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4.5星本来以为是二战以孩子视角为主的一个喜剧片,大意是四个孩子在二战期间结下友谊,但其中一个孩子是犹太人家庭,“不出意外”被送往集中营。
另外三个孩子为了搭救他,穿越意大利前往德国的故事。
但结局大反转,这并不是一个温情、有趣的故事,而是一个悲剧,且发人深省。
首先,四个孩子也是来自不同家庭,有意大利军官家庭的孩子、有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有一个可能是背叛者父亲的儿子。
不同背景,对于战争都有不同的理解。
但在当时这些孩子的眼中,法西斯主义是唯一的正道。
他们认为,他们的朋友即使是犹太人,如果也是法西斯主义者,依然可以做朋友。
可见,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不完全了解何为“法西斯”,什么又是“盟军”其次,另外一条比较轻盈的线是军官孩子的哥哥和修女沿途找这几个孩子。
这条线的指向是反战。
关于反战,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我不喜欢英雄,我更喜欢逃兵”最后,我在电影里还看到了“守护”。
四个孩子中有一个小女孩,她就是那个孤儿。
但另外一个在爷爷的抚养下长大的小男孩说:“相比于孤儿来说,我的父亲背上背叛者的名声,比一个孤儿更痛苦!
”女孩抱住了他。
也是在这天晚上,军官孩子的哥哥因为长途奔袭,腿上就上复发,导致高烧,修女抱住了他,也守护了他一晚。
这一点上,电影很好地交代了女性的力量,她们和男生一样坚强,关键时刻不拖后腿,不掉链子。
战争是残酷的,人性是复杂的,但我想说,有时候,靠着那种简单和生存的本能活着,可能不会那么累,也会少一点负面。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趣的、美好的,就像做游戏。
朋友丢了,那就去找。
快被枪毙了,就掏出秘密武器。
所有事情都可以解决,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三个小朋友在路上的种种经历,仿佛跟战争扯不上一点关系,只是一次郊游。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会破灭,直到他们不再是孩子。
小胖无所畏地溜上火车,剩下两个孩子也轻松的和他道别,这种天真的场面,和他最终没能回来,这种反差让我如鲠在喉。
从不觉得自己的文化修为够格评论这些苦心拍摄的佳作,所以向来只是打分不做评判,但我想从“孩子”开始,给记忆力逐渐衰退的自己留下些什么,所以如果刷到请忽略,权当是中年女文青流水账式观后感即可,无需在意。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又不失温度的小电影,制作成本绝对不算高,场景就那几个,但是越看越觉有深度。
但凡能选中该片观赏的人,很大比例都会对“集中营事件”有所了解,所以通篇并未对此做赘述,整个情节都围绕本片主体事件和人物展开。
从人物的构建上就会感慨,人生处处是矛盾,但矛盾本身就是戏剧化的表达。
一个是法西斯崇拜的“军二代”小孩,一个是父亲被前者放逐的贫民窟小孩,一个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女”。
三个不同身份地位背景的孩子,竟然为了救一个犹太男孩而走上冒险之旅。
另一边,一位是代表爱和唯心的修女,一位是代表着杀戮和唯物的军官,他们的同行就是矛盾的延续。
两位成年人寻找三个小孩的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无不反衬出人性跟出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犹太血统真的带有原罪吗?
当然,对荣耀和权威的偏执却是军人家庭固有思维下的坚持,也正是这样,才让整部戏收尾时因“次子”最终还是偷溜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而推向高潮!
四个小孩一起玩,其中一个小孩里卡多是犹太人,他也是一个小法西斯。
当时正值罗马把犹太人转移到集中营,以此讨好德国加固政治同盟,犹太小孩也被转移了去了集中营。
多日不见,几个朋友去家里找里卡多,发现桌上字条,于是就开启了去德国寻找他的旅途。
副线剧情是,朋友圈中,一个小男孩的军官哥哥和一个小女孩修道院的修女姐姐结伴来找这三个孩子。
旅途中的一系列冲突包括法西斯和老百姓,信仰与现实,宗教禁忌和爱,性别带来的约束,勇敢与懦弱。
在历史的长河中,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动荡的时期,通过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呈现,既充满了童真童趣,又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沉重。
四个小孩在战争游戏中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他们的天真无邪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被德军带去犹太人隔离区后,剩余三个好友的勇敢行动,让人看到了友谊的力量。
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在这个故事中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人物。
他的身份既代表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又为孩子们的营救行动提供了可能。
这种矛盾的设定,使得影片更加引人深思。
电影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它让我们看到战争对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摧残,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影片中的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和勇气,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他们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友谊和勇气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他们是战争中的受害者,但他们也是希望的象征。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让我们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以及人性的价值。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
看完了才恍然大悟!
导演真是高人!
表面上是讴歌跨种族的友谊,赞美意大利人的真诚善良,对二战时犹太儿童遭遇的怜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此处应有歌声。。。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意大利我爱你意大利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不对,回头再看看电影的名字?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不管是天真还是幼稚,不管是浪漫还是不理智,不管是认知范围有限还是没看清犹太人的本来面目。。。
反正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
所以,对于一个已经成年,成熟的意大利人来说,年少无知才是犯下大错的原因。
而现在的一个成熟、理性、客观、明辨是非的成年意大利人,应该明白犹太人应该是属于集中营的,而且应该仅仅属于集中营,不管他是不是孩子。
无知的我们才会去解救他们,并且犯下错误。
——以上是我对电影和导演的解读。
此处声明:本人对犹太人种并无任何主管判断或情绪,以上文字仅涉及对于电影的评价。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这部电影背景是 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
那时候战火纷飞,但有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还在玩着战争游戏,并且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有一天被德军带去了犹太人隔离区。
🌟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知道了他的所在。
他们决心穿越意大利,来一场“英雄救友”!
这部片是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的。
它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还有孩子们天真的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更具现实意义,真的发人深思!
绝绝子,打字十几分钟写影评,写完不见了……豆瓣不可信,以后得用word记,浪费心力。
担心忘记,还是重复写一下。
更有条理一些。
一、叙事结构 从方形画幅的战争纪录片和新闻播报声开场,内容是罗马被轰炸,接到小男孩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老人的简短旁白开场-友谊正在产生。
随后开始呈现战争背景下小孩们的日常,小孩子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崇尚英雄主义,在防空警报下躺在街道上,用弹弓打飞机。
小孩子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小女孩加入。
犹太小男孩与父母,父母开裁缝店。
主线是三个小孩尝试去救犹太小男孩,另一边青年纳粹军官/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三个小孩。
两条线索平行剪辑:三个小孩之间的团结、争吵——沿着火车轨道走,饥饿、吃饭,喝湖水/逞能/强迫自己勇敢,小胖总是想当领导,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爬火车,火车上睡觉,想到犹太小男孩;去跟农民买吃的,小女孩只拿回一点吃的,小胖被轰走,小男孩直接偷鸡(母鸡-公鸡);三人夜宿狂野,小女孩不跟他们睡一个帐篷(修女的教导),晚上三个人抱团度过夜晚;清晨出发,到一户挨饿的农家,吃鸡;草地上小女孩说犹太家庭要收养她;两个小男孩吵架,夜晚小男孩说起父亲是反叛者,可能被枪杀,想起母亲的拥抱,女孩拥抱男孩;小胖说起自己被嘲笑是胆小鬼,没有制服就失去了勇气,天明两小只给小胖做制服(两个人、三个人,目标一致,做一件事);到到法西斯驻地。
一路上的各种小事。
两个青年人相伴而行:寻找线索-出发,沿着轨道走,两人互相不对付、理念不同-反对暴力&士兵;修女给士兵治疗腿伤;夜宿酒馆,被针对,天明又一起逃单(钱被小胖偷走);河边洗漱,蓝色丝带飘过去、没发现;被纳粹抓捕,雨夜仓库的拥抱。
两路人马汇合,在即将被处决之时/巧合,小孩们用弹弓打断处决,小胖用照片拯救大人。
当一切看似都安全了时,小胖踏上了通往集中营的火车。
影片从回忆时空转到几十年后的现实时空,两个老人带着孙女在火车站,回望过去,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小孩离家出走的故事很感人,像《契克》这样的片子,孩子的纯真、难以言说的心事、单纯的友谊、人物关系。
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生生的性格。
二、主题结尾小胖上火车,给影片升华。
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整个影片就成了——看似是为了救犹太朋友,实际是两队人出门旅游。
看了这个片,能很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意大利一遇到打仗就投降:小胖闯入会议、闯入照片,这要是放在集权国家,是不可能的。
压抑的环境,培养不出天性烂漫的孩子。
比起战争的局势,青年更关心自己的弟弟;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的存亡更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一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国家的概念,更不要爱被宣扬的、变化的、极端的理念。
三、视听语言1.开场的方形画幅、黑白新闻纪录片,增强纪实感。
2.明亮的色彩,与影片整体温情的风格基调相吻合。
3.结尾从过去时空到现实时空的转场,用火车站的空镜头,应该是先拍摄旧火车站/现在,再翻新、拔草成新火车站。
或者可以用特效?
要认真学后期。
4.两条线的剪辑,用相似的行动-拥抱,相反的台词/处境-和男士共处一室,相似的境遇-互相帮助,重复出现的场景-火车轨道旁的死狗、被枪击的游击队员等等。
流畅、自然、不突兀。
5.结尾的定格镜头,两个老人看着镜头,仿佛在问观众——你是否忘记了沉痛的过去。
6.字幕交代历史真实信息,从罗马驱逐出去的犹太人,无人生还,悲痛的事实。
四、细节1.蓝色发带:十字架上的丝带、河里漂下去的丝带2.弹弓:小男孩想还给犹太小孩,解释他为什么一定要去救援,是为了缓解心中的愧疚;并且在前面引出小男孩的弟弟,弟弟相当于关键的情报人员/线索。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着明确的、特定的目的。
3.照片:拍照时凸显了小胖的性格,天真烂漫;在高潮处成为关键道具,为他们证明身份,成为秘密武器。
4.公鸡:联系起几个场景——开始是偷鸡,与农民的关系;后来三个人把鸡当宠物;最后成为食物,联系起饥饿中的平民。
勿忘历史。
在2023年如何拍80年前的故事,场景选择,主要是铁轨,取景很重要。
在罗马,就选边角的小地方,在外地,就选择陈旧的住所。
最后的火车站的布景也重要。
精心拍电影,电影不会死亡。
只要有好片持续存在,电影就不会死亡。
拍电影,是慢工出细活,并不是动作慢,而是要像木匠一样一点点的、精细地设计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的衔接、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台词、每一对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每一个道理、每一段情感。
电影值得。
战争只有在你输掉时才是坏的 War is only bad when you lose.您的军队在阳光下消融如雪The best thing in life is freedom. 自由是最好的东西 你数学很差 不 我不差 我从来没有过让我去买东西的父母 我不知道东西的价格 你为什么不早说 我感到羞愧 我喜欢去执行任务 长大后我想成为英雄 那算一份工作吗 现在不是 但和平时期是的 如果你想救一个朋友或是亲属 就呼叫我并付钱给我 我想找个工作 在那里我能见到很多人并环游世界 像邮递员吗 有何不可 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想家 估计他们不是很喜欢家吧 拜托 他什么都不缺 那他为什么要逃跑 你最后一次和他玩儿是什么时候 我不仅仅是指你的兄弟 而是旺达也是 你越是强调 就越是让我想看 教会让我们犯罪 主啊 宽恕他们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很清楚 这才是问题 上帝的路是神秘的我是个士兵 我学会了与死亡共处 你喜欢吗?
当他们给我一套法西斯青年团制服时 我感觉法西斯的勇气在我血液里流淌 现在制服没了 所以我又变成了胆小鬼你们两个都是混蛋 所以说你们可能是好士兵 You're both assholes.So maybe you're good soldiers.上帝希望孩子们幸福
《我們最後一次做孩子》(L'Ultima Volta Che Siamo Stati Bambini),是一部2023年的意大利电影,由克劳迪奥·比西奥执导,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
#故事概要影片设定在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讲述了四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在战火纷飞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某天,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被德军带走,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得知了他的所在,决心穿越意大利去营救他。
#表达主题这部电影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既有悲剧的成分,也有喜剧的元素。
影片通过孩子们的天真和冒险,反映了二战对意大利,及其人民的摧残。
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冒险片,更是一部深刻的反战电影,强调了友谊、勇气和人性的光辉。
#影射内容影片影射了战争背景下,性别歧视与偏见,展示了法西斯政权,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孩子们的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犹太人的迫害、对女性的歧视,以及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時代背景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意大利,具体时间是1943年。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时期,意大利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苦难。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冲击力。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
杀我别用小孩(小狗/小猫)刀!因为我真的会被刀死~ T_T
目前本届最佳!!小朋友的纯真和纯粹的友谊真的太美好了,但越纯真就越看得让人心碎😭(哥哥和修女的线也好不错啊555
故事有趣又有转折,人物形象还可以,但需要再细致
20250222天真有代价!孩子们的天真不能剥夺,我们只能惋惜,希望往日不再来。
以孩童的眼睛目睹战争的罪恶,纯真丧失的那一刻亦是知晓现实残酷的开始。对于二战犹太人题材电影并未处理得过分沉重,但最后上车的那一脸微笑的天真与笃定却依然让人泪目,生命消亡的冰冷数字更是那段历史暴力所酿造出的无数沉甸甸的悲剧
孩童视角的反战片,优秀的地方是孩子拍出来是孩子的样子,结尾干脆利落,但没有更多的新意。
还是挺工整的儿童电影,明知道是在战争的背景之下,还是让人感到很轻松,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刻。
导演对三个孩子的调教实在棒。公路片的方式,犹如一面面卷轴,缓缓展开。通过他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日常玩耍互动以及聊天,折射了纳粹掀起那场战争的洗脑,种族清洗的反人类。
虽然故事选这个二战背景几乎就注定了题材,但是前面开开心心看下来后还是会为结尾那一瞬间而触动。谁都无法假装看不见他被送上死亡列车,即便你是意大利人。童年时代在那一刹那就结束了。工工整整。
最好的反战片 始于欢笑 止于心碎
真的,看这种电影就是浪费时间
孩子的视角总是十分单纯的,以玩乐为先的他们就算是在战争年代,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只是战争从来不是过家家,更不是童话,本身就是血腥残酷的,有时候很难想象在那样的年代成长会是怎样的一种创伤。生活最残酷的地方在于,所有过去的事情无法重来一遍,我们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孩童。和平年代的美好是无比珍贵的,现在的孩子们能够尽其所能地愉快玩耍,能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样的笑容值得竭尽全力守护。
SIFF2024。平庸且无趣。平庸的表演,平庸的情节,公式化至极;无趣的笑点,于我唯一笑点就是请支持米兰。既想做美丽人生也想做条纹睡衣,但是一点优点都没有做到。此外还有对修女的意淫,还有增加了我对小孩的恐惧。无聊至极。
第一次看意大利语电影。三个孩子踏上路途,试图营救小伙伴,可惜失败的宿命一开始就种下。小胖胖走了,他们俩的童年死于出走罗马的那天。在极端的二十世纪,两个人即将迎来无法平静的下半场。
25.1.19 有点乏味,get不到笑点。
holocaust电影拍到2024年,讲述的不再是集中营的恐怖,而是人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却坚定对朋友的承诺,这不是愚蠢,而是人性中很可贵的一种天真。片尾小胖上了火车,正是把这种天真演绎到了极限,很动人。
挺传统的儿童反战片,旅途的过程实在非常虚幻,一度确实是喜剧,结尾现实的重击又感觉和风格不太搭
这片子配得上满分
同类型题材,这个拍的有点枯燥。
这种儿童片很难看得下去 过于低幼的情节设计。最后一幕总算是有点意思 但又太短促和突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