禾),黄磊(饰耀 辉),寇世勋(饰耀华)。
这些演员的行头造型都是叶锦添设计的。
有了彼年彼地的独特风韵。
那时候还是高中,能够涉猎这些东西的途径很少,我们买磁带,买书本。
如饥似渴地了解这个故事。
没有办法看电视,了解的第一手资料是从书本上来的。
记得当时是琼还是自己买了这部小说,记得这本书看了几遍,再看的时候书本中间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缝。
而其中的主题曲《橘子红了》是许常德作词,主演黄磊唱的。
之所以迷上这样一部电视剧,也许第一是因为黄磊,第二是因为江南,第三才是因为故事情节。
可见当时是将黄磊放在第一位的。
也可见年少的时候喜欢的男子,是干净的面容,干净的眼神,有点文学气质的。
而与此同时,也买了黄磊《等等等等》的文学音乐大碟。
每一首歌曲之前,黄磊有几句简短的,但是打动人心的独白,在深夜用walkman听磁带,除了磁带转动的哗哗声,就是黄磊在不急不缓地叙说一个个动人的简短道理,就好像他在与你面对面地交流,对话。
会因此而小小地感动一把。
那时候感动了就是感动了,会持续的坚持地独一地喜欢很久。
后来因为年少的青涩,将带子送给了别人,可是当我再去找那个带子的时候,连盗版的都已经卖断货了。
成为很久的遗憾。
不过这个遗憾在大学的时候,在黄磊的《似水年华》专辑问世的时候,又重新填补了回来。
不过,感悟,感情都是不一样了。
最近在家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看教育频道在播放《橘子红了》的电视剧。
其实后来看了几遍这个电视剧,都是大学的时候,姨妈和我一起,她看过一遍又跟着我看一遍。
后来想想,似乎是看了两遍,现在再看,应该是第三遍了。
但是,还是会沉浸在情节里无法自拔。
也因为此,对李少红有了很好的印象,这个其貌不扬的女人,造就了央视很多持久鲜活的电视剧,造就了一个个电视剧历史里无法磨灭的角色。
尤其是橘子红了,似乎用一个女人的视觉来导演,增添了更多的感性色彩,符合江南这个小镇的水色,也符合这个故事的主线。
有种淡淡的忧伤,又似乎是有股女人的韧劲在里面,就好像秀禾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一样。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镇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农秀禾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以自身的经历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绎的有关觉悟与抗争的故事。
大妈由于不能生育,被年轻的大伯冷落在乡下的桔园。
当大妈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城里同一个交际花嫣红打得火热时,大妈决定为自己的命运作点什么。
于是,秀禾出现了,这个佃农的女儿由于同大妈的青年时代长得出奇地相像被大妈一眼相中。
它决定把秀禾娶进容家 ,如果她还能为容家生个孩子,那么她将大伯永远留在自己身边就再也不是梦想了…… 堂弟耀辉替代大伯充当了婚礼的新郎!
然而就在掀开盖头的一刹那,耀辉爱上了秀禾。
从此,一切事情都遵循着一条足以令大妈绝望的途径发展着。
每一个人都在痛苦的两难中抉择,秀禾爱大妈,却不愿陷入大妈为自己安排的没有爱情的生活!
耀辉爱秀禾,却没有勇气颠覆形同父亲的大哥新获得的爱情,更没有勇气同善解人意的、一直爱着自己的未婚妻娴雅分手!
这一系列的人物命运将戏剧推向最终的高潮。
娴雅双目失明;秀禾怀孕了,却是难产,最动容的是生孩子的时候,问保大还是保小,大妈却说保大!
养了一个和自己少女模样一样的小老婆在身边,只为给老公传宗接代,真的有了宗,大妈做出了人性的选择:保大人。
漫天的血红,辉映着婚礼上耀辉的新娘的红盖头,耀辉在婚礼上的心不在焉,以及秀禾在生产的鬼门关前的撕心裂肺,痛楚的程度是一样的。
而嫣红肚中的“容氏后代”却有着令人心惊的秘密…… 大妈终于觉悟了,她痛下决心帮助秀禾,选择自己追求的幸福,不再为传统礼教做殉道者。
最后的结局就是在善良的人们的帮助下,秀禾再次怀孕,这个孩子最关键的是,他(她)是耀辉的后代,也可以心愿趋势下,闹出这么多的曲折,在秀禾难产的时候,选择了要大人不要孩子,这样的选择,在最后孩子出生哭啼的一刹那,体现了这个江南小镇故事的主体情愫:爱和善良。
孩子哇哇坠地不久,秀禾因为出血过多死亡,死亡的瞬间耀辉在平静地和娴雅举行婚礼,颇有点林黛玉仙逝时刻贾宝玉正与薛宝钗举行婚礼一样凄惨。
耀辉感受到了命运的来去,脑中有片刻的恍惚,但是仍然回到自己现实的角色,举行自己的婚礼。
大妈和老爷此生将倾尽全心来照顾秀禾留下下的孩子,容氏后代。
善良的人们在付出了代价之后,得到了新生。
当然,嫣红肚子里的孩子并不是容氏后代,欺骗带了目的性的生命当然会遭到报应。
特意记住了最后的结局,因为每每想起这部电视剧里面美好的江南风景,以及人物之间细腻压抑的情愫,总是在最后的时刻得到一种别样的解脱,焕若新生。
好像在每一次的生活波折之时都可以重温儿时执着喜欢的东西,当为幸福的事情。
在家里面对晶莹的饺子和清粥,等待加班的人回家,回味这些曾经执着喜欢的东西,以及自己逝去的一些年华,虽不是那么感性,也未能避免感伤了一回。
许久未曾静下心来看一部绵长的电视剧,就算是其中繁杂的广告,也是不曾换过台。
纯粹地因为一个演员,因为一个小镇,因为一个故事,沉淀自己,不让自己浮躁。
当是浮华城市之中我独有的幸事。
另附许常德作词的主题曲,也说说此词。
其实知道许常德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喜欢许茹芸的歌曲,独特的芸式唱腔,影响了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因此记住了她那些歌曲的歌词,以许常德操刀的为主。
对娱乐的了解不少但是也不深刻,以后很少看娱乐杂志,只是偶尔看看娱乐新闻,对八卦的娱乐了解甚少,也自称是理智的追星族,因为会喜欢一个明星是因为他或者她的歌曲,电影,甚至是一句话等等等等,但是不会因为这个明星而去了解她或者他的吃喝拉撒爱情家庭,觉得很累也没有意思。
在没有打动我的作品之后,我也许不再喜欢这个人,但是我也不会因此贬低这个人。
综观我所谓的喜欢的人,如李亚鹏,是由于《将爱情进行到底》,自此以后,便不再喜欢;陈道明,倒是一直喜欢的演员,是由于他独特的演员气质,人老不老无所谓;周杰伦,是由于他那些新奇的有想象力的歌词和唱腔,这几年未曾进行新动作,自然淡去。
如此种种,总是找得到原因的,不是盲目的喜欢或者不喜欢。
就像是喜欢的那些生活中的人,男男女女,当然是有各自的原因,但是这些人,能够一直喜欢的,就是持续到今日,风风雨雨打打闹闹,曲曲折折都经历过了的,自此,也是一生的人了。
总是说,我再也不能遇见像你们这样的一群人了。
是啊,我再也回不到高中的单纯时光,再也难以得到像大学那样脱胎换骨的成长,再也回不去初入社会的懵懂莽撞,但是我会继续前进,继续成长,而,他们,这群一生一起的人们,总是会微笑地看着我,念及此,是觉得幸福的事情。
因为,人的一生,首先应该有团圆的家人,再就是哭或者笑都可以面对的朋友,再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以及自己一手拉扯成人的后代。
此为人生。
与生活有关,与感情有关,有责任宽容理解有关,与血缘以及生命有关。
与荣耀屈辱成功挫败无关,与财富贫穷无关,与欲望利益无关。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
我都有了,剩下的是,好好地经营,才是我的责任。
院子来了一群雀鸟做客挂满橘子的树于是活了刚下山的夕阳把影子拉长了你走到了门口手上拎着行李是要走呢还是作过的梦都不算了眼睁睁望着你我却不敢开口我没勇气要求这忧啊这愁啊这爱啊这债啊混在我脑海已瞬间成灾你是哭呢笑呢悲呢喜呢你这样掩埋别教我去猜这盼啊这等啊这去啊这来啊这欢喜悲哀还不够精采我是梦呢醒呢问呢闷呢橘子红了是该摘了不能不爱了
全程心疼秀禾,以及这部我比较喜欢的一点是,对于老爷这个本该是最大反派人物的处理,他的人物和性格非常饱满,你可以完全理解大太太和二太太为什么那么喜欢他,他的思想既开放又保守,为人处世也带着符合身份的风度翩翩,非常真实,这是在其他剧里不常见的,看到后面你会觉得这部剧没有那个人物一定是错的,最大的错误是那个时代,能明显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和恐怖,现在剧的恶人一定是浮于表面的丑恶面孔,主角一定是伟光正,比起现在的流水线生产般的电视剧,以前的老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影视作品
我在一天之内看完了二十五集中的二十集。
后五集看的分集剧情介绍。
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
不是拍的不好,恰恰相反,这是我最近补的国产剧非常出色的一部剧。
具有浓厚的导演个人风格,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影片无处不在的对细节的把控。
虽然节奏稍慢,但是电视剧可能受到很多方面影响,比如二十集的剧本最终剪成了二十五集等等。
但是这都不能掩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好剧,这部剧让我真正认识了李少红这位女导演的功力。
因为我越往后看,就越知道最后的结局,越是把自己带入了主角的世界,为主角的不作为叹息,也为这个悲伤的故事。
即使继续看下去,也不过是继续看剧中人物苟延残喘,因为什么人会做出什么决定,在剧情的推进中,导演已经清晰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一部好剧对比狗血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与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的性格都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没人会突然转性,而一部好剧里的人物行为是有逻辑性的,一个人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都包含在他的性格中,是经得起推敲的,万万不会出现狗血剧里人物性格动不动大变,坏人一秒洗白,都是纯扯淡,笑笑就好。
聊这部剧,就一定要先聊聊一切的起点,也就是故事开头楔子里的两人———大哥耀华和大太太。
这两人是故事的奠基人,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事里每个重要转折,结因这二人而起。
故事的历史背景定位于民国初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中国正经历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时期,上海成为有名的大都市。
大哥耀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带上家当独闯商海,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从此发家致富,使容家一跃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而大太太则一直留在了乡下,看守荣家乡下的家业 橘园。
耀华在城里站稳跟脚后,便从此扎了根,还娶了一位交际花做二房姨太太,而耀华最在意的事,在于想绵延自己家的子嗣,然而大太太当初无法生育,如今的二太太也一次又一次的带给他空欢喜。
大太太守着橘园,却等不来自己的夫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与自己年轻时非常像的少女秀禾,于是千方百计把她带回了容家,从此,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帷幕。
人物设计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一个人不仅代表他自己,更是某个时代某种形象的一个缩影。
而耀华,恰恰代表了那个时代封建家长的形象。
耀华不关心每个人到达在想什么,或者想要什么。
他真正关心的,是这个家族的兴衰,是容氏这个姓氏是否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其他的一切,都是陪衬。
耀华的家长形象还体现在他对身边人所要求的绝对的控制上。
他不允许出现他控制以外的事,就像大太太监视他和秀禾圆房,就像耀辉迟迟不与娴雅完婚。
每当这种事出现,他便会出面重现树立自己的威严,作为家长的不容挑战的威严。
而他最在意的,也是自己的面子,当耀辉在众人面前让自己下不来台时,耀华皆暴跳如雷。
当他知道自己被二太太带了绿帽子时,依然谁也不说,将二太太愤怒的赶出门外。
耀华是一个披着新式外衣的封建形象,身上掺杂着封建家长和典型大男人的气息,他认定自己的权威不容挑战,一旦有人挑战,就猛烈的还击,继续将你压迫在家族的牢笼下。
而女人,更是地位远在事业和名望之下的一件事物。
即使他对秀禾动了真情,但他却不爱秀禾,因为他情愿为了家族名声而让耀辉秀禾痛苦一生。
耀华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为了所谓的家族,可以牺牲一切。
而大太太,则是一个只爱耀华的人。
爱到她已经为了抓住耀华的心,私自为他取一房姨太太,想通过孩子来获得耀华多一些的关注,哪怕是附送的。
大太太和耀华是相对应的,是封建家族最典型的女人形象。
为了丈夫付出一切,对自己比耀华大五岁以及不能为容家绵延子嗣怀有深深的愧疚感。
以及不甘心。
不甘心耀华被城里的二姨太抢走,不甘心耀华不再留恋橘园的事实。
大太太寻求改变,而这个契机,就是秀禾。
大太太精通封建礼教以及人情。
她用情与义紧紧的捆住了秀禾,让她成为容家一分子,让她忍受与耀辉的感情,一步步把秀禾推向火海,每当秀禾挣扎或快脱离的时候,就狠狠把她拉回去。
大太太口口声声说爱秀禾就像爱自己的女儿,然而,她爱的不是秀禾,她爱的是秀禾身上自己重获关注的可能,和可能降生的孩子对容家的意义。
大太太太过自私,自私到几乎摒弃了所有人性,为了自己和容家死死的抓住秀禾不放手。
我在这部剧真的恨过两个人。
一个是大太太。
一个是耀辉。
耀辉,一个注定在矛盾和挣扎中过一生的男人。
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也接触过新思想,但每每面对家族情感和礼制时,耀辉总在犹豫不决,他不敢做出决定,他永远要顾虑所有人,每个决定都是双刃剑,必然会伤害到其中一边,而耀辉却永远在徘徊,在拖延,不敢去正面面对。
于是,他的软弱伤害了所有人。
这部剧很好的一点在于,导演知道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在想什么,并且,她切切实实的给出了解答,并且是通过剧中人之口,正面回答问题。
当耀辉和秀禾在咖啡馆争论耀辉是否懦弱时,秀禾一遍遍陈述耀辉懦弱,甚至胆小如鼠。
耀辉猛的站起来,想要说出自己一直想说但没说出的话,但浮现在脑海的却是大哥对自己说的话,耀辉又一次软弱了,他不敢,他怕伤害,却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只不过伤害的对象不同。
最后秀禾跑出去,耀辉还是在吴大伟的提醒下才追了出去,对秀禾正式表白。
耀辉连剧中最让我感到一点感动的行为都需要助力。
这绝对是导演刻意为之,耀辉如果是全凭自己去追自己的爱情,那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导演设计了这样的剧情,也就是在告诉我们,这场爱情,必定因为耀辉的软弱而不得善终。
抉择,可能会伤害一边。
不抉择,伤害的却是所有人。
耀辉和秀禾不是没有机会,相反机会太多了,从当初在乡下,耀华给过他们机会,耀辉因为软弱,失去了。
在城里,他有无数机会带秀禾走,但是他选择为了所有人开心继续伪装下去,永远让秀禾再等等,给他一点时间。
只满足于和秀禾偷偷在咖啡厅约会,甚至最后摊牌后,大哥不接受,耀辉竟然依旧屈服于大哥的威严下,屈服于家族的名誉下。
耀辉的悲剧不能全然归罪于时代的原因,耀辉的悲剧是自己亲手铸造的,他毁了容家,毁了秀禾的希望,也毁了娴雅的幸福。
如果不能兑现,就不要轻易给承诺,更不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对未来的希望,因为那样会比杀了她还难受。
我为什么这么痛恨耀辉。
因为我们总在期待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却亲眼看到它一点一点的因为一己的懦弱而失去。
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糟透了。
秀禾,一个让人心疼的女人。
一开始只是个为了报恩嫁过去以为人生就此终了的故事,终究因为认识了一个错的人而抱憾终生。
如果不是那天耀辉捡到了自己的风筝,如果掀盖头的不是耀辉而是耀华,如果没有读那本《觉醒》,如果,如果,如果。
秀禾的人生充满了太多如果,偶然,变故,秀禾也从最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农家少女变成在城里也能来去自如的三太太,但秀禾依然是秀禾,就像她始终穿着的旧式服装一样,即使她读了那么多新书,新思想,她也明白了女性一定要独立,但她依旧逃不开恩情的束缚。
这就像大太太在她身上打得一个死结一样,她挣不开,逃不掉。
但是她还抱有一线希望,是她爱的那个人给她的。
一个人挣不开的结,两个人就能。
一个人做不了的决定,两个人就能。
只可惜,她爱上的是一个不该爱的人,耀辉不能救她上岸,只能两个人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剧里面,我比较喜欢的有两个配角。
一是娴雅。
娴雅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没具体看后五集所以是在刨除这个的基础上写的)。
年轻,知性,乐意帮助别人,敢爱敢做,更没有一些小心机,即使在她明知道耀辉喜欢上了秀禾的情况下依然无私的帮助秀禾。
娴雅还有一双敏锐眼睛,当耀辉频繁说我爱你的时候,当他们马上就要结婚的时候,娴雅都能冷静的抽离,去思考这段感情,并依然踏上旅途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娴雅的形象实在太过完美,完美的甚至不真实了。
所以她在这整部剧始终处于一种客观又抽离的状态。
还有一个,是吴大伟。
吴大伟如果在离婚律师类似的这种剧里往往是一个人物性格薄的就像纸的的反派人物,但是在这里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敢爱敢追,只要确定了他真的爱她,即使自己经济拮据,也不怕为她尝试,他是耀辉的一个反面,导演刻意立了这样一个人物,来和耀辉形成对比。
在一样的地方工作,相近的年龄,都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但是大伟勇敢的去做了,去追求自己所要的,而不是屈从于世俗眼光。
并且大伟是一个内心磊落的人,他帮助嫣红却不求太大的回报,无意看见秀禾和耀辉,也无意告密,最终被嫣红告密。
大伟做了耀辉做不到的事,却遇到了一个不爱他的人。
真是造化弄人。
从开头阴沉的开场,整部片子阴沉的色彩基调和贯穿全篇的类似挽歌的女高音吟唱,以及沉重的配乐。
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一部悲伤的片子。
我对耀辉充满期待,期待他拯救秀禾,拯救自己,却被他一次次的隐忍和退让磨光了希望,秀禾的希望也正是这样消失的。
微博上@耳帝在我是歌手三韩红夺冠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韩红夺冠,难道不是我们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就预料到的结局吗?
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一路看下去,并在最后揭开真相的那刻还有所期待?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结局,但却依然不甘心于传统、权威、世俗的规则与伦理、命运的剧本与掌控,希望贫瘠的生活能在最后关头反转出一点新意啊。
”因为我们有期待,所以才会有失望,但即使失望,我们依旧怀有期待。
我们之所喜欢看电影电视剧,因为在电影电视剧里我们经历了他人的人生,通过一次次的认识与反思,我们才能更好的过这一生。
道理不是用来听,而是自己去做的。
分割线---在床上用ipad打的...累死我了...
一、秀禾
秀禾(图片来源:豆瓣剧照)秀禾以死为结局是必然的。
每个人都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一个人活着不是只有爱情,秀禾嫁给老爷,一半是被逼无奈,一半也是她自己应下来的,因为她的良心世界里背负着对大太太的感恩。
她可以不爱老爷,她可以在老爷要成全她时向他坦白一切,如果那个时候她为了报答太太忍了下来,那她就不应该后来因为自己的爱情背叛了老爷,背叛了太太。
也许她只是不甘,不甘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不甘自己在这个主张自由恋爱的思潮里只能成为为别人生孩子的工具。
而耀辉恰好成了她反抗这种不甘的最佳对象。
秀禾是这部剧里除了大太太之外裹着小脚的女人。
其实从这里也暗埋伏笔,可以看出她的一生注定和这小脚一样,为了世俗,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她是第二个大太太,但是她的命运却又比大太太稍微好一些。
因为她时刻都清楚自己的想法,不会像大太太那样自我蒙蔽。
二、耀辉
耀辉(图片来源:豆瓣剧照)与其说他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年轻人,不如说他其实是一个被新思想毒害的旧时代人。
他从小跟着大哥大嫂,说他不沾染半点旧思想、旧习气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他顺从大嫂的意思娶秀禾进门,从他几次为了照顾大哥的感受而不敢说出自己对秀禾的感情,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来,他的骨子里也有旧思想的束缚。
但是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他又想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想冲破重重阻碍与秀禾在一起,哪怕她是自己的嫂子,哪怕道义摆在那里,他也要不顾一切地放纵一回。
他的怯懦和违背道德底线的乱伦正是在这两种思想的冲撞下产生的。
怯懦是因为旧思想在作祟,不惜背叛大哥与秀禾一起放纵是新思想在作祟。
因此在两种思想交织、折磨下的耀辉,许多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很令人喜欢。
三、大太太
大太太(图片来源:豆瓣剧照)如果这部剧要讲述的是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中女人悲惨的一生,那么大太太理所应当可以是这部剧的女主。
她才是那个被旧思想、吃人的礼教束缚了一辈子的女人。
她也有自己的爱情,她的爱情是老爷,她其实也有和秀禾一样想要勇敢追求爱情的心,可是要守好一个妻子的本分的她只能牺牲她的一辈子,守着那坐空荡寂寞的房子,守着那片寂寥的橘园。
她用一辈子守护着她的爱情:老爷、老爷的橘园,还有那间空荡诡异的大宅子。
因为这些都是她唯一能守住的。
从她的一言一行里都可以看出来,她的一辈子都被一个叫“规矩”的词束缚着:女人必须三从四德,这是规矩;嫁了人就要安分守己,无论他爱不爱你,无论你爱不爱他,这是规矩;女孩子不能读太多书,尤其是那些讲爱情的书,这是规矩;作为一个女人,一定要为丈夫生孩子,否则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因为这是规矩。
就是被这各种各样的规矩束缚着,使得她有一颗现在看来执拗得近乎变态的心理。
可她只不过是一个在旧时代旧思想里成长出来的女人,她有什么错?
在她的周围,所有人给她灌输的都是这样的思想。
她何尝不想要书里那样的爱情?
可是她的一生就像她裹的小脚一样,已经被束缚了,已经畸形了,很难再变回来。
因此她把这些执念和不甘强加在了另外一个女人(秀禾)身上,来分解她内心深处的不甘,渴望把她变成另一个自己。
四、老爷
老爷(图片来源:豆瓣剧照)老爷的性格,也是整部剧的悲剧之一。
如果说这部剧里的老爷是一个丑陋、卑鄙、好色、一无是处,只有钱的又老又丑的老男人。
那么秀禾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
而这部剧里的老爷其实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是她对秀禾很好,而且在起初秀禾刚嫁给他时,并没有强迫秀和。
而正因为这样,后来秀和和耀辉的背叛,才使他成为了这部剧里又一个悲剧人物。
二太太的背叛让他怒,是因为二太太冲破了他的底线,践踏了他作为一个爱面子的男人的尊严,而并非是爱。
但是秀禾的背叛却令他真正的伤心,因为她对秀禾有爱。
其实老爷一直都很明白,只有大太太对他最真心。
这一点从遗嘱可以看得很明显。
老爷一直想要个自己的儿子,这是整部剧一个很核心的导火索,从一开始就看得出,但是遗嘱里,首先提到的是大太太,即使这么多年来她没有生过一儿半女,但是老爷仍然把橘园和祖宅分给了她,这是这么多年来的歉疚和感激。
而二太太,如果她生了孩子就给,如果没有生则什么也不给;还有秀禾,如果能够生下她的孩子他就给,否则也同样不给;而耀辉,继承遗产的前提是必须和娴雅结婚,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老爷即使很爱秀禾、耀辉,但是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背叛也是有芥蒂的。
毕竟没有一个男人可以忍受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做自己的妻子时与别人背叛了自己,何况那个“别人”还是他像儿子一样疼爱的弟弟。
并且老爷是一个极爱面子,又活在新旧思想之中的男人。
五、宛晴
宛晴(图片来源:豆瓣剧照)宛晴,是整部剧中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是人物内心的独白,又或者说他是秀禾和耀辉这段悲剧爱情的解释者和推动者。
她是一个大肆宣言新思想的人,但也许连她自己都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新思想。
我并非出生在那个时代,但是我相信那个时代宣言的新思想不是只有爱情,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
而宛晴的新思想里只能看到爱情,这大概来源于她的那些小说,又或者是导演只为了突出爱情而有了这样一个人设。
因为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矛盾。
她爱大妈,她不希望任何人伤害那个如亲生母亲一般的大妈,但是当秀禾因为自己的爱情背叛了大妈的初心时,她选择帮助秀禾追寻自己的爱情,那个时候的她完全忘记了大妈的感受。
她爱大伯,但是因为大伯对大妈常年的冷淡和无视,她又恨极了他。
她没有好脾气,也没随机应变的灵气,就在旁边干涉着别人的爱情。
六、娴雅
娴雅(左)(图片来源:豆瓣剧照)娴雅,是这部剧里最理智的人。
她有新思想,但是她也不完全无头脑的与旧思想反抗。
在爱情和理智面前,她选择了后者,她才是那个真正理解新思想的人。
所以在耀辉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秀和时,她选择了离开,离开这段错综复杂,说不清的感情。
相比耀辉的剪不断理还乱,我更欣赏娴雅的理性洒脱。
她肯定自己爱耀辉,她也明白耀辉爱着秀禾,她渴望得到耀辉全心全意的爱,所以她选择离开,留给耀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她和秀和的感情。
而她的离开,也恰巧是整个悲剧的触发点,看似这场悲剧和娴雅没多大关系,但其实如果娴雅还在,耀辉和秀禾就不会有机会背叛老爷。
所以娴雅的离开,一定程度上给耀辉和秀禾的这段爱情制造了机会。
七、二太太
二太太(图片来源:豆瓣剧照)其实她爱的人或许一直都是老爷。
但是她也不仅仅只想爱老爷,她也爱钱。
剧中一开始就介绍了她的身份是交际花。
那她是见过世面的,见过很多纸醉金迷的生活,她也清楚,在那个年代里像她那样的女人是很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也许那个年代里许多女人都是这样) ,所以她也把眼光放在了金钱和物质上。
她太渴望拥有老爷的爱了,所以一开始她一直在为自己不能给老爷养育孩子而自责,她想讨好老爷,想要留住老爷,所以她想要孩子;在听说老爷在乡下取了三太太,并且很宠爱她之后,她又气又怒,也开始感到焦虑了。
而为了留住老爷,她也和大太太一样,想从秀禾那里入手,留住秀禾从而留住老爷,因此她到乡下去接秀禾。
但她没想到的是恰恰因为秀禾的到来,让她与老爷最后仅存的感情慢慢地支离破碎。
而那个与她有牵扯的吴大伟,只是在她被自己心爱的男人抛弃时给予她温暖和慰藉的男人。
她从吴大伟那里得到了老爷没有给过她的爱情。
一个女人在心灰意冷的时候是最容易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和温暖吞噬的,吴大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步一步占据了她的心,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二太太知道,她从老爷那里已经不可能得到爱情了,所以她开始把希望转向金钱,开始报复那个她曾经爱的男人。
在听到遗嘱的时候,她嘴角的笑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演员演技挺好的,一个神情就能表达人物的心理。
这和她学着谈生意时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她学着谈生意是为了挽回老爷,让老爷觉得她有价值,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老爷,而后来就只是为了金钱了。
(刚看完《橘子红了》那会儿,心潮澎湃写下了这些,还有一部分没写完被搁置了,本来打算不发出来,今天偶然间看到这些字觉得挺不容易的,第一次写这么多字的剧评,于是下定决心发了。
ps: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观点。
)2019年5月2日
秀禾,一个可怜的女人。
为了生活她嫁给了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却意外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叔子。
面对责任,道义,爱情。
她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在现实中我们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选择,是选择自己的爱情还是会跟秀禾一样选择留在大夫人的身边?
最可怜的还是大夫人,她爱了一辈子的男人为了他那了不起的自尊,娶了一个又一个,没想到到最后只有大夫人才是真心对他的那个人
不得不感叹荣信达黄金时期的黄金组合,导演编剧演员,服化道和声指美指,所有人都是高手,出招稳准狠又不露声色。
高手云集之下才出得来这部里程碑式的电视剧:没有一句台词、一帧镜头被浪费,大到剧本小到景别都在铺陈氛围,开篇不过五分钟就奠定了奇诡沉郁的基调,凄凉甚至癫狂,极致到近鬼近妖。
所以我说李少红的风格像奶酪,爱的人爱死它,不爱的人得绕道儿。
爱奶酪这件事到底需要些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所谓“门槛儿”略高,门槛儿都过了,爱的应该就是真爱了。
不爱奶酪这件事呢,简简单单,没啥理由。
我对不爱奶酪的人们尊重也理解,但我想指出,其中部分人大概是在跟风拒绝,道听途说奶酪不好,于是尝都没尝过就拒绝了奶酪。
不管爱不爱奶酪,我们都至少要承认,在咱们这个出品望去一片正气凛然的影视圈,少有人敢特立独行,做出来的作品锋利又冒邪气儿,仿佛鲁迅与爱伦坡相结合。
而创作团队手上有金刚钻,活儿能真做出来的,就更少。
螃蟹好不好吃先放一边儿,我们得认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个勇敢的人。
真的,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个类型片,一个标签就把人拍死在爱情或者国情里,看个戏因为伦理问题吵成一锅糊粥。
更有甚者,我得奉劝您,别一句“鬼片”就否定一切,认为这部剧在艺术上的追求与努力,是在和爆米花恐怖片儿对标。
我想,拍摄《橘子红了》的过程,或许像民国骚客写杂文,平淡了容易变流水账,激昂了却很容易落入鸳鸯蝴蝶派的窠臼。
想拿捏好分寸,外人看来容易,内里却实在是很考修为的功夫。
充满电影质感的日常琐碎,像是英国女作家们擅长的小说,你一言我一语,岁月就安静地过去,一切都貌似平静无波。
可平静无波下是从开局就在涌动的暗潮,细水长流里早有冷峻的险峰,异军突起,呼之欲出:那是命运与时代作弄下的人心,是莎翁《奥赛罗》一般不可逃脱的古典悲剧内核。
一腔热血、稚拙天真的古沛帆和宛晴们,或许就是下一个荣耀辉和娴雅。
被现实磨去锋芒,梦想无奈而必然地破灭的荣耀辉和娴雅们,或许就是下一个荣耀华和美菱。
而做了“吃人礼教”的帮凶,害人害己,可恨可悲的荣耀华和美菱们,多少年前,也都是年华正好,正澎湃扬帆的少年少女。
新与旧不断迭代,也不断碰撞,世事如一个可怕的漩涡,饕餮一样吸入多少无辜的人,却不过不断重复着自我———这样一个可怖的变化着的深渊里,又有多少个不知名的“秀禾”呢?
橘子红了,年年岁岁的红,旧的正落在地里残腐,新的又一轮红日一样在枝头上升起。
这春去秋来,正好像一代代旧的人们老去,一代代新的人们降生,所有人都在盼望着改变,希冀着不同,然而所有人都在同一条无奈的、看得见悲剧终点的路上,被命运推搡着,磕磕绊绊地前行。
“我跟你爸爸第一次见面,是在放风筝。
他是你妈妈命里的人,是妈妈的妈妈送来的。
那天他说,风太大太急,都不能把风筝放上天。
可是那天的风偏偏又大又急,风筝偏偏放起来了,这就是命。
可这是错误的。
是妈妈对大太太犯的最大的错误。
所有人都说是错误的,除了你宛晴姨,可她那时候只是个孩子。
其实你爸爸不该让妈妈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不如让妈妈活在以前那么简单,不欠任何人的。
宝贝,妈妈要求你一件事,如果你是妈妈的好孩子,就不要怪任何人,不要怪老爷,你名义上的父亲,更不要怪你真正的爸爸,他虽然救了我,可他却还是放不下这个家,他虽然有那么多的新思想,念了那么多的书,可是在太太和老爷眼里,他还是个孩子,是容家所有的指望。
所以我原谅他,因为他们是男人。
他们要负的责任实在太多了。
他们有时候必须放弃他们想要的东西,否则的话就会被别人耻笑。
所以妈妈原谅他。
更不要怪大太太,她会是你的母亲。
我认为她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因为她整整等了你二十年。
她非常疼妈妈,就像爱她自己一样爱护着妈妈。
你如果真的要怪,你就怪我吧,怪我要离开你。
可是我必须离开,离开这个家。
我怕我有一天,会不顾一切地把事情告诉你,可是那时候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那这件事情对你来说除了伤害,更意味着不幸。
我不想因为妈妈再一次地说实话,再一次地把不幸降临到容家,我不想成为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
现在妈妈唯一希望的,就是你长大以后,这个世界会变成另外一副样子,你可以去追求你真正想要的爱情。
宝贝,答应我,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得像爱你亲生父母一样去对待老爷和太太,因为他们曾经非常真诚地爱过妈妈还有你爸爸。
记住,要学会爱,学会感激。
”
秀禾命薄心高。
心中的浪漫情怀只能靠她放掉的风筝来寄托。
梦想是她仰望天空滴落的眼泪。
她屈服过,又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自己悲壮的命运。
六尺窄巷里他缓缓走来,那是成真过的梦。
容耀辉虽受了新思想熏陶,但依然改变不了怯懦的心与最后的妥协。
他雨中的告白的确可以感动观众很多次。
可是他配不上秀禾。
洁白的婚礼和洁白的葬礼,是对他命运的最大讽刺。
结局令人惋惜,秀禾这个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女孩子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却得不到想要的爱情。
秀禾用她的一生偿还太太的恩情,虽然她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爱,但是她却始终不辜负自己的责任,哪怕是牺牲自己以及自己的爱情,一个旧社会的悲剧,苦了多少真心相爱的人。
真情流露,就像歌中唱的那样,谁能过情关。
里面的角色虽然有所谓的好坏之分,但是都不让人讨厌,反而相当理解,他们也是无奈。
所以更得珍惜现在。
看到最后相爱的两个人要生生分离,耀辉对秀禾说:我走了,你自己要保重自己。
一直强忍着的秀禾再也没忍住,嚎啕大哭地拽住他的袖子,喊他的名字,耀辉。
那一刻,我特别能明白她的心情,别走,别走,求你不要走,没有你,我怎么保重自己?
从此人生的色彩全部都被带走,还原成一种苍白。
记得秀禾受了新思想的鼓舞,终于肯面对自己真实的心意,去追求自己一直幻想的爱情,面对同样逃避的耀辉,一向柔弱逆来顺受的她却可以拿最尖锐的问题去逼问心爱的人,去斥责他,去讽刺他:你是个怯懦的人,因为怯懦,所以不敢承认自己的感情,因为怯懦,所以你不敢见我。
这样的秀禾,是没有人认识过的秀禾,没有人见过她这么勇敢的一面,冲破所有的担忧、恐惧、负担,只是因为内心的那份渴望。
寇大哥和归亚蕾不愧是老戏骨,太出彩了。
喜欢这种隐忍的表现方式,音乐也好听.
我忘记讲的什么了
算是大陆不错的电视剧呢~~风格诡异的我喜欢。
这个海报咋这么恐怖?乍一看以为是蔷薇红莲的姐妹篇,点进来一看发现是这个!小时候我妈妈一看我就说这是橘子烂了,结果也跟着看完了
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可是李少红的风格……除了大明宫词我能接受~
三观不正
只看了没几集。不是偶的菜呀
画面很唯美,关键是最后一集
封建残余
梦幻而残忍
电视上看的
秀禾實在太苦了。。片尾曲很好聽很引人入勝。。
这一时期李少红的诡秘清幽、如梦似幻的鬼魅气质已比《大明宫词》过甚,但尚未及之后《新红楼梦》走火入魔。周迅、蔡琴演唱大陆、台湾两版本主题曲也似是拨正。
文艺的压抑的沉重的
愛就愛唄,哪來那麼多事啊~
不好看,磨磨唧唧,剧情进展巨慢,一星给周迅,周迅真美,黄磊真丑,演员都是实力派,但我只看到第7集,周迅和黄磊喝醉酒,我就觉得这个剧除了狗血就不会再有任何奇迹出现了。还有最垃圾的,就是这部剧的背景音乐,动辄一个死了人的音乐,反手一个丧葬曲,眨眼又是一部恐怖片氛围才会用到的音乐,这,到底是个啥片,用这样的音乐实在恶心到我,给这片配乐的人是拿了谁什么好处要故意搞黑这个片子吗?奇葩
有一种文艺片的感觉
娶了三位太太,和他都不能生育。对男权的最大讽刺!
感觉真的好像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