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篇人是朴实的,大部分人都行的正坐的端,不偷不抢,重视感情交流。
人是讲关系的,大川有铁子,被开除后去找厂长寻求帮助,小偷与保卫处勾结,厂长在抓到小偷后侵吞补偿款。
2,法治篇大川在被保卫处诬陷后,证据是不足的,不应该被诬陷为小偷。
然而工厂直接开除,这类冤家错案在50多年前很多,到今天还存在就显得太落后了。
大川去找厂长说情,厂长让大川去蹲着抓真小偷。
这明显证明厂长没证据,大川偷东西是不成立。
但是百姓拗不过领导,又能怎样呢?
敢怒不敢言。
大川经济困难,找了开代步车拉活儿的事,各种现象反应了老百姓的朴实和钻空子。
大川的小舅子啃老,偷家里钱炒股票,这也是时代普遍现象。
大川找到偷东西的人之后,看到保卫处的人跟他们一活儿。
没有报警,担心没有证据,被权力给和谐。
大川找到偷东西的证据以后,带着铁哥们一起去处理,而不是找警察。
这也是匪夷所思。
对照警察出现在抓大川冒充残疾人开三轮车的事实,其实警察在百姓心里不是法律的守护神。
大川遇到小偷求情之后,竟然放过了小偷,没有去报警。
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条线上的违法者太多了。
厂里最后抓到小偷了,证明了大川的清白。
但厂长竟然不发抚恤金,只是给了几千的补偿(仅仅相当于退了行贿款)。
背后的故事很容易猜测,厂长拿了裁员补偿款。
百姓投诉无门啊。
3,影片引发深思啊大川最后从东北去南方打工,影射了东北人口净流出的困境。
我在广东认识几个东北人,他们对南方的规章制度高度赞同,对老家营商环境不认可。
法治对于老百姓的保护是根本的。
三权分立制度更是有利于法治的实施,强权和霸权是法治的破坏者。
是冲着任素汐来的,我认为有她的电影一定没问题,看完之后还真的没让我失望。
电影院里一共只有5个人,这部电影有多小众可见一斑。
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配乐,一切声音来自生活琐碎的日常,让我非常容易地代入进自己的生活,其中还有一些东北特色的细节,比如雪糕摆在外面卖等,非常地道。
看电影时时常感觉很憋屈,来自主人公的遭遇,也可能代入进自己走入社会中的种种。
主人公凭一己之力(尽管这是警察该干的事情)找到了使自己蒙冤的小偷,最后依然因最终抓到小偷的不是主人公而没拿到应得的补偿金。
而主人公也在经历了种种生存努力之后,不得不扔下怀孕的妻子去往他乡。
这是一部抓小偷的电影,但整部电影没出现一丁点警察的身影,像极了现实中我们被诈骗后无助但依然坚强的影子。
我不想过度解读,我只想把它当成一个讲述小人物的电影,但最后出现的有关东北深化改革的解说文字让我不得不多想。
近些年东北的社会环境为人所诟病,以至于东北人纷纷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往更温暖的南方,而东北却越来越破败。
最后主人公坐上开往南方的列车,可以理解为字面上的去往春暖花开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的春天要到来,又或者可以理解为东北即将迎来春天。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个体来说,也许逃离冰天雪地的北方就可以迎来春天,但对于东北来说,春天真的会到来吗?
电影展现的是东北的小镇青年生活百态,但扎的心远远不止东北,也不止小镇青年。
现代社会的小镇青年和都市白领,就像围城。
小镇青年羡慕都市白领的高薪,享受着发达都市的便利,满街的灯红酒绿。
同样都市白领羡慕着小镇青年的稳定生活,没有过重的生活压力,日子安逸,还能常常陪在父母身边。
本片中的真实的小镇青年破了都市白领的梦,同样扎了小镇青年的心。
电影故事围绕了李大川和苏芳这对小镇青年夫妇展开,大川是一个即将被工厂买断工龄的维修工,妻子苏芳刚怀孕,失业和孩子的压力就在眼前。
本来买断工龄还能得到一笔补偿金,但就在这时大川却阴差阳错被冤枉偷窃工厂财务,导致他失去了补偿金的资格。
被冤枉的大川当然不能就这么放弃,厂长告诉他只要他能抓道小偷补偿金依然有。
于是大川就开始了一边谋生一遍蹲小偷。
为了谋生,大川去摆过摊,去凿过冰窟窿抓鱼,还去扮过残疾人开车拉客。
在有一天拉客路过废品回收站时发现了他们厂子里的零件,于是就顺着这个线索想把偷东西的贼找出来。
后来小偷抓到了,但却因为大川的善良,小偷逃了,最后小偷团伙被警察抓了,但补偿金依然没有,而那时大川也已经踏上了开往外地谋生的火车。
片中有个角色让人很失望,这种人不仅让当地的人失望,同时也让外地人失望,这个人就是大川厂子里的厂长。
当大川被冤枉时想去找他说情,这人装的那个铁面无私,这时苏芳就拿了点钱出来,马上厂长就说,大川你这样你去蹲小偷,要是抓到了补偿金依然有。
这TM是多么奇葩的事,厂长自己不关心厂子财产被偷,反而要人家受冤的人去蹲小偷。
其次这厂长拿员工的钱算咋回事。
这样的人领导的厂子,不管是银行或投资机构,谁愿意给你钱救你。
最后我再猜想下,小偷被抓到后,大川的补偿金肯定也是被他拿了,所以他才愿意把当时苏芳给的钱吐出来。
电影总体来说很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很真实,其次演员演技很棒,不管是男女主还是其他配角。
猜测李岷城以后会有红的一天,任素汐就不用说了,每部戏都表现的很抢眼,每个角色都能很好的把捏住人物特色性格——《通往春天的列车》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为什么不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而是“通往春天的列车”?
因为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爱,这辆列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车。
今天在“壹条观影团”的组织下看了这部由李骥导演、李珉城、任素汐主演的小人物在生活中挣扎奋斗的故事。
小镇青年李大川为了洗清冤屈,用最笨拙的方法蹲守工厂、假扮残疾人补贴家用、深入贼窝搜集证据以身犯险……局外人看出了他的自尊和执着,但对他刚怀孕的妻子来说,这些无疑是荒废时间的无用功,还不如给厂长送钱、求父亲找关系更有用……焦虑就像一天天隆起的肚子一样与日俱增。
但她并没有因此成天数落丈夫的无能,反而处处设身处地,总是首先考虑丈夫的心理状态。
从一开始听说丈夫被开除以后,每次遇到新的挫折,她的反应都是冷静理智的思考一番,然后劝丈夫“别上火”,跟别人解释“我没生气”,组局请丈夫的兄弟来家里陪丈夫喝酒排解时,甚至会中途知趣地带兄弟的妻子离开饭桌,让两兄弟抽烟喝酒聊个痛快。
每次她看着李大川的眼神,都带着心疼。
虽然也有绷不住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是遮住脸、背过身抽泣几下,等情绪宣泄完了,迅速恢复平静的神情。
她看似心大,实则宽容;看似对一切都轻描淡写,实则心思缜密、坚韧乐观。
而大川的好兄弟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前半部分的寥寥几件小事,都从细节上体现了两家人生活中互相的照应。
而到后半部分,如果没有兄弟的帮忙,大川也无法成功保住买线索的五千块钱、并抓到小偷。
大川的家庭是小人物,害他蒙冤的两个小偷也何尝不是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当大川好不容易抓住其中一个小偷后,还是对小偷手机里妻儿的照片产生了恻隐之心。
其实影片里还安插了许多对生活焦虑、心生愤懑的小人物,和大川一同被裁员的同事,摆摊卖瓜子的大哥,开黑车的兄弟……在故事的背景中,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造成了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每个普通家庭里都有这样的小人物,迫于责任和压力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从这一点来看,大川似乎在小偷身上看到了这段时间里迷茫的自己。
如果把人生比作列车,难免会经历特别黑暗的隧道。
能不能过去,其实不在于眼下。
对大川来说,有这么一个体贴、无私、识大体的妻子,有这么一个彼此了解、信任的兄弟,才是支持他坚持到春暖花开的最大动力。
也许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安排一个非黑即白的结局,而是一个不胜唏嘘的意外。
漫漫人生路上,需要迎接的挑战还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这次的坎儿,才激发了大川最后离开家乡、下海奋斗的决心,而不是本来打算的,拿着4万块补偿金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而已。
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可能小偷最终有没有抓到、补偿金有没有拿到,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他们拥有着更珍贵的动力,列车一定会开往春天。
外面的风刮着冷冷的,我想东北的冬天比这更夸张,再碰上一副衰败,什么妖魔鬼怪不出来。
怪不得俄罗斯那么多神兮兮的片子,怪不得北方一片苍茫,怪不得还有人连几个零配件都要偷,88块嫌贵。
在温暖的炕上,枕边躺着怀孕的媳妇,家长里短,都是为了一副更好生活的愿景。
这几个字说起来是很迂腐的,是很陈旧的,陈旧的在日常生活你都快不屑于讲出来了。
但是因此,人们也就缺失了面对的勇气,缺失了接受一副工整的图的勇气和决心:春天到来了,他们终于过上了世俗观念中的美好生活,即夫妻恩爱,生儿育女,三两知己,长辈和谐,生活如意,对得起父母的在天之灵,还有,对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善意。
这副愿景,太表象了,甚至太虚伪了,就像是一种完美的伪装,让你开始怀疑了起来(因为politics,因为conception);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表象也竟能带来了一种最真实/最原始的满足,完成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书写和总结。
这种刻入了骨髓的纯真,一砖一瓦的堆积起来,形成的东西,就像是一个梦境。
所以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场精心安排,但因为某种曲折的原因,其中流露出的情绪,意外的让人们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开始如梦如幻,分不清现实了起来。
直到一砖头把川儿砸倒,直到一砖头把我们砸醒。
落后的工业区其实远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存在。
关于这里的影像,不单单是一个落魄的概念,一个好看的剪影,可以让摄影师展示构图的地方,并让文艺青年截图分享,并在日后某个地方/某个场景拿出来赞扬某些艺术成就。
关于这里的影像,首先是这里的人们,以及这里的人们所发生的某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能让影像前的另外一些人,明白了这个世界如何运行和发展。
这里的人们,对这些漂亮的影像,难道不是嗤之以鼻。
在同一片的天空下,人们所期待的春天,永远都是一样的。
但是每片土地有每片土地的历史进程,从而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然后,几句字幕,就已经彰显了一种使命,一种决心,一种奋进。
那里的人们最不需要的,就是顾影自怜流露出来的情绪。
苦苦哀求的小贼抓住机会一砖头砸到川儿溜走/苦苦追寻的小贼最终也没带来什么真正的好消息,我们是应该感慨编剧不行,还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有些人还不能完全接受一个社会的多面体,在里面,有温暖的风,有冰冷的雪,有破碎,有衰败,又有重新上路呢?
2020年我的第三部影院影片。
脚踏实地讲了一个不算怎么好的故事,整片看得人压抑、憋屈、无奈和愤怒,大时代背影下的小人物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上求无路,自强无能,只能消隐在滚滚红尘中。
任素汐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准,到位,稳得让你没有一点点期待,这是不是也挺无奈的?
到后来,故事情节貌似要渐入佳境时,想着那些个真坏人假好人有些啥下场交待时,突兀地在几张风景图之后戛然而止了,哎。
还有最后银幕上一大段的工业区发展之类的字幕,正能量啊,太暖了,太暖了,在这个乍冷还暖的季节不太适应。
当男主最后终于乘上那列通往南方的列车,远离了是非之地,躲避了寒风刺骨,所有情绪统统倒进春意渐浓的漩涡中洗礼,没有洗尽千华,只有空洞和无奈。
不喜欢这个片名,春天在哪里?
我不得不说,导演拍的已经够隐晦够低调了!
乍一看我觉得这哥们挺有胆,竟然敢拍东北国企职工下岗的事!
后来仔细发现,原来拍的是现在的事!
对于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给我实在是太理解,太明白了!
乡音故土,小人物的生活更有代表性。
这个一地鸡毛的东本家庭,如果放在现实当中实际上并不是太惨,只是用他人的眼光看来确实有点祸不单行!
但确实是这么多年以来,千万东北家庭的真实折射!
一句滚犊子,回一句狗懒子,只有你在那生活过,才会觉得这对话有多带劲!
普通人的爱情没有过多浪漫的表达,妻子一句我男人心理有多憋屈,丈夫一句我媳妇长得多带劲,分量远重于重复的我爱你!
东北的问题有很多,地缘政治,地理环境,人文文化,总之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
前年毕业十年我返校,依然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变化!
好电影,好演员,在我的印象里,东北就应该是这个色调,这个味道!
上学的时候来回我坐的都是绿皮车,我特别喜欢看窗外一片片空旷的苞米地,就是最后导演给的那个长镜头!
看的时候时常眼睛里有点湿润,因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一些冬天的画面、一些体制改革带来的躁动不安还是有共鸣的。
但是,本片的槽点过于密集,实在是不吐不快。
男主的角色设定,你说他正义吧,还有一点,已经在下岗的边缘了,面对偷单位管材的小偷仍然勇敢的站了出来。
你说他不正义吧,有手有脚年轻力壮,冒充残疾人开着小三轮,看着还既可恨又可怜。
闷吃闷吃的被冤枉也不会反驳,别人冤枉说你是小偷,你不会报案吗?
还给钱?
这是什么操作,破财免灾吗?
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
非得通过自己破案,最后呢?
找到线索,找到利益链条,为什么不正义到底,把这些可恨的蛀虫绳之以法,为什么不洗刷自己的冤屈,还世界一份干净。
从头至尾不相信警察,虽然我也不喜欢警察,但有些时候就是非得他们出面的啊。
靠自己的拳脚吗?
可是自己还不够狠,因为不忍心犹豫而吃亏!
看着电影跟男主着急上火。
真纳闷,他媳妇咋跟他过的。
失败的男主足以让全片失败!
通往春天的列车竟然也不是自己争取的春天,仅仅是坐上了逃离的火车,未来真的是春天吗?
如果是更严峻的寒冬,下一站走向哪里呢?
真放心的下把临产的老婆自己扔在家里,真狠得下心逃离!
或许可以有这么一个新的电影类别:东北电影,或者叫后工业时代电影,就后边儿这个吧,听着挺洋气。
《通往春天的列车》作为导演处女座,我给四星。
东北老工业区在时代的激荡中风雨飘零,背后是千万职工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如履薄冰。
生活这事儿向来脆弱,一朝倒了霉了,那接下来往往就是一连串破壁事儿的开始,拿片子里话说,喝凉水都得塞牙。
影片展现了一个小厂青年面对困境的挣扎,倒没有过度铺张或者神经质,多数就是平常遇到了卧槽一声,同时无可奈何那种事儿,其间也有家庭的温馨,哥几个的友情,用比较平实的镜头语言描述了一副东北小地方的风情画面。
振兴老工业区是国策了现在,但这事儿也就等同于结尾那个红包,所谓的红利离需要它的人民始终很远—不光用板砖儿拍醒你的理想主义,复又拿红包来恶心一下你,气不气?
就问你气不气。
也别光气,钱还得拿。
列车划过了苍茫的北方大地,那属于春天的绿意随着男主角闭上的眼睑变得躲躲藏藏,在远方捉摸不定。
这是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节奏紧凑。
表演是加分项,任素汐表现出专业演员的高度素养,情绪感染力可圈可点。
群演都比较出色。
推荐看看。
用一个有点牵强、有点悲伤的故事,展现了东北重工业渐渐凋零后的萧瑟、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正途与邪道的穷则思变、江湖义气与见钱眼开的共生共存,乃至社会环境对于每个家庭的重塑与现实影响。
标准的现实主义小成本电影,有点像贾樟柯的路数,演员算是最大的牌了,有任素汐,表演确实好。
增加了破案悬疑的类型片元素,但核心依然直指社会尖锐问题。
东北现在就这样 有人气儿 没生气儿
生活的流水账被记录得这样松散又无奈,失真又失焦,任素汐整个没多大的发挥余地,男主人公的行为也是迷惑大赏。
挺好。
小城之春
我还在犹豫到底看不看呢,这片就没有影院排了。最近上线了,刚好可以看一下。电影质感不强,也就一电视电影水平。戏剧冲突不够,整体有点太平太琐碎。有些转折逻辑性不强,说服力不足。任素汐其实戏不多,基本都是在给男主搭戏,而男主确实没有独挑大梁的实力。看完还是能理解东北人南下工作的动机,实在是没办法了。这也不是“通往春天的列车”,而是“逼往春天的列车”,你不上车都不行,不上车就得喝西北风。
嗯挺写实的 电影收声好好 看他们吃饭好香
弹幕一直问为什么不报警之类的,如果你是东北人,你就知道为什么了。特别真实。
7分,三年前釜山新浪潮提名之作,贵在故事真实和态度真诚。原名《春天在哪里》想必太过直白,而通往春天的列车上坐着谁?又没有谁?这样就更委婉。生活充满着不如意,倒霉事可以随便从天而降,人善被人欺,寄希望于明天和未来的同时,还是得自己去和命运斗争,走出去,去争取。
感觉过于真实
太绝望了吧。生活不易,好人没好报。坏人太多。取证视频都有了还不立功不太现实吧?
基本上就是剧本什么样拍出来就什么样吧,毫无导演才华,非常平庸。调色可怕,节奏拖拉,摄影拉垮,台词全是水词,人物无意义,开篇字幕毫无必要,导演还是多学习几年再拍片吧。
东北的冬天手机随身带好,别大半夜出门。作为导演处女作还不错,结尾看着像是讽刺…
我是东北的,大连特别low。通往春天的途径就是南下做生意呗?男主被错当小偷从而开除,怎么也得去劳动仲裁,然后讨回自己的补偿金啊。
这个可是沈腾的老家啊,为了惨而惨的编剧,后面开始完全不符合逻辑了。任素汐和男主演的没问题,编剧的问题
釜山放了期待已久任素汐新片,通往春天的列车。喜剧色彩,加点纪实片的感觉。讲述李岷城扮演的东北小伙因为被扣莫须有的罪名被开除,扣除补偿金。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开始做小买卖,开小的士,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了。而且李岷城演的特别赞,特别有东北人的味道,憨厚,老实,仗义,正义感十足。任素汐搭档李岷城作为他的妻子也很厉害,非常强势的女人,对于李岷城的角色基本上就是妻管严的节奏,让他这个劲做傻事的人不得不诚实交代。里面有不少生活的小幽默,和人物命运的惊人反转。蛮期待明年国内上映。
一片凋敝的东北生活图景,靠着街头智慧才能不断活下去,干啥啥倒霉,老实人没有出路,大家的媳妇儿都在等着生孩子。所谓 “北改”终究只是花哨的术语,人才流失的数据变成血淋淋的现实。这种哭笑不得组成了电影之中的绝大多数故事,却始终不愿意(或是不能够)触及根本问题。末尾前进的列车为大川和大同接下来的命运变得更加未知,那招牌的白字更添两分迷惘。【李岷城可以米且口我(:】
因为没有做爱而引起的一堆屁事?
一个很小的故事,近似黑色幽默式的悲剧设定,但导演完全没拍出来感觉。情节松散,对白太土,并不是说方言就可以让影片接地气的,也并不是还原了真实生活就有了烟火气。总之,整个片子就很三流县城片。这几年太多导演迷恋家乡叙事,但并不是谁都可以真正hold住家乡的根源问题,并且有力地打出这一拳,让大家眼前一亮。
作为新的作者电影,可以说相当不错了。虽然结尾是在主旋律,但是冬天—北方、春天—南方的比喻已经跑不掉了。行文中处处透着绝望,希望的小火苗就像烟头一样忽明忽灭的,最后吸一口气,就什么都没有了。春天里哪能装下那么多希望呢。
东北的大缩影,老工业基地的没落,城市没有生机,总是丢东西的工厂,配合冬天,环境铺垫的很好,故事性很简单,任素汐演技很好,男主给爸妈烧纸那段催泪……