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传记影片 关于一战击落敌机最多的普鲁士飞行员里希特霍芬男爵,又称红男爵,他获得的蓝马克斯勋章是普鲁士最高荣誉勋章。
影片开始时他击落英方飞行员布朗,将其救出飞机残骸,用自己的白色围巾为其止血,就此相识救治布朗的护士克特,开始相恋。
最后一次升空前,克特将那条白色围巾亲手围在里希特霍芬颈上。
两周后,克特克服重重困难,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敌方领地,轿车停下后,布朗从怀中掏出白色围巾交给克特,克特拿着围巾立在里希特霍芬堆满百合花的墓前。
电影里里希特霍芬完全被塑造成了具有反战精神的正面形象,他在电影里要求下属不准对坠落中的飞机进行射击,“带着礼节进行战争”。
但是查了下资料,却说他本人在实战中连已经离开飞机的飞行员都要射杀,完全没有骑士精神。
当然电影就是电影,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拍估计就不好看了。
影片手法一流,细节精致,配乐尤为出色。
这部电影,呃,你说它有什么错误之处能圈点勾画的?
——很遗憾,这些奇葩的东西在这片里随处可见!
所以这里只能先挑几点说说。
有什么观影建议?
如果你是马提亚斯颜粉放心脑子一抛食用即可,如果你想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实故事?
两字箴言——快跑!!
首先,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德国导演制作的德国军事传奇人物电影,要用英语拍。
而在叙事结构方面,《红男爵》这部电影就没有做到基本的连贯性,非常跳跃。
如,影片中时常出现上一段镜头的空战刚刚开始一会,下一个镜头立马切到人物地面的闲谈的情况。
这令人相当困惑。
但是和其他问题比起来还是太小巫见大巫了。
脱离角色原型的剧本塑造是本片一大硬伤。
以男爵的弟弟洛塔尔举例,他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的体现不能说是遵照史实,只能说是完全割裂且崩坏。
真实的洛塔尔·西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家族中另一位王牌、飞行天才,作为战争刚开始就参战的龙骑兵军官,洛塔尔在飞行方面的技术并不逊色于其他人——在一战结束时他获得了40架击坠数的漂亮战绩。
(要知道后来二战时赫赫有名的空军元帅戈林都只有22架击坠)同时,洛塔相当尊敬和深爱自己的兄长,他会记得小时候和哥哥玩过的试胆游戏,还笑着纠正了母亲叙述中关于哥哥的年龄错误,会因为今天长机是哥哥而骄傲开心。
他们的兄弟情天地可鉴,曼弗雷德会为了保护被四架敌机围困的弟弟只身前去1v4单挑,洛塔担心哥哥受伤不顾自己的机枪报废也要和哥哥并肩作战。
因此,他怎么可能会像电影里一样随随便便就对着哥哥趾高气扬的说话和哥哥吵架,更不可能说出“你就不能为我的升迁庆祝一下吗,我可是你弟弟!
”这种话。
导演你糊涂啊!
请不要为了塑造红男爵的伟岸形象就把弟弟反而写成娇纵的小少爷,让我们为洛塔花生好吗……顺便,请无偿归还洛塔185+的身高,其实有趣的是曼弗雷德真正的身高只有165左右,而在影片中完全反了过来,小鸟依人的变成了洛塔。
以及,另一位角色沃纳·弗斯,在历史中身为第一飞行中队的另一位超级王牌,年仅二十岁,与曼弗雷德同为奥斯瓦尔德·波尔克(电影里波尔克活在了台词里,逃离了ooc的命运)门下的学生,而在选角时却严重忽视了这个年龄问题,非常意义不明。
(当然没有说演员不好的意思orz)而其他优秀的队员们被边缘化处理了。
男爵本人被过度神化的事情老生常谈,总体概括就是电影里对他战争反思一面的塑造过多代入了21世纪的战争观,显然不符合历史上的情况。
在当时的帝德,作为一个军队上长了个国家的神奇地方,冯老爷们身为贵族对战争定义,个人觉得是当成工作,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已。
他们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为了胜利牺牲是必须的。
曼弗雷德上过普鲁士军官学校,他经历过骑兵们还没有完全丧失职能的时代抛头颅洒热血过,当然知道战壕里面发生了什么,但普遍观点都是如果你不去我不去,那么谁还会去打仗。
他是职业军人,不是什么都不了解的义务兵。
但电影中描绘的他是什么样的呢:看过一次战地医院里的伤残士兵们就被吓的天旋地转?
这显然很不合理。
他在影片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成熟的小男孩,而不是一名有职业操守的军官。
正是这份认知和操守,他更不可能去和兴登堡说“战争应该停止”之类,这份英雄主义是很突兀且无用的。
其次其实空战发展初期的“骑士精神”定义和现在我们熟知的很不一样,有必要纠正的是“不能朝着坠落的飞机再补枪/不能攻击跳伞的飞行员”这一点没有资料表明红男爵本人说过或者立下了队规,或者他这么干过。
这是一条一战时期各国飞行员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定,一是因为训练飞行员成本太高,二是因为对对手致以敬意。
在实战中,他本人在战斗早期也会经常朝着敌方飞行员攻击,但这也只是标准的战术手段而已。
他获得“红男爵”称号更多是因为对他实力的肯定,而非所谓“骑士美德”。
同时,虽然曼弗雷德在战争期间确实与一位护士有过绯闻传言,但是不可能进展到了电影中“敌机来偷袭了!
看一眼不管,继续亲完”的夸张程度,引用里希特霍芬家后人的评价吧——“如果他有挚爱,那一定是飞行。
”故而他也不太可能说出“你是我最大的胜利”这样的词,太肥皂剧了。
本来希望这部电影能叙述真实的红男爵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故事。
好吧,如果作为战场青年爱情故事它还不错,但是坏就坏在,它叫《红男爵》。
导演我祝你成功吧。
基本上,我已经过了发花痴的年龄了,不过这一次还是老心大动了。
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
多少年来,再好看的片子我都从来不看第二遍的。
这个红男爵也太帅了吧。
“我要成为王牌中的王牌”,“还有我没有拿过的勋章吗”,所有的狂言结果都被证明并不是狂言,而是真实的传奇。
看了许多讲战争或者以战争作为背景的片子,许多影片的主题都是围绕主人公们为了胜利为了生存,忍受屈辱,忍受痛苦,被情势逼到刀锋边上,或者是腥风血雨中的乱世儿女情,很苦涩,很沉重。
这部影片想着力表现的却是红男爵很明亮很飞扬的少年意气,也可能作为德国人很难表达对一场失败的战争中的本国英雄的赞美,这很容易有美化战争,赞美侵略之嫌。
所以这部片子选择切入的角度比较特殊一点,红男爵作为飞行员最高的理想并不是杀死敌人,那相当于屠夫,而是如同骑士般的较量,有风度有礼节。
飞行对他来说是一个男孩对于自由翱翔的理想的实现,空战像一场男孩间的游戏,只是游戏的输赢异常的残酷,关系到是生还是死。
他的伙伴们都是生气勃勃的很骄傲很漂亮的年轻的德国飞行员,可某一场战斗之后,他的伙伴却成为了躺在污泥里的尸体。
“他们全都死了”,鲜活年轻的生命和残酷冰冷的死亡,强烈的对比之下让人无法不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
红男爵最后出发前的那个特写也很令人印象深刻,年轻清秀的脸,嘴边极浅的笑意浮起来。
在看了些真正的红男爵本人的资料后,我想真正的红男爵是个高空中如鹰般令人胆寒的猎手,而不是那个片中那个动不动就赞美异性的花花公子吧。
他是个坚定无畏的勇士,他能做到的是别人无法企及的,那才是那么多人崇拜他的原因吧。
什么是男人,男主角是我们要学的。
血性,担当,绅士。
血性男儿,有志有专,有志成为ACE飞行员(帕里克?
式的人物),并超越了他,成了Ace of the Aces。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身先士卒。
清醒的政治头脑,自己的red color对敌人有威慑,自己是宣传机器的人物,国家应该休战,但战斗时还是会去出生入死……对女人,对朋友和敌人又是那么的绅士。
是男人,就要象Red Baron冯•里希特霍芬那样,to be a man of ace, a man to be respected, a gentleman.另有点感触:什么是贵族,男主角和他的家庭是中国的新老富贵阶层应该学的。
这部电影他们也应该看看。
现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新老富贵阶层,除了炫富,讲晕段子,做秀慈善,吹嘘如何摆平公安警察,真打战了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吗?
Deutshe民族有很多值得中华民族学习的,中华民族不能老在四大发明,勤劳的历史书上睡大觉,耗在内斗上,耗在为个人谋利益捞资本上。
德国造的奔驰,你能造个假货吗,德国的双立人,WMF你能造假吗?
一战当中的飞行员可称得上是最勇敢的战士,因为那个时候的飞机可靠性比较低,故障率极高,就算不被打,坠机的风险也时时存在。
因为武器系统简陋,空战的一般距离都在百米之内,经常近距离缠斗,非常危险,而且没有救生措施,只能靠紧急迫降。
曾有飞行员在结束空战后飞回基地立刻换飞机回去打扫战场,确认击毙落地的敌方飞行员,这种行为同时被双方所不齿。
正如片中所述,曼弗雷德始终将驾驶飞机作战当作是一项竞技运动,而不是生死格斗,不是复仇。
他主张空战中应该做的是击落敌机,点到为止,而不是像他弟弟一样追着敌机一直攻击,不让对方降落,直到击毙飞行员。
再加上他超凡绝伦的空战能力,他同时赢得了敌人和朋友的尊敬和爱戴。
在一个击落8架敌机就可以称作王牌的时代,年仅25岁的曼弗雷德一生共击落敌机80架。
片中,曼弗雷德喜爱法国烟,带法国国旗色的围巾,除了飞行和特殊场合,他从不穿军装,只穿毛衣歪戴着军帽。
在他身上,见不到战时的紧张和仇恨,也见不到政治的阴影。
这是欧洲古典骑士的风范,这是他成为传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战争片,一般都会以一场生死大战做结尾,这是很常见的好莱坞套路,但是这部影片没有让观众等来这样一场大战,主人公与爱人告别,最后一次奔赴战场,紧接着就是女主人公墓前的独白了。
而整部影片的高潮是以一段台词取代动作场面,曼弗雷德骑着马,追着自己的爱人,在一架飞机的旁边,讲述自己重回战场的原因。
从他童年的美丽梦想,惊人的天赋开始,说到他对战争残酷本质的逐渐明晰,直到以非凡的勇气直面战争的现实,也同时再次表白爱意。
皇帝觉得他太过珍贵,不想用一个偶像的生命冒险,不想他再重回战场,他希望曼弗雷德作为指挥官继续工作,续写一个不败不死的传奇。
然而曼弗雷德还是拒绝了,他不想放弃飞行的梦想,不想成为鼓舞士气的工具,不想指挥自己的同伴送死,他宁愿自己来承担死亡。
他最后的战斗,简直就是在寻求死亡,他要打破自己的神话。
影片配乐真是精彩,尤其是开场葬礼的战斗,百看不厌,堪称经典。
无论是以刀剑,飞机还是纸笔为武器的战士,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把风度和尊严置于胜利之上,对于这些虽败犹荣的英雄们,我总是抱着无比的敬意。
一个连敌人都无比尊重的人,一个25年的光辉岁月。
故事的结尾我以为得再现男爵英勇作战,力竭而死的场面,可是导演没有,因为那样就俗了,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男爵死去的场面。
快到结尾处大家休息的时候一场玩笑,可是配乐却那么哀伤,透着一丝凄凉,谁都知道男爵总会死的,但我知道,他是属于天空中的雄鹰,只愿意不断地翱翔,直至不能飞翔的那一天。。。
PS:我总觉得这片子说英语怪怪的,哪国人就说哪国话嘛,真是的。
男爵和弟弟洛塔代表了两种态度吧,其实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觉得男爵很虚伪的,战争就是战争哪有什么荣誉可言,看到最后真的被男爵感动。
我发现其实只是我没有见过这种人,不代表不能存在。
他们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情况都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现实低头。
无论是刚开始弟弟极度的愤怒还是女友最后含泪的劝说,都没有改变男爵。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觉得现实逼我们做出了这件事,我们别无选择。
但男爵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只要你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
现实会影响你,但不能决定你,最终决定你的还是你自己。
Salute.
一部电影很容易把一个凡人夸张成一尊神,却很难得将一尊神低调处理成一个凡人。
显然『红男爵』属于后者。
看着主人公以骑士风度上天打飞机,以绅士风度下地谈恋爱,偶尔悲天悯人唱唱厌战的调子,就悟出本片既不战争也不传记,反倒诗情画意的很。
饰演红男爵的德国小生马提亚斯•施威霍弗,是负责为诗情画意添砖加瓦的主力军,他一出镜就昭示了一条真理:名字拗口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没有一张俊俏的脸。
当他潇洒地跨下飞机,与三位战友在绿油油的停机坪上一字排开,一水的高领衫和皮夹克,一水的围巾飘飘,那阵势,就足以令满场的女花痴一边嚼爆米花一边惊声尖叫,同时彻悟,原来一战时期就已有F4。
女一号莱娜•海蒂此番一袭端庄素雅的护士服,比『300』中的斯巴达王后更添熟女风范,她的角色任务比较艰巨,一要吸引有恋熟倾向的小男生,二要用爱情的力量润滑两小时的片长,三要编织此类型电影必不可少的反战情结。
大屏幕+高清=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因为养眼的还有美仑美奂的复古空战场面,看着老式螺旋桨飞机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机身图案把蓝天装饰得犹如万花筒,忽然顿悟出宫崎骏迷恋双翼飞机的原因了。
若将『红男爵』与之前同为一战背景的『空战英豪』相比,就明白大把烧钱其实有时候很有必要。
在西宁小住了一周,晚上无事,忽然想下些电影看,1军说云中强烈推荐红男爵这部片子,于是我决定下了看看。
片子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最后一战红男爵跟女友告别,即将登机起飞的时候,我实在不忍看下去,按下了暂停键,在群里跟1军他们聊了会,情绪稳定些,又继续看。
导演处理的很讨巧,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场面始终没有出现。
不知不觉中,片子就结束了。
后来又看了几遍,是的,我很少能坚持把一部这样长的片子反复看几遍,今年另外一次大概是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确实很耐看。
当然,红男爵对后世的航空迷有多大的影响,有些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了解的。
但是,即便你对航空、一战都没有兴趣,或者说缺乏认知的话,也仍然可能会喜欢上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拍得真的非常美。
很喜欢看空战片,现代战争的什么F16、F22、F35什么,很有科技感,但还是没感情的机器,可是这部绅士战争范儿里的战斗机,导演给了正面的,从发动机穿过的视角,刚好可以看到气门和弹簧的跳动,给机器以生命,让人血脉喷张,沸腾不已。
劇情太蒼白,硬要說英語也令人出戲。
3.7
难得一见的德国烂片
3 stars+
德版夏伯阳
这几张面孔看多了恶心。。。
超级让人失望的传记
如果说有的人生而为翱翔天空,那么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就是那种人了。
没啥意思
感觉这个电影的很多背景交代还是挺模糊的,而且德国主角,全程是个英语片,还是挺奇怪的感觉。
真实发生的战争通话
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但这个片子拍的确实很一般,如果有此人的书或者更好一点的传记倒是很想看看~
为什么这里面的男人一个比一个白,男主比女主美丽!ps干嘛不说德语!
gloomy..
看到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冲动……
直接、残酷、突然、运气,活塞空战的特殊魅力。
我tm看了两小时王牌飞行员追妹子的故事?
男主角好漂亮 = =
男主角选的太失败了。。。
哎···英年早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