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是本好小说,电影改编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还有法鲨的脸...小说叙述已经用了电影分镜式的手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家中墙背后诡异的霉菌,霉菌处理员微妙的态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凶案现场现场的雪人,反派时刻监视Henry的一举一动,剧情环环相扣,线索指向一处又迎来反转...雪人给人带来恐惧的原因绝对不是雪人本身...有这么好的一个原型,电影不管抓住刑侦还是悬疑惊悚其中任何一个点,都会非常成功.光是把男主带入法鲨那张脸都会硬好吗...量身定制的人设啊!!
可惜雪人电影哪个都没抓住...鉴于时间线被推到了近期,我容忍女主性格完全和小说不同,案件被拆的支离破碎,围巾案的受害人孩子从小男孩变成小女孩,啥都没讲清楚就死一堆人,吃了脑残片的侦探,杀手做作的杀人手法,全程不在线的警局和同事(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给镜头)...可这些改动和时间线有什么关系啊(???
...故事线碎片化非常严重且单一,感觉到了导演面对几件同时发生的事束手无措,然后决定剪来剪去扔给【加粗:看过小说的】观众自行感受...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感受不到,他们只能懵逼着等并不存在的高能.无处不在的相同的恐怖片音效和文艺片的抒情音乐,杂乱无章的叙事顺序,完全没有深入过的角色刻画,低级文艺片毫无用处的镜头(没错并不能渲染气氛),所有演员的演技更是止步在了眼神表现和台词不能同时进行的层面...更不要说道具组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Henry身为男主,酗酒+烟枪,他的房间归置的整整齐齐,就算喝醉睡大街,衣服上连污渍都没有,哦,而且连酗酒也没表现得突出(:伏特加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片头他睡在公园里伏特加瓶子掉在地上,他惊醒.第二次是女主生气地给他倒了伏特加,他居然接过杯子然后把烟熄在了酒里.其余时间就拿个塑料袋里边装一听啤酒...这这这很节制啊,很clean啊)最最不能忍受的细节是他的靴子是崭新的!
鞋底毫无磨损!
崭新的连鞋底标签都没撕!!
我(最)期待的(划掉,最能推动剧情的,Henry感情线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前女友cheating on现任(反派),和Henry干柴烈火的床戏,也被编剧整没了.编导们就不想想没有这场戏,这个情节,反派为什么要杀了Henry前女友啊,她什么都没和Henry发生过啊....反派继续当卫道士,挪威绿帽侠不好吗...太惨了,电影里Henry就是一个喜欢cosplay不良警官(详情可部分参考污垢当中一美的角色)的奥斯陆警花.说起奥斯陆警花,电影拍的有点童话风,越到后边越觉得雪人可爱(摊手[em]e401913[/em]...)...再不济当成把Henry当成Walter看嘛,都是圆头圆脑的挺可爱.没有好的剧本,演员不可能会身临其境,这种相辅相成的东西也不怪演技下线了(法鲨在片子里表现出了他十分想入戏,剧本不让他入)想起什么写什么,这个片子要是细分析烂在何处,得写到周一.夜场上座率对于这个电影来讲还是不错的,心疼那些不是法鲨粉丝的观众们,要不是为了看法鲨的美颜,好腰,和等一个(不存在的)床戏,我都有点坐不住.
毛主席说过,北国风光千里冰山万里雪飘!
毛主席没有去过北国,但他描绘出来的北国风光一点也不差!
单看这个电影,我要给五星,摄影很不错,音乐也蛮到位,甚至让我有种荒野猎人的感觉!
没看过原著小说,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看小说。
电影目前看了一遍,亦有很多细节没有看透,值得再看一遍。
有些人说这个女警蠢……其实她也不是蠢,只是在查案的时候带有自己的情绪,毕竟她父亲被这个杀人魔给枪杀了,可以理解她这种心情。
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带有情绪,往往就不会和别人配合。
比如罗斯维尔当地居民相信有外星人,因为她们亲身经历了这件事,身在其中,情感丰沛,无论政府怎么解释,她都觉得是假的,非要自己去弄个明白不可!
甚至不惜在政府结束调查后,还要独自深入调查。
我想,这怕也是人之常情。
前面几桩案件铺排得都很好,不看到最后都无法知道谁是凶手,而那个雪人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北欧人民可能对符号学和音乐特别在行。
影片后面有一段不错的电子乐,就是男主躺在地上,而他的前女友想和他交合那场戏,感觉是alt—j的音乐,不知道我感觉对了没。
影片绕来绕去,杀手最终还是一个医生。
感觉很多电影也好,真实事件也好,医生杀人还真是溜得很。
毕竟他对人体很了解,杀起来也就很方便,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庖丁解牛。
杀得简单点的,就像这部电影,颈部大动脉一拉,人就没了。
不过我有点疑惑,人头真的像影片里面描述的那样容易被锋利的铁丝削下来吗?
我感觉颈椎还是比较牢固的,有好几层韧带以及关节加持,至少也要用砍的吧!
也有电影杀人就比较优雅了,比如汉尼拔教授,要掏心掏肺掏肝掏胰腺掏膀胱掏大脑的……必须做得相对精细一点才行。
其实《雪人》的扑街是有点始料未及的,阿尔弗雷德森执导,尤·奈斯博的原著,大叔扮相的法鲨,美的惊心动魄的瑞贝卡·弗格森,以及风韵犹存的甘斯布;大雪纷飞的奥斯陆,猎奇的杀人案,还有一个被埋藏在冰层下的童年惨剧。
可谁能想到这样强大的阵容却带来了这么一部说不上好,甚至有些糟糕的电影。
现在这个局面谁能满意呢?
不论其改编的力度(笔者没看过原著),以及被删减的内容,电影的本身其实是有可看性的,但是它的低完成度又导致了电影显得是一个包装精良的廉价水果,其低完成度也降低了电影的完整性。
撇去剧情,在一些方面,《雪人》仍然可圈可点,但是硬伤摆在眼前,只能是差强人意。
————阿尔弗雷德森的视觉风格延续———— 作为瑞典导演,阿尔弗雷德森的视觉风格是相对偏冷色调的,这一点不论是《生人勿扰》还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都有所体现。
在表现大环境和渲染氛围的手法上,阿弗同学有点像另一个欧洲导演,也是笔者最喜欢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基本上都是表现距离感的全景,表现人物和环境关系的近景,以及缓慢的运动镜头来表现环境的基调,还有和氛围相对应地画面色调。
这些手法都体现了导演对于一个冰冷冷环境的塑造,刻画出角色和环境的一种疏离感。
先来对比一下在《锅匠》《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冰冷的冬泳和肃杀的大街,阴灰的画面色调体现了冷战阴影对于欧洲社会的笼罩,与GO叔和身边环境冷漠的距离感,即老总已死,地鼠潜伏,圆场危在旦夕。
没有过多的对白,只有阿弗慢条斯理的运镜和哀伤的配乐。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紧张和无奈的局势。
同样在《雪人》里,阿弗依然延续这样的视觉风格,也是我觉得电影可看性的所在。
到了大雪纷飞的瑞典,画面所选择的视觉基调便是简朴的白色,基本不用其他颜色去填充画面,让雪既成为背景也成为了画面的色彩填充物,首先就确定了一个冰冷冷的环境。
用酒瓶和醉宿街头的哈利哈勃来表现了主人公和环境的疏远感,这样对角色的塑造无疑是立体的,也让角色和环境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就是镜头运动,我非常喜欢法鲨送前女友回家以后在她家窗下的那段横移镜头。
构图的上方就是女友家的窗户,可以看到家里的场景;下方就是落寞的哈利哈勃,他和她一起走着,构图的上下同时形成了明显的冷暖色调对比,和两人的境遇也无比贴近。
镜头横移,人物不同的表现也刻画了两个人的人物形象,显得意味深长。
但同时也有问题,我很喜欢阿尔弗雷德森和维伦纽瓦这种慢火精炖的风格,这样的方式不断慢条斯理的积攒着故事的张力。
但是不难看出,和《锅匠》相比,阿尔弗雷德森其实在玩同样的一套。
不论是插叙还是叙事的风格,两部电影都是依赖特色的视觉风格和中期发力后期勒紧的叙事节奏,连插叙的事件都是类似的!
庆典和当年那些人的插科打诨。
也就是说阿弗同学在延续自己的精华时,没能让他开花结果,更上一层楼。
今年他没能带来更多的东西。
忽然发觉,这其实何尝不是维伦纽瓦的问题呢?
(好歹维伦纽瓦把老雷的那一套文艺的赛博朋克磨成了自己的东西,递上膝盖)—————如果我是疯子你会爱我吗————— 如果我是疯子你会爱我吗?
你会爱我吗?
你会爱我吗?
抱歉,不爱!
不爱!
据说,本片删掉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章节;具体我不知道,但就目前看来,对于嫌犯的动机解释也尚有不足,而且情感线断断续续,高潮不足,在所有观众把裤子脱下来以后就放完了,而且告诉你,嗯,你把裤子都脱了,就看这个。
额....... 玩儿真的啊!
影片的前半部分其实基本上完成了一个悬疑片该做的,不论是嫌犯的手法刻画,还是套路式的嫌疑人误导法,对于前半部分基本就是探案加上一点点刻意的人物刻画,但是一点点刻意的人物刻画就让电影的节奏很脱节,其实按理说,正常的夹杂在探案过程的人物刻画可以更好的让观众融入主角的视角,但是影片所展示案件调查显得很“慢”,好比之于主角而言,这个案子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进入案件的intro所花的时间太长,让后来的人物刻画显得做作而又拖慢节奏。
并且作为侦探片,电影也并没有很好的隐藏他的凶手,还特么让他到法鲨家里蹦迪去了,牛逼。。。。
这样的假疯子,不爱,不爱。
其实,这部电影吸引观众的点在预告里就已经昭示无疑,观众希望看到的无非几个点,其一是猎奇杀人案,其二是原著改编,其三是卡司阵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有破解真相时的刺激感。
那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做到了多少,杀人案很猎奇,卡司阵容表现得一般,原著改编改挫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由于对于原著改编的依托性太低,浪费了故事本来的价值,加上导演在节奏处理的失误,以及脸谱化,无特点的人物表演;导致了卖相好里子坏的结果;而且在高潮的时候也没能让故事更加出彩,让反派的形象流于表面,高潮大战也结束的莫名其妙,进一步让它成为了一部平庸乃至失败的作品。
这样,仅靠导演的个人风格是补救不了的。
这些问题对于《锅匠》来说,有一个本身质量过硬的原著在那里。
难道《雪人》没有质量过硬的小说?
有啊!
那怎么改成这个毛样子了?
我母鸡,这个要问环球了。
似乎大公司的小说改编都是这个样子。
是不是,《黑暗塔》?
啊,小丑回魂没喊您,您继续数钱。
所以,明星阵容和猎奇元素就变成了这部低完成度的电影推到眼前的东西,试图挡住电影的丑相。
我想现在这个样子无疑对不起所有人,也又一次提醒我们,好的类型电影真的需要一个过硬的故事和准备周期。
我一直觉得电影这个东西是儿媳见婆婆一样的,拍出来了,到底是要见面的,或者干脆直接分手不见婆婆了。
但是电影是不是丑儿媳是主创和投资方能决定的。
片方足够的耐心和主创绝对的热情可以让一个美儿媳美若天仙,再化上妆,天仙下凡。
但急切地紧逼和敷衍的态度下,再高超的化妆技术又怎么能让一个丑儿媳被婆婆认可呢?
2017/12/20预祝圣诞快乐,不知道会不会下雪,也不知道有没有雪人,有雪人也不知道有没有杀人案。
THE SNOWMAN - Music By Marco Beltrami"With each passing minute, it’s increasingly astonishing that Tomas Alfredson directed this. The filmmaker, who showed such care, craft, and style with 'Let The Right One In' and 'Tinker Tailor Solider Spy' is woefully uninspired here. There’s an inattention to detail on every level that’s disheartening; there’s the sense that Alfredson might’ve given up on the movie before it even started. The two credited editors, the legendary Thelma Schoonmaker (likely brought in at the behest of longtime collaborator Martin Scorsese, who mercifully adds his name as an executive producer) and Claire Simpson do what they can to patch things together, but 'The Snowman' leaves motivations and plot threads puzzlingly started and unresolved. The lead performances are not much help either, with Fassbender’s weariness landing on the same single note, while Ferguson never quite sorts out her underwritten yet twisty role. Even Marco Beltrami’s score appears dashed out, all stabbing strings, used to overemphasize the most obvious moments of completely ineffective suspense."Kevin Jagernauth, The Playlist
像我这么喜欢Thriller的都得说,这确实不是一部佳作,但无论如何我还是会看,毕竟预告传达出的神秘感很强,只是剧本写得不好,特别是前半部,非常难以勾起观众的兴趣。
一般的惊悚片,如果开场15分钟观众兴趣还没吊起来,就已经失败了。
男主角本身也是一个败笔。
我们大家喜欢福尔摩斯很大程度不是因为那些案件,而是这个人物本来就很吸引人,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但本片的男主,是个很无趣又缺乏魅力的人。
就算他是法鲨出演,也让编剧变成了一个面无表情的"雪人"开场大概半个多小时,故事依然在各类线路和人物之间跳跃,为的是让大家被混乱试听,猜不出谁是凶手。
但这些支离破碎的内容被剪辑的很乱,观众都难以进入状态。
男主角在出场时更是一个很颓废的人,大概电影过去一半,他的状态还像没睡醒一样。
直到Rebecca Ferguson出演的女探员协助他调查出很多线索,故事的节奏才出来,男主也似乎还是渐渐苏醒。
如果这是文艺片也罢了,但它不是,它是商业惊悚片,还有很多著名影星,这样的节奏显然没有制造出一般惊悚片扣人心弦的效果。
什么样的效果才够力度?
Gone Girl就是惊悚片中的典范。
The Snow Man如果是作为法鲨饰演的挪威神探系列电影的起始篇,确实没能让人们对这个角色产生兴趣,因为他从头到尾都处于迷茫状态,直到最后十分钟。
而且坏人都不是他亲自制服的,找到凶手也是女探员主要做出的贡献,所以到最后,我们都没感觉到这个神探究竟神在哪里另外就是这个片子虽然结局揭示出了元凶与动机,但他如何做到一直跟踪Rebecca 的角色,并知道探员们的行踪和计划等,都没有解释。
不知道是编剧觉得没必要还是导演觉得不拍也没关系。
片子里太多的角色和事情确实很容易让观众不记得这些细节,但看完后仔细琢磨,还是有很多疑问。
片中的雪景和挪威冬日景象还是拍得很美,一看就知道投资不小,不是那种小成本惊悚片可以达到的。
个别血腥镜头很恶心的。
最终,只能说,虽然不完美,但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犯罪悬疑片,你肯定还是会看的。
影片背后要表达的社会意义的确还是很重要的。
凶手的动机值得人们深思。
法鲨这神探如果想演下去,估计得找更好的编剧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再犀利干练一些。
1. 最基本的叙事的完整性都没有!!
2. 男主角警察是一个无聊的角色3. 这个杀手真闲+这个世界个个街头角落没有监控录像4.杀人动机简直太荒唐了5. 各种逻辑混乱、没有解释、过于巧合的情节6. 世界很小只有几个人,一张简易关系网;7. 作者是上帝,随心所欲、胡乱串联。
在原著中,凶手是一名大学解剖部的讲师,曾经当过医生。
因为幼时看着母亲和有妇之夫厮混,且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有生理缺陷之后,痛下杀心。
从自己的母亲到后来那些给丈夫带绿帽的女人,他从不手软。
而在本片中,凶手则是因为眼睁睁看着妈妈抛弃自己、绝望自杀后,恨透了那些不配为人母的女性。
最可怕的是,本是全片高潮的警匪过招,以凶手被自己 蠢死 结束。
这真的不是开玩笑吗?
当然导演是这样解释的: 取景限制,我没有拍完。
没拍完你为什么要上映呢?
等着冲奥吗?
作为一部中长篇悬疑小说,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有难度。
删减压缩只会让故事的悬疑感减弱,所有的东西都被一笔带过,很难带动原本的节奏。
法鲨也拯救不了!
(百科)
《雪人》根据挪威作家Jo Nesbo在2007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这部书是他以奥斯陆侦探哈里(Harry Hole)为主角创作的第七本小说。
故事主要讲述哈里在调查一位年轻妈妈失踪案件的时候,发现受害人院子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雪人,而且它脖子上还围着这家孩子送给妈妈做圣诞礼物的粉红围巾。
由此,哈里挖出了一系列有着相同情况的陈年旧案,一个总爱在落下第一场雪时作案的连环杀人犯浮出了水面…… 《雪人》将由环球公司和Working Title公司联合摄制,如果影片反响良好的话,Jo Nesbo的另外六部侦探哈里小说也将有机会登上大银幕。
真的有人猜不出凶手是长大后的小男孩???
开头的回忆里最后就是小男孩在堆雪人,然后雪人贯穿了每一个案件,这......以凶手视角展现犯罪过程的镜头实在太多了,大大降低了凶手的神秘感和整部剧的悬疑程度整部电影唠嗑的时间最长,本末倒置,感受不到办案的紧张感......女主居然真的被干掉了,好歹是主角,而且她并不符合受害者身份...居然把她骗老板睡觉以接近展现的那么直接...在床上躺着居然刚刚藏好的枪都找不到了...好歹她父亲也跟本案有直接关联,却显得可有可无...结尾想升华主题,然而就这...
(本文木有一丁点剧透)欧洲人普遍喜欢读犯罪悬疑小说。
记得去年七月正是盛夏,我上司准备去蔚蓝海岸度假,走之前非要我向她推荐一本“最血腥、最刺激”的悬疑小说,好让她在海滩日光浴时作为消遣读物。
我当时向她推荐的就是挪威作家Jo Nesbø 的《雪人》。
在阳光沙滩椰子树的环境下读一个茫茫冰雪世界里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在身体酷热难当的时候心里丝丝冒凉气,想来倒是很有意思。
近两年读悬疑小说,有两个作家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因为作品Gone Girl(《消失的爱人》)被大卫芬奇搬上荧幕后以火箭速度爆红的Gillian Flynn,另一个就是作品《雪人》今年十月即将上映,自己本身就是传奇的挪威人Jo Nesbø 。
这两人都有着能单纯用文字让人心里发毛的本事,而且两人作品中场景之阴森,人物之阴暗,情节之曲折,总让人不禁揣测作家本身是不是就是和谐社会的潜在威胁。
毕竟幸福的作家很难写出伟大的悲剧,能把谋杀写得滴水不漏的作家也不太可能是个喜欢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少年吧 。
作家其人生活里有的人活着就是映衬大多数人的平庸。
这种人长得比你帅,智商比你高,成绩比你好,工作比你强,最惨的是,人还比你有意思得多。
这种人通俗来说可被称之为“鸟人”。
Jo Nesbø就是这种鸟人的典型代表。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信息,Jo Nesbø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军畅销书。
挪威图书馆借阅率排行榜的前二十名有五本是他的作品。
人家体育细胞发达:十七岁时他加入了挪威足球甲级联盟的莫尔德队,并计划着去英国参加热刺队,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后来因为双膝韧带断裂不得不放弃足球梦。
人家脑子好使:服兵役时他第一次知道自律为何物,于是奋起,靠自学复习了高中课程,然后以顶尖的成绩拿到高中毕业证,申请了挪威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他移居奥斯陆从事金融行业。
人家一身艺术细菌:在金融业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写歌,并和一位爵士乐贝斯手组了一个名叫Di Derre的乐队。
两年以后,这个乐团有了唱片合同,第二张专辑在挪威大卖了很多年,演唱会门票几小时内便一售而空。
于是Jo Nesbø猝不及防地成了流行乐明星,但是在疯狂赶场的同时还在挪威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做着全职工作。
人家的人生故事还百转千迴,精彩纷呈: 连轴转吃不消开始怀疑人生时,Jo Nesbø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于是带着笔记本飞往澳洲。
从奥斯陆飞往悉尼需要三十个小时,他就利用这三十个小时写出他第一本小说《蝙蝠人》的故事大纲,之后昼夜颠倒地用七个星期写完了Harry Hole系列的第一本,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一言以蔽之,这种人,欠揍,非常欠揍。
(关于作家生平来源于一篇自述http://nesbo.de/files/pdf/jo_nesbo_autorenvita.pdf,有可能是作家本人所写,德语译文,满纸讽刺和自嘲,对Jo Nesbø感兴趣的话值得一读。
)天才?
运气?
强迫症患者?
如果只看Jo Nesbø的简历,你会觉得这是个天才,天赋异禀,可以底裤外穿,刀枪不入,无所不能,供上神坛。
但仔细读他的自述,你会发现,这个人和我们一样,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拷问之中。
第一本小说《蝙蝠人》大获成功之后,Jo Nesbø开始经常陷入一种懵圈的状态,总觉得成功来得过于轻易,自己良心不安。
他在自述中好几次提到,自己以前在金融界的工作工资就高得不合理,小说畅销之后的收入更是高得花都花不掉。
他会仔细看报刊上对自己作品的评论,然后只记住那些为数不多的批评的声音。
在写Harry Hole系列的过程中,他逐渐添加了新的叙述方式,加入新的人物,新的故事背景,新的题材,然后焦躁不安地等待评论,之后再循环整个创作过程,如有强迫症般。
在看《雪人》的时候,有一段描述Harry Hole破案方式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当时就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描述的是Jo Nesbø自己的创作方式:Harry did not believe in inspiration, divine insight or telepathy. But he did believe in luck. Not the luck you were born with, but the systematic luck you earned through hard work and spinning yourself such a fine-meshed net that at some point chance would play in your hands. 和许多悬疑小说和影视的主角不同,Harry Hole的破案过程不是依靠那一个瞬间的灵机一动、如有神助和豁然开朗,而经常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煎熬。
他不相信灵感,不相信直觉。
他坚信的是运气。
但他相信的不是不劳而获的运气,而是相信在将案情反复捋了千遍万遍,将每个线索都追查到底,将自己折磨到筋疲力尽,直到把自己织成一张没有疏漏的网时,运气和转机终究会无处可逃,撞进自己的手里。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了口译前撒网般的准备过程。
准备专业词汇,补充背景知识,研究演讲人的口音、说话方式,做许许多多看似漫无边际的准备工作,只是希望在那短短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里,能够尽可能多地捕捞起你准备过的东西。
世上职业千百种,背后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将Harry Hole系列与其他很多二流侦探小说区分开的重要一点,就是小说里充满矛盾又不乏魅力的主角Harry Hole。
和Jo Nesbø相似,Harry也是看似只依靠天赋和本能,实际上事事都把自己逼到绝境的重度强迫症患者。
书中的每一段、每一章中,Harry都在和他戒不掉的瘾作斗争——酒瘾和破案的瘾。
他和英俊潇洒、油光水滑的传统侦探形象无关。
书中他的形象是粗糙的,甚至粗野的。
身高一米九二,身形庞大,因为常年酗酒和失眠总是双眼充血,穿着邋遢,一身烟酒味,常常鼻青脸肿。
小说里经常写到,证人都不相信他是警察。
《雪人》里一个搬家公司的老板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觉得他和自己手下的搬家工人并无两样。
我脑海中的Harry Hole一直是近乎于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鲁伯海格那样的形象。
因此电影版《雪人》里将由法鲨扮演Harry Hole的消息一出时,我总觉得这是出于市场考虑的决定——法鲨长得太帅,而且气质过于绅士和优雅。
但另一方面,这个选角确实也吊足了我对成品效果的好奇心。
Harry Hole人物的矛盾性之一是他表像的粗野暴力与他侦查判断时细致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
另一更根本的矛盾性则体现在他一方面是社会秩序和公民安全的守护者,另一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格。
他为破案不惜一切代价,却似乎不是出于道义责任的使命感,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种近乎变态的瘾。
更为危险的是,他虽身为警察,但在精神上却似乎与自己追捕的罪犯更相通。
这种时刻在对抗自己的阴暗面,游走在黑白边缘上不断努力着靠向白色一边的挣扎,对我来说,让这个人物比所有初心即洁白无瑕的主角更有说服力。
因为我只看过Harry Hole系列的《恶魔之星》The Devil’s Star、《雪人》 和《警察》The Police,三部都是Jo Nesbø加入多视角叙事之后的作品,所以并不能全面地分析他的写作手法。
仅仅从我看过的这三本来说,他的悬疑小说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就是多视角多线索同时推进。
在看故事的时候,读者要注意每一小节里标注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己去推断每一条故事线在整个案件中的意义。
有些段落并不是按照时间线性顺序插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到最后营造颠覆的戏剧效果。
Jo Nesbø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埋的线足够编成几十本二流侦探推理小说,这也是他讲故事技巧里我最喜欢的一点。
其二就是烟雾弹的设置。
Jo Nesbø会设置很多看起来非常可疑的角色,警方经常抓到个有所隐瞒的嫌疑人就宣告破案,但是只要看看进度条(我看的是电子书),发现书才刚看到一半,就可以猜到作者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其三是最后千丝万缕汇集成一条最终的线索,案件豁然明朗,故事骤然高潮的那种爆炸式的观感。
往往这也是到了书中最暴力最紧张的时候,扯断一条胳膊啦、割掉一根手指啦都不是事儿。
总的来说,Harry Hole系列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电影感,冲突和戏剧感比同样是北欧畅销悬疑小说的千禧年三部曲系列要强得多(可能就是因为情节略显寡淡,这个系列好莱坞只翻拍了一部《龙纹身的女孩》)。
我相信只要编剧不扑街,演员稍微给力,剪辑凌厉一些,这个系列的很多部都可以改编成可看性很高的电影。
希望这个Snowman票房口碑能表现良好,让以后该系列的其他故事能都被搬上大荧幕。
我随手查了一下,Harry Hole系列小说在国内好像尚未引进,没有中文译本(这里要更正一下,评论里几个朋友提醒我系列里有几本已经出了中译本了) 。
所以写了这么多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人有耐性去啃外文原版。
看了The Snowman电影版的预告片,估计会很是血腥重口,所以国内上映的几率估计也不大。
但是等到网上有电影资源时,大家可以看看,顺便也可欣赏一把法鲨大人的美貌和他久负盛名的欧洲第一腰(忠实原著剧情的话电影里还可以有几次裸体镜头呵呵呵),何乐而不为 。
有兴趣看更多影评剧评、疯言疯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号 “巨安的马桶文学”
结尾有点迷……
[Mcoun]私以为北欧图书不适合拍成电影;如果一定要拍,剧。
不错的影片,尤其喜欢干净美丽冰雪世界的画面,看了很舒服,不知评分为何这么低,我觉得挺不错
也不知道我是看了一本假书还是看了一部假电影
大雪天真的很美。雪天营造的氛围很赞了。法鲨这种沧桑又小颓废的样子还是很迷人的了~哈里和卡特琳关系的悬疑迷雾挺不错的。可是讲道理,预告片里爆炸的镜头呢?法鲨歇斯底里的镜头呢???就觉得没有爆发平淡了些许……找来原著看看吧~雪景很美但是感觉好冷哦,平安夜捂着暖脚宝抱着热水袋看完~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篇幅,片子可能会很好,在片子开头还是有一些悬疑感的,你多少能从运镜上感受到导演想要的节奏感,但是好像越到后面就越放弃了掌握,情绪以及人物都是不接的,似乎情节和镜头都很缺,很好奇片子的拍摄过程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还有,感觉片子像是要拍成宽屏格式的,但是后期没有剪成宽屏的,反而造成一种电视摄影的感觉,而且画面颜色调的也不很到尾。最后这个扣解的也是有点弱智,反派死的也很弱智。
单看片子的话其实还行,也算是把故事讲圆了,虽然结尾boss失败的实在是太“你特么在逗我”。里面一些废线索完全就是带着观众兜圈子,女搭档那一线的结局预料到了但是好替她不甘啊。达西也不知道是来干啥的。如果不是自己剧透自己,也许观感更好吧。没看过原著,还好感受不到原著粉那种捶胸顿足。
明明很好看 情节一层层推进的很稳
很失望,跟原著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选角就有问题,理想的哈利该是金刚狼那样儿失意硬汉,而不是片中这个莫名其妙的生硬的醉鬼。萝凯和卡翠娜也极差。还有情节像是一块一块拼凑而成,没看过原著的人真的能看得懂片中各个线索之间的联系吗?冰冷阴郁的北欧基调也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作者看了可能想打人!
这剧情连原著党都看着晦涩,更别提其他观众了,表演,画面什么的还行,但故事编排上有很大问题。按这种节奏,3个小时才讲得清,主线很久才出现,所以显得头重脚轻,结尾也是扯淡,草草了事。建议尤奈斯博把导演拖去杖刑。。。
小法演的很好,取景冷峻,但是剧情节奏不够紧凑,比不上原著,但也不至于这么低分。看最后一幕应该可以出续集。
没用的情节太多。一心给女主角。
其实还挺好看的,氛围是导演一贯的调调,阴冷肃杀。鲨鲨现在已经被定格成这种禁欲老铁,没事就露肉但是不上阵。案子一般,倒是见识了北欧男女父亲家庭关系的复杂。
风景很美,节奏略慢,跟原著和电视剧都没法比,全片最无辜的莫过于那位商业大亨。
导演剪辑得支离破碎…
前面还行,但看到最后半个小时,剧情突然快进,没看过小说的人,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吧。。。
「Mom! No! don't leave me!」
英国上映第一天跑去看,太虎头蛇尾了,对原著掐头去尾省中间,人物动机阐释不充分,双胞胎姐妹梗太臭,最后掉进湖里什么鬼,全剧根本没有高潮???
不如看原著哦。烂番茄口碑烂透了,豆瓣还有人捧臭脚
故事讲得不清不楚,但冲着法鲨和丽贝卡的颜看着男女主飙戏外加壮美的北欧风光还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