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乱》是一部很奇特的书。
说它不是武侠,可里面有少林武当,有暗器利剑,主人公无父无母且天赋异禀,抢宝剑夺盟主的事一样不少。
说它是武侠,可无行侠仗义,无快意恩仇。
无为国为民的大侠,无武功高强的反派。
侠客倒更像是一种近乎违法的尴尬的职业。
武侠小说里主角通常是不缺钱的,毕竟有了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去做行侠仗义之类的精神追求。
然后古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主角缺钱会怎么样?
于是便有了武侠迷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革新之作《欢乐英雄》——四个穷鬼侠士的有趣故事。
但说到底那还是在武侠世界,武侠里一直也有缺钱爱钱的,古龙不过是让这类人当回主角。
向来离经叛道的韩寒似乎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在《长安乱》中,他几乎把武侠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了。
于是武侠小说里的许多经典元素在这里都变成了他反传统武侠的武器。
当把武侠放到现实,许多原本令人热血沸腾的东西或许会让人哑然失笑。
常说出看似深奥、佛义精深话语的师父也许真的只是在逗你;江湖第一杀手手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宝剑原来是批量制造的;武当胜了少林夺了武林盟主之位竟然是因为少林高僧不慎从屋顶摔了下来,而后盟主身死仅仅是因为有人拿走了梯子而被活活饿死的;主人公的坐骑不是一日千里的追风马,而是比人还慢的矮腿马“小扁”,没错,连名字都起得毫不霸气;反派(姑且这样称呼,实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劝主人公不要插手他的大事,否则后果自负,而后主人公听了劝告,归隐树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或许是讽刺,或许只是揶揄。
不过,这的确是韩寒。
说它不是小说,可它有人物有故事,有时间有地点。
说它是小说,可又太不像小说,既没有矛盾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奇巧曲折的情节,更没有气势恢宏的高潮,它更像是外出遇雨,无聊之下和同亭避雨的一和善之人攀谈,他有一搭没一搭语气平缓地给你讲他的经历,不加修饰,随意漫谈。
雨过天晴,他告辞离开。
于是他的故事戛然而止,似乎你也不太关心后来怎样,只不过在那样的情景下听一段别人平淡的故事让人有种平静的惬意。
这也正是这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的每句话看似都很无聊,但组合在一起竟产生一种奇异的有趣。
那种平淡的絮叨,不是我们的生活,却又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至少,那种平淡的感觉恰似生活的味道。
于是,这个故事有开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
甚至女主角去世都只是让人淡淡伤感,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悲剧”,因为这便是他的生活。
“师父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这很难理解。
我的早期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父说:不,你仔细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人生究竟是苦短还是漫长,这个问题好像很哲学。
但我简单地觉得,这取决于当事人活多长。
”“从小,师父教我什么不该做,但师父没说什么该做,他说,除了不该做的,别的都该做。
”这种一本正经地说笑话在这部书中并不少见,这是平淡叙述中的趣味,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而对现实中社会问题的讽刺在韩寒的书中自然少不了。
主人公初到长安抓到了准备偷自己东西的贼,贼见主人公手脚比自己还快以为是同行。
主人公说:“胡说。
我是好人。
”贼说:“我也是好人啊,我又不当官,自食其力,怎么不是好人了?
”;男女主人公因没钱决定睡大街而被衙役赶,称这是市容街不能睡,其他街怎么睡都行。
更深刻的在于对群众的认识,多数时候,形容群众用“眼睛雪亮”、“淳朴善良”都不太恰当,“麻木无知”倒基本相称。
于是韩寒写下武当少林争夺武林盟主时百姓云集品头论足,比完两派发生混乱,盟主被困屋顶,百姓看热闹已过便立刻散去,没一个人想过救盟主下来。
就如鲁迅先生所写一样,群众多是看热闹的。
韩寒在前言中提到,他会因为想到一句绝妙的话而写一个故事,只为自然地说出那句话。
这大概正是《长安乱》的可爱之处——这不是什么名篇大作,他也没有野心写成名篇大作,他只是把心中想表达的东西用平淡的笔触写出来。
如果恰巧有人在平静的状态下愿意听他平淡地絮叨,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如果没有?
放心,总会有的。
对于《喜乐长安》这部电影,我是很期待的,也相信韩寒既然把版权转给竹卿导演,也自然有他的眼光独到所在。
期待竹卿导演的诚意之作,满足众多韩寒粉丝的一个米豆愿望。。
很好看,看到剧情脑子里总能跳出长安乱里面的桥段。
非常忠于原著,情节诙谐搞笑。
总体来说值得买票一看。
<图片1>
作为看过原著才来看电影的我来说,这电影拍得已经不能用失望来形容了。
说真的,我是很热爱看电影,也曾经是很喜欢韩寒的(表拍我,个人认为在十几岁那个年龄,韩寒和郭敬明都是值得一读的,)。
电影院看再烂的电影都不会让我有想睡觉的感觉。
然而这部电影居然让我看得想睡觉,让我深深的怀疑我是否发现了一个新的我。
好吧,我应该去看蝙蝠侠和超人的,却固执的拉着女友去看了喜乐和长安。
电影中的场景,道具,打斗和情节无一是处,算是一部毁原著的典范了(真的,韩岳父,我很认真的说,你自己来拍一定可以胜过十倍。
)唯一的亮点是喜乐,很复合原著女主的形象,清新亮丽,活泼可爱,原谅我只要女主长得好看,我就会给好评。
算了,写不下去了,不写了,基友叫我去斗地主了,,,最后,看过原著,没看过原著的都不用去看了,当然,如果你还是想去看,我也不拦你
我的担忧终于...其实我想给负星的。
一直听说长安乱版权被买走好多年,一直没拍,我以为是在酝酿,这特么好几年就酝酿出这么个玩意儿啊?
制作团队出来,我想跟你们谈谈。
这部电影什么时候上的映,我不知道。
什么时候下的架我也不知道。
原以为,《长安乱》拍出来后一定会挺轰动的,也许是我气场太强了,并没感受到这股轰动,连特么优酷首页推荐都没有。
听说影片上映后在优酷上搜了下,还真有,还会员限免,幸好我是会员。
点开后,真激动啊,但一开场,我当时duangduangduang的傻了。
这特么方言乱入什么情况?
释然大开杀戒什么情况?
仔细琢磨了一下,难道是小学作文中的倒叙写法?
恩,可能是,但饰演释然的家伙,怎么看都不像我心中释然的样子。
终于,竹林在我眼前出现了,果然像是倒叙的手法,影片要正式开始了,等等,不是那个家伙不是应该在等待释然下山吗?
怎么飞奔起来了?
又是尴尬的方言,我擦,这个飞奔的家伙是释然?
我靠,这是那一节来着?
呃...忘了!
这是倒的什么叙啊好了剧情不说了,因为太多都记不起来了。
说其他。
太烂了,要说的太多了,捡重点喷一下。
这释然,一点都不释然,像释放。
这喜乐,一点都不喜乐,像苦乐。
原本的笑点,都被淋漓尽致的演绎成槽点。
原本的剧情,原本的剧情好多我都忘了,但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
哎,说多了都是累,不知道韩寒看后会作何感想、
上周五,闲来无事约姑娘吃饭,她提议去看电影,说有一场《长安乱》的点映。
当时心里还闪过一丝愧疚,作为一只电影公号狗,作为一个曾经满口“我们家韩寒”的中二文艺少女,多年前的偶像又被翻拍了一部作品而我居然毫不知情。
进场之后,发现这场原来是某电台做的活动,现场大部分是抽奖领票的电台听众,而我俩在半小时前团购时整场只卖出了不到十张票。
大银幕前平放了一些海报展架,于是我们猜测大概一会儿是有主创见面会。
对于《长安乱》还是有些感情的。
那会儿大家还都乐意掏钱买书,还会追新出的《看电影》《新周刊》《特别关注》什么的。
那本《长安乱》牛皮纸封面,字大行稀,简单的故事线掺着韩寒惯有的小聪明。
读这本书时我正值高三,除了每天中午能看会儿《今日说法》里撒贝宁庄严肃穆的脸,唯一的娱乐就是韩寒这本书。
在冻爆水管的严冬,用艰涩的手指在黄色的灯光下翻几页与江湖有关的故事,这故事还是(那会儿觉得)这么又酷又帅的一个小青年写的,还是颇让人愉快的。
于是我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写下了《长安乱、白衣少年与韩寒》《十年,那只名叫小扁的小毛驴》等准备好犯矫情的题目,准备记点笔记回去整一篇。
开场十分钟,在诡异的乡村爱情风格配乐中,总觉得下一秒要出场的就是穿着军大衣的刘能了,我隐隐预感今天自己要瞎。
开场二十分钟,当导演用四线小城五流广告公司的年会PPT手法插入LOW爆的街霸漫画转场时,旁边人忍不住爆了粗口。
开场半小时,我和朋友决定:我们一定要克服生理上的呕吐感,等到电影结束,一览主创人员的真容!
其实要吐槽一部审美差出天际的电影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毕竟审美是个很私人的东西。
比如我觉得这部《长安喜乐》里许多字幕直接用了系统默认的仿宋,还是刺眼的红配黄,就是不负责任,但导演可以说,这只是你个人的感觉,我就觉得挺好看的(事实上导演就是这么回答我的),仿佛你在街边吃杂碎面吃到一块翔,你拿去质问老板,猪大肠怎么能连翔都没洗掉?
老板白你一眼说,你这人品味可真差,翔这么好吃的东西都欣赏不了?
一看就是技校毕业的,而且还考不上蓝翔!
同理,对于乱七八糟的时间线,导演会觉得自己看过《低俗小说》会用环形叙事简直牛逼死了;对于小提琴、铙钹锣乱炖、八十年代港片主题歌的无缝对接配乐,导演也会觉得自己阳春白雪得好辛苦心好痛,愚蠢的人类你们听得懂粤语么知道《流光飞舞》出自哪部电影么!
然而除了审美差,让人难以原谅的硬伤暂举两处:第一,男主老婆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男主作为一个俗家弟子,顶着寸头抱着孩子离开了伤心地。
几年之后,一个路人去找男主,表示你老婆的坟头已经很破败了,需要去清理balabala,男主一副黯然神伤的表情甩了甩一头长发看着床上的孩子,然而这时孩子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状态。
据常识,从一个寸头留成马尾辫及肩状态,少说要三五七年,这种低级错误的出现只能说明主创人员的活儿糙和不走心。
第二,在结尾字幕列出了片中用到的几首配乐,包括《青蛇》里的《流光飞舞》,《倩女幽魂》里的《道》,然而在此处注明了一行小字:由于未联系到版权拥有者,如看到此消息可自行联系片方。
也就是说,这些歌曲的使用并未获得授权。
当然在程序上这种标注是合法的,只是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去长安并不需要坐半个月的牛车,拦轿喊冤并不需要咬破手指血书一封,苏小小白白嫩嫩的手,也并不需要散尽千金才能摸一摸。
连唱片公司都懒得去联系,还是那句话,活儿糙,不走心。
见面会开始了,寒暄了几句之后,主持人一副自来熟的表情表示现在可以进入互动环节有没有观众要提问,我一脸友善地举起了手,提出了我的几个疑问。
审美上的问题不出所料被导演用我审美不行的理由挡了回去,孩子三五七年不长个的问题导演说:我想这个时间线你大概没看懂,如果你实在理解不了我之后可以寄影碟给你;配乐版权问题导演说:当时因为时间比较紧,这个音乐是,当时,临时,我们这么做在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不明白的你可以去联系我们的律师。
于是,这场不到二十分钟的见面会就这么结束了,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叫起来提问的观众,我欣慰地想:那个主持人今天一定要被扣工钱了。
呵呵,以为现在的电影市场好赚钱,投资方,编剧兼导演,女,想借韩寒的名气来赚名赚利,结局是把自己给砸死了。
问题出在:1,《长安乱》小说的来历很可疑,因为韩寒已经忘记了或者不知道他“写”过这部小说。
你要韩寒来给你摇旗呐喊,万一穿帮了咋办?
对韩寒只有风险没有好处,他还不至于傻到连这个都想不通的。
2、《长安乱》小说本身就很混乱,抛开名气,懂点电影创作的人都知道,要弄出像样的剧本,在国内目前的情况下,可能性几乎为零。
3、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之作,编剧兼导演自己除了一哭二叫三上吊外,又没有任何电影方面的才华。
实例就是跟张家瑞的官司,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杀戒》。
为了年轻的那份怀缅,小时候看过《长安乱》,和记忆中传统的武侠(金庸古龙式武侠)很不一样,当时年纪小,只是被诙谐的文字吸引,现在觉得就是一写实的江湖,用韩式的幽默。
没有传统的大侠,只有小人物的日常。
小说中最喜欢的是释空的师傅,电影也很期待这个人物,以前觉得师傅是大智若愚的角色,现在想想,觉得可能只是人生阅历更为丰盛。
关于男女主角,其实多年后没有太多映像了,整个小说篇幅本来也短,主角的描写总是夹杂着他们遇到的日常,我会被带跑,结局也没多大映像,好像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关注结局,因为你不会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结局。
我觉得我可以再翻一边小说了,很期待电影。
我就是冲着韩寒作品去看的。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动画特效估计占二十分钟了吧,剩下的是各种无聊的旁白。
原著里幽默的东西没拍出来,原本就不是武侠小说硬生生拍出武侠效果,电影里演技最好的就是那个小偷了吧,看完之后心情就跟释然知道知道那个山洞的秘密之后的感觉一样一样的,肠子都悔青了,十块钱买的电影票都觉得不值,感觉被骗了钱似的。
最后那句向韩寒韩迷致敬太扎眼了,改成致歉才合适。
整部电影就是一部烂片可能连演员都不知道在演什么,故事就是导演掐头去尾的让演员说一些没读过原著就会觉得不明不白的话。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国产电影为什么都是烂片了。
就不会把一个故事拍成电影,只会说过程和结果,从不去看发生的原因。
就算导演你从石头你崩出来的那你也得告诉观众是因为我们吐的口水太多才崩出来的啊。
一句话烂片中的烂片。
韩寒的《长安乱》在本意上有调侃世事乱象的意思。
有很多细微的情节都在讽刺庸众的狂热和低智、以及蝇营狗苟的人在小利面前的没有原则,而这些琐碎的细节要在电影里面全部表达出来。
我一直相信韩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文字还是文艺的大宗,它所能呈现的内容和留白,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思考空间。
《喜乐长安》做到了的对白简洁,有较大想象的留白,应该说是一部既忠于原著,又有所创新的影片。
《长安乱》最后喜乐死了,其实荒诞外壳下还是有很大的悲情伤痛的,电影《喜乐长安》一说自己是个神经武侠,明显是想更突出的是原著中的的所谓神经元素,有点拿笑点填补没有大咖的短板,好在韩寒原著中的各种韩寒式讽刺段子已经够有趣了,足以支撑起整部电影。
国产片下限就是没下限
韩寒看过这片子吗?
和书完全没关系啊
挺有意思的。喜乐长安,愿世间喜乐,众生长安。
我觉得蛮好看的呀…要准确拿捏逗逼边缘的这程度一点都不容易啊!
什么鬼?
绣花时候当肥皂剧看的,多一星给喜乐,姑娘长得乖顺讨喜~
感谢国航…去他妈的
一个故事硬生生的被剁成了五马分尸。。
负分滚
4星是给女主角何泓姗的,不然这片子我都不回去看....
搞笑,恩,而且女主可爱。
的确是照着长安乱拍可完全是东施效颦 老太太的裹脚布 和尚的头皮屑一样讨厌
什么鬼,垃圾剧水准,而且跟长安乱有个毛关系?关键还拿我山东大诸城混事儿,古时那叫密州,苏东坡密州出猎不知道啊?
没看过原著,是不是原著就这个垃圾??、
火车无聊免流量看的,毕竟小说印象深刻,童年韩粉有情结。就那样吧没期待所以没感觉很失望。愿世间喜乐,愿众生长安。
书本就没看懂
好看,我都哭了
导演真是糟蹋了一个有可为的故事,这水平连韩寒都不如。连片名都是屎尿屁风格。喜乐长安,长安乱,不是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