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最佳境界不是醉酒,而是酣畅。
当然,人是奇怪的动物,生活中并不鲜见花钱买醉的人——他们喝酒,只为寻醉。
在电影里,有一样的法则。
醉酒——刺激派电影。
酣畅——温柔派电影。
刺激派电影又可以分为两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怪力乱神、奇幻特技的诸多低级感官刺激的所谓刺激,那就是类似与“二锅头”的暴烈廉价刺激。
如果仅以日本电影为例,那么它在60年代中期出现的诸多“桃色电影”就可以归于此列。
另一派的刺激,就是诸如激进的大岛渚、吉田喜重、今村昌平、铃木清顺们了。
他们以粗暴的方式与旧式日本电影决裂,以惊世骇俗的气魄推动日本电影的新浪潮。
那么,除却这些以不同方式走在风口浪尖的电影作品以外,电影之海里敦实而大量存在的,即是我认为的“温柔派”的电影。
它们对你的“利比多”视而不见,你妄想凭借它们来释放你的欲望之火。
它们甚至做不到“电影梦境”基本法则中的一条——“催人泪下”,你满腔的哀愁就是化不做泪来沾湿衣襟。
在这样的一片温吞中,你却久久不能释怀,酣畅死去。
是的,在我以为,“温柔派电影”遵循的法则就是:温柔地杀死你。
有时候,埋头在生活之海的我们也会探出头来,甘愿,让凛冽的海浪涤荡、让灼热的烈火炽伤我们那些日渐麻木的灵魂,悼念我们就要忘却的已经死去的梦想。
我们需要刺激。
然而从来没有人质疑,那些可以长久的滋润我们心田的,终究还是那些波澜不惊的涓涓细流,和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
2007年出品的日本导演犬童一心的新作《黄色眼泪》正是一部这样的温柔派电影。
时代——激进与饥饿《黄色眼泪》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日本。
全片之间共插入了三次黑白映画。
这些黑白映画有的甚至只是图片形式,再配以新闻解说词,像一把历史的刀,为这部影片刻上了时代的年轮。
这个年代的选取非常得有意思。
1963年,整个日本都在轰轰烈烈地筹备举办1964年第18届奥运会。
也许是巧合了,2007年,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准备工作也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时中。
就因为这样的一种巧合,两个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似乎毫无关联的年代之间,就不经意地生发开许多耐人寻味的关系纽带。
至少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激进的与饥饿的。
且来看看60年代的日本社会状况: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而得以迅速复苏,并且借1964年举办第18届奥运会之际,快速勃发,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而同时期的日本电影业,却正在经历第二个黄金时代盛极而衰的哀伤年代——1960年日本电影年产量达547部,创下日本电影史上新的历史纪录。
然而因为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举办,彩色电视机在日本变得相当普及,电影业遭遇“滑铁卢”,此时大批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粉墨登场,这类影片在当时整体电影业颓势的泥沼中,是日本电影人可以苟且偷生的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种状况在本片中也有直接的表现——漫画出版社主编声嘶力竭地教育荣介:“今后的读者要看的是——惊险、速度、性感的系列故事。
你不能总是走抒情风格。
”一切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
一个极力渴求发展的社会,就像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很难保持足够的理智,去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划一条“黄金分割线”一样完美的线,总是难免过于重视了谁,又忽略了谁。
发展问题,也总是从解决温饱做起,然后才能谈到精神和理想。
然而,“饱暖思淫欲”,物质上的困苦又似乎是繁衍文化产品的优良环境。
而物质上的贫瘠,又只能让所谓“理想的信徒们”无可奈何地去“为五斗米折腰”。
正是因为“米饭”和“梦想”这一对悖论的存在,《黄色眼泪》里的主人公们才有了发生在1963年暑假的那一段辛酸又甜蜜的有关青春的往事。
才会有影片最后的“点睛”一般的诗文——“在人生面前,青春,是如此的狼狈无能而且悲哀。
如今已有皱纹爬上额头,我们学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和妥协。
”那样的年代里,怀梦的,当然不只是这样的四个青年。
人人都可能怀揣过梦想,只是最后大都难逃现实的罗网。
那样的经济上求激进、物质、精神又双重饥饿的年代里,感伤,应是整个时代的流行病。
主题和人物——梦想•青春•爱情《黄色眼泪》讲述的是日本的荣介、章一、龙二和圭四个青年人在1963年暑假的一段生活往事。
这段往事和梦想有关、和青春有关、和爱情有关。
这些“宏大”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新意的主题,化作无影无形的平凡的故事和无数细碎的细节,更集中体现在影片的主要人物们身上。
荣介坚持自己的漫画主张,画自己心中的杰作。
火车上邂逅的小读者的微笑已经告诉我们,荣介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声称“艺术家做艺术以外的事情就是一种堕落”的龙二,最终也没能著述出他那本只有封面的小说集。
有关千惠的那点事关爱情的情感也不痛不痒地消失于无形。
章一曾经告诉朋江:“我会继续唱歌,因为那是我的生命。
”,他不在七夕赴朋江的约会,因为“现在的我,不能浪费时间和钱”。
后来岁月告诉他,他所以为的爱情,原来并不是爱情——他支支吾吾地说出“做爱真没意思……到后来还有点扫兴”。
后来生活告诉他,他的生活里也可以没有了“唱歌”。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圭,终于折断了画笔,写下了“遗书”,挥别了青春的梦想。
虽然影片讲的是四个人的故事,由碟片以及宣传海报的封面设计来看甚至是五个年轻男孩的故事(但这种设计极有可能是出于宣传的考虑,因为出演该片的这五个男孩是日本一个偶像组合的全部成员),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得知,《黄色眼泪》的主人公应当是漫画青年荣介。
这一点有许多地方可以佐证:首先,影片开头有一段关于漫画的独白,就是荣介的内心独白,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段有关往事的电影,完全就是荣介的回忆。
这段独白也可以看作他为什么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漫画风格的根本原因(这段独白还有很多可供挖掘之处,但为了行文的规整,我且在此部分就说到这里)。
第二,从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来看,荣介是第一个出场的。
他的一脚罐头发出空旷的咣当响声,影片徐徐拉开序幕。
然后荣介正式出场更是用了一个比较出挑的影像方式——定格,然后配合荣介妹妹的解说词。
其他人物出场则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稍微有点性格特征体现的就属章一了,运用的方式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哼唱着歌曲的章一的脸入画,很呼应他热衷音乐创作的特征。
再回到荣介,影片的闭幕仍然是以荣介画着漫画的场景告终。
另外,从影片的故事人物关系来看,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围绕着荣介串联起来的:荣介的母亲、妹妹和他的三个朋友们。
再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四个做梦的少年里,惟有荣介是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的人,而其他的三个男孩,都在暑假结束之时,也终结了自己的梦想。
当然,从作者的影像文本中来看,关于最终四个年轻男孩是否坚持梦想了还是放弃了梦想,都没有褒贬或者评价的意思,电影作者自始至终,都只是非常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样一段有关梦想有关青春有关爱情的故事。
风格——彻头彻尾的漫画电影选材上,“本片的原作是有‘青年漫画之祖’之称的已故漫画家永岛慎二的名作《年轻人们》。
该漫画曾于1974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色的眼泪》,在NHK电视台播放。
”影片开头部分也有“献给永岛慎二和关于这部作品的回忆”的字样,另外更附上了永岛慎二的画像。
正如上文中提到,影片接下来就是一段荣介的独白——“战争在我八岁那年结束了,当失去一切、怀疑一切的时候,给予我和我的朋友们以勇气的是,漫画。
《丛林之王》、《铁臂阿童木》……”。
这样一段似乎和电影故事正式开展有“逻辑断层”之嫌的独白,真正用意可能就在于借荣介之口,来表达导演对日本漫画文化的深切感情以及厚重的敬意。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之处,漫画风格更是深入了《黄色眼泪》的骨髓。
且看四个主要人物的服装设计,除了最后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不得不更衣以外,在整个电影约莫四个月的时间跨度中,荣介、龙二、章一和圭自始至终都基本没有换过衣服装束。
他们的造型是相当模式化的。
这一点在漫画中特别的明显,举个例子:我们是否看过机器猫换过衣服呢?
就连中国的孙悟空也无分四季,坚持一套经典的打扮不动摇。
人物表演上,《黄色眼泪》的导演也成功地将漫画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几位偶像团体组合的成员,虽然主业不是表演,但是之前也都有过从影的经历。
在该片中表现得也都相当称职。
木讷、加上少许的夸张,也意外地营造出了许多漫画式的惹人嬉笑的效果。
这里值得提及的有几个场景:荣介去鲛岛老师的工作室里赶工,鲛岛老师装做晕过去了,众人方寸大乱,争相观看,众多人头在走廊之间叠成人墙状。
熟悉日本漫画的人一定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因为这样风格的夸张在日本漫画中简直比比皆是。
再比如,荣介、龙二、章一和圭四个人挤在荣介的小屋子里喝酒、吃饭、唱歌、谈理想诸如此类的场景,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镜头视角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从天花板的方位向下垂直俯视的角度,这样的角度来拍室内戏,要说是电影的首创,还不如说是延承了原著的漫画风格。
除了主要人物的表演,次要人物的形象更是几乎被简化到了符号式的底线。
导演把“漫画式”的精简风格用到了极致——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家盖饭店的老板为什么总是那样冷峻、三次出现的重要场景——典当铺的奶奶和大叔的脸简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喜剧效果、米店老板可以震慑人的脸、山岸的动画片式的脸、阳光美女扑朔迷离的双矒、乃至那只名为小野良的从不会挪个位置站的小狗……当然,电影毕竟不同于漫画,电影在营造既定的效果方面,至少比漫画多了一样利器——音乐。
《黄色眼泪》虽然改编自漫画,甚至风格上也延承了漫画的风骨,但是它绝不止于漫画的翻拍。
在电影《黄色眼泪》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很考究的视听语言设置,导演犬童一心的功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深沉一如“车站送别”一场:龙二、章一和圭收到了荣介母亲病危的电报,他们为不在家的荣介打点好一切,来到火车站等待荣介回来。
荣介从朋江那里感伤归来,刚下车就又见到了在车站等他的这三个好朋友。
三个人把坏消息以及准备好的东西一一交给荣介,荣介错愕和悲恸中提着朋友们帮着收拾好的行李匆匆离开,却又回首。
就在这个段落中,导演没有用任何音乐,也没有多余的台词,只用了几个中规中矩的正反打镜头,就恰到好处地把荣介和朋友们的千言万语化在了镜头中,清浓意重。
然而,这部追忆青春的影片格调并不是沉痛而惨烈的,里面也充斥了许多轻松诙谐的场面。
诙谐一如 “神智不清女出场”一幕:镜头对准了一个憨胖的小女孩,然后配以隆重的音乐,这样失调的声画对位,已经有了喜剧效果,观众好奇地追随小女孩的视线,下个镜头便是,众目睽睽下的奇怪的“神智不清女”袅袅走来。
另外,电影的片尾字幕设计以及后来相关电影产品比如电影海报、DVD碟片的设计,都采用了漫画人物的形式。
这一切都显得相得益彰、大有和谐统一之美。
结语关于青春,谁都有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伤。
《黄色眼泪》无意刺痛你的旧伤,无意告诉你现实的冷峻,只想要,氤氲做一团暖暖的气,然后,温柔地杀死你。
我们也曾经拥有梦想,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幻想,梦想总要被现实打残为幻想。
喜欢里面关于青春的歌,向往那种感觉。
我们现在什么也没有,也不怕失去什么,或许必须经历过痛苦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
《黄泪》五人由杰尼斯人气组合“岚”的五只分别饰演。
二宫和也,为什么总想要看到他呢?
虽然他不高也不有型,那么小只,但就是无法忘记他无辜、清澈的眼神,呆呆的,你却无法把眼睛从他身上挪走。
平时上贴吧从来想不到要去他的吧,花痴他的照片或怎样,可知道有他的电影或电视剧就想找来看。
《Stand up》(又名《日本派》)我不萌剧情,太压抑了,总是快解决第一次问题的时候又错失,不解饥渴啊,而我最不满的就是主演是二宫,当时要看这个剧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人……因为想看山下智久才去看的,结果刚刚在想另外三个配角的时候,就记起了小栗旬和成宫宽贵,死活没想起来山P,演的角色太没有存在感,直接被过滤了(汗)《Stand up》只是让我知道了这个人,之后因为他参与好莱坞大制作——《硫磺岛的来信》演技受到褒奖,《看电影》上对他进行了介绍,让我了解到他的演艺经历,原来他在日本是个实力派,大受日本女性喜爱的很有特色的一只。
(《贫穷贵公子》是二宫07年夏的剧,一般,毕竟这个角色对相貌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又有仔仔,仅在外形这一项勉强算是“珠玉在前”吧)实力派——这三个字让我很想看他的表演,想看演什么像什么的角。
《黄泪》让我开始真正地喜欢他的表演。
喜欢看到他被“蹂躏”,剧情由他要把重病的母亲骗到东京就医而雇佣了三个和他一样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开始,由此五人相识了。
1963年,64年即将在举行奥运会的东京,二宫饰演一个喜欢画儿童漫画,却不得赏识的漫画家;樱井翔是成天空想,写不出一个字的小说家;湘叶雅弘是来东京闯荡不济,回了乡下,却又觉得乡下太闷又回来了的音乐家;大智野是卖不出作品,极不自信的油画家;松本润是喜欢听湘叶的歌,崇拜他的米店小伙计。
二宫虽然不情愿,为了生计,为了母亲的病,也会接受不愿意画的题材,樱井、湘叶和大野却说为了艺术,怎可以去工作,向生活低头,艺术家就是要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在63年的夏天的一个雨夜,投奔了二宫。
看着最初分手的四人突然一个又一个聚集在一起,二宫大概有点晕眩的感觉吧,吃饭问题总得解决吧,不断地赊账和典当总归不是办法,二宫去当老师的助手,连续十七天不眠不休地作画挣到了一笔钱,决心要给他们这群未来的“艺术家”一个夏天的“自由”,按大野的说法,“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了物质基础,可以开始创作了。
樱井天天去咖啡馆写作,喜欢上店里的女招待,孟兰节的时候要去她家,却听说她要回去相亲;湘叶的恋人一直默默支持他,他却因为贫寒觉得和她在一起只是浪费时间,浪费她的金钱,和她分手,香椎由宇扮演的恋人后来去了银座的酒吧,最后竟和松本润结婚,生了孩子——这是个妙笔——前面可能有润关注她的一个或两个镜头没有人在意到,但还是有一个小插曲巧妙地做了铺垫:润送米到香椎做侍应的饭店,跟可能是老板,更可能是香椎父亲说,请见到她后帮忙把电影杂志还给她,都借好长时间了。
老板不说话,润往店里墙上望了望,镜头换,墙上挂着香椎的侍应服。
当时,她已经去了酒吧,影片结束时知道了他们的结局反而让人遐想前面的留白:是润去那里找回了可怜的香椎,把她带了回来吧——为了湘叶,曾愿意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切实温暖的女人,没能谱写一曲被不得志的艺术家恋人抛弃的悲歌,和崇拜其艺术家恋人,踏踏实实讨生活,淳朴善良的底层男人结合,是湘叶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呢,还是润早已喜欢上了这个不多言语、懂得爱的女孩呢?
总之,觉得他们是结局最好的一对。
——是啊,故事总有结局,人物总有归宿。
湘叶有句话:“做爱很无聊呢,完事之后一点意思都没有”,在分手后,在香椎去银座之前,一个雨夜(导演很喜欢下着雨,进来一个人,摄像机从脚开始往上拍来者的狼狈样呢),香椎来找了湘叶,他们之间发生了……总觉得,湘叶说得很彪悍呢。
还有,前面铺垫了画外音,广播里在进行唱歌比赛,就在想,湘叶去参加嘛,拿个头奖从此辉煌多好。
一直到最后,他们离开了二宫家,二宫听到了广播,湘叶果然去参加咯,虽然很快就被叮掉了。
——是啊,我们以为会像电影般、梦幻般成功的事,总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大野,他的经历也很惨痛。
以为被伯乐买走的作品,只是被学长拿去了当铺(当铺能给这么多钱,去当也不错啊,可能他们觉得还是可悲吧);看到梦中女孩,画下了她,放在了他看见她的地方,却被疯女人以为画的是她,他和她一番交谈后,约定好要结婚——当发现一切都是骗局时,终于承认了自己没有才华。
二宫,樱井、湘叶和大野从来没有自己煮过饭,连去米店买米都不会而不敢,拿到了润救济的陈米,竟然拿板凳当锅盖;锅底煮漏了,咖喱撒了一地,樱井用手巾拿起露底的锅,从那空洞看过去的表情,有丝无奈,有丝可笑;二宫坐下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裤子的屁股上竟然真有个洞;有了钱就先喝个小酒,泡个澡痛快一下,没有了就当,当电扇,当钢笔,当吉他,当画具,看着这几只背着家当,在日本的小街上,在黄色热烈的阳光下晃晃蹒跚时,不觉得辛酸,却有青春真好的喜悦感。
在过了“自由”的一夏后,不愿找工作,要艺术创作的樱井、湘叶和大野终于愿意面对生活现实,离开了二宫的小居。
一年后,再聚首时,已成为推销员,建筑工和酒店经理,他们从事了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一起挥霍青春的那个夏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之所以喜欢《黄泪》,跟是偶像团体出演有很大关系,如果换了演员,我还会这么喜欢么,一直投入地看完么。
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假如的,撇开演员不说,我喜欢导演把发生在五个人身上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有头有尾,不仅各个人如此,整个影片也首尾呼应——以二宫母亲的病贯穿始终。
喜欢他所做的小铺垫和留白——润和香椎的感情,广播里的唱歌比赛,樱井对女侍应的偷瞄,湘叶去问学长哪位伯乐买了大野的画,二宫对前恋人的两次“施暴”,一次是强吻,一次是怒斥。
甚至喜欢大摇大摆突然走进他们家,抛出印有圣德太子头像的万元大钞的学长(后来二宫拿出钱来的时候,已经见过“圣德太子”的大野说“还没见过圣德太子列队呢”非常好笑,也显现了他们确实没见过世面的单纯的“可爱”,他们还不已贫穷为耻,还天真得很呢),甚至喜欢那个读过法兰西大学,被恋人抛弃后神经分裂,成天和车站旁看上去寒酸的青年搭讪,许下婚约的疯女人。
当然最最喜欢的还是,几个梦想着将来成功的“大艺术家”还是小子的时候,蜗居在一起,不顾眼下的赤贫(真的是赤贫),简单的生活,还在欢笑着,坚持着,憧憬着未来,在那个已经开始渐渐躁动的东京夏天。
《黄泪》改编自永岛慎二的漫画作品,导演犬童一心也在片首题词:仅以此片献给永远的永岛慎二。
犬童一心的《狗狗心事》我看了开头就没有看下去了,这部让我对他有所改观。
——是啊,谁的作品都会有好有坏滴。
去年夏天是这样过的:结束了上份工作,回家又和朋友一起去旅行了一趟。
回到上海的时候之前工作大半年的一点点积蓄已经差不多用完了。
从以前的房子搬出来,和大学同学一起住在松江的合租房的单间里,一月一千块。
找工作花了整整一个月,那一个月里没干别的什么事。
同学上班,我多睡一会儿就也起床。
每天一到两个面试,没有面试或者面试完了就坐在小区楼下的麦当劳里看kindle。
小区楼顶有个天台,晒衣服的时候才会上去。
我特别喜欢那儿,常和同学一块儿在半夜端一杯热可可,倚在栏杆上望着小区里万家灯火胡侃八侃。
一个月以后找了个新的工作,也找到了新的房子,和同学前后脚搬离了那里。
其实一直不太喜欢那里,因为松江太偏九号线又交通不便,住的地方连厨房都没有,要和七八个人共用洗手间。
那个夏天分明是兵荒马乱狼狈不已的,然而我却时不时、奇迹般地常常想起那段时光;想起那些深夜里吹过的夜风、喝过的热可可、笑谈过的人生。
它们都告诉我,我的人生,一直稳稳地把握在我的手上。
每走一步,我都把过去抛在身后。
夏天是发生故事的好时节,如片子结尾下川圭的信中所说,是随心所欲做喜欢的事的季节。
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四个人因为年轻和拮据而聚在一起。
为了生活捉襟见肘,忍痛割爱。
连生存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培养爱好了。
煮饭时弄不清楚的步骤、破掉的锅子、不被看好的漫画、写不下去的小说、唱不下去的歌、卖不出去的画……明明四个人都算半个废柴,偏要说自己怀才不遇。
明明房间狭窄得要命,却说不出让人搬走的狠话,因为我们都是意志薄弱的平凡人,需要相互取暖。
爱好和生活到底要怎么兼顾呢?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靠它吃饭,真的就不行吗?
为了活下去必须得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向生活妥协吗?
写长篇小说挣不了钱,画儿童漫画不行,画油画也不行,唱民谣也不行。
他们坚信“自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
”所以坚持不找工作,为了钱就出卖自己的身体就是意志不坚定。
好玩儿的是我曾经参加过张佳玮的签售会,一个大众理解里的自由职业者,然而这位自由职业者说:自由是有代价的,是要用不自由去换取的。
因为爱好不能让人吃饱饭,最后这三个“未来的艺术家”还是依次放弃了爱好。
唯独荣介坚持了下来,因为“想珍惜自己的世界”。
放弃爱好令人唏嘘,坚持爱好却难能可贵。
不管如何,都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
莫名其妙却生活化的故事,充满怀旧感的昭和气息,回味无穷。
“这人生之路,虽有让人狼狈不堪,徒劳又哀伤的青春,但当额头上浮现第一道皱纹,我领悟之事,是要对人生心怀信赖与认同。
”这样的夏天,再也不会遇到了吧。
这个夏天流过的泪,再也不会流了吧。
夏天真好啊。
写在前面。
已经出坑了。
换手机发现留在备忘录里几年前的碎碎念,看完了觉得好笑又好哭。
稚嫩的文字洋溢着不知所云的喜欢,……那好歹我曾经的喜欢。
那就发出来吧,省的我再在下一次换手机的时候再次伤春悲秋。
最后又补了一嗲嗲。
————分割线。
这几天断断续续把黄泪给看完了啦!!
也算是看的我团出演的第一部日影。
快乐打卡,然后在瞎扯几句表达我此刻对五子快要溢出来的喜欢。
我又在冬天里看完了一部关于夏天的电影,色调是刚刚好的感觉,也有刚刚好的、没有多大高潮起伏的故事。
关于昭和的男孩和梦想,一间小到缺氧的屋子里四个未来的艺术家度过了最后团聚的夏天。
太过真实的结局,夏天结束的时候许多东西跟着死去,无疾而终的爱情,无疾而终的梦想。
看的我心酸酸的。
“这人生之路,虽有让人狼狈不堪徒劳又哀伤的青春,但当额头上浮现第一道皱纹,我领悟之事,是要对人生心怀信赖与认同。
我的伙伴,我知晓你的一切,因此,我才会绽放微笑。
如今我才明白,并非天意弄人,天意从未弄人。
”嘻嘻嘻嘻嘻悄悄吹一波我团。
💚本来在是看星星系列还是这部中间纠结,然鹅黄泪的主题曲我早就循环了几十遍了拔哥唱的也太戳心心的。
中间拔哥拿着吉他在迷弟的注视下唱了它的简化版的时候,我发出尖叫!!!!!!!!最后和二和一起听电台里小拔哥最后的挣扎(?
的那几句,心都化了我。
真希望他能一直唱下去,影片外的他也是。
❤还有还有这部剧里xgg的造型也太!!!!!!!啊——。
胡茬樱井翔真的是正中我红心!!!我死了。
而且这部里的演技也好,帅死了。
呜。
💛当然还有二和!!!!其实我一开始对这剧有抗拒因为二和是平头哈哈哈。
现在被实力打脸因为帅哥果然怎么样都帅。
平头白衬衫,二和果然是个适合昭和的小男孩。
看到他可爱的坐姿露出汉堡脚的时候本亲爹疯狂了。
演技没话说公认的就是好嘛我没更好的词吹他了,小表情和眼神转换我死了。
但我还要垂死病中惊坐起,反正就是好就是喜欢他。
看到弹幕里有人说二和唯一的缺点就是长得太幼,和情人对话总有种班主任训小孩的感觉我笑死了。
💜💙这俩也好也可爱,有空二刷的时候再补细节吧。
黄泪真好看。
我一人血书拍三星,他们的故事在平行世界里永不结束。
我还是喜欢五个人的岚。
————又分割线。
没有二刷,没有三星,也没有五个人的岚。
本来以为我能带着犀利再重新回顾它、然后再认认真真的写点什么。
……我已经没有勇气再打开十代二十代的他们了,那些少年对着我放肆笑的时候总觉得不真实。
最后都是无疾而终吧。
说是自然死亡中间心脏的裂痕是怎么慢慢让无尽的墨色取代鲜红的呢。
我不知道,他们也不知道。
无疾而终的喜欢,无疾而终的梦想。
嗯……又一个夏天。
再见少年。
犬童一心根据32年前心动的漫改日剧改编的剧情片。
冲着二宫和也和松本润去的,却原来加上另外三个DD的这5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岚”组合。
难怪这么些年另外三个总也记不住长相,确实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没咋记住,存在感实在低,又闷又没啥亮点。
电影色调温暖,1963年的霓虹版致青春,没有乱七八糟的情情爱爱叛逆和堕胎,纯粹的平淡日子青春岁月里的5个乖乖仔,没事还一起洗洗澡,强灌几口人生鸡汤。
看的很舒服,却也实在寡淡,我二宫的戏份还那么少。
结尾所有曾经怀揣过梦想的年轻人都向现实妥了协,只有漫画少年依旧执着前行,这就是那位漫画家自己吧,有点触动到,很可惜群演不给力不是我的菜。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
当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是对于人生的信赖、以及认同。
亲爱的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因此我现在想到你,会绽放笑容。
直到现在终于明白,并非天意弄人,并非天意弄人啊!
完全没有想到,ARASHI的五位还能出演这样朴素的电影,脱下华服的他们竟然还有着如此青涩的味道,虽然对电影的评价不高,以小人物的平淡生活来看确实平淡过头了点,但主要还是因为对那段历史的不了解直接导致无法感同身受,而对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或许就是最完美的记忆了。
难怪电影在本土能够大受好评,不单单是偶像团体的人气使然吧。
就像突然想到吴君如的《金鸡》,同样是从小人物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地方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当时就让我生出很多感慨。
摆开历史不提,告别青春梦想的夏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就像五个人去浴室路上公介问大家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能大声说出这样答案的人,其实还只是孩子吧,当终于明白为了生存必须放弃自由、为了赎回自由必须努力生存下去的时候,大概就可以成为大人了。
所以最后才会说出这句“并非天意弄人”,在某个时候不得不放弃梦想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个人共同生活的夏天,从开始的时候就知道终会结束。
因为相聚是为了在无法独自生存下去的时候感受到互相依赖着的安心,而分离则是为了在孤独或寂寞的时候可以怀念着相聚时的美好。
1963年,战后、日本、夏天。
淡黄色的镜头,狭窄古朴的街道、街角的小吃店、温柔的房东和他的咖啡店、林立的各式店铺,有令人兴奋的米饭、炸虾和少女。
还有,画漫画的荣介,想唱歌的章一、写故事的龙三和画油画的圭……这就是电影《黄色的眼泪》。
《黄色的眼泪》是一部日本电影,改编自已故漫画家永岛慎二同名作品《黄色的眼泪》,故事讲述的是1963年晚春,正在筹备奥运会的东京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
四个怀揣梦想的文艺青年,在荣介的小屋中喝酒、唱歌、畅言抱负,在同一屋檐下奋斗,混沌又自由地开始了他们的夏天。
我曾和圭一样,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比如荣介画漫画、龙三写小说、小章写歌、我画油画,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自由。
”可是,自由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像荣介说的,他也想一辈子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可是自己真正想画的东西根本没人看,反而为了挣钱,忙碌到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把钱攒起来,填饱肚子后就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也有机会追回自己的自由。
有的时候,我们必须随心所欲的自由一番,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但我们也必须有计划,起码我们得想办法把肚子填饱。
看着四位青年开始了新的生活,把挣来的钱好好计划,在这个夏天做自己想的事情,荣介画他想画的儿童漫画,章一拿着吉他创作歌曲、龙三每天都在构思着小说而圭在湖边勾勒只存在在自己头脑中的初恋对象,我开始体会到自由的力量,有那么一种冲动,想好好享受自由,在计划下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有些失败,我们未必会痛苦,因为青春,我们该浪费,这是四位青年教会我的。
最后,荣介拿着他的作品——儿童漫画到出版社,却被扁得一文不值;章一的歌和他的恋情一起消逝了;龙三的小说只有漂亮的封面和空白的内容;圭知道了自己卖出去的画原来只是前辈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当给了当铺。
四个年轻人随心所欲的夏天结束了。
我以为,他们会落魄,会对自由失去信心,但事实并非如此,并非痛苦、激烈,并未过多的挣扎和不甘,甚至没有借口也没有纠结,他们在夏天之后选择放弃了各自的梦想。
我想这就是青春吧,是一种站在青春末尾和假想自由前的惊醒,自然得无声无息。
我们不需要痛苦,青春就是如此,我们就该在青春时,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无论怎样,就像圭在离开小屋时给荣介写的信说的那样,“我们正是如此平凡的人类,我们永远无法遇到如此美好的夏天了吧,洒落在这个夏天的热泪,将不复存在,永远找不回来。
”还有一点,是我所欣赏的,那就是四位青年的友情。
怀着各自的梦想,相互帮助勉励,在生活的点滴中显现着一群年轻人的友情。
突出友情这一环节,我想不仅仅在《黄色的眼泪》,很多日本影视作品都是这样。
日本在这一点上和其他的国家不同,他们更愿意把笔墨着迹于友情,同样的故事,可能别的国家去拍看到的是爱情,而日本看到的是友情。
早前台湾的偶像剧《花样少年少女》和日本的偶像剧《偷偷爱着你》,都是改编自中条比纱也的漫画《偷偷爱着你》,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两剧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是爱情,后者则是友情。
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友情的力量非常的大。
回到《黄色的眼泪》,这种力量就体现在荣介收留了没有去处的章一、龙三和圭在小屋里,并为此去争取生活费,勤奋热情的青年偌二总是帮助荣介他们。
最后,我想用圭离开小屋时,写给荣介的信中,提到的蒙泰朗的那首诗,来结束。
“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伤的青春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及认同亲爱的朋友,如果是你就一定能够明白 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 人生不会骗人 人生 从来都没有骗过人”《黄色的眼泪》,无过的一部青春电影,我们落下的泪,洒落在这个带着自由的夏天。
那个夏天,赤贫的我们聚在小屋里,笑过、流泪过、吵过、闹过;那个夏天,我们还在高谈阔论着何谓自由。
我们还梦想着成为油画家、小说家、音乐家、漫画家;这个夏天,只有你还坚持着自己小小的漫画家之梦,在泛黄的台灯下构建着自己所相信的漫画世界。
而我们却成了卖自动门的销售员、俱乐部经理、以及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
一样的夏天啊,不一样的我们。
本以为那是个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夏天,那是个追求自由的夏天。
可到最后才意识到,那个夏天是放弃自由和自己喜欢事情的开始。
多讽刺啊,因为我们始终只是意志薄弱、普通平凡的人啊。
年轻的我们,爱面子、心怀一颗追逐梦想和自由,可偏偏忘记了脚踏实地面对生活才是真实。
等到填不饱肚子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梦想只是空想,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诗和远方应该被追求,可踏踏实实的生活才是前提。
年轻时候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不就是年轻人的特质么?
或许等到老了,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觉得很好玩呢?
这人生之路,虽有让人狼狈不堪、徒劳又哀伤的青春,但当额头上浮现出第一道皱纹,我领悟到的是对人生心怀信赖与认同。
伙伴,我知晓你的一切,因此我才绽放微笑。
如今,我才明白,并非是天意弄人,天意从未弄人,是命运使然罢了。
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罢了。
私人榜单里永远的NO.1。
一部关于青春易逝、梦想式微的电影。
导演用大叔的视角回望青春,淡黄的色调滤去狂热躁动,留下狼狈悲哀且无能的平和与释怀,轻易就感动了自己。
两个小时的电影里穿插了好几首好听又怀旧的歌,配乐也总是欢愉。
淡淡的色调,缓慢的节奏,琐碎的叙事,《黄》里也有哀愁,可这哀愁做不到潸然泪下,只在一片温吞里让人轻叹。
青春终究散场,人生无可避免的留下遗憾,但就像诗中所说,并非天意弄人。
时过境迁,当青春不在,想起那些与青春同在的人和事,想起那段狼狈无能的时光,应该都能用笑容原谅和珍藏。
结尾处几人多年后重聚,平添了世俗却让人踏实。
在荣介灯下的笔触中突然结束了,家里很静秒针的声音一格一格越走越响,很空很无措。梦想太美好了,人显得这样渺小,但纵然是夸父逐日那里也仍然是想去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偶像电影,每一个人都很真诚,荣介将被退的画作拿给小孩的那一刻,圭的人物肖像,龙三的空白本,章一的吉他,心酸但是,真好啊。。
叙事诗一般的剧本还是过分清淡了点儿。共鸣不是很强。不过,Arashi真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给夏天的某种怀旧情绪和人生的无常多加一星。不然就是彻底的嵐ファンのための映画でしょう?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而悲哀的青春里...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ARASHI五人的电影,确有需要细细品味之处...
坚持梦想太难~曾经坚持过的时候都是珍贵的回忆
只关于坚持的理想与诚实的挫败感。
"how ironic that our season of doing what we please has just caused us to abandon it" yeah, maybe...看到最后有点小心酸。。。
“因为我们是意志薄弱、平凡的人。我们就是如此普通的人。这样的夏天,我们是再也不会遇到了吧。这个夏天流过的眼泪,也不会再流了吧。再也不会有。”
拍的过于散了,演员演技也很一般
姑娘~~果然蛮抑郁……真实的狼狈的残忍的无用的悲哀的青春啊……‘两个人一起也是寂寞,说不定一个人的寂寞更好呢?’--虽然现在很同感,但是从来不迷惘一直勤力地工作着、认真生活着的裕二(松本润)也是很幸福的吧……无病呻吟的青春也同样逝去了。。
青春的理想就是渴望成为全职作家和歌手的青年,宁肯去当铺卖了赖以为生的钢笔和吉他,也要以“为保持纯粹的艺术绝不干任何理想外的工作”为由每天好吃懒做,毫无羞耻之心地寄住在好友家浑噩度日吗?然后继续没有规划地挥霍仅剩的金钱,利用女人对自己的爱意频繁吃霸王餐,整天拿“理想”做借口打柏青哥,怯懦且软弱地继续演戏欺骗家人……影片的前半段全面展示了青年者以梦想为借口的怠惰和浑噩度日,既全然看不出对理想的努力和奋斗,亦无丝毫对周围人的责任心无论影片后半段如何,一部以“青年梦想”为核心的片子,已经将青年们的“梦想”的虚无和虚伪原原本本展现给了我那么影片后段以梦想为地基塑造起的“成长或感动”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不看也罢作为追梦过的人,作为看过许多追梦处境的人,影片四人的表现比起追梦更像接受不了工作的小孩
很温暖的片,也很哀伤~nino的演技真没的说,吻初恋情人那一段的时候被打动了~sho少以那样一种颓废的形象示人,居然也很好~某两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天然和BAGA
1963年。经济发展、国际地区提升的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没有工作的艺术青年的贫穷与不安显得更突兀了,妈妈病情越来越重痊愈无望就让这份无助更放大了。艺术工作难做啊,创作不出来,就连计件工作的成果都没有。朋友们的温暖有什么用呢。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悲哀的青春。一无是处,一无所有,无法忘却。
梦想有很多种吧。
淡淡的,讲述着青春梦想究竟有多么残酷。夏天结束了,梦想结束了。并非天意弄人。
方言拉低气质
日本电影都模式化了?
快进.无聊,用浪费青春的故事来浪费观众的时间。
比最后的约束好多了, 松润出镜很少,但是是找到了幸福的那个. 艺术家的梦阿, 最后只有二狗还在坚持, 果然现实是残酷的...
20081214 po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